做人、做事、学佛、修行,有四个方向、四个要点——四无量心。无量无边没有范围,由小扩大的。四无量心是什么?四个字,“慈悲喜舍”。

先学慈悲心,慈悲是很难做的,嘴里讲讲的,真做到慈悲心很难。真的慈悲心就是普通我们一句俗话:“作蜡烛”。我常常用这句话比方,要自己变成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真是很难做到。你们都念过李商隐两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对不对?若是菩萨道的慈悲,还要再改几个字:“春蚕到死丝‘不’尽,蜡炬成灰泪‘不’干”,那才是菩萨的慈悲!谈何容易?

学佛先学四无量心,学了慈悲心之后,最重要的是下面两个字,“喜舍”。“何谓为喜?答曰:有所饶益,欢喜无悔。”帮助人的、利益人的,决不后悔,就是喜。有时大家做了好事又后悔,像是布施一百元,后来想想,其实八十元就可以了,就后悔了。贪、嗔、痴、慢、疑、悔,为什么悔在根本烦恼中有这么重要?每个人一天到晚都在后悔中,比如吃饭,多吃了半碗,饭后要吃消化药,后悔多吃了,这也是悔。真正的喜心是,布施出去了就忘了。这个“欢喜无悔”非常难,你帮助过的人后来对不起你,你一定愈想愈后悔当初去帮他。能做到“怨亲平等”,才是功德。

“何谓为舍?答曰:所作福佑,无所希望。”我常说,一看到宗教徒就怕,我为什么怕教徒呢?这些人一到他们教主的像前,就下跪求平安求财富,都是求。如果这些教主、神明因为人家拜了就保佑他们,那第一就犯了贪污罪,收受贿赂。宗教应该是好的人你要救,不好的人更要救,拜了他要照应,不拜他的也要照应才对。所以这些宗教徒的心理很可怕的,都是有所求。大乘菩萨是一切放下,施与人家的恩惠记都不记,没有任何希求,所作的功德自己不求回报。乃至你打坐修行都不求成佛,只求自己心中的安详,因为自己的安详能影响到他人也安详,如此而已。即使对自己的子女也是持这样态度,我的孩子都去了海外,我同他们说,父子因缘到此为止,因缘是前生的事。我很抱歉,没有钱给你们,只能送你一张文凭,你从此也不用当我是你的父亲,我是公仆,路死路埋,不用你孝顺。

学佛这基本的四个行为,要倒转来先学舍,一切放下。这个字做不到,那当然也喜不起来。第二学喜,再来学悲,最后是慈。尤其这个喜很重要,你看看这许多学佛的居士啊、出家人,几乎没有几个人做到“喜舍”,没有几个人能在脸上带个喜容。脸上没有喜容,个个几乎都是讨债的面孔,好像我们欠他多还他少。有些学佛的人,只要一学佛,喝!看起来满脸的“佛相”啊!很庄严,一身的“佛气”,看起来很严肃,一点喜容都没有。所以打坐教人要先把神经拉开,微笑,学菩萨嘛。一笑,脑子都松开了,身体病都没有了,笑有这样的作用哦。肌肉一笑,脑神经整个拉开了,眉毛舒展开来,你看菩萨塑的像,也是坐在那儿微笑,慈眉善目,这要学的。

我常告诉大家,只怕你不成佛,不怕没有众生度。要成佛要先自度,自度的道理就在慈、悲、喜、舍这四个字了。

《南怀瑾先生答问集》《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

“修四无量心,开梵天道。”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菩萨道的基本。怎么叫无量心?慈悲喜舍心都是无限的,胸襟开阔,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学佛先修十善业道,进一步修四无量心。修成了四无量心得什么果报呢?梵天道。修十善业道所得的果报,是欲界天的人天乘之报,有五欲之乐。修四无量心的果报,是欲界天再上一层,色界天的梵天之报。所以修四无量心的功德,比修十善业道大。

“虽行四无量心,而不贪着生于梵世,是菩萨行。”根据小乘理论,修成四无量心是修得梵行。梵是什么意思?毕竟清净谓之梵,修持到相当程度才能到梵天。梵天是什么天?我告诉诸位,根据佛法,是青天,是蓝色,是密宗画的药师佛那个青色,像碧海一样。我干脆把密宗的秘密都告诉你们,气脉真通了的人,自己身体的内部,一天到晚都在梵天的青天中,同药师佛那个身体一样的。那就是中脉通了,中脉无脉,不是有形的血管。到了这个境界当然祛病延年。当然不是人变成了蓝色的,你看了怕都怕死了,还可能有肝病。那境界是万里青天,一点云都没有,那当然无念。所以修四无量心应该处处清净心,是梵天的行为在做事,但是没有贪于梵天境界而不来。我经常告诉诸位同学,真得了道一定更谦虚。如果摆出一副大师样子,要人礼拜才传个道,那也可以免了,他得的道也有限的。菩萨道是不会自命高尚的。
*****

“四无量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成就慈悲喜舍众生来生其国。”学佛的人第一步发心要讲四无量心,尤其年轻同学特别要注意培养这一种胸襟,这种心地,就是慈悲喜舍。初步学佛的人做不到全部,就一个个来,先培养慈心或者悲心。这两个有什么分别?慈心用中西文化混合来讲,是爱心,爱一切人、众生、万物。慈心是带阳性的,像父亲爱子女的心。悲心是阴性母性的,等于母亲爱儿女心情的扩大。我们学佛的人口口声声讲慈悲,真正慈悲的行为很少见,都以自己为中心。

再讲到四无量心中的喜心,我们怎么与众生结缘呢?能舍得掉自己的时间、意见、身心吗?学佛不是光搞打坐,你们千万注意啊!要先学建立这四种心理,而且要注意是无量的心理,慈悲喜舍都是没有限量的。你能够这样修,成就了才可以往生佛国。
*****

“慈是道场,等众生故。悲是道场,忍疲苦故。”慈和悲是两种不同的心态。慈就是爱,看一切众生平等,看别人的父母子女如同看自己的父母子女。真做到这一点,就是慈,也就是道场。如果说,我看一切众生平等,已经不平等了,因为你有个“我”在了。悲不是悲哀、流眼泪,是怜恤一切众生,因此牺牲自己,为了有利于众生,为了救度众生,能忍受各种疲劳苦难,这是大悲心,不是坐在那里哭。

“喜是道场,悦乐法故。舍是道场,憎爱断故。”世间的欢喜不是喜,因为没有真正的欢喜。真正的欢喜是得到法乐,真达到那个境界,就是道场。舍与布施不同。布施分三种,外布施是金钱财物的布施;内布施是身心一切放空,奉献出来;无畏布施是给一切人力量,精神的帮助和支持。舍是放下,是能切断一切心念,所以舍是道场。外布施的舍,放掉财物,没有什么了不起,能够把心理上所憎爱的切断放掉,才了不起。憎是讨厌的意思,不是瞋;憎的相反就是爱,就是喜欢。
*****

“以菩提,起于慈心”,你以为文字一看就懂,恰恰不懂。怎么是以菩提,起于慈心呢?普通经典说菩提心就包括了慈心,这里怎么说不同呢?菩提者中文意思是觉悟,换句话是悟道,是明心见性。悟了道以后从内心起慈悲心,看一切众生如子女一样,如慈父爱护一切众生,这个是法布施,是法布施的一种。

“以救众生,起大悲心”,行法布施的人,随时随地心理上念念之间在如何救众生,众生有烦恼,有苦,我要如何救他,要起这个大悲心,这样叫做法供养。我们学佛的人自己要反省啊!你什么时候想过要救众生?你们学什么佛!哪里想度众生,你度了谁啊!念念想众生来度你,装个学佛的样子。我们反省自己是不是随时有救人的心?不要说救人了,就连肯帮助人的心有没有啊?只要人家一点不肯帮你,只要众生不供养你,就起了大瞋心。所以读经典不是容易的,你看这文字很容易,我们几时做到随时随地以救助一切众生的心情来发起大悲心?这不是要你起个念头:“我要慈悲去救助这些众生”,你有个“我”就错了,要忘我,以救一切众生,起大悲心,才是法供养。

“以持正法,起于喜心”,以修持正法的心情来生起喜心,这里都是讲菩萨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是学大乘菩萨必须要培养的心情,也就是我们必须培养的情操。我们读佛经真应该一边研究,一边掉眼泪,自己感到很难过。为什么?就拿喜心来说,一天到晚看到人家嫌烦,别人看到你也烦死了,脸孔像讨债的冤家,一点喜心都没有,你还能度众生?凡夫就是如此,你慢慢修吧!三大阿僧祇劫再来。逢人就笑也不算喜心,喜不是笑,是喜悦之心,真学佛修道的人,你看他那个神情,脸上的细胞都是使人看到就喜欢的,即使他在骂人打人的样子都是慈爱的。

喜心怎么起呢?维摩居士说要持正法。我们后世学佛的人要记得几点一定的道理:“依经不依论”、“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法不依人”,不然怕走错了路。所以我们求师访道学佛不要情感化,绝对要理性化,求正法以四不依的法门来检查。

由修持正法,而有所得,生起法喜充满,这个是菩萨的喜心,是真正的布施。换句话说,你要度一切众生,就教他正法,不要走邪路,不要走方便法门,“宁将此心下地狱,不把佛法送人情”。可是你们不要搞错变成悭吝心,跟你学法还要拿红包来皈依,否则不将佛法送人情,那就变成邪法了,不要借这句话随便用啊!

“以摄智慧,行于舍心。”舍,就是放下,就是布施。什么叫放下,就是丢得开。佛法讲慈、悲、喜、舍,我们反省每一个字做到了一分半分没有?都只是嘴巴上做到而已。舍心做不到,怎么学佛?你说你什么都舍掉了,唉呀!就是还有个身子!哼!那是怎么都舍不掉的,我告诉你吧,人要想舍掉外境界是做不到的,不是叫你丢开家庭儿女,家庭儿女就是道场,去哪里找清净地方?你在家中念念舍心,你的家人就是众生,就为他们牺牲不就好了吗?虽然人少,有几个就几个嘛!连为家人都不肯舍掉,不肯牺牲自我,还说要学佛度众生?你连个鬼都度不了!

什么才是舍心?以摄智慧,行于舍心。行,是修行。摄,用现代话说,就是包括进来。乱摄可不是智慧,譬如讲布施,好多同学都有经验的,大家说起有什么人很可怜,我就同意出点钱。旁边同学劝我为什么要出钱,我说我带头啊!应该做的事就是舍。但是有时同学提到要去帮助某人,我反而说不能,你连一毛钱都不能给,要出问题的,你帮助了他,他犯的罪造的业反而更重了。同学表面同意,背着我还是去帮他了。事后回来对我说,老师,还是你对了。这就是做善事也要有智慧的。

我们心里越放得下就越空,然后空的智慧就发起了。越放不下,智慧就越是发不起。你们打坐要想清净就是舍心,想把烦恼妄想丢开,但是丢不掉,因为没有摄智慧来修行。放不放得开,丢不丢得掉,那是般若智慧成就的问题,不是你说想硬放开就放开了。你丢不掉的啊!实际上你坐得越好就越放不开了,那个定的境界多舒服啊!定就放不掉了。这个中间的道理要搞清楚,就是摄智慧修行。佛法的智慧是空,你空得了一分,你的舍心、布施心就大一分,你空不了一分,那个不能舍的心就加大一分。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东方出版社)
******

【甚深法义】

———略谈如来藏(二)

2、遮诠与表诠

不空如来藏——真如,虽然二时教法经典里有真如这个名言出现,但是没有做表诠解读。表诠就是直接陈述、正面肯定的解释。与表诠相对的遮诠就是间接陈述,就是不以肯定形式,而以否定形式做解释。比如“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就是遮诠。二时教法里也讲佛陀证悟的真实性,但限于立足于凡夫境界说法,对真实性不能直陈、表诠,只能遮诠。用的最多的名言是实相,对实相的解读充其量是实相与空性不一不异,还是遮诠。

三时教法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法,因此对于圣者证悟的真实性就直陈、表诠。直截了当地说,圣者就是有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并安立名言:真如、如来藏心、不空如来藏。凡夫很好奇真如到底长什么样?证真如是什么感受?当然圣者证悟真实性是不能完全准确地用凡夫分别境界的语言来描述,但既然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法,所以不能精确描述,也要勉强、近似地描述。

《楞伽经》里有对证真如境界的描述,译为“逮自在威光”,就是证得自在的有威力的大光明。用凡夫可以理解的这个光明,来近似地诠表证真如的境界。因此经常在经典中看到“如来藏光明”的表述。而在圣者境界证真如的智慧与真如,两者不是分离的,是不二的。如来藏光明,不是心外的光明,是自心的光明。

(此文依据于晓非居士原著基础上的编辑整理)

美文共赏

做个念佛人,真自豪!

阿木:师父,我看您每天走路都在念佛,您会跟身边的人说您是念佛的吗?

师父:为什么不说呢?念佛是生命啊!

阿木:那您对其他法师也会说自己是念佛的吗?

师父:当然啊,这是事实,为什么不说?

阿木:师父,我都不敢跟身边的人说我是念佛的呢。

师父:为什么呢?是环境的原因吗?还是别人不许你念佛?

阿木:这倒不是,是因为我身边的人都很厉害,他们能诵经、能打坐、能布施、能忍辱……还有好多能耐。可我很多都做不来,只能选择念佛。所以,在他们面前,我总觉得自己就像一个老太太一样,什么都不懂,只能念佛。

师父:哈哈,原来是这样啊!你是不是觉得在佛门的修行当中,念佛显得太初级了,比不上他们,感到不好意思?

阿木:是啊,是啊,总觉得自己根机不好,不能像他们一样修行,看着他们只能随喜赞叹,自己只好默默念佛,也不敢拿出来比较。

师父:你的做法很好啊,不拿念佛与其他的作比较,因为确实不能比较。

阿木:为什么啊?难道念佛真的不能跟其他法门比吗?

师父:恰恰相反。我们宗祖说:“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全非比较。”意思就是其他所有的修行虽然都是善,都很好,但如果跟念佛比,就完全不能相提并论。就好像在一间暗房里点一支蜡烛,也蛮亮的,挺好;如果能打开电灯,就更亮更好;而如果让太阳光照进来呢,那灯光、烛光等等一切人造光,能比吗?经中说念佛具足无上功德,余行功德不可为比,就是这个意思。

阿木:原来念佛的功德这么大,那是不是说我选择念佛也挺厉害的?

师父:其实,你选择念佛,不是因为其他的都不能修,才这样选,而是释尊、诸佛都劝你选择念佛。哪怕你什么都会,佛也会劝你念佛。

阿木:真的吗?那我是不是可以很自豪地说:“我是一个念佛人!”

师父:当然啊,念佛人就是人中芬陀利花,是法界最尊贵的弥陀佛子!我们现在专修念佛,就是顺了阿弥陀佛的本愿,顺了释迦佛的教导,顺了十方诸佛的证诚,是诸佛共同为我们选择、为我们成就的。

所以,我们要珍视这句名号,珍惜这无比稀有难得的因缘,不要觉得是因为自己不能像其他人一样修功德,不能出家,不能读经,才不得已跟着老太太念佛的,以致都不敢跟别人说自己是念佛的。

我们要知道,念佛是诸佛为我们选择的最简易而又最殊胜之法,我们可以很自豪、很坚定地对任何人说:“我是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的!”

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十方如来,也就是所有的佛,只要是佛,都会为我们选择同一个方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念佛一法,殊胜简单,躺着能念,走路能念,干活能念,吃饭能念,随时随地都能念,是躺着都能成佛的无上妙法!

我们应该毫不犹豫、死心塌地、老老实实专修念佛,一向专称南无阿弥陀佛。印光大师说:“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不学他法,又有何憾!”又说:“欲了生死,实不在多,只依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足矣,纵有读尽大藏,亦不过为成就此事。”只要到了极乐世界,我们想学什么都可以,真正成佛了,想到十方世界哪里都可以。

所以古德才说“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唯在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总之,释迦牟尼佛一生讲了那么多法,最终的目的都是希望我们能够念佛往生到极乐世界去,了脱生死,快速成佛,这才是最根本的。

因此,看似是我们选择了念佛,选择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选择了阿弥陀佛,其实从根本上来讲,是阿弥陀佛选择了我们,给我们选择了念佛的法门。

当一千四佛都离我们而去,当无量诸佛都已经过去,而我们还在轮回的时候,阿弥陀佛一直对我们不离不弃!为我们发愿,为我们修行,最后成就了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把他所有的功德,把十方众生往生成佛的功德,都放进了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里。

十劫以来,阿弥陀佛一直在呼唤着我们,选择我们,请求我们,让我们念佛往生,还请求十方诸佛都来宣说他的名号,用他名号的光明来照顾所有的念佛众生,请十方诸佛共来护念,为我们的菩提芽施肥,给我们洒甘露法水,如今我们终于成熟了,等到菩提果掉下来,我们就掉到了极乐世界黄金大地之上。

这是阿弥陀佛用大悲心、大愿力为我们安排好的,让我们在佛光的照耀中,在法雨的滋润下,渐渐成熟,诸佛菩萨也都在默默护念,最后我们都将轻轻地落到极乐世界,成为净土的佛果。

所以,今生我们只需要:

念弥陀的名号,过凡夫的日子;
过凡夫的日子,念弥陀的名号。

念佛人的娑婆余生,就是这样安心自在,殊胜简单,我们值得过这个世界上最美好、最安心的生活!南无阿弥陀佛……

转自:正定之业
原题:念佛的你,值得世间最美的生活!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真正的交往,至简至真 最好的交往,不是双方有意识地吸附与粘合,而是彼此间无意识地渗透与融入。你会发现,你与那个一辈子都要好的朋友之间,是有距离的。这个距离,不
  • 世间有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意思是日常生活要有起码的条件。一、忙是人生的滋养剂一个人如果怕做事,偷懒,如何会有成就?
  • 望能得到社会人士帮助.#宿州身边事#【寻求帮助 宿州一高校毕业学子身患胃癌】汪勤,22岁,安徽黄山市歙县人。望能得到社会人士帮助[心]#宿州身边事#【寻求帮
  • 从小我的父母就一直跟我说,你长得也不好看,所以你得把书读好,不然就真的没有办法了。所以我常劝人家:孩子要读书,就正常读,他命中要有读书命,否则你给他请最好的老师
  • 她:要!!
  • 失去的东西,其实从来未曾真正地属于你,也不必惋惜。 不保留的,才叫青春。不解释的,才叫从容。不放手的,才叫真爱。不完美的,才叫人生。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愿
  • 《瞽女残刀》上海戏剧学院是中国培养戏剧专门人才的高等艺术院校,前身是上海市市立实验戏剧学校,1945年12月1日由著名教育家顾毓琇与著名戏剧家李健吾、顾仲 彝、
  • 世界很大,个人很小,没有必要把一些事情看得那么重要,痛疼,悲哀,谁都会有,生活的过程中,总有不幸,也总有悲哀,就像日落花衰,有些事,你越是在乎,痛的就越厉害,放
  • 虽然我们像大多数人一样没有得到特殊的“礼物”在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后加倍努力,你会发现自己的得到了更珍贵的品质,专注与坚持。虽然我们像大多数人一样没有得到特殊的“礼
  •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 人品是一个人最靓丽的名片是一个人最硬的底牌是一个人最强大的靠山是一个人行于尘世间准通行证做人一辈子,人品做底子,能力不行,可以培养,可以提升;智慧不足,可以精进
  • 人品,就是一个人的方向盘。只有方向对了,所走的每一步路,才都是进步。 倘若方向错了,走的路越多,反而离目的地越远。 好的人品,能让你的路越走越顺;坏的人品,
  • 5.南无拘留孙佛——闻是佛名,志心瞻礼,或复赞叹,是人於贤劫千佛会中,为大梵王, 得授上记。14.南无法上如来15.南无大众者如来 ——若称彼佛如来名者,一切佛
  • 所以,这样的男人,根本不值得你去爱,因为他根本就不爱你,才会如此对你绝情,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只会推你出去当挡箭牌,而不是维护你。其实金总这样做,就是为了更大的利
  • #清尘十年#系列【志愿者 ⑪李正谚:推动政府合作第一人】“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力所能及地做点事情,是我的初衷。#清尘十年#系列【志愿者 ⑪李正谚:推动政府合作第一
  • #艺术家##遇见艺术##艺术[超话]# 约瑟夫·博伊斯 | 《7000棵橡树》博伊斯的规划是:寻求卡塞尔市政府和市民的支持,在第7和第8届卡塞尔文献展中间的5年
  • 【#涿州市公布密接者C活动轨迹#】2021年11月4日,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保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协查函,经流行病学调查,现将某市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C从
  • 您好,这里是超级飞侠向日葵种植中心为积极响应国家饭圈清朗计划,在给您发放胡萝卜的同时我们会给您赠送向日葵种子,希望您能跟随兔皇办公室的向阳而生号召,为创建文明友
  • 【网购营销信息调查:退订仍会遭到骚扰,短信没停电话又来】#电商通过短信电话对用户轮番营销# 据@法制日报 报道,1258条——这是北京市海淀区居民戴莹手机里未读
  •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节选: 我们在对一种社会现象进行研究的时候,必须分清先后顺序,而且要从两个不同的方面进行研究。通过这种方法,我们会看到,纯粹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