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哲学》•基础版}

初听形态,不知其意;再听形态,已是叹息。

念之形态,灵之形态。

念:形态转移,

念:形态伪装;

念:形态拟化;

念起念落,念的形态起落规律图;

念生念灭,念的形态生灭排序图。

空白属性:空白之材。

空气就是,磁场也是;其力,有万有引力;其波,有无线波。其灵魂之说:亦是如此。

场域:记录一切,无声无息;潜移默化。

天地之间,皆是如此。

天体形态,尽是如此。

宇宙之中:都是如此。

其大无外,宏观宇宙;星系、星座,皆是如此。

其小无内,微观世界;一花一草,一粒尘埃;尽是如此。

只是一种空间平衡感。

每个人的时空观而已。

细菌,如此;病毒,如此;等等之类皆是。

有益菌,也是;纳米技术科技,也是。

关于社会,我们都是一份子;关于国家,我们都是未来;关于生态,我们都是一颗细胞;关于时代,我们都是过客;关于世界,我们可有可无,微不足道。

人自身的独处,与人之间的友好相处,和谐之道,共生并存,礼仪之邦:事事物物,皆行其序,都有其制,其形有边,适度而行,适可而止。

人与人的关系学,其【情、理、法、规】,已然完善,趋向成熟。

根苗其种,乃因。

开花结果,其果。
此乃:因果关系。

X、Y染色体组,随机匹配:受孕而成,胚胎其形,皆有遗传因素;也是一种因果衔接关系。

比如:植物的嫁接之法,动物的器官移植手术。植物配对,成功嫁接:可以产出新果实(变异类),如:火龙果。

器官移植手术,器官功能匹配,也可有重生之感【克隆技术,器官(细胞培植)再生,最合适】。

以人为本之后,以自然为本。

自然之声,生态之音。

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对内:改造自然生态,乃是无穷乐趣之源;园艺规划之类,植树节之义……

对外:探索星际宇宙,亦是无尽乐趣之始;航天局开设初衷,火箭发射之需;卫星组等基建发展之要。

大开国门:与闭关锁国,其政之策,发展之需,都会继续开放图强,强强结合,强强联手,强强联盟,实现双赢共赢之大目的。

简政放权,化繁为简;系统流程,制度体系,多平台模式:多元一体化的综合版类型。

在商言商:客户至上,市场优先,遍地黄金。

只有钱知道钱在哪,这是投资。

此乃:商机。

自古:东边卖西边的货,南边运北边的货;区域流通产生的价值。

春天囤秋天的货;夏天囤冬天的货,这是季节产生的差价和利润。

自出厂价,到批发价,到零售价。
从制造商,到批发商,到商店连锁,到处都有。

市场端口导向:产能结构优化。

物流链,便利服务:从客户下单,到商家发货,供需关系简化。

如佛家所言之理:众生万物,皆有佛性;人间处处都是禅境。

此乃:禅机要理。

关于:识道。
常识,知识,学识,意识……各个学科,比比皆是。其它,举不胜举,多不胜数。

万物和谐,皆有其道。
条条大路通罗马,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寻找自我,建立无我;这是:做自己的基本需要。

我,就是我。关于{【本我】-【自我】-【超我】-【无我】},也许就是这个意思。

形态:包罗万象。

物种:千变万化。

人,就是这个时代的主角,每个人都是。

大陆漂移:每年2公分左右,大约 三~五亿年前,那是恐龙的时代,恐龙的世界版图,每只恐龙都是主角。

生物系统:人之类,其形之特征,乃灵慧之貌;其类而聚,触类旁通,衍生万法之道,各有其存在之理。

铭文:法则铭文、规则铭文、本源铭文。

只是文明形态的一种符号:法则符号,律法之篇,比比皆是。

规则符号:文明差异,外在的呈现方式,各有不一,多版本模式。

本源之根,文明之魂。

求同存异,达成共识。

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概念常态,比如生态房产、生态果汁,生态(种)养殖,比比皆是;全球一体化的地球村走向,联盟治世,与共创大和谐的盛世之期,自然之美,天然神韵。

物种:多元而丰富,世界:缤纷且多彩。

【声音】牟宗三:读懂中国经典的方法

中国的哲学,不像西方那样的很有系统,它原初所走的就不是逻辑的进路。譬如说中国思想最蓬勃时期的先秦诸子,如孔、孟、老、庄,大体都不是很严格的逻辑系统。

譬如说读《论语》,《论语》并不是一个系统,而是嘉言懿行录。你可说它是这里一句,那里一句的,零零碎碎的。就是其他的,譬如说《孟子》,《孟子》七篇亦只是弟子的记录。最有系统性的,只有<告子篇上>。从告子曰[性猶杞柳也]一直至上篇完,一气呵成,很有系统性。

按常理论,这比较有系统性的部分,应比较容易了解。事实上却不然。这<告子上>篇,二千多年,几乎每一个读书人都读过的。唐宋以来,《四书》尤受重视,从小孩起便读,一直读到成年、成进士,但读的结果是不懂。

其他的没有系统性的文献,那便更难,这里一句,那里一句,如何来了解呢?故以西方人的眼光来看中国的思想,是很麻烦的,很难了解。

所以有一个洋人就不了解,他说为什么你们中国人这样尊崇《论语》?这《论语》毫无道理,东一句、西一句,又没有定义、没有系统,这样而如此的受尊崇,好像是不可思议的。这样的说法,发自西方人,不算希奇。西方人的智慧,要讲话便先要下定义,有概念、有系统性才过瘾,而我们的《论语》没有,故西方人发这种怀疑的态度,是很可理解的。

但渐渐不一定是西方人如此,我们中国人亦渐渐有此怀疑的态度出现。不只是现代的年轻人,在五四运动时的人,已是如此。五四那时代的人,到现在已是八、九十岁,现在看起来,不都是老师宿儒么?但他们都不能读文献、不能理解。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这情形是大家眼前所看得到的。所以研究中国哲学这一方面,读文献成了一很重要的事情。

我们现在奉劝诸位,不要把精神浪费在上天下地找材料找版本的活动上。做别的研究,或许需要上天下地的找材料,但念哲学并不需要如此。我所说的文献的途径的意思,最主要是重[理解]。

民国以来,中国人的对学问的理解能力,丧失的不成样子。你不能说中国人没有聪明,但在这方面,很差、很愚蠢。就算是很普通、很好理解的东西,却可被理解的乱七八糟,人们总要想从那里出些怪花样。如是对古典都不能了解。年轻的人对古典不能了解,还可以说得过去,但老年人、老先生亦是不能了解,全都丧失了理解的能力。

照这样说起来,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究竟是在那里呢?文化的发展,发展出个什么来呢?好像中国人一直都在那里睡觉似的。事实上並不如此,中国人以前是很有理解力的。尽管古代的注疏家也有说法不同的地方,也有错误的地方,但大体上是能了解的。就只是到了民国以来,了解古典变得很困难。

为什么说以前的人比较能理解呢?譬如说儒家之学,它有其本身的传统,代代相传,有其一定的讲法。如汉朝的经学,你要是讲《公羊春秋》,是要守家法的,他们讲书很熟,有规矩。虽然汉儒的注解只是文句上的解释,但大体上义理是不错的,只是没有说到十分精微的地方。到宋儒出来,把全幅精神集中在对《四书》之研究上,《四书》是最可以把孔、孟的精神显出来的文献。

由于宋儒全幅精神集中于《四书》,所以能够比较深入,比较有深度的理解,汉儒比较不重视《四书》,对《四书》只是作一般性的文献来理解。宋明六百多年的儒学,是有一个中心问题在那里领导着的,因而形成一个发展的系统,大体上是不乱的,他们对《四书》的了解,也许会有些距离,不一定能完全符合《四书》的原意,但大体上是不差的。

他们能把儒学的核心观念抓住,辗转讨论引申,讨论了六百多年,长时间的磨来磨去,总会磨出一些东西,所以虽然他们的用心讨论的范围也许很狭,但就对《四书》的理解,对儒家的核心问题的研究来说,是很有贡献的,你不满意可以,但你菲薄他们,便不可以。他们确能把握儒家的核心,把最主要的骨干抓住,这便成为一个传统。

又譬如你要讲道家,亦有一定的讲法,不可乱讲。如《老子》、《庄子》,文献俱在。《庄子》文章漂亮,大家都喜欢读,但说到了解,便很难。《老子》五千言看似简单,其实亦是很不容易了解。而以前对道家的讲法,大体上是不错的,因那是中华民族自己发出来的东西。

儒家和道家都是中华民族有虞、夏、商、周相沿的传统一根而发出来的,自有一种气氛,以前的人能嗅到那气氛,故都能了解。现在的人,渐渐不能嗅到那气氛,便渐渐不能了解。故讲道家,是有道家的讲法。后来便是吸收佛教。讲佛教亦有佛教的一定讲法。

佛教较严格,较有系统性、概念性。问题是名词概念太多,很麻烦,那是另一套语言,故很难。但亦有章法,不可乱讲。你要了解佛教,不知要费多少年的工夫才能入,把它把握住,不可以望文生义地乱讲,以为随便看看便可以了解佛教。

中国吸收佛教,从魏晋起,经过南北朝、隋唐,至唐,玄奘回国,便把佛教学全部吸收到中国来,这其中经过了四、五百年的长期吸收消化。佛教代表一系统、一方向,这方向可以说是智慧的方向,了解一个智慧的方向,是不容易的。

所以你若要了解中国哲学这两千多年的发展,便要了解三个义理系统。儒家是主流,是中国思想的正统;道家是旁枝,这可以看成是对于儒家的一个补充,或提醒。后来吸收了佛教,佛教是由另一个文化系统而孕育出来的义理系统,对中国文化刺激很大。所以你要研究中国哲学,便要从文献入手,对这三方面的文献传统,便不能不注意。

亦因此我们读文献是有一定的范域,一定的限制的,並不是泛滥无归徒争博雅之名。读哲学最重思考,不能再是杂而无统、杂七杂八的知道许多东西。所以就义理系统讲,读文献並没有很多,但这並没有很多的文献,民国以来的学者都不能读,就是连对《孟子》也不能理解。

所以我常感慨,这一代的中国读书人,实在对不起古人,对不起先贤。这一代人的思想力太差,连《孟子》亦不能讲,不要说义理不能理解,连文句亦不能通。《孟子》的文句很简单,用不着许多校刊、训诂,但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文献,亦不能了解。

我们所谓的理解,便是了解句子,了解句子是不容易的,但这不容易尚只是不容易中之初步,还是比较容易。而句子与句子关联起来成为一段文章,便更不容易了解。至于前段和后段关联起来,成为一整篇文字,要贯通起来了解,便尤为困难。所以你不要以为一段文章没有杂字,很简单,便很好了解。

譬如《孟子-告子》篇有一章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一段,这便是句与句连成一段文章,便很不好了解。这段是公都子问孟子关于人性的问题,说有人说性是中性的,又有人说性有善有恶,为什么你单单说性善,难道那些说法统统都不对吗?公都子提出这问题,孟子便要有答覆,但孟子的答覆却像是凭空而来的:[乃若其情......]对于这一段的解释,我曾修改了三四遍,才觉得较为妥当。这段是很不好了解的。

所以你说训诂明而后义理明这话,乃是没有真正的老老实实的读古典,才会说的话。假使你真正的老老实实的读古典,把古典作古典看,而想真正去了解其中的意义时,你便不会说这话,假若你是《说文》、《尔雅》的专家,你当更不会说这话。说这句话,那是表示你是外行。

古人所谓的讲义理,义便是概念,而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连,便是理。形成一概念便要用文字来表达,孔子和孟子在说这些话时,他们心中有些什么想法?想些什么问题?孔、孟的心中总有个想法,有个生命上的体验。

你要懂得孔、孟说着些话的意思,固然要仔细通文字,但同时亦要懂得孔、孟说这话时生命的内蕴,及其文化的背境。若果你对他们的生命没有感应,又把他们的文化的背境抽离掉,而孤立地看这些话,那你便完全不能懂。

现代人了解古典的困难便在于此。现代的人对古典全没有生命上的感应,不知道孔、孟的这些话是什么问题,是那方面的话,不知道他们所说这些话的社会背境、文化背境是什么,而只会用那些不相干的浮薄观念去瞎比附,这便是现代人了解古典的一个很大的障碍。

来源于:《研究中国哲学之文献途径》

淺略談
《八識規矩頌》
( 三 )
—— 第七識

第七識

頌文:

帶質有覆通情本,
隨緣執我量為非;
八大徧行別境慧,
貪癡我見慢相隨。
恆審思量我相隨,
有情日夜鎮昏迷;
四惑八大相應起,
六轉呼為染淨依。
極喜初心平等性,
無功用行我恆摧;
如來現起他受用,
十地菩薩所被機。
 
第七識又叫末那識
( 梵文
manas-vijñāna ),

意思是思量,
為了不和第六識
( 意識 )混淆,
所以用音譯。

如果用現代語言來說,
末那識相若於現今我們叫
「 自我 」
( ego )的東西。

「 自我 」
這個概念在哲學、
宗教和心理學都有略為不同的解說。

弗洛伊德認為自我除了能主宰我們日常行動的意識外,

還有一部分是潛意識;

在他的心理動力學分析中,

「 我 」
有自我、
本我和超我。

現在讓我們看看唯識家對此末那識的認知又是如何。

帶質有覆通情本,
隨緣執我量為非

此頌文開宗明義地說明第七識的性質是有覆無記性,

屬帶質境,
是「 我執 」的根源;

因為錯認有我,
所以是非量。

三性、
三量和三境已於前文中解釋過,

而末那識緣第八識的
「 見分 」
而執為內自我,

故為帶質境。

這裏將稍為解釋一下唯識家的
「 見、相 」二分說。

在唯識理論中有所謂的一分說、
二分說、
三分說和四分說。

所謂的一分二分等,
是指用多少分來表示心識的結構。

前文中介紹了心王和心所,
八識主體每個都是心王,
心所是隨心王引領而顯示出來的表現。

大部分唯識家都認同最基本的二分說,
即見分和相分此二分。

譬如眼識心王,
要能產生眼識就需要有能見的主體
( 即眼睛 ),

以及所見的物件;

前者是見分,
後者就是相分,
即物件的形相。

所有識都可分作此二分。

末那識的見分,
隨其所緣境
( 第八識的見分 )
辨析為其相分,

這就是我們現在稱之為自我的東西。

因為是以心緣心,
由推度計度而得,
所以是帶質境。

末那識的特性是執著自我,

因此覆障解脫,

但又因為沒有抉擇善惡的能力,

所以歸於無記性,
說之為有覆無記。

末那是第六識的根,
即意根,
一如眼睛是眼識的根一樣;

而第八識阿賴耶是生死根本輪迴的種子識,

故又稱為根本識。

第七識末那與第八識阿賴耶識互為依持,

故此末那勻為第六識及第八識所依,

所以說通情本。

《八識規矩補註證義》
如是解說:
「 通情本者,
釋帶質境;

第七見分是能緣心,
恆起執故,
故名為情。

第八見分是所緣境,
為本質故,
故名為本。

中間相分,
從兩頭生,
故名為通。」

末那恆起執我,

在佛教「 無我 」的教義下,

這當然是不正確的,

所以是非量,
是受污染的識。

八大徧行別境慧,
貪癡我見慢相隨

末那經常相隨的心所包括八大隨煩惱、
五遍行心所、
別境心所中的慧,

以及根本煩惱中的貪、
癡、
慢和惡見,

惡見又可稱為我見,

因這都是由我而來的計執,
總共十八個。

列出來就是:
掉舉、
昏沉、
不信、
懈怠、
放逸、
失念、
散亂、
不正知、
作意、
觸、
受、
想、
思、
慧、
貪、
癡、
慢和惡見。

或有讀者會問,
為甚麼沒有了根本煩惱中的疑和瞋呢?

這是因為末那執我,
愛之極深,

對自己不會生起疑惑和瞋恚,

所以不會與這兩心所相應。

又善心所是純淨的,
故與污染的末那識不相應。

至於其餘心所,
因為末那是無記性而又不造業,

所以中隨煩惱、
小隨煩惱和不定心所都與它無關。

又因末那唯緣現境,

故此無欲、
勝解、
念和定心所。

這些
《八識規矩補註》
都有解釋,

讀者可自行參考。

恆審思量我相隨,
有情日夜鎮昏迷

因為第七識不間斷地執賴耶識的見分為我相,

在未見道之前,

有情眾生日日夜夜都有如處於昏迷之中,

流轉生死,
不得出離。

末那識特別之處是恆審思量,

前五識不恆不審,
第六識審而不恆,

至於第八識則恆而無審。

第六識雖有我執,
但有間斷,
且與外境相連;

第七識則恆執我,

只緣賴耶,
以心緣心,
故稱為內自我。

與第六識比較,
末那只緣現境,

不似第六識能緣三世過、
未、
現,

加上相應心所較少,
所以是有限能力的計度分別。

以計度分別的強弱來說,
第六意識,
最為強盛;

但第七識則恆久不斷。

四惑八大相應起,
六轉呼為染淨依

四惑者,
即前頌
「貪癡我見慢相隨」
中的我貪、
我癡、
我見和我慢。

我貪相當於我愛,
我癡即無明,
我見是我執,
我慢即倨傲,
傲心高舉不下;

尤其是聰慧的人因比常人能力更强,

都容易起慢心,
十分難對治。

八大者,
八大隨煩惱心所是也。

此四惑八大與末那相應生起。

第七識又叫染淨依,

箇中原因是因為前六識縱然修善,

但在第七識轉識成智之前猶有我執,

不盡清靜,
是有漏善;

要待第七識轉依之後,

我執遣除,
前六識方得成為無漏,

此所以前六轉識呼末那為染淨之所依了。

轉識者,
是因為由前六識加末那都是依根本識賴耶而轉生,

故名為七轉識。

未得道前,
輪迴是由妄識轉妄識;

如果能轉識成智,
則是轉妄為真了。

當末那轉依,
是為出世末那,

雖然恆審思量,
但此時思量的就是無我。

據《唯識方隅》所言,

修行者於見道之後,
成佛之前,
在定中入觀時,

此前七識是無漏性,

但出觀後,
仍是有漏性,

因性有轉易,
故名轉識。

極喜初心平等性,
無功用行我恆摧

又是以聖者的角度來說第七識了,

極喜指歡喜地,

是十地菩薩中的第一地,

亦可叫極喜地。

十地菩薩,

地地皆有入、
住、
出的三個心位,

第一地的入心位名為初心,

末那識在此初得轉依,

轉為
「 平等性智 」。

一如第六識要修到十地中的第七地才能轉為純正無漏的
「 妙觀察智 」,

第七識也要在第八地才能轉為較高階的平等性智,

第八地的菩薩能任運自轉地以修行來的自然力永斷倶生我執,

稱之為無功用行。

此便是
《成唯識論》中所說的
「 六七因中轉,
五八果上圓 」的現象了。

六七兩識由初地發起道相,

分別要在第七地及第八地才能成就無漏的轉識成智和斷滅俱生我執。

至於五八兩識,
則要到佛果位才能圓滿。

由於第七識沒有聞思的加行力,
故不能自成無漏,

箇中原因是末那有覆無記,

唯具俱生惑,
不具分別惑,
緣境時心隨境轉,
無力斷惑。

而第六了別識受惑障,

故非具大決心力者,
不能斷惑;

此所以見道之難是在於人不能放棄貪瞋癡,

須以大願力行戒定慧,
才能出離生死流轉之流故。

第七識要借助強大的第六識修行,

到見道後才能轉依,

故意識於第七地先達無漏妙觀察智,

末那繼後在第八地達較高階的平等性智。

當污染末那轉為出世末那之後,
再無我執,

前五識和第八識就可往後臻至完滿了。

末那轉為平等性智後除了無我之外,

還視眾生一切平等,
諸法苦樂功德等一切平等,
故謂平等性智。

如來現起他受用,
十地菩薩所被機

上頌說末那在第八地轉為較高階的平等性智,

是為中品轉依;

但事實上末那的圓滿還是要在第十地才得成就。

所以嚴格地說,
六七雖然因中轉,

但五八果上圓之外,
還有第七識。

在第十地的第七識為上品轉依,

此時它就可以成就佛的
「 他受用身 」。

在論及前五識時,
曾經說過佛有三身,
他受用身屬於報身,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对比图放 区~正在打样中✨ ✨ 可先收藏或者是找 客服登记,开shou时会有短❤️通知~巻 揪一位喝奶茶~#jk[超话]##图透##jk##上新##jk日常##
  • 6个月的孩子并无误工费,但是如果父母因此耽误了工作来照顾孩子,由此也是会产生这笔费用的。近日在重庆,龚女士是一位6个月孩子的妈妈, 为了能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成长
  • #这就是山东# 【五年突破看青岛 | 五年蝶变,青岛靠的是什么】#我们的新时代##创新实干 事争一流# 2018年初,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获批建设,成为
  • ”#文旅南充# 【[哇][哇] “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四川省第二届“剧美天府”优秀剧目展演季南充分会场活动举行】7月15日晚,南充大剧院灯火辉煌,剧场内高朋
  • 还有很多女生会问的特别直白:“他都这么对我了,还值得我挽回吗?是因为你不想仅仅拥有回忆,而是希望他能一直在你身边。
  • 那一份相思,两处怡情的喜悦,葱茏了流年陌上的一笺诗行。 那一份相思,两处怡情的喜悦,葱茏了流年陌上的一笺诗行。
  • 每年一次的南马安保,今年感慨特别多,也许是因为起的更早了,还是因为沐浴着蒙蒙秋雨,享受着瑟瑟寒风,裹挟着塑料袋做的雨衣,抑或是排着长队挤一间小厕所...都是吧!
  • 【多款 CLOT 夏季主题服饰】此番依旧延续的 CLOT 充满玩味色彩的创意设计风格,其中一款印有 “凝结冰室” 字样的 T 恤是最大亮点,将餐厅中的食品名称以
  • [666]卫健委‮科医‬院证书工种:中医‮科全‬理疗师,中药调剂师,中医针灸‮疗理‬师、 中‮康医‬复师,小‮推儿‬拿师,中医体‮评质‬估调理师,健康‮理管‬师
  • 然后把送的和前两天挖矿获得的宝石又投进了池子,这次居然抽出了两个三星[悲伤]还是一起来的[泪][泪]当时真的要激动落泪了,想着既然你都这么挽留我了那我还是继续玩
  • 今天中午的#畅销书屋#栏目将为大家介绍来自蕾秋·乔伊斯的《奇迹唱片行》欢迎大家收听!#周震南[超话]#zzn #周震南新歌mv预告呼吸感# 喜欢你认识你始于音乐
  •   3月29日晚,在东缉虎营附近经营鲜花店的席女士发现,放在店门口的电动车不见了,赶紧向公安机关报案。首先,老人或儿童出行,如果有人陪同,最方便的办法是陪同的成
  • 而另一方面,出轨方在挣扎期,也不是一个非常稳定和成熟的状态,你想跟他要的确定感,稳定感,他也没有,所以很多时候,不是他不想给,而是他没有能力给你。而另一方面,出
  • #亚马逊测评[超话]#暗度-关于我们暗度平台是帮助广大卖家低成本快速找到优质的,长期在亚马逊平台无店铺销售的链接(最少超过2年以上的闲置链接),也就是一个查找闲
  • 对于恋人来说,最忌讳的就是吵架了就提分手,我也常跟小伙伴们讲,不要动不动就分手,不要用分手来测试对方对你的爱,这会起到反效果。对于你们来说,经历过分手,又重新走
  • 没怎么写粥的原因是我也没有怎么见过粥这种性格的我和我朋友都和涨价的性格很像很像,那两个明显很突兀的否定句代入感真的很强,就是一种很想混过去想说又出不出来的感觉之
  • 王柏少有大志,30岁后转向理学,从学于何基。【《道德经》第十八章 解读书评 A1197 “智慧”在老子口中是贬义词】“智慧出,有大伪”相当于六十五章的“以智治
  • 芒果[赞啊]会员,乐视[赞啊]会员,以致遮蔽了我们感受爱的能力,也阻碍了我们去爱别人的能力#大学生王俊凯,你好!其实,我们也是生活在这样的爱里,如果我们感觉不到
  • 每个人最该修炼的能力是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不必看到别人的才华、优势就自怨自艾、心灰意冷。 每个人最该修炼的能力是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不必看到别人的才华、优势就自怨
  • 二、有症状期①阴虚燥热期1、上消(肺热津伤证)烦热多渴,口干舌燥,尿量繁多,多汗,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内经》认为五脏虚弱,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是引起消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