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粮”策】复兴小站稻,万亩良田“丰”景让村镇蝶变】 津南区小站镇会馆村,马厂减河南岸的一个小村庄。
  站在村庄小站稻核心种植区观景台上远眺,南侧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新插的秧苗长势正旺,有农人在稻田里劳作,无人机正在进行植保作业。雅致的木栈道伸向稻田深处,不时有游客撑着伞漫步赏景。近处,两方荷花池里,荷叶正铺满水面,为盛夏的绽放积蓄力量。
  会馆村本是一个拆迁村,支部书记郑加林带着两委班子和全村人,守护着村庄的土地,在市区镇的支持下,通过几年的努力,在撂荒地上复兴了小站稻。他们的稻米,品质上乘,供不应求,带动着当地小站稻种植蓬勃开展。“米袋子”鼓了,村庄变美了,一粒小小的稻米,正让这个津南小村实现华丽蝶变。
  复兴水稻 立下“军令状”
  马厂减河,自东向西穿过津南区小站镇。这条开凿于19世纪70年代的人工河,连通了南运河和海河。减河开通,兴利除弊,有了水源,屯兵和民众开垦出万顷稻田,小站稻逐步流传天下。马厂减河两岸的村庄人烟,也日渐稠密。
  会馆村,村名就来源于晚清时期屯田的驻军,当时这里正是驻军开会的地方。为纪念领导开凿马厂减河的将领周盛传兄弟,在会馆村还建了周公祠。
  会馆村的人都记得,他们小时候,马厂减河的水非常好,村民从河里挑水回家,用矾沉淀一下,就用来饮用和做饭。对会馆村来说,马厂减河就是地地道道的母亲河。
  村庄田地地势洼,马厂减河的闸门提起,水就自己流进稻田。丰富的泥沙和钙磷钾、有机质,和河水一同作用,常年累月,会馆村的耕地异常肥沃,种出的稻米香气四溢。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从1980年左右开始,马厂减河的水变少了,污染也日益严重,水质变差了,无法再用来种稻。如此,水稻就慢慢消失了,这一别就是三十多年。今年57岁的村支书郑加林正好赶上了那个种稻时代的“尾巴”。“我十几岁时,跟着母亲到地里插秧,那时候就是跟着玩……”他说。
  世易时移。2014年,会馆村开始拆迁,村民都搬到了镇上,住进了舒适宽敞的楼房,土地也全部流转给了当地政府。
  郑加林召集两委班子开会,把闲置耕地利用起来。有人建议种些高粱玉米等管理简单的作物,而郑加林提议,要种就种水稻,复兴小站稻,把老祖宗留下的财富和手艺传承下去。
  有村干部当场提出异议,“水稻这么多年不种了,用水也没法保证,能行吗?”郑加林给大家做工作,还召开了村民大会,种水稻的想法获得了大多数村民的支持。
  最后,老郑找到镇领导,还立下了“军令状”。“我就跟领导说,如果马厂减河的水可以,就用河水,如果不行,就用两口机井的水,抽出来存在坑塘里,用来种稻子。”郑加林回忆。
  镇领导觉得郑加林的方案可行,支持他大胆试。他们准备先试种300亩,看看效果如何,以后再扩大种植面积。
  全村上阵 一举成功
  说干就干,郑加林和大伙一起忙了起来。
  水稻已阔别家乡三十多年,村里的耕地一直种植其他作物,坑洼不平,而水稻对土地平整度要求极高,上下差10公分,插秧机就没法工作了。在筹备阶段,仅平整土地、挖沟渠和建泵站,村里就投入了160多万元。
  复种小站稻,村里的一些老人高兴了,他们是老稻农,对种水稻有一种情怀。他们来到村委会,说不给钱也要帮着干。育秧、插秧都是机械化作业,不再需要太多人工,老人们就说把日常的田间管理工作担起来。
  在全村的努力下,第一年的试验就成功了。2017年,种植的首批300亩小站稻喜获丰收,亩产1100多斤。村里把收获的稻米分给村民,大伙吃了连连点赞,都说尝到了小时候的味道。
  接下来的几年,会馆村扩大了种植面积,全村耕地除了绿化占地和其他规划用地外,能用的地全种上了,还把拆迁后宅基地复垦出七八十亩。
  给了郑加林和村民们底气的,是马厂减河水质的显著改善。市里坚决贯彻两山理念,铁腕治污,一些散乱污工厂关停了,最终受益的是老百姓。“就感觉从2017年开始,河里的水质是越来越好了!”郑加林感慨道。
  记者采访时,在会馆村,是一派忙碌和热火朝天的景象。60岁的村民程家来正在稻田里捞青苔,他从水中捞起一团团青苔,丢到田埂上。“这东西繁殖的快,不清理的话,会把秧苗闷死。”
  实际上,老人们不止情怀可敬,他们的经验和眼力也着实了得。仅仅除稗草这一项,就必须靠那些年岁更长的老人们。“这样的是稻子,这样的是稗子!”每到提稗子的季节,老人们就这样在田间指导工人。
  稗草是一种稻田里的杂草,在青苗阶段外观和水稻秧苗极其相似,一般人分不出来。如果不及时清除,就会和水稻抢营养,影响收成和稻米品质。郑加林坚持不用除草剂,而是人工拔除稗草,就是为了保证稻米的品质,他要让自家的稻米经得起检测。
  老人们还把上水(浇水)的活儿承担起来。每天凌晨2点,他们准时赶到,拉闸上水,在田间巡视,这一遍水浇下来,需要足足六个多小时。
  经验丰富的老人们发挥余热,年轻人在合作社里当起了会计和其他管理工作,如今的会馆村,正成为“大有作为”的大舞台。
  小小一粒米 可做大文章
  开荒种地,挖沟引渠,他们沿着先辈走过的路,让小站稻重现在马厂减河河畔,重现在小站稻的故乡。如今,全村小站稻种植面积有600多亩,年产稻米70余万斤。
  会馆村的稻米打出了名气,比市场上普通米价格高出一截。他们赢得了国内一些大公司的订单,每年出的米都被对方“全包圆”。刚收获就被抢购一空,甚至还没播种就拿到了市场订单,可以说,会馆村的小站稻,已经成了津南小站稻的一张名片。
  此外,由于本村土地有限,为了满足逐步扩大的市场需求,郑加林目前正酝酿“订单式生产”。把育好的秧苗交给外村的合作农户,农户负责管理,最后的稻米由会馆村收割、收购,保证稻米品质。
  小站镇党委委员杨涛告诉津云新闻记者,会馆村本来属于镇里已整合村庄中的一个,村书记和村民对村庄和土地有感情,复兴了小站稻,打造出了小站稻核心种植区,为全镇的小站稻复兴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据最新统计,仅小站镇一个镇,目前小站稻的种植面积就达到了万亩级别。而整个津南区,种植面积更是达到了5万多亩。
  一粒稻米,一片稻田,不只充实着粮食安全的“米袋子”,也正在带着会馆村“火出圈”。在市区镇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会馆村近年来着力打造文旅项目,让这里成了稻香文化网红打卡地。
  2019年,郑加林就在考虑,怎么让村里的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在保护好耕地、搞好口粮生产的同时,让村庄靓起来,美起来,把游人吸引过来。
  为了让市民近距离欣赏稻田美景,在上级资金的支持下,会馆村架设了2200米的田间栈道。开辟了两方荷花池,建设了玻璃步道和观景台,开展了水系连通、路面硬化等工作。每到盛夏,满池娇艳,游人如醉,这里成了短视频拍摄爱好者的云集之地。最多的时候,小小的村庄,一天能涌入七八千人。
  市区一家幼儿园联系到会馆村,希望带孩子到村里来一次插秧体验游,郑加林爽快同意。他安排出一块稻田,由两位稻农带领着,孩子们穿着雨鞋,疯玩了一天,个个成了泥猴,充分释放了天性。后来,还有学生家长送来了锦旗,感谢他们为孩子们创造的单纯的快乐。
  郑加林还在酝酿着一些好点子,他说,下一步他们还将在稻田周边开辟观光“小火车”,还要让游客现场品尝新蒸的米饭、体验现场碾出的稻米。
  今年的天津市农民丰收节,主会场就将设在会馆村。郑加林表示,这是会馆村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他们在全力做好准备工作。目前,五十亩地的稻田画方案已经设计完成,土地已经整理完成,届时,在观景台旁,稻田画将进一步丰富会馆村的视觉元素。
  郑加林表示,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下,他们将在原有的基础上把小站稻做大做强,把稻耕文化和乡村旅游做出亮点,“市区镇给这么大的支持,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小站稻做起来!”
https://t.cn/A6az1baa

【【大国“粮”策】复兴小站稻,万亩良田“丰”景让村镇蝶变 】
  津南区小站镇会馆村,马厂减河南岸的一个小村庄。

  站在村庄小站稻核心种植区观景台上远眺,南侧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新插的秧苗长势正旺,有农人在稻田里劳作,无人机正在进行植保作业。雅致的木栈道伸向稻田深处,不时有游客撑着伞漫步赏景。近处,两方荷花池里,荷叶正铺满水面,为盛夏的绽放积蓄力量。

  游人在栈道上游览

  会馆村本是一个拆迁村,支部书记郑加林带着两委班子和全村人,守护着村庄的土地,在市区镇的支持下,通过几年的努力,在撂荒地上复兴了小站稻。他们的稻米,品质上乘,供不应求,带动着当地小站稻种植蓬勃开展。“米袋子”鼓了,村庄变美了,一粒小小的稻米,正让这个津南小村实现华丽蝶变。

  复兴水稻 立下“军令状”

  马厂减河,自东向西穿过津南区小站镇。这条开凿于19世纪70年代的人工河,连通了南运河和海河。减河开通,兴利除弊,有了水源,屯兵和民众开垦出万顷稻田,小站稻逐步流传天下。马厂减河两岸的村庄人烟,也日渐稠密。

  会馆村,村名就来源于晚清时期屯田的驻军,当时这里正是驻军开会的地方。为纪念领导开凿马厂减河的将领周盛传兄弟,在会馆村还建了周公祠。

  会馆村的人都记得,他们小时候,马厂减河的水非常好,村民从河里挑水回家,用矾沉淀一下,就用来饮用和做饭。对会馆村来说,马厂减河就是地地道道的母亲河。

  村庄田地地势洼,马厂减河的闸门提起,水就自己流进稻田。丰富的泥沙和钙磷钾、有机质,和河水一同作用,常年累月,会馆村的耕地异常肥沃,种出的稻米香气四溢。

  生机勃勃的秧苗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从1980年左右开始,马厂减河的水变少了,污染也日益严重,水质变差了,无法再用来种稻。如此,水稻就慢慢消失了,这一别就是三十多年。今年57岁的村支书郑加林正好赶上了那个种稻时代的“尾巴”。“我十几岁时,跟着母亲到地里插秧,那时候就是跟着玩……”他说。

  世易时移。2014年,会馆村开始拆迁,村民都搬到了镇上,住进了舒适宽敞的楼房,土地也全部流转给了当地政府。

  郑加林召集两委班子开会,把闲置耕地利用起来。有人建议种些高粱玉米等管理简单的作物,而郑加林提议,要种就种水稻,复兴小站稻,把老祖宗留下的财富和手艺传承下去。

  有村干部当场提出异议,“水稻这么多年不种了,用水也没法保证,能行吗?”郑加林给大家做工作,还召开了村民大会,种水稻的想法获得了大多数村民的支持。

  郑加林向记者介绍会馆村

  最后,老郑找到镇领导,还立下了“军令状”。“我就跟领导说,如果马厂减河的水可以,就用河水,如果不行,就用两口机井的水,抽出来存在坑塘里,用来种稻子。”郑加林回忆。

  镇领导觉得郑加林的方案可行,支持他大胆试。他们准备先试种300亩,看看效果如何,以后再扩大种植面积。

  全村上阵 一举成功

  说干就干,郑加林和大伙一起忙了起来。

  水稻已阔别家乡三十多年,村里的耕地一直种植其他作物,坑洼不平,而水稻对土地平整度要求极高,上下差10公分,插秧机就没法工作了。在筹备阶段,仅平整土地、挖沟渠和建泵站,村里就投入了160多万元。

  复种小站稻,村里的一些老人高兴了,他们是老稻农,对种水稻有一种情怀。他们来到村委会,说不给钱也要帮着干。育秧、插秧都是机械化作业,不再需要太多人工,老人们就说把日常的田间管理工作担起来。

  村民程家来在捞青苔

  在全村的努力下,第一年的试验就成功了。2017年,种植的首批300亩小站稻喜获丰收,亩产1100多斤。村里把收获的稻米分给村民,大伙吃了连连点赞,都说尝到了小时候的味道。

  接下来的几年,会馆村扩大了种植面积,全村耕地除了绿化占地和其他规划用地外,能用的地全种上了,还把拆迁后宅基地复垦出七八十亩。

  给了郑加林和村民们底气的,是马厂减河水质的显著改善。市里坚决贯彻两山理念,铁腕治污,一些散乱污工厂关停了,最终受益的是老百姓。“就感觉从2017年开始,河里的水质是越来越好了!”郑加林感慨道。

  记者采访时,在会馆村,是一派忙碌和热火朝天的景象。60岁的村民程家来正在稻田里捞青苔,他从水中捞起一团团青苔,丢到田埂上。“这东西繁殖的快,不清理的话,会把秧苗闷死。”

  实际上,老人们不止情怀可敬,他们的经验和眼力也着实了得。仅仅除稗草这一项,就必须靠那些年岁更长的老人们。“这样的是稻子,这样的是稗子!”每到提稗子的季节,老人们就这样在田间指导工人。

  稗草是一种稻田里的杂草,在青苗阶段外观和水稻秧苗极其相似,一般人分不出来。如果不及时清除,就会和水稻抢营养,影响收成和稻米品质。郑加林坚持不用除草剂,而是人工拔除稗草,就是为了保证稻米的品质,他要让自家的稻米经得起检测。

  老人们还把上水(浇水)的活儿承担起来。每天凌晨2点,他们准时赶到,拉闸上水,在田间巡视,这一遍水浇下来,需要足足六个多小时。

  经验丰富的老人们发挥余热,年轻人在合作社里当起了会计和其他管理工作,如今的会馆村,正成为“大有作为”的大舞台。

  小小一粒米 可做大文章

  开荒种地,挖沟引渠,他们沿着先辈走过的路,让小站稻重现在马厂减河河畔,重现在小站稻的故乡。如今,全村小站稻种植面积有600多亩,年产稻米70余万斤。

  植保无人机

  会馆村的稻米打出了名气,比市场上普通米价格高出一截。他们赢得了国内一些大公司的订单,每年出的米都被对方“全包圆”。刚收获就被抢购一空,甚至还没播种就拿到了市场订单,可以说,会馆村的小站稻,已经成了津南小站稻的一张名片。

  此外,由于本村土地有限,为了满足逐步扩大的市场需求,郑加林目前正酝酿“订单式生产”。把育好的秧苗交给外村的合作农户,农户负责管理,最后的稻米由会馆村收割、收购,保证稻米品质。

  小站镇党委委员杨涛告诉津云新闻记者,会馆村本来属于镇里已整合村庄中的一个,村书记和村民对村庄和土地有感情,复兴了小站稻,打造出了小站稻核心种植区,为全镇的小站稻复兴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据最新统计,仅小站镇一个镇,目前小站稻的种植面积就达到了万亩级别。而整个津南区,种植面积更是达到了5万多亩。

  一粒稻米,一片稻田,不只充实着粮食安全的“米袋子”,也正在带着会馆村“火出圈”。在市区镇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会馆村近年来着力打造文旅项目,让这里成了稻香文化网红打卡地。

  2019年,郑加林就在考虑,怎么让村里的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在保护好耕地、搞好口粮生产的同时,让村庄靓起来,美起来,把游人吸引过来。

  荷塘和玻璃步道

  为了让市民近距离欣赏稻田美景,在上级资金的支持下,会馆村架设了2200米的田间栈道。开辟了两方荷花池,建设了玻璃步道和观景台,开展了水系连通、路面硬化等工作。每到盛夏,满池娇艳,游人如醉,这里成了短视频拍摄爱好者的云集之地。最多的时候,小小的村庄,一天能涌入七八千人。

  游人

  市区一家幼儿园联系到会馆村,希望带孩子到村里来一次插秧体验游,郑加林爽快同意。他安排出一块稻田,由两位稻农带领着,孩子们穿着雨鞋,疯玩了一天,个个成了泥猴,充分释放了天性。后来,还有学生家长送来了锦旗,感谢他们为孩子们创造的单纯的快乐。

  郑加林还在酝酿着一些好点子,他说,下一步他们还将在稻田周边开辟观光“小火车”,还要让游客现场品尝新蒸的米饭、体验现场碾出的稻米。

  今年的天津市农民丰收节,主会场就将设在会馆村。郑加林表示,这是会馆村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他们在全力做好准备工作。目前,五十亩地的稻田画方案已经设计完成,土地已经整理完成,届时,在观景台旁,稻田画将进一步丰富会馆村的视觉元素。

  稻田画设计效果图

  郑加林表示,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下,他们将在原有的基础上把小站稻做大做强,把稻耕文化和乡村旅游做出亮点,“市区镇给这么大的支持,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小站稻做起来!”

来源:津云

1219年,一次行军作战时,一位将军身中一箭,处于垂死边缘。成吉思汗当即下令:“去,给我牵一头牛过来!”然后,命人将牛腹剖开,又把这位将军塞进了牛肚子里。这位大将军可是大有来头,而成吉思汗此举又是何意?

不管您是不是金庸迷,多半听过《射雕英雄传》,“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身旁有一员猛将,他就是“郭靖”的原型——郭宝玉,也就是开篇那位被送进牛肚子里的大将军。

成吉思汗一生南征北战,在马背上打天下,被称为“世界的征服者”,能被他委以重任的郭宝玉自然也非等闲之辈。

讲到郭宝玉,得先提一下他的家世背景。郭宝玉是对唐朝有再造之功的名将郭子仪的后裔,袭承了祖上对兵法的精通,郭宝玉在战场上也是悍勇无比,他的孙子郭侃更是被誉为“东天神将”。

靖康之难发生后,金兵入主中原,众多望族纷纷南迁。而郭宝玉这一支,就是留在金人统治下的分支,而后,他成为了金朝的将领。不过,金朝还没尝够甜头,就被勇猛的蒙古士兵打得落花流水。面对这群悍将,金兵彻底放弃了抵抗。

当时,逃跑的金兵不计其数,却有一个人留了下来,他就是郭宝玉,后来更是成为了成吉思汗麾下的一员猛将。

郭宝玉留下并不是叛投,而是认为逃跑是可耻,他原本是要一死了之的,但是,他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被蒙古名将木华黎看在了眼里,于是将郭宝玉带到了成吉思汗面前。

原本成吉思汗对败将无感,在见到郭宝玉后,随口问了一句:“是否有抗金良策”,而郭宝玉毕竟在金朝待了许久,观点可谓各个击中要害,听得成吉思汗是心花怒放,不禁对郭宝玉刮目相看。

不过,郭宝玉肯为成吉思汗效命是有条件的:不滥杀无辜百姓,不随意处死犯罪之人,对待兵民一视同仁,不能有种族歧视,对妖僧邪道狠狠处置等等。

成吉思汗听后,非但没有生气,反而为自己得到这样一位治世能臣而庆幸。随后,成吉思汗经过一番部署,立刻带着郭宝玉一同出征。

其实,很多蒙古兵都对郭宝玉不服,不知他是否是纸上谈兵,直到成吉思汗亲征撒马尔干(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时,郭宝玉才用实力征服了战友。

撒马尔干就像一座铜墙铁壁,易守难攻。于是,成吉思汗下令以投石机、巨弩炮和火油筒等进行强攻。眼看着就要有机可寻时,强悍的花剌子模军发起突袭,没见过这种阵仗的蒙古军只能使出浑身解数厮杀,最后大败而归。

这是成吉思汗在撒马尔干的第一次失败,没想到第二次强攻时,敌方竟然派出了20头巨大无比的大象。对于蒙古兵来说,这是从未见过的物种,顿时被这些庞然大物吓得连连后退。但是,仍然有不少大军被大象踩踏。

这时,郭宝玉对成吉思汗献上良策:“象阵,破之不难,需用火攻。”

成吉思汗将信将疑,连忙派人点燃火桶,直接滚向大象。象群见状,立刻掉转方向,开始踩踏花剌子模大军。最终,郭宝玉的奇策让成吉思汗拿下了撒马尔干。此战,也让郭宝玉军威大涨。

不过,上战场总是要流血的。1219年,郭宝玉随成吉思汗攻打西辽,他身先士卒,奋力杀敌,结果却被流矢击中,血流不止。

眼看着爱将奄奄一息,成吉思汗并没有慌乱,而是当即下令:“赶快牵一头牛过来!”

士兵随即拉来一头牛,成吉思汗又令人将牛肚子剖开,而后竟然将郭宝玉塞进了牛肚子中。众将十分不解,只能静观其变,谁曾想,郭宝玉身上原本血流如注,在牛肚子里竟然止住了血,而后他缓慢睁开眼睛,再缓了一段时间,竟然挣扎着要起身。

围观的士兵纷纷睁大双目,不由得感叹成吉思汗是“神”,而他的“神术”更是让人惊奇不已。

其实,这种方法并非成吉思汗独创,这是蒙古人历经千载总结的一个方法,叫做“腹罨(yǎn)疗法”。

这个民间疗法分两步走,第一步,将人放进牛肚子里用以维持人的体温;第二步,刚宰杀的牛心脏尚且跳动,它会带着人的心脏共同跳动,相当于“心脏起搏器”。

那么,郭宝玉是否被救活了呢?可以说,成吉思汗给了他第二次生命。自此,郭宝玉更加效忠于成吉思汗,而成吉思汗得到他也是如虎添翼。

最终,郭宝玉一路高升,做到了“断事官”(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而他更是为了恩主死在了战场之上。

这段故事记载于《元史·郭宝玉传》,原文如下:“从帝讨契丹遗族......宝玉胸中流矢,帝命剖牛腹置其中,少顷,乃苏。”

有趣的是,明朝名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竟然也有对“腹罨疗法”的记载:“牛血。伤重者,破牛纳入,食久即苏也。”不知道李时珍是否也是借鉴了蒙古人的民间疗法呢?

清朝时,努尔哈赤也常用这种方法救治战场上的重伤士兵,有种“死马当做活马医”的感觉,但是不乏有郭宝玉这样的幸运者。

有人认为郭宝玉是个投降派,没有汉人的脊梁;有人认为郭宝玉大有“士为知己者死”的民族胸怀,那么,您又是怎样看待这位名将的呢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当圆满了事业,就可能忽略了家庭;当欣赏了日出,就可能错过了夕阳...正如恒愚法师所写的《半点禅》:自古人生最忌满,半贫半富半自安;半命半天半机遇,半取半舍半行善
  • !!
  • #中国新歌声# 【选手郭沁《美若黎明》】17岁湘妹子郭沁演唱了李健的一首《美若黎明》引发导师们对17岁集体回忆:17岁的周杰伦已经开始参加创作比赛,对自己的唱功
  • 不要试图跟女人讲道理,一个月流血七天还不死的生物,在这个星球上本来就是逆天的存在… 科学证明女人失恋时候的文笔仅次于莫言, 女人发火时候的战斗力仅次于奥特曼,女
  • 该3名密切接触者已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目前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均阴性,其在兰山区部分活动轨迹分别如下:一、密切接触者1(现在兰山区集中隔离)1、3月4日20:4
  • 今天聊天的时候,我才知道,师姐在导儿那里承受了很多很多,我心想:不能因为我们师姐心大...就今日的导儿能如此平和,宽容,我们这一届以前的师姐们,替我们承受了太多
  • 摄影技巧丨一看就会的草坪拍照指南天渐渐变暖了,正好公园里有一片绿油油的草坪,就出一期超简单的人像拍摄技巧,分分钟教你拍出☀️美美的杂志大片,快约上小伙伴邂逅春光
  • 3、好心境是自己创造的我们常常无法去改变别人的看法,能改变的恰恰只有我们自己。6、不要追逐世俗的荣誉终生寻找所谓别人认可的东西,会永远痛失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 在这里,我第一次以学生身份进入pku的校园参加summer camp,三年里每周一的国旗下主持(当然初中和小学我更要感激给我基础与底气)三年里几乎所有的校园文艺
  • 对国内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来浙返浙人员,实施“14+7”健康管理措施,对全域封闭管理地区、同时空伴随人员,参照实施“ 14+ 7”健康管理措施;对国内疫情中高风险地
  • 五、处警,颠覆我的认知 ( 说明: 以下括号里的部分是我此时写文时 对当时情节的思考。回看自己当时的表现,头部被砸后,脑功能受限,思维、反应和判断都无法应对当
  •   有些色料,像深红和铬绿,附着性比其他颜料都要好,能迅速渗入纸张或画布的纹理中,很难去除。  如果你要使用的是油画颜料或丙烯颜料,只需准备一些丙烯酸石膏(一种
  • #红楼梦##凤凰花# 广州的凤凰花开的正鲜艳,四月份我刚开始看到那两棵树以为它就是一棵普普通通的树,直到某一天它的顶突然红了,在绿色的夏天里显得那么耀眼,慢慢的
  • 衡阳是中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拥有湖南第一家综合保税区和国家级高新区,被定位为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及全国加工【贵州省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非遗购
  • 但也有网友认为是贾玲不会说话,本来初次见面又不认识,一见面就说“我就是内地的你,你知不知道”何况人家还是前辈,这样不是很唐突吗,而且吴君如是个谐星,本人不是这么
  • 13.成长的道路上总有更新奇的事情,更有趣的新朋友,人的心灵却很小,根本装不下那么多,所以一路前行,一路抛弃。5.我们终其一生都在成长,愿都能眼里有光,活成自己
  • “贝壳色”比白色更柔美,比裸色更轻盈,极细肩带和一字底围,破除“内衣外露”界限,使她露出的任何部分,都是更让我从容的。”我的工作,某种程度就是在持续探索表达“女
  • 大蒜含挥发性辣素,可消除积存在血管中的脂肪,有明显降脂作用,是主治高血脂症和动脉硬化的良药。茄子保护心血管、降血压,茄子含丰富的维生素P,是一种黄酮类化合物,有
  • 如果对师范类专业感兴趣,优先推荐教育技术学(师范)华师的师范类专业在提前批招生,基本排位在1.3万2万左右,难度相当大。如果分数达到北师珠的分数线,建议果断选择
  • 关于李宗盛的《我终于失去了你》“小郑不会让你再听这首歌时伤心”“每天为了逗你笑我真是绞尽脑汁”“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小郑毛病(一)明明自己做错事情还总是在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