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十四五 出彩看崤函”系列报道之一
综合实力稳步跃升
文/本报记者 白叶楠 图/本报记者 杜杰

编者按

岁序更迭,华章日新。

即将过去的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之年。

开局之年,至关重要。

这一年,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以赶考的姿态前行、用决战的状态实干,围绕发展要务实施“十大战略”、围绕民生关切深化“两项工程”,努力打造实力雄厚的新三门峡、转型创新的新三门峡、崇德向善的新三门峡、生态文明的新三门峡、生活更好的新三门峡、善治安宁的新三门峡,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迈上新台阶,交出开局之年的优异答卷。

回望,是为了更好的前行。即日起,本报推出主题系列报道“开局十四五 出彩看崤函”,全方位呈现崤函儿女在建强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三门峡新征程中的新作为、新成效,凝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更大合力。敬请垂注。

冬日的“黄河明珠”依然璀璨耀眼,上万只白天鹅与城市共舞,好风景与新经济“比翼齐飞”,孕育着无限生机。

从能化新城到“中国铜箔谷”,从温泉小镇到清清卢氏,从职教园区到云上经开……产业发展提档升级,创新活力竞相迸发,项目建设加速推进,生态环境提质增效,乡村振兴深入实施,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崤函儿女以奋进姿态交出“十四五”开局之年的精彩答卷,实力雄厚的新三门峡愿景愈加清晰。

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03.9亿元,同比增长9.0%,增速高于全省1.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1至10月份,全市全社会用电量、工业用电量、工业增值税累计增速分别为29.24%、33.1%、69.8%,均居全省第1位,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4个月居全省前3位……
多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省“第一方阵”,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蓄势的高质量发展态势更加明显。

项目为王,夯实高质量发展支撑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

2月18日,全市一季度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共开工348个重点项目,总投资1451.7亿元。

起跑映照全程。从年初到年末,崤函大地次第展开一幅高质量发展的多彩画卷。

7月10日、10月8日,全市第一、二期“三个一批”活动相继举行,累计签约项目20个,开工项目55个,投产项目69个。

“项目是经济发展的落点和支撑,无论是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民生改善,都需要通过一个个具体项目落地落实”。市委书记刘南昌指出,要加强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深化“四个一批”,不断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底盘和支撑。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创新发展、建强省际区域中心城市的重要抓手,顶格推动,聚力实施。

市委书记刘南昌书记、市长范付中率先垂范,多次深入一线调研,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为项目建设扫除障碍。

以项目建设“创优提质年”为引领,以“万人助万企”活动为载体,全市广大干部躬身入局、履责于行,1566名干部包联企业1462家,走访企业2292家次,解决问题1500个,全面掀起大抓项目建设新高潮。

1至10月份,366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71.76亿元,提前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汇盛铜业一期、宝鑫电子三期、中科锐光年产400万片功率晶圆与10亿支功率器件封测项目、布科思机器人……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发展动能加速汇聚。
“稳”的基础持续巩固,“进”的力量不断积累,高质量发展站上新起点。

创新为要,激发高质量发展动能

起笔精彩,落笔不凡。

年末初冬,市委书记刘南昌率队赴北京与中央企业和科研院所对接洽谈。

11月11日,三门峡与中央企业签订42个合作项目,总投资815亿元,融资超500亿元,在开局之年关键处落子取势,为未来竞争布局奠基。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央地合作有4个特点:突出创新驱动,突出绿色低碳,突出数字转型,突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
以前瞻30年的战略思维,三门峡接续引进“国字号”资源,助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坚定不移沿着转型创新发展的道路继续走深走实。

市委书记刘南昌强调,要把创新放在产业转型的逻辑起点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以搭建一流平台、凝练一流课题、培育一流主体、配置一流资源为重点优化创新生态,强化产业转型的科技支撑。

市第八次党代会将“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作为“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战略,着力打造创新高地。

创新,已然刻入三门峡生命基因。

今年,全市谋划实施“三大改造”项目244个、5G项目83个,引进人才(项目)27个,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81%,进入全省第一梯队,实现历史性的突破。

“三门峡制造”压延铜箔飞入太空,铝合金精深加工填补国家部分高端铝材空白,翱翔星空的卫星将有“三门峡芯”的身影……一批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科技创新大潮澎湃。
第二十七届三门峡黄河文化旅游节·第八届中国特色商品博览交易会,2021年中国铜加工产业年度大会暨中国(三门峡)铜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多场盛会在我市相继举行,折射出三门峡产业结构巨变,新旧动能加快转换。

前三季度,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20.5%,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到12.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达13.4%,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到45.6%;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1.7%;特色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85.8%。

依托宝武铝业、国投金城冶金等头部企业,传统资源型产业加快向以铜基、铝基等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转型,易事特、中科芯时代、中车重装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成势,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特种新能源汽车基地已呈雏形。
加快实施特色产业“1133”倍增计划,着力打造苹果、食用菌2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中药材、生猪2个300亿级产业集群,灵宝苹果入选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卢氏县、灵宝市被认定国家伏牛山香菇产业集群。

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统领,绿色低碳发展蔚然成风,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庙底沟文化旅游产业园等一批文旅融合项目加快推进,“绿水青山”更有效转化为“金山银山”。

1至10月份,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4%。

产业更“轻”、底色更“绿”,在让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还能享受“蓝天绿水好空气,青山绿水白天鹅”。
11月23日,关键金属河南实验室建设启动,三门峡创新驱动发展再次迈出“关键”一步。

改革开放,释放高质量发展活力

创新开发“三门峡数字化营商环境动态监测平台”,在全国率先实现营商环境实时动态可视化监测;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做法获得国家发改委肯定;公共资源交易闯出“三门峡模式”……

从公共资源交易创新,到金融体制改革;从国资国企改革,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从擦亮“赢在天鹅城”的营商环境品牌,到扩大对外开放,我市用好用足改革开放这“关键一招”,加速释放发展活力动力。

一组数字映照出我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三门峡速度”:全市11大类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压缩至67个工作日以内,电子政务外网接入党政、事业单位700余家,全市“一证通办”事项达到310项,不动产登记在全市范围内实现全域通办,实现开办企业“零成本”。
环境优,主体活。截至目前,全市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9907户,各项贷款余额首破千亿元大关。

今年以来,我市发挥“一带一路”区位优势,主动对接、全面融入国家、省开放开发战略,持续深化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奋力打造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重要支撑区,迈入开放发展新境界。

前三季度,全市新设外资企业6家,实际利用外资8.86亿美元,同比增长3.9%。

鲜活的数据印证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稳步加快,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历史的画卷,在砥砺前行中铺展;出彩的华章,在矢志奋斗中赓续。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逐“新”启航,全“新”三门峡阔步前进。

岁月无言,奋斗者为其代言。230万三门峡人民必将始终保持锐意进取、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敢闯敢干、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脚踏实地、苦干实干,奋力加快建强省际区域中心城市,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贡献强劲三门峡力量。 https://t.cn/R2WxHFa https://t.cn/R2WxHFa https://t.cn/R2WxHFa https://t.cn/R2WxHFa

新华述评 | 禾下乘凉梦 一梦逐一生——怀念袁隆平

5月22日,一位91岁的老人走了。
湖南长沙,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门诊楼前,三捧青翠的稻束静静矗立。不知是谁,采下老人毕生为之奋斗的梦,向他祭献。
灵车过处,人们夹道相送;
汽笛声声,祝他一路走好。
一颗稻种,填得满天下粮仓。
千言万语,道不尽一生故事。
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
老百姓把袁隆平刻进自己心里。

(一)君似雁随阳,为民谋稻粱
袁隆平逝世后,人们悼念的文辞中有这样一个热词——国士。何为国士?谓其“才德盖一国”,抑或“一国勇力之士”?用在袁老身上恐怕都不能概其全貌。因为还有对人民、家国、民族的责任和爱。
2019年9月17日,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当天,他还在试验田里查看杂交水稻生长情况。行动不便后,湖南省农科院在他的住宅旁辟出一块试验田,他在家里就能看见水稻。
当双脚无法再踏入稻田中,他的心,仍时刻扎在广袤田野里。
是什么让他对稻田如此眷恋?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1956年上映的电影《上甘岭》中,年轻的志愿军战士在异国他乡的坑道里,唱起《我的祖国》。
稻浪飘香,承载着人们对家乡的思恋,对温暖的念想,对和平的向往。
那一年,26岁的袁隆平开始了农学试验。不久后,他的研究从红薯育种转向水稻育种。这一转身,改变了他的一生,也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的生存境遇。
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同饥饿斗争的历史。挨饿,曾是最深最痛的民族记忆。新中国成立前,少年袁隆平,因路遇饿殍,而立志学农。
“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一个当时看来遥不可及的梦,让袁隆平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追逐。
“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我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袁隆平立下誓言。蓬勃向上的新中国给袁隆平提供了践行农业报国誓言的广阔舞台。日益强盛的祖国就是他躬耕科研的沃土。1984年,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国家下拨的第一笔经费就高达500万元。”袁隆平回忆,中心因此迅速建起了温室和气候室,配置了200多台仪器。
回望袁老一生,宏愿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对家国命运的情怀和担当。
这是一条艰辛求索的路。质疑、失败、挫折,如家常便饭;误解、反对、诋毁,曾如影随形。
他默不作声,背上腊肉,转乘几日火车,去云南、海南、广东,重复一场又一场试验。
为稻种追寻温度与阳光,就像候鸟追着太阳!
粮稳,则天下安。水稻种植是应用科学。对科学家袁隆平而言,国家和人民的需求至高无上——技术手段不断更迭,但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始终是丰收。
近年,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超过2.4亿亩,年增产水稻约250万吨。中国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向世界证明,我们完全可以靠自己养活14亿人民。
“国士在,且厚,不可当也。”

(二)“我是洞庭湖的麻雀,更要做太平洋的海鸥。”
5月22日下午,灵车缓缓驶出医院。长沙宽阔的主干道上,许多车停下来鸣笛致意,人们涌上街头,齐声呼喊:“袁老,一路走好!”
此时此刻,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在网络上写下:“一生修道杂交稻,万家食粮中国粮。我敬爱的大师千古!”
反饥饿,不仅是中国人的斗争,也是全世界人民的斗争。世界粮食计划署最新发布的《2021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2020年在55个国家/地区内至少有1.55亿人陷入“危机”级别或更为严重的突发粮食不安全状况。
面对全球粮食危机,我们无法置身事外,不能无动于衷。
海外人士说,这位老人研究的,是根除饥饿的“东方魔稻”。
如今,“东方魔稻”,在全球40余个国家种植超过800万公顷。
2010年,时任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总干事乔塞特·希兰写道:人们问我为什么如此有信心可以在我们这一代消除饥饿,中国就是我的回答。
2017年2月,《自然·植物》杂志发文认为,中国的水稻生物学、遗传学和群体基因组学研究引领世界水稻乃至作物科学研究。
一位科研工作者,为何有超越国界的魅力、领先世界的技艺?
当你看见非洲岛国马达加斯加的新版货币,你会更加理解——货币图案是杂交水稻,它让这个曾有200万人面临饥荒的国家,结束了进口大米的历史。
杂交水稻,成为解决全球粮食短缺问题的“中国方案”。让全世界吃饱饭,是中国农业科学家科学精神的诠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注解。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这是袁隆平毕生的夙愿。
他说:“我是洞庭湖的麻雀,更要做太平洋的海鸥。”
他,做到了!

(三)真如少年
5月23日上午,长沙明阳山殡仪馆。细雨霏霏,祭奠者排起长队。
人潮中,有许多手持鲜花、从四面八方赶来的莘莘学子。他们面庞青涩,神情肃穆,安静有序地跟着队伍一步步前移,然后,深深鞠躬。
一天前,当灵车驶过长沙街头,许多青年齐声呼喊:“袁爷爷,一路走好,一路走好!”
同一时间,无数人在网络上默契地传递同一句话,“袁爷爷,我一定好好吃饭。”
一群年轻人,以纯真的承诺,告慰一位老人至诚的梦想。
袁隆平生前,每一次在青年人中公开亮相,都堪比“大型追星现场”。尖叫、鲜花、掌声……在“95后”“00后”眼中,他是当之无愧的国民偶像、顶流明星。
“我与他好像有过一面之缘,在饭桌上,在课本里。”“明明素未谋面,我却泪流满面,像失去了爷爷一样”……一位91岁的老人,为何成为中国青年热爱如斯的“网红”?
没有比“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更踏实的安全感,这是最简单的道理,最直白的表达。
没有比“喜看稻菽千重浪”更持久的喜悦感,这是最生机勃勃的画面,最扣人心弦的憧憬。
那些身处大千世界、见识五彩斑斓的年轻人,总是被袁隆平人格中最朴素的力量击中——那就是“真”,真如少年。
他倔强,在千百次的失败中依然坚信,世界上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战胜饥饿;
他坦诚,功成名就后,面对测产失败全无包袱,“跌跤就跌跤,再爬起来就是了”;
他幽默,步入鲐背之年,总是自称“90后”,笑言要和青年研究者比比脑瓜子;
他活跃,过了80岁,还能在气排球比赛中打满全场,而且担任主攻手;
他浪漫,工作至深夜,会心血来潮拉着夫人的手奔到河边,跃入水里畅游;
……
“你们正值如花的年龄,也正是充满梦想的时候。但是,仅仅停留于做梦是不够的,我希望你们要树立理想,并努力为实现理想而奋斗。”这句对大学新生的寄语,敲响了无数中国青年的心房。

(四)袁隆平走了,袁隆平星依然闪耀……
时针拨回5月22日上午,弥留之际,亲友围在袁隆平床边,唱起他最喜欢的歌。
他走得安详,嘴角带着笑。有人说,袁老那么思念母亲,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还有人说,他一定是进入了梦乡。梦里的稻穗比高粱还高,穗粒比花生还大,风轻轻吹过,袁老戴着草帽,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这是袁隆平的梦,也是后来者的梦。
他没有留下最后的话语。可他想说的,人们却能看见——
从云贵高原到华北平原,从洞庭湖区到江南水乡,无数农民还在等待第三代杂交水稻从试验田走向生产田;在新疆、山东、黑龙江等地,已有超过10万亩海水稻试验田丰产,许多角落还在等待“再造亿亩良田”的理想步步实现……
未竟的事业,科学的价值,正待我们去坚守,拼搏,开掘。
“书本里长不出水稻,只有田里才长得出水稻。”这是袁隆平送给年轻科研工作者的成长秘诀——唯有实践,方不辜负真理。
即使身处重病之中,袁隆平最牵挂的还是科研。
入院之初,他每天都问医务人员:“天晴还是下雨?”“今天多少度?”有一次,护士回答28℃。袁隆平急了:“这对第三代杂交稻成熟有影响!”
他病重时念念不忘的,是叮嘱学生们要把杂交水稻事业发展好。
这是一位科学家的本色——爱国为民、刻苦钻研、全心奉献。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袁隆平仍在奋力燃烧自己,烛照后学。
生命有尽头,科学无止境。
一代科学巨擘陨落,留下丰富的精神遗产,激励一代代科研工作者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你听!
传承的决心,如稻穗饱满——
“我追的星陨落了,会有更多的星亮起……”
青春的誓言,如稻苗蓬勃——
“请放心,您这位‘90后’没有完成的,还有其他‘90后’顶上!”
袁隆平走了,袁隆平星依然闪耀……(记者袁汝婷、刘良恒、周勉)

来源:新华社

【新华述评 | 禾下乘凉梦 一梦逐一生——怀念袁隆平】5月22日,一位91岁的老人走了。

湖南长沙,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门诊楼前,三捧青翠的稻束静静矗立。不知是谁,采下老人毕生为之奋斗的梦,向他祭献。

灵车过处,人们夹道相送;汽笛声声,祝他一路走好。一颗稻种,填得满天下粮仓。千言万语,道不尽一生故事。

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

老百姓把袁隆平刻进自己心里。

(一)君似雁随阳,为民谋稻粱

袁隆平逝世后,人们悼念的文辞中有这样一个热词——国士。何为国士?谓其“才德盖一国”,抑或“一国勇力之士”?用在袁老身上恐怕都不能概其全貌。因为还有对人民、家国、民族的责任和爱。

2019年9月17日,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当天,他还在试验田里查看杂交水稻生长情况。行动不便后,湖南省农科院在他的住宅旁辟出一块试验田,他在家里就能看见水稻。

当双脚无法再踏入稻田中,他的心,仍时刻扎在广袤田野里。

是什么让他对稻田如此眷恋?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1956年上映的电影《上甘岭》中,年轻的志愿军战士在异国他乡的坑道里,唱起《我的祖国》。

稻浪飘香,承载着人们对家乡的思恋,对温暖的念想,对和平的向往。

那一年,26岁的袁隆平开始了农学试验。不久后,他的研究从红薯育种转向水稻育种。这一转身,改变了他的一生,也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的生存境遇。

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同饥饿斗争的历史。挨饿,曾是最深最痛的民族记忆。新中国成立前,少年袁隆平,因路遇饿殍,而立志学农。

“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一个当时看来遥不可及的梦,让袁隆平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追逐。

“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我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袁隆平立下誓言。蓬勃向上的新中国给袁隆平提供了践行农业报国誓言的广阔舞台。日益强盛的祖国就是他躬耕科研的沃土。1984年,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国家下拨的第一笔经费就高达500万元。”袁隆平回忆,中心因此迅速建起了温室和气候室,配置了200多台仪器。

回望袁老一生,宏愿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对家国命运的情怀和担当。

这是一条艰辛求索的路。质疑、失败、挫折,如家常便饭;误解、反对、诋毁,曾如影随形。

他默不作声,背上腊肉,转乘几日火车,去云南、海南、广东,重复一场又一场试验。

为稻种追寻温度与阳光,就像候鸟追着太阳!

粮稳,则天下安。水稻种植是应用科学。对科学家袁隆平而言,国家和人民的需求至高无上——技术手段不断更迭,但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始终是丰收。

近年,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超过2.4亿亩,年增产水稻约250万吨。中国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向世界证明,我们完全可以靠自己养活14亿人民。

“国士在,且厚,不可当也。”

(二)“我是洞庭湖的麻雀,更要做太平洋的海鸥。”

5月22日下午,灵车缓缓驶出医院。长沙宽阔的主干道上,许多车停下来鸣笛致意,人们涌上街头,齐声呼喊:“袁老,一路走好!”

此时此刻,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在网络上写下:“一生修道杂交稻,万家食粮中国粮。我敬爱的大师千古!”

反饥饿,不仅是中国人的斗争,也是全世界人民的斗争。世界粮食计划署最新发布的《2021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2020年在55个国家/地区内至少有1.55亿人陷入“危机”级别或更为严重的突发粮食不安全状况。

面对全球粮食危机,我们无法置身事外,不能无动于衷。

海外人士说,这位老人研究的,是根除饥饿的“东方魔稻”。

如今,“东方魔稻”,在全球40余个国家种植超过800万公顷。

2010年,时任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总干事乔塞特·希兰写道:人们问我为什么如此有信心可以在我们这一代消除饥饿,中国就是我的回答。

2017年2月,《自然·植物》杂志发文认为,中国的水稻生物学、遗传学和群体基因组学研究引领世界水稻乃至作物科学研究。

一位科研工作者,为何有超越国界的魅力、领先世界的技艺?

当你看见非洲岛国马达加斯加的新版货币,你会更加理解——货币图案是杂交水稻,它让这个曾有200万人面临饥荒的国家,结束了进口大米的历史。

杂交水稻,成为解决全球粮食短缺问题的“中国方案”。让全世界吃饱饭,是中国农业科学家科学精神的诠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注解。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这是袁隆平毕生的夙愿。

他说:“我是洞庭湖的麻雀,更要做太平洋的海鸥。”

他,做到了!

(三)真如少年

5月23日上午,长沙明阳山殡仪馆。细雨霏霏,祭奠者排起长队。

人潮中,有许多手持鲜花、从四面八方赶来的莘莘学子。他们面庞青涩,神情肃穆,安静有序地跟着队伍一步步前移,然后,深深鞠躬。

一天前,当灵车驶过长沙街头,许多青年齐声呼喊:“袁爷爷,一路走好,一路走好!”

同一时间,无数人在网络上默契地传递同一句话,“袁爷爷,我一定好好吃饭。”

一群年轻人,以纯真的承诺,告慰一位老人至诚的梦想。

袁隆平生前,每一次在青年人中公开亮相,都堪比“大型追星现场”。尖叫、鲜花、掌声……在“95后”“00后”眼中,他是当之无愧的国民偶像、顶流明星。

“我与他好像有过一面之缘,在饭桌上,在课本里。”“明明素未谋面,我却泪流满面,像失去了爷爷一样”……一位91岁的老人,为何成为中国青年热爱如斯的“网红”?

没有比“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更踏实的安全感,这是最简单的道理,最直白的表达。

没有比“喜看稻菽千重浪”更持久的喜悦感,这是最生机勃勃的画面,最扣人心弦的憧憬。

那些身处大千世界、见识五彩斑斓的年轻人,总是被袁隆平人格中最朴素的力量击中——那就是“真”,真如少年。

他倔强,在千百次的失败中依然坚信,世界上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战胜饥饿;

他坦诚,功成名就后,面对测产失败全无包袱,“跌跤就跌跤,再爬起来就是了”;

他幽默,步入鲐背之年,总是自称“90后”,笑言要和青年研究者比比脑瓜子;

他活跃,过了80岁,还能在气排球比赛中打满全场,而且担任主攻手;

他浪漫,工作至深夜,会心血来潮拉着夫人的手奔到河边,跃入水里畅游;

……

“你们正值如花的年龄,也正是充满梦想的时候。但是,仅仅停留于做梦是不够的,我希望你们要树立理想,并努力为实现理想而奋斗。”这句对大学新生的寄语,敲响了无数中国青年的心房。

(四)袁隆平走了,袁隆平星依然闪耀……

时针拨回5月22日上午,弥留之际,亲友围在袁隆平床边,唱起他最喜欢的歌。

他走得安详,嘴角带着笑。有人说,袁老那么思念母亲,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还有人说,他一定是进入了梦乡。梦里的稻穗比高粱还高,穗粒比花生还大,风轻轻吹过,袁老戴着草帽,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这是袁隆平的梦,也是后来者的梦。

他没有留下最后的话语。可他想说的,人们却能看见——

从云贵高原到华北平原,从洞庭湖区到江南水乡,无数农民还在等待第三代杂交水稻从试验田走向生产田;在新疆、山东、黑龙江等地,已有超过10万亩海水稻试验田丰产,许多角落还在等待“再造亿亩良田”的理想步步实现……

未竟的事业,科学的价值,正待我们去坚守,拼搏,开掘。

“书本里长不出水稻,只有田里才长得出水稻。”这是袁隆平送给年轻科研工作者的成长秘诀——唯有实践,方不辜负真理。

即使身处重病之中,袁隆平最牵挂的还是科研。

入院之初,他每天都问医务人员:“天晴还是下雨?”“今天多少度?”有一次,护士回答28℃。袁隆平急了:“这对第三代杂交稻成熟有影响!”

他病重时念念不忘的,是叮嘱学生们要把杂交水稻事业发展好。

这是一位科学家的本色——爱国为民、刻苦钻研、全心奉献。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袁隆平仍在奋力燃烧自己,烛照后学。

生命有尽头,科学无止境。

一代科学巨擘陨落,留下丰富的精神遗产,激励一代代科研工作者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你听!

传承的决心,如稻穗饱满——

“我追的星陨落了,会有更多的星亮起……”

青春的誓言,如稻苗蓬勃——

“请放心,您这位‘90后’没有完成的,还有其他‘90后’顶上!”

袁隆平走了,袁隆平星依然闪耀……

(记者袁汝婷、刘良恒、周勉)
https://t.cn/A6VIm6oa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所以,这样的我以至于可能丢了我的一些“好朋友”就因为我不太会维系,但我跟她们即使不聊天再见面也是很合拍也许对于那些人来说,我现在确实没有什么实际的利用价值了吧h
  • (无锡灵山胜境)#每日一善[超话]##阳光信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气场,选择认准的路,勇敢走下去,总会能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是的,没有人知道远方究竟有多远,但宁
  • 繁华落尽后,在忧伤的时刻,我依然放着熟悉的旋律,用文字堆砌着属于我们的记忆,将一颗红豆,用时光的文火,慢慢熬成缠绵的伤口。站在黄昏下,看远山依旧是以前的模样,不
  • #理院资讯[超话]# #“理”的前沿# 电影推荐:《楚门的世界》 楚门(金•凯瑞 Jim Carrey 饰)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除了一些有些稀奇的经历之
  • #华晨宇[超话]# 记得花花说喜欢钓鱼,昨天第一次钓鱼,没想到钓鱼这么费神 我可能只是喜欢盯着鱼塘发呆的感觉,终于可以名正言顺 明目张胆 而且还有一群人在边上
  • 与国际医生和专家合作,表达蒙古人民的帮助和友好,以及面对危险的丈夫的处置,是治疗冠状病毒中国人和该国其他公民的责任。伟大的医学博士阿马尔萨纳(J.Amarsan
  • ​​​平常人也好明星也罢,我觉得素质最重要,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随便一句不经大脑思考就蹦出来的话..最伤人…原本,一个岁数大了的追星党,其实挺佛系的,随处走
  • ‎弟​子  ​‎马来‎西亚  21-02-2019‎师‎父​答:‎很​现​实。​‎所​以​不‎能做‎那些不‎好​的事‎情,​报应如‎影​‎随形,​‎逃也逃​‎不
  • #罗云熙[超话]#这是我第一次买明星周边 真的[允悲]平时不追星 也没有特别喜欢的只单纯很喜欢罗云熙这一个人~昨天看到杂志觉得封面这张好看 再加上对罗云熙的滤镜
  • 世有三苦:一种苦中苦,如人生老病死苦、饥饿贫穷,这是人人都能认识到的苦;二种变化苦,由乐变苦,形似乐,实际是苦,开始乐,结果是苦,人生无常,人的名誉、地位、钱财
  • ‬ ‪これからも楽しく自分らしく生きて行きます(^^)‬ ‪皆さま‬‪良いお年をーー!これからも楽しく自分らしく生きて行きます(^^)皆さま良いお年をーー!
  • 因为你们都在这个故事上投入了你们的时间,心和灵魂,所以我们再一次请求你们的帮助。感谢那些从最开始就与我们一同踏上旅途的人,与你的家人,朋友,同学,合作伙伴分享快
  • 我的这一杯茶最近告诉我的是:好好工作:世界经济形势不太好,所以需要我们更用心、更努力的去工作,挣资粮。所以我们更应该去加倍关爱家人,抱抱家人,给他们足够的安全感
  • 为 要 暴 露 事 物 发 展 过 程 中 的 矛 盾 在 其 总 体 上 、 在 其 相 互 联 结 上 的 特 殊 性 , 就 是 说 暴 露 事 物
  • 看来是维生素缺乏啊[允悲][允悲]前几天两侧舌缘都开始感觉异常了,还有口干症状,正好上次梁院长口角炎买了点维生素b,我就拿来吃了两天,今天舌头貌似好了[哈哈][
  • 4.真正厉害的女人,最后都嫁给了自己: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轻盈地度过一生。尝过人生百味,品过世情冷暖才明白细水长流的生活最为可贵经历过是是非非,体验过人心险恶才
  • 伍子胥有文、信都芳有經、葛洪有圗,又所以發眀遁甲之秘訣也。今之所謂三式者,盖并太乙六壬,是已故風后演為千八千局,太公約為七十二,子房定為一十八,皆所以研窮遁甲之
  • 而从饶州路税务的品秩与浮梁(县)景德相近或相同,景德镇民间烧造的繁盛也能推测。一个有影响的说法是,“‘浮梁瓷局’应该是当时管辖一方手工业生产的机构,或兼有为朝廷
  • 不要因为一开始的拒绝而感到失望,你要知道一个男生下定了决心要和你分手,那就不是你三言两语就可以动摇他的决定的。 不要因为一开始的拒绝而感到失望,你要知道一个男
  • 爱默生说:“人生最美丽的补偿之一,就是人们真诚地帮助别人之后,同时也帮助了自己。” 中国古语亦有云:“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耗之有余。” 怀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