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8周年 | 国之方略 厚泽津沽】 PM2.5年均浓度 降至39微克/立方米 断流26年的永定河干流实现全线通水

  2021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9.6% 占全市规上工业 比重达到72.7%

  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 铁路1.5小时通达 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

  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 已注册用户4836家 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487项 会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

  天津市382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 全部开通 异地就医结算

  天津市向承德市累计投入市、区、乡镇 三级财政援助资金16.52亿元 实施帮扶项目415个

  环保协同 绘就生态最美画卷

  京津冀山水相连、自然相近,因此生态环保成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是提升京津冀三地民生福祉的最直接体现。

  8年来,京津冀三地不断打破行政区划界线壁垒,加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联合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后不久,环保部在2014年7月份就发布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限期治理方案》,同年8月,北京与天津、河北及时跟进,分别签署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合作的协议》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将生态环境保护提上了协同发展的日程。

  在此期间,京津冀生态环境部门不断健全协同机制,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流域水污染协同治理,推动危险废物联防联控联治,强化环境执法联动,推进法规标准协同。京津冀三地PM2.5年均浓度降至30—40微克/立方米范围内,其中,我市PM2.5年均浓度由“十二五”末7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去年39微克/立方米,协同治霾成效显著。断流26年的永定河干流实现全线通水。

  为推动林地、湿地、海岸线系统保护,加快构筑京津冀东部绿色生态屏障,天津大力实施“871”生态工程,包括875平方公里湿地升级保护、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建设、153公里海岸线严格保护。绿色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内林地面积达到18.6万亩,林木绿化覆盖率接近25%,蓝绿空间占比提升到65%。随着工程推进,在“津城”“滨城”之间成长出一片城市绿洲。

  天津社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生态研究所副所长王会芝对记者表示:“‘871’重大生态工程让天津北部同北京通州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接,南部与雄安新区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连,全面融入京津冀生态环境体系,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产业协同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产业协同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棋局上的关键一招,既是“当头炮”,也是“晴雨表”。

  8年来,天津深入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除了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吸纳创新资源和优质产业,还主动向河北延伸产业链条,服务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同时推进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

  距离地面400公里的天宫空间站,被国人称为天空中最亮的“星”,其核心舱就是京津两地产业协同创新的成果。北京为核心舱提供研发设计等技术支撑,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津基地负责制造和总装,这样的协同成果“圈粉”无数。

  与此同时,京津冀三地在大数据产业链上也在深度合作。作为国内核心信息基础设施领军企业的中科曙光,是国内服务器、存储、大数据一体机等计算设备的重要生产者,其大多数产品均由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基地制造。曙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研发中心在北京,生产制造、物流在天津,在河北落地多个项目,我们是京津冀产业协同的受益者。”

  近年来,天津立足自身优势,抓住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契机,充分释放企业发展潜力。统计显示,天津在2021年集中攻坚信创、高端装备等12条重点产业链,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9.6%,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达到72.7%。其中,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绿色石化、航空航天、轻工、信创、集成电路等8条产业链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

  面对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取得的累累硕果,未来京津冀产业协同如何实现新突破?

  据了解,《京津冀产业协同规划(建议稿)》已经编制完成,天津将在探索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新模式、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新业态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围绕北京创新链布局天津产业链,携手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汽车等重点产业链布局优化和上下游协同。

  引进来,落地生金;走出去,开花结果。随着产业协同不断深入,京津冀三地产业正在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交通协同 “轨道上的京津冀”跑出新速度

  初春,潮白河上的冰刚刚开化,北京通州和河北三河市燕郊隔河相望。多年来,住在燕郊的数十万北京上班族,每天都要“跋山涉水”。一条因行政区划藩篱,曾被期盼多年而无法对接的“断头路”,伴随着2019年跨越潮白河的燕潮大桥通车,终于被打通。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率先突破领域之一,交通一体化是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是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8年来,一条又一条这样的路被打通,京津冀居民共同的感受是──路好走了、通道多了、出行效率提高了。

  “从天津到北京30分钟,从天津到保定1小时,从北京到天津滨海新区1小时以内,从前开着车在三地跑,现在我更喜欢在轨道上坐车飞驰的感觉。”常年因工作奔走在京津冀三地的王明哲,拿出手机展示着自己的购票记录。

  8年来,在京津冀版图上,轨道网、公路网建设如火如荼,从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区域国家干线铁路建设持续完善,城际铁路建设加快推进,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铁路1.5小时通达,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津石高速通车,天津和石家庄之间结束“折线跑”历史,在张家口,京张高铁将冬奥小城崇礼拉入首都1小时通勤圈,“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成型;京津冀综合运输服务示范成果突出,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快速提升,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大幅提高,通达能力和便捷程度显著增强,区域交通基本实现“人畅其行、物畅其流”,交通一体化服务质量全面提高;京津冀作为全国区域协同发展改革引领示范区,通过改革创新不断健全和完善协同发展机制,基本实现了“规划同图、建设同步、运输一体、管理协同”,为交通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实现从“走得了”到“走得好”,必须着力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骨干路网,打通交通经络,得益于京津冀三地的统筹协调、通力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从“开路先锋”率先突破,三地“手牵手”驶上新的“快车道”,跑出新速度。

  创新协同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在天津清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清科环保”)的展览大厅,一瓶不起眼的“小氯瓶”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说起这款自主研发生产的“二氧化氯空气净化凝胶”,清科环保副总经理任立表示,这瓶小小“凝胶”背后串联起了京津冀三地一整套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2015年成立的清科环保几乎是伴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这8年一路走来的。“我们按照‘北京原始创新、天津研发转化、河北推广应用’的顶层设计,让市场需求和高校科研在这里‘握手’。”任立说,目前,位于天津市东丽区的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有30多家研究所、10多个产业化公司。“企业出题、研究所接单、高校支撑”,以市场驱动创新的“反向模式”形成了产学研链条的“双向促进闭环”,也促进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在天津诞生。

  京津冀协同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资源的协同。8年来,天津不断加大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建设力度,创新协同发展不断向深度广度拓展。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等创新平台陆续建成,聚集了一批国家创新人才、创新团队和高成长性企业。

  截至目前,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已注册用户4836家,其中京冀地区注册用户407家,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487项,会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与此同时,三地创新创业资源也在进一步互通共享。天津市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开通了“京津冀协同”专栏,与“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和“河北省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建立链接,逐步实现三地网内资源同步。

  随着科技企业纷纷落户、高校院所联手创新、科技平台相继搭建,愈加完善的科技金融也在加速成果转化。据天津市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副主任吕云飞介绍,“国投京津冀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目前已完成23个投资项目,投资额9.43亿元,撬动投融资7.2亿元。与此同时,注册资本11亿元的“京津冀(天津)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也已完成设立。一个创新的京津冀,正加速成型。

  共建共享 打通公共服务壁垒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后是人与生活的“一体化”。无论是政务服务、教育、医疗、人才还是养老,这些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步伐加快,也让三地群众感受到“一体化”的便利。

  在滨海新区政务服务中心的“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4台看似普通却“内心”强大的机器摆在了显眼的位置。尽管去年5月才投入使用,但自助终端能办理的事项可不少。其中,临时身份证明开具、驾驶证查询、不动产登记查询、社保查询打印、智能报税成为群众查询办理的热门服务。

  “随着北京、河北在天津落户的企业逐渐增加,跨省办事的问题愈发凸显。为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我们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政务信息联通共用,让群众办事少跑腿、便利化。”滨海新区政务服务办工作人员说,首个“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投用后,179项北京政务服务事项和200项天津政务服务事项实现24小时自助办理。同时,在滨海新区各街镇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开设“跨省通办”专窗,300个政务事项实现京津冀“跨省通办”。

  京津冀协同发展8年来,教育、医疗、人才、社保、养老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成效显著,一批重点公共服务工程项目陆续落地──国家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天津师范大学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实训基地”近日正式启动,总建筑面积9.59万平方米,预计明年3月投入使用;三地合作成立智慧教育示范区北方联盟,天津师范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签约共建2个协同创新中心;天津9家三级甲等专科医院与河北省40多家医院和北京市5家医院分别建立医学合作联盟;京津冀异地就医医保门诊联网直接结算覆盖天津市各级各类医院1013家,全市有住院结算的382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开通了异地就医结算。同时,在人才、养老领域,全面落实京津冀三地人力资源服务区域协同地方标准,实现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资格互认,高端外国人才办理来华就业手续和审查结果互认;探索跨区域养老新模式,开展跨区域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

  8年来,三地公共服务合作像涟漪一样,在协同发展的洪流中泛开波纹,把成千上万的个体纳入同心圆,互融、互通、普惠民生。

  对口帮扶 探索职教扶贫多元模式

  2021年6月,井月终于回到天津,这时距离他援派承德已近两年。赴承德前,井月担任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生处宿管科科长。之后,他成为天津帮扶承德工作队的一员。结束对口帮扶工作时,井月已获得“河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扶贫先扶教,扶教先扶师。就在井月前往承德的2019年,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承德项目师资班也在继续开班。2017年至2019年,这所大学为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的216名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进行了专业化、系统化培训。

  近些年,在支援建设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过程中,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探索出“理念输出、标准建设、分段培养、就业脱贫”的职教扶贫多元模式。这当中,以“1+1+9+N”为核心的“职教智志双扶”新理论则进一步丰富了脱贫攻坚的内涵。

  职教援建只是天津市对口帮扶河北省承德市的一个缩影。自2016年以来,天津市全面落实“1+4”框架协议,不仅创造出“智志双扶”“鱼渔兼授”等具有天津特色的帮扶模式,还走出了一条“广泛发动、整合资源、内增动力、外输外联、产业牵引、多层覆盖”的特色帮扶之路,为助力承德市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出了贡献。从天津市合作交流办获悉,天津市向承德市累计投入市、区、乡镇三级财政援助资金16.52亿元,实施帮扶项目415个;选派帮扶干部人才382人次;引进产业合作企业41家,帮助17.1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打造出“生态小滦河”“百万只肉羊基地”“水培蔬菜”“幽谷稻米”“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等一批品牌项目,助推天津市对口帮扶承德贫困县(市)全部提前摘帽。(记者 郝一萍 张兆瑞 孙翼飞 宁广靖 袁诚 韩启 照片由本报视觉部提供 区域交通圈示意图由市交通运输委提供)https://t.cn/A667BN5B

【京津冀协同发展8周年 | 国之方略 厚泽津沽】PM2.5年均浓度 降至39微克/立方米 断流26年的永定河干流实现全线通水

  2021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9.6% 占全市规上工业 比重达到72.7%

  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 铁路1.5小时通达 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

  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 已注册用户4836家 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487项 会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

  天津市382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 全部开通 异地就医结算

  天津市向承德市累计投入市、区、乡镇 三级财政援助资金16.52亿元 实施帮扶项目415个

  环保协同 绘就生态最美画卷

  京津冀山水相连、自然相近,因此生态环保成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是提升京津冀三地民生福祉的最直接体现。

  8年来,京津冀三地不断打破行政区划界线壁垒,加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联合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后不久,环保部在2014年7月份就发布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限期治理方案》,同年8月,北京与天津、河北及时跟进,分别签署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合作的协议》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将生态环境保护提上了协同发展的日程。

  在此期间,京津冀生态环境部门不断健全协同机制,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流域水污染协同治理,推动危险废物联防联控联治,强化环境执法联动,推进法规标准协同。京津冀三地PM2.5年均浓度降至30—40微克/立方米范围内,其中,我市PM2.5年均浓度由“十二五”末7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去年39微克/立方米,协同治霾成效显著。断流26年的永定河干流实现全线通水。

  为推动林地、湿地、海岸线系统保护,加快构筑京津冀东部绿色生态屏障,天津大力实施“871”生态工程,包括875平方公里湿地升级保护、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建设、153公里海岸线严格保护。绿色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内林地面积达到18.6万亩,林木绿化覆盖率接近25%,蓝绿空间占比提升到65%。随着工程推进,在“津城”“滨城”之间成长出一片城市绿洲。

  天津社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生态研究所副所长王会芝对记者表示:“‘871’重大生态工程让天津北部同北京通州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接,南部与雄安新区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连,全面融入京津冀生态环境体系,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产业协同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产业协同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棋局上的关键一招,既是“当头炮”,也是“晴雨表”。

  8年来,天津深入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除了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吸纳创新资源和优质产业,还主动向河北延伸产业链条,服务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同时推进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

  距离地面400公里的天宫空间站,被国人称为天空中最亮的“星”,其核心舱就是京津两地产业协同创新的成果。北京为核心舱提供研发设计等技术支撑,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津基地负责制造和总装,这样的协同成果“圈粉”无数。

  与此同时,京津冀三地在大数据产业链上也在深度合作。作为国内核心信息基础设施领军企业的中科曙光,是国内服务器、存储、大数据一体机等计算设备的重要生产者,其大多数产品均由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基地制造。曙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研发中心在北京,生产制造、物流在天津,在河北落地多个项目,我们是京津冀产业协同的受益者。”

  近年来,天津立足自身优势,抓住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契机,充分释放企业发展潜力。统计显示,天津在2021年集中攻坚信创、高端装备等12条重点产业链,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9.6%,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达到72.7%。其中,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绿色石化、航空航天、轻工、信创、集成电路等8条产业链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

  面对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取得的累累硕果,未来京津冀产业协同如何实现新突破?

  据了解,《京津冀产业协同规划(建议稿)》已经编制完成,天津将在探索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新模式、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新业态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围绕北京创新链布局天津产业链,携手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汽车等重点产业链布局优化和上下游协同。

  引进来,落地生金;走出去,开花结果。随着产业协同不断深入,京津冀三地产业正在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交通协同 “轨道上的京津冀”跑出新速度

  初春,潮白河上的冰刚刚开化,北京通州和河北三河市燕郊隔河相望。多年来,住在燕郊的数十万北京上班族,每天都要“跋山涉水”。一条因行政区划藩篱,曾被期盼多年而无法对接的“断头路”,伴随着2019年跨越潮白河的燕潮大桥通车,终于被打通。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率先突破领域之一,交通一体化是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是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8年来,一条又一条这样的路被打通,京津冀居民共同的感受是──路好走了、通道多了、出行效率提高了。

  “从天津到北京30分钟,从天津到保定1小时,从北京到天津滨海新区1小时以内,从前开着车在三地跑,现在我更喜欢在轨道上坐车飞驰的感觉。”常年因工作奔走在京津冀三地的王明哲,拿出手机展示着自己的购票记录。

  8年来,在京津冀版图上,轨道网、公路网建设如火如荼,从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区域国家干线铁路建设持续完善,城际铁路建设加快推进,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铁路1.5小时通达,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津石高速通车,天津和石家庄之间结束“折线跑”历史,在张家口,京张高铁将冬奥小城崇礼拉入首都1小时通勤圈,“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成型;京津冀综合运输服务示范成果突出,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快速提升,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大幅提高,通达能力和便捷程度显著增强,区域交通基本实现“人畅其行、物畅其流”,交通一体化服务质量全面提高;京津冀作为全国区域协同发展改革引领示范区,通过改革创新不断健全和完善协同发展机制,基本实现了“规划同图、建设同步、运输一体、管理协同”,为交通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实现从“走得了”到“走得好”,必须着力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骨干路网,打通交通经络,得益于京津冀三地的统筹协调、通力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从“开路先锋”率先突破,三地“手牵手”驶上新的“快车道”,跑出新速度。

  创新协同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在天津清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清科环保”)的展览大厅,一瓶不起眼的“小氯瓶”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说起这款自主研发生产的“二氧化氯空气净化凝胶”,清科环保副总经理任立表示,这瓶小小“凝胶”背后串联起了京津冀三地一整套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2015年成立的清科环保几乎是伴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这8年一路走来的。“我们按照‘北京原始创新、天津研发转化、河北推广应用’的顶层设计,让市场需求和高校科研在这里‘握手’。”任立说,目前,位于天津市东丽区的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有30多家研究所、10多个产业化公司。“企业出题、研究所接单、高校支撑”,以市场驱动创新的“反向模式”形成了产学研链条的“双向促进闭环”,也促进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在天津诞生。

  京津冀协同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资源的协同。8年来,天津不断加大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建设力度,创新协同发展不断向深度广度拓展。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等创新平台陆续建成,聚集了一批国家创新人才、创新团队和高成长性企业。

  截至目前,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已注册用户4836家,其中京冀地区注册用户407家,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487项,会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与此同时,三地创新创业资源也在进一步互通共享。天津市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开通了“京津冀协同”专栏,与“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和“河北省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建立链接,逐步实现三地网内资源同步。

  随着科技企业纷纷落户、高校院所联手创新、科技平台相继搭建,愈加完善的科技金融也在加速成果转化。据天津市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副主任吕云飞介绍,“国投京津冀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目前已完成23个投资项目,投资额9.43亿元,撬动投融资7.2亿元。与此同时,注册资本11亿元的“京津冀(天津)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也已完成设立。一个创新的京津冀,正加速成型。

  共建共享 打通公共服务壁垒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后是人与生活的“一体化”。无论是政务服务、教育、医疗、人才还是养老,这些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步伐加快,也让三地群众感受到“一体化”的便利。

  在滨海新区政务服务中心的“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4台看似普通却“内心”强大的机器摆在了显眼的位置。尽管去年5月才投入使用,但自助终端能办理的事项可不少。其中,临时身份证明开具、驾驶证查询、不动产登记查询、社保查询打印、智能报税成为群众查询办理的热门服务。

  “随着北京、河北在天津落户的企业逐渐增加,跨省办事的问题愈发凸显。为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我们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政务信息联通共用,让群众办事少跑腿、便利化。”滨海新区政务服务办工作人员说,首个“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投用后,179项北京政务服务事项和200项天津政务服务事项实现24小时自助办理。同时,在滨海新区各街镇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开设“跨省通办”专窗,300个政务事项实现京津冀“跨省通办”。

  京津冀协同发展8年来,教育、医疗、人才、社保、养老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成效显著,一批重点公共服务工程项目陆续落地──国家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天津师范大学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实训基地”近日正式启动,总建筑面积9.59万平方米,预计明年3月投入使用;三地合作成立智慧教育示范区北方联盟,天津师范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签约共建2个协同创新中心;天津9家三级甲等专科医院与河北省40多家医院和北京市5家医院分别建立医学合作联盟;京津冀异地就医医保门诊联网直接结算覆盖天津市各级各类医院1013家,全市有住院结算的382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开通了异地就医结算。同时,在人才、养老领域,全面落实京津冀三地人力资源服务区域协同地方标准,实现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资格互认,高端外国人才办理来华就业手续和审查结果互认;探索跨区域养老新模式,开展跨区域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

  8年来,三地公共服务合作像涟漪一样,在协同发展的洪流中泛开波纹,把成千上万的个体纳入同心圆,互融、互通、普惠民生。

  对口帮扶 探索职教扶贫多元模式

  2021年6月,井月终于回到天津,这时距离他援派承德已近两年。赴承德前,井月担任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生处宿管科科长。之后,他成为天津帮扶承德工作队的一员。结束对口帮扶工作时,井月已获得“河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扶贫先扶教,扶教先扶师。就在井月前往承德的2019年,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承德项目师资班也在继续开班。2017年至2019年,这所大学为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的216名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进行了专业化、系统化培训。

  近些年,在支援建设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过程中,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探索出“理念输出、标准建设、分段培养、就业脱贫”的职教扶贫多元模式。这当中,以“1+1+9+N”为核心的“职教智志双扶”新理论则进一步丰富了脱贫攻坚的内涵。

  职教援建只是天津市对口帮扶河北省承德市的一个缩影。自2016年以来,天津市全面落实“1+4”框架协议,不仅创造出“智志双扶”“鱼渔兼授”等具有天津特色的帮扶模式,还走出了一条“广泛发动、整合资源、内增动力、外输外联、产业牵引、多层覆盖”的特色帮扶之路,为助力承德市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出了贡献。从天津市合作交流办获悉,天津市向承德市累计投入市、区、乡镇三级财政援助资金16.52亿元,实施帮扶项目415个;选派帮扶干部人才382人次;引进产业合作企业41家,帮助17.1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打造出“生态小滦河”“百万只肉羊基地”“水培蔬菜”“幽谷稻米”“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等一批品牌项目,助推天津市对口帮扶承德贫困县(市)全部提前摘帽。

最全“东数西算”投资指南,数字经济时代的“南水北调”来了



 

财联社

2022-02-20 08:29 · 财联社官方账号

《科创板日报》(上海,记者 黄心怡)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基础设施,数据中心正迎来新一轮发展契机。

“东数西算”工程于近日正式全面启动,计划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8地布局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并规划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国内数据中心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均有望受益。

多名数据中心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东数西算的影响是长期的,会加大西部数据中心布局和利用率,也将直接拉动通信网络的建设投入。

与此同时,挑战也与机遇并存。有分析人士认为,西部地区虽然在资源和能耗方面具有优势,但人才等软环境仍存在不足。此外,建设超大规模数据中心依赖大量的资金投入,在建设、运营运维和管理上也存在技术难点。

数据中心是一桩大生意

所谓“东数西算”,“数”指的是数据,“算”指的是算力。通俗地讲,即把东部的数据传输到西部进行计算和处理,可以理解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南水北调”工程。

根据科智咨询的研究数据,目前,我国31个省(区、市)均有各类数据中心部署,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一线城市及其周边地区,中西部地区分布较少。

截至2020年底,北京及周边、上海及周边、广州深圳及周边地区IDC资源占比分别为23.3%、16.4%、13.7%。中西部地区IDC市场发展尚处于早期阶段,IDC资源占全国总量不足三成。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负责人指出:“我国数据中心大多分布在东部地区,由于土地、能源等资源日趋紧张,在东部大规模发展数据中心难以为继。而我国西部地区资源充裕,特别是可再生能源丰富,具备发展数据中心、承接东部算力需求的潜力。为此,要充分发挥我国体制机制优势,从全国角度一体化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源使用效率。”

多名数据中心业内人士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东数西算的影响是长期的, 未来会加大西部数据中心布局和利用率。

根据国家规划目标,到“十四五”末,东部数据中心总量占比由60%下降至50%左右,西部数据中心占比由10%上升至25%左右。

相比东部,西部的优势在于辽阔的土地以及光伏水电等低碳新能源。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分析,西部的能源产业,比如光伏和风电,之前在西部富余较多,输送到东部消耗又太大,所以在中西部的数据中心可以依托中西部廉价能源供给。

巨头重兵与核心上市公司

近年来,在国家和地方的一些政策引导下,不少企业正越来越多地将数据中心落户于电力资源供给充足、气候适宜的中西部地区,实现降本增效。比如华为、快手、阿里巴巴、优刻得等企业均选择在内蒙古建设数据中心。

优刻得建设规划部技术副总监付东明对《科创板日报》表示,UCloud优刻得紧跟政策步伐,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及长三角上海青浦投资兴建两个超大型数据中心基地,其中乌兰察布云计算中心一期已于2021年9月正式投产,青浦云计算中心也将于今年建成投产。两大数据中心同属国家算力枢纽节点,东西布局,协同联动,大大提高算力品质以及使用效率。

青云科技则表示,对云数据中心的采购会与国家战略保持一致,计划将新的离线数据计算和存储需求节点全面向西部迁移,践行“东数西算”。

字节跳动旗下火山引擎相关负责人回应称,正在加强西部数据中心人才培养和招聘,以及西部数据中心上下游产业链建设,包括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数据中心相关耗材、服务器/交换机等零配件等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建设。未来在数据中心选址方面将多考虑在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富集地区,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最高可达100%。并探索绿色能源、低能耗等新技术和产品,在数据中心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优先考虑环保因素。”

腾讯同样把西部数据中心作为建设重点。腾讯云相关负责人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腾讯在贵州、京津冀、成渝等枢纽节点等均有布局,包括贵安七星数据中心、腾讯西部云计算数据中心、腾讯怀来瑞北和东园两个数据中心、上海青浦数据中心等。

其中,正在建设的腾讯西部云计算数据中心二期项目占地107亩,建筑面积7.4万平方米,于2020年4月正式开工建设,计划打造西南地区腾讯公司的第一个Tbase园区,整体建成后将具备20万台服务器的运算存储能力,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单体数据中心。

部分互联网和云计算企业数据中心布局一览

随着“东数西算”的全面启动,未来西部地区有业务布局的IDC厂商将重点受益。目前,国内的知名第三方IDC运营商分别有万国数据、世纪互联、光环新网、数据港、奥飞数据、宝信软件等。

其中,奥飞数据是华南地区数据中心龙头,与阿里、快手和腾讯等大互联网客户保持良好关系;光环新网深耕一线城市,在北京、上海拥有大规模布局,并负责运营亚马逊云科技的北京区域云服务;数据港的数据中心业务从杭州、上海起步,已布局河北张北、北京房山、江苏南通、广东河源、内蒙古乌兰察布等数据中心,与阿里巴巴合作密切。

网络建设规模会比数据中心更大

“东数西算”本质上要解决算力的供需矛盾。一方面,东部应用需求大但能耗指标紧张、电力成本高,大规模发展数据中心难度很大;另一方面,西部地区土地辽阔、可再生能源丰富,气候适宜,适合于数据中心集群建设。

但是,受限于网络带宽小、跨省数据传输费用高等瓶颈,此前西部数据中心无法有效应对东部的应用需求。因此,“东数西算”的关键在于如何构建一张全国协同的 “算力网络”。

一位数据中心业内人士表示,东部的数据要传输至西部来计算,必然会拉动一系列网络建设。未来,网络建设规模比数据中心本身的建设会更大,可以新老基建一起带动。

国信通信指出,“东数西算”将加强网络设施联通,加快打通东西部间数据直连通道,打造一批“东数西算”示范线路,有望带动网络设备采购需求,加大光纤光缆等基础设施需求,建议关注东西部直连网络建设对于ICT及光纤光缆厂商业务增量贡献。

此外,数据中心内容分发网络(CDN)领域也值得留意。火山引擎相关负责人透露,已在全国部署了大量CDN节点,可以为东西部的企业和用户提供传输加速服务。未来,将积极推动与其他数据中心的互联互通。

除了通信网络,数据中心其他上下游产业链均有望获益。

有云计算业内人士表示,短期内“东数西算”的需求核心是以通用算力为主的,从长远来看,应该会是协同算力、多元算力的模式,而这个模式会给国内很多涉足异构计算、加速计算的企业带来新的机会。同时,以技术能力驱动的公司会更受到更多的重视,会有比较好的成长机会。他们可以基于这个大平台的生态,围绕着“数”和“算”做很多应用开发。从更深层次来看,过去以互联网公司提供算力和服务为主的模式,可能会发生改变。

一位券商分析师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本次东数西算也是数字经济的一部分,属于底层基础设施,目前海内外科技巨头都在加大布局算力和数据建设,加之我国近期陆续颁布的规划、政策等,算力和数据流量相关赛道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通过东数西算工程,可以更好的规划布局数据中心、优化各地的资源配置和供需,提升我国整体算力水平,推动数字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投资方面,比较直观的IDC产业链会获得直接受益,包括IDC、光模块、光通信、温控设施、ICT设备等。各赛道的龙头企业可以保持关注。”

盘和林也指出, IDC建设相关企业,包括服务器组件、通信服务商、服务器芯片、存储、系统,以及基础数据行业如数据存储、处理,数据流通企业和数据贸易商等等,这些行业都属于数据中心上下产业链,会受益于“东数西算”。

鲸平台智库专家、新峰地产大数据分析师许启凡同样认为,“东数西算”将直接利好IDC平台商、机电设备商、温控厂商、ICT厂商以及数据服务商”,包括头部有机会参与到国家一体化数据中心建设的平台型厂商,为国家一体化数据中心建设提供电源、温控等设备厂商等。

另一位分析师则提出,东数西算将拉动高性能芯片的发展。首创证券也在研报中表示,数据处理量提升势必反向刺激数据处理速度,CPU、GPU等高性能计算芯片需求有望持续提升。

带动绿色节能与双碳目标技术突破

“东数西算”的实现是一个系统性的课题,由于产业链条长、投资规模大,要真正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仍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盘和林分析,首先是资金方面的挑战,建设数据中心需要拓宽建设资金来源。其次是数据中心使用频率,部分数据中心所处区域较偏,距离算力需求区域距离较远,可能会出现资源调用不足,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此外,通信网络建设也是一大挑战,数据中心输送算力,要打破距离限制,所以,网络响应要进一步提高。

付东明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东数西算”工程是国家层面的宏伟布局,对算力国家枢纽节点内的集群数据中心的PUE、上架率、可再生能源使用率等重要指标都进行了明确要求。在重大利好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此次明确的8大算力国家枢纽节点集群内的数据中心,将面对绿色节能、实现双碳目标的更高要求,需要企业在技术创新融合层面加快突破。

据付东明介绍,UCloud优刻得在数据中心创新技术方向提前进行了深度研发及储备。在2021年UCloud优刻得推出了“白露”间接蒸发冷却技术,帮助数据中心大幅降低PUE。

另有数据中心专家认为,近两年来随着云计算产业快速发展,以及新基建政策逐步落地实施, IDC市场迎来了一股投资热潮,但由于缺少新应用支撑,因此在短时间内已出现供大于需的状况。特别是在服务器等ICT硬件设备方面,未来的增长还是取决于用户需求,而非政策驱动。

一位长期深耕云计算领域的资深人士则强调,“东数西算”工程的启动,在某些情况可能会对产业经济带来收缩效应。“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建设,会使得服务能力集中到一起,这意味着采购和服务行为都会更为集中化。这对于原来依靠分散采购模式的集成商、地方性公司会有比较大的不利影响。”

该人士还指出,“除了资金上的挑战外,超大规模数据中心从建设,到运营运维、管理的技术难点也较大。在大业务生态方面,怎么把大平台用起来是关键。这些边远地区拥有资源和能耗的优势,但能不能吸引人才,软环境方面的建设也是需要考虑的。”

老金:这是振兴西部大招!!!

搜索

东数西算概念股

数字经济黑马

云计算培训班

真正的云计算股票一览

数字新基建三只股

“东数西算”工程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以前我做文员,做物业的时候一个月才五六千块钱,除去吃饭护肤日常那些每个月剩下不到两千块,看着别的姐妹个个月入过万,觉得自己好没用然后我找了一份台球助教的职业,一
  • 大家还是要从常识看问题,之所以有“砍价”这个营销手段,主要是为了吸引更多人下载自己的APP或者注册新用户,不可能让你随随便便成功。 其实二弟想说的是,目前我们
  • 变化 当一个性格大大咧咧,喜欢开玩笑,走哪都喜欢热闹的人,突然变的安静了,一定是生活中遇到了重大事情变故! 以前的聚会,气氛必须搞起来,总是欢乐组,现在我们都
  • 那天下午回来的大巴上再也忍不住眼泪,眼泪流着流着睡着到了杭州,几天来内心都是沉重着,【宜宾县副县长肖萍调研走访县一中】10月26日中午,宜宾县副县长肖萍一行在该
  • 日本静冈县岗村株式会社纪念医院的心血管部医生Kenji Yamamoto 在《病毒学》杂志发表文章,直接指出注射新冠疫苗的人免疫系统被破坏,并给出以下建议:首先
  • 作假账,找非本村人乱投票,村官巨贪如此嚣张跋扈,百姓是敢怒而不敢言……国家制定或的法律法规去哪了?作假账,找非本村人乱投票,村官巨贪如此嚣张跋扈,百姓是敢怒而不
  • 如果你也看好这个项目欢迎随时咨询时间会流逝,没有人能够留住时间,但是爱却不同,爱会永驻,就算相隔几年甚至几十年,有一样物品,他仍然可以唤醒你沉睡的记忆,他就是照
  • 袋‬容量很‮观可‬,一‮日些‬常出行必‮的备‬东西完全‮装能‬得下,还‮实很‬用,上身超‮随级‬意大气,男‮生女‬背都好看,直‮单接‬肩挎着就超级好看‮大,‬小
  • #微博[超话]# 人生是一场追求,也是一场领悟⚽️。 有的人,你看了一辈子却忽视了一辈子;有的人,你只看了一眼却影响了你的一生;有的人,热情的为你而快乐却被你冷
  • 人生所有的时间,都不是虚度的,你只要经过,肯定会留下痕迹,会变得成熟。获得幸福并不意味着一切都完美了,它只意味着你决定不再介意那些不完美的事情。
  • 不过是最初的你没开窍没上道罢了,你觉得你行了,你都懂了,其实都没懂,都没成熟,若真的懂了,行了,满足了那四点的人,一上来就分得清谁行谁不行,谁能真的帮你,你是完
  • 这款圣诞限定香氛是松木与桉树香型的香薰,把藤条插到香薰瓶里,整间屋子里都充满了幽香,感觉像来到了一片绿意盎然充满生机的松树林,周围都是温暖芳香的松木气息,闻着特
  • 所以,才有了这酒后吐真言的名场面:“不喜欢叫你姐姐,因为我喜欢你”。白敬亭前段时间职场剧《平凡的荣耀》大火,剧中的白敬亭身材略显单薄,但那可是他为了剧情需要,硬
  • 工商注册、代理记账、企业财务规划、企业财务咨询服务青岛大掌柜会计服务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服务专业,客户放心”为本司最高的服务宗旨。地址:山东省德州市乐陵
  • 一个女孩子如果因为钱而把男方父母逼到绝境的,但凡男方有能力翻身的都会另找,而且对旧人心死。不管男的女的,永远只会有一次、认认真真全心全意对对方的付出,一旦出现什
  • [耶]【[doge]肽润美少女战士口红24.9】 嘿,老伙计们,你们的肽润猫咪口红,有没有跟哥一样对这膏面设计分分钟想拿来当印章的[doge]买不起大牌的咱们就
  • 8/15~9/4近期快乐源泉 眼里只有我的可乐 无意识却不断追寻可爱外物 有意识地社交 努力有趣生活的每一天近期不舍 小伙伴乐乐离开上海回到了老家 20/10中
  • 回忆里的事重现不了,也不能再来,因为它是回忆。你说你想要有个家的时候,星星突然就暗了,我在想像今后,没有了你,我的生活。
  • 再后来销售也不堵我了,我估计他们也知道找我没用,开始学着我的度量,对项目乱象视而不见了吧。我搞了十几年管理,带过很多牛逼的团队,也有无数个管理成功的案例,唯独这
  • 油皮的我最喜欢欧玛的橄榄精华,刚涂上去油润油润的,干掉之后居然没有成膜的残留滞涩感(对,暗示就是姐夫的橄榄精华)而且控油极强,能感受多年不曾有过的清爽皮肤[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