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老子之道,献初修者,愿初修之人能得明悟!#炼心篇#

熟读万遍道德经,其中意味自可得。吾观初修者不楷道之本义,吾才疏学浅,愿借老子之道给汝等指出一条路,愿初修之人能得明悟。

老子强调“道”不可言,“天下一切生命都有自己的源头,这个源头就是一切生命的根基。一旦掌握了万物的根基--母,就能认识世间的万事万物--子。即使已经认识了万事万物,已经把握了一切生命,还必须坚守生命的根基--道。”老子虽然把道描绘得恍兮惚兮,但它并不是不可捉摸。道既然创造了万事万物,万事万物就会呈现出道的本性,那何为道之本性呢?“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纯任自然。”

所以自然就是道的根本特性,那什么是自然呢?其实自然本很易理解但经许多所谓的哲学家多次解释后到现在越来越难懂了。其实自然就是自然而然,它是一种没有人为的天然状态。

落实到人自己身上,自然就是指人的天然本性,也即人的真性情真思想,在老子那真与自然是同一个意思--真的也就是自然,自然的也就是真。老子开的药方是:要自然就必须无为,不以主观的欲望来破坏天然,不用矫揉造作代替自己的天性,只有无为才有自然,同时无为的本身也是自然,因而人们把它们合称自然无为。

说自己不知道道的是深邃之士,称自己知道道的是浮浅之徒,前者属于内行,后者则冒充内行,唉,其实说到底不知便是知,知反而为不知,不知道就是知。吾观世人把道说得如何如何!其实道不可以听,听到的就不是道;道不可以见,见得到的就不是道;道不可以言说,能用语言说出来的就不是道。

一有人问道便出口回答的人就是不知道道,问道的人也是不能听见道,道不可问,也不可回答。本来不可问的却要强去问,这是空洞无聊的问,本来不可回答的却强来回答,这种答也必定空洞无聊。以空洞的答去回应空洞的问,对外便不能观察宇宙,对内便不能知道和体验自身的本源。

但并不是让汝等不去追问和言说,只是要把握它就得体悟下老子的话了:“有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听不见它的声音,看不见它的形状,它独立生长而永不衰竭,循环运行而生生不息,可以为天地万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把它称为道,再勉强给它取个名字叫大。它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辽远,伸展辽远而返回本源。道是那样的空旷开阔啊,像深山的幽谷;是那样浑朴纯厚啊,像混沌的水一样;是那样沉静恬淡啊,像深邃的大海;是那样飘然无踪啊,好像没有止境。

老子虽说道不能用言说谈论,但他却说起道来:“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名,路不是那永恒不变的名。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所以常从无中去认识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端倪。无和有同一来源而名称各异,它们都可说是很幽深,幽深而又幽深,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这段话使我们体悟老子之道但却又使我们产生偏见之举,更何况把道弄得玄之又玄,望世人能明之。但相对的他却为我们指出他所体悟之道,所以其价值还是值得的。老子所说之道不仅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存在,而且还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为一是道所生的,所以我们又把道称为太一。一是宇宙没有分裂时的混沌统一体,由这个统一体分裂为两个对立面,再由两个对立面产生出一个新的第三者,然后又产生出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既然老子都说了天地万事万物来于道,那么道就是天地的开端,是万物的根源。老子有时把道说成无,同时又把道称为有,说无是天地之始,有为万物之母,那么道究竟是无还是有呢?其实有和无都是一个东西,老子自己也说了这二者名称虽有异但来源相同。有是一个最慨括的名词,世界上各种不同的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性质,即:有,也就是存在。但是,世界上没有一样事物只有空洞洞的有,而不具备其它性质,如果只是孤零零空洞洞的有而没有其它性质那就是无可见,极其空洞抽象的有就成了无了。

我们再回到道。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称道才好呢?说道是无吧,万物又由它生长出来;说道是有吧,它又没有任何性质和特点,叫人看不见和摸不着。因而按老子说它是无,这就是道没有特点、性质和形状而言;有时说它是有,这就是道产生万物而言的。说道是无,行;说道是有,也行。

所以老子的道虚无缥缈,不可捉摸,九重天也不能形容它的高,九层地下也不能喻及它的深,它比天地还要久远,比宇宙还要辽阔,它创造了万事万物,而万物万事又无不显现道的特性,如一切事物总是向相反方向转化,生死相依,福祸相因,高下相形,动静相对……

老子说:“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我们再来探究下这个问题。既然自然是老子所谓道的基本特性,因为他说道是纯任自然的,道以自然为法则,那么自然指的是什么东西呢?什么样的状态才能称为自然呢?

自然应该就是一个人性情真诚的极至。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返朴归真?找回久已失去的自然天性?遵循自然之道的人不以生为喜,也不以死为恶,出生时不知道欢天喜地,要死时也不知道恐惧痛苦,无拘无束地来,潇洒从容地离去,把人生最重大的生和死也看成自然的事情,他完全忘记自己的来源,也不去追求自己的归宿。任何事情来了就欣然接受,把死亡也看成不过是重新回到自然中去,不用心智去损害自然之道,不用人为努力去改变天然,这才是真正的修练之人,即是真人。

真人的内心无忧无虑,他的样子安祥平静,额头宽大恢宏。严厉起来就像秋天一样肃杀,温和起来又像春天的来临,喜和怒就像春夏秋冬运转一样自然,顺应万物变化随遇而安,没有人知道他的胸襟有多么宽广。真人的内心充实而又面色可亲,为人宽厚而使人乐于归附,精神像宇宙一样高远,潇洒脱俗不拘礼俗,沉默不语时好像失去知觉,说话时又毫不用心机。

自然境界是老子所推崇的最高境界,而要达到自然之境就必须无为,无为既反对违反自然规律的妄为。无为和有为的分界线是看是否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遵循、顺应自然规律的是无为,把个人主观意志加于自然的就是有为。

要想自然必须要学会入静,俗话说心平似镜,人的心镜如果平静了,也能鉴照天地的精微,甚至可以明察万物的奥妙。老子认为虚静是万物的本性,因而恬静的生活是符合本性的也是自然的,而自然就是最高的境界。自然的规律的运行无休无息,万事万物因此而生成;成圣成仙的即已明白上下古今四方变化,而遵循各自的天性,那样的人心境和行为也早已归于平静。平静也是天地的水平仪,心神宁静便是空明,空明便能充实,充实便是完备。心神空明既象征宁静,由宁静后再行动就无往而不得,无往而不宜。

“静是动的主宰,重是轻的根基。精神与身体合一,能不相离失吗?专精守气,致力柔和,能无欲到像婴儿吗?清除杂念,深入静观,能没有污暇吗?”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污乎?专气致柔也是道家静功的内丹修练法,将个人精气集在腹中,然后循环升降,使身体变得像婴儿那样柔软,心灵集中在精神的某一点,心灵安静内守而抗拒外面物质的刺激,达到成仙目的。(修练只是指出点滴重点罢了,不是详细之言)涤除玄鉴,既是指用精神洁剂来洗其心,使心灵深处明净如镜,不沾染世俗的一丝污垢。

老子说:“灾祸里边未必不藏着幸福,幸福里边未必不潜伏着祸根,这种祸福得失循环变化并没有一个定准,谁能知道它的究竟呢?”吾认为既然是规律循环变化那么福与祸是相对的吧。天地有大美却不言说,四周有明显规律却不讨论,万物有生长的道理却不表白,有德行的人推原天地的大美而懂得了万物的道理,因而纯任自然而不人为造作,这就是为什么法取天地的缘故。天地为什么是美之极致呢,究其底是因为它是纯任自然,一派天然而无丝毫人工的痕迹,天地本就是规律调合之物,吾认为修真者莫去追求,要保持自己的本然形态。美的不仅是外表的样子,更重要的还有内心修持的顺应自然的涵养。

最后我只想借用老子之语告诉初修者一句,道者自然,化育万物是永不留痕迹,日迁月移死生交替,生有所始,死有所归,修道并不是一定在这一世能有成就,但循环往复,终有成就时!

吾不忍初修者苦苦徘徊或因听别人妄言而走入误区,所以吾不才借用老子之道来表述一番,希望初修者能体悟点滴东西,常说道无法用言语表达,但吾还用如此之多。因时间匆忙有所疏漏在所难免,所以希望各位修道之人多加完善修改。此篇虽无功法之说但对于初修者还是有点滴引导作用,待有多些时间吾再来废话吧!

至道无难(三重公案,满口含霜。道什么),
言端语端(鱼行水浊,七花八裂,搽胡也)。
一有多种(分开好,只一般,有什么了期),
二无两般(何堪,四五六七,打葛藤作什么)。
天际日上月下(觌面相呈,头上漫漫,脚下漫漫,切忌昂头低头),
槛前山深水寒(一死更不再活,还觉寒毛卓竖么)。
髑髅识尽喜何立(棺木里瞠眼,卢行者是它同参),
枯木龙吟销未干(咄,枯木再生花,达磨游东土)。
难、难(邪法难扶,倒一说,这里是什么所在?说难说易),
拣择明白君自看(瞎,将谓由别人,赖值自看,不干山僧事)。
雪窦知他落处,所以如此颂“至道无难”,便随后道“言端语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雪窦道:“一有多种,二无两般。”似三隅反一。尔且道,什么处是“言端语端”处?为什么“一”却有多种,“二”却无两般?若不具眼,向什么处摸索?若透得这两句。所以古人道:“打成一片,依旧见,山是山,水是水。长是长,短是短。天是天,地是地。”有时唤天作地,有时唤地作天。有时唤山不是山,唤水不是水。毕竟怎生得平稳去?风来树动,浪起船高,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种平怀,混然自尽,则此四句颂顿绝了也。
雪窦有余才,所以分开结裹算来也。只是头上安头道:“至道无难,言端语端,一有多种,二无两般。”虽无许多事,天际日上时月便下,槛前山深时水便寒。到这里,言也端,语也端,头头是道,物物全真,岂不是心境俱忘,打成一片处。
雪窦头上太孤峻生,末后也漏逗不少,若参得透见得彻,自然如醍醐上味相似。若是情解未忘,便见七花八裂,决定不能会如此说话。“髑髅识尽喜何立,枯木龙吟销未乾。”只这便是交加处。这僧恁么问,赵州恁么答。
州云:“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才有语言,是拣择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里,是汝还护惜也无?”
时有僧便问:“既不在明白里,又护惜个什么?”
州云:“我亦不知。”
僧云:“和尚既不知,为什么却道不在明白里?”
州云:“问事即得,礼拜了退。”
此是古人问道底公案,雪窦拽来一串穿却,用颂“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如今人不会古人意,只管咬言嚼句,有甚了期?若是通方作者,始能辨得这般说话。
不见僧问香严禅师:“如何是道?”
严云:“枯木里龙吟。”
僧进问云:“如何是道中人?”
严云:“髑髅里眼睛。”
僧不悟,举问石霜:“如何是枯木里龙吟?”
霜云:“犹带喜在。”
僧云:“如何是髑髅里眼睛?”
霜云:“犹带识在。”
僧仍不悟,又举问曹山:“如何是枯木里龙吟?”
山云:“血脉不断。”
僧云:“如何是髑髅里眼睛?”
山云:“干不尽。”
僧云:“什么人得闻?”
山云:“尽大地未有一人不闻。”
僧云:“未审龙吟是何章句?”
山云:“不知是何章句,闻者皆丧。”
圜悟在评唱里说,雪窦了解这个公案的内涵,所以作了这个颂词来做总结,先说“至道无难”,随后说“言端语端”,这是在举一反三。再说:“一有多种,二无两般”,这是举三而反一。圜悟说雪窦这个开示是“三重公案”,意思三次被人“拶住”,差点无法脱身。祖师虽然是慈悲为人,但是说的越多反而让人妄生歧义,好比满口含霜吐不出水,说不清道不明。“言端语端”是说大道并不遥远,就在在言语中显现。为什么说“一”却有多种,而“二”无两般呢?因为“一”指的就是众生本有的平等的真如自性,而自性能生万法,所以说“一”有多种。 佛经中的:“真如”、“涅盘”、“法身”、“如来藏”、“本来面目”、“父母未生前”、“拖死尸者”、“阿赖耶识”、“唯我”、“唯心”等等名称皆是同一物。圜悟著语说:“分几种名称挺好,只有一个法门,什么时候能到达尽头?”“二无两般”的“二”指的是“真”“俗”二谛,“真”“俗”二谛是事物所具有的两种真理,学佛就是要从世俗而入胜义。通达二谛的道理才可以通达佛教,唯有从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互成互破,才能扫尽一切执着而显现真如自性。迷悟皆在一念,圣凡同属一体,此乃一切法无二相也。“若不具眼,向什么处摸索?”“不具眼”,就是不具备看透实相的法眼。一个没有开眼的人,应该向什么方向去摸索呢?如果能悟透“一有多种,二无两般。”这两句话,自然就知道方向了。所以古人说:“打成一片,依旧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长是长,见短是短。见天是天,见地是地。”去掉情识计较,将万事万物蕴含的禅理看作浑然一体,这样打成一片之后,对于山水天地的名称名相也不再执著了。苏东坡有诗:“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即便是把“天”叫做“地”,把“地”叫做“天”,也很平常。佛经云:“诸法唯假名,但依名字立”。名字怎样称呼并不影响事物的实质。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使自己在心地上平稳?其实很简单,就像“风来树动,浪起船高,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个是很正常的自然景观。面对这一切自然现象,只需用平常心去看待,一切无可计较,没有分别。对表相的执著和烦恼也就消失了,那么这四句颂词所说的涵义就透彻了。

雪窦才华横溢,所以他分开用几种比喻来表述意境,但是这也属于头上安头,多此一举。“至道无难,言端语端,一有多种,二无两般。”其实根本无需多此一举。因为天上太阳升起时,月亮自然就下去了。窗前山色变深沉时,山水自然也变得寒凉。到了这种境地,言也端,语也端,头头是道,物物全真,这不就是心境俱忘,打成一片吗?

雪窦这则颂词一开头就写得很深奥,所谓曲高和寡,所以到后面又透漏一些玄机,松开一些口子。如果学人能参的透彻,就像品尝醍醐美味一样,如果还在用平常情理去计较,那就七零八落,支离破碎了,必然不能领会这些话的奥妙了。“骷髅识尽喜何立,枯木龙吟销未干”,骷髅识尽喜从何来?有喜悦那就是还有意识分别。枯木里有龙吟之声,说明还没有销蚀干净。这两句又是另一件公案了,雪窦把另一件公案和本公案交织起来深入阐释这个“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与石霜、曹山二位禅师的开示交加起来,便禅味十足,风光无尽了。如今的人不懂得古人的意境,只知道咬文嚼字,什么时候才能明心见性呢?如果是一个开悟的大禅师,自然一看就明白这句话的奥妙。

从前有一个参学的僧人去参香严禅师,他问香严禅师:“如何是道?”。这个问题就像梁武帝的“什么是圣谛第一义”一样,这是难以用语言直接来表达的义理。香严回答:“枯木里龙吟”学僧又问:“如何是道中人?怎么样才算是入道了,才算是开悟的人呢?香严回答:“髑髅里眼睛。”“枯木里龙吟”指的是灭绝一切妄想,参禅参到犹如枯木一般死寂时,依然能听见龙吟一般美妙的声音,犹如枯木逢春,真心的妙用显现了。而“髑髅里眼睛”,指的是断除情识分别之人就像一具髑髅一样死寂,但此时眼识依然能起到觉知作用。香严的意思是禅并非一昧死寂,而是通过止息妄念,恢复活泼的自性妙用,“枯木里龙吟”和“髑髅里眼睛”都是象征死中得活。大死之人才能够大活,如果只能死而不能活,那么就是凡夫了。

这两句莫名其妙的回答让这位僧人实在不解,他又去参石霜禅师。还算他有点小聪明,他直接把香严的答案拿来问石霜。他问石霜:“如何是枯木里龙吟?”石霜回答:“犹带喜在。”就是说最初悟入时心中有一种得法的喜悦感。学僧又问:“如何是骷髅里的眼睛?”石霜回答:“犹带识在。”意思是此时情识还可以起妙用。

石霜几乎将香严的答案点透了,但是这个僧人依然没有领会其中的含义。他又去参曹山禅师。他问曹山:“如何是枯木里龙吟?”曹山回答:“血脉不断。”他又问:“如何是骷髅里的眼睛?”曹山回答:“干不尽。”这里“血脉不断”和“干不尽”指的是众生的见闻觉知和本自具有的自性丝丝缕缕生机不断。僧人又继续问:“什么人能够听见枯木里龙吟之声啊?”曹山回答:“尽大地未有一个不闻。”就是说天底下所有人都能听见。这个僧人又继续问:“未审龙吟是何章句?”不知道这个龙吟的声音有什么说法?有什么依据吗?曹山回答:“不知是何章句,闻者皆丧!”意思不知道什么出处,我只知道听见这个声音的人都已经死了!”“闻者皆丧”大禅师的答案往往就是这样不同寻常,振聋发聩。“闻者皆丧”指的是身心脱落,实证“无我”,“我”不存在了,自然也没人能听见龙吟声了。

复又颂云:“枯木龙吟真见道,髑髅识尽眼初明;喜识尽时消息尽,当人哪辨浊中清?”雪窦可谓大有手脚,一时与尔交加颂出。然虽如是,都无两般。雪窦末后有为人处,更道:“难、难。”只这“难”、“难”,也须透过始得。何故?百丈道“一切语言,山河大地,一一转归自己。”雪窦凡是一拈一掇,到末后须归自己。且道,什么处是雪窦为人处?“拣择明白君自看”,既是打葛藤颂了,因何却道?君自看?好彩教尔自看,且道,意落在什么处?莫道诸人理会不得,设使山僧到这里,也只是理会不得。
雪窦又写了四句颂词,将香严的“枯木里龙吟”、“髑髅里眼睛”作了一番阐释和总结。“枯木龙吟真见道,髑髅识尽眼初明”,在枯木里能听见龙吟声那才是真正的见道了。骷髅里面的情识分别都断尽了,真正的法眼才能起到妙用。“喜识尽时消息尽,当人哪辨浊中清?”百丈祖师提倡“从浊辩清”,“浊法”指的是贪嗔爱取等行为方式,“清法”指的是菩提涅槃解脱等行为方式。当“喜识”都断尽了也不存在有一法可得了,身在其中的人还怎么去从“浊法”中辨别“清法”呢?烦恼即菩提,哪有浊清之分呢?

雪窦真是个有好手段的人,一时间把公案的奥妙之处都写在了颂词之中。但是最后提到为人处,雪窦也说“难,难。”“难、难”就是难上加难。“为人处”指的是禅师接引他人入道的手段。前面雪窦说“至道无难”,这里雪窦又把自己前面的话给推翻,“无难”变成“难、难”,但就这“难”字,也需要开悟的人才能领会。为什么?百丈祖师曾说过:“一切语言,山河大地,一一转归自己”。就像雪窦在拈古颂古时,到最后也都要化为己用。你说,雪窦接引徒众的家风是什么?“拣择明白君自看”,是“拣择”是“明白”你自己看。为什么绕来绕去说了那么多,又要你自己看?幸好是叫你自己看,不然又陷入执著。你且说雪窦的用意是什么?“莫道诸人理会不得,设使山僧到这里,也只是理会不得。”“山僧”是圜悟对自己的谦称,别说你们领会不了,就是我圜悟在场,也无法领会。圜悟真的领会不了吗?实际上他和雪窦一样用心良苦。他们都担心后人粘滞在颂词和言语上,形成新的执著。所以雪窦要大家自己看,启发学人自证自悟。就像百丈祖师提倡的“一切语言,山河大地,一一转归自己”。一切的理论,包括山河大地间蕴含的禅意都要归于自性之中,禅者要着重开发自身的直觉智慧,回归自性,而不是迷着公案,拘泥文字。陷于知解和妄念的窟穴中不能自拔,不能独立地彻见本性,体悟真理。这就是雪窦的家风,也是圜悟的心迹。

——选自刘松林居士《碧岩探骊》

游西方极乐世界恭聴阿弥陀佛说法<一>

济公活佛降民国六九年九月五日(岁次庚申年七月初廿六日)

诗曰:无尘落得一身轻。净土勤培方寸耕。

果满功德归极乐。天边海角任游行。
济佛曰:处处可闻学佛修道者,到底学佛修道是怎么一回事呢?依老衲看来并没有什么,“问心!问心!”而已,心如能“无愧”,我看接近佛不远了。离心即无佛可寻,如一寺中空无一物,自不能称为寺;人身中若无心,焉能成为人?所以愿众生是一个“有心人”。心可变化多端,一个制衣师傅可以制成千奇百怪的衣服,人心即“师傅”可以将自己面貌身形变化不同,要变“佛”变“魔”都是随心所欲,每一个人都是“魔术师”,你要什么花样,走什么脚步,变什么把戏,任你变了。老衲希你变好人、变神仙、变圣佛,切莫将自己变成魔鬼,让人畏惧讨厌,那么你就太傻了。变好坏由己一手造成,到时候若把自己变成地狱鬼怪,或变鸡鸭牛犬,一照镜子,吓了一跳,怎么变成这副“模样”,那时只怪你手法不高明变错了!听老衲的话吧!本来面目若走样,请赶快变回来,否则,一旦变为“成品”,后悔就来不及了。今日我将带贤徒杨生游西方极乐世界,拜会阿弥陀佛。
杨生曰:我已坐穏莲台,请恩师起程吧!
济佛曰:……已到了,杨生速下莲台。
杨生曰:喔!来到此地,满地金银、琉璃所铺,还排列着一重重整齐栏杆、树林、罗纲,均非凡品,各闪出亮光,是人间所未见的绝境!
济佛曰:西方极乐世界,为阿弥陀佛所居之处,这就是“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我们前去拜会佛尊,聴其说法。
杨生曰:前面有一大殿,是否为佛尊居处?
济佛曰:是也!前面为“弥陀殿”,我们前去参礼。
杨生曰:遵命!这里有许多修成正果的高僧及居士模样之人,他们面貌慈祥,口中似在念佛,声音悠扬、寂静,令人闻之心中舒畅。
济佛曰:他们都是在世修学佛道之人,因功德圆满,故能到极乐世界。……已到圣殿,我们进去参礼佛驾。
杨生曰:遵命!进入殿内,中央坐着一位法相庄严的佛尊,满身毫光,令人起敬。弟子杨生参礼佛尊,今日有缘随恩师来到极乐圣境,参礼阿弥陀佛,请佛尊指示佛法。
阿弥陀佛曰:善哉!人念“阿弥陀佛”,我却念“众生是佛”,众生轮廻六道,身受苦痛,故我发四十八宏愿,造就极乐世界,于此化一净土,教人一心念佛修道,念念不忘我佛,我当接引来此。但若凡业未净,念佛不能专心,佛自散形,纵有慈悲之手,力弱无法相渡。故希众学修佛法,首必净业了尘,自造净土,否则难以有成。今日喜见凡界杨善生入我弥陀净土法门,特示数语,资作参悟,你有何疑问,尽可说之,我自相答。
杨生曰:感谢佛尊赐我机会。叩问佛尊,刚才您说:“世人皆念阿弥陀佛,我却一心念众生是佛。”我觉得真有意思,请佛尊解释其意如何?
佛尊曰:善哉!你果然有智慧,众生日夜念阿弥陀佛,望我度他上极乐世界;我日夜念众生是佛,希望众生与我不二,若能体会我意,将尘世化为净土,婆娑世界即成极乐国,我亦想到人间净土逍遥自在一番!
杨生曰:佛尊所言有妙意,若人间化为极乐,您想投胎下凡吗?
佛尊曰:只要人间与此地相同,我愿意下凡。
杨生曰:众生都想超升极乐世界,是否为颠倒之想法呢?
佛尊曰:因世人业障深重,痛苦烦恼不绝,故苦业牵绊,极想脱苦得乐,祈望我佛加渡,以求解脱诸苦,如此叫“觉悟、回头”,苦认苦作乐,执幻为真,才是“颠倒”。
杨生曰:既是如此,要如何才能仗佛引度出苦?
佛尊曰:唯有“念佛、学佛”一途!
杨生曰:这么简单吗?
佛尊曰:“一声阿弥陀,便到极乐国。”“学佛学得像,与佛无两样。”
杨生曰:佛尊说得甚妙,愿再开示明白些!
佛尊曰:念佛初由“念念不忘”,终至“念过即忘”。由念“阿弥陀佛”,念至“自性真佛”,自(久)念成佛,先自念为佛,久念(炼)成真,日后世人自然念你为佛。一心不乱,一言不差,与阿弥陀佛心心相映,故云:“一声阿弥陀,便到极乐国。”既认自身是佛,了悟心性,一念佛则佛现于前,一举足则脚踏净土,众生业重,烦恼多端,出声念佛,吐出苦气,减轻苦业,是为念佛妙处。佛有戒律、规范、行仪,若能一一学成,并无二样,自证涅盘,成正等正觉。
杨生曰:念佛如吐“苦气”,用以减轻苦业,是一帖心灵治疗妙药,未知众生念佛时,您的感觉如何?
佛尊曰:众生拜祷皈依念佛,以解脱俗念忧心,不起妄念,露现佛心,此时我心可与念我者相通,三世业主,闻佛名号,恭敬礼拜,我佛即予度化。故虔诚念佛可以消灾解业,净化心性,众生念佛时,空谷传音,我耳如响,佛心感动,定来相助。
杨生曰:曾闻念佛可以带业往生极乐世界,是否有此事呢?
佛尊曰:带业往生,非指免去一切罪业。凡一心念佛,任何环境之下,不退道心,可以上进极乐世界,再加修炼,以待业净,化生净土。业障不去,如幔遮门,不见光明,我以佛光普照,令其身洁心明,一切恶业顿消,以入佛地。此地还有许多修道院(七宝池)│消业所,专为带业者提供修炼之用。带业往生者,系指未念佛前所造之业,皈依佛门之后,一心念佛忏悔前业,我感其诚,自会相渡。若仅念佛,再造诸恶业,不知忏悔,所念佛号如云山阻隔,丧失其真,故无法带业往生净土。所以修净土法门者,一是口净、心净、身净,则净土近,还要积善修德,切勿口佛心无佛,须心服(佛)口服(佛)│没话讲。我因观末法众生,沉迷五蕴,轮廻六道,加之天运变迁,时代日新,物质兴盛,奢华无忌,四十八宏愿不能了。为普度众生,特开方便法门,劝人一心念佛,简易佛法,修行捷径,众生若还不知修持,恐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佛本至公,虽开方便之门,若口念弥陀,心如蛇蝎,佛亦不敢近前引渡,非佛不慈,实因自己远佛。但愿世人从今起踏上净土(法门),则尘业自有落尽一日,万勿自弃,毁灭灵根。
杨生曰:佛尊慈悲开方便法门,不少老弱妇孺手提念珠,声声念佛,虔诚之情,令人崇敬,据弟子感觉,念佛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应当有更微妙意义,祈佛尊再予开示?
佛尊曰:佛无妄言,念佛可以超升。何以能超升极乐?盖念佛可以摒去杂念,让心灵安静,所行不背道违规,人在造恶作孽时,口中已忘“阿弥陀佛”,所以如能日夜“阿弥陀佛”念在口中,口念心想,久之,心口如一,佛性显灵,断恶根,萌道芽,净土长出菩提树。念佛可令心神忘记痛苦烦恼,产生禅定作用,故“净”即“定”,定能生慧见佛,精神欢喜,心灵有所寄托。念佛时心中产生宁静安和之气,可以调和暴戾不正行为、消弭阴暗念头,还可让阴灵得到解救。念佛正如世间人播放轻松音乐,可令听者心旷神怡,忘记一切烦恼挂罣,痛苦与不安。故勤修道者、病患者、心神不安者,当勤念佛号,定有妙验,助其离苦得乐。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诚如一位富有管理经验的培训师所言:那些有效的,高附加值的战略往往是很具体的,因为它们是在总结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当然,要实现“中国手机的质价比之王”这一
  • 张廷玉没有出面干涉这件事,只是给家里写了一封信,力劝家人放弃争执,信中有这样几句话:“千里求书为道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读书这么好的小事儿[超话]# 《为钱误入
  • 左然个人线最后一章确认关系的时候他还说让我不要因为氛围好就答应他的追求,让我好好考虑 。我把这张照片收藏起来了,适当的期盼和仪式感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
  • #澈汉[超话]# #澈汉# coupshan大邱酷哥华城甜妹永远热恋中表达真挚的感情会害羞☺️没说出口的话是我爱你欲擒故纵是无用的感情浪费互相确信“他喜欢我”❤
  • ♥能运‮到用‬日常生‮和活‬工作之‮来中‬指‮自导‬己做什么、怎‮做么‬的思想,才‮最是‬有价值‮思的‬考‮见和‬解,否‮就则‬是‮洞空‬无物的‮念概‬和杂念。
  • #张杰[超话]# ✨#张杰1220生日快乐#一年又一年,一天又一天,一生太短,我足够幸运遇见你,这半生因为你变的安心变得更好,今天后的你开启了另一段新的开始,祝
  • ”萧云逸苦笑了一声,“如果陶雪没有回来,又或者我和她之间没有孩子,我想还有点机会。”萧云逸沉默了几秒,接着说,“前段时间我和凌霜有过联系,她还没有彻底接受你丈夫
  • 无量劫,我十劫就来了,这极乐世界成就不久我们就去,将来在极乐世界是老资格,这个机会多难得,让我们生起欢喜心。这极乐世界成就不久我们就去,将来在极乐世界是老资格,
  • 西游记的情节我们都太熟了,寒假的时候孩子也把86版的电视剧看了一次,这个英语版连蒙带猜他们是能听得七七八八的,换做其它陌生文本是不可能有效果的。还记得当年看快男
  • 3、普鲁斯特:中性,我感觉是木质调和清新植草的混合调,建议两分钟后再闻,很好闻。很好推开,不油,四季都能用。
  • 自11月以来,她还担任了德国乒乓球联合会裁判部的主席,因此她非常关心各位裁判:“对我们来说,最终有一个奖项是好的,也是重要的。其实这一决策背后的原因可能涉及多个
  • 2️⃣【冷嘲热讽】【别人出错自己高兴】总结博上的都是证据链时间线,证明卷菜虎牙观点输出在前,你“开启脑洞”在后,甚至因为没看文章才会闹出把【林本人的世界农村理念
  • 小众朋友圈文案1.“祝我们都有稳定的情绪”2.“愿幸福且自知”3.“千人千面我爱自己的每一面”4.“风和我都是自由的”5.“无心风月 钟情自己”6.“喜燥无常
  • 妆容上加上树叶形状的白色纹饰,增加神树的非人感~有很多个人理解和二创,如有不同见解还请轻喷[作揖]#妆点东方##龙年限定文物仿妆##菜菜的cos##菩提树下莲华
  • 我很喜欢r老师跟❤️姐,虽然她结婚的时候我不在,好遗憾,一开始以为我们都是大学生,她给我透露着一种清澈的愚蠢哈哈哈哈哈但是没想到她扭头结婚了!但是去了场地里,立
  • ෆ˃̶͈̑.˂̶͈̑ෆ特别感谢遇到你米米真的给我带来了很多快乐˘͈ᵕ˘͈ ෆ希望硕珉永远闪闪发光,我人生中的太阳请接着给我带来温暖吧新的一岁希望兼兼宝可以拥有很
  • #钟铉[超话]##金钟铉[超话]#120826 鐘鉉推特更新七則我有丢三落四的坏毛病,有恶意利用这点的人比如坏珉豪(聊天对话翻译看图)比如这样,知道我在找钱包,
  • 降血压药物(钙离子拮抗剂):硝苯地平、非洛地平、维拉帕米等;降血脂药物:阿托伐他汀、洛伐他汀等;②肺癌合并胃肠道疾病:不论是在吃靶向药期间,还是在中老年的生活中
  •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 摊主是个讲粤语的小孩儿哥 他看我纠结已久 于是站我旁边等着我开口“我想送朋友的 我朋友压力很大 你说送她「疯了就正常」还是送「横扫道德 做回自己」呀?将al“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