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酷嗜读书,早在日本留学时候,他和周作人的勤学苦读就非常出名,甚至引起了当地媒体的注意,登在报纸上:清国留学生有周氏兄弟者,学问甚勤,日后必有大成。周作人曾在回忆录中写过,有次犯懒,日上三竿,犹在躬卧,鲁迅从外面回来,勃然大怒,厉声斥责,甚至挥以老拳,同寓所的人赶紧拉开了。
鲁迅白天从来不睡觉,看见“昼寝”的人深恶痛绝,认为虚耗光阴。孔子学生宰我白天睡觉,孔子骂他“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污”,腐朽的木材不能下刀,成不了器;粪土筑成的墙不能抹,沾不住泥,都是恨铁不成钢的意思。古代人晚上无法照明,有效时间都在白天,因此时间又叫光阴。不像现在,晚上还能读书。
鲁迅白天也会困,但他不睡觉,坐在藤椅上闭着眼睛小寐一下,或者找点轻松的东西看一看,就算休息了。

回国之后,鲁迅的读书生活更是到了痴迷的地步。他的日常生活基本四件事:买书,读书,抄书,写书。
鲁迅刚到北京工作,月薪80元,每月买书就花20多元,除却必要的生活开支,剩下的全都寄回绍兴养家。书商们非常喜欢跟他做生意,因为这位买主不仅不挑,而且不好意思。书商拿一捆书上门,鲁迅本来没一本看上的,但也不让人家白跑一趟,凑合买上几本,还是高价,动辄五六块。那时候六元钱是教育部门卫一个月的全部工资。
鲁迅经常逛旧书市场,有时候一逛一整天,经常为买不到心仪的书叹惋不甘。看到想买的书赶紧买下,手头紧张就借钱买下。晚年寓居上海,跟内山书店老板是朋友,内山完造经常给他送书,一送一大摞,还是精装书,价格不菲,但是鲁迅全都留下了,虽然未必喜欢。他看重的不是钱,而是这份交情。
“他做生意,是要赚钱的”,鲁迅说。
鲁迅买了书,有的未必看,摆在书架上,增点书香气。他在日记中写道:“下午整理书籍,已满两架,置此何事,殊自笑叹也。”看着满满两架书暗笑,要这么多书干什么啊。
当然,绝大多数书还是看的。买书就是为了读书,读书是鲁迅一大享受。
鲁迅读书很勤奋,到了不可须臾或缺的程度。有一次,天很冷,感冒了,“首重鼻窒似感冒,蒙被卧良久,顿愈,仍起阅书”。蒙着被子睡了一会儿,出了一身汗,感觉好了点,赶紧爬起来读书。为了有个良好的读书环境,他搬到吊死过人的屋子里,夜里能听到小虫说话的声音。

读书两种目的,一是消遣,一是研究。曾国藩说,刚日(单日)读经,柔日(双日)读史,读经就是研究,读史相当于消遣,跟看小说一样。史书就是各种各样的人物故事合集。
鲁迅读书,能读出书中的精髓。王朔说,有人读一辈子书,时时刻刻读,年年月月读,最多是个知道分子,没有自己的独见。古代叫两脚书橱,现在叫人脑存储器,只存储,不处理。鲁迅不同,深读,思考,领悟,写出心得。他的扛鼎之作《中国小说史略》,就是在极其丰富的阅读基础上写出来的,对每个历史时期每个作家的每一本书,都有令人叹服的真知灼见。
对读书人而言,书是奢侈品,根本没有那么多钱买。买不起,只能借。跟朋友借,跟图书馆借,或者跟朋友换着看。实在没办法,只能把看过的卖掉,换钱买新的。
那时候的书,跟现在不同。我们现在看的古书,都是经过专业人士校订辑注过的,看就行了。那时候不行,很多都是残本乱本,所以特别讲究版本,版本不行,书中就会谬误百出,不仅无益,而且有害。所以鲁迅读书,还有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把乱七八糟的书整理成善本。整理的主要手段,就是抄。
抄书是老读书人的基本功。一来可以练字,二来加深记忆,三来一旦原本不在了,还有抄本在。要是自己不想抄,就只能雇人抄。孔乙己就专门给人抄书混饭吃。鲁迅住在绍兴会馆,整整抄了六年书,据粗略统计,他抄录的古籍现存的就有5092页!
鲁迅抄书很杂,史书、志书、书目、文字学、诗文集、野史、传记、小说、杂记,以及佛教经典,道家、墨家经典,甚至有考古、山川地理、草木虫鱼之类。如此宽广的内容范围,令人觉得简直是随手拈来,根本无法捉摸他的思路。鲁迅在抄书的同时,常常请人装订抄稿或装订抄录的底本。

鲁迅的国学功底相当深厚,这从他创作的旧体诗可见一斑。正因如此,我们读鲁迅的文章,会感觉跟同时期别人写的白话文不同。鲁迅也说:“别人我不论,若是自己,则曾经看过许多旧书,是的确的,为了教书,至今也还在看。因此耳濡目染,影响到所做的白话上,常不免流露出它的字句,体格来。”
意即,他写的白话文有古文的意象和字句,这是从骨子里生出来的,改不掉。正因如此,我们看大先生的文章,才更有意趣,品格自高。
鲁迅的文章,冷静,清醒,犀利,温厚。少年人读鲁迅,只觉有趣好玩;中年人读鲁迅,方知深邃高远;老年人读鲁迅,彻悟豁达通透。品读鲁迅,神交鲁迅,收藏鲁迅,这是每个中国人的必备功课。

中国杰出的作家不少,但是鲁迅只有一个。

【农民纷纷进城负债买房,经济形势悄然发生变化,还要不要回农村?】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农民进城的步伐就没停歇过!从寒窗苦读跳农门迁户口变市民,到洗脚进城进厂务工做生意,早期买户口到后期买房迁户口变市民,一代代、一批批农民变市民,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大发展,成全了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可到了经济新的发展周期,农民能够安安乐乐地在城市生活下去么?

房地产繁荣离不开农民进城买房。农村曾经出现过不少阶段性的时髦,从时兴买自行车缝纫机到买户口进城,从买摩托车到建房买家电,从南下打工到在城市里买房。中国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史,居然是我们农民在唱主角。独具特色的中国“春运”是为农民量身定做的;各地城市新区建设是为农民准备的;大量如蜂巢状的钢筋混凝土”窟窿“也主要是为农民建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是我国曾经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全国十几亿人口,其中农民占了8亿多。在当今城市生活的人口中,不论户口改为“非农”与否,他们的前身或者上一辈人基本是农民。这样的群体,如果刨除那些大学生入职人员,很大一部分还是来自农村呆在城市里做生意或务工的人。随着国家工业制造强国地位的成功打造,我们城市建设速度得以提速进行,大量城市的就业岗位吸引了众多的农民。
城市的财富机会让富裕起来的农民做起了在城市的长远打算,城市管理者们也通过建立起优质的医疗、教育等资源“锁”住了农民老小两头,让他们安心地在城市呆下去,当更多城市把户口的限制取消,或者把买房与安家落户联系起来的时候,广大的农民买房落户城市就成了这个时代最时髦的主旋律了。

国内外经济形势逆转,农民正在隐性失业。世界的经济形势陷入了衰退周期已经是不争事实,很多国家的失业率是高居不下,就拿美国这样的超级发达国家来说,不少城市出现了很多失业而流落街头的人。反观我国,虽然经济还能一枝独秀,在疫情爆发以及世界局势动荡的时期能让经济增长率还出现正增长,但是在世界不容乐观的大环境和疫情反复的持续困扰下,经济的下行压力也无法回避。
即使这样,我国统计的人口失业率是无法和他国相比的。因为在城市的很多人口中,占比很大的人口是来自于农民!农民可以离开工厂,可以关掉摊位,但他们不会成为失业人口。因为 农民的最终职业是务农,最终归宿是在农村,每家每户都分配了山林田土和宅基地,他们不会成为流落街头的失业人口,既有家可回,毕竟农村老家还有房屋;也有业可务,薄田几亩还可产粮果腹,不至于挨饿受冻的。
前提是,这些异化了的农民不要太过留恋城市,有一颗奔赴农村的决绝心,否则,一旦“失业”那也真是失业啊!
农业难挣钱,回得去的农村容不下的尴尬。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农村迎来了土地承包责任制,几乎所有农民家庭都有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分田到户时每个农村人能分到的责任田数,俚语中就用来指代农家的责任田了),那个时期,每家每户就靠着在责任田上种田,能够为家里老人求医问药、孩子上学和一家人吃饭穿衣提供收入来源,如果还养了家禽家畜,拓展的副业还能让农家殷实起来,熬过几年,居然能够让土砖瓦屋变身红砖新屋,逐步添置上自行车、黑白电视、吊风扇这类,让农民过上了好日子。当一市斤米能值一元钱,这一元钱可以买好几斤糖和盐,或看场电影,或坐好远的轮船时,我们的农民种着自己的责任田就能够感觉日子还挺滋润的。
当一市斤米仍然值一元多的钱,而这一元钱掉在地上,连小孩都不大主动去捡了,因为现在的一元钱,吃不了一个早餐,买不了几颗糖,坐不了一趟车,一句话,现在的一元钱可真不值钱了!更进一步的说,是一斤米不值钱了,农民种田没效益了。
社会变迁,物价飞涨,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却长时期保持稳定,也就是变相跌价,让农业再也无法成为农民家庭赖以生存发展的经济收入来源。这是新世纪以来亿万农民不得不离开土地进城务工谋生的时代缩影!
农民进城并融入了城市,特别是赶上了在城市买房的时髦,变没变真正的市民暂且不论,每月还房贷当起了房奴是没多少争议的。一旦城市里没有了稳定收入来源,农村老家的几亩薄田莫说还房贷,连养家糊口都续不上,他们又怎能轻易离得开城市?

三农领域在未来或会成为就业和财富的机会。在经济学领域有个蓄水池的概念。就是当国家为刺激经济增长增发大量货币,或者吸引大量外资热钱,就必定要让国内有个能够吸纳大量资金的行业、领域,才能够让这样的天量资金良性进入国内的经济循环,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通货膨胀,造成社会经济秩序的紊乱。一直以来,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就充当了这个资金蓄水池的角色,不论是历史上国家做出的刺激经济增长的几万亿投资计划,还是中国稳定的社会环境、持续高速增长的经济发展速度所吸引的世界投资热钱涌入,统统需要通过国内房地产行业来消化,助推了一个城市接一个城市的房地产市场繁荣。带动了地方土地财政收入增长,拉大了地方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规模,推动了钢铁、水泥等产业的发展,让城市的各大工厂、基建工地持续加班加点,最终让涌入城市的农民工获得了就业和财富机会,让国家的经济链条持续健康的转动。
现在世界却在悄然变化,包括我国在内,房地产行业正在步入寒冬,接连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暴雷似乎昭示了这样的变化。也就意味着,一个国家资金的蓄水池不得不转换了。
如果房地产业不能作为社会资金的蓄水池了,又有哪个行业适合承接呢?
通过分析比较,似乎只有三农领域才有这个潜质!
三农领域体量更庞大。不论是能聚集的人口数,土地数,房屋数,还是能够形成的市场,三农领域应该比房地产行业更为庞大。再巨量的资金,要到农村找到吸纳的地是一点都不成问题的。
例如将来集体土地能够上市交易的话,其土地总数要比城市国有土地高出不知道几个数量级;城市道路交通、沟渠及山塘水库硬化护坡,能够投入的固定基础设施消耗资金,来多少就能给你耗多少!在农村不单单只种田产粮,还有乡村旅游、康养休闲、植树造林或光伏产业搞碳排放交易,层出不穷的衍生产业,能够让资金在三农领域持续转动发酵,使财富的翅膀尽情的飞舞起来!
如果这样的推测能够成立,那就不难判断国家指挥棒将会促成资金、人力等等资源要素向三农领域流动,那将来就业和财富机会终将出现在农村的时候,我们的农民也就会心甘情愿、义无反顾地再次回农村当上了新时代的农民了!
感谢您的阅读点赞、收藏转发,更多内容请关注“原生态乡村”!

【#书评# | “小镇做题家”何以成为“985废物”?】近两年在国内,“小镇做题家”“985废物”等词汇在网络热传,成为一些高校学生自嘲的标签。这些学生往往出身小城镇,他们埋头苦读、擅长应试,因此考入顶级高校,但又自觉缺乏一定的视野和资源,也因此在学业和工作上受到一定阻碍。

在美国,也有类似的群体,他们通常被称为家庭里的“第一代大学生”。他们成长于贫困的家庭、混乱的社区,凭借天赋与努力考入精英大学。但进入大学后,他们中的很多人发现自己很难融入这里的环境,他们在与同学和教授的交往中感到困窘和局促,也不知道怎样利用学校里的资源。

“在一个属于有钱人的校园,做一名穷学生,这意味着什么?”这是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助理教授安东尼·亚伯拉罕·杰克关注的问题。他用三年时间在美国一所著名大学(书中称为“英杰大学”)展开田野调查,面对面访问了上百位本科生,积累了几百小时的访谈资料。他发现,在寒门子弟占少数的美国精英大学,政策和环境正把穷学生一步步推向边缘,阶级和文化的差异驱动着不平等的再生产。

这些访谈故事和思考构成了《寒门子弟上大学》一书。在书中,杰克将寒门子弟群体分为寒门幸运儿和双重贫困生两类,前者幸运地通过奖学金项目进入精英私立高中,提前领略了富有阶层的生活,掌握了与同学和教授的相处之道;而后者从凋敝的社区、破败的高中直接升入精英大学,他们既有经济上的穷,又有文化上的困。而一旦涉及经济问题,比如春假期间学校食堂关闭时,这两类学生又回到同一困境之中。

在《寒门子弟上大学》译者、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田雷看来,在中国,这个问题更多地体现在文化的困上。

“精英大学里的各种‘玩法’,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平淡无奇,不过是‘顺义妈妈’或者海淀家庭教养孩子的日常,故而他们能从容不迫、如鱼得水,与各类资源分配者谈笑风生。但对于另一些学生而言,可能就是‘我来了,我震撼了,我退缩了,我废物了’。”田雷在该书“译后记”中写道,“作为大学老师,我们要关注学生群体中的文化资本不平等问题。”他希望,这本书的出版有助于关于“小镇做题家”的讨论再纵深些、再宽广些。

《中国科学报》:在《寒门子弟上大学》之前,您已经翻译了另外两本关于美国教育的书《我们的孩子》和《娇惯的心灵》。作为一位法学学者,您为什么对教育议题感兴趣?

田雷:在当前的中国社会,谁又能对教育问题不感兴趣呢?我的研究领域是法学,但同时我也是一个大学老师、为人父母,关注教育是自然而然的。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翻译,为关于教育的公共讨论提供一些不同的视角和素材。

作为一个法学学者,我理解美国是从研究它的宪法开始的。可是现在,人们常说越来越看不懂美国社会,其实就是因为缺少对美国社会图景的了解,而教育就是其中戏剧张力最强的一个舞台。翻译这三本书,也让我从“教育”这个领域重新发现了美国当前的社会图景,一方面更深刻地理解美国社会,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从中受到启发,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

《中国科学报》:1998年,您从家乡江苏沛县考入南京大学。那时候,您有感受到冲击吗?

田雷:如果那时有“小镇做题家”这个词,我就是。从家乡的县中到省城大学,当然会有一些不适应的地方,发现身边很多同学都比自己优秀,但我属于比较迟钝那种,或者说当时大家都不懂什么是焦虑。我是“小镇做题家”,但这个词当时并不自动等同于“985废物”,我们那代人都是这样,我们更像朴树当时唱的New Boy。我想是因为那时候从学校到社会,都没有对大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能考上一所重点大学已经很好了。这跟现在的状况有很大不同。

《中国科学报》:与现在的状况有什么不同?

田雷:从“小镇做题家”“985废物”的流行就可以看到,大学生越来越焦虑,而平民子弟受到的文化冲击越来越强了。

一个原因可能是我们太着急了。大学生从刚入校开始,就要面临各种考核和选拔,对于很多寒门子弟来说,当你开始懂得大学生活是怎么回事时,也许就为时已晚了。我观察,现在的大学有明显的“先发优势”,从大一开始很快能适应大学生活的学生,通常能把优势保持到最后。

另一个现象是“胜者通吃”。你会发现,拿奖学金、得到各种资源和机会的基本上是同一批学生——极少数被拔出的尖。为什么有些学生用生命去“卷”?因为不“卷”就没有机会,现在都要用绩点的小数点后两位来分高下。“小镇做题家”不是不努力,而是他们的努力难以被发现或不再被承认。

《中国科学报》:《寒门子弟上大学》这本书里写到的美国贫困学生的处境,与国内学生有何类似的地方?

田雷:我觉得文化上的困是比较接近的。如果一个学生在原生环境里没有接触过大学里与师长、同学交流的方式,他到了大学可能就会不适应,会产生文化上的冲击或者说震撼。

《寒门子弟上大学》里写到,很多寒门子弟不知道“办公室时间”(教师专门预留出与学生交流的时间)为何物。我所在的学院也有制度,本科生进校后,会分配一个学业导师,但很少有学生会与导师联系交流。

书里写,双重贫困生不知道怎么与老师打交道,甚至认为自己找老师是在打扰老师、耽误老师的时间,而富家子弟和寒门幸运儿则会把这当作自己的正当权利。国内也有类似的情况。我希望学生知道,不要觉得找老师交流是占用老师的时间,了解你们是谁、在想什么,对老师来说也很重要。

《中国科学报》:两者又有何不同?

田雷:我觉得经济上的穷不太一样。书里写到,美国孩子考上常青藤大学,有时候父母甚至不让去上,觉得去了就是抛弃他们。这一点中国人很难理解。对于绝大多数中国父母来说,孩子考上好大学,是要举全家之力支持的,甚至亲戚朋友都会支持。

在中国,高校对贫困学生的支持也是很多的。书里写到春假时,学校食堂会关闭,穷学生没饭吃、饿肚子,我想这种情况在我们这里是不太可能出现的。最近,美国有好几本书在探讨美国大学生的学业贷款还款问题,他们在毕业后相当长时间里要去还这笔钱,可见是很大的经济负担。

当然,我们作为教师,未必能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也许很多孩子的困窘只是没有表现出来。在书里,杰克写的一段话让我很感动。他说,富有的同学会说,去吃龙虾吧,才30美元一盘。当穷人家的孩子捉襟见肘没法去时,他常常需要找个理由为自己解释。“为什么穷孩子需要解释,而富孩子从不需要解释?”我们需要像杰克一样,去追问这背后的原因和它产生的影响。

《中国科学报》:书里写到高校也会采取一些措施改善贫富差距带来的影响,比如发放“奖学金+”券使贫困学生也能参与校园的文化和艺术活动,但发放过程却在不断强化贫富、种族等标签。在您看来,这反映出什么问题?对于高等教育研究者和管理者,又有什么启发?

田雷:我们对寒门学子的帮扶要做得更细致、更人性化一点。行政体系的运转有它自己的逻辑,有时会倾向于敲锣打鼓。但如果我们学生的心态也像杰克所描写的那样,认为穷是一种可耻的现象。那么,我们就要警惕在帮扶他的同时,别再给他贴上一个身份的标签。

同时,我们需要关注一个特别容易被忽视的群体,那就是贫困且成绩表现不好的学生。在“绩点为王”“胜者通吃”的环境下,他们可能会遭遇双重打击。但他们就是失败者吗?我们需要在文化意义上对他们有一种承认或者说信任,给他们一些机会。

我之前翻译《我们的孩子》,作者帕特南就讲到,美国历史上也有个人主义和集体意识比较平衡的时代。书名《我们的孩子》就是指,“二战”后的五六十年代,当美国父母谈到“我们的孩子”时,不是指自己家的孩子,而是指社区里所有的孩子。社会上存在着一种共同的东西,而现在,这种共同消失了。

在中国,我们还有一些共同的东西在。如果班级里有家庭遭遇变故的学生,老师和同学都会觉得自己在道义上有义务去帮助他。但现在,在不断竞争和拔尖的环境下,同学变成了竞争者。我们不应该去摧毁这种共同的东西。全文:https://t.cn/A6xegJpR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育儿负担是少生重要原因##2019全国两会报道# 【高小玫:家庭育儿负担是少生、不生的重要原因】3月10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次全
  • 看得出来,妈妈也被我搞得有些难过,她说:你一个人做饭带孩子,我也很心疼,但是你爸不会做饭,你弟妹还怀着孕,我不回去不行啊!拖着大包小包来到娘家,爸妈高兴地为我们
  • 朋友们,不要错过我们又A又飒的助教罗娜和热血少年段宇成的故事,期待看到《炽道》燃起来了[鼓掌]星辰们有什么话想要说给再次见面的本哥吗#罗娜就是金晨本人吧#罗娜是
  • 或许死亡真的是一种解脱,生活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一直都是,麻痹思想只是逃避,没有前进的动力和勇气,生活就会变得乏味 人生就会变得无足轻重。
  • #仄黎[超话]#一些文案+刀子嘿嘿[爱你]《半夜停尸房》by仄黎“我会永远留在这里的,她在这里 我就哪都不去”“嘘,不要说,她希望我能继续往下走,我却希望万事如
  • ”“Sergio”“我们班有没有特别喜欢看球的呀,巴萨或者皇马的球迷...”“Sergio”语法课上“哪位同学朗诵比较好呀?”“Sergio”“哪位同学有声乐方
  • #产后恢复#不是所有的委屈都有人能懂,不是一切的疲惫都有人能疼,干脆不找人诉说苦衷,汗水擦去又是一次成长。如果以后的例假逐渐恢复正常了,一般是不必进行治疗的。
  • 说是100米跑时,第一次判她是第2名,她们班另一个女孩第4名,但那个女孩哭哭啼啼的,后来裁判老师就把她俩的名次换了下,根本不听柚的质问,也不解释为什么要把她俩名
  • 安利一下自己最近买的超粉嫩超好用的东西1⃣️是百变小樱的手机壳 特别少女 人见人夸[憧憬]2⃣️是科莱丽Clarisonic美妆刷 把它按在洁面仪上利用震动的功
  • 真的真的完了,不过晚上挺开心的因为y终于终于跟我有接触了嘿嘿我们几个一起在操场上好开心啊好久没有在操场上抓人啦,然后就是俩小学弟挺可爱的,哈哈有一个还不错哟,最
  • 否则纵然高谈阔论皆与正法不相应,趁势上位,其追随者也容易成为 “非理作意” 之盲目崇拜。【 于教界近况有感,分享此旧文 】遍空自解 第04函 ༄༅།།གྲུབ་
  • 曾经是铜锣坪的居民则言之凿凿的说,穆和在这里某一个十分隐秘的地方埋了的护庄宝物,铜锣坪遭难时宝物就会示警显灵。曾经是铜锣坪的居民则言之凿凿的说,穆和在这里某一个
  • #空体开业# 空体×XMind #探索‮洞脑‬的一‮种万‬可能# ‮宾嘉‬:XMind团队 ‮错没‬就是XMind,‮经你‬常会‮用使‬到的‮个那‬工‮
  • 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到每一个贫困角落、温暖了每一个贫困群众,让他们的困苦到了尽头、日子更有甜头、生活充满奔头。当教育扶贫政策的春风吹拂到他时,他喜极而泣:“没有教
  • 而充话费一个号码100,一个号码50,从老家来的车费200,加上用的一些导致我身上的钱还剩下不到1600,上午我决定去一个朋友公司去看看,后来没去,我甚至想到去
  • ” 快看,一一在妈妈怀里睡得可香了,当一一长大了知道自己的满月party是在安琪贝儿月子会所度过的,一定会留下难忘的记忆,虽然这些记忆他可能想不起来,但温馨的照
  • 法国队这次阵容受到了伤病影响,实力大打折扣,和上一场对比利时差不多,也是差不多的让球,但我们也不能轻敌,法国队还是比比利时更难打的,而且这是淘汰赛,不允许你犯错
  • 总之一句话,我同意,画家在创作作品的时候是可以借鉴摄影照片的,但是不能完全照搬,但愿我的回答能够让你满意。以下是我的回答:我本人既是摄影师也是画家,我就经常用照
  • 无论有多困难,都坚强地昂起头,告诉所有人,你并非他们想象的那样[酷][爱你][心]“性别不是边界,偏见才是”多么美的年纪他该是有多绝望[泪]才会一边安慰着朋友,
  • 这个小设计挺好的,因为之前吴振峰他心虚啊,他需要掩饰,吃花生米就属于非常自然,不太容易被看破的掩饰性行为,还能在紧急时刻帮他争分夺秒进行思考(图十一)。我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