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积功累德第八(3)
  积功累德第八(3)
  于诸有情,常怀慈忍,和颜爱语,劝谕策进。恭敬三宝,奉事师长。无有虚伪谄曲之心。
  上云‘惠利群生’,慈也。‘忍力成就’,忍也。是故‘于诸有情’,常以慈忍为怀。‘和颜’,柔和之颜容。《会疏》曰:‘内离妄染,故外常温和。故云“和颜”。’《胜天王般若经》曰:‘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如是随顺佛清净教。视诸众生,面门先笑,曾无嚬蹙。所以然者,心离秽浊,诸根清净。不染离垢,心不嗔恚。内无恨结。’‘爱语’者,四摄法之一。四摄法者,布施、爱语、利行、同事。随众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使生亲爱之心,依附我受道。谓之爱语摄。故《胜天王般若经》言:‘下声细语软美之言,顺彼意语故。’‘勤喻’者,欢导慰喻也,为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也。‘策进’者,勉之使进,即常云之促进,今众生悟佛知见,入佛知见也。
  ‘恭敬三宝,奉事师长’。自谦曰恭,尊人之德,曰敬。《法华经嘉祥疏二》云:‘谦逊畏难为恭,推其智德为敬。’‘三宝’者,一切之佛陀,佛宝也。佛陀所说之教法,法宝也。随其教法而修业者,僧宝也。至于佛灭度后,住于世间者,称为住持三宝。木佛画像,佛宝也。三藏之文句,法宝也。剃发染衣者,僧宝也。所以名‘宝’者,据《宝性论》,共有六义:(一)世间希有、(二)离垢、(三)势力、(四)能庄严世间、(五)最上、(六)不变。又佛者,觉知之义。法者法轨之义,僧者,和合之义。‘恭敬三宝’,钦仰其德也。‘奉’者,尊崇奉养。‘事’者,承待。‘奉事’者,敬养服待也。‘师’者,教我以道者。‘长’者,德行,或辈分,或年龄高于我者。省庵师《劝发菩提心文》曰:‘若无世间师长,则不知礼义。若无出世师长,则不解佛法。不知礼义,则同于异类。不解佛法,则何异俗人。师长恩重,故应奉事。又密宗以恭敬上师为根本戒。又谓‘一切供养功德中,供养上师最为胜’。可见‘奉事师长’,实为修行要务。又《会疏》云:‘此(奉事师长)中,含摄孝养父母之句。师者,出世本;父母,世间福田,菩萨必须恭敬奉侍故。’此说亦有所据。如《观经》云:‘孝养父母,奉事师长。’
  ‘无有虚伪谄曲之心’。‘虚’者,虚妄不实。‘伪’者,诈现假相。‘谄’者,佞也。逢迎人意而吐其言,即常云之阿谀奉承也。‘曲’者,不直也,枉也,邪也。无有虚伪、谄伪、谄曲,则心端直无过。如《净影疏》云:‘无有虚伪谄曲之心,明离心过。’《维摩经佛国品》云:‘直心是菩萨净土。’肇公注曰:‘直心者,谓质直无谄。此心乃是万行之本也。’肇公以质直无谄之心,为万行之本。语至切要,未可忽之。
  庄严众行,轨范具足。观法如化,三昧常寂。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
  ‘庄严众行’者,《净影疏》曰:‘彰(表也)行成就。’‘庄严’者,福智二严。‘众行’者,‘檀(布施也)等一切行也。’意谓:以福与智,庄严布施等度及万行。《唯识述记七》曰:‘善资粮者,福智二严。’《涅槃记廿七》曰:‘二种庄严:一者智慧,二者福德。若有菩萨具足如是二庄严者,则知佛性。’又《探玄记三》曰:‘庄严有二义:一是具德义,二交饰义。’故知‘庄严众行’者,表一一行中悉是从性起修、全修在性也。故《净影疏》谓‘庄严众行’,是彰明所行成就也。‘轨范’者,轨则与模范也。又‘轨’者,法则也;‘范’者,法也,常也。由于所行皆具福智,故所说所教,皆成轨则。所行所示,为众模范,故云‘轨范’。悉是常法,无可变易,无所欠少。故曰:‘轨范具足。’
  ‘观法如化’者,观一切皆如幻化也。‘观’者,智之别名。《大乘义章二》曰:‘粗思名觉,细思名观。’又《游心法界记》曰:‘言观者,观智。是法离诸情计,故名为观也。’又《会疏》曰:‘观之字,即三观也。盖夫三谛三观者,万行之要枢,菩萨之肝胆也。’又‘法之一字,即指一切有情非情,生死涅槃诸法。’‘如化’者,《会疏》曰:‘非空非假、而空而假之譬。则是中谛也。’意谓:既言如化,则非绝对空无,故言非空。若言是有,则只如幻化而已,并非实有。又既云如化,乃非有而现假有。既是幻化,则所现举体是空。故《会疏》谓为‘非空非假,而空而假’,是显中道之义。‘观法如化’者,即观一切法,皆是中道。
  ‘三昧常寂’。‘三昧’者,正定也。‘常寂’者,真体离生灭之相,谓之常。绝烦恼之相,谓之寂。《唯识述记》曰:‘不生不灭,绝名相于常寂之津。’是故《净影疏》曰:‘三昧常寂,止行深也。(’止行‘者,修止之行也。止心一处曰止,乃禅定之异名也)。’绝名相,离烦恼,不生不灭,住于常寂。如是三昧,故云深也。由于常行中道,住一切如化之妙观,自然入于不生不灭甚深常寂之正定。又《遗教经》曰:‘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此表定慧等持之因行。本经《大教缘起品》曰‘如来定慧究畅无极’是其果德。
  ‘善护口业’下六句,表菩萨身口意三业清净。三业之中,则以‘善护意业’为首要。是即菩萨‘善护己念’之正行。由于深契中道,正定常寂,了达真源,远离生灭。自然远离一切烦恼之垢,是以意业,‘清净无染’。意业清净,身口随之。于口业云‘不讥他过’。‘讥’者,谴也,诽也,指责人之过失也。口业不讥他过者,实由于意业之不见他过也。‘他’者,一切有情也。进言之,则包括有情无情,万事万物之一切法。一切无过,本自无染。清净本然,本自圆成。如‘首楞严’义为‘一切事究竟坚固’。又如《圆觉》,‘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又‘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是故一切平等,无有可讥者。
  ‘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律’者,戒律。‘仪’者,仪则。《大乘义章十》云:‘言律仪者,制恶之法,说名为律。行依律戒,故号律仪。’其意谓:所谓为律仪者,防恶止非之法,称为戒律。行为依止于戒律,称为律仪。又《行持钞资持记》云:‘通禁制止为律,造作有相名仪。’综上之意,依止戒律,体现于行仪,名为律仪。又律仪戒者,乃三聚净戒之一。三聚戒者:(一)摄律仪戒。受持五、八、十、具足等一切之戒律。(二)摄善法戒。以修一切善法为戒。(三)摄众生戒,又云饶益有情戒,以饶益一切有情为戒。上三为大乘菩萨通受之戒,于(一)摄律仪戒中,在家菩萨受五戒与八戒。出家菩萨须受(一)中之十戒与具足戒。《涅槃经卅一》云:‘戒亦一切善法梯橙。’(‘橙’同‘凳’,见《中华大字典》。)又《璎珞本业经下》云:‘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五灯会元》云:‘法要有三,曰戒定慧。’以上经论,广显戒德。《普超三昧经一》曰:‘被戒德铠,化度众生。’此正为‘善护身业,不失律仪’之真意。戒铠于此有二义:一者,护持义。以戒德为铠甲,如消防队员衣石棉衣。入三界火宅,冒三毒烈焰,拯济群生,无所畏惧。二者,庄严义。以持戒德,而自庄严。不失律仪,轨范人天,令众钦仰归止,来受教化。慕我戒德,学我戒行。进修定慧,而度彼岸。
  前引《圆觉》:‘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与今‘不失律仪’,互相照映,正显中道,理事无碍,圆解圆修之妙行。了知戒定慧与淫怒痴平等平等,仍严持净戒,不失律仪。虽严持律仪,轨范具足,但自心常寂,一切平等,悉无取舍,更无爱憎。不见己是,不道人非。如是持戒,是真持戒。如是修行,是普贤行。如是知见,方契中道。若人稍闻平等之意,便谬斥持戒为著相,诽谤戒律。或稍能持戒,便增我慢,自赞毁他,侈谈他人过失。是皆以病为药者也。
  上三段为法藏大士严净自心之德行。下为成就众生之德行。 https://t.cn/RTv4Kyo

  08积功累德第八(3)
  积功累德第八(3)
  于诸有情,常怀慈忍,和颜爱语,劝谕策进。恭敬三宝,奉事师长。无有虚伪谄曲之心。
  上云‘惠利群生’,慈也。‘忍力成就’,忍也。是故‘于诸有情’,常以慈忍为怀。‘和颜’,柔和之颜容。《会疏》曰:‘内离妄染,故外常温和。故云“和颜”。’《胜天王般若经》曰:‘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如是随顺佛清净教。视诸众生,面门先笑,曾无嚬蹙。所以然者,心离秽浊,诸根清净。不染离垢,心不嗔恚。内无恨结。’‘爱语’者,四摄法之一。四摄法者,布施、爱语、利行、同事。随众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使生亲爱之心,依附我受道。谓之爱语摄。故《胜天王般若经》言:‘下声细语软美之言,顺彼意语故。’‘勤喻’者,欢导慰喻也,为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也。‘策进’者,勉之使进,即常云之促进,今众生悟佛知见,入佛知见也。
  ‘恭敬三宝,奉事师长’。自谦曰恭,尊人之德,曰敬。《法华经嘉祥疏二》云:‘谦逊畏难为恭,推其智德为敬。’‘三宝’者,一切之佛陀,佛宝也。佛陀所说之教法,法宝也。随其教法而修业者,僧宝也。至于佛灭度后,住于世间者,称为住持三宝。木佛画像,佛宝也。三藏之文句,法宝也。剃发染衣者,僧宝也。所以名‘宝’者,据《宝性论》,共有六义:(一)世间希有、(二)离垢、(三)势力、(四)能庄严世间、(五)最上、(六)不变。又佛者,觉知之义。法者法轨之义,僧者,和合之义。‘恭敬三宝’,钦仰其德也。‘奉’者,尊崇奉养。‘事’者,承待。‘奉事’者,敬养服待也。‘师’者,教我以道者。‘长’者,德行,或辈分,或年龄高于我者。省庵师《劝发菩提心文》曰:‘若无世间师长,则不知礼义。若无出世师长,则不解佛法。不知礼义,则同于异类。不解佛法,则何异俗人。师长恩重,故应奉事。又密宗以恭敬上师为根本戒。又谓‘一切供养功德中,供养上师最为胜’。可见‘奉事师长’,实为修行要务。又《会疏》云:‘此(奉事师长)中,含摄孝养父母之句。师者,出世本;父母,世间福田,菩萨必须恭敬奉侍故。’此说亦有所据。如《观经》云:‘孝养父母,奉事师长。’
  ‘无有虚伪谄曲之心’。‘虚’者,虚妄不实。‘伪’者,诈现假相。‘谄’者,佞也。逢迎人意而吐其言,即常云之阿谀奉承也。‘曲’者,不直也,枉也,邪也。无有虚伪、谄伪、谄曲,则心端直无过。如《净影疏》云:‘无有虚伪谄曲之心,明离心过。’《维摩经佛国品》云:‘直心是菩萨净土。’肇公注曰:‘直心者,谓质直无谄。此心乃是万行之本也。’肇公以质直无谄之心,为万行之本。语至切要,未可忽之。
  庄严众行,轨范具足。观法如化,三昧常寂。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
  ‘庄严众行’者,《净影疏》曰:‘彰(表也)行成就。’‘庄严’者,福智二严。‘众行’者,‘檀(布施也)等一切行也。’意谓:以福与智,庄严布施等度及万行。《唯识述记七》曰:‘善资粮者,福智二严。’《涅槃记廿七》曰:‘二种庄严:一者智慧,二者福德。若有菩萨具足如是二庄严者,则知佛性。’又《探玄记三》曰:‘庄严有二义:一是具德义,二交饰义。’故知‘庄严众行’者,表一一行中悉是从性起修、全修在性也。故《净影疏》谓‘庄严众行’,是彰明所行成就也。‘轨范’者,轨则与模范也。又‘轨’者,法则也;‘范’者,法也,常也。由于所行皆具福智,故所说所教,皆成轨则。所行所示,为众模范,故云‘轨范’。悉是常法,无可变易,无所欠少。故曰:‘轨范具足。’
  ‘观法如化’者,观一切皆如幻化也。‘观’者,智之别名。《大乘义章二》曰:‘粗思名觉,细思名观。’又《游心法界记》曰:‘言观者,观智。是法离诸情计,故名为观也。’又《会疏》曰:‘观之字,即三观也。盖夫三谛三观者,万行之要枢,菩萨之肝胆也。’又‘法之一字,即指一切有情非情,生死涅槃诸法。’‘如化’者,《会疏》曰:‘非空非假、而空而假之譬。则是中谛也。’意谓:既言如化,则非绝对空无,故言非空。若言是有,则只如幻化而已,并非实有。又既云如化,乃非有而现假有。既是幻化,则所现举体是空。故《会疏》谓为‘非空非假,而空而假’,是显中道之义。‘观法如化’者,即观一切法,皆是中道。
  ‘三昧常寂’。‘三昧’者,正定也。‘常寂’者,真体离生灭之相,谓之常。绝烦恼之相,谓之寂。《唯识述记》曰:‘不生不灭,绝名相于常寂之津。’是故《净影疏》曰:‘三昧常寂,止行深也。(’止行‘者,修止之行也。止心一处曰止,乃禅定之异名也)。’绝名相,离烦恼,不生不灭,住于常寂。如是三昧,故云深也。由于常行中道,住一切如化之妙观,自然入于不生不灭甚深常寂之正定。又《遗教经》曰:‘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此表定慧等持之因行。本经《大教缘起品》曰‘如来定慧究畅无极’是其果德。
  ‘善护口业’下六句,表菩萨身口意三业清净。三业之中,则以‘善护意业’为首要。是即菩萨‘善护己念’之正行。由于深契中道,正定常寂,了达真源,远离生灭。自然远离一切烦恼之垢,是以意业,‘清净无染’。意业清净,身口随之。于口业云‘不讥他过’。‘讥’者,谴也,诽也,指责人之过失也。口业不讥他过者,实由于意业之不见他过也。‘他’者,一切有情也。进言之,则包括有情无情,万事万物之一切法。一切无过,本自无染。清净本然,本自圆成。如‘首楞严’义为‘一切事究竟坚固’。又如《圆觉》,‘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又‘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是故一切平等,无有可讥者。
  ‘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律’者,戒律。‘仪’者,仪则。《大乘义章十》云:‘言律仪者,制恶之法,说名为律。行依律戒,故号律仪。’其意谓:所谓为律仪者,防恶止非之法,称为戒律。行为依止于戒律,称为律仪。又《行持钞资持记》云:‘通禁制止为律,造作有相名仪。’综上之意,依止戒律,体现于行仪,名为律仪。又律仪戒者,乃三聚净戒之一。三聚戒者:(一)摄律仪戒。受持五、八、十、具足等一切之戒律。(二)摄善法戒。以修一切善法为戒。(三)摄众生戒,又云饶益有情戒,以饶益一切有情为戒。上三为大乘菩萨通受之戒,于(一)摄律仪戒中,在家菩萨受五戒与八戒。出家菩萨须受(一)中之十戒与具足戒。《涅槃经卅一》云:‘戒亦一切善法梯橙。’(‘橙’同‘凳’,见《中华大字典》。)又《璎珞本业经下》云:‘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五灯会元》云:‘法要有三,曰戒定慧。’以上经论,广显戒德。《普超三昧经一》曰:‘被戒德铠,化度众生。’此正为‘善护身业,不失律仪’之真意。戒铠于此有二义:一者,护持义。以戒德为铠甲,如消防队员衣石棉衣。入三界火宅,冒三毒烈焰,拯济群生,无所畏惧。二者,庄严义。以持戒德,而自庄严。不失律仪,轨范人天,令众钦仰归止,来受教化。慕我戒德,学我戒行。进修定慧,而度彼岸。
  前引《圆觉》:‘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与今‘不失律仪’,互相照映,正显中道,理事无碍,圆解圆修之妙行。了知戒定慧与淫怒痴平等平等,仍严持净戒,不失律仪。虽严持律仪,轨范具足,但自心常寂,一切平等,悉无取舍,更无爱憎。不见己是,不道人非。如是持戒,是真持戒。如是修行,是普贤行。如是知见,方契中道。若人稍闻平等之意,便谬斥持戒为著相,诽谤戒律。或稍能持戒,便增我慢,自赞毁他,侈谈他人过失。是皆以病为药者也。
  上三段为法藏大士严净自心之德行。下为成就众生之德行。 https://t.cn/RTv4Kyo

《参学六祖法宝坛经体会》·第六十七讲·下

参学《六祖坛经》体会67·下

“策云: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曰:愿仁者为我证据。”威音王是空劫最初之古佛,意为古佛未出现前,可无师自悟自证佛道,古佛出世后,当从师学,必有师承,若无师悟道者,就是天然外道,非真佛子。晚学六十五年在观世音菩萨示现的纯印老人身旁潜移默化的熏陶,对如来心法,方有感悟,但肤浅之极。我被度入佛门,也是她老人家。玄觉禅师,虽然悟性很高,并非狂慧之徒,虽见地超卓,犹谦恭卑下,而请命玄策师为其作证明。由此亦可见策师行解必有胜人之处,否则玄觉怎会欲礼他为师呢?
“策云:我言轻,曹溪有六祖大师,四方云集,并是受法者,若去,则与偕行,觉遂同策来参,绕师三匝,振锡而立。”此段经文是说明师难遇啊,善友难逢,正法难闻,机缘易失不再来。“绕师三匝,振锡而立。”三匝就是三周,表恭敬三宝,灭三毒之意。锡杖亦称声杖、智杖、德杖,头部大环周边,附小环数枚,僧侣行时,稍一活动就发出响声,以警恶兽毒蛇者。《锡杖经》云:“佛告比丘,汝等应受持锡杖。所以者何?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皆持故。”锡是明、醒之义,醒悟苦空无常,谓持者与五欲疏断故。又锡杖大小乘行者所持不同。小乘杖端为四股,每股三环,共十二环,表什么呢?表四谛十二因缘法。大乘用者两股六环,表悲智圆满,六度波罗蜜。“振锡而立”,锡杖不着地,即离而立。
“师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玄觉初见六祖,祖则斥其失去威仪,斥责他,不礼而立,生我慢心,足见明师严护,爱众生如子。这里的“沙门”,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的出家人通称。也就是辞亲舍离恩爱,出家修道,不染外欲,慈心一切,无所伤害。顺境不动心,逢苦不忧戚,能忍如大地者,称沙门。如释姓亦然,出家人通姓,都姓释。纯印老人的父亲,人们都称他为史先生,就是暗含着她姓释之意,在家人不可称释姓。“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显行住坐卧,四威仪名数之多。三千威仪,小乘比丘之事,大乘菩萨应具八万细行。八万者喻八万四千种烦恼,皆以八万细行对治、断除。
“玄觉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玄觉师谓求法心切,以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何暇顾及威仪细行小事、琐事;密意请师见谅,促请开示顿法,务在急速取办。
“师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师曰:汝为何不体悟无生无灭常住真心呢?此真如性,求去求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何有生死涅槃计迟计速之情见呢?
“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师曰:如是!如是!”觉师答曰:体会本心,圆悟无生;了见常住,本无迟速。立将祖师之教,顿然悟入,可谓师徒感应道交,机教相投。六祖见其答在问处,如矢中的,心心相印,故证之曰:‘如是!如是!’师如弟子亦如,一如无二如。进一步可理解为“体即无生”者,若能见万法由心生,随缘了自性,无一法从外而入,无一法从内而生。只要体达其心,即是无生,怎么能说生死之迟速呢?只要心心常合道,念念不违宗,去住同时,古今一贯,故云“了本无速”。心与道合,本无迁变,无迁无变何言迟速呢?
“玄觉方具威仪礼拜,须臾告辞。”初来参谒之时,以大事未明,无暇顶礼。今大事已明,则身安心乐,万缘放下。明师既遇,不胜喜悦,重叙礼数,以表诚心,深心感戴师恩,礼拜已,则“须臾告辞”,表既悟无生,则即从解起行,明无住生心义也。
“师曰:返太速乎?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师意虽然悟得无住理,何妨不动,故曰:返去得是否太快?觉师答,常住真心,本自非动非摇,真性中本无去无来,如如不动,岂有速疾?本性真如,无静无动,无疾无滞。“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乃不迁改之妙性,了达此真心不动,则明万法不迁,心生万法,万法心生,心常住,法亦常住无疑。
“师曰:谁知非动?曰:仁者自生分别。”此处为六祖再勘其见地真实否,故问:谁知非动?觉师答曰:“仁者自生分别。”此意为见动与不动,皆由汝心自分别而已。心若不生分别,尚无有静,云何有动可得?佛法乃绝待圆融,静动一如,不可分离。经所以言无常者,防人之常执。言常住者,防人之断执,言虽乖,理不异,语虽反,而真不迁。见万法千变万化者,皆是妄心,境界方惟心妄动;心若不起,外境本空。此即心现识变,若离心识,尚无一法常住,何有万法迁流呢?另外对“谁知非动”亦可理解若有谁不谁,则有分别人我众寿者,四相具足。若有知非知,则分别心起。此即经言:“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六祖再深一层探勘,看其是否还有沙石未尽,以便纯其真金,为大法器。觉师曰:“仁者自生分别。”意心本常住,无生灭去来,理本天然,怎么能落谁我、知与不知的分别呢?
“师曰:汝甚得无生之意。曰:无生岂有意耶?师曰:无意谁当分别?曰:分别亦非意。”此句是赞许,与初见时相反,始呵其慢,今赞其得。若庸常之辈闻呵则退,闻赞则骄。觉师非凡庸可比,闻呵不退,闻赞不骄,非凡庸耶!觉师反问:“无生岂有意耶?”以无生则言思虑绝,怎么能落思量意识分别呢?有意则落思惟,必有见闻觉知,有前后事,则有生灭,云何名为无生呢?六祖再勘言:“若谓无意,谁当分别认识无生理呢?”一乘妙法,不轻易予人,必一而再,再而三的考究,至炉火纯青而后已,此正验其是否用心意识来分别。觉师答曰:“虽然分别亦非落于心意识。”此正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虽分别诸法相,而不随意转,此即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分别亦非意”,若无真实见地者,是答不出的。此是将自己见地和盘托出。
“师曰:善哉!少留一宿。时谓一宿觉。后著《证道歌》,盛行于世。谥曰无相大师,时称为真觉焉。”妙辩穷玄,到此已极。分别亦非意,恰如六祖云: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少留一宿”者,正明印证,谓汝识得一,万事毕矣。“时谓一宿觉”者,称扬其见道之快速,一宿即能顿然觉道,悟明心地实难能可贵。后师安坐示灭,谥无相大师。没有病,说走就走啊!

未完待续。。。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我作为消费者吃了你们超市的面包身体上切实带来了伤害,有急诊记录病例,你们要我签承诺书才能拿到部分医药费,大家帮我看看天虹叫我签这个承诺书合理不,因为吃天虹面包拉
  • 十二月上P1到底是谁学的会概率论啊啊啊啊啊P2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俩人还没长记性呢P3鸡公煲 我爱吃P4邰寄的俄罗斯巧克力 女生天生就有爱人的能力P5-P6晒太
  • 和亦菲见面,真正的朋友只关心你飞的累不累,她一眼出黄瀛子在职场奋斗的多么辛苦,黄瀛子也只嘴硬了一秒,她说: ‘如今我们六个人都散了,我做什么都做不好,好像没什么
  • ” 顾昭汐很是正经的瞧着他,嘴角的笑意止不住的溢了出来:“你医院的研究做的怎么样了?” 顾昭汐很是正经的瞧着他,嘴角的笑意止不住的溢了出来:“你医院的研究做的怎
  • 〖王者荣耀皮肤个性按键〗(目前为止,已上架198款) 【2022年】 1月6日:星冕 (武则天·倪克斯神谕)、炫斗 (孙悟空·全息碎影)、光夜 (李信·一念神
  • "오늘 가장 인상 깊은 일은 무엇이었을까?" 오전에 일어나면서부터.. 아..사실 매우 난감한 일이야.. 아침에 눈을 뜨는 순간 내 방으로 지나가
  • 5、如果身体不是特别好,就不要到处瞎折腾了,不管是旅游也好还是去爬山,又或者去朋友那里,这都需要一个强壮的身体作为支撑。5、如果身体不是特别好,就不要到处瞎折腾
  • 个人喜欢读书,跑步,听音乐,自驾游,择偶要求:未婚,年龄在27-33之间,五官端正,身高:178以上,在济南有车有房,有稳定的工作,收入8000以上,学历本科以
  • 我看着那尊佛像,仿佛看到了它的眼神,那是一种深邃的微笑,仿佛在告诉我人生的真谛。我看着那尊佛像,仿佛看到了它的眼神,那是一种深邃的微笑,仿佛在告诉我人生的真谛。
  • 都江堰即兴课堂——如何打造创始人IP? 首先搞清楚,“用户是谁”。DTC的创始人和科技企业不是一个做法,马云只喊话“中小企业”和“婆娘”,任正非的低调却要让全世
  • 甜白葡萄酒一般陈年潜力更强相对于静止干白葡萄酒来说,甜白葡萄酒陈年潜力突出,因为这些葡萄酒中含有的糖分可以有效地保护酒液不受干扰,因此可以更好地陈年,比如卢瓦尔
  • #白鹿[超话]#bl#白鹿下雪给粉丝送豆浆# bl#郑书意蒋翼同款妆造# 我们可以独自一人去到陌生的城市甚至国家我们什么都不图只图见他们一面在现场听到了在耳机里
  • #山高鹭沅[超话]# 长途奔袭,风尘仆仆,lz想着,总不能空手吧,要不去买束花。 老板娘说,买红玫瑰吧,象征火热的爱情。 lz摇摇头,浅浅一笑说:太招摇,他不喜
  • 如果在随访期间出现任何变化或者不适,也应及时就诊.总而言之,近视手术后的请假时间和复诊次数会根据手术方式和个人情况有所不同,但术后休息和定期复诊都是非常重要的。
  • 选择我们,你将得到↓↓↓1、历时多年打磨的考研信息大数据库保驾护航❗️2、1v1不限时沟通,王牌咨询老师的贴心专业服务❗️3、私人定制考研择校方案,根据个人情况
  • 在这里过大年,不仅可以感受到浓浓的年味,更是一次难忘的文化之旅。让我们一起走进黄山、徽州,体验不一样的年味,让这个春节成为你一生中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
  • 现在给小奶猫找靠谱领养人 领养条件: 在青岛市内有固定住所、有稳定工作的爱猫人士。 联系人电话:13280807810#关爱流浪动物##流浪猫##流浪狗##
  • ①南昌司法类亲子鉴定,要求鉴定机构出具的报告有法律效力才行,所以需要选择南昌司法鉴定所或者司法鉴定中心;②南昌个人亲子鉴定可以选择社会上的生物公司,基因公司等机
  • 截至今天,WHIB 的 Cut Out 活动已经结束了……!虽然因为不能一起站上舞台而感到非常失落和不安,但我想,感谢和WHIB一起的大家,我获得了很多力量。
  • 通常,春节快递业务量呈现“节前集中爆发——节中明显减少——节后快速恢复”的特点,快递企业应根据这一特点,统筹安排好在岗人员休息和休假,实行错峰放假和调休,尽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