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经修行》——余秋雨

三,那些否定

空,是一个坐标。由它一比,世间很多重大的物态、心态、生态,都由重变轻,由大变小,甚至变得没有意义了。

因此,要阐释空,仰望空,逼近空,触及空,必须运用一系列减除之法,断灭之法,否定之法。

《心经》虽然短简短,却用了大量的否定词,例如“不”和“无”的整齐排列。确实,只有经过“不”和“无”的大扫除,才能真正开拓出的“空”空间,

先说“不”。

《心经》说,在空相中,“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我把这几个“不”都翻译成了“无所谓”,即“无所谓诞生和灭亡,无所谓污垢和洁净,无所谓增加和减少”。这里的“无所谓”不是没有,事实上,生活灭,垢和零,增和减还是存在的,但是没有绝对意义,也没有固定差异。

生是灭的开始,因此生中隐藏着灭。反之,灭中有包含着生,或启动着另一番生。因此,没有纯粹的生,也没有纯粹的灭。它们之间,并不是彻底对立。

垢和净也是一样。“水至清则无鱼”,净和垢历来并存,只是比例变动而已,而且,大净中很可能潜伏着大垢,“含剧毒而无迹”;大垢中也可能隐藏着大净,“出淤泥而不染”。

增和减更难判定。似增实减,似减实增的情形,比比皆是。结果,增也无所谓增,减也无所谓减,非增非减,不增不减,归之于空。

总之,空门,就是打通之门。把生和灭之间的门打通,把垢和净之间的门打通,把增和减之间的门打通,打通了,也就进入“空门”。空的最大、最常见障碍,是一座座关着的门,关着的门,就是强行切割之门,互相觊觎之门,自寻烦恼之门。因此,《心经》对这些关着的门,说了那么多“不”,要它们全部打通。

《心经》用的最多的否定字,是“无”。

在空的世界,各种障碍都要接受“无”的荡涤。大致以下几种——

第一种,荡涤感觉障碍。人们常常会相信“眼见为实”,“亲耳听到”,“亲口尝过”,而佛教则对人的感觉保持怀疑。直接感觉到的一切,极有可能是表象、暂相、假象。因此《心静》指出,从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等等感觉系统所带来的不同心理感受,都不可完全信赖,都不要过于在乎,甚至都可以视之为无,这也说明。“看破”之“看”,与一般的视觉,并不相同。

第二种,荡涤界限障碍。人们走上感觉误区之后,又会设置很多界限,作为认识世界的栏杆和台阶。其实这些界限都是心造的,实际并不存在。《心经》里所说的“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也就是指从最初的视觉到最后的意识,人们划出很多界线,都应该撤除。世上很多学者和行政官员一直以“划界”作为自己的行为主轴,其实都是在做分化世界的事情。在佛教看来,所有的划界有时是需要的,但说到底还是在设置障碍。因此,也要视界为无。

第三种,荡涤生存障碍。很多智者和哲人,老是在研究人类生存的很多麻烦课题。例如,明白和愚黯、衰老和死亡、痛苦和灭亡、机智和收获等等。佛教认为,这些问题没有归向,无从解决,因此也就无法成立。《心经》所说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那么重要的一系列难题,答案都是“无”。历来都是人类生存的大课题。明黯老死,似乎更是有更事关及生存等级。《心经》认为没有这种等级,也不应期待这些问题的解决。自认的机智和收获,更没有着眼的必要。但这些人人都看重的思维山峦都归之于无,空的境界才能真正出现。

那么多“无”,概括起来也就是“无常”。“无常”二字,对世界种种固定性、规律性、必然性、周期性、逻辑性提出了根本的怀疑。因此,正是“无常”,可以排除一系列障碍。无常,初一听让人心神不定。但是,当它宣布,原来让人心神安定的那些“规律”和,“必然”都不可靠。人们的心神也就会搁置在“小安定”后获得的“大安定”。

既然整体是无常,那就不要那么多预测、判断、分析了。来什么就是什么,当下面对,即时处理。也就是说,从“失去依靠”走向了“不必依靠”。

因无常而不必依靠,那就叫“自在”。

如果这一系列障碍都得以排除,那么,由这些障碍带来的精神恶果也可以避免了。也就是《心经》所说的“心无挂碍”,“无有恐怖”。正是这两个“无”,可以使人“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只可惜,以上一系列被“无”所否定的东西,世人常常不舍得丢弃,那么,随之也就无法丢弃那些挂碍、恐怖、颠倒梦想了。

一连串的否定,组成了一场“空们大扫除”。为的是挣脱种种现状,达到没有障碍的“如来”境界。

四,度化众生

《心经》认为,以“无”入“空”,排除障碍是人生真正的大智慧。同是一个“智”,小机智徒增障碍,被佛经称为“漏智”,属于排除之列。排除了小机智,就能开启大智慧,那就是“般若”。般若智慧的核心是度化,因此又称“般若波罗蜜多”,即“大智慧度化”,简称“智度”。佛典中,有《大智度论》。

度,是脱离苦海到彼岸。小乘佛教,重在个人解脱,大乘佛教,重在众生度化。个人解脱的理由和程序都已经说得很清楚。那么,从逻辑上,为什么还要拓展成众生度化呢?

有人说,这是佛教随从了普世道德,不在乎自身逻辑。对此,我不能同意,我认为佛教由“度己”而导致“度人”的逻辑,很清晰,下面,且让我略加梳理。

如前所述,佛教在阐明“空”的学说时,着力排除种种界定,拆卸道道门槛。很快就碰到了最重要的一个界定,那就是“他我”之间的界定。遇到了最后一道门槛,那就是“人己”之间的门槛。

“我”是什么?显然,不管在生理意义、伦理意义还是社会意义上,都是“性空”。生理意义上的“我”,是速朽的皮囊,伦理意义上的“我”,是随着亲情关系必然陨灭而不知自己是谁的孤鸟,社会意义上的“我”,是被一堆人造身份所堆垒而成的空洞名号。正如前面已经说到,一切“拥有”,都是“假有”,那么,接下来,一切“拥有者”本人,也是空相,富人的钱财是空,高官的权位是空,而重要的是富人和高官本身,也是空。那么,不是高官和富人的普通人呢?也一样,都是空相。

现代西方思维中,“我”是一切的出发点。我的存在,我的权利,我的成败,我的性格……这便是欲望的渊藪,冲突的本体,烦恼的根源。

佛教以很大的力度,对“我”提出了质疑。不是质疑我个人的优缺点,而是质疑“我”这个概念本身的存在基点。质疑的结果,是主张放弃对“我”的执着,即破除“我执”。

我前面说到,《心经》里包涵了那么多“无”,都可以概括为“无常”,其实,在“无常”后面还隐藏着一个最根本的“无”,那就是“无我”。

历代不少佛教学者把“缘起性空,无常无我”八个字当作佛教的精髓,我很赞成。

在世界各大宗教派别和哲学派别中,佛教明确地提出了对自我个体放弃、消融和超越,显示出非同一般的成熟等级。

佛教当然可以与那些主张个体圆满、个体成功的学说共存于世,但它又不能不指出,一切“完满”和“成功”都不可能真实。因此所谓“完满的个体”、“成功的个体”必然承载着多重虚假。扩而大之,一个世界如果真的存在很多“完满的个体”和“成功的个体”,或者企图“完满”或“成功”的个体,那他们一定会与周边的世界天天产生区隔和争斗,因此这个世界必定是一个喧闹和恐怖的天地。而这些以“完满”,“成功”自许者的下场也一定是苦,而且是难言之苦。

佛教正是因为破除“我执”,主张“无我”,才让那些自许“完满”,自许“成功”的欲望和追求真正断灭。简言之,因“无我”,才“灭苦”。

需要说明的是,后来禅宗中有“我即是佛”的说法,此“我”与“无我”并不矛盾。此“我”无欲,此“我”无名,只是作为一个精神宅体的例证,说明“人人皆有佛性”,可由可由切身做起。恰恰是佛性,能够有力抵挡“我”的“自性”。

正因为“人人皆有佛性”,度化众人也就有了可能。如果人人都以“佛”自认,那就不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我”,这恰恰是到达了更高意义上的“与我”境界。

“人人皆有佛性”,但人人又不能单独完满,因此任何一个人都不应该企求单独解脱。如果单独解脱了,而周围的众人还困于重重障碍之中,那么,这个自以为的“解脱”了个人还会寸步难行。如果别人没有解脱,那么,为了防护自己解脱必须划出人我之界。这么一划界,空境便顿时消失,解脱也无从说起。

诚如谚语所说,一滴清水无救于一缸污水,而一滴污水却能把一缸清水毁坏。一个修行者即使把自己修炼成的一滴最纯净的清水,却没有与周边污水分割的“薄膜”,那么,这滴清水怎么存在?同样,如果大家都成了纯净的清水,却还有一滴仍然污浊,那么,大家的纯净还能保持吗?因此,佛教必然指向整体关怀,普世行善,无界救助。要解脱,也要大家一起解脱。

更重要的是,佛教既然“无我”,也就无所谓“度己”。“度己”之说,不符合“无我”的宏旨。“无我”的空境,必把大千世界作为唯一主体,达到前面所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境界,发誓引渡每一个“兄弟”。

由此可知,佛教从“度己”跃升为“度人”思维十分清晰,并不是随意地从众悦众。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心经》最后那个咒语,呼唤得那么恳切:“接谛,接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珂。”我的翻译是:“去吧,去,到彼岸去,赶快觉悟!”对于这几句咒语,《心经》自己还反复推崇“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而且“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可见,在佛教看来,头等重要的大事是“度人”。

于是,作为佛教修行最高、最后目标的“涅槃”,也与“到彼岸去”连在一起了。《大智度论》在阐释“波罗蜜”时说:“涅槃为彼岸”。度人到彼岸的修行者称为“菩萨”,他们的“大誓愿”就是“度一切众生”。

在中国民间,菩萨常常被当作偶像,其实,他们只是修行者,因觉悟而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反对伤害。菩萨把佛教本义和民间企盼融成一体,组成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高尚信仰。

壬寅清明轩辕黄帝祭兼录黄帝故里新考第五说
相传农历三月三是轩辕黄帝的诞辰,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在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也就是进入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后代沿袭,遂成人们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是少典的儿子,姓公孙,名轩辕,居轩辕之丘。后世对黄帝十分推崇,修建黄帝陵、黄帝庙等,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史书中已有关于朝拜黄帝的记载。

轩辕黄帝为“中华人文始祖”,与神农氏炎帝及东夷族群的蚩尤同为华夏人的共同祖先。炎黄二帝,开疆拓土,促进了华夏族人的大融合,开创了中华文明,创造了中华文化,繁衍了炎黄子孙。炎黄后裔称为“百姓”,蚩尤后裔称为“黎民”,通称为“黎民百姓”,是当今中华民族的主体形成之根本。

但是从有文献记载以来,关于轩辕黄帝的具体出生地点并没有统一的说法。今世著名书画家、甲骨文与上古文化研究学者杨牧青先生在历代先贤记述基础上,进行采风考察与玄思推证,提出了“轩辕黄帝故里第五说”之论见,可谓是发古人之未见,振今人之耳音也!

神人共识正道,华夏文化正脉;
世界文明同源,中华文明引领;

人类命运共同体——归根结底,就是一个文化认同的问题!点击链接详见>>杨牧青:末代轩辕黄帝行迹路线考略(修改稿)一文。

按,本质上讲,“黄帝陵”与“黄帝故里”不是一个事,陵与故里不同。譬如某人出生在陇山东南一带姬水,去逝后葬于桥山一带帝陵;再如某人出生于长沙一带,葬于京西八宝山……“陵随邑葬”这是几千年来不变的传统现象,也有叶落归根、魂归故里的意思。

关键问题是,把一个不属于某人出生地的道观庙宇残垣之地硬性的给弄成是某人的故里,这如同五千年后难道又要把某人的出生地故里说成是京西一带人吗??

黄帝→玄嚣→蟜极→喾→尧/1、2、3、4、5代人;

黄帝→昌意→颛顼→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舜/1、2、3、4、5、6、7、8、9代人;

黄帝→昌意→颛顼→鲧→禹/1、2、3、4代人。

按传统的尧、舜、禹说法,即5、9、4的序位排列,以普遍的黄帝约5千前年到禹开创夏(4070年)的说法,这约1千年里那这些人的年龄排序是不是就出问题了吧?(至于当今把黄帝生卒给精确、具体的定在某年某月某日,这是不可取的,是不科学的,黄帝非一人之人,实乃一人表一族群之人啊!)

禹的中间很少,只有三代,尧有四代,而舜多达7代人,是不是禹活得寿命要大于舜、尧了?难道禹中间那几代人都夭亡了吗?

其实不然,这是我们对史学文献记载的误解误读。西汉司马迁先生是以史学家的谨慎之态取其大框架,言其大旨,盖远古之事因久远不好详焉,仅凭记忆传闻以备录,故从《五帝本纪》之《黄帝本纪》开始,所以后来才有唐代司马贞补写《三皇本纪》。

又所以,《太史公自序》中说:“於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维昔黄帝,法天则地,四圣遵序,各成法度;唐尧逊位,虞舜不台;厥美帝功,万世载之。作五帝本纪第一。”以及《五帝本纪》中说:“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其轶乃时时见於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阅【风大猪也能飞:尧舜禹时代属中国的上古时代,尧姓伊祁,名放勋;舜姓姚,名重华;禹姓姒,名文命。三人虽不同姓,但三人却有血缘关系,是不折不扣的一家人,因为三人都是黄帝后代。】)

5000多年前轩辕氏黄帝在荊山采铜铸鼎,4000多年前大禹治水至荆山采铜,分天下为九州,收九州的铜铸造九鼎和3000多年前商王朝铸造“鼎”的意义非常重大,不是今人简单的理解和认知,其殊胜无比!

依“杨牧青古中国大昆仑文化史学观”去看,在中国古代,“鼎”是定极立向、火攻陶器、筑壇以祀的遗续与更新,是一个大族群建立王朝(国家)的重要标志,是象征至高无上的政权重器。

所以伟大的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说:“鼎之所在,国都定焉。”又说:“昔泰帝兴神鼎一,一者一统,天地万物所系终也。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路史•后纪•疏仡纪•黄帝》说:“采首山之铜,铸三鼎于荆山之阳”。与“鼎”低等级并伴随其左右的就是尊、鬲、簠、彝等,分为礼器、食器两大类,再分则有炊煮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工具及车马器等。

鼎是什么?鼎即天黿,天黿即玄武北斗北极垣,中取地宝,上承天象,下应人世。今人岂知,天鼋也是轩辕氏族号族徽的本源。(见本号内我的有关文稿)

名称:书法
规格:45cm x 68cm款识:华夏之源,轩辕氏黄帝是中华文明历史上重要节点和转折点。己亥春杨牧青书。

线上线下:杨牧青甲骨文与上古文化课程己开启,欢迎留言报名。追艺探古@艺术+文化+传承=使命一一华夏龙脉正兴,<杨牧青古中国大昆仑文化史学观>和<甲骨文非卜辞说>都是触动中华文化心房的命题,当以尽命是也!记于水墨京津冀、水墨巴蜀、水墨华山、水墨三晋·杨牧青书画文化行推进途程中。

什么是果教派“从果起修”“果觉因心”?
问:“位后普贤”与果教派的“从果起修”是否有关联?并请师父讲解《大经解》:“弥显持名妙法,从果起修,果觉因心,他力冥加,不可思议。”之意义?
黄老答:“从果起修”,这含义,这是有联系,然而是两回事了。从果起修,这就正是密宗、净土宗的最特殊的殊胜之处。所以这个都称为什么呢?称为果教派,称为他力门。不是完全靠自力,而是靠他力。不是在因上修,而是在果上修。所以称为是果教派,果地的教,你修行是从这个果地出发。所以“果觉因心”就是这个意思,把果地所得的觉悟,这殊胜之果,作为众生在因地中修行的心。你这个修行的心是咱们开始的地方,我们开始的地方,就是十方如来所得的果。从果上修,这个意思就是。这正是殊胜之处,这个不同于其他就在此。所以很多人不安心,于净土法门不……,学密也乱搞,以为什么这个……没有;也不好好如法修。这都是果教,都是从果上。从这个地方他要认识之后,他要安心的多,要老实的多了。

果教派,这个打个比方。现在你要开始要吃馒头的时候、吃面包,你现在你要从开荒、选种,慢慢的去撒种,去拔草、除虫,灌溉,一直到它割下来,收成,打,打出来之后压粉,压粉之后煮成面,煮成面之后,然后做成面包,这多少工序。现在要叫你去开荒嘛,那何日吃面包呢?你现在面包拿来就吃,这就是果地,果教派就是如此。现在给你的是,一切这些事情,佛菩萨已经替你做好了,给你的就是这一切劳动的最后的果实,给你了,你现在只是去吃就是了,这就是果教派的特点。

所以果觉为因心,这 一句咒,一句佛号,都是佛菩萨多劫修行万德庄严所成就的。阿弥陀佛之所以成佛,阿弥陀佛这个佛的名号怎么来的?我今天为什么不能叫做什么什么佛?它不是啊,没有这个功德。当然有一天可以嘛,等我这一切一切功德圆满了,我也可能号为什么龙尊王佛,也可以说不定啊!哈哈哈哈……。

这个果实,那么这一句佛号你在念,万德成了这句名号,因此这句名号之中就有万德,很自然吧!你是拿了很多香精、很多果子、很多果子露什么配出来的一个饮料,这是种种的这些东西所配成的饮料,因此你这个饮料就有各种各种东西都在内。这是万德之所成的名号,因此这个名号中有万德嘛。因此你现在就把这句名号或这句咒在心中念,你心中没有别的,就是这个,这个名号就是万德,万德就是名号,因为你心中,这个是心中所有的,就是万德。诸佛所成就的万德是诸佛的果觉,成为现在咱们一个普通众生你还在因地中的你的心了,所以它直截了当、快、圆顿就在此。

所以都是这样,到了圆顿教的话,就是因和果,因彻果海,果彻因源。你真正要说水吧,你要是划开来,黄河长江什么什么都流在大海,大海流在洋里面,实际上就是一片水嘛,是不是?这一片水嘛,这个水流流流到黄河,到了它头了,这流到长江,流到那个头了,其实就是大洋、大海、江河一起来,总总是一大片水,流到这儿、流到那儿,就是一回事嘛。那么你可以说这是黄河上游,这是源流,这是因,大海是归宿,这是果。因果是贯通的,是不是?贯通的,也就是一体的,实际你不可分割的,你从哪儿给它分哪?不是刀子能划得开的。画地图可以,你画一条线、你画一条道,这就分了,那你实际你怎么分这个水?都是在那儿流,一体的!
所以这个问题中含有很深的意思,这“果觉因心”是咱们很重要的。我们所以称为果地教,这个极其殊胜,从果起修,所以十念必生。这个意思也是因和果的问题,这一个是从果向因,指着这些位后的大菩萨,已经证了最后的觉位,还来示现种种。那前两个是一致的,后来就是指着我们这些法门,果教派的法门,我们所以说从果起修,我们不从那个垦荒地起修,所以也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
所以判教:小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这个小教就是修到阿罗汉为止。始教就开始了,叫大乘了,人是可以成佛,但是阐提不能成佛,大家都知道阐提不能成佛,因为他断佛种。终教就不是这样,人人都有佛性,阐提也可以成佛;但是成佛是可以成佛,人人都可以成佛,但是你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终教的观点。《大乘起信论》代表这个观点;法相唯识是始教的观点。圆顿教那就无所谓三大阿僧祇劫了。那个龙女就是很快就成佛了,涅盘会上那个屠儿(屠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都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这是顿教。圆教更殊胜了,这一切教所有的殊胜它都圆具,而且是最为深奥、最为广大,无所不包,无所不摄,称为圆教。
现在日本人的著作,在这一点上他就提得很尖锐,说净土法门是圆中之圆、顿中之顿。在中国过去我们的古德,意思都看到这个地方,但是不敢说得这么坚决。莲池大师就只承认说我们《华严》是圆,我们是部分的圆,因为他那个时候大家有反感,你这么说大家有反感。蕅益大师就说《华严》的密奥、《法华》的精髓,都在《阿弥陀经》、《无量寿经》里头了。那还不是吗?他们的精髓都在我们这里头,那我们不是比他还精吗?但是他们就说得更直截,说这是奇中之奇,顿中之顿,他们跟我们比,他们还是权、还是假,我们这才真!这个话现在是有好多人……,很有名的大德他还有时也批评我,他说我对于净土宗推崇太过啊,哈哈哈哈……。这个确实是很不可思议的,属于圆顿教。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弟弟篇打工一个月等我下班请我吃海底捞[偷笑]永远的血脉压制[酷] 永远被我指使[哈哈] 在家喝水指使弟弟去倒指使弟弟出去拿快递想吃的东西也指使他拿给我有钱了直接
  • 今天去驾校学车车,听到有三个姐妹在讨论莲花楼,“成毅打戏太好了”“我看了他参加过的综艺太可爱了吧”“成毅的以后所有剧我都要狠狠看”我在旁默默听了听,由于自己有点
  • #每日一善[超话]#[心] #每日一善#[心] #阳光信用# 善行缘于善心,有着善的心灵,就如同一股清泉,永不枯竭,清纯甘甜,发自内心的善,才会有善行善举,唯善
  • 母女二人给沈母请了安,便冲小九阴阳怪气起来,“真是好手段,跟了宴初三年,如今宴初在外征战,生死不知,这又开始勾着宗韫了。“你不是我权衡利弊的选择,而是我怦然心动
  • ​SIMAGIC车手大使--伍家麒(Charles Ng)今年在俄罗斯RDS漂移系列赛中表现出色。经过一年多艰苦谈判,吴大澂迫使沙俄重立“土字碑”为中国争回十余
  •     刘晓悦     亲爱的焦先生:我已正式成为你的太太,愿以妻子的名义与你共赴余生,一起分享生命中的喜怒哀乐,迎接前路上的风雨荆棘。我们对彼此的爱意在一餐一
  • 说这个剧燕女吧,其实古偶都这样,陈都灵全剧每每出现就是哭着的,破碎美人人设,为爱等十年,然后被弹幕狂骂不值,真的燕女基本盘,他俩那段看得我急死。”22岁明白了喜
  • 不光很多影迷来看质子,也有很多阿姨来看费翔,在影院门口殷寿的人物立牌边拍合照,不管什么年纪有姐妹陪着自己去见喜欢的人都是件很幸福的事。#王一博# wyb#六公主
  • #郭聪明[超话]##郭聪明超话##三十天安利郭聪明##今日贴纸打卡##冒个泡##宝宝的少女心# 三十天安利郭聪明Day5喜欢郭聪明的哪句语录?据我的不完全统计,
  • 价格美丽 快来咨询了解吧~ 详情咨询➕V:szja2192020#IPA[话题]##澳大利亚公共会计师IPA[话题]###澳大利亚公共会计师[话题]##财务
  • (爱搬弄是非)谁是谁?操控剧情还装无辜 请问你是谁?
  • #朱志鑫[超话]#zzx#朱志鑫 三代唯一门面# zzx#朱志鑫 三代唯一断层top# "从今以后,风筝有风,海豚有海,你有我." @TF家族-朱志鑫It
  • 开始几天,手臂不能弯度过大,手掌也很难伸到位,可先采用侧睡头压手掌的办法。纽扣部分和领口螺纹扭曲到平铺都做不到对齐,直接波浪;下摆部分螺纹一边长一边短,中间还狗
  • #边伯贤[超话]# 【Day-628】-210518- 狗勾去军训的第①③天 思念的泪水 ⏳【hapersbazzar】被称作了Kpop之父的贤儿‼️
  • 刘雨昕才开了一场演唱会,都能被涛好几天,后面还有六场呢,一直到十月,继续 不要停哈,讨论度这不就来了嘛,之前一直担心工作室的宣发,怕好多人不知道刘雨昕开演唱会,
  • 我想,不论他是李相宜还是李莲花,他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这一方净土,不过身份不同罢了,净土若在心中,无所谓尊卑,事了拂衣去,带着莲花心。而李相宜则顺势而为,换了
  • 他大抵是发觉了我的情绪不对,温吞的又说了两句而且,看你的样子应该是高一新生吧,应该还不知道医务室在哪里吧。在去医务室的路上,我也一直没有抬头看他一眼,虽然我有试
  • 」 __________@任嘉伦Allen #任嘉伦##任嘉伦暮色心约##任嘉伦无忧渡##任嘉伦烈焰之武庚纪##任苒时光#✨ 任嘉伦暮色心约祁连山| 任嘉伦请君
  • #张艺兴演唱会# zyx zⅰx Lay Ljj 张艺兴 钢铁贝壳#你想带谁去看孤注一掷# [心]#孤注一掷票房破13亿# 我们家上至孩子爷爷,下至孩子
  • 李女士表示,自己入职以来一直勤恳尽职,但公司近两年却以各种借口裁撤员工,并于此前就提出要协议解除劳动合同,自己没有同意。李女士表示,自己入职以来一直勤恳尽职,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