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李焕英》无疑是春节热映电影最大的黑马,虽说是贾玲作为导演的电影处女座,却意料之外地好评如潮。
影片之催人泪下,据说要带够纸巾和口罩才可入场,然而看完这部电影后,最大的感触是不值,《你好,李焕英》绝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好的电影!说是烂片也不为过。
说说2021踩的第一个电影坑——《你好,李焕英》。本人在看完《唐探3》后打出了3星评价,在看完《你好,李焕英》后对《唐探3》十分抱歉,按这个标准,我认为《唐探3》起码值4星,而《你好,李焕英》2星不能再多了。
影片最大的卖点是浓墨重彩地描摹母女亲情,母爱主题在任何文艺创作里都很常见,《你好,李焕英》为何突出?
首先,它是贾玲献给母亲的作品,孩子写给母亲的赞歌自然戳中了无数母女或者母子的内心;其次,“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很多人一生的遗憾,这种巨大的情感共鸣很容易让人有代入感;再者,大部头的哭戏,用了十二分的力度把观众拖入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情感漩涡,而人在情绪中是难以做出理智打分的。
如果光哭就能有高分,贾玲这部电影完全可以满分。只要她别哭了,我也愿意给她满分。
既然是母女亲情电影,作为贾玲个人献给母亲的赞歌,自然是一部还不错的交给母亲的作品。它就像我们送给父母的第一幅画一样,无论成品好坏,稚嫩而真诚就足以动人。
正是从人文的角度,哪怕她极度美化李焕英的形象也无可厚非,影片里的李焕英是完美的。虽然我们都知道,现实中的每个妈妈都必然有这样或那样的小缺点,但是我们愿意接受李焕英的完美人设,她年轻,漂亮,乐观,宽容,对孩子没有一句怨言。毕竟在每个孩子的心中,妈妈都是完美的。
就如同我们选择性忽视妈妈的小缺点,并没有因此说贾玲拍摄《你好,李焕英》没有诚意,如果不是对妈妈十分怀念,她就不会拍这部电影。
但是,《你好,李焕英》作为影片呈交给观众,恰恰则欠缺了最大的真诚。
一、电影外衣,小品内核
作为观众,走进影院想看的是电影,而《你好,李焕英》的观影体验却如同看了一出加加加长版的小品。
剧本其实非常简单,母亲意外车祸,母女二人穿越到母亲年轻的时代,女儿为弥补母亲的遗憾做了一系列试图改变命运的操作(笑点集中部分),最后发现命运早已注定,但女儿体会到母亲的心意,最终自己和解(稍微升华)。
小品味儿真的太重,能用小品整明白的事儿非要弄成个电影?这部电影就像是拍成小品塞不下,干脆拍成电影得了。无论从电影结构还是剧本本身,它真的都是小品的内核,导致在观影过程中和走出影院后,似乎都没有看电影的体验。
好在沈腾的喜剧戏份很加分,张小斐(饰演李焕英)的表演也是一大亮点,如果不是这两个人撑着,影片之让人昏昏欲睡,估计很难不垮掉。
都说贾玲成就了张小斐,或许更多的,是张小斐成就了《你好,李焕英》。
倘若《你好,李焕英》真是小品形式,经过认真打磨,笑点会更多,泪点也会更自然。
二、强行感人,过度煽情
这部电影感人么,挺感人的。催泪么?一点也不。当大屏幕上不停闪过贾玲的哭脸时,真的很让人出戏。就如同一瓶二锅头,贾玲先干了,你不干也得干,抱歉,真干不了。
我认为到位的泪点不是那种我哭给你看,如果你不哭,我就哇哇大哭,嚎啕大哭,直到你哭为止。这不是触人内心的感动,完全是目的性强的过度煽情和宣泄式的自我感动。
真正的大悲伤,大遗憾,大思念,未必是惊天动地的哭泣,未必是四处张扬地“你看,我的悲伤那么大。”作为个人,当然可以通过痛哭一场让自己好受一点,但在艺术形式上抒情如此简单粗暴,真的很low。
就算是小学生写作文,也已经学会渲染,学会寓情于景,学会借景抒情,就算是直抒胸臆,说一个人难过也不会说“啊,她哭得好伤心,她真难过”。《你好,李焕英》的抒情方式太幼稚。
美的艺术应该有意犹未尽的韵味,将说未说,后有留白,留给观众想想和感受的空间。而不是一股脑儿倒出来,不管对方接不接受都强行往人心坎里塞。
三、逻辑不通,站不住脚
至于所谓的诚意,也更多是自我感动的成分,影片很多细节也说不通。
1、没有完美的母亲,只有完美的感情滤镜
影片出发点是作为女儿的晓玲想争口气,想让妈妈长脸,哪怕就一次都好。而影片中的李焕英,根本就从未把世俗的成功作为孩子成材与否的标准。她对晓玲的“不争气”没有过一丝一毫的失望和责怪,影片中的李焕英,给予的完全是宽容、接纳、欣赏,她甚至从未感觉晓玲是不争气的。
李焕英一再表示,她作为母亲,只要晓玲健康快乐就好。试问在这样温暖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如何会陷入“我不是别人家的孩子”那种执念?而“不争气”为何会成为晓玲的心魔?
这种情况,只有两种解释。
要么,晓玲或者说贾玲,她根本从未懂得母亲李焕英作为母亲的心情。要么,李焕英从头至尾都是一个望女成凤的、一直拿晓玲和别人家孩子作对比的母亲。
对于大多数母亲来说,孩子觉得自己不争气要证明给妈妈看,本就是对母亲的爱的不认可。天下妈妈最想要的,不是孩子争气,而是孩子健康快乐。当孩子陷入一定要争气的执念,还有什么比误会和否认妈妈的爱更让一位母亲痛心?
所以,晓玲或者说贾玲根本就在说谎,李焕英并非如同影片中那般欣赏孩子晓玲,甚至可能在生活中不止一次地说过“你看看人家琴姨的女儿……”
而影片出于纪念意义,美化了母亲的形象,通过他人之口来述说母亲的抱怨,那些抱怨的人,玉梅,张叔或者玉梅或者旁人,他们说过的话或许就是中年李焕英自己曾说的话。
如果连母亲对自己的希望落空都不能直视,又说什么真诚?真的大可不必。承认自己在母亲有生之年,没能争口气如她所愿真的很难么?承认自己的母亲婚后过得并没那么幸福,真的有那么难么?承认母亲的不完美,对身为孩子的自己造成过巨大的压力,真的很难么?
影片最好的结局,是母女之间的和解,李焕英要承认自己的期待和抱怨给女儿带来了伤害。而不是晓玲独自揽下所有,影片中她要做争气的好女儿压力完全是自己给自己的,影片后的她,又是否能释怀?
《你好,李焕英》最站不住脚的,恰恰是没有最起码的真诚。
她想弥补,所以把过错都揽在自己身上,影片里的母亲李焕英完美无瑕,如此厚的感情滤镜之后,是碎了一地的“我还是要证明给你看”的决心。太讽刺,也太心寒。
2、生拼硬凑,逻辑混乱
影片另一个大bug是沈光林大张旗鼓地追了李焕英一周,可李焕英突然拿出结婚证,说她和同一个厂里的男同事已经相恋三年。在同一个厂里地下恋三年?作为厂长儿子的沈光林不知道,厂里旁的人也不知道,甚至厂长亲自安排了相亲也没有人去提醒?
为了自圆其说,没有一铺垫的情况下,凭空安排出个地下恋人,实在是没头没脑的、大写的尴尬。
再者说,车祸时安排的是母亲骑着自行车带着晓玲,当大车横着撞过来,骑车的妈妈进了ICU最后抢救无效身亡,神奇的是与妈妈并排的晓玲一点事儿没有。难道就是为了铺垫最后在敞篷车上的圆梦么?除了车牌的用心之外,真的一点也不感人。
影片为了剧情推进而刻意安排的严重车祸事故,痕迹太重,俗到毫无新意。
陈赫饰演的冷特的戏份也很多余,就像是强行为身为主角的晓玲安排的情感戏码,女主角一定要有爱情?或者说影片一定要有爱情?
况且冷特这个人物,在中年李焕英等一群人里是谁?他从未出现过,或者说根本不存在,不然这部影片在穿越的支点上就站不住脚。
冷特,在《你好,李焕英》里不过是个彻头彻尾的工具人。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这句话在影片里快用烂了,贾玲又是否懂得那句话的含义。
影片中的晓玲因那句话而讨厌下雨,李焕英如果嫁给沈光林,她并不认为是好事一桩,打心底里她希望李焕英嫁给沈光林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又很难过母亲会和不是自己父亲的人结婚。
而“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典故,其实并不是悲伤的、难过的、无奈的选择,而是一位母亲在经历丧偶、独自将孩子培养成材后,鼓起勇气选择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再次走进了婚姻。如果母亲嫁人会让孩子像晓玲那般难过、反感、抵触,那离异或者丧偶的单身母亲是不是就该为孩子考虑而终生不嫁了?
母亲的爱总是无私奉献,隐忍坚强,而子孩子却列出父母爱自己要遵守的条条框框。孰轻孰重,一望便知。
人所能做的,是选择性记住自己想记住的,忘记自己想忘记的,贾玲的《你好,李焕英》终究是她一个人的自说自话,而真相,我们永远也听不到。看完电影泪流满面的人,又有几个人用心去听过自己的母亲讲述她的一生呢?
没有人能替母亲去定义她的一生是否幸福,也没有人能通过电影去篡改母亲的一生。
且行且珍惜,《你好,李焕英》最大的意义在于警醒。如果人没了,拍再好的电影,有再大的名声,做再多的补救也于事无补。一粥一饭一针一线,生活的意义远远大于功成名就。

#赠书#

新年伊始,从外地风尘仆仆赶回家,赫然三本书等着我——是陈丹青《局部》三季的视频讲稿集。第一季《陌生的经验》,开场劈头盖脸出现众人如今俨然熟知的王希孟,元气淋漓的十八岁,英年早逝。对于陈丹青而言,做视频节目也绝对是“陌生的经验”,每每提起这五个字,我总想起他在乌镇中说笑的模样。第二季《我的大学》,与高尔基回忆录的第三部同名,用以纪念这位在苏俄街头闯荡的流浪汉之莽气与眼光——如今人人自羡,此地处处是大学,但我想鲜少有人知晓,什么才是真正的“处处是大学”。第三季则叫《伟大的工匠》,全因《局部3》从头至尾流连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堂湿壁画,这些隽永的作品,有些巨细靡遗,有些却已丢失来由,成了佚名的无上之作——但通通伟大,且出自“工匠”之手——如今这是一个单薄的词,但若溯其本意,着实雄辩而深邃。

后两本是新书,工作人员希望我推荐,我着实犯难。首先我《局部》系列翻来覆去写过多遍,写到我不好意思,几近词穷。而陈丹青与木心,如今已成为的我卡拉瓦乔和柯罗,我远远看着,不敢再多提他们。更重要的是,我在慢慢用接近他们的方式,离开他们。另外,去年一整年,我看书草草若干,全记不太得。唯独想起有段时日,左右看不进字,觉得缥缈,疏离,与己无关。但手还是停不下来,便左翻右翻,竟发现新天地——即每本书的序。序是一本书的开章,若作品是作者所写,便是作者序;若是译文译品,则除却作者序外,还会添上译者序。小小序言,实则大有文章。

我过去调侃过一些译文书,译者洋洋洒洒书写,从生平纪事到机缘巧合,从国仇离恨到家长里短,几乎把一生都写上去,恨不得写得比译文本身还要厚。此举常见,我认为是大忌,原因太过浅薄,不必多言。至于作者自己本身的作品,一旦进入序,看头就更多。小说虽是一面镜子,但同时挡住作者面目,把主观藏在客观的文学性中,堪称一体两面的不二之选。多少书籍,进入题目范畴,立刻势大力沉,对冲机制遍布,题外话只能是题外话。但此景此招,若转移序言,过于碎叨,或情感用事,太追求主义,便会露出马脚,尾巴偷偷翘起来。许多作者的笔头,在正文中游刃有余,偏偏到序言中,再也按捺不住艺术家的私心,彻头彻尾开始跳起舞来。当然,此举不分好坏,只是我看到这般差异,心中不免窃笑,属于自己的私房话罢了。

所以翻开这两本书,首先看的不是早已熟悉的讲稿内容,我熟悉到几乎可以背诵——顺便一提,媒介的差异,着实不容小觑。视频中的陈丹青娓娓道来,有种不管不顾的优雅与狠劲。到了纸上,这些通通不见,只剩干燥透亮的文字,配上形形色色,姿态各异的插图,厚厚一整本,压垮灵魂又托起灵魂。以为仅是如此么?非也。文字的魅力,在此刻才显出来:换行,断句,篇幅,转页,标点,破折号,遣词造句,行文用字,短篇小说般的倏忽结尾。你忽然想起,《局部》系列原本就是由文案展开的大小事宜,这才是局部在成为局部之前,它初始的,真正的,全部的样子。

扯远了,说回这几本书的序。我来回翻看多遍,忽的惊讶,哪有陈丹青自己的影子?序文当然出自陈丹青之手,可从头至尾,他都在提导演谢梦茜,说《局部》是她的节目,所有一切的调度,安排,取舍,全部都是这位与我同岁的女青年的主意——我完全赞同,谢梦茜之于《局部》,绝对重要,且不仅是按部就班,完成任务的那种重要,而是灵光频现,越过人与工业化,直触灵魂与艺术的那种重要。例如我以前写过的一段:

“好东西从来是让人甜蜜又心酸的。陈丹青在录完《局部》的其中一集《徐扬的功德》后(也是他最偏爱的一集),和导演谢梦茜讲能不能试试看,在画面上把徐扬笔下的江南和乌镇的水乡衔接起来,不知效果会如何。谢梦茜答应下来,剪完后给陈丹青看——当他看到从宫廷画转到真实乌镇的第一个镜头后,直接就哭起来了。

在此前我从不知有这样一件事,但这并不是最令人讶异的地方。我惊奇的是,当时看到那一段,我也是直接在电脑前大哭,流了好久的泪——以至于那一段翻来覆去看了不知多少遍,现在回想起依然动容。我想其中张亚东的纯音乐伴奏一定起了大作用,实在恢弘又玲珑;但那种贯穿时空和场景的失落感和对古建筑语境的独特神往,才是这场突如其来的感动背后真正的始作俑者。

古早的江南都被拆了啊!可偏偏乌镇又突兀而不羁地重新起势了,仿若千百年来无事,风平浪静。这其中的庆幸和委屈,也只有留给有心人知晓了。”

如今再看,还是动容。

在序言里,陈丹青变得消失,不见,一直往后退,似是不在乎自己。我其实见怪不怪,他总这样。就好像他给自己的画展和书取名“退步”,“草草”,“荒废”,“谈话的泥沼”,“多余的素材”。陈丹青总说自己要出一本书,取名“次要的作品”,里头介绍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如今看过去觉得“重要”的作品背后,次要的家伙们在做什么(例如印象派鼎盛期的乐帕热)。他讲话也是如此,说有人可能到现在还是很讨厌他的画和作品,他回道“那很好啊,我现在都不知道要去讨厌谁的画”。他去某个以理想为主题的晚会上演讲,开头第一句话即是:我没有理想。当然还有那句如出一辙的“我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知道问题在哪里”。诸如此类。他从来是如此,带有浓浓的反叛与反讽,还有极度看重的背后,举重若轻的不在乎。可他当真不在乎吗?他说自己谈论木心时,根本不期望有人当真,但若一百个人当中有哪怕一个人当真,他便又心满意足了——啊呀,人们哪里懂这背后的苦心与真心呢?只以为他讲的所有话都只是表面意思,不断妄揣他又误解他。他是真的一直在做事啊!帮教堂画壁画,自己画画,出席各种言不由衷的读书会,出书,帮木心整理遗稿,做节目(还有两集讲敦煌壁画的《线条的盛宴》)——精力旺盛啊!人们常忘记他快七十岁。这样一个人,在序言里,从头到尾不想提自己,只是不断诉说影像之魅力,让人们知道究竟是谁才是《局部》的作者。

扯得更远了,我几乎渐渐被他说服,全盘相信。可是突然,我反应过来,真的如此吗?如果不是陈丹青的文字,不是“我呆呆地站在那幅画前,想象上海早已失去的表情”,不是“我宁愿生一场无伤大雅的病,混进去,带着甜蜜的虚弱,仰看500年前的大壁画”,不是“董老太爷,你不知道我在画你呀!”,不是“你想要自己的风格,你就用走向前辈的方式,离开前辈,换句话说,你盯着大师看,心里其实想着自己的作品”,不是“说到巴尔扎克,不该忘记伟大的傅雷先生。巴尔扎克是他中年后的翻译志业和内心救赎,而傅雷的结局,会让这位洞察人性的翻译大师,蓦然惊觉:他的笔锋,仍对人间有所不知”,不是“木心逃走了,我们去美术馆找他”。若不是这些话,还有很多很多其他,还记得的,已忘却的,不认同的,不想再提的。若不是这些存在,若不是他持续在讲话,哪来其后那么多事,甚至,哪来眼下这篇短文呢?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不知是木心还是他讲:切忌伤感主义。

《局部》系列过去了,而《局部》的视频讲稿留了下来。至于陈丹青自己,又要隐到后头去,不知做什么,过段时间,再端盘菜出来,让你吃下之外,还要你发慌,只能拼命做些什么,好像才能被他看到眼里——实则他哪里存在呢?都是你自己,要做给自己罢了。

转这条微博,七天后,抽赠三本《伟大的工匠》。如今疫情依旧浩荡,诸位无法真的奔赴意大利或敦煌,去亲自眼见这些工匠的作品。无妨,先在书里管中窥豹,也好捱过漫漫寒冬呀。 https://t.cn/A65ZYgYY

#作精出没##自我感动##文艺女中年#
去过许多家新派书店,这是唯一一家让我想起CU大学图书馆的,大家不是在参与一场读书表演,姿态随意。
青春确是一场春梦
读书可以治病
童话症没有解药
唤起故人和旧事的小书偶出现在转角
真挚的一封封推荐信
被出版的意外
一张封皮,一句似是而非的话,一个绝妙的创意和一个mkt专业毕业生被骗走的人民币
反正浪漫不就是自己骗自己[喵喵]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希望新的一年我的好家人们都心想事成,祝姐姐暴富暴瘦诗琪可以有一个人一直爱她,张张可以获得一份好的感情,娇宝找到好工作……还有好多好多,祝我的男朋友永远和我在一起
  •   3.金牛座  2023年金牛座的贵人运的确不错,工作状态非常好,贵人很大可能是你的同事。  6.狮子座  2023年狮子座的人贵人运势还可以,你们的贵人星座
  • 我相信很多螃蟹都是想去参加应援的 只是有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还在犹豫 那么我们现在把这些问题一个个给你们解决!21年到现在小螃蟹不是没面临过困难和挑战,但我们都
  • 黑帮大佬和我的365天第三部资源来啦, 只管看很养眼#365dni##黑帮大佬和我的365日# (薇❤ )piaopiaoyun55就能走得向多远的未来。整
  • 感情方面却依然像小女孩那样极端,动不动还是就闹腾不安,老来竟然也有桃花入室,感情生活自然算丰富,可这方面的烦恼是很多的,如此来说你能看上的男人会平凡无奇有志难伸
  • 所以有一些感情,总是用我自己最舒服的方式去争取,结果就是对方不仅不领情,还拉黑我,删除我,彻底老死不相往来。后来我逐渐开始反思自己,为什么我觉得我付出了很多,也
  • 但幸好,那种一觉酣眠至午,一本闲书翻到晨曦在树,抬眼尽是可亲可爱人,犯了错误呲牙一笑即可抵挡的美好光景,还能享受个一年半载。”他认为太厚就俗了,然而保暖却好了。
  • ️普吉镇门票:免费时间:全天交通:出租车/小客车评价:说它是普吉镇,但它更像童话镇,色彩斑斓的葡式建筑在这里安静伫立,每一条小巷都值得你去走走,不仅可以品尝到普
  • ” 他才惊觉,她会在自己身边乖巧、忍耐,只不过因为自己胸腔里装的是那个男人的心脏。” 他才惊觉,她会在自己身边乖巧、忍耐,只不过因为自己胸腔里装的是那个男人的心
  • 回国没发小号 因为状态很不对 每天健身房运动3个多小时 给自己上压力 活着感觉没有愉快的事情 对生活少了期待 甚至在看TT演出时多巴胺只分泌了一会 到一半就想
  • 全程当笑话,谁家奶油和菜籽油合作啊啊啊啊啊啊[失望][失望][失望] sym真行,为了跟我们合作什么话都接,菜籽油,转基因菜籽油,非转基因菜籽油,我说我要牧草
  • ”  无量劫以来我们在六道轮回的苦海中不知有多少个万亿亿亿亿亿亿亿亿生死,现在要十分十分珍惜,得人身并遇净土法门,能够得度生死,横超三界,脱离苦海,至涅槃乐!了
  • ”所以当一个女人心死了,你会发现......01. 她开始变得沉默当一个女人心死了,她开始变得沉默寡言,不再和你倾诉委屈,袒露心声。回国没发小号 因为状态很不
  • 所谓的隐匿性,指的是何耀平和其父,在精神疾病不发作的时候看过去与正常人无异,何耀平和谢梅园育有一女,叫什么“宣”今年也约有20岁了,已经到了婚配年龄,[怒]大家
  • 我之前偶然想过论文致谢要谢什么,但是无论如何上面应该有我读研期间最要好的四个朋友,她们是我稳定情绪的锚点,在雨夜疲乏时,在皱眉苦思中,在躁郁不堪处,她们将我从无
  • ”问其姓名,俯而不答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梦一道士,
  • !!
  • ​​​ ​​​#卫雨绸缪[超话]#其实有好多想法想写,就是最近一段时间大学事情太忙了身体也不是很好,lofter那边还有篇观影体没写完(啊啊啊啊啊时间拖太长了
  • “明天又有鸡吃了” 在木屋,谢宵描述自己的经历时,说在危险时,唯一支撑自己的信念就是袁今夏,太过直白,正在吃鸡的蓝骗子,咳了一下,差点吐了出来。”的确是挺感动
  • 更不像某些首席科学家,根本就不在一线治病,讲话轻浮,说什么医院不是菜市场,去医院要预约不要排队,无耻!只是,疫情3年以来,张文宏医生坚持实事求是,坚持说真话,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