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在“中国”发现中国】

◇“双槐树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实证了河洛地区在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

◇受访专家指出,无论是遗址的地理位置、规模、文化内涵还是所处时代,无不凸显“河洛古国”是仰韶文化中晚期至少是黄河流域政治文明核心

2018年5月末的暮霭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匆匆踏上前往北京的火车,马不停蹄地约见了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将一沓研究材料激动又郑重地递到王巍手中。

那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阶段性成果发布前夜,考古学界内部对于即将披露的一系列重大发现,已有诸多讨论。浙江良渚、东北地区西辽河流域的红山、山西陶寺、安徽凌家滩……实证着5000多年前中华文明初始时期的“满天星斗”。
  
可这一片璀璨星光中,却唯独不见河南的身影。所谓“中原地区文明洼地现象”的说法似乎再度被坐实。

探寻中华文明起源,这片被以“宅兹中国”四字铭刻在何尊之上的土地,不应该也不可能缺席。

“那份当时未公开发布的材料,正是河南郑州双槐树遗址的初步研究成果。”顾万发说,“王巍老师看后也认为非常重要,尽管仍需进一步论证,但我们都知道,属于河南的那抹隐秘而伟大的文明起源之星光,马上将不再黯淡……”

一场雨“冲出”的文明

在伊洛汇流入黄河处的河南巩义河洛镇,有个名为“双槐树”的小村庄。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它并不起眼,只是静默地居于黄河南岸高台地上,等待与世人相视的一刻。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易经》中“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的记载,更是广为流传。

诸多历史文献,都将最早的“中国”指向黄河流域的河洛地区。中华文明起源的“中原中心说”,也一度是学界的主流观点。但考古工作者们,迟迟未能找到过硬的实证材料。

王巍也一直有个“心结”。“在距今3700多年前,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中原地区在各个时期都有很重大的发现,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关键时期,怎么会没有文明起源迹象呢?”

1984年,河洛镇滩小关村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命名为“滩小关遗址”,并未引起广泛关注。

那是河南考古人与“河洛古国”的第一次擦肩而过。

20世纪90年代初,为配合基建,考古工作者对滩小关遗址进行了小规模发掘。“回过头看,那次的发掘点其实距离双槐树遗址内环壕及一号宫殿都非常近,不过几米。”顾万发回想起来仍颇感遗憾,“要是当时再多布几个探方就好了。”

那是河南考古人与“河洛古国”的第二次擦肩而过。

倏忽,又是10年。2003年,顾万发在花地嘴遗址主持考古发掘工作,一个雨天,无法开工,便和一同避雨的老乡闲聊起来。

“你们不就是在整天找瓦片吗?我们村多得是!”

“您是哪个村的?”

“双槐树。”

这个村庄离滩小关村并不远。顾万发一下提起兴趣,那里会不会真“有点好东西”?

又一个雨天,顾万发动身了。在双槐树村一个原本为引黄河水灌溉而挖,但并未启用的大型蓄水池,数日的雨水已将池壁冲塌,剖面上,不仅各式各样的陶片堆叠在一起,还暴露出房基、动物骨骼、石斧、石刀等遗迹遗物。

很快,随身携带的两个编织袋就装满了。顾万发和民工师傅一人扛起一袋,冒雨返程。

“我们俩,肩上是文物,脸上是雨水,身上全是泥。”顾万发说,走到一半,他的一只鞋底掉了,只能打赤脚,回到工作站才发现,脚上全是口子。“当时什么都顾不上了,只想着赶紧把捡回来的陶片洗干净。”

通过综合判断,双槐树村发现的陶片明显属于仰韶文化风格,并且器物的等级较高。顾万发立刻意识到重要性。“那感觉简直就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像农民看到了丰收的麦浪。”

此后的钻探发现,滩小关遗址仅是双槐树遗址东北部的一角。双槐树遗址被确认并命名。

但考古发掘工作的具体开展还需多方商榷。惊鸿一瞥后,双槐树重归静默,俯瞰大河滔滔。而顾万发也在密切注视着双槐树,静待最佳契机。

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

2013年起,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寻找中国丝绸之源——郑州地区仰韶时代中晚期考古学文化面貌与文明起源问题研究”课题启动,对双槐树遗址及其周边区域进行规模化的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

既为“寻丝绸”,也为“找源头”。随着工作不断深入,双槐树遗址的一系列重要遗迹现象被持续揭露出来。

2020年春夏之交,这座由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建议命名为“河洛古国”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迎来揭开神秘面纱的时刻,穿越5300年时光,铺陈在世人眼前。

——这是一处经过精心选址和科学规划的都邑性聚落遗址,周边的青台、汪沟和洛阳的苏羊、土门等多个遗址,特别是西山、点军台、大河村仰韶文化城址组成的城址群,对双槐树都邑形成拱卫之势。

——这里现存面积高达117万平方米。遗址被内壕、中壕、外壕三重宽大的环壕围绕,形成严密的防御体系。“三重环壕曲度一致,工程量巨大,显然具有规划的同时性。而这种形制的规划可能蕴含有一定的高等级礼制概念。”顾万发说。

——这里有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宫殿”,多处院落建立在大型版筑夯土地基之上,门塾台阶、一门三道。“这种大型院落的空间组织形式连同大型居址构成的‘前朝后寝’式的宫城布局,开创了中国宫室制度的先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努说。

——这里有封闭式排状布局的大型中心居址区,目前发掘的4排大型房址,其间有巷道相通,其中最大的房子面积达220平方米,即使放到今天看也属于“豪宅”,可见居住者身份非同一般。在居址区的南部,两道370多米长的围墙与北部内壕合围形成了一个18000多平方米的半月形结构,其南段两端围墙组成的造型被专家视为中国最早瓮城的雏形。

——这里有4处共1700余座经过严格规划的大型公共墓地,所有墓葬均呈排状分布,墓葬区内的夯土祭坛遗迹,是仰韶文化遗址中首次发现。

——这里出土了许多含外来文化因素的器物,如具备大汶口文化特征的折腹鼎、属于屈家岭文化因素的陶器组合双腹豆和双腹碗等,说明河洛地区在距今5000年前后已存在文化的汇聚和辐射,体现出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

——这里还发现了用9个陶罐摆放成“北斗九星”遗迹、与丝绸起源关联的最早家蚕牙雕……

“双槐树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实证了河洛地区在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王巍表示,以双槐树遗址为中心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堪称“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

我国考古界泰斗、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高度评价双槐树遗址,亲笔写下《双槐城礼赞》一诗,其中提到:“是始建朝廷,诸侯来朝奉”“春蚕勤吐丝,丝绸惠万方。中华创文明,神州大风光!”

一只蚕、九颗星,

文明根脉瓜瓞绵绵

作为双槐树遗址发掘项目的总负责人和“双槐树遗址考古资料整理与综合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顾万发对“河洛古国”的“宝贝们”如数家珍,但他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家蚕牙雕”和“北斗九星”。

这两处颇具神秘色彩、打破常规认知的遗迹现象,甫一公布,就引发不少公众好奇的审视和热烈的讨论。

一只蚕,能有多重要?

这只用野猪獠牙制作的雕刻,长6.4厘米、宽不足1厘米、厚0.1厘米,造型和现代家蚕极为相似。背部凸起,头昂尾翘,仿佛即将吐丝或正在吐丝,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蚕雕艺术品。它的发现,被顾万发戏称为“神来之笔”。

“在‘寻找丝绸之源’过程中,我们在周边遗址发现了仰韶文化中晚期的丝绸实物,但仍有一关键问题悬而未决,吐出这丝的蚕是野生的还是驯化的?”顾万发说,“双槐树遗址的牙雕家蚕让一切不言自明。”

中华文明的一个典型特征即是农桑文明、丝帛文明。20世纪20年代,“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在山西西阴村遗址就发掘出半个蚕茧,引发考古学界对中国蚕桑和丝织起源及发展历程的追寻。

如今,双槐树遗址发现大量的农作物和正在吐丝状态的牙雕家蚕,连同附近青台、汪沟等遗址发现的农业和丝绸实物等,证明距今5300年左右的中原地区已开始驯化家蚕,形成较为完备的农桑文明形态。

李伯谦直言,以双槐树遗址为首的黄河流域中心聚落群,是目前发现中国农桑文明发展史上的时代最早的代表。

九颗星,能有何奥妙?

更确切地说,这是一处用九个陶罐摆放成天上“北斗九星”形状的遗迹,主体被掩埋在双槐树遗址中心居址区最大房子的门廊处。在“北斗九星”遗迹上端,即古人言中“天的中心”北极附近,还有一头首向南并朝着门道的完整麋鹿骨架。

陶罐半截在土中,只露出一小部分,乍一看平平无奇,很难直观意识到其在摆放位置上的巧思。

结合此前在青台遗址发现的用陶罐摆放而成的‘北斗九星’图案和圜丘形天坛遗迹,顾万发说,这一发现表明5000多年前的“北斗”崇拜是当时仰韶先民的最高信仰之一。

有专家认为,“北斗九星”遗迹一方面具有科学和天文价值,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具有相对成熟的“观象授时观”,用以观察节气、指导农时,还具有特殊的人文内涵与政治礼仪功能,其主人借此表达自己是呼应天上中心的地下王者,实现身份的“神化”。这是中国古代文明高度重视承天之命特征的早期代表,更是中华民族高度重视中心思维的重要考古学证据。

“家蚕牙雕”和“北斗九星”,一个是“脚踏实地”的农桑文明,一个是“仰望星空”的天文礼制。物质与精神,两大文明切面在双槐树遗址一体呈现。

受访专家指出,无论是遗址的地理位置、规模、文化内涵还是所处时代,无不凸显“河洛古国”是仰韶文化中晚期至少是黄河流域政治文明核心。而其天地之中的宇宙观、合天命而治的礼仪思维、崇尚中心的文化心理、具有引领性的社会发展模式,被后世所承袭和发扬,表明五千年中华文明主根脉可追溯于此,延续不断、瓜瓞绵绵。

五千多年时光流转。沐浴在文明曙光中的中原先民,其生活图景正经由考古研究被不断还原,在“河洛古国”,与你我相视一笑。(来源:《瞭望》 图源:双槐树遗址 2019年8月27日摄 李安摄)

【瞭望丨在“中国”发现中国】

◇“双槐树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实证了河洛地区在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

◇受访专家指出,无论是遗址的地理位置、规模、文化内涵还是所处时代,无不凸显“河洛古国”是仰韶文化中晚期至少是黄河流域政治文明核心

2018年5月末的暮霭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匆匆踏上前往北京的火车,马不停蹄地约见了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将一沓研究材料激动又郑重地递到王巍手中。

那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阶段性成果发布前夜,考古学界内部对于即将披露的一系列重大发现,已有诸多讨论。浙江良渚、东北地区西辽河流域的红山、山西陶寺、安徽凌家滩……实证着5000多年前中华文明初始时期的“满天星斗”。
  
可这一片璀璨星光中,却唯独不见河南的身影。所谓“中原地区文明洼地现象”的说法似乎再度被坐实。

探寻中华文明起源,这片被以“宅兹中国”四字铭刻在何尊之上的土地,不应该也不可能缺席。

“那份当时未公开发布的材料,正是河南郑州双槐树遗址的初步研究成果。”顾万发说,“王巍老师看后也认为非常重要,尽管仍需进一步论证,但我们都知道,属于河南的那抹隐秘而伟大的文明起源之星光,马上将不再黯淡……”

一场雨“冲出”的文明

在伊洛汇流入黄河处的河南巩义河洛镇,有个名为“双槐树”的小村庄。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它并不起眼,只是静默地居于黄河南岸高台地上,等待与世人相视的一刻。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易经》中“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的记载,更是广为流传。

诸多历史文献,都将最早的“中国”指向黄河流域的河洛地区。中华文明起源的“中原中心说”,也一度是学界的主流观点。但考古工作者们,迟迟未能找到过硬的实证材料。

王巍也一直有个“心结”。“在距今3700多年前,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中原地区在各个时期都有很重大的发现,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关键时期,怎么会没有文明起源迹象呢?”

1984年,河洛镇滩小关村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命名为“滩小关遗址”,并未引起广泛关注。

那是河南考古人与“河洛古国”的第一次擦肩而过。

20世纪90年代初,为配合基建,考古工作者对滩小关遗址进行了小规模发掘。“回过头看,那次的发掘点其实距离双槐树遗址内环壕及一号宫殿都非常近,不过几米。”顾万发回想起来仍颇感遗憾,“要是当时再多布几个探方就好了。”

那是河南考古人与“河洛古国”的第二次擦肩而过。

倏忽,又是10年。2003年,顾万发在花地嘴遗址主持考古发掘工作,一个雨天,无法开工,便和一同避雨的老乡闲聊起来。

“你们不就是在整天找瓦片吗?我们村多得是!”

“您是哪个村的?”

“双槐树。”

这个村庄离滩小关村并不远。顾万发一下提起兴趣,那里会不会真“有点好东西”?

又一个雨天,顾万发动身了。在双槐树村一个原本为引黄河水灌溉而挖,但并未启用的大型蓄水池,数日的雨水已将池壁冲塌,剖面上,不仅各式各样的陶片堆叠在一起,还暴露出房基、动物骨骼、石斧、石刀等遗迹遗物。

很快,随身携带的两个编织袋就装满了。顾万发和民工师傅一人扛起一袋,冒雨返程。

“我们俩,肩上是文物,脸上是雨水,身上全是泥。”顾万发说,走到一半,他的一只鞋底掉了,只能打赤脚,回到工作站才发现,脚上全是口子。“当时什么都顾不上了,只想着赶紧把捡回来的陶片洗干净。”

通过综合判断,双槐树村发现的陶片明显属于仰韶文化风格,并且器物的等级较高。顾万发立刻意识到重要性。“那感觉简直就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像农民看到了丰收的麦浪。”

此后的钻探发现,滩小关遗址仅是双槐树遗址东北部的一角。双槐树遗址被确认并命名。

但考古发掘工作的具体开展还需多方商榷。惊鸿一瞥后,双槐树重归静默,俯瞰大河滔滔。而顾万发也在密切注视着双槐树,静待最佳契机。

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

2013年起,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寻找中国丝绸之源——郑州地区仰韶时代中晚期考古学文化面貌与文明起源问题研究”课题启动,对双槐树遗址及其周边区域进行规模化的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

既为“寻丝绸”,也为“找源头”。随着工作不断深入,双槐树遗址的一系列重要遗迹现象被持续揭露出来。

2020年春夏之交,这座由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建议命名为“河洛古国”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迎来揭开神秘面纱的时刻,穿越5300年时光,铺陈在世人眼前。

——这是一处经过精心选址和科学规划的都邑性聚落遗址,周边的青台、汪沟和洛阳的苏羊、土门等多个遗址,特别是西山、点军台、大河村仰韶文化城址组成的城址群,对双槐树都邑形成拱卫之势。

——这里现存面积高达117万平方米。遗址被内壕、中壕、外壕三重宽大的环壕围绕,形成严密的防御体系。“三重环壕曲度一致,工程量巨大,显然具有规划的同时性。而这种形制的规划可能蕴含有一定的高等级礼制概念。”顾万发说。

——这里有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宫殿”,多处院落建立在大型版筑夯土地基之上,门塾台阶、一门三道。“这种大型院落的空间组织形式连同大型居址构成的‘前朝后寝’式的宫城布局,开创了中国宫室制度的先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努说。

——这里有封闭式排状布局的大型中心居址区,目前发掘的4排大型房址,其间有巷道相通,其中最大的房子面积达220平方米,即使放到今天看也属于“豪宅”,可见居住者身份非同一般。在居址区的南部,两道370多米长的围墙与北部内壕合围形成了一个18000多平方米的半月形结构,其南段两端围墙组成的造型被专家视为中国最早瓮城的雏形。

——这里有4处共1700余座经过严格规划的大型公共墓地,所有墓葬均呈排状分布,墓葬区内的夯土祭坛遗迹,是仰韶文化遗址中首次发现。

——这里出土了许多含外来文化因素的器物,如具备大汶口文化特征的折腹鼎、属于屈家岭文化因素的陶器组合双腹豆和双腹碗等,说明河洛地区在距今5000年前后已存在文化的汇聚和辐射,体现出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

——这里还发现了用9个陶罐摆放成“北斗九星”遗迹、与丝绸起源关联的最早家蚕牙雕……

“双槐树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实证了河洛地区在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王巍表示,以双槐树遗址为中心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堪称“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

我国考古界泰斗、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高度评价双槐树遗址,亲笔写下《双槐城礼赞》一诗,其中提到:“是始建朝廷,诸侯来朝奉”“春蚕勤吐丝,丝绸惠万方。中华创文明,神州大风光!”

一只蚕、九颗星,

文明根脉瓜瓞绵绵

作为双槐树遗址发掘项目的总负责人和“双槐树遗址考古资料整理与综合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顾万发对“河洛古国”的“宝贝们”如数家珍,但他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家蚕牙雕”和“北斗九星”。

这两处颇具神秘色彩、打破常规认知的遗迹现象,甫一公布,就引发不少公众好奇的审视和热烈的讨论。

一只蚕,能有多重要?

这只用野猪獠牙制作的雕刻,长6.4厘米、宽不足1厘米、厚0.1厘米,造型和现代家蚕极为相似。背部凸起,头昂尾翘,仿佛即将吐丝或正在吐丝,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蚕雕艺术品。它的发现,被顾万发戏称为“神来之笔”。

“在‘寻找丝绸之源’过程中,我们在周边遗址发现了仰韶文化中晚期的丝绸实物,但仍有一关键问题悬而未决,吐出这丝的蚕是野生的还是驯化的?”顾万发说,“双槐树遗址的牙雕家蚕让一切不言自明。”

中华文明的一个典型特征即是农桑文明、丝帛文明。20世纪20年代,“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在山西西阴村遗址就发掘出半个蚕茧,引发考古学界对中国蚕桑和丝织起源及发展历程的追寻。

如今,双槐树遗址发现大量的农作物和正在吐丝状态的牙雕家蚕,连同附近青台、汪沟等遗址发现的农业和丝绸实物等,证明距今5300年左右的中原地区已开始驯化家蚕,形成较为完备的农桑文明形态。

李伯谦直言,以双槐树遗址为首的黄河流域中心聚落群,是目前发现中国农桑文明发展史上的时代最早的代表。

九颗星,能有何奥妙?

更确切地说,这是一处用九个陶罐摆放成天上“北斗九星”形状的遗迹,主体被掩埋在双槐树遗址中心居址区最大房子的门廊处。在“北斗九星”遗迹上端,即古人言中“天的中心”北极附近,还有一头首向南并朝着门道的完整麋鹿骨架。

陶罐半截在土中,只露出一小部分,乍一看平平无奇,很难直观意识到其在摆放位置上的巧思。

结合此前在青台遗址发现的用陶罐摆放而成的‘北斗九星’图案和圜丘形天坛遗迹,顾万发说,这一发现表明5000多年前的“北斗”崇拜是当时仰韶先民的最高信仰之一。

有专家认为,“北斗九星”遗迹一方面具有科学和天文价值,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具有相对成熟的“观象授时观”,用以观察节气、指导农时,还具有特殊的人文内涵与政治礼仪功能,其主人借此表达自己是呼应天上中心的地下王者,实现身份的“神化”。这是中国古代文明高度重视承天之命特征的早期代表,更是中华民族高度重视中心思维的重要考古学证据。

“家蚕牙雕”和“北斗九星”,一个是“脚踏实地”的农桑文明,一个是“仰望星空”的天文礼制。物质与精神,两大文明切面在双槐树遗址一体呈现。

受访专家指出,无论是遗址的地理位置、规模、文化内涵还是所处时代,无不凸显“河洛古国”是仰韶文化中晚期至少是黄河流域政治文明核心。而其天地之中的宇宙观、合天命而治的礼仪思维、崇尚中心的文化心理、具有引领性的社会发展模式,被后世所承袭和发扬,表明五千年中华文明主根脉可追溯于此,延续不断、瓜瓞绵绵。

五千多年时光流转。沐浴在文明曙光中的中原先民,其生活图景正经由考古研究被不断还原,在“河洛古国”,与你我相视一笑。(来源:《瞭望》 图源:双槐树遗址 2019年8月27日摄 李安摄)

孝道
孝,中华民族传统思想基石。
如果说,世界范围内,有一样东西去掉了就会大家都差不多,这样东西毫无疑问就是孝。西学东渐的百几十年,看不到西方有什么孝可言。其他地方,其他民族或许有敬老一说,但像中华民族一样,把孝上升到孝道,乃至作为君子贤能之人必须具备的德操,只有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文明唯一的从远古无断层传承至今的民族。为什么只有中华民族会这样?那我们就要看看文明靠什么来延续?一定是靠人。人为什么会坚守,因为这个东西值得坚守。值得坚守的东西很多,为什么其他的东西不行?
比如钱?有人说钱不是人人都信奉吗?怎么就不能形成一个民族?不要说钱这个东西并非人人都信奉,就算是,它也只能形成一类人,无法聚拢一族人。钱,这个东西同样很早就要,他从来就没有聚拢过一族人,这个事实本身就说明了问题。
其他的民族也有很多优秀的特质,为什么就不能形成像中华民族一样优秀的孝道文化基因呢?
中华民族有很多文化特质,比如文字,比如服装,比如饮食…但是,这些是不可改变的文化基因吗?这些可以让你聚为一族吗?
文字是被最多人误解的文化特质。中文确实很独特,导致很多人觉得中华文明是因为中华文字的独特性形成的。
其实,文字只是一个工具,它只是一个文明传播的载体表达形式。诚然,文字有好坏就像工具有好坏一样,但文字不足以形成凝聚人的力量。比如,全世界不少人说英文,又有多少认为自己是英国人?
华服采彰固然很代表中华民族。但是,宵小们也会因为利益而着中华美服示人以牟利。
中华美食就更不用说了。
美食当前都不识,只能说枉为人吧。但,狼吃羊从来就没有认为自己是羊。
那么问题来了,难道孝道就不怕人家学去吗?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孝道,其实是德的一个部分。
而德呢,需要人的修养达到一定的程度才会产生。
中华民族一直以来都是最注重自身修养的民族,也是最具有道德的民族。其他的呢,他们基本还停留在崇尚武力的阶段,还不知道什么是以理服人,以德服人。
当然地,很多国家本身就缺德,然而他们也清楚缺德不是一件可以夸耀的事情。于是,想方设法给自己脸上贴金。也会搞一些慈善什么的东西来掩人耳目。
他们也会做一点善事,让人看上去觉得他们好像也有德的样子。真懂什么是德的人,是不会被那些假仁假善所迷惑的。
比如某首富慈善基金会,好像他也做些善事,你凭什么说人家没有德?
古人早有定理:为善想人知,其心也恶。
可见德是用来提升自身修养的,不是用来宣传的。昭告天下我有德、我行善,不是一种有德的行为。
那么,什么才是富人们应该行的善?
古人同样有定理:俭以养德,造福桑梓。过简朴的生活,以身作则影响身边的人,让家乡的人都过上好日子。所以,富人们要做的就是让他的员工也成为世界上最富的员工,让他家乡的人都比其他人的家乡人过得更好。员工成就最富的老板,老板也应该支付一流的薪水给员工,这才是正常的回报。按照这个标准去衡量,我们自然就知道谁是真好人,谁是伪君子。
为什么伪君子们宁愿舍几个钱去行善,也不愿去行孝?
这就是前面说道有趣的地方。
孝在德所涵盖的内容里,是最需要亲力亲为的一个。
这同样有古代定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的,像对待自己的老人一样,对待其他老人。请问,富人们做得到吗?
他们宁愿“女士优先”,也没有老人优先。也就是说,中国人有敬老的文化,西方人有“敬雌”的文化。
西方人不敬老,是西方人价值观使然。
西方人特别看重有价值的东西。没有价值的东西,他们都当垃圾。老人在西方人的价值观里就是垃圾。西方人的价值观里,学问,技术都以新为好。不要说老人,就是年轻人和中年人的知识和技术,都随时会过时而可能不能胜任当前的职位,这样的中、青年人口都要被淘汰,何况老人?所以,西方人的不敬老是他们的价值观和竞争意识造成的。对有这样价值观的人来说,一个没有价值的东西,抛弃都来不及他怎么可能去敬?所以,他们的先天不足和后天认识都造成了他们不可能有孝产生 ,更不用说孝道了。
而反观中国人,则完全和西方不一样。中国人的价值观是敬重成熟而广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技术。
成熟,意味着需要时间长的考验,广博也需要时间去历练;精湛就更不用说,需要时间的磨砺。一点不意外地,老年人符合这个特点。所以,老年人理所当然成了宝贝。这样一来,传统知识有人传授,传统才会被继承下来。
因为老了不会被抛弃,人生一辈子到了最后的时刻才不会感到凄凉,人活着才会有奔头。
动物学家们发现,动物也是晚景凄凉到。西方崇尚丛林法则,他们的价值观也就是没有脱离动物性的价值观。
而我们中国古人通过道德的教化,几千年前就脱离动物性,而更具人性。
因此,孝道看上去是价值观的区别,实际上是人有没有脱离动物性的区别。
难道孝就不能学吗?当然可以。谁学了,谁就脱离了动物性,大家都脱离了动物性,这个世界不就和谐了吗?
孝,为什么会让人凝聚在一起?孝,敬老也。敬老,就必然会产生祖先崇拜,崇拜祖先就必然会寻祖溯源,寻祖溯源就会讲究落叶归根。同根,同种,同源,你说他有没有凝聚力?
因此,孝道才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几千年的文化根脉。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5,戒欲   房事过度,会伤神损寿,影响健康;有人靠‘壮阳药’以求无度淫乐,人道中年只可有情,不可多欲。5,戒欲   房事过度,会伤神损寿,影响健康;有人靠‘壮
  • 后来随着入伍退伍,我除了每年在权志龙过生日的时候会发相关的消息,其他也不怎么发了,不是不喜欢了,而是好像我喜欢喜欢着,这种喜欢归于平淡了。从15年到22年 是隔
  • 这个时候你就不能再去高位股,要远离高位情绪纯筹码情绪博弈上去的股了,同时,看到这个情况,你要想到高低切换,做补涨,那么一个高位龙头的大跌或者某个板块的调整大跌后
  • #普京称拒绝卢布结算就终止合同# 【中美”毛衣战"启示:得道不仅多助,简直天助】昨天和一个做国际贸易的朋友小聚,从他口中竟然听到了一个神奇的故事。朋友
  • 都有着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有属于自己的语言和文字。#非遗传承##苗族女服#数字化保护民大节yyds黎族的酸粉好好吃[世界微尘里]苗族的游戏“大花猫” 米豆
  • 她在舞会上认识了达西,他英俊潇洒,家财万贯,但是为人傲慢,伊丽莎白一直对他心生排斥,经历一波三折,伊丽莎白深入了解到达西善良、慷慨的一面并解除了对达西的偏见,达
  • 周惠民这样有文字功力的人写食物都能写得这样浮散和无聊,你不在写之前做点相关研究还真以为写出来的文字会有趣味有营养?就以食记这样类型的文字来举例子,本来食物就是个
  • 不似一般沙拉味清淡,炸过又炒过的土豆丝麻辣鲜香,酥脆爽口,简直太过瘾,再来一口清爽的沙拉洗洗嘴巴,完美!土豆丝吃起来又香又脆,麻辣鲜香,再配合清爽的蔬菜沙拉,味
  • 21.小生不才,未得姑娘青睐,扰姑娘良久,姑娘莫怪,至此所有爱慕之意,止于唇齿,溺于年华,今生就此别过。11.夜雨扰芳华,尘埃中挣扎,一生悲喜谁人问,青灯一盏无
  • ”据悉,丹尼尔葛拉在确诊的前一天,被拍到戴口罩进入剧院,跟足防疫措施,而在演出开始前,他受访时就曾透露,之所以选择重返舞台剧,就是想为受到疫情冲击而重创的舞台剧
  • 就是发7⃣️图难得是个一整天没课的周二 下午去新媒办公室教新生 免费的工作餐 就是说植村秀简直就是油皮亲妈本妈 贵是有道理的 还好色号674一选就选得很合适了
  • 领导觉得,这种生存锻炼很有必要;但员工却私下吐槽,这哪里是团建,分明是特种兵训练,请组织放我回家。我给你念几条网上花式吐槽团建的段子:有人说,团建就是拿着公司的
  • 当你放下过高的期待,学会拥抱当下,你会发现,生命里的一切,原来都是最好的安排。10偶尔要回头看看,否则永远都在追寻,而不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
  • #净坛使者小李#2⃣️1⃣️+一袋泡椒猪皮泡椒猪皮真的好好好好好好吃高蛋白 热量也没有很高[憧憬]就是太辣啦昨天上秤重了丢丢(不过肌肉含量也有高丢丢)但我仍然怀
  • 快乐的时候和朋友们聚聚,做想做的事享受生活;不开心的时候想着有我们的支持,不管怎样的风风雨雨,总会过去,雨过天晴后的世界更美好!记住:在人生的路上,我们不能控制
  • 刚看到这个时,我也难免失落难过,但我后来想到,如果放在历史的时间轴上看,每一代人,在其年轻时刻,都要面临相应的挑战。前面的少年青春难免会有俗套的情节,韩国社会和
  • 截至目前,理想ONE已连续三个月交付超过1万辆,创30万元以上的中国豪华品牌车型交付新纪录。2022年第一季度,理想汽车累计交付31,716辆,同比增长152.
  • 各单位实施限流措施,分时分段接待服务,避免集中入场。跨省出境跟团游,还得再等等[允悲]】3月26日辽宁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辽宁省文化和旅
  • #接纳承诺疗法# 每日学点心理学,一起ACT! 什么是关系框架理论(RFT)? 人类的语言很是神奇,英文26个字母可以组合出数十万词汇,而且还在不断造新词,
  • 天上罗曼史虽然有很多新鲜的故事,饰演天使丹的金明洙的演技变身等带动《仅爱》人气的因素,但最重要的还是展现了不可替代演技的演员申惠善的真正价值。 KBS的姜炳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