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普胜诉#
德普胜诉这事,可以视为小作文时代的转折。
因为不仅结果是德普胜诉,在审判过程中你也会发现,过去小作文中的几个典型逻辑和话术,全部被推翻了。

1 法庭明确表示,你发布华盛顿邮报《女性变革时刻》专栏的文章,虽然没有提到德普的名字,但是你的陈述是关于德普的,(YES)
并且,基于发表陈述时的情况,它向除德普以外其他看到陈述的人,传达了诽谤含义了吗?(也是yes)

也就是说,“我没有针对谁,我谴责家暴你们不要自我代入”“你急就是石砸狗叫”这套逻辑,完完全全彻彻底底被推翻了。

所以以后动不动小作文,对方反驳就立马“石砸狗叫”的逻辑麻烦不要再来说了,哪怕你没有提,法律层面也是可以基于当时情况,判断
“你的陈述是关于xxx的,并且你的陈述向大众传达了诽谤含义”

永远永远,不要把大众当傻子,不要把法律当傻子。

2 并且,“虽然这件事是假的,但类似的情况难道不存在吗?”这个挡箭牌逻辑,也被推翻了。
艾梅柏可以说我没有提德普,我只是在反对家暴,我是在替女性发声。
事实上那篇还真就没提到,还真就可以说,

“尽管我被家暴这事未必成立,但我就不能科普女性遭遇的暴力情况了吗?我这是女性正当权益!你们难道想捂住女性声音吗!天啊这是什么万恶的男权社会压迫啊!”

其实直到宣判后,你会发现她还在打这个牌,这不是我的失败,是女性的失败
——“我对这个判决对其他女性意味着什么更加失望”
——“这推翻了必须认真对待对女性的暴力行为的想法”(图四)

但是,也没用,法庭一样可以明确
“诽谤含义是你的设计和意图吗?(YES)”
“具有真实的恶意吗?(YES)”
你怎么想不重要,大众是否被误导,是否造成恶劣影响这个事实,很重要,法律更看重客观现实。

所以以后
“我没有诬告,我是为女性发声反家暴/性骚扰/xxx,你反对我就是共情家暴犯”这套逻辑,麻烦也不要再秀了。
大家并不反对女性发声,只是在反对你诬告。
不要用“替女性发声”这个挡箭牌,去混淆诬告的事实。

法律层面是可以判断“这是你的设计和意图”的。
还是那句话,不要把大众当傻子,政治正确不会永远有用。

3
而且而且,更重要的是,法庭不止宣判了德普胜诉,还明确宣判了对方是诽谤,并且要赔偿,艾梅柏必须向约翰尼·德普支付 1000 万美元和 500 万美元的赔偿金。

有人表示这个赔偿是不是过了,是不是对女性过于苛刻,但其实这个赔偿,我觉得才是真的在保护其他女性。
很多人都觉得,保护女性那就是男的犯罪立刻开除,女的犯罪互相道歉,你要聊什么追究责任那就是斤斤计较对女性不友好是厌女。

但事实是,很多人没有想明白一个逻辑。
指控的有效性是建立在什么之上的?
答案是成本

小孩子发毒誓会说什么?
“如果我说谎,天打五雷轰”

如果我说谎了,那么我天打五雷轰,我肯定不愿被天打五雷轰对吗?所以我大概率没在说谎。
这是五岁小孩子都明白的道理。

为什么诬告要反坐?规定这么高的成本,是男权社会在堵嘴在让你不要控诉?
错,这是在保护正当控诉的人。
因为对于真正有委屈的人来说,反坐的成本其实是不存在的。
但诬告反坐的惩罚成本摆在这, 一般人不会去诬告,你这个愿意承担极其高昂反坐成本的人,发言自然就更可信更容易被注意到。
“他愿意承担这么高的成本了,你认为他的发言是随便一说吗?”

这才是指控有效性的来源,他是建立在高昂的违约成本上的,而不是单纯高喊“你们要相信,要建立对xxx友好的舆论环境”。

如果诬告和诽谤,没有任何成本,任何人都可以随意小作文,并且哪怕被拆穿,也不用付任何代价,甚至“抛开事实不谈,难道类似情况不存在,我不是在做好事吗?”
那么所有人面对小作文时,都会思考,你这个没有任何成本,哪怕假的也没有任何代价,那我怎么知道你不是在随口一说呢?

这种时候你会发现,这个问题在挑战人性了,你高喊无条件相信,本质就是让大家认可“所有人都不会撒谎”,这显然是荒诞的。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更不会有无缘无故的相信。
唯一有的是建立在利害关系上的理性判断。

你说谎要付代价,那么我相信你应该不会冒着付代价的成本去说谎。这违背人性,所以你大概率没在说谎。对吗?

任何流程都要遵循人性,而不是去挑战人性。
天天挑战人性的那个,就叫政治正确。

明白了这个你也就会理解,为什么之前日韩欧美的职场女性高管女性们跳反女权,因为按对方这套女性永远没错,错了也是被压迫所以不应该惩罚的理念来,等于是在宣告“女性不是正常人,不具备完全行事人能力”

对于说谎的人来说,是有利的,他的谎言难以被一下拆穿了
但对于我这不说谎的人来说,显然是有害的,因为我的正常发言可信度也降低了
反应过来后必然会反对这种将女性特殊化的思潮

事实是,很多时候,大家并不厌女,只是单纯的反对骗子

#德普胜诉#
德普胜诉这事,可以视为小作文时代的转折。
因为不仅结果是德普胜诉,在审判过程中你也会发现,过去小作文中的几个典型逻辑和话术,全部被推翻了。

1 法庭明确表示,你发布华盛顿邮报《女性变革时刻》专栏的文章,虽然没有提到德普的名字,但是你的陈述是关于德普的,(YES)
并且,基于发表陈述时的情况,它向除德普以外其他看到陈述的人,传达了诽谤含义了吗?(也是yes)

也就是说,“我没有针对谁,我谴责家暴你们不要自我代入”“你急就是石砸狗叫”这套逻辑,完完全全彻彻底底被推翻了。

所以以后动不动小作文,对方反驳就立马“石砸狗叫”的逻辑麻烦不要再来说了,哪怕你没有提,法律层面也是可以基于当时情况,判断
“你的陈述是关于xxx的,并且你的陈述向大众传达了诽谤含义”

永远永远,不要把大众当傻子,不要把法律当傻子。

2 并且,“虽然这件事是假的,但类似的情况难道不存在吗?”这个挡箭牌逻辑,也被推翻了。
艾梅柏可以说我没有提德普,我只是在反对家暴,我是在替女性发声。
事实上那篇还真就没提到,还真就可以说,

“尽管我被家暴这事未必成立,但我就不能科普女性遭遇的暴力情况了吗?我这是女性正当权益!你们难道想捂住女性声音吗!天啊这是什么万恶的男权社会压迫啊!”

其实直到宣判后,你会发现她还在打这个牌,这不是我的失败,是女性的失败
——“我对这个判决对其他女性意味着什么更加失望”
——“这推翻了必须认真对待对女性的暴力行为的想法”(图四)

但是,也没用,法庭一样可以明确
“诽谤含义是你的设计和意图吗?(YES)”
“具有真实的恶意吗?(YES)”
你怎么想不重要,大众是否被误导,是否造成恶劣影响这个事实,很重要,法律更看重客观现实。

所以以后
“我没有诬告,我是为女性发声反家暴/性骚扰/xxx,你反对我就是共情家暴犯”这套逻辑,麻烦也不要再秀了。
大家并不反对女性发声,只是在反对你诬告。
不要用“替女性发声”这个挡箭牌,去混淆诬告的事实。

法律层面是可以判断“这是你的设计和意图”的。
还是那句话,不要把大众当傻子,政治正确不会永远有用。

3
而且而且,更重要的是,法庭不止宣判了德普胜诉,还明确宣判了对方是诽谤,并且要赔偿,艾梅柏必须向约翰尼·德普支付 1000 万美元和 500 万美元的赔偿金。

有人表示这个赔偿是不是过了,是不是对女性过于苛刻,但其实这个赔偿,我觉得才是真的在保护其他女性。
很多人都觉得,保护女性那就是男的犯罪立刻开除,女的犯罪互相道歉,你要聊什么追究责任那就是斤斤计较对女性不友好是厌女。

但事实是,很多人没有想明白一个逻辑。
指控的有效性是建立在什么之上的?
答案是成本

小孩子发毒誓会说什么?
“如果我说谎,天打五雷轰”

如果我说谎了,那么我天打五雷轰,我肯定不愿被天打五雷轰对吗?所以我大概率没在说谎。
这是五岁小孩子都明白的道理。

为什么诬告要反坐?规定这么高的成本,是男权社会在堵嘴在让你不要控诉?
错,这是在保护正当控诉的人。
因为对于真正有委屈的人来说,反坐的成本其实是不存在的。
但诬告反坐的惩罚成本摆在这, 一般人不会去诬告,你这个愿意承担极其高昂反坐成本的人,发言自然就更可信更容易被注意到。
“他愿意承担这么高的成本了,你认为他的发言是随便一说吗?”

这才是指控有效性的来源,他是建立在高昂的违约成本上的,而不是单纯高喊“你们要相信,要建立对xxx友好的舆论环境”。

如果诬告和诽谤,没有任何成本,任何人都可以随意小作文,并且哪怕被拆穿,也不用付任何代价,甚至“抛开事实不谈,难道类似情况不存在,我不是在做好事吗?”
那么所有人面对小作文时,都会思考,你这个没有任何成本,哪怕假的也没有任何代价,那我怎么知道你不是在随口一说呢?

这种时候你会发现,这个问题在挑战人性了,你高喊无条件相信,本质就是让大家认可“所有人都不会撒谎”,这显然是荒诞的。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更不会有无缘无故的相信。
唯一有的是建立在利害关系上的理性判断。

你说谎要付代价,那么我相信你应该不会冒着付代价的成本去说谎。这违背人性,所以你大概率没在说谎。对吗?

任何流程都要遵循人性,而不是去挑战人性。
天天挑战人性的那个,就叫政治正确。

明白了这个你也就会理解,为什么之前日韩欧美的职场女性高管女性们跳反女权,因为按对方这套女性永远没错,错了也是被压迫所以不应该惩罚的理念来,等于是在宣告“女性不是正常人,不具备完全行事人能力”

对于说谎的人来说,是有利的,他的谎言难以被一下拆穿了
但对于我这不说谎的人来说,显然是有害的,因为我的正常发言可信度也降低了
反应过来后必然会反对这种将女性特殊化的思潮

事实是,很多时候,大家并不厌女,只是单纯的反对骗子

《解经修行》——余秋雨

三,那些否定

空,是一个坐标。由它一比,世间很多重大的物态、心态、生态,都由重变轻,由大变小,甚至变得没有意义了。

因此,要阐释空,仰望空,逼近空,触及空,必须运用一系列减除之法,断灭之法,否定之法。

《心经》虽然短简短,却用了大量的否定词,例如“不”和“无”的整齐排列。确实,只有经过“不”和“无”的大扫除,才能真正开拓出的“空”空间,

先说“不”。

《心经》说,在空相中,“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我把这几个“不”都翻译成了“无所谓”,即“无所谓诞生和灭亡,无所谓污垢和洁净,无所谓增加和减少”。这里的“无所谓”不是没有,事实上,生活灭,垢和零,增和减还是存在的,但是没有绝对意义,也没有固定差异。

生是灭的开始,因此生中隐藏着灭。反之,灭中有包含着生,或启动着另一番生。因此,没有纯粹的生,也没有纯粹的灭。它们之间,并不是彻底对立。

垢和净也是一样。“水至清则无鱼”,净和垢历来并存,只是比例变动而已,而且,大净中很可能潜伏着大垢,“含剧毒而无迹”;大垢中也可能隐藏着大净,“出淤泥而不染”。

增和减更难判定。似增实减,似减实增的情形,比比皆是。结果,增也无所谓增,减也无所谓减,非增非减,不增不减,归之于空。

总之,空门,就是打通之门。把生和灭之间的门打通,把垢和净之间的门打通,把增和减之间的门打通,打通了,也就进入“空门”。空的最大、最常见障碍,是一座座关着的门,关着的门,就是强行切割之门,互相觊觎之门,自寻烦恼之门。因此,《心经》对这些关着的门,说了那么多“不”,要它们全部打通。

《心经》用的最多的否定字,是“无”。

在空的世界,各种障碍都要接受“无”的荡涤。大致以下几种——

第一种,荡涤感觉障碍。人们常常会相信“眼见为实”,“亲耳听到”,“亲口尝过”,而佛教则对人的感觉保持怀疑。直接感觉到的一切,极有可能是表象、暂相、假象。因此《心静》指出,从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等等感觉系统所带来的不同心理感受,都不可完全信赖,都不要过于在乎,甚至都可以视之为无,这也说明。“看破”之“看”,与一般的视觉,并不相同。

第二种,荡涤界限障碍。人们走上感觉误区之后,又会设置很多界限,作为认识世界的栏杆和台阶。其实这些界限都是心造的,实际并不存在。《心经》里所说的“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也就是指从最初的视觉到最后的意识,人们划出很多界线,都应该撤除。世上很多学者和行政官员一直以“划界”作为自己的行为主轴,其实都是在做分化世界的事情。在佛教看来,所有的划界有时是需要的,但说到底还是在设置障碍。因此,也要视界为无。

第三种,荡涤生存障碍。很多智者和哲人,老是在研究人类生存的很多麻烦课题。例如,明白和愚黯、衰老和死亡、痛苦和灭亡、机智和收获等等。佛教认为,这些问题没有归向,无从解决,因此也就无法成立。《心经》所说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那么重要的一系列难题,答案都是“无”。历来都是人类生存的大课题。明黯老死,似乎更是有更事关及生存等级。《心经》认为没有这种等级,也不应期待这些问题的解决。自认的机智和收获,更没有着眼的必要。但这些人人都看重的思维山峦都归之于无,空的境界才能真正出现。

那么多“无”,概括起来也就是“无常”。“无常”二字,对世界种种固定性、规律性、必然性、周期性、逻辑性提出了根本的怀疑。因此,正是“无常”,可以排除一系列障碍。无常,初一听让人心神不定。但是,当它宣布,原来让人心神安定的那些“规律”和,“必然”都不可靠。人们的心神也就会搁置在“小安定”后获得的“大安定”。

既然整体是无常,那就不要那么多预测、判断、分析了。来什么就是什么,当下面对,即时处理。也就是说,从“失去依靠”走向了“不必依靠”。

因无常而不必依靠,那就叫“自在”。

如果这一系列障碍都得以排除,那么,由这些障碍带来的精神恶果也可以避免了。也就是《心经》所说的“心无挂碍”,“无有恐怖”。正是这两个“无”,可以使人“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只可惜,以上一系列被“无”所否定的东西,世人常常不舍得丢弃,那么,随之也就无法丢弃那些挂碍、恐怖、颠倒梦想了。

一连串的否定,组成了一场“空们大扫除”。为的是挣脱种种现状,达到没有障碍的“如来”境界。

四,度化众生

《心经》认为,以“无”入“空”,排除障碍是人生真正的大智慧。同是一个“智”,小机智徒增障碍,被佛经称为“漏智”,属于排除之列。排除了小机智,就能开启大智慧,那就是“般若”。般若智慧的核心是度化,因此又称“般若波罗蜜多”,即“大智慧度化”,简称“智度”。佛典中,有《大智度论》。

度,是脱离苦海到彼岸。小乘佛教,重在个人解脱,大乘佛教,重在众生度化。个人解脱的理由和程序都已经说得很清楚。那么,从逻辑上,为什么还要拓展成众生度化呢?

有人说,这是佛教随从了普世道德,不在乎自身逻辑。对此,我不能同意,我认为佛教由“度己”而导致“度人”的逻辑,很清晰,下面,且让我略加梳理。

如前所述,佛教在阐明“空”的学说时,着力排除种种界定,拆卸道道门槛。很快就碰到了最重要的一个界定,那就是“他我”之间的界定。遇到了最后一道门槛,那就是“人己”之间的门槛。

“我”是什么?显然,不管在生理意义、伦理意义还是社会意义上,都是“性空”。生理意义上的“我”,是速朽的皮囊,伦理意义上的“我”,是随着亲情关系必然陨灭而不知自己是谁的孤鸟,社会意义上的“我”,是被一堆人造身份所堆垒而成的空洞名号。正如前面已经说到,一切“拥有”,都是“假有”,那么,接下来,一切“拥有者”本人,也是空相,富人的钱财是空,高官的权位是空,而重要的是富人和高官本身,也是空。那么,不是高官和富人的普通人呢?也一样,都是空相。

现代西方思维中,“我”是一切的出发点。我的存在,我的权利,我的成败,我的性格……这便是欲望的渊藪,冲突的本体,烦恼的根源。

佛教以很大的力度,对“我”提出了质疑。不是质疑我个人的优缺点,而是质疑“我”这个概念本身的存在基点。质疑的结果,是主张放弃对“我”的执着,即破除“我执”。

我前面说到,《心经》里包涵了那么多“无”,都可以概括为“无常”,其实,在“无常”后面还隐藏着一个最根本的“无”,那就是“无我”。

历代不少佛教学者把“缘起性空,无常无我”八个字当作佛教的精髓,我很赞成。

在世界各大宗教派别和哲学派别中,佛教明确地提出了对自我个体放弃、消融和超越,显示出非同一般的成熟等级。

佛教当然可以与那些主张个体圆满、个体成功的学说共存于世,但它又不能不指出,一切“完满”和“成功”都不可能真实。因此所谓“完满的个体”、“成功的个体”必然承载着多重虚假。扩而大之,一个世界如果真的存在很多“完满的个体”和“成功的个体”,或者企图“完满”或“成功”的个体,那他们一定会与周边的世界天天产生区隔和争斗,因此这个世界必定是一个喧闹和恐怖的天地。而这些以“完满”,“成功”自许者的下场也一定是苦,而且是难言之苦。

佛教正是因为破除“我执”,主张“无我”,才让那些自许“完满”,自许“成功”的欲望和追求真正断灭。简言之,因“无我”,才“灭苦”。

需要说明的是,后来禅宗中有“我即是佛”的说法,此“我”与“无我”并不矛盾。此“我”无欲,此“我”无名,只是作为一个精神宅体的例证,说明“人人皆有佛性”,可由可由切身做起。恰恰是佛性,能够有力抵挡“我”的“自性”。

正因为“人人皆有佛性”,度化众人也就有了可能。如果人人都以“佛”自认,那就不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我”,这恰恰是到达了更高意义上的“与我”境界。

“人人皆有佛性”,但人人又不能单独完满,因此任何一个人都不应该企求单独解脱。如果单独解脱了,而周围的众人还困于重重障碍之中,那么,这个自以为的“解脱”了个人还会寸步难行。如果别人没有解脱,那么,为了防护自己解脱必须划出人我之界。这么一划界,空境便顿时消失,解脱也无从说起。

诚如谚语所说,一滴清水无救于一缸污水,而一滴污水却能把一缸清水毁坏。一个修行者即使把自己修炼成的一滴最纯净的清水,却没有与周边污水分割的“薄膜”,那么,这滴清水怎么存在?同样,如果大家都成了纯净的清水,却还有一滴仍然污浊,那么,大家的纯净还能保持吗?因此,佛教必然指向整体关怀,普世行善,无界救助。要解脱,也要大家一起解脱。

更重要的是,佛教既然“无我”,也就无所谓“度己”。“度己”之说,不符合“无我”的宏旨。“无我”的空境,必把大千世界作为唯一主体,达到前面所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境界,发誓引渡每一个“兄弟”。

由此可知,佛教从“度己”跃升为“度人”思维十分清晰,并不是随意地从众悦众。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心经》最后那个咒语,呼唤得那么恳切:“接谛,接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珂。”我的翻译是:“去吧,去,到彼岸去,赶快觉悟!”对于这几句咒语,《心经》自己还反复推崇“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而且“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可见,在佛教看来,头等重要的大事是“度人”。

于是,作为佛教修行最高、最后目标的“涅槃”,也与“到彼岸去”连在一起了。《大智度论》在阐释“波罗蜜”时说:“涅槃为彼岸”。度人到彼岸的修行者称为“菩萨”,他们的“大誓愿”就是“度一切众生”。

在中国民间,菩萨常常被当作偶像,其实,他们只是修行者,因觉悟而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反对伤害。菩萨把佛教本义和民间企盼融成一体,组成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高尚信仰。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很多人‮我问‬减肥反不反‮的弹‬问题我想中国营养‮会协‬会长‮至乃‬国内外肥‮专胖‬家也不‮拍会‬胸膛跟你说:不会因‮减为‬肥根本‮存不‬在反不‮弹反‬的问题世
  • 温柔的小众文案1.一起吹过晚风的人 大概会记得久一些2.请保持热爱 奔赴下一场山海3.这世间欠你的一切温柔 我来还4.生活温暖顺心 其他别无所求5.选项一直都有
  • 1⃣️缺乏运动细胞这件事在今晚得到了百分百的确认,各种努力仍然浮不起来的我要放弃学游泳了,anyway,感觉教我游泳的年轻人应该才是万念俱灰的[拜拜][拜拜]2
  • 从6月18日至12月31日,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工作前提下,福建武夷山主景区向全国人民免门票,进入主景区游览的游客可凭个人有效身份证件给予免主景区门票的优惠(不含
  • #东方之珠# 《龙虎武师》是一部以人物为点,用历史和电影为线,串联起了香港电影从开始、繁荣,直至当下遗憾落寞的口述体纪录片。短短90分钟,记录了香港动作电影的高
  • 此次8号仓签约入驻万州城际空间站,不仅解决了万州、开州、云阳三地人民对于高端商业的需求,还将渝东北区域能级上升到新高度。重庆万州8号仓奥特莱斯,规划商业面积约1
  • 水瓶也会因为盲目而陷入恋爱,有可能在平凡的生活中让他们眼前一亮;也有可能是相处久了,对方做了点什么,就像在昏暗的黑夜点亮了绚烂的烟火,光影打在那个人脸上,他突然
  • [哇]越夜越精彩,电音泼水狂欢,全民热舞,燃情焰火酷炫激光,辣、燃、潮、炫在音浪中尽情释放荷尔蒙;人有千面,独特的魅力与自信才是专属面具,千面舞会,态度由你掌控
  • 当然,并非是分手完全是由你导致的,希望不要误解,感情是两个人的事,而非一个人的事,如果你客观反思过之后,并没有发现自身的问题,那么你就需要冷静下来,反思一下你们
  • 如果你欢笑,这世界就是永恒的绚丽春天,如果你忧伤,你将无法穿越冬天的苍白和寒冷,那怕是在彷徨浮躁的日子,也要嘴角上扬甜甜的微笑,说不定哪天生活就真被你的真诚和自
  • 一个长居北京的巴基斯坦朋友,很早之前我有和他聊过关于国内最喜欢城市,他的回答是重庆,因为他喜欢爬山。是的呀,人是很难真正意义上走出自己的第二故乡,那是自己自己主
  • 好茶得去品出来——暖莘茶 苏轼曾经说过“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由此可见,茶,从古至今,无论是在文人骚客,还是王侯将相的眼里,都有着不可被替代的地位,
  • 中午,毛毛回了消息:“宝宝,告诉你个事,别担心哦” 小萌犹豫了一会,她预感到毛毛应该受伤了,于是反复删了又写,最后回到:“嗯,你说” “刚刚工作受伤了,在脖子
  • 】翻开今年的两高报告,未成年人文身案、“茶颜悦色”奶茶诉“茶颜观色”不正当竞争案、网络博主恣意侮辱卫国戍边烈士案、“颜值检测”软件窃取个人信息案……这些司法案件
  • 一般只用上元回蓝...有双鸾(上元翔舞命中后立即回气血)在点绛唇也不点...雨霖铃还没试过,待议其实我觉得秀秀不太缺减伤...还是更喜欢瑰姿一点呀,加速能带给我
  • 合肥“专精特新”企业跃迁之路的背后,是合肥在人才和科技等方面的实力体现。【短 评】让更多“专精特新”企业脱颖而出研发出交通大气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的庆宇光电,掌握可
  • 据小区居民介绍,大约10分钟前,小区东区门突然封控,“好像是5号楼初筛有一个阳性,确实挺突然的,我们就等社区接下来的通知吧。据小区居民介绍,大约10分钟前,小区
  • 本次大赛的衍生活动作为第六届两宋论坛的主体活动,充分展现了开封作为华夏历史文明宋文化承载地的独特魅力,为宋潮美学的创新发展贡献了卓越的创意力量,也让开封广州两座
  • 我们分开了已是很久很久留给我的记忆只能在梦境里取舍诉不完的情愫割不断的离愁时时刻刻缠绕并绞杀在我的心头。一直都在憧憬,那望不到头的未来一直都在期盼,执手时的深情
  • 至于对方,能回报我们多少爱,因此可以不是最重要的了。当有人对你施不敬的言语,请不要在意,更不要因此而起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