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小常识
湿热体质与痰湿体质的区别
湿热体质和痰湿体质有不少相似的症状,如皮肤油腻、身体困重倦怠、小便短赤、喜欢吃肥甘厚味食物等。但是,两者也有区别:湿热体质的人偏胖或消瘦,而痰湿体质的人多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且多汗;湿热体质的人情绪不稳定,容易急躁,而痰湿体质的人性格偏温和、稳重;痰湿体质的人比湿热体质的人痰多等。

为什么说运动有益于健康
我们都知道,生命在于运动。生活中我们也都在工作之余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运动,希望能通过运动来保持健康,或找回健康。
一、运动有益于健康
美国《科学》杂志曾刊登数据显示运动和不运动的人各种患病几率:
其一,患心脏病几率:运动者为37/1000;缺乏运动者为227/1000;
其二,患高血压几率:运动者为40/1000;缺乏运动者为704/1000;
其三,患肥胖症几率:运动者为4/1000;缺乏运动者为808/1000;
其四,寿命差距:运动者平均比缺乏运动者长寿11岁!
显然,从生活中我们也能观察到,那些缺少运动的人患心血管病、糖尿病、脂肪肝等疾病的几率就会增加许多。
为什么运动有这么多的好处呢?我的理解是,生命是一团阳气,阳气越旺,生命越有活力,也就越健康。而运动能宣畅阳气,能让人体的阳气圆运动变大变圆,当然也能让人更健康。
二、适合于不同体质者的运动
运动形式很多,可以散步,也可以跑步;可以打球,也可以爬山;可以强度轻一点,也可以强度大一些。具体来说,根据每个人体质的不同,运动的方式以及强度也要因人而异。
一则,体弱者建议散步为主,甩开胳膊,大步走
体弱者属于气血偏弱的人群,需要通过运动来激发脾阳,让脾能运化气血,以达到健康目的。
建议散步为主,可走的稍微快些,以每小时走5公里以上最好,若走的太慢,强度太低,反而达不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建议步子迈大点,胳膊甩开些,全身完全活动开,这样才能调节全身五脏六腑的功能,促进阳气宣畅。
建议在傍晚散步,要坚持走半小时以上才好。
二则,肥胖者建议长距离健步走或慢跑
肥胖源于脾阳或肾阳不足,气化功能下降,痰浊水湿积滞于皮下。俗话说“十个胖人九个虚”,即是此理。
建议长距离健步走,每次要行走1小时许,步行速度要快些。这样才能使周身阳气宣畅,气化增强,从而消耗掉皮下积滞的过多的脂肪,从而减轻体重。
如果体力允许,建议走中带跑,或走走跑跑,效果更好。我在生活中观察到,不少肥胖者通过慢跑或跑走结合来减肥,效果极好。甚至还有的胖人坚持慢跑,数月之后,竟然越跑越瘦,最后竟然能跑马拉松,且成绩在三小时之内。如此速度,令我叹为观止。
三则,高血压患者建议慢跑
高血压患者一定要跑起来,因为跑步能让阳气宣畅,可以消除积滞,从而达到降压的效果。事实证明,不少血压升高的人不肯服用降压药,反而坚持跑步,往往三个月后,血压即慢慢恢复了正常。速度不必太快,慢跑即好,但要坚持。
我的建议是,最好每周跑三次,每次至少半小时至一小时。可以步频略快些,步幅略小些。跑步时上半身要挺直,膝盖微曲,这样既不伤膝盖,又能跑的很舒畅。
四则,冠心病患者建议缓步慢行
冠心病患者不建议跑步,建议走路即可,而且,走路的速度不宜过快,以免过累,反而会消耗心气,诱发心绞痛。
建议在餐后1小时后再开始缓慢行走,每日2-3次,每次半小时许。冠心病患者要想维持健康,一定要长期缓步慢行,有助于通阳活血,可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有助于改善心肌代谢,并减轻血管硬化。
五则,糖尿病患者要多多运动
俗话说,糖尿病为富贵病,为什么?因为生活过于安逸,运动或劳动太少,兼过食肥甘厚腻,导致脾虚而散精功能下降,造成血糖升高。
由此说,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注意两点,一是管住嘴,二是迈开腿。管住嘴就是尽量清淡饮食,并且少吃肥甘厚腻食物;迈开腿意味着多多运动,可以选择散步、跑步、爬山、跳绳、打球等各种运动方式。
以散步为例,建议糖尿病患者行走时步伐尽量加大,挺胸摆臂,用力甩腿。最好在餐后1小时运动,因为脾主四肢,主肌肉,运动可以激发脾阳,促进脾主散精的功能,从而减轻餐后血糖的升高。每次行走半小时或1小时为宜。
六则,其他健康人群以慢跑为好
对于健康人群而言,任何运动都是可行的。我的建议是,尽量选择慢跑。为什么?因为慢跑的强度足够大,远比散步更能宣畅阳气,更有益于平衡阴阳,调畅气血。
当然,若实在承受不住跑步,那就选择健步走。建议走快点,步子大点,效果会更好些。
最后强调几点:一则,任何运动都要坚持,而且非长期坚持不可,否则,不会看到明显的健身效果;二则,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以跑步为例,建议先跑走结合,再慢跑,再稍提快速度;三则,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种运动方式,便于坚持。我喜欢跑步,我享受跑步的乐趣,我就更容易坚持下去;四则,不管选择何种运动,都不建议强度过大。我们之所以运动,追求的是健康,不是运动成绩。若因为运动而受伤,甚至过劳而猝死,实在不值得。

瘦不下来的真正原因,其实佛经里早有记载

人一到了中年,往往会有横向发展的倾向,有谓“千金难买老来瘦”。肥胖不仅影响人的形象气质,影响社会活动,也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类疾病。
尽管关于减肥的理论、方法、器械可谓多种多样,可是有的人为了减肥,花了不少钱、试了不少办法、受了不少苦、用了不少时间,但效果仍然并不明显,为什么呢?

瘦不下来的原因

瘦不下来的真正原因,其实《法句譬喻经》里早有记载:

人有五事最可肥胖:
● 一 贪食
● 二 喜眠
● 三 欢乐
● 四 无忧
● 五 太闲

五事俱足,必胖无疑。

若欲减肥,须要减食、减眠,减乐、多思,多劳,方可解除发胖身重,多愁之顾虑。

其实,适当的胖,过去叫“发福”。

夏威夷第一任土著酋长选皇后的标准,愈胖愈美;日本相扑,也都是肥肥胖胖的。跳草裙舞的舞者,就是要胖,胖还能赚钱呢。所以当胖就胖,当瘦则瘦,太肥太瘦都不好。

过犹不及,顺乎自然就好。所以,减肥也就成为许多现代人的日常重要工作或梦想。那么有没有其他的办法能够减肥呢?

有没有办法能够减肥 ?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印度时,释迦牟尼佛就提出过一种减肥的理论,据当时的采用者使用后证明,这种方法非常有效。

当然,不是说这是佛陀自己使用减肥的方法,而是根据佛陀的相关思想而归纳出的减肥理论或方法。

一、在饮食中修学戒定慧

正如佛陀所说,在吃饭时,能在正念中夹菜、咀嚼、吞咽,将饮食也当做修行,不仅能细腻地品尝到饭菜的滋味,也会在饮食中修学戒定慧,更不会在心灵的昏昧中不知不觉就吃胖了。

《法句譬喻经》里说起:
波斯匿王就特别爱美食,一天到晚都觉得自己特别饿,就这样吃了又吃,结果胖得连一般车子都盛不起他,甚至呼吸都觉得费劲,坐一会儿也累,躺一会儿也累,甚至翻身都需要人帮忙。
他也觉得这样太难受了,便请佛陀帮帮他,可是到了佛陀那里,他想行礼都弯不下腰来,佛陀倒是耐心地对他说,人容易长胖,主要缘于五种事——吃得太多、睡得太多、安逸享乐、没有忧愁、整天没事干。
那怎样可以减肥呢?佛陀说了一个偈颂:
人当有念意,每食知自少,
从是痛用薄,节消而保寿。
波斯匿王听了这个偈颂,知道了佛陀是在告诫他,面对美食应该有自制力,在正念中饮食就可以避免不知不觉吃多了。这样有益于健康,还能添福延寿。
于是波斯匿王让身边的人在吃饭前对他念诵这个偈子,他在佛陀的教诲中,一天少吃一匙,逐渐减肥成功,开心地步行到佛陀那里致谢。
佛陀乐呵呵地问:“今天怎么走过来呢?你的车马和随从呢?”
波斯匿王高兴地说:“听了您的开导,我依教奉行,如今减食健身,全身轻松。所以步行来礼谢您的教导!”
佛陀听了啧啧称赞,说:“世间的人不知道生命无常,沉溺在物质的享受中还不晓得修福,这个身体就算养得再好,百年之后不也只能留下一个坟冢。所以愚痴的人才一直侍奉这个身体,有智者则会去守护心念,开发智慧。”

二、做到观食平等,保持正念

喜爱美食也许是人的天性。尤其是在封建时代,国王、诸侯、权臣、将军、富商之类的人物,这些往往有着相当的权力和经济地位者,大都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更不用说那些胸无大志之徒,更往往会是花天酒地甚至是酒池肉林的,身体怎么会不胖呢?

佛说:

“世诸妙境非真欲,真欲谓人分别贪;
妙境如本住世间,智者於中已除欲。”

并不是说外在的物质就是贪欲,而是人心追求适意的享受,随着境界而转才叫作贪心,正如同面对吃这件事,有智慧的人保持正念,便能从中拔除种种分别黏着

人依靠吃饭而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

不能因为食之粗细、可口与否、是否喜欢等,而对不同食物生分別心、嗔喜心和贪欲心,从而影响到自己的威仪和庄严,让世人讥嫌。这在佛陀所在的那个托钵游化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对食物应当观食平等,不生分别心。

这不仅是平等思想在生活中的反映,也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迦栴延所说的“无论粗细,饱足为限”正是此义。弘一法师所说的,盐有盐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表达的也是这种思想。

即使在今天,这仍然有着重要的价值,我们大众虽然不能做到观食平等,但可克服那种对美食的恋恋不舍,而有意识地从“平等”的角度选择食物,当然就会做到营养均衡、全面,为身体健康、匀称打下良好的基础。

即使不能真正做到“观食平等”,粗细一如,那也至少也要做到“细食不多、粗食不拒”,远离饮食上的贪、嗔、痴。

三、严格坚持“常节量食”

正如智者大师所说的,饮食是资身进道的助缘,如果吃得太多了,就气急心满,百脉不通,令心闭塞,坐念不安;但如果吃得太少呢?便会身弱心悬,意虑不固。

如果吃了一些不干净的东西,容易心识昏迷,如果吃了不健康的垃圾食品,则容易引发疾病。这都不是修禅定的正确选择。

所以经中说:

“身安则道隆,饮食知节量,
常乐在空闲,心静乐精进,是名诸佛教。”

什么是“节量食”?

《解脱道论》中说:

“云何节量食?”

“若食饮无度,增身睡重,常生贪乐,为腹无厌。知是过已,见节量功德。我从今日断不贪恣,节量食,谓筹量所食,不恣于腹,除贪灭病,断诸懈怠,善人所行。”

显然,所谓节量食即是做到饮食有度、不暴饮暴食。之所以提倡节量食,这是因为如果一个人随顺胃口,恣意贪食,则会使自己腹满气涨,妨碍修行,也不利健康。

唐代著名佛教思想家道宣律师说:

“食知止足,故苦消灭,新苦不生,有力无事,令身安隐。”另一位唐代律宗思想家法砺也说,若人饥渴能生身心苦受,是名“故受”。

但是,若食不知止,食量过度,则能带来身心苦受,是名“新受”。

这样,对于一部分意志不坚定者,也可能会使自己常生于贪乐之中,为腹无厌。这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越吃越馋、越闲越懒的道理。所以,法砺律师说,若食能知足,得免旧饥,则是“断故受”,这样则做到无过分之苦,这就是“不生新受”。

怎么才能做到“节量食”呢?

《解脱道论》卷二《头陀品》中说:

“受饭食,应自思惟:所须多少?

以为常准,不取长食。

善知筹量,断无期度,谓节量食。”

简而言之就是吃饭前:

第一,要对自己的食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能看到美食,就失去对自己胃口、饭量和是否需要的正确判断。

第二,要做到节量食,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决心,而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今天节量,明天暴食,这显然也不是正确的节量食的方法。

一位减肥成功的人在讲其经验时说:“减肥的方法很简单。当我感觉到必须吃第二碗才能饱时,我就坚决不吃了。当我感觉到饭菜很好吃时,我就要警醒自己:千万不能再吃了。”这其实也是一种饮食节量,更是经验之谈。

道宣在其著作《业疏》中曾经说过:

大丈夫既不能造大过,

岂为一口之食而陷没耶?

也许可以这样说:大丈夫如果都不能管住自己的嘴,怎么能够成就大事呢!显然,若饮食无度,贪恋口福,就可能会影响自己的修学。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姚晨儿子 郭京飞 这什么情况呢
  • 杨千嬅首试老人妆,没想到惊喜在后头,体验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刻。
  • 美大规模招生舞弊
  • 食堂凭步数打折?更诱人的是送30G流量!
  • 尤文3-0马竞:C罗威力非凡,阿莱格里搏杀有道
  • 瑞幸咖啡否认“董事长贷款2亿美元”消息:不评论
  • YG与胜利解约!GD入伍前劝胜利小心不然Bigbang要完,竟一语成谶!
  • 高校食堂外卖app具体是什么情况?这到底是个什么梗?
  • 教育部将联合网信办治理校园APP乱象,重点规范学习类APP
  • 一大学以微信好友数算成绩,加1667个好友才算满分
  • Steven:过去充实、走心的这一年
  • 资本&公司 | 猫眼入股欢喜传媒能否成为“双赢局”?
  • 宁泽涛退役后首现身!面容憔悴~是经历了什么?
  • 杨超越新剧造型具体是什么情况?
  • 苹果3月26日召开发布会,应用宝封禁多闪,男子微博传不雅视频被拘留,软银再向滴滴投资16亿美元,这就是今天的其他大新闻!
  • 英国脱欧协议又被否,软的不行只能来硬的?|新京报专栏
  • 倪妮现身香港街头拍戏无人认识,却因太美被围观市民求拍照
  • 菜鸟驿站智能柜全面开启“刷脸取件” 快递物流业加速完成IoT智能升级
  • 借了1000元,32年后还1000万元!男子一句话感动所有人
  • 离婚不分家?港媒曝杨幂刘恺威资产未分割:两人共同持有上亿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