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不同技艺看清“不同的光” 韦布和它的太空“战友”们

  科学家给了它一双“大眼睛”,它决心去往遥远的地方,探知浩渺宇宙的微妙波动。

  2021年12月25日,迄今为止体积最大的空间望远镜——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以下简称韦布望远镜)升空,将于不久后到达距离地球150万公里的第二拉格朗日点。

  苛刻工艺致使发射推迟14年

  “韦布望远镜之大,不仅是体积大,更是功能集大成者。”华中科技大学天文学系副教授张华年说,该望远镜的主镜直径达6.5米,有效面积25.4平方米,由18块边长约0.75米,面积约1.4平方米的正六边形小镜面拼接而成,重约6.5吨,副镜则为直径约0.74米的圆形镜面。

  为阻止外来热量及仪器自身产生的热量所造成的红外线污染,天文学家给韦布望远镜装上了5层“遮阳伞”,每层长约21.197米、宽约14.162米,大小如网球场,厚度近乎头发丝。

  同时,为提高镜面反射能力,工程师在主镜上镀了一层厚度仅为头发丝十分之一的“土豪金”。

  韦布望远镜空间分辨率达到0.1角秒,工作波长范围位于近红外和中红外波段(0.6—28.5微米),设计服务年限5—10年。

  张华年介绍,受运载火箭大小限制,韦布望远镜必须折叠起来才能塞进火箭,在航行中一步一步慢慢展开,这对加工工艺要求几近苛刻,导致望远镜发射推迟14年之久,最终预算超过100亿美元。

  他表示,韦布望远镜主要由4个探测仪器构成,即近红外照相机、近红外光谱仪、中红外设备、近红外成像器与无缝光谱仪。

  其中,近红外照相机和中红外设备主要由美国亚利桑那大学领导设计。

  此前在该校读博的张华年,曾与领导设计这两个仪器的教授,对仪器的设计和工作流程进行过交流。他表示,近红外照相机可以帮助韦布望远镜完成最重要的探索任务,再由可同时观测100个物体的近红外光谱仪来认证近红外照相机拍摄到的“奇异”天体;中红外设备则集合中红外相机与中红外光谱仪于一体,无缝光谱仪能极大提高望远镜对多天体的探测效率。

  探寻宇宙大爆炸后“第一缕光”

  张华年直言,筹备近30年,等待14年之久的韦布望远镜,其科学目标极其宏大。韦布望远镜志在寻找宇宙大爆炸后“第一缕光”,即第一代星系、恒星或亮物体。

  若韦布望远镜探测到第一代星系,结合其他望远镜对宇宙不同时期各类星系的观测,天文学家就能研究星系是如何一步一步成长的,从而描绘出星系演化的完整图景。

  同时,韦布望远镜也可探测一些正在形成的恒星系统。在活跃的恒星系统中,其外围会先形成气体与尘埃构成的冷盘,冷盘内正在形成类似地球与木星的行星,它们发出的辐射集中在红外区域,但极其微弱。由于韦布望远镜所在的空间背景“噪声”极低,加上相比哈勃望远镜更大的口径,可以展示更多冷盘细节,揭露恒星形成的“真实面貌”。这对研究恒星形成、恒星原初质量函数等具有划时代意义。

  此外,韦布望远镜还可以测量太阳系及系外行星的物理和化学参数。对一些特殊恒星系统来说,如其中某些行星遮住了母恒星,韦布望远镜就可捕获母恒星被行星大气折射的星光,据此分析行星大气的化学成分和物理参数,甚至确定行星上是否存在液态水,是否适合生物生存,为人类寻找外来文明提供更多可能性。

  各望远镜波长不同功能迥异

  使命不凡,战友同在。仰望星空,还有一些“大眼睛”正在紧张工作,试图“看”得更远、“看”得更清。

  张华年介绍,空间望远镜靠收集宇宙光线进行探测,而光是一种电磁波,探测不同波长的光对望远镜加工工艺和技术细节的需求完全不同。所以星空中才会有那么多不同类型的望远镜,代替我们去“看一看”这个宇宙。

  哈勃望远镜于1990年升空,位于近地轨道约500公里处。其主镜为2.4米的单一镜面,有效面积远小于韦布望远镜,但重量却约为韦布望远镜的两倍,且波长覆盖范围正好与韦布望远镜互补。

  “与其说韦布望远镜是哈勃望远镜的继任者,不如说是相辅相成的合作者。”张华年说。

  于1999年升空的钱德勒X光望远镜,和哈勃望远镜一样,被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选为“旗舰机”。钱德勒X光望远镜相比韦布望远镜,堪称超级“迷你”版,外围仅1.2米,有效收光面积只有0.04平方米,重量却有近5吨,和韦布望远镜不相上下。其工作轨道为椭圆轨道,近地点高度约1.4万公里,远地点高度约13万公里。

  与钱德勒X光望远镜较接近的另一架望远镜是盖雷斯望远镜,也是一款“迷你”望远镜,直径0.5米,工作波段在紫外线区域,位于距地球700公里左右的轨道。

  张华年说,尽管钱德勒X光望远镜超级“迷你”,取得的成果却不落下风:第一次观测并描绘超新星爆发的遗迹、第一次用X光探测到银河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的发射线、首次在伽马暴事件GRB 991216中发现X光发射等,都是该望远镜的“杰作”。

  同时,耗资近8亿美元的斯皮策望远镜于2003年升空,主镜0.85米,仍然非常“迷你”,设计工作波段在红外区域。斯皮策望远镜是第一架围绕太阳运转而非围绕地球运转的望远镜,其轨道和地球差不多。

  张华年介绍,斯皮策望远镜远离地球运行在太阳轨道,可最大程度降低来自地球的红外辐射,并拥有天然的低温环境。但在2009年,其用作冷却液的液氦消耗殆尽,远红外观测终止,进入“温观测”阶段,工作温度达到零下243摄氏度。

  不过,韦布、哈勃、钱德勒、斯皮策等望远镜都是通用“点源”望远镜,即对宇宙中某个点进行深度曝光和光谱成像。

  伴随大数据时代到来,未来空间望远镜更多的是巡天望远镜,即“面源”望远镜,这些望远镜可以长时间、大视场对宇宙不同天区进行曝光,收集海量数据。

  在张华年看来,“点源”和“面源”望远镜好比摄影的两个不同场景,“点源”类似棚拍,摄影师对着事先选好的目标模特进行拍摄,而“面源”如同街拍,摄影师在街上对着人群进行大量拍摄,后期再挑选感兴趣的目标。

  目前,国际上即将投入使用的巡天望远镜是美国的罗曼空间望远镜和欧洲的欧几里得空间望远镜。

  张华年介绍,我国研制的中国空间站望远镜口径为2米,工作波段在0.3—1微米。其视场是哈勃的300倍,服役期间其观测范围可以覆盖三分之一天区。高精度、大视场成像巡天,配合3通道无缝光谱巡天,中国空间站望远镜将为未来宇宙学、星系形成与演化、暗物质暗能量、系外行星寻找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帮助。

  来源:科技日报

超15省市放开新冠疫苗加强针接种!未来不间断接种疫苗会成新常态吗?专家解读#新冠#
#新冠疫苗加强针多地开打# [太开心]

自9月以来,我国已陆续开展疫苗加强针的注射工作。据红星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超过15个省市启动了此项工作,但各地对接种人群限制、年龄限制等规定则各有不同。如安徽芜湖、福建厦门等地接种加强针的年龄限制,放宽到了12周岁以上。

  随着疫苗加强针的注射工作不断开展,未来不断注射疫苗,又是否会成为一种新常态?对此,红星新闻记者对话了多名专家,以求进一步还原加强针的注射原理和后期影响。

  接种人群咋规定?多大年龄可接种、哪些疫苗可供选择?

  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10月13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222550.4万剂次。随着秋冬季来临,加之此前国内部分城市的疫情波动,近期已有多地宣布开打新冠疫苗加强针。

  实际上,自今年9月起,诸如浙江、河南等地就已提出启动新冠病毒疫苗加强免疫接种工作。据红星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包括河南、广州、安徽、福建、河南、黑龙江、湖北、云南、天津等超15个省市已明确启动加强针接种。

  所谓加强针,即完成疫苗接种后,根据抗体消退的情况进行补充接种,保持人体对病毒免疫力的疫苗剂次。如在乙肝、流感、狂犬病等传染病疫苗接种中,使用加强针的做法并不罕见。

  加强针接种工作自9月逐步放开以来,已有不少人完成了接种。如在湖北,根据当地疾控中心统计数据,包括武汉、襄阳、宜昌等多地启动新冠病毒疫苗加强免疫接种工作后,截至10月10日,湖北已有4.071万人完成加强免疫接种。


接种加强针注射记录图据受访者

  而从现有公布的疫苗加强针接种方案来看,开放加强针接种的人群规定,主要分为两大类型,一是全面向满足条件的公众开放,另一种类型则是优先重点人群。如河南郑州,便采取了全面开放的措施:

  据河南日报10月13日报道,河南郑州已从10月13日开放疫苗加强免疫接种。现阶段可用于实施的加强免疫接种疫苗包括:国药中生北京公司、北京科兴中维公司、国药中生武汉公司的灭活疫苗和天津康希诺公司的腺病毒载体疫苗。

  按照上述加强针接种要求,需在全程接种上述疫苗期满6个月的18岁及以上人群中实施加强免疫接种。而本次郑州开放的加强针接种将优先供给感染高风险人群和保障社会基本运行的关键岗位人员。同时,也建议加强针接种使用已接种过的原疫苗进行加强免疫。

  同样在10月13日宣布开放加强针接种的,还有福建漳州,但当地接种主要优先重点人群。据闽南网报道,根据当地疾控中心发布的消息,漳州为全市范围内,距全程完成新冠疫苗接种6个月以上的重点人群,开展新冠疫苗“第三针”接种。根据工作安排,漳州“第三针”重点人群接种为148万剂次,预计明年4月完成。

  另据据红星新闻不完全梳理,在开放接种的地区,如湖北、广西、福建等地都明确优先开展重点人群接种,而山东济南、安徽合肥、黑龙江绥化、河南郑州等部分地区则未明确划定重点人群的限制。

  此外,在接种年龄线之上,各地政策也有所不同。其中,大多数地区规定本次加强针的接种对象主要是已经完成疫苗接种满6个月的18岁以上人群。但在安徽芜湖、福建厦门等部分地区也开放了12周岁以上灭活疫苗加强针接种。

  加强针接种者说:

  接种完后没有出现不良反应,增强了抵御病毒的信心

  “刚刚经历了广州的疫情,我觉得接种加强针还是很有必要。”家住广州增城区石滩镇的郭女士告诉红星新闻,10月7日那天,村委会就在群里发了通知,告知大家在10月13日后,增城开放了第三针新冠疫苗的接种工作。而此前,郭女士收到的关于接种加强针的通知,其接种人群仅局限在“高危人群”中。


受访者提供的接到加强针注射通知

  今年5月,广州当地发生了持续一段时间的本地疫情,这对郭女士一家来说是一段难忘的经历。“虽然增城距离市中心较远,但我们居住的村镇还是有封控措施。”不过,因为在今年4月下旬郭女士已完成了前两针的疫苗接种,所以她对于抵御疫情有着相当的信心。“打了疫苗,即便是被感染,也不至于演变成重症。”

  同样在今年接种了疫苗的还有郭女士的父母。但最开始,郭女士一家也同样对疫苗的安全性有所担心。于是,郭女士便决定自己先接种,如果反映良好再陪父母接种。而事实上,疫苗接种后无论是郭女士还是其父母,均未出现任何影响,反而让他们更加希望能尽快接种加强针。

  “疫情发生时,接种了疫苗的邻里会明显更放心些。”郭女士说,在收到广州开放加强针接种的通知后,她便决定在度过第二针6个月接种期限后,就和父母一起前往当地社区中心进行加强针的接种。“要筑牢疫情防控的城墙,就需要我们有疫苗的保护,所以为了自己也为了别人,我们一家人都打算接种加强针。”

  上海某医院的医务工作者陈医生,也在10月13日这天完成了加强针的接种工作。“和前两针一样,没有什么特殊反应。”

  陈医生告诉红星新闻,前几天医院的院感科就发出了通知,告知职工目前已开放了加强针的注射,前提是距离上一次疫苗接种需时隔6个月及以上。而早在去年12月,陈医生便接种了第一针新冠疫苗,后在今年1月完成了第二针接种。对于陈医生而言,接种疫苗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医院的同事和患者负责。

  10月13日当天,陈医生便前往了当地社区卫生中心接种了疫苗加强针。她告诉红星新闻记者,目前上海接种加强针并不需要预约,现场接种的人也并不多。“但是的确有不少人在现场咨询,了解加强针接种的意义和安全性,现场医护人员也都会一一作答。”

  据陈医生描述,在接种前,工作人员会确认其是否距离上次接种已过去了6个月时间,并提供一份说明,以提醒接种者接种前后的注意事项。在接种完成后,需原地观察半个小时,无不良反应方可离开。

  在陈医生的记忆里,疫苗的确对自己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保护作用。此前在今年9月,上海松江一家医院的医护人员便出现了感染新冠病毒的情况,而这所医院距离陈医生工作的医院距离并不遥远。“我们属于高危人群,所以几乎所有同事都接种了疫苗,除了医院院感工作到位,我想疫苗也在抵御病毒上起到了一定作用。”陈医生说。

  在陈医生的家里,大部分亲属也都接种了疫苗,并且大多也打算在近期接种加强针。在陈医生看来,接种疫苗未来会成为抵御新冠病毒的一道有利防线,且经验来看并不会产生不良反应,所以她对加强针的接种也同样保有信心。

  为啥要鼓励接种加强针,过去的疫苗难道“白打”了?

  专家:此前疫苗已形成免疫记忆,第三针会诱导强烈免疫反应

  多地区放开疫苗加强针接种后,不少网友也提出疑问,为何前期接种了疫苗,还是需要再接种加强针?难道前面的疫苗“白打”了吗?

  对此,香港大学病毒学专家金冬雁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指出,根据世卫组织的建议,特别需要接种加强针的目前是部分重点人群。但从全局来看,未来可能所有人都需要接种加强针。

  “如果世卫组织没有相应的证据,就不会提出接种加强针的建议。”金冬雁解释称,目前已有充分证据说明之前接种的两剂灭活疫苗,经过一段时间后其免疫效果确已下降。但对于疫苗免疫效果具体下降的数值,目前仍不可确定。因此,在金冬雁看来,在免疫效果下降的现实下,进一步接种加强针,是筑牢病毒防御较为明智的选择。

  那么,接种第三针疫苗,前面打过的疫苗是否仍有效呢?红星新闻记者查阅发现,科兴近期发表在健康科学预印本论文平台Medrxiv的一项新冠灭活疫苗Ⅱ期临床试验中期结果表明,尽管6个月后中和抗体水平下降,但两剂疫苗免疫程序产生了良好的免疫记忆。

  同时,上述文章也指出,在接种第三剂后,能够迅速诱导强烈的免疫反应,中和抗体滴度显著提高,接种第三剂后28天中和抗体滴度比第二剂后28天中和抗体滴度增加了3-5倍,且第三剂与第二剂间隔时间越长,增长倍数越高。

  此前,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第五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大健康产业论坛暨第三届“互联网+医疗健康”应用大会上也指出,灭活疫苗或mRNA疫苗接种之后半年,免疫功能都有明显下降。而根据国内最新研究,接种疫苗第二剂后6个月再接种一剂,抗体水平增幅达到十多倍,且接种后再过6个月还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他表示,这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增强免疫的办法。

  “接种新冠疫苗的加强针,肯定对提高疫苗的防疫效果有一定帮助,所以我建议相关人群尽快接种加强针。”金冬雁指出,加强针接种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分轻重缓急。因此,他认为,目前老年人、患有基础病的体弱多病者、从事保证社会正常运行的保障人员,是急需尽快接种加强针的群体。

  在此前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也曾强调,加强免疫产生的抗体持久力更强。加强免疫半年之后,虽然抗体水平也有下降,但依然高于两剂或一剂接种后的峰值。这些都提示,加强免疫之后会有较好的保护效果。

  接种疫苗后仍有少数感染现象,加强针能规避这一现象吗?

  专家:接种加强针后,该现象会有所缓解

  在此前的哈尔滨、南京疫情反弹过程中,出现了接种疫苗后仍被感染的情况。那么,未来接种了加强针,这一现象能否被规避?

  “相比于之前疫苗接种后发生的并不少见的聚集性感染状况,接种加强针后这种情况会有一定的缓解。”金东雁回应称,目前我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仍然很大,加之冬季病毒活跃性有所提高,因此普遍接种疫苗,特殊人群接种加强针仍具有相当必要性。

  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介绍,从前期南京、扬州、郑州等地发生的疫情来看,在重症病例当中,完成了两剂新冠疫苗接种的,占重症的比例小于5%。也就是说,95%以上的是没有接种或者没有完成免疫程序的人员。第二,在60岁以上重症人群当中,超过90%以上是没有接种或者没有完成接种疫苗的。在扬州出现的危重症患者,也均未接种疫苗。

  另据金冬雁透露,相关调查数据已经显示,在确诊病例中,没有接种疫苗或者只接种了一剂疫苗的人,其病毒载量会比接种完疫苗的人成倍增长。换言之,接种完疫苗的人群,再传染给他人的风险就会降低。因此,在金冬雁看来,接种加强针后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人体自身抵御病毒的风险,也能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降低传染的概率。

  10月1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指出,我们和病毒的持久战仍处于相持阶段,疫苗应该抓紧打,尤其是强化疫苗,可以唤醒人体免疫力。在面对疫苗对变异病毒作用的质疑上,张伯礼表示:“疫苗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甚至对确诊病例防止转重和死亡都很有效果。”

  另据中国日报报道,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在近期接受的采访中提出,如果2022年初疫苗接种率超过85%,中国就将考虑开放边境。高福指出,疫苗接种率能达到85%以上感染者将变得很少。

  未来,不断接种疫苗是否会成常态?

  专家:受多重因素影响,但不排除这一可能性

  既然当下疫苗的免疫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降低,那么在未来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时代里,不断接种疫苗又是否会成为一种新常态?

  “具体是否会常态化接种目前还不能够明确,但不排除这种可能性。” 原上海市疾控中心免疫规划科主管医师、疫苗专家陶黎纳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疫苗发展的历史来讲,因为新冠病毒来势汹汹,疫苗的研制和使用进程也随之加快。“我们最初要求接种两针灭活疫苗,但当时并不能确定这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程序。”陶黎纳表示,从现实来看,打两针灭活疫苗或许未必是一个完整的程序,而现在只是把第三针定义成加强针,实际上也可能整个完整的接种程序本身就需要完成三针注射。

  同时,金冬雁也指出:“新冠疫苗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病毒,未来是否要定期接受新冠疫苗注射,其影响因素是多样的。”他解释称,目前世界范围内一些地区呈现的疫情发展趋势表明,在注射完加强针后,新冠病毒有可能向“普通感冒”的方向转化。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长期接种疫苗就不会成为一种刚需。

  另一方面,金冬雁表示,随着人们对新冠疫情的控制,终身接种疫苗的可能性也不会太大。

  “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我们还不能确定未来是否要定期接受新冠疫苗注射。这更需要我们与时俱进,根据疫情的变化来解决新情况和新问题。”金东雁说。

原文地址:红星网络电视台https://t.cn/A6MpUPTO

成为传奇的哈勃望远镜,曾经居然被当做笑话?

望远镜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自伽利略时代以来,人们制造了数不清的望远镜,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台望远镜能像哈勃望远镜一样改变我们的思维,因为它展示的不只是遥远宇宙美丽的照片,而是重新定义我们对于整个宇宙的认知。
今年(2020 年)是哈勃望远镜升空投入使用的三十周年。作为第一个进入地球轨道的精密光学天文观测设备,自 1990 年 4 月 24 日升空以来,哈勃对天文学的每一个领域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BBC 的纪录片《哈勃三十年:揭示宇宙奇观》中讲到:「所有与哈勃望远镜合作过的人,都会产生一种非常感性且浪漫的情感联系。它往往会让人们对宇宙的认知彻底为之改变。」可以说,哈勃重新定义了宇宙,并且以一种超出科学理解的发自肺腑和情感的层次与我们普通大众对话。

哈勃的起源
1889 年,一个名叫埃德温·鲍威尔·哈勃(Edwin Powell Hubble)的小男孩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一个普通的保险从业员的家庭。
哈勃从小成绩优异,先是从芝加哥大学取得数学、天文学的学士学位,随后拿到被称为「本科生诺贝」的罗德奖学金,成功进入英国牛津大学,并成为牛津历史上首批罗德学者,遵从父亲意愿主修法律,但依然钟情于天文学,选读了许多天文相关的课程。
在牛津大学毕业后,哈勃回到了芝加哥大学,正式钻研天文学。三年后,28 岁的哈勃拿到了天文学博士学位,同一年,威尔逊天文台的创始人乔治·海尔也邀请他前去工作。他欣然接受,因为威尔逊天文台有着当时最先进的反射望远镜。
而这台望远镜也正式开启了哈勃成为「星系天文学之父」的道路。在哈勃的研究生涯中对天文学的贡献不计其数,其中最重要的贡献有两个:其一是发现了当时被认为是一些银河系内的星云的物体实际上是银河系外的星系,打破了宇宙完全由银河系组成的「岛宇宙」的观念,对天文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其二是提出了著名的「哈勃定律」,即星系的退行速度与距我们的距离成正比,对我们认识宇宙的演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就在埃德温·鲍威尔·哈勃去世 36 年之际,NASA 将其设计的空间望远镜命名为「哈勃」,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天文学家。虽然名叫「哈勃」,可是除了纪念意义之外,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联系。
我们都知道今年是哈勃望远镜升空的 30 周年,这台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太空仪器」的最初构想要追溯到 1946 年。一位名叫莱曼·斯皮策(Lyman Spitzer)的天体物理学家撰写了一篇名为《在地球之外的天文观测优势》论文,论文中明确指出了提出把望远镜放入太空以消除地球大气层遮蔽效应的建议,以及这么做对于人类探索地球以外的空间的诸多好处。这样的想法无疑是非常超前的,要知道,那个时候人类并没有开启人造卫星时代,甚至连 NASA 都还没有建立。
命运多舛的哈勃望远镜
尽管计划已经确立,要在当时制造出一台空间望远镜谈何容易。1969 年,随着阿波罗 11 登月计划的成功,NASA 的太空经费开始缩减,哈勃望远镜的项目也面临「胎死腹中」的危险,据知情者描述,时任美国总统的福特和美国众议院就差点下令砍掉大型空间望远镜项目。
幸好当时美国的天文学家经过多方游走宣传,最终发起了全国性的请愿以求保住这台当时还没有被命名为哈勃的大型空间望远镜。美国国家科学院出版的报告中也强调了空间望远镜的重要性,NASA 甚至邀请了欧洲航天局(ESA)加入研发并承担 15% 的研制经费,并将原定的 3 米口径缩减到了 2.4 米。经过一系列的操作,国会终于在 1977 年通过了 2 亿美元的预算。尽管这笔预算比原定的预算少了将近一半,好在人类历史上首个大型空间望远镜项目也算正式启动了。
尽管获得了「难于登天」的国会的批准,可接近一半预算的缩水让哈勃的设计和制造依然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由于预算被严重缩水,整个研发小组不得不一边向国会伸手要钱一边研发,这导致整个望远镜的主镜制造工作直到 1981 年底才全部完成,而光学组件直到 1984 年才完成。在 1986 年哈勃望远镜全部完工时,整体的预算是当时国会批准的五倍之多,整整十亿美元。
预算的大幅增长和研发周期的延长,让本就不受国会待见的哈勃项目在美国国内备受质疑,甚至连当初为其请愿的美国民众都对这个项目失去了信心。在一片质疑声中,哈勃的各个部分于 1985 年组装完成,NASA 将发射时间定在了 1986 年 10 月。可是,就在距离原定发射时间的九个月的时候,上天给全世界的人们开了一个极其沉痛的玩笑。

制造前沿:1986 年 1 月 28 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 73 秒后发生解体爆炸,7 名宇航员全部遇难。这场航天灾难让美国的航天事业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所有航天飞行计划不得不强制取消。遥遥无期的哈勃项目又一次陷入了泥潭。
事后,美国航天事故委员会对挑战者号事故进行了 5 个月细致的调查,而 NASA 也对航天飞机进行了 400 处以上的修改,终于经过 4 年漫长的等待,1990 年 4 月 24 日,搭载着哈勃望远镜的「发现号」航天飞机成功升空,将哈勃望远镜送入了距地表 600 公里的轨道。
从立项到发射,历史 20 多年,耗资 25 亿美元,哈勃望远镜终于要开始行使它的使命,而全世界都在等待着它传回的第一张照片。
价值 20 亿的近视眼和史无前例的「眼科大夫」
1990 年 5 月 20 日,哈勃望远镜向地面传回的第一张照片成像质量远远没有达到设计要求。通过对哈勃望远镜进行不断调焦,依然得不到清晰的图像,说明光学系统存在严重的问题。奋斗了这么多年,人们惊讶地发现哈勃望远镜竟然是个近视眼。这意味着 25 亿美元的投入,换来的只是一堆「破铜烂铁」。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了解最真的你 在一起时让你变得更好保护最好的你 不得不分开时就让你飞更高我想这是好的爱情❤cr:Jajajja-#沈阳身边事##沈阳生活##沈阳新鲜事##沈阳新
  • 闺蜜强烈推荐,第一次喝咸的,没想到这么好喝,极力推荐,行走在美丽海边绿道,拍拍照吹晚风,它比较吸引我的,或许就是这布满蓝色漆面的绿道,晴天和蓝色调更搭,感觉拍照
  • 试纱款式:茜茜公主#湛江婚礼#湛江化妆师#湛江婚纱定制#湛江婚纱#湛江婚纱店#湛江试纱#湛江婚礼跟拍#湛江新娘备婚#湛江新娘跟妆#遂溪婚纱#茂名婚纱#吴川婚纱#
  • 说好早死的男人勾起唇角:没关系,欺负我老婆的,我来收拾! 说好早死的男人勾起唇角:没关系,欺负我老婆的,我来收拾!
  • 但本案患者病已延久,6年不愈,痛处不移,舌质色暗,已现瘀血之征,正合叶天士“久病入络”之论,故从络病调治,用活血化瘀方法,方用金铃子散合失笑散加减,疏肝理气,化
  • 【邓州刘合成:从贫困户到养鹅“专家”#脱贫攻坚看南阳# 】  据邓州市委宣传部消息,“因为咱没有文化、没有特长技能,就指着家里的几亩地吃饭,难以维持家庭的开销。
  • 一般来说,如果小三在明知对方有家室的情况下还介入原配的家庭,并与对方结婚,或者和对方以夫妻名义长期同居,则这两人都要承担重婚罪的刑事责任。 (1.实战派离婚律
  • 这个羽绒服和10万里面的是一样的、个人感觉不要包包的话、5万的福袋最合适。3万日元的福袋有图上的一件厚T+外套在内的秋冬春三季衣服共6件,不需要羽绒服的这个福袋
  • 【#北京八里桥市场环境阳性相关人员核酸均为阴性#】3月29日,八里桥市场香蕉批发区在开展例行环境核酸检测中检测出阳性,通州区各部门迅速处置,从严从快开展流调溯源
  • 处于绝食状态,每天去挂吊瓶,都没被压垮,这两天上班被印度人搞崩溃了,不想和印度人交流了[怒骂]。希望十月要拔的最后一颗智齿能懂事点,不要再肿这么厉害了最近路过大
  • 在考试前夜,桌边灯前,一摞试卷和一位斗士在艰苦鏖战,伴着沙沙的声响,桌上的敌人减少,当最后一笔落下,那一丝豆大的灯光也消失了,已到半夜十一点多,而桌边的母亲仍然
  • 其实这些所有宇宙身心的所谓的动态,它跟我们的风大,跟我们的妄想,这种无明之风,它的最根源是无明之风,因为众生的心在动,所以这个宇宙都在动啊。还有我们身体里边的气
  • 就那么一小碗,因为玉米卖得很贵,所以那一天我没有吃别的食物,只是万分珍惜地喝了下去,索性比我想象中要好喝很多。很喜欢刘诗雯,从小看她打比赛看到大的,这几天心都碎
  • 唇刷真的贼Q弹,薄涂粉粉嫩嫩的超级漂亮很自然,有点泛紫调的光泽。 HEDONE 色号Limo(蓝晶酱梅子)配着身体的淡淡的茉莉香,整个人就有那种高贵典雅的气息了
  • 發 表 主 題 : 溫 暖 的 燭 火( 1 首 愛 情 的 情 詩 ) 今夜妳是否想起我呢 ? ? 全世界的窗口都是燈火我獨自坐在冷風裡 寂寞坐在我心中 陪
  • 随后,马建民将这一情况告知大厅入口处的医务工作者,让他们帮忙看住老人,他又拿起话筒去科室、发热门诊和急诊室继续巡逻。从警务站去门诊大厅的路上,碰到好几个没戴或没
  • 2022.9.10星期六p1-p2中秋和小鱼拍的月亮 月色真美p3小时候 头好大[doge]p4和闺蜜闹别扭和说 但是说到最后我还莫名其妙生他的气 觉得他没有理
  • 令人惊骇的是,随着水库日益枯竭,多具湖底藏尸逐渐显现,可能揭开多桩谋杀案的真相。由于湖泊面积萎缩,一些所谓“湖滨餐厅”事实上已经基本看不见湖景,对游客的吸引力大
  • #蒋依依工作室回应起诉冯小刚经纪公司# #蒋依依工作室说不喝乌龙茶# 6日晚,针对#蒋依依起诉冯小刚经纪公司# 一事,蒋依依工作室发文:“不喝乌龙茶。《新浪微博
  • 3.在院住养老人家属如有特殊需求,请联系:13639891166(牛煊院长)在全市静态化管控的特殊时期,因医疗服务调整给大家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而这个缩量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