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天台宗第十八代祖师临海市东掖山白莲讲寺神照本如大师略传

神照本如大师(981或982年~1050或1051年),族姓林氏,乃四明句章(今宁波慈溪)人。
初受业剃度于本郡国宁寺(今宁波鄞州区国宁寺),后依止天台宗十七祖四明知礼法智大师座下,为知礼大师座下三位最出色弟子之一,修为高深,敏慧博知,不仅广受世人称颂,也普受同门的尊重。《佛祖统纪·本如传》赞其“初依法智,于千众中,有少俊声,史典词翰有法则,为世所爱。”
据《释门正统》所载,本如大师初依止知礼大师时,曾向知礼大师“请益经王义”,知礼大师回答说:“为我作三年监院,却向汝道。”本如大师即谨遵知礼大师旨意,勤勤恳恳履行职责,一心一意服务常住。
待三年期满,又向其师请益,其时知礼大师厉声一喝,复呼云:本如。师豁然有悟,即说颂曰:“处处逢归路,头头复故乡;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知礼大师直下印可说:“向来若为汝说,岂有今日?”
本如大师虽是天台宗僧人,属于教下,然考本如大师悟道的经历,则其悟处实与禅宗门下,别无二致,这完全可以从他的这首悟道偈中看得出来。

北宋宋真宗祥符四年(1011 年),遵式大师应杭州刺史薛颜之命,入主灵山精庐(古天竺寺)。不久灵山忏讲不绝,法务繁忙,四远来归的繁荣境况,使他再无暇旁顾东掖山弘法事务,故遵式大师专程赴知礼大师会下,求其举荐才俊,继席东掖。
关于此一求荐情节,《佛祖统纪》记载云:“祥符四年(1011 年),慈云(遵式大师)迁灵山,亲往法智(知礼大师)会下,求可为继。法智(知礼大师)曰:当于众中自择之。慈云(遵式大师)阅视至师(本如大师),即云:斯人可也。”
本如大师旋即被遵式大师“授以东山学者”。自始本如大师即在东掖山能仁寺大开法筵,历三十年,众常五六百。在此期间,先后宣说《妙法莲华经》、《涅槃经》、《金光明经》、《观无量寿经》、《请观音经》、《摩诃止观》、《观心论》、《金刚錍》、《观音别行玄记》等经论,皆讲解了六、七遍。
本如大师勤于讲说的同时,还非常注重修忏,尝集百僧修法华忏,长达一年,瑞验屡见,北宋庆历二年(1042)七月,驸马李遵勗(xù)奏请朝廷,宋仁宗感念其德,赐“神照法师”之号及紫衣袈裟,并智者之教文四千五百卷,以资讲说。
本如大师除讲忏之外,其晚年则专行净土,慕庐山之风,与丞相章郇公及诸贤于能仁寺西南隅,结白莲社,一心念佛,宋仁宗钦其道,遂赐“白莲庵院”匾额。
白莲庵院始由本如大师结屋为庵,仅六七年遂成巨剎。后乃以能仁(寺)山林三分其一,指岭为界,以供白莲庵院樵薪。据《佛祖统纪》云:“(本如大师)尝于寺西南隅,见一虎睡,以杖击之曰:此非汝睡处。虎俛(fǔ俯)首而去,后于虎卧处结屋为菴,归闲其中。”
关于白莲庵院,除为虎卧奇特之地外,另尚别有神奇故事。据《佛祖统纪》云:“先是有五通神居于此,师每禅坐,必连床升行空中,师未尝问。一日,五神请曰:师既踞吾居,乞于此向山冈,建祠塑像,已备泥在山矣。师往视冈上,有新泥一垛,以之塑像无所余。”

本如大师也圆寂辞世于白莲庵院,但关于其辞世具体年份,宋代天台宗学者所作史籍记载却存有异说。其中,南宋宗鉴法师编撰的《释门正统》卷六,认为本如大师圆寂于皇祐二年(1050年);成书稍晚,由南宋志磬法师编撰的《佛祖统纪》卷十二,则认为是皇祐三年(1051年),两者相较仅差一年。虽成书较早的《释门正统》所载似更为可靠,但也不足以证明《佛祖统纪》的记载有误,所以本如大师圆寂于公元1050年或公元1051年似皆有可能。
若按《佛祖统纪》记载,本如大师逝于北宋皇祐三年(1051年),及世寿70岁来推算,其应出生于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而若按《释门正统》所载,其寂于皇祐二年来推算,则其当生于太平兴国六年(981年)。至于二书皆谓大师“腊五十三”,到底是僧腊,还是戒腊,则难以判定。
本如大师圆寂前后,曾出现诸多祥瑞异象,据《佛祖统纪》云:“皇祐三年(1051年),五月十八日微疾,即升座说法,与众诀别。其夕,法堂藏阁、方丈栋梁皆折,锺鼓击之无声。江上渔人见云端有僧,西向而去。诘旦,右脇安庠而逝,时天气盛热,异香非常。明年(1052年)三月,塔全身于寺北,门人启钥,视尊容如生,爪发俱长,有大莲华,产于塔前。”故后天台宗诗僧梵才大师祭文有“圆寂经岁,肉体如生”语。
《释门正统》云:“师轻乐财施,弘教为己任,敝衾坏衲,裕然以老。”仅此一言,可说是对本如大师一生最为客观的评价了。

本如大师著有《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义疏》二卷及《仁王忏仪》,后者今已不存。《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义疏》则注释至十种境界时停笔,后由其高弟处咸大师续而全之,镂版施印达万卷,此书现存于《卍续藏》第35卷之中。
本如大师一生嗣法弟子甚多,著名者如法真处咸、神悟处谦、楂庵有严、天台元璪、承天择仁、永嘉元掺、天台宝织、杭州义全、台州怀雅、承天法宝等诸师。
本如大师一生另尚显有诸多神异境界,如据《佛祖统纪》所载:“师尝于天台邑中,为众施戒,方秉羯磨,忽有光明,自智者塔、国清寺、赤城山,交射于法座之上。”“又因供千佛、饭一千贫人,置华于席下,佛座华应不萎而反萎,贫人座华应萎而反不萎,举众为之叹异。”
  
附 记:
问宣子记曰:(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春,住山鉴堂谓:师塔当方丈后,狃(niǔ)于风水非宜之说,将迁之。破土数寸,香气袭人,棺上产莲华一茎,光明奕奕。暨发函,慈颜俨然,须发长垂,衣被不坏,舍利满龛,一众惊叹,于是亟掩藏之。
镜菴论之曰:法师血肉之身,衣被之饰,在土二百年而不坏,非夫戒定慧三昧之力所持,畴能若是。人或以轻发祖塔,咎鉴堂者,非夫假此日之启视之,曷足以知法师正报亲依、坚固不坏之瑞?为此举者,其祖冥使之乎(《观经疏》以华座观为亲依,今以衣被例之)。

《贤愚因缘经 卷一》(北魏沙门慧觉译、新译圆照法师)

摩诃萨埵以身施虎缘品第二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乞食时到。着衣持钵。独将阿难。入城乞食。时有一老母。唯有二男。偷盗无度。财主捕得。便将诣王。平事案律。其罪应死。即付旃陀罗。将至杀处。
遥见世尊。母子三人。俱共向佛。叩头求哀。唯愿天尊。垂济苦厄。救我子命。诚心款笃。甚可怜愍。如来慈矜。即遣阿难。诣王请命。王闻佛教。即便放之。得脱此厄。感戴佛恩。欣踊无量。
寻诣佛所。头面礼足。合掌白言。蒙佛慈恩。得济余命。唯愿天尊。慈愍我等。听在道次。佛即可之。告曰。善来比丘。须发自堕。身所著衣。变成袈裟。敬心内发。志信益固。佛为说法。诸垢永尽。得阿罗汉道。其母闻法。得阿那含。
尔时阿难。目见此事。叹未曾有。赞说如来若干德行。又复呰嗟。母子三人。宿有何庆。值遇世尊。得免重罪。获涅槃安。一身之中。特蒙利益。何其快哉。佛告阿难。此三人者。非但今日蒙我得活。乃往过去。亦蒙我恩。而得济活。阿难白佛。不审世尊。过去世中。济活三人。其事云何。
佛告阿难。乃往久远阿僧祇劫。此阎浮提。有大国王。名曰摩诃罗檀囊。秦言大宝。典领小国。凡有五千。王有三子。其第一者。名摩诃富那宁。次名摩诃提婆。秦言大天。次名摩诃萨埵。此小子者。少小行慈。矜愍一切。犹如赤子。
尔时大王。与诸群臣夫人太子。出外游观。时王疲懈。小住休息。其王三子。共游林间。见有一虎适乳二子。饥饿逼切。欲还食之。
其王小子。语二兄曰。今此虎者。酸苦极理。羸瘦垂死。加复初乳。我观其志。欲自啖子。二兄答言。如汝所云。弟复问兄。此虎今者。当复何食。二兄报曰。若得新杀热血肉者。乃可其意。又复问曰。今颇有人。能办斯事救此生命。令得存不。二兄答言。是为难事。
时王小子。内自思惟。我于久远生死之中。捐身无数。唐舍躯命。或为贪欲。或为嗔恚。或为愚痴。未曾为法。今遭福田。此身何在。
设计已定。复共前行。前行未远。白二兄言。兄等且去。我有私缘。比尔随后。作是语已。疾从本径。至于虎所。投身虎前。饿虎口噤。不能得食。尔时太子。自取利木。刺身出血。虎得舐之。其口乃开。即啖身肉。
二兄待之经久不还。寻迹推觅。忆其先心。必能至彼。餧于饿虎。追到岸边。见摩诃萨埵死在虎前。虎已食之。血肉涂漫。自扑堕地。气绝而死。经于久时。乃还稣活。啼哭宛转。迷愦闷绝。而复还稣。
夫人眠睡梦有三鸽。共戏林野。鹰卒捉得其小者食。觉已惊怖。向王说之。我闻谚言。鸽子孙者也。今亡小鸽。我所爱儿。必有不祥。即时遣人。四出求觅。
未久之间。二儿已到。父母问言。我所爱子。今为所在。二儿哽噎。隔塞断绝。不能出声。经于久时。乃复出言。虎已食之。
父母闻此。躃地闷绝而无所觉。良久乃稣。即与二儿夫人婇女。驰奔至彼死尸之处。尔时饿虎。食肉已尽。唯有骸骨。狼藉在地。母扶其头。父捉其手。哀号闷绝。绝而复稣。如是经久时。
摩诃萨埵。命终之后。生兜率天。即自生念。我因何行。来受此报。天眼彻视。遍观五趣。见前死尸。故在山间。父母悲悼。缠绵痛毒。怜其愚惑。啼泣过甚。或能于此丧失身命。我今当往谏喻彼意。
即从天下。住于空中。种种言辞。解谏父母。父母仰问。汝是何神。愿见告示。天寻报曰。我是王子摩诃萨埵。我由舍身济虎饿乏。生兜率天。
大王当知。有法归无。生必有终。恶堕地狱。为善生天。生死常涂。今者何独没于忧愁烦恼之海。不自觉悟勤修众善。父母报言。汝行大慈。矜及一切。舍我取终。吾心念汝。荒塞寸绝。我苦难计。汝修大慈。那得如是。
于时天人。复以种种妙善偈句。报谢父母。父母于是小得惺悟。作七宝函盛骨着中。葬埋毕讫。于上起塔。天即化去王及大众。还自归宫。
佛告阿难。尔时大王。摩诃罗檀那者。岂异人乎。今我父王阅头檀是。时王夫人。我母摩诃摩耶是。尔时摩诃富那宁者。今弥勒是第二太子摩诃提婆者。今婆修蜜多罗是。尔时太子摩诃萨埵。岂异人乎。我身是也。
尔时虎母今此老母是。尔时二子。今二人是。我于久远。济其急厄危顿之命。令得安全。吾今成佛。亦济彼厄。令其永离生死大苦。尔时阿难一切众会。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白话文】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那时到了乞食的时候,世尊披上袈裟托起钵盂,只带着阿难进城乞食。当时有一个老母只有两个儿子,他们肆意偷盗,结果被物主抓住,于是将其扭送到国王那里。依据法律审定,他们被判处死罪,随即交付给旃陀罗,带到刑场。
远远望见世尊,母子三人一齐向佛磕头哀求,老母说道:“恳请天尊度济苦难,救救我儿子的性命。”诚心恳切,极为可怜。如来慈悯,立即派阿难到国王那里请求饶其性命。国王听从佛的指示立即放了他们。他们脱离这次危难后,对佛感恩戴德,无比欢喜激动。
随即来到佛前,以头礼佛足,合掌说道:“承蒙佛的慈恩,才得以保全我们的性命。恳请天尊慈悯我们,允许进入修道的行列。”佛立即答应,说道:“善来比丘!”于是须发自落,身上所穿的衣服变成袈裟。他们生起了由衷的恭敬心,志向和信心更加坚固。接着佛又宣说佛法,使他们的障垢彻底消除,证得阿罗汉果。母亲听法后证得阿那含果。
当时阿难亲眼目睹此事,感叹前所未有,称赞如来种种德行。又感慨地询问道:“他们母子三人往昔有什么善根,能够值遇世尊,免除重罪,获得涅槃的安乐呢?一生之中蒙受如此不寻常的利益,这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啊!”佛告诉阿难:“这三个人不但今天靠我得以活命,在过去世中也曾蒙受我的恩惠而保全性命。”阿难对佛说:“不知世尊在过去世中救活他们三人的事情是怎样的呢?”
佛告诉阿难:“久远阿僧祇劫以前,此阎浮提有一位名叫摩诃罗檀那(汉语“大宝”)的大国王,统领五千小国。国王有三个儿子,长子名叫摩诃富那宁,次子名叫摩诃提婆(汉语“大天”),小儿子名叫摩诃萨埵。这个小儿子从小行为慈善,犹如赤子一般怜爱一切生命。
有一次大王和大臣们、夫人、太子出外游玩,国王有些疲倦,就停下来稍做休息。三个王子一起到林间玩耍。他们看见一只母虎正在给两只虎仔喂乳,母虎因饥饿逼迫,又打算吃掉两只虎仔。
小王子对两位兄长说:‘现在这只母老虎极为悲苦,瘦弱得快要死去,再加上刚给新生的虎仔喂过奶,我观察它的意思是想吃掉自己的孩子。’两位兄长答道:‘正如你说的那样。’小弟又问兄长:‘这只老虎现在还可以吃什么呢?’两兄长回答说:‘倘若能得到刚杀的温热血肉,才能合它的意。’小弟又问道:‘现在是否有人能做这件事,拯救它们的生命令存活下去呢?’两兄长答道:‘这是件很难办的事。’
这时小王子心中暗想:‘我在漫长的生死轮回中无数次抛弃身体,但都是白白地丧失身命。有的是因为贪欲,有的是因为嗔恚,有的是因为愚痴,没有一次是为了正法。今天有幸碰到福田,这个身体为何不能舍弃呢?’
打定主意,又同两兄长向前走,没走多远,对他们说:‘两位兄长且先走一步,我有点个人的事要办,随后就来。’说完这话,他赶紧从原路跑回老虎所在的地点,把自己的身体卧放到饿虎面前。而饿虎却虚弱得不能张嘴进食。这时太子便取来锋利的树枝刺破身体流出鲜血,饿虎舔了以后,口才能张开,随即吃太子身上的肉。
两位兄长等了好久也不见他回来,便根据他刚才的迹象进行推测,再想到他平日的善心,断定一定是跑回去以身喂饿虎了。二人追到岸边,只见摩诃萨埵死在老虎面前,虎已经将他吃掉,血肉满地。二人见此情景扑倒在地,气绝而昏了过去,经过很久才苏醒过来。醒后又哭泣不止,悲痛气绝,死去活来。
王后在睡梦中见到三只鸽子一起在林野间戏耍,突然最小的鸽子被老鹰捉住了。醒来后非常害怕,向国王说道:‘我听谚语说:鸽子象征子孙。现在梦见失去小鸽子,我最疼爱的孩子一定有不祥之事!’立即派人四处寻觅。
过了不久,两个儿子已经回来。父母问道:‘我们最疼爱的幼子现在哪里?’两个孩子哽噎着说不出话。过了好久才出声道:‘他被老虎吃掉了。’
父母听到这个噩耗,顿时仆倒在地,昏死过去,失去知觉。很久才苏醒过来。大王马上和二儿、夫人、宫女等奔至小儿死难的地方。这时饿虎已将身肉吃光,只剩下骸骨散乱于地。母亲捧着他的头,父亲抓着他的手,哀号昏厥,死去活来……如是经过了很长时间。
摩诃萨埵命终后转生在兜率天,他暗自想到:‘我因什么善行感受这种报应呢?’于是用天眼洞察世间,周遍观察五趣,看见自己前世尸骸仍在山间,父母悲伤怀念,痛苦不已。他担心父母因迷惑无知而过度哀哭,可能会丧失生命,自忖我现在应当前去开劝他们。’
于是就从天而降,停在半空中,以种种话语劝解父母。父母仰头问道:‘希望告诉我们你是哪位天神?’天人随即答道:‘我就是摩诃萨埵王子。我因为舍身救饿虎,已转生兜率天了。
王应当知晓:存在的法归于空无,生必有死,做恶堕入地狱,行善生于天界,生与死都是自然规律。如今何必沉溺在忧愁烦恼海中而不觉悟勤修众善呢?’父母答道:‘你修大慈心怜爱一切生命,舍弃我们而选择牺牲。可我们却因想念你而昏绝心碎,痛苦无比。你怎么能这样来修大慈大悲呢?’
此时天人又用种种善妙辞句答谢父母。父母于是略微有些醒悟,便做成七宝盒子,将骨骸装到里面,埋葬后在上面建塔。天人这才离去,国王和眷属们也返回王宫。”
佛告诉阿难:“当时的摩诃罗檀那大王,并非别人,正是我现在的父王阅头檀;当时的王后,就是我现在的母亲摩诃摩耶;当时的大太子摩诃富那宁,就是现在的弥勒菩萨;第二太子摩诃提婆,就是现在的婆修蜜多罗;当时的小太子摩诃萨埵,也不是别人,就是我自身啊!
当时的母虎,就是现在这个老母亲;当时的两个虎仔,就是如今她这两个儿子。我在很久以前,就曾救济他们处于危急难困的生命,使其得到安全。现在我成就佛果,同样解救他们的危难,并使其永远摆脱生死大苦。”当时阿难和在场大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读书学典:《论语.公冶长》5.10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宰予(前522年—前458年),姬姓,宰氏,名予,字子我,春秋末期鲁国人,思想家、儒客先贤。长于辞令,以言语著名,深思好问,有独见,敢犯颜,孔子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孔门十三贤”之一。

现代翻译:宰予在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了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对宰予这个人,不值得责备呀!”孔子又说:“以前,我对待别人,听了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待别人,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我是因宰予的表现而改变了对人的态度的。”

三国魏何晏等编著的《论语集解》:苞氏曰:朽,腐也。彫(diāo 同“雕”),彫琢刻画也。肃曰:圬,镘也。二者喻虽施功犹不成也。孔安国曰:诛,责也。今我当何责於汝乎?深责之辞也。改是者,始听言信行,今更察言观行,发於宰我昼寝也。

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宰予惰学而昼眠也。孔子责宰予昼眠,故为之作譬也。夫名工巧匠所彫刻,唯在好木,则其器乃成,若施工于烂朽之木,则其器不成,故云朽木不可彫。圬,谓圬墁之使之平泥也。夫圬墁墙壁,若墙壁土坚实者,则易平泥光饰耳;若墁于粪土之墙,则頽壊不平,故云不可圬也。所以言此二者,言汝今当昼而寝,不可复教,譬如爓木与粪墙之不可施功也。言所责者当责有知之人,而今宰予无知,则何责乎?然宰我有此失者,一家云:其是中人,岂得无失?一家云:与孔子为教,故托迹受责也。孔子叹世醨(lí薄酒。)薄之迹今异昔也,昔时犹可,故吾少时闻于人所言,便信其能有行,故云而信其行也。今,谓孔子末时也。不复聴言信行,乃更聴言而必又须观见其行也。我所以不复聴言信行而更为聴言观行者,起于宰予而改为此。所以起宰予而改者,我当信宰予是勤学之人,谓必不懒惰,今忽正直昼而寝,则如此之徒居然不复可信,故使我并不复信于时人也。

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其志气昏惰,教无所施也。言不足责,乃所以深责之。宰予能言而行不逮,故孔子自言于予之事而改此失,亦以重警之也。胡氏曰:“‘子曰’疑衍文,不然,则非一日之言也。”范氏曰:“君子之于学,惟日孜孜,毙而后已,惟恐其不及也。宰予昼寝,自弃孰甚焉,故夫子责之。”胡氏曰:“宰予不能以志帅气,居然而倦。是宴安之气胜,儆戒之志惰也。古之圣贤未尝不以懈惰荒宁为惧,勤励不息自强,此孔子所以深责宰予也。听言观行,圣人不待是而后能,亦非缘此而尽疑学者。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

宋刑昺《论语注疏》:此章勉人学也。然宰我处四科,而孔子深责者,托之以设教,卑宰我非实惰学之人也。孔子责之曰:“始前吾於人也,听其所言即信其行,以为人皆言行相副。今後吾於人也,虽听其言,更观其行,待其相副,然後信之。因发於宰予昼寝,言行相违,改是听言信行,更察言观行也。”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韩、李笔解谓“昼,旧文作画字。”李匡义资暇录:“寝,梁武帝读为‘寝室’之寝,昼作胡卦反,且云当为画字,言其绘画寝室。”春秋时,大夫、士多美其居,故土木胜而知氏亡,轮奂颂而文子惧。意宰予画寝,亦是其比。夫子以“不可雕”、“不可杇”讥之,正指其事。此则旧文,于义亦得通也。左传云:‘小人粪除先人之敝庐。’是除秽谓粪,所除之秽亦谓粪。此经‘粪土’犹言‘秽土’。古人墙本筑土而成,历久不免生秽,故曰‘不可杇’。”

南怀瑾《论语别裁》:木头的内部本来就已经腐坏了,你再去在他外面雕刻,即使雕得外表很好看,也是没有用的;“粪土之墙”,经蚂蚁、土狗等爬松了的泥巴墙,它的本身便是不牢固的,会倒的,这种里面不牢的墙,外表粉刷得漂亮也是没有用的。宰予的身体不好,对于宰予不必过分要求了。“诛”者求也。

《论语》中的每句话,你每次阅读都会因为时间、心情、阅历等不同而有不同的感悟,有人“皓首穷经”寻求每句话的本意,我以为倒大可不必,阅读本是启发自己的智慧、提高自己的修养,从中有所感悟就是学问修养的一种主要方法。

本句话的理解也多有歧义。或认为,孔子责宰予昼眠,故为之作譬也。或认为,宰予不能以志帅气,居然而倦。是宴安之气胜,儆戒之志惰也。此亦孔子奖劳戒惰之事也。或认为,宰予言行相违,借昼眠而深责之,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或以为,《韩诗外传》卷三:“受命之士,正衣冠而立,俨然人望而信之。其次,闻其言而信之。其次,见其行而信之。旣见其行,而众皆不信,斯下矣。”今不如古,人心不古,“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是夫子之叹,未必针对宰我而发,故托迹受责也。或以为,昼寝是不昼夜居于内,《礼记檀弓上篇》曰:夫昼居于内,问其疾可也;夜居于外,吊之可也。故君子非有大故,不宿于外;非致齐也,非疾也,不昼夜居于内。或以为,宰予对孔子学说存有异端思想,所以受到孔子斥责。或以为,昼寝是绘画寝室。或以为,宰予的身体不好,孔子告诉大家对于宰予不必过分要求了。宰予为“孔门十哲”,言语科之首,孔子对其也是赞赏有加,其多次与孔子讨论“仁德”问题,本句很有可能孔子在警示其戒惰和讷于言而敏于行也。 https://t.cn/RJwGvWJ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符来符往[超话]#▶️当天发货◀️出Enhypen符自印随心配福袋出卡打包小礼物 29.9包邮大约230张卡类(小卡大小)+50张方卡+10人生四格/四宫格
  • 2、复刻法兰克穆勒游艇V45精仿品质价格是1200到2000元,比较像,高端货,外观方面已经比较像了,表壳也是用的精钢材质了。首先,它是为了纪念品牌成立140周
  •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封时寒滚了下喉结,有些不适应回家时家里充满着饭的香气,之前每天回来可都是冰锅冷灶,还要他动手生火做饭,饭好了顾睢窈出来端一碗又摔门进屋。见封时寒进门,顾雎窈给
  • 每每想到这我就心梗,作为普通人的我也不能为你做些什么,只能一直相信你守着你。热爱可抵岁月漫长,保护你从来不是说说而已,你努力往前走,我们一直在。
  • 《诱他溺宠!夫人娇软妩媚,权臣日日掐腰吻》今日热推小说‼全章节无弹窗收藏阅读云盈夏(云盈夏严憬堔)[酷][酷](qU2a!hK [给力]书名:《诱他溺宠!夫人娇
  • 1️⃣4️⃣某人妈妈让我们去买东西准备晚饭,电瓶车头盔真是sexy..1️⃣5️⃣最后一个夜晚了,突然下了很大很大的雨,把花都打湿了。✌️#教育学考研##333
  • 为使葡萄高产优质,在开花前人为疏去一部分多余的、发育欠佳的花穗,以减少花穗之间在开花期的养分竞争,提高留下优质花穗的坐果率。为使葡萄高产优质,在开花前人为疏去一
  • 只是你不记得你的生活动力是什么,因为很久没人问你了,包括你自己。过具体的生活,成为母亲、妻子,你就得停下来,过平稳的日子,这样你的孩子们才能成长。
  • 你说 你不会害怕舞台 你不会紧张 因为你说“紧张了就会出错”但是你也有脆弱的一面 你会因为在新年音乐会没有表现好而哭泣 但是 你知道吗桂源 你已经特别特别棒了!
  • 衣服和配饰的搭配仿佛经过专业训练,不会忽视每一个细节,手袋、丝巾、手表、首饰……都细致妥帖、相得益彰,不会让人远远地
  • 那完全是教练出于爱的做出的呢w大家都笑得合不拢嘴来着呢w还有小红瓶去哪里了呢。”梗 来源指路链接在plq,有看图自行避雷[心]#Party2次方_X[超话]##
  • 这20天还挺坎坷的 拉稀了好几次 最严重的一次边走边拉根本控制不了 后来去吃药了 还有一次肚子很大 吓的我以为应激得了猫传腹 天天睡不好担心你 在网上到处问 差
  • 简约大气又时尚,上街潮流十足,赶紧入手吧????帅哥们??尺寸:长26x高18x底6.5cm??8200000095 更多细节—- 正??品??图 奶茶色5
  • #原神散兵[超话]##流风再归时##520超话许愿墙#一想到以后的走向,肉眼可见的我们会越来越近就忍不住心生欢喜[爱你]喜欢你并不是一件需要坚持的事情……我也不
  •   5、黄瓜:可有效对抗皮肤老化,减少皱纹的产生  它的味道鲜美,脆嫩清香,备受瘦身人士的推崇。  第2招、多使用富含维他命的美容化妆品  从维C的 美白,到维
  • 因此,在陷阱中遇上的种种困难(或比赛、对抗等)既然是专门为你制作,那赢的几率几乎不会有,所以不要冲动的立刻去比胜负,而是争取更多学的时间。其实这些困难也没什么,
  • 刚才突然想到一个重要的课题是学会平衡。 感觉自己是个矛盾集合体,感性又理性悲观又乐观的...各种方面我都太较真太在意,向内索求向外索取的都太多,总是一遍遍问自己
  • 时光如夏,短暂而珍贵,让我们用心感受,用相机定格,用文字流转,在这炙热的光阴中,绽放出属于我们的明亮与喜悦。她的身后,是熙熙攘攘的街道,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一起
  • 22岁啦 ~我的妈妈把我生下来22年 每次提到我的生日 我也会做一个算数 28➕我的生日 就是妈妈的生日 好想妈妈世界上我最爱的人就是我的妈妈 我的性格其实是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