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善住寺(龍王廟)文殊讲堂:一起学《坛经》:般若品(六)​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般若品·第二卷(第六段)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自己是一本无字天书  修多罗是印度音,就是“经”的意思。六祖这里说一切的佛经,不论大乘小乘,不论在十二种体裁的经中怎样说,都是因为有了众生,才可能建立起来的;如果没有了众生,那么一切万法都失去了作用,何况佛法。因为有了不同根器的众生,佛才分别说了十二门的法。为什么“智慧性方能建立呢”?一是佛能说,二是众生能听懂——因为众生本具佛性智慧嘛,不然,佛说这些法有什么意义呢?古今一切万法,都是来自人的认识,都是人与环境的矛盾的产物。如果没有人的认识,哪里去找这些法呢?三是因为人世间的众生有那么多的烦恼,陷在生老病死之中不得解脱,佛才相应地说了那么多的法。有一个烦恼,就有一个相应的法,两者是相依互存的,关系是可以转变的。烦恼可以转为菩提,愚人可以转为智者,凡夫可以转为佛。六祖巴不得所有的人都能认识到自己本来就是佛,所以一再把话挑明:“不悟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以自心顿见真如本性。”
  老修行中常有这么一句话:自己就是一本无字的天书,里面什么法都有。但一般人不知道翻自己这本书,老是在外面求秘方、求口诀、求密传。六祖在这里处处强调这点。“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自心内有知识自悟”,所以,一定要认识自己就是一本天书,要在自己身上用功夫。有的人读经读迂了。看到六祖说:“不悟佛是众生”就火冒三丈,佛还会迷吗?还会不悟吗?当然佛是不可能迷的,六祖这里用的是反语,让众生增强信心,从而强调了“自性”、“自悟”这一关键问题,把话也说得再明白不过了。但真正要众生悟入也不是容易的,你说祖师们急不急呢?唐代道吾禅师看见老师药山禅师接引两个师弟,其中一个师弟老是上不了手,回答不出,道吾在一旁急得把自己的手指都咬烂了,他在想,这么简单明白的事,你为什么还不能懂呢?你为什么不能在心中顿见真如本性呢?你就是真如,为什么不能直下便是呢?
  这里要谈一谈善知识的作用。六祖说:“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这里五祖是善知识,对六祖的大悟起到了重要的帮助。六祖悟后又干什么呢?是不是到山里去了,到净土里去享福呢?不,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还没有得度,怎么能不管呢?悟后的六祖又成了众生的善知识。要知道,大道无私,佛法无私,里面是没有什么秘密而言的。佛法是众生的法。没有众生,哪来的佛法?不度众生,就不是佛法。所以对世间的事,要积极去做,要多为众生着想。有的人关在家中修“报化”,不知为众生做事才是你修报身,化身的根本道场,自私自利的那个心,怎么修得来报化呢?六祖确实是明眼人,他处处为众生着想。对上根的人,六祖希望他们“各自观心,自见本性”,对下根的人,不能自悟的人,六祖希望他们“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所以,一般人能找得到“解最上乘法”的善知识依止,是有大福份的。佛教中常说:“人生难得,中土难生,正法难遇”嘛,那解最上乘法者就更难遇到了。“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只有善知识才能帮助你把自己本来具有的菩提心发动出来。
  这里再强调一下自己的这本无字天书。六祖说:“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六祖这里说得再明白不过了,佛都可以从自己这部天书中产生出来啊!可惜一般人不能明白这个道理。但如果遇到了大善知识的开示,便能自见。大家可以反省一下,自己求道的心,求解脱的心,是否迫切而坚决呢?道不远人,而人自远之。我想,如果求道的心迫切,并持之以恒,那么,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必定会有花开见佛的日子,乃至“一悟即至佛地”。
  有人说只有上根利器的人、大知识分子才能学禅宗,下根的人就不能学。其实这是外行话,禅宗是三根普摄,对文化低的人更为适宜。你想,佛教中的其它宗派,如中观、唯识不知要读多少年的书才入得进去。玄奘大师在印度十六年,一部《瑜咖师地论》就学了整整三年。后来回到长安,介绍“一本十一论”,一本就是《瑜伽师地论》,因为其中的内容太多了,到了后来就有十一种“论”来帮助理解《瑜伽师地论》。要把这十一部论看完,就是大学者们,没有几年的时间,通看一遍都困难。再说《般若经》就有六百多卷,玄奘大师翻译完毕后累得要命,说:“唉!我终于把这部经译完了;这部经大概与东方人有缘,总算没有业障,还一口气把文翻译完了。”六百卷,通看一遍要多少年啊!所以中观、唯识才是上根利器之人搞的,他们聪明,记忆力又好,没有文化的人对这些哪里谈得上学呢?禅宗内没有别的,只有一部经,就是你自己,你认得你自己就了事了。这么直截了当,这么简便易行,与有无文化毫无关系。
  再说一下“无念”。一些修行的人不懂六祖这个“无念”的真意,很久以来,都以为般若三昧就是无念——就是没有任何念头。这种说法误人不浅,禅宗后来的衰微,也与这个错误的理解有关,所以有必要再次申说一下。其实六祖在《坛经》中涉及到“无念”的几个地方都是解释明白的。不知那些人为什么产生那样的误解。我认为,这是因为后人把“无念”两字执着了,不结合佛法作彻底的研究,认为只这两个字就够了,佛法也可以不讲了,祖师们的开示也不必听了;一说用功,就是什么都不要想,因为一想就“有念”嘛。于是经也不看,论也不看,戒律也不管,参话头也只参一个,等等等等。总之无事可作,无事可言,好事、坏事做不做都一样。这就把一个好端端学佛的人,变成了一个对社会毫无用处的废物,头脑也越来越简单。他们认为,因为“无念”嘛,就是要扫除一切思想内容。须知这种“无念”决不是六祖大师强调的那个“无念”。当然,在特定的条件下,不思不想对身心的调节也还是有益处的,如一些工作劳累下来,练练气功,扫除杂念,使自己的精神和身体放松,得到较好的休息和恢复是可以的。如果认为这就是道,就什么都可以不干了,什么都不想了,成年累月在那儿空坐,那就大错了。
  “念”在佛法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记忆,即以不忘失为性;二是指系念,即把某件事情放在心上。两者相近而不同,都是精神和思想的重要功能,没有这个功能,思想就没有积累和创造。修行的人,非但要用这个功能,还应把它锻炼得更加有用才行。所以,无念若理解为不思、不想、不忆、不系念,那就危险了。
  但六祖大师这里的无念的真解是什么呢?就是六祖紧接着说的“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用即偏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其己灵不昧,神用无滞的感知能动;二是不染不著,不受拘系,超然于相对的自在。也是我们上面谈到的,是清净常流的一念,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一念。若在修行上达到了这种火候,当然就会“万法尽通”,“见诸佛境界”乃“至佛地位”。大家在修行中,一定要注意里面的尺度。阿弥陀佛

《金刚经》菩萨为何不受福德
第三十二段(第二十八品)#不受不贪分#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佛说:须菩提!以上讲“于法不说断灭相”,讲的是中道不二的道理,在中道不二的道理中认识空性后,就要修妙有,就要修福德和功德,空、有不可偏废,只要做到修福德而不受福德就对了,为了说明这个道理,我再做个比喻,比喻恒河很长,两岸的河沙多得无量,以一粒沙为一个世界,那么这世界也是多得无量的,如果有菩萨用金银等七宝,布满这多得无量的世界中,全部都用来做布施,这个菩萨得到的福德,将是无量的多。但是,如果有一个人,知道“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的道理,那么,这个菩萨得到的功德,将胜过前一位做布施的菩萨。
后一位菩萨什么都没有做,只是知道了“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的这样一个道理,所得到的功德却超过了用真金白银等无量多的七宝做布施的菩萨,实在是令人费解。这是什么原因呢?什么是“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呢?
“一切法”通常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世间法、另一类是出世间法;世间法局限于三界内、出世间法为三界外。那么三界内有些什么法呢?三界内就因果而言、有善恶二法;就生命现象而言、有六道十二类众生;就物象和物理而言、有虚空宇宙山河大地等。
世间法都是依善恶二法而起,善法产生三善道、恶法产生三恶道,由此而形成十二类众生及六道轮回。世间法里要学的是善法,只有学好善法的人,才能生往善道;恶法是众生随缘造业的往生处,这些往生处苦海无边,是去不得的。去不得就要学善法,于是佛讲了五乘佛法。世间法里有两乘,即人乘和天乘,学好人乘与天乘,得人天福禄寿喜之有漏果报;而出世法里有三乘,即声闻乘、缘觉乘、佛乘。学好这三乘,得永断生死轮回之无漏圣果。
人乘需修五戒,可保来世再得人身。五戒就是五条规范自己行为的戒律,受持后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违反的。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这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须受持,其中不邪淫戒仅为在家人受持,而出家人须受不淫戒。
大乘佛教以慈悲心为主体,悲悯恻隐一切众生,不忍伤害一切众生。释尊所说的众生,不单是指人,而是胎卵湿化、四生九有之属皆包括在内。因此杀生戒不单是不伤害人的性命,进而亦不得伤害旁生鸟雀虫蚁等的性命。不但戒直接的杀害,并戒杀因、杀缘。《大智度论》说:“诸余罪中,杀业最重。”因此,不杀生戒被列为五戒之首条。
五戒是远离一切恶法,生长一切善法的基础,严持五戒,即得一切戒的根本,是证得一切无漏功德和圣果的所依处。戒是佛陀从大悲心中流露出来净化人身心的甘露,是佛弟子求得出离的根本保障。若能受持五戒,则能于来世保住人身不失。
一个人受持五戒,会有无尽的利益。《灌顶经》卷三说:“凡受持五戒者,必感得二十五名善神的护佑。”《月灯三昧经》卷六记载:持戒清净者能获得十种利益,即:一、满足一切智;二、如佛所学而学;三、智者不毁;四、不退誓愿;五、安住于行;六、弃舍生死;七、慕乐涅槃;八、得无缠心;九、得胜三昧;十、不乏信财。
而天乘是在修行五戒的基础上修十善业,可保来世往生欲界四天王天或忉利天,若能加修四禅八定,可生往欲界四重空居天、色界及无色界诸天。十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绮言、不恶口、不两舌、不贪、不嗔、不痴。
以上所说即世间法里的人乘和天乘,所获福报依五戒十善及四禅八定而成就,修五戒十善及四禅八定者可集聚无量多的福德,这些福德是修出世间法的重要基础,如果没有这些福德,就失去了修出世法的根本条件,所以五戒十善是贯穿在从凡夫到成佛的整个过程中,非常重要。出世法在五乘佛法中占有三乘,即:
1、声闻乘:声闻乘证得者必先受皈依,然后出家,受具足戒;如果是在家人,当受菩萨戒。再依四谛法而修,次第有五种证得,即:一、地证得;二、智证得;三、净证得;四、果证得;五、功德证得。
地证得有三地:一、见地;二、修地;三、究竟地。智证得有九智:一、法智;二、种类智;三、苦智;四、集智;五、灭智;六、道智;七、此后所得世俗智;八、尽智;九、无生智。净证得有四证净:佛不坏净、法不坏净、僧不坏净、戒不坏净。果证得有四沙门果: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功德证得有:无量解脱胜处遍处、无诤、愿智无碍解脱神通等。
2、缘觉乘:证果为辟支佛,所修法门为十二因缘,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此十二支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循环不息之因果。作如此观行,速则四生(天上人间四次生死往返),迟则百劫,即可破无明,终悟十二因缘之理,证辟支佛果。
3、佛乘:佛乘是在成就声闻、缘觉及菩萨法的证悟后,获得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三身四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种种福德功德,于三觉圆满的当下一念,证得佛果。
“知一切法无我”,知道的就是以上所说的五乘佛法,对此五乘佛法尽皆通达,虽有证悟、而不作证悟想;虽有我所得、但不作所得想。上岸不需船、得月忘其指,放下一切执着,即是“知一切法无我”。
知一切法无我,得益于“忍”,忍什么?忍生生世世有我之偏执、枉受轮回之苦;忍识破无明,空却五蕴,忽然无我之空寂;忍一切法不生、忍一切法不灭,忍此不生不灭,即得无生法忍,于无生法忍中彻悟“一切法无我”,即可顿超三界,永断生死。由此可见,菩萨于无生法忍中得一切法无我之大自在,功德遍满五乘佛法中,所以佛说此菩萨所得功德胜过用无量多七宝做布施的菩萨。
佛说:须菩提!为什么说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呢?是因为这些懂了一切法无我的诸多菩萨不受福德的缘故。须菩提对佛说:世尊!什么是菩萨不受福德呢?
佛说:须菩提!福德不是功德,福德从有为法修、功德于自性中有;一个有漏、一个无漏;一个有所得、一个无所得。懂了这个理的菩萨,对自己所做的一切福德,就不应贪著、不应执着,是这个缘故,所以说菩萨不受福德。也就是说:如果菩萨接受福德,就会落入有为法中,只能得人天福报,但不能解脱生死轮回;而菩萨不受福德,就会在无为法中,成就一切功德,最终将得真实大涅槃之乐。这些就是佛阐释菩萨不受福德的道理。

因果游记<二>

圣示: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世人能欺、能瞒、能诈、能骗,无所不用其极,致而人间一股怨气上冲于天。玉帝龙颜大怒,致令南天霜雪部至四大部洲降下大雪及寒气,以儆世人之恶。望世人能知而改之,否则后续之惩犹有续也,勉之。

济佛曰:傻徒儿,游历著书去也。

(此时济佛以佛扇轻拂,童生之元灵随即被调出。)

童生曰:徒儿向恩师叩请圣安,恩师啊!今日天气严寒,您老人家衣衫单薄,会不会着凉啊?

济佛曰:嘿嘿!傻徒儿就是傻徒儿,为师佛身,何来畏惧?风、寒、暑、火不能伤也。不过你有此心,虽傻亦傻得可爱,为师感心也,可边走边谈好了。

(此时济佛口念真言,护法金龙随即现前,济佛师徒二人上了金龙,向今日出游之目的地出发。)

童生曰:恩师啊!徒儿心中有二事问恩师,不知可否?

济佛曰:傻徒儿,既是奉旨著书,有问题尽管问之无妨。

童生曰:一是二○○五年二月廿六日发生于台中之金沙大楼大火,有四人罹(lí)难。一是保全员黄静澍(shù),二是工务课长黄万益,三是副总陈忠信,四是工务员萧纯仁。此四人于大火发生之时,尽忠职守,为了避免灾情扩大,上楼抢救以致身殒命丧,令人悲怜。叩问恩师,似此等舍身救人之人,殁后上天如何奖励?可否请恩师开示?

济佛曰:可。凡是世人在世为忠、孝、节、义而亡者,依其情节之深或浅,可列位下、中、上界神只不等。像汝所言金沙大火事件,此四位皆能为救人而舍身,其义行可风,吾自当引渡其四魂至南屏山潜修,以期证果。

童生曰:那太好了,真替他们四位感到高兴,但为何他们有此荣幸可蒙恩师亲自引渡呢?

济佛曰:因其夙世皆为有修之人,且与吾有缘,又能舍身救人,故而吾为之引渡也。

童生 曰:原来如此,感谢恩师之开示。徒儿想,世人若皆能学此四人之义行,自可让世界充满光与爱也。又最近地球气候异常寒冷,世界各地纷纷飘下大雪,时值春季, 不但未见鸟鸣花香之宜人气候,反倒平时不降雪之地,都纷纷降下大雪。阿里山还降下七十一年来首次之雪,连新竹海拔一千二百公尺之高山亦飘下雪来,欧、日、 美各国亦同受大雪之寒害。请恩师道其详,以悟世人好吗?阿弥陀佛!

济 佛曰:傻生怎么学起出家人来着?为师可简述之可也。晚近以来人心丕变尤速,汝不闻每日翻开报纸或打开电视,什么杀人分尸、抢劫、吸毒、色情泛滥、黑枪盛行、诈骗集团无所不用其极的行诈骗世人之举,以致一股黑气上冲于天。玉帝闻下界各神只及诸天仙佛、日夜游神、监察天君之禀报,龙颜大怒。故命南天霜雪部至 各地降下大雪,以惩世道人心之险恶。人心反映天象,天象反映人心,此乃亘古不变之理也。汝之外祖父南天霜雪部天君林镇安,亦奉派至日本降雪,汝知乎?

童生曰:徒儿不知,但听恩师一说,徒儿反倒感到无比光荣。外祖父能奉玉帝之圣命,执行霜雪部之任务,乃徒儿之光荣也,不知是否圆满完成任务?

济佛曰:尚待些时日方可完功。吾希望世人能改过向善,努力行善、修行,以挽上天之浩劫。否则上天还会降下其他之灾劫,其情况比南亚大海啸有过之而无不及,世人当早日警醒,莫以吾佛所言为戏言。

童生曰:那可麻烦,上次南亚大海啸已死亡二十五万人,那更严重之灾劫,岂不死伤更惨?望恩师高抬“佛”手,救救这些可怜的众生吧!

济佛曰:非吾佛不慈,实乃共业难以挽转也。惟有世人能改过向善,方可避此大浩劫也。

(师徒二人谈谈间,金龙已没入大海之中,向东海水域前进。甚多鱼类游于其间,美景美不胜收。又有巡海夜叉、虾兵蟹将巡狩其间,此乃世人之肉眼难以看见也。)

童生曰:阿嬷喂!怎么金龙一下子没入海中,下生又没穿潜水衣,没戴氧气罩,又无带鱼枪护身,万一遇到大白鲨怎么办?

济佛曰:傻徒儿啊!你、吾皆非肉身,怎需此工具呢?且有为师及金龙护身,你怕什么?

童生曰:喔!说的也是,水经身而不湿不寒,且恩师及金龙身上皆发出紫色佛光及金色祥光,整个东海海域顿时光耀无比。又见巡海夜叉,以前听人说女人很凶悍,称为“母夜叉”,听来颇觉贴切,徒儿见之鸡皮疙瘩掉满地,心里为之惊骇不已。

济佛曰:傻徒儿勿惊,那巡海夜叉乃奉东海龙王敖广之命而巡狩,其相自是狰狞。世人只要心不做恶念,平生不做歹事,见之何惧之有?

童生曰:徒儿胆小,见之自然畏惧,如果徒儿有恩师之佛法在,那我也可以无所惧也。

(就在童生说完时,眼前突然出现一只巨鼋(yuán),其大如山。一张口,一大堆鱼就被吸进去,连凶悍之鲨鱼亦不例外,真吓人!)

童生曰:喔!救命啊!恩师啊!我们会不会被吃掉?

济佛曰:呔!劣徒,它的嘴巴再大,吞得下昊天玉诏吗?吾师徒奉母娘及玉旨著书,三界仙佛都当鼎力相助,更何况此巨鼋呢?如其有不轨之举,吾佛已向贵堂主席借得七星宝剑,定斩之不饶,贤徒可勿惊。待为师施法调出其元灵,再访之可也。

(此时济佛口念真言,佛扇一挥,说声“出”,此巨鼋之元灵随即被调出,原来是一白发苍苍之老者。此老者慢慢步向前,至济佛跟前,向济佛叩首请安。)

济佛曰:免礼,可请起。

童生曰:弟子向老仙请安,不知如何称呼?怎么元灵跟本相差个十万八千里?真吓人!

老 者曰:哈哈!童生勿惊,吾在此已历三千年之久,尚未能修成正果,乃因夙世杀业重也。吾殁后堕入水族身,初时身形甚小,但随时日之迁移,体型愈来愈大,吾也 甚为讶异!因吾只吃食凶悍之鱼,那些可爱之小鱼反而跟随在我之身旁,以避免被大鱼吃食,吾也乐得当它们的保镳(biāo)。因吾有此之善德,东海龙王便引吾至此修炼, 至今已历三千年矣!

童生曰:怪哉!三千年还无法修成正果,此是何因?

老 者曰:说来话长。三千年前吾本一海盗头子,除常率众抢劫路过之商船,将船上财物洗劫一空外,并将船上之人尽皆杀死。因此杀业,故而殁后因杀业之重,被判入 水族身,幸吾尚有一点善念,故而得以修行以躲轮回。但身在冰冷海域中甚苦也,需忍受刺骨之冰水及身上之巨壳,行动又不快,真是苦也,望济佛救吾出苦。

济佛曰:汝好生修持,时间到,吾佛自来接引汝也。

老者曰:感谢济佛慈悲!

济佛曰:时间已久矣,恐乩(jī)体过累,回堂去吧!

(此时济佛口念真言,将巨鼋之元灵送回身上。师徒二人上了金龙,向全真堂而回。)

济佛曰:全真堂已到,童生魂魄投体。可,吾回。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小猴子周记# ·看得出来楼上的小朋友们开始觉得无聊了·沙发真的是为我量身定做我一天估计得在上面躺个14,15小时·居家最开心的就是可以用心做好每一顿饭,做饭真
  • ” 若是大乾一个人,二歪不懂,人人这么的,二歪懂了,说,一定是你吃了人家的,才有照顾。” 二歪哭笑不得,“快停,别糟践我的榴莲,就这么一个宝贝,谁这么会找。
  • 但是有人告诉我,造就我的这世间万物都值得我感恩,人生在世要做的应该是让所有生命得到尊重,尽全力减少不必要的生命为我的生存付出代价。#每日一善[超话]#[微风]#
  • ▶︎我肚子里有好多气~~~鼓鼓的[泪]咋的回事健胃消食片也吃了[晕][晕]▶︎自从上周补牙后,一直喊牙疼,吃东西也不敢使劲,现在还没有好,好怕要根管治疗。今天思
  • 反正,孩子的事儿,自己做主,喜欢找铁饭碗的工作,那就往对应的领域努力;不喜欢找铁饭碗的工作,工作选择更多,机遇和挑战也更多。 因此铁饭碗意指高度稳定、没有失业风
  • 其实天很蓝,阴云总要散;其实海不宽,彼岸连此岸;其实梦很浅,万物皆自然;其实泪也甜,当你心如愿。 就像此刻,放开心灵;拥抱这夜,这时光,这安宁;拥抱自己,这
  • 2022.08.26总结虽然没有早起 但是 到底是谁这么会薅羊毛啊!当然是我啦~学校离家近 真的很幸福明天去换iPad屏 怎么又要做三天核酸啊 有病吧大晚上看灾
  • 整体看下来很开心,不用动什么脑子、精神~#活动预告# 《有狐》——心之忧矣,之子无裳人人都爱读诗经 Vol.63链接:有 狐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写这篇的时候,
  • 服务正式开启 首发高铁列车售出车票260余张清晨6点,距离北京丰台站首发高铁列车发车还有1个半小时,北京青年报记者在丰台站里见到了不少特殊旅客,他们中有长期关注
  • 这是被打掉的2颗牙,事情绝对真实他就说光拿治L费,“其他你爱咋地咋地,你同意就同意,不同意,整个菏泽你随便告,”出院后我多次打12345.12388.1238
  • 准备了几款「鲜品屋」热销的中秋月饼礼盒,官方售价在99-288元不等,我们和品牌方申请了一波特价,价格合适,基本都在官方的半价左右,需要的朋友可以来选购啦!成功
  • 震撼也是有的,(以下可以说轻微剧透但绝不影响游戏体验)二代并不是一代的续集,但是高桥哲哉用了极其巧妙的方法将两作成功的联系起来了。或许是这对新人内敛不张扬的作风
  • 原来是律师劝陈露最好是不要出面回应,好好等着通报就好了,至于之前的敲诈勒索,该文中解释是陈露想要曝光霍尊在群里的聊天记录,是霍尊求着陈露不要曝光的“封口费。这样
  • 我再看看我那卖不掉的黄鱼一样的眼睛,原本黑白分明的眼睛,变得浑浊起来是因为这样子,叫人烦么?-他们不能欣赏中年妇人的好处我们就只有一直假装少女,我太胖了,只有假
  • 这段时间两位低调认真努力的小可爱莫名其妙被骂,明明都在剧组默默拍戏,啥也没做,却被疯批cpf各种挑拨是非,媛媛是从开机那天就被骂到快杀青,猴子不说了,从那个垃圾
  • 我不说归期,修心,修性,修缘,只为早日遇见,成全那一场千年之约,与你结一份菩提花开的缘。你的城池,我的想念,滚滚红尘,等一程风雨,只想把你写在诗笺里。
  • 别急,我问一个问题,营收同比只增长了1.46%,为啥净利润就增长了201%?新宝就凭汇兑收益,就比去年同期多赚了1.6亿,当然,其它的降本增效还是起了一点点小作
  • [泪][泪]加油,伦崽,要永远开开心心,健健康康的,不忘初心,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永远支持你,一芯向北,一生相随,唯爱我伦[爱你][爱你][心][心]#邓伦[超话
  • 百年之后,尘归尘土归土,一切带不走,唯有人品,流芳千古,人人称赞。为人处事:不管嘴笨还是嘴甜,心地善良才是本钱;不管能说还是能干,光明磊落才是关键。
  • 6、无性婚姻真的会把你虐得体无完肤为了免除这种焦虑,避免类似悲剧,在步入婚姻时,我们最好对双方的身体,都有一定的了解,不论是健康方面,还是功能方面。父母二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