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睡醒,意犹未尽。
却不是因为陶瓷展。
老同学带我们去了一家意大利餐厅,孩子们自顾自的狼吞虎咽,墙上的装饰画倒是吸引了我。
一幅一幅素描肖像,明暗爽快,构图生动,笔法干练,眉目传神——回想到,丹青老师在局部里提到的意大利湿壁画,文艺复兴不仅是耳熟能详的人文三杰,单是那些不知名的画匠,技艺修养之高超,也是令人叹为观止。很有趣,湿壁画的最后一期,讲的正是一所阶梯医院的故事。
很难不让人想到鲁迅的“弃医从戎”。
丹青先生画的不好吗?我不研究美术史,我不知道,但是批评丹青老师不好好画画,去写文章的人,一定没有他画的好,就好比批评我不好好做陶瓷,顾着舞文弄墨的人,没有一个,比我陶瓷做的更好。
可惜的是,我画不了画了,绘画造诣或许不及丹青老师和陈逸飞他们,但是,回想十八九岁最意气风发的日子,我们在干什么?英语政治等等等——直白的讲,我们人生最美好积极的时光,全是拿来把自己逼的平庸的,否则,就是格格不入。
更真实的是,这种把自己逼得乖巧的生活方式将一直持续下去。
是啊,我的主业是陶瓷,慢慢的,我却想要避而不谈了。
才华能力有悬殊,情怀却没有伯仲之分。
真的想要充分的表达心底的思绪,几篇随笔肯定不够,估计得有一本书。
朋友邀请我联展,已经不是一回两回,都回绝了。把制瓷作为谋生的渠道方式,是心安理得的,不好再把理想硬嫁接上去。不然,真要无路可活了。
商业展会,是经纪人的联姻,也是艺术家的葬礼。
自知,既没有资格躺下来休息,也暂且没有“结婚”的打算,毕竟,当初一无所有的时候,也寻到了一位愿意为我付出那么多的生活伴侣,为我生养了三个孩子,且斗胆,事业上的伙伴,也还可以再等一等,寻一寻。
等天亮,带女儿回景德镇,因为疫情,儿子的百日宴,今天才办。
感谢大家。 https://t.cn/z8Ap44c

我现在有六单书在外面漂着,Auspost依旧崩溃,以前隔天能到的东西现在要两周,有时我都忘了买过什么了[允悲]除了两本纽约客还有几本比较期待,希望会好看。

这两天因为奥数也想了想我学过的澳洲数学。估计直到现在还有不少人觉得在国内数学别管多差的到了国外都能成为受人敬仰的数学小天才[喵喵]跟差的比,也许是的,虽然我在国内也没接触过数学差的人没法比,但跟好的比就想多了,国外数学比较好的学生并不弱。

澳洲高中数学分三档,华人俗称低数中数高数。低数是简单但跟现实生活非常相关的数学,比如简单的统计概率金钱相关等等。虽然高中数学不是必修,但对数学没太大兴趣的多数还是会学低数而不是完全不学。话说我昨天看了去年高考题。中数和高数我不但不会做,甚至很多题都看不懂,唯独低数不但看得懂还会做。说明大部分人正常生活真的也就需要低数水平,所以没必要看不起或者可怜那些当年只选低数的,人家活得好好的[doge]

中数跟国内高中内容差不多,而高数是国内大一很多东西。所以教育局要求想学高数必须已经学过或者同时在学中数。包括到了大学,中学只学过中数的可以接着学微积分之类,但学过高数的就可以直接学别的了,不同的路径。数学比较好的学生很多人在中学会单科跳级一年提前学中数参加高考,这样高中最后一年只用对付高数。一切都是看自己的兴趣和是不是学有余力,怎么科学排课学校有专人指导。

所以中学阶段最高水平的数学澳洲在内容上其实是比国内领先的,但我个人当年依旧觉得比在国内学简单很多,主要是因为澳洲这里学什么就考什么,最后考试纯粹就想看你会不会,不会故意出刁钻难为人的东西分化人。一个是因为课程本身已经分化一遍了,数学一般的根本不会选高数。还有一个,大概就是这几天那个热词'内卷化'并不严重,没那么多废寝忘食一定要拿满分的,所以就看一堆书后题水平规定时间能不能做完就行了。

其实我对数学兴趣真是不大,也有人看我发的东西就说我肯定是文科生吧之类。文科理科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没必要对立,澳洲中学根本不分文理,哪怕国内北外在中学阶段搞过数理化奥赛的人也不是没有,就先不说了。虽然我经常说喜欢和能做是两码事,现在不但大学数学都忘了,连中学中数也忘了,但如果让我再选一遍我还是会选高数,因为不能说完全没用。

比如从功利的角度,高考刷分帮了大忙。因为高数难,所以高考分制度上会大额补偿学生花的时间精力。比如我最后高数是全省5%,前面得有100多个人这科比我高,但我最后的得分比其他科目全省第一的还高。就比如选地理的人,单科全省第一的分不但比高数全省第一的低好几分,甚至还不如高数全省第200的。

刷分我(以及其他中国学生)还用了中文第一语言。这个不是不公平竞争,所有这门课的都是从中国来没多久的,但这门课是纯刷分,是我这辈子上过最浪费时间之一。如果重新选我可能宁愿不刷分也不上了。每周六上中文学校,老师不知道是哪儿来的。结果几年后我在华人宇宙中心购物中心看见她盘了一个烤鸡店专心卖烤鸡。看来教中文还是不如卖烤鸡赚钱啊[允悲]

回到高数,高数的另外一个用途是大学选专业不会因为没学而受限制。有一些小众专业要求的课入门要求就是高数要达到多少分,虽然也可能有其他曲线救国的方法。我最后大一两门数学上的都是专为高数全省10%人开的特殊班,当时都拿了high distinction但现在什么都不记得了。

抛开功利的作用,我也不知道学过数学潜意识中对逻辑思维起到了什么作用,但就算有吧。以及最难的数学都能学得好多少是证明了智商没问题。作为一个对数学没兴趣的人学了这些数学我能想到的好处就这些了。

但一切都是建立在我学得比较轻松的基础上。我当年认识不少当地小孩,都是好学校的,但都不选高数,原因就是兴趣不大也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数学天分一般。当年不理解这么好的刷分机会放弃多可惜,后来觉得人家选择才是对的。大部分科目本质上都属于可以但没必要的,自己数学天分和兴趣都不足还死磕,对自己以后发展没什么作用,功利方面也不一定能刷到分,一整年都痛苦还可能把其他的几科都毁了。

包括澳洲高考每人必须考4门,但学有余力的人可以考5门或者6门,排名5,6的科目不算100%,而是10%作为奖励。以前写澳洲高考时也有人不理解为什么会有人放着加分不要而只学4门,多浪费。也是上面那个问题。能力不够还盲目追求加分的代价可能是鸡飞蛋打,要全方位考虑。

反正当年在澳洲上中学随大流也就过来了,但后来回想整个制度还挺有学问的。

#信条里的友情#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告诉我们:《信条》的情感核心,是主角与Neil的关系。那么,这是怎样一个“主角”,怎样一段关系?记一段美丽又伤感的友情:
(下文有剧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信条》是一部故事线长、信息量大、节奏飞快的电影,有人认为忙于正逆运行、拯救世界而显得冰冷、缺乏感情。在与我们对话中,被问到该片的“情感核心”,诺兰称在他写剧本、找到演员、进行制作期间,这个核心是会有变化的,而在过程中,他惊讶地发现主角和Neil的关系在该片的情感部分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还有很重要的Kat与丈夫、儿子的关系等,它们共同构成了该片的感情线。

“情感”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既能让观众在视听震撼之下感到心灵的共鸣,也构成主角的行事动机,从而让角色和故事成立: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马不停蹄地拯救世界、帮助身边人、创立“信条”?
诺兰没有给《信条》的主角起名字,甚至在片中两次刻意展现了这一点:有人问他叫什么,被用各种方法带过。并且用台词前后呼应强调了他是唯一的“那个主角”。诺兰称这是致敬老式西部片式的英雄形象,就像莱昂内的电影里,柯林特·伊斯特伍德那样的大镖客,没有名字,不问出处。
该片主角设定的“去自我化”很明显,他只有代号,也没有诺兰电影中常见的过去故事和无尽牵绊,或执着于的重要人物。主演约翰·大卫·华盛顿身量不高,结实冷静,单论外表并不十分显眼,一把大胡子构成他的脸的最大特征,也隐藏了面容中别的特质,连年龄感都不太明确。华盛顿认为主角更便于观众理解为一个类似“射击游戏里的第一人称角色”,跟随他一起沉浸到故事里,足见其刻意的“面目模糊”。
诺兰谈《信条》常提到谍战片或西部片,但主角也没有这些影片中主人公常见的十足荷尔蒙和矛盾的性格魅力,这同样是一个有意的设定。片中还让他在被建议去接近女主Kat时说出了“勾引不是我的强项”的台词——不难想象如果是《盗梦空间》里穿着西装的小李这样的形象来当《信条》的主角,观众会更容易将他和Kat之间误解为一条爱情线,实际上明显主角是出于任务以及善良和人情去帮助她,主创采访也确认不是爱情性质。

而在诺兰眼中,华盛顿有属于自己的魅力,所以他在看了后者出演的HBO剧集《球手们》和斯派克·李作品《黑色党徒》后,就无法在写《信条》剧本时将他从脑海中赶走。除了片中显而易见的大量高难度打戏,需要华盛顿这样前橄榄球员式的强健体魄来完成,以及他动作中“像豹、像猫科动物一样的优雅”(诺兰引用《007》知名制片人Cubby Broccoli评价肖恩·康纳利的话来评价华盛顿)和“有所控制的强大能量”,诺兰称华盛顿身上的“主角”特质是“一种真挚的温暖、人性”,能让人深信他是真的关心别人,关心人类。
诺兰称与华盛顿就主角的形象达成的共识,是他要去掉传统谍战片中主角通常具有的“愤世嫉俗”——担任保护者多年,内心的善良容易裹上一层辛辣和讽刺的外壳,也带来更复杂的魅力。而《信条》的主角连这点都无,他是一个更全然的正面形象。

影片的更多时候,观众看到的是主角奔忙在世界各地,飞快地反应和处理他被卷入的时间迷局、世界危机。这需要极理性和冷静的头脑才能做到(也是这样的人才能尽快跑完这个长长的故事),连“执行任务时从不喝酒”等细节也有所体现。
但主角也有动人的情感流露时刻,我印象最深的有三次:
当开头“起死回生”后,他说“他们拔掉了我的牙齿”,接着问“我的队伍的人活着出来了吗?”被告知没有,他很快默默地流出了眼泪;
当他在餐厅里跟Kat见面,以半要挟的方式希望对方跟他合作。但当Kat说出自己跟丈夫真正的关系,和被假画绑架了未来或儿子的窘迫。主角动容了,他开始真切同情这个可怜又坚韧聪颖的女人;
当最后主角跟Neil分别,当意识到Neil义无反顾地走向死亡,他的表情一步步地变得伤感、无奈。

不难看出,主角是一个很理性,又在此基础上非常感性、有人情味的人。所以当Kat受伤,他毫不犹豫要救她,并不仅一直致力于护她周全,也确保她跟深爱的儿子不会分离;当他看到歌剧院观众性命危在旦夕,马上冒死返回去拿走炸弹;当世界面临危机,他毫不犹豫投入其中致力于阻止,并在未来建立起了“信条”。诺兰强调的是:只有这样理智强大又有一颗温柔的心的人,才能承担起维护时间线稳定、世界安宁的任务,才能让人感到可靠、信任,才是唯一的“那个主角”。

主角是Kat的保护者,人类的保护者,而Neil是主角的保护者。

Neil这个角色非常讨人喜欢:他是又不仅仅是一个能干的外挂型小助手,罗伯特·帕丁森换上漂染了的浅金色头发和漂亮的丝巾,在英俊、儒雅、机灵又活泼的外表下,他气质很年轻,带着一份不含恶劣或懒散的狡黠,看主角的眼神却有一种特别的深情。而到结尾,我们才和主角一起知道:他是怀着自己的过去和两人的“未来”,与主角在孟买相见。这是一次非正常时间规律的会面,引出了两人可能是最初和最后的合作。
在揭秘了Neil是主角在未来招募、训练并派回来帮助自己的人物之后,回想起来,他们的孟买会面充满了前后呼应:Neil笃定地为主角点了健怡可乐,因为他早已知道对方的喜好。他那句在预告里就回荡着的那句台词“时间不是问题,活着出来才是问题”,更是预示了Neil的结局。

他们的关系也跟“信条/TENET”之名和本片结构、乃至诺兰对时间的理解一样是对称的。在影片结尾时,这段友情对主角来说尚未开始,对Neil来说即将结束,他将走向死亡,而主角要前往未来。
从今往后,主角一直都知道Neil会死,而且是由自己亲手造成:他将走向与Neil相遇的那一天,然后与他相知,最后把他送回过去辅佐当时的自己拯救世界。联系到他之前得知队友死后的眼泪,更不难想象他亲手将Neil派到过去“送死”的心情。而Neil也在发现自己会因保护主角而死之后,果断地走向逆行的直升飞机,要倒回去完成被他们称为“事实”的“宿命”,他们都在毫不犹豫地维护这个闭环。
Neil和主角最后的对话“这是一段美好的友谊的结束”“对我来说是开始”,改编自《卡萨布兰卡》著名的结尾台词“这是一段美好的友谊的开始”,而被拆解为始与终,有了时间分流的含义。
无论时间是正是逆、同一时间点两人的状态和认知有何不同,主角和Neil的回忆和友情并不会改变和磨灭,他们注定是一对并肩经历过美好事物、最终却要分别的好友,而表示宿命的“注定”一词也有了新的含义。也许确实如片中暗号所说,这是一个“衰落中的黄昏世界”,然而在暮色中,主角并非没有朋友。莫愁前路无知己,但“你的开始是我的结束”,这个概念十分美丽,也十分伤感。

在爱情、亲情后,如今诺兰讲的是一个友情,或者说仍然回归广义的“人情”的故事。前面说过,诺兰的主角通常怀着来自过去的执念和羁绊,但《信条》这位没有。然而到结尾我们发现,主角虽然是“没有过去”的人,他的旧事和来历从未被交代,但本片讲的是他的未来,从此他在未来将有一份牵挂。
有趣的是,观众已看过很多涉及时间逆流的电影,但通常都是首先的时间行者为主角,继而展现他影响的人,即是以Neil为主角,但换一个视角以处于当下时间的“主角”来讲述,故事和情感又完全不同。

片中三次出现Neil身上挂着的红线和圆环,主角因此知道在地下为他挡枪和开锁的人、那具尸体,就是Neil。而在他们分别时,Neil正要走向自己最终的这次死亡。还有一次是影片开头的基辅歌剧院中,也就是跟结尾大战发生的同一时间的那场战斗,也是Neil用反向子弹保护了主角。回头看,他散落在主角的人生各处。
而他佩戴的圆环,仿佛代表了他们所创造和维护的“发生的就是发生了,我们必须行动”这个完美的闭环。相比形象周正的主角,Neil更为不羁、无忧无虑,高瘦的金发白人和敦实的黑人,两个人画风迥异。但为了将危及时间线的危机掐灭在襁褓中,他们,和隐藏在时间中的更多人,都秉持着“信条”,维护着时间流的稳定和一个个闭环。
影片最后的“信条”概念,是在主角保护着Kat和Max时,由已经……的Neil说出:
“我们是一群拯救世界的人,却不能让世人知道真相。就算知道了,他们也不在乎,没人在乎未曾引爆的炸弹。……一颗没有引爆的炸弹,那些没人察觉的危险,那才是真正能改变世界的威胁。”

甚至诺兰在该片中的时间逻辑,也要靠角色们对人类的爱和责任感来“维护”:诺兰在本片中无意探讨“回到过去,到底会如何改变现在”此类时间难题,该问题暂且在人类的认知之外,无人能够确切回答,而一旦要深入探讨时间的涟漪效应,《信条》简单的“逆行”内核和已有的故事恐怕无法成立。片中想毁灭现在的未来人罔顾祖父悖论,而主角和Neil不给任何人出于私欲改变过去的可能,尽力保证每个人的命运都成闭环,故事的逻辑也因此才通顺。

片中暗示了未来的主角送Neil回过去时,隐瞒了他会死这件事,Neil对现在的主角也有所隐瞒,比如没有一开始就说明自己的身份,也没有告诉奥斯陆通道中主角打的是逆行回来的自己。面对主角在知道了此事之后的质疑,Neil说:
“原则是要‘克制’。”
“谁的原则?”
“是我们的,我的朋友。”
从主角略带茫然的笑容,可以看出此时他并没有完全理解其中意思。而不难想象Neil说的是实话,这正是未来的主角和“信条”组织创造的原则,因为一旦说出,时间的平衡可能会被打破。也在维护世界但做事更不择手段的“枭雄”式人物——印度军火商普利娅说:“无知是进攻敌人的弹药。”而在主角和Neil这里,无知,也是一种保护。可能是作为导师的主角把它教给了Neil,而Neil在此处又“先”教给了主角。

未来的人无视与过去的人的联系,对祖先发动全灭性质的战争,这其实是一个很冷酷、让人不寒而栗的设定。但同时,在时间河流中,有那些强大、怀着“信条”、有情有义的人们在行动。说来说去,《信条》的本质是一个很伟光正的故事,并不新鲜,而同样也总是这些被说滥了的秉性最为宝贵、值得称颂:英雄爱世人,所以他们穿梭于过去未来,拆解尚未爆炸的炸弹。只是这些英雄的情义里,饱含属于时间的悲伤和浪漫。

ps.关于《信条》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推论:Neil,是不是Kat的儿子Max?主角保护并在未来招募了他,又派他回来保护当初的自己和他的母亲,听起来让三人的关系更多了一层意义。
Neil=Max似乎有很多蛛丝马迹,比如Kat、Neil和Max都是色度相似的金发(出演Neil的帕丁森本人发色更深,为了该片还染了头发);比如Max的名字似乎有玄机——法文的Max全名可能是Maximilien,最后四个字母倒过来可不就是Neil(但这点比较牵强,因为Max不一定是法文名字,Sator的母语俄文里它更可能是Maxim,或别的什么);比如Neil跟Kat的互动虽然没有很强烈地暗示他们是母子,但似乎也有一些微妙的地方;比如Max对自然科学(火山和岩浆)有兴趣,而Neil学的是物理。

究竟他俩是不是同一个人?个人觉得不重要,可以肯定的是诺兰在片中没有给出百分百的确定结论,可能是一个供观众思考的点。但不管有没有答案、到底是不是,那都是在诺兰一个人的脑子里,而我对解答以某个人的智慧出的谜题并没有兴趣。
《信条》在我看来比诺兰别的所谓“烧脑”片更有趣的地方,还是在于时间这个宇宙奥义、人类未知的概念。时间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和开放性,所以Neil一角和他与主角的关系也特殊在——Neil可能来自我们未知的未来。他可能就是Max,这也许说得通,但也可能是别的人,他与主角的友情到底是怎样的?他们一起做过什么?他到底逆行走了多少年才来到主角身边?以什么方式?搞不好他是主角找来的全能生化人呢?甚至可能是主角自己?他说不定没死?其实另有目的?或者他到底从何而来……?这些观众都可以开脑洞,也都无法被否认。他和这部电影的有趣,正源于更多的不确定性。
#如何看懂信条#

(图9来自《信条》电影书,图源见水印)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韩国检方将提交朴槿惠量刑建议,或面临终身监禁
  • 台湾辣妹被带进F16军机嘟嘴拍照 台媒:台军脸都气绿
  • 疑惑:盛传邹市明获得最高成就奖,这到底是什么奖项?
  • “民警爸爸”夏清良:17年默默资助26名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
  • 全炫茂&韩惠珍确认恋爱关系:终于不再是“我独自一人生活”!
  • 2018中国最好大学排名发布,你的母校排名第几?(福建共15所入围)
  • 印裔重犯逃港住劏房策劃恐怖活動
  • 90后春节被掏空 大声直呼这个"劫"过后是春天吗?
  • 三分钟速览《新闻联播》2018.02.26
  • 李晨自曝好事将近,会在第一时间和粉丝分享!
  • 有一种吐槽叫做“警察见过的最无耻人”,在警校的我看到这些感到......
  • 如今,娃哈哈也要涨价了?
  • 紧急!3月1日销分新规被误读,黄石人处理交通违法不必扎堆
  • 郭冬临开通微博,连发14条,还坚持每个评论都回复
  • 宋祖儿现身北电艺考,穿羽绒服,清爽又低调
  • 香港共享单车宣布退出法国市场:“破坏我们的单车成了娱乐活动”歪果仁你们的高素质在哪里?
  • 女友不干活遭差评
  • FF91售价曝光:或超两百万元 媲美宾利劳斯莱斯
  • 世界首个人造心脏诞生只需几升血就能定制专属心脏
  • 李冰冰微博公开恋情!被拍到搂抱、亲吻还有摸屁股……色色的小男友居然是任泉介绍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