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谛信不疑

我们来看下面这首偈子。真正的无量寿,不仅是时间上无限久远,而且是对时间的一种超越。

这首偈子是《普贤行愿品》中的,它的意义非常深,以我们凡夫来讲,完全不能理解。不过我们可以看一看,尽量来理解。

《普贤行愿品》言: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脱及威力。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十方尘刹诸毛端,我皆深入而严净。

《普贤行愿品》是普贤菩萨宣示他的境界、他的志愿,也是佛教大乘经典里的了义经典。这个境界是非常深的,我们凡夫很难理解,甚至说“怎么可能这样呢?”

对于佛陀的甚深境界,如果不能理解,最好的办法就是谛信不疑,不要怀疑。甚至只要信了,多少也能理解。这样读下来,每个人都会觉得很优美、很广大、很深入,不可思议。

读诵大乘经典为什么能够消业?因为大乘经典,还有佛菩萨的名号、咒语等等,都是从真理——真如实相,从真实功德的本体所显现出来的。经中说“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檀香燃起来,香味飘到哪里,那里就有香气,就能除汗臭、除秽染。从真理的本身,佛陀的证悟、智慧,点燃真理的真如本体,然后生起的功德香味,遍覆虚空法界。

大乘经典就是佛功德香的一个具体展现,一个物质的载体。你来接触它,自然地就有那种功德,就有光明,就有智慧,就能消除罪业,很自然的,“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因为它是真实功德。

举一个反面例子,比如一个人如果读那些造罪的书,黄色的、暴力的,他心里会不会增加罪业?自然增加了染污和罪业,甚至马上会表现为一个具体的行为。经常看造罪的书,结果被教唆犯罪而坐牢,这样的书,读了不是让人造罪吗?所以,任何东西一定有感染众生的力量。

反过来讲,诸佛菩萨清净的语言、清净的功德、清净的智慧光明,不论懂与不懂,你读下来,自然会灭你的罪。不过,灭罪有大有小、有多有少。

六字名号有什么不一样?它是实相身,是为物身,它就是真理全体的显现。所以,只要称念这句名号,能够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一切生死罪都可以灭掉。

如果念别的经咒,能开悟,灭罪就强;没开悟,那只是说食不饱。就好像煮食品一样,其他大乘经典,是厨房飘的香,你闻到了,但是还没吃到嘴里。六字名号你念了,就等于是吃到肚子里了,跟闻香是不一样的。

摘自《阿弥陀经讲记》

南无阿弥陀佛

———————————————

★ 对于佛陀的甚深境界,如果不能理解,最好的办法就是谛信不疑,不要怀疑。甚至只要信了,多少也能理解。

★ 大乘经典就是佛功德香的一个具体展现,一个物质的载体。你来接触它,自然地就有那种功德,就有光明,就有智慧,就能消除罪业,很自然的,“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因为它是真实功德。

★ 诸佛菩萨清净的语言、清净的功德、清净的智慧光明,不论懂与不懂,你读下来,自然会灭你的罪。不过,灭罪有大有小、有多有少。

★ 六字名号有什么不一样?它是实相身,是为物身,它就是真理全体的显现。所以,只要称念这句名号,能够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一切生死罪都可以灭掉。

南无阿弥陀佛

———————————————

▍相关法语

◇ 凡夫就是明信佛智,仰信南无阿弥陀佛。仰信就是不以头脑来思维,不加自己的理解,无条件地相信。“仰”是从下向上,像天上下雨,只有接受的份儿—— 恩师

◇ 不要试图解释一切。面对诸佛境界,任何的解释都是乏力苍白的,而且会关了真理的门。直接说:“我也不知道,但我就这样信了。”让有疑的人直接去面对他所无知的境界吧 —— 恩师

◇《阿弥陀经》没有讲那些缠缠绕绕叫人理解的话,果地法门说了就这样。没有什么给你理解的,你接受就可以了,相信就好了。“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怎么理解?没有什么理解不理解,释迦牟尼佛把事实端出来,就这样 —— 恩师

◇ 佛的境界、六字名号,这一切不是我们六识凡夫的情执可以思量的,它是不思议的。我们所谓的领解名号,也没有领解到什么 —— 恩师

◇ 连三贤十圣这些高位的圣者、大菩萨都不能测度六字名号有多深,再上根利智之人,能理解多少呢?我们是愚痴下劣之人,但以口称,仰凭佛愿,仍然往生,不需要理解多少 —— 恩师

◇ 以纯然念佛、靠佛的心来理解法义自然不难,不理解法义,只知念佛往生之理而一向专念,也是最好的理解 —— 恩师

敬请常念 南无阿弥陀佛

“ 伪 ”
就是虚伪的发心。

一个真正发心修道的大乘行人,
要忏悔多生多劫以及今生的罪过。

罪是什么?

有心去造作的叫罪,
无心而造作的叫过,
过失。

罪就来得重,
过就来得轻。

我们每个人都有罪过,
所以每个修行人都要忏悔罪过,
发露罪过。

就好像我们的衣服已经有污点,
要把它洗干净。
  
所以佛法有种种的忏悔法,
就使我们的修行能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有一类虚伪发心的人,

他对自己的罪过不忏悔、
不除灭,

自己的功德恨不得让全世界人都知道,
自己的罪过严严密密地保密,
不让别人知道。

这就形成内浊外清,
内浊就是内心充满着贪瞋痴的浊染,

而外表又显出他很有修行,
持戒很清净的样子,
这就是内浊外清。

由于他内心的罪过没有忏掉,
又以虚假的心来修行,

他开始修行可能还非常猛厉,
但是过不久他就会懈怠放逸,
不能持久。
  
我们确实看到很多修行人开始学佛的时候,
他每天都非常地用功。

再过几个月过几年去看他,
整个地就回到了没有学佛前的样子。

“ 始勤终怠 ”,
退转到了没有边际的程度。

上次听一个大和尚说 :

有一个比丘,
他开始修行非常精进勇猛,
一定要开悟,

结果修了两三年没有开悟,
他就整个地对佛法丧失了信心,
最后还俗了。

始勤终怠。
  
那么,
他虽然也有些好的发心,
但是夹杂着名利在里面。

一个人能够把名利的心除掉是很不容易的。

开始他也发心想修清净的佛法,
但在这个过程当中,

他因夹杂着名利的念头、
毒素在里面,

虽然他也修种种的善法,

比如持戒、
禅定,

以及修桥补路,
慈善事业等等,
他都在做。

但是这些善法被他的罪业烦恼所污染,
是有漏的东西,
不能成为清净无漏的功德。

这也是我们这个世间众生修行的一个普遍的现象,
不真诚,
虚伪。

虚伪是凡夫众生都具有的。

所以修行一定要有真实心。
  
《 观经 》
讲发三种心,
就能往生,
首先就讲至诚心的问题。

善导大师对至诚心有一个很详细的诠释 :

就是一切众生修行,

一定要身、口、意三业所修的,

无论是读诵经典的知见,
还是一门深入的行持,
都要从真实心里面去做。

厌离娑婆,
一定要身也表示厌离,
口也表示厌离,
意也表示厌离,
真实地去厌离。

不得外显贤善精进之相,
外面表现他很善,
很有德能,
很精进修行的样子。

但里面是怀着虚假、
欺骗的心理,

充满着贪欲,
充满着瞋恨,
充满着邪伪,
奸诈百端,
充满着奸诈。
  
修行人直心是道场,
而他整个的就是用机心,
用机心还不以为耻,
反以为荣,

觉得他多么厉害,
多么会玩手段,
奸诈百端啊!

这种贪瞋邪伪的恶心,
你还很难去化解他。

刚愎自用。

所表现的就是虽能修点善法,
但里面却夹杂着贪瞋邪伪的毒,
这就叫
“ 杂毒之善 ”。

杂毒之善是不能有效果的,
甚至会产生很负面的作用。

就好像这一杯饮料,
本来是很好,
但掺杂着一些敌敌畏在里面,

你还敢喝吗?

所以这杂毒之善又叫虚假之心,
跟真实之心就离得很远了,
不真实。
  
如果他不真实,
他用这杂毒之善的心去修行,

纵然他修行非常精进,
日夜十二个时辰都如救头燃的修行,

他能不能生到净土呢?

“ 此必不可也 ”。

善导大师给他一个绝对不可能。

为什么?

因为我们念的这个名号,
以及要求生的西方极乐世界,

全体是阿弥陀佛在因地当中行菩萨行的时候,
从他真实心里面所流现出来的。

法藏菩萨在他无量劫的修行当中,

他身、口、意三业所修的行持,

乃至一念一刹那之间,
都是从真实心里面出来的。

所以他所施设的净土、
建立的名号、
给予的功德利益都是真实的。
  
我们讲感应,
你真实才能感应真实,
虚假不能跟真实感通啊!

所以为什么我们这个愿往生的心一定要真实,
因为阿弥陀佛接引众生往生净土的大愿是真实的,

我们也一定要用真实愿往生的心跟阿弥陀佛真实摄受的愿来呼应。

你不能用求人天福报的心去感通的。

所以一定要真实。

这一点确实也是我们的病根,
我们修行佛法得不到利益,

就是因为我们内心充满了机心、
奸诈。

这也是娑婆世界众生的常态。
  
《 法华经 》里面
剖析娑婆世界众生,

有几句话 :
“ 人多弊恶 ”,

这个世界众生大部分都很弊恶,
心性陋劣,
不持戒,

具有恶的倾向,
怀增上慢,
贡高我慢,
功德浅薄,

自己的福德智慧都很浅薄,
但是还认为自己了不起。

“ 瞋浊谄曲 ”,
充满着瞋恨的心,
对一些事情非常谄媚,
内心非常弯曲,

见到自己的上司什么的就像巴儿狗一样的,
见到下属就非常盛气凌人,
怀着谄曲的心。
  
再就是
“ 心不实故 ”,
内心不真实。

所以为什么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处得那么辛苦,
那么矛盾无常。

你看一个个都戴着虚假的人格面具,

有几个能够真心交流的呢?

十句话都很难相信他其中的一两句话,
你看人就活在这种自欺欺人的颠倒里面。

所以我们中国文化现在才体会到孔子为什么特别强调
“ 诚 ”,

就是对我们的虚假而施设的一个药方啊。

一定要真诚,
你有真诚才有智慧。

诚则明矣,
明则诚矣。
  
遥想当年菩萨戒在开始的时候,
昙无谶尊者过来,
他是一位戒律非常通达的大德。

当时有一位道进比丘想向昙无谶尊者求菩萨戒,

昙无谶尊者就说了句话 :

你们这个地方的人,
心多谄曲,
又无刚节,

难道还有求菩萨戒的人吗?

就这样说。

道进比丘听到这话当下生起大惭愧心,
他自己就忏悔,

向弥勒菩萨求忏悔,
最后他真的感得了菩萨戒戒体。

一感得之后他就去找昙无谶尊者,
昙无谶尊者一看到他,
马上起身去迎候他了,

说 :
你不简单啊,
你已经得菩萨戒戒体了。

由此可以看到,
这样的毛病是很深重的,

以至于真谛三藏想把菩萨戒的律藏传到中国都传不过来,

律藏一上船,
船就往下沉。

所以如果我们修行人不能扭转这种虚伪的心,
修行就永远得不到利益。
  
好,请看下面 :

[ 众生界尽,
我愿方尽。

菩提道成,
我愿方成。

如是发心,
名之为大。

观三界如牢狱,
视生死如怨家,
但期自度,
不欲度人。

如是发心,
名之为小。]
  
好,请看第三对范畴,
辨别大小的相状。

“ 众生界尽,
我愿方尽。

菩提道成,
我愿方成。

如是发心,
名之为大。”

这是第五,
大心的相状。

一个大乘行者,
发的心一定要广大。

这个众生界就是指十方无量微尘数佛刹有情众生之界。

为什么会有众生界?

是由于众生有业才依这个业受报,
所以说众生业不尽,
那么所受报的众生界也不尽。

“ 众生界尽,
我愿方尽 ”,

这就是说我的大愿要度尽一切众生,
一切众生都得度了,

无众生可度了,
我这个大愿才终结。
  
这就相当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 :

众生界尽,
众生业尽,
众生烦恼尽,
我愿方尽。

这是对众生而言。

要度尽一切众生,
如果有一个众生还没有得度,
我这个菩提大愿就没有终结。

众生度尽,
方证菩提。

从上求佛道来说,
一定对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要圆满,

福德智慧具足,
无上正等正觉成就,
我这个菩提愿才能够成就。

所谓三大阿僧祇劫,

由十住、
十行、
十回向、
十地、
等觉、
妙觉,

成佛之后还要经过一百小劫,
最快是九十一劫,
用百福庄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这些福德智慧圆满具足之后,
我的愿才算成就。

那么这样的发心,
就不是得少为足了,
已度一部分众生了,
而是要度尽一切众生。

不是得到有余的涅槃,
不是得到藏通别的佛果,
而是要得到大乘圆教的佛果。

这样的愿才叫
“ 大 ”。
  
“ 观三界如牢狱,
视生死如怨家,
但期自度,
不欲度人。

如是发心,
名之为小。”

这是小乘的发心。

小乘的行人也有甚深的智慧,
他能观察三界,

这三界就是欲界、
色界、
无色界。

欲界六重天,
色界十八重天,
无色界四重天。

这三界是六道众生所依止的地方。

从天文学的概念来看,
这三界也是非常大的一个区域,
三千大千世界。

这样大的区域在声闻行者的眼睛来看就像
“ 牢狱 ”。
  
怎么理解这个
“ 牢狱 ”,

我们大家也许没有坐牢的体验,
但是你看囚犯,
他如果坐牢了就没有自由了。

我们在这三界里轮转的众生,
他的烦恼业力还在,
他非常被动地轮回不息,

生生死死,
死死生生,

受业力的驱使逼迫,
所以他的本质上是没有自由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它是牢狱。

我们的身心 :

色、受、想、行、识五蕴,

这色身是小牢狱,
三界是大牢狱。

无论是小牢狱,
还是大牢狱,
他的逼迫性,
他的苦难性是相同的。

所以有牢狱的感觉。

这是智慧啊!

想一想,
我们有没有这种观念。
  
他能观三界是牢狱,
有牢狱的感觉,

他出离三界的心就会非常的猛厉,
就好像囚犯关在牢房里面,
每天都渴望着什么时候能出来。

但我们现在迷惑颠倒了,
可能刚进牢狱的时候还想着怎么出来,
然而呆久了,

觉得牢狱里面还不错,
还不想出来,
把牢狱看作自己快乐的家。

我们三界里的这些凡夫众生没有一念的想出离,
就好像关在牢房里面的犯人,
他不愿出来一样。

所以能够把三界观照到是牢狱,
这是声闻的智慧,
比凡夫众生高出太多了。

他观察生死轮转的逼迫性、
苦难性,

就像冤家对头。
  
我们对冤家都有切身的体会,
大家都喜欢看亲家,

跟自己有善缘的人,
见到相互欢喜,
笑眯眯的。

如果碰到冤家,
冤家路窄,

见面分外眼红,
所以都想避免跟冤家对面。

但往往就会跟冤家对头碰面,
冤家对头一定要碰面的。

跟冤家碰面就有一种很苦的感觉,
很煎熬的感觉,
他内心就想离开这个冤家。

那对于声闻行者来说,
生死轮转就像这个冤家,

它的逼迫性,
它的苦难性,
使他一定要离开这生死苦难。

他就修四圣谛,
七觉分,
八圣道分,
三十七道品,
来断三界内的见惑思惑。
  
只有断了见思惑,
他才能够出离三界的轮转。

所以声闻行者
“ 观三界如牢狱,
视生死如怨家 ”,

他这种出离的心是非常非常迫切的。

所以声闻行者他要发厌离心,
很强的厌离心。

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互粉]美国非移民签证预约系统上面有关于“付款有效期延长”的通知:[互粉]美国驻中国大使馆和领事馆了解到许多签证申请人已经支付了签证手续费,并且仍在等待签证预约
  • !!
  • ---《老子》 PS: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因此,知足才可以做到满足,这才是永远的满足。
  • 作为第一批进入中国自己建造的空间站核心舱的航天员,他们在太空中过得怎么样,居住条件如何,工作开展是否顺利……一举一动总让人们既心生好奇又牵挂不已!一组图带你回顾
  • 他们之所以如此“痛恨”这个许多主流媒体都在“悼念”的政客,是因为持保守政治立场的阿默斯,生前不仅多次在事关同性婚姻和女性堕胎的问题上投出反对票,而且他还反对提高
  • 1981年,刚念完初中的王占有走向了社会,打零工,做小生意……在“社会大学”中不断丰富着自己的阅历和人脉,直到他选择了不锈钢,“变卖了家里所有能用的资源,还向亲
  • 迷茫时鼓励自己的正能量语录1.一定要做好两件事努力和爱自己不快乐就是因为你没有好好爱自己还常常因为别人消耗着自己2.假如你不够快乐也不要把眉头深锁人生本来短暂为
  • 商家的成长不仅是自身的提升,也能得到更多的权益享受和支持,免费的权益中心,让商家一目了然自身等级可享受的权益,就第一时间可以申请。阿里在20个城市设立了商家运营
  • 现在快30岁了,换了生活环境,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的工作内容,需要我的着装风格更加干练职业,加上自己的脸型五官比较具有东方女性感,如果不用着装中和
  • :我也不信!有个可可爱爱的领导~:哇,你的肚子好平,看我最近又胖了!
  • 抚顺市新抚区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陈某威使用暴力等手段多次故意伤害被害女童身体,致被害女童一处重伤、十处轻伤,且经鉴定构成多处伤残,其行为确已构成故意伤害罪;陈某
  • 2021-10-14: (日更第476天)今日主题:英国与乌托邦小说《乌有乡消息》是一部幻想英国在未来实现了共产主义的乌托邦小说,作者是英国伟大的艺术家、作家和
  • 他离开公司四年多了,而今我也要离开这里,后续不知去向,期待改变,也有惴惴,或许去到的是更污浊不堪的环境,但,管他呢#不凡百年#分手后你可能有很多话想对他说,你可
  • 见我们的气都消了一些,就说:“先不要收拾了,都上楼和我做饭去。但妈妈在家时就不行,她一定会把它们拔掉,种上她喜欢的蔬菜,甚至什么也不种。
  • 哈尔滨男科医院、哈尔滨男科医院有哪些?#哈尔滨冰江男科医院#【天津男科公立哪家最好】天津男科公立哪家最好,在近期的天津百姓口碑公立男科医院民意调查当中,【天津阳
  • 三件事情,是过去我们不断做提升的地方,我们现在每天都有一些新加入的掌柜能做到一天赚1000块钱,做到了行业平均水平两倍,这是我们蜂享家培训的成绩,第二是人工智能
  • 【25.7】嘻螺会 航海王螺狮粉350g*3+赠原味300g*2默认拍下送一包,备注再送一杯,到手共5包这个是联名歀包装的,海贼迷的集美可能连袋子都舍不得丢辣油
  • 正如学者沈奕斐所说:“这首歌的演绎有非常多的烟火气,每个人都与过去的自己重新对话,是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其实,不止是在四公舞台上与艺术家的合作,跨界融合是《
  • 僧宝是一切世间供养、布施,修福的无上福田。僧宝是一切世间供养、布施,修福的无上福田。
  • 初中的时候进了一个古风群,里面也有一个哥哥一直“小朋友”、“小朋友”的叫我,有什么事去找他他也是“怎么啦,小朋友”。一下子好多年[单身狗]刚才忽然想起昨天做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