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脫離地球”更精確地測量宇宙時間?】據國外媒體報導,出於某些原因,當我們談及恒星、星系和宇宙的年齡時,通常使用“年”進行測量和描述,我們是否有更好的方法來測量宇宙時間?

現今,我們可以追溯138億年前發生的大爆炸事件,觀測到宇宙體積延伸至461光年,但是像“年”和“光年”這樣的時間計算單位不僅是完全隨意、以地球為中心,並且從地球歷史上講,這些時間計算單位甚至沒有一致的定義。也許有更好的方法來測量時間,尤其是對宇宙而言,但每種方法都存在著缺點。

關於宇宙,我們可以提出許多宏觀的問題,但這是人類歷史上最令人費解的謎團之一,例如:“宇宙是什麼?宇宙有多大?它是永恒不變的,還是突然形成的,如果是的話,是什麼時候誕生的?”這些問題曾是哲學謎團之一,但過去100年提供了堅定的科學答案。現今基於先進的天文勘測設備,我們知道宇宙是什麼,但迄今我們所觀測的僅是直徑922億光年宇宙的一小部分;我們知道大爆炸事件,這是宇宙開始的標誌性事件,大約發生在138億年前,但準確的發生時間仍有1%的不確定性。

然而,為什麼我們測量宇宙時間和距離的所有方法都使用以地球為中心的單位呢?例如:“年”和“光年”,難道沒有一種更好、更客觀、更普遍的方法來實現嗎?答案是肯定有的,至少科學家傑瑞·貝爾(Jerry Bear)是這樣認為的。

貝爾指出,為什麼宇宙學計算,例如:宇宙年齡和大小,要廣泛地使用狹隘的、與 “年”相關的參數呢?客觀地講,將地球一年的時間概唸作為一種宇宙衡量標準是較狹隘的,光年這個概念僅與宇宙區域測量有關。

以上測量標準都是很好的觀點,但我們需要進一步擴展和思考,尋找一些替代性標準,讓我們來看一下測量宇宙時間背後的科學吧!

在地球上,只有兩種方法來理解時間流逝的概念,這兩種方法都是利用定期重現的現象,這些現象不僅對人類活動至關重要,而且對所有生物活動都至關重要,在較短的時間尺度上,我們有“天”的概念,這是很重要的,原因如下:

一天標誌著日出和日落,大致與地球繞地軸一個完整自轉週期相對應,同時,一天的時間與大多數植物和動物經曆晝夜活動和休眠的時間相對應,所有這些現象都在接下來的一天時間內重復出現,在接下來的幾天里,或許會出現實質性差異,如果我們等待的時間足夠長,這些差異就會重復出現,在一年時間里,日子會以各種方式發生變化,其中包括:日出和日落的時間提前和延遲,白天時間的增加和減少,太陽在地平線之上的最大高度和最小高度,以及季節變化週期、植物和動物生活週期等。但從一年的時間角度來講,幾乎沒有變化,幾年內重複循環出現。

基於以上分析,我們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人們會提出一些基於“日”和“年”等概念的計時系統,因為我們在這顆星球上的活動與這些週期性循環密切相關。但通過仔細觀察,出於各種原因,我們在地球上所經曆的日和年的概念並不能很好地轉化為一組標記時間流逝的通用公式。

首先,在地球歷史上,一天的持續時間已經生了巨大變化,當月球、地球和太陽相互作用時,潮汐摩擦現象會導致一天的時間變長,月球會以螺旋方式逐漸遠離地球,大約40億年前,地球的“一天”時間僅持續6-8個小時,一年有1000多天。

然而,一年的變化,或者說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所需的時間,縱觀太陽系歷史僅存在少許變化。變化的最大因素是太陽質量改變,迄今為止,太陽已損失了相當於土星的質量,該變化將促使地球被推向距離太陽更遠的區域,並導致它的軌道運行速度隨著時間推移略慢一些,這將導致一年的時間變長,但僅是略微延長——大約延長萬分之二,這相當於從太陽系誕生至今,一年的時間延長了大約2個小時。

但是為什麼我們要將地球的計時概念延伸應用於整個宇宙,以及將其他星系中行星環繞主恒星的任意運動聯繫起來呢?這是不客觀的,也不是絕對的,而且除了以地球為中心的計時標準之外,再也沒什麼用。天和年都不是普遍適用宇宙的時間度量單位,光年和秒差距(或者相關單位,例如:千秒差距、百萬秒差距或者兆秒差距)都不是普遍適用的距離度量單位。

有趣的是,有一些方法可以更客觀、理物理地定義時間,而且它們不會像以地球為中心的定義那樣存在缺陷,但是我們也有一些很好的理由不使用這些時間度量,因為每一個度量都有其優點和缺點,如果你要對某種方法使用進行論證的話,以下有一些可以考慮的選擇,人們可以從太陽系歷史角度進行分析,判斷這些方法是否比現在以年為基礎(實際上是以地球為中心的計時標準)的計時系統更好或者更差。

即使太陽系發生了複雜的天體物理變化,地球一年的持續時間仍可能是一種有效且穩定的衡量標準,我們可以使用該計時標準確定與地球相關的時間計數。由於光速是一個已知且可測量的常數,因此“光年”就作為一個推導出來的距離單位出現了,而且隨時間變化光年的計時標準僅發生很小變化,在過去數十億年的時間里,準確率一直保持在99.98%左右。

有時,我們會使用另一個重要計時定義,雖然它是間接的,但也是基於地球環繞太陽運行一年的定義——秒差距,它不是僅基於時間,而是基於天文角度和三角學原理。當地球環繞太陽運行,相對一顆“未移動恒星”的視位置,就出現了位置變化,人們可以做一個簡單的測試——只睜開左眼,然後交替睜開右眼,就會發現較近的物體相對於較遠的背景物體會出現“位移”。

在天文學領域,我們稱該現象為“視差”,我們使用地球相對於太陽位置的最大距離來代替人類左右眼之間的距離,地日軌道直徑大約3億公里,一個天體相對於遙遠背景移動1弧秒(1/3600度),將被定義為一個秒差距:大約3.26光年。以下是“脫離地球”的幾種宇宙計時系統:

1、普朗克時間

你是在尋找一個除宇宙基本常數之外不依賴任何規律的時間定義嗎?如果取三個最基本、可測量的自然常數,你可能會考慮到普朗克時間。

萬有引力常數G,光速c,以及量子常數(即簡化的普朗克常數)h,將它們結合起來,就可能得出一個基本的時間單位。雖然這對應於一個有趣的宇宙範圍,因為該等級的量子起伏不會形成粒子/反粒子成對化,但對於黑洞則不同,目前沒有相關的物理過程對應於黑洞的時間變化。普朗克時間非常小,這意味著我們甚至需要天文數字等級的普朗克時間來描述亞原子過程,例如:頂夸克,這是目前已知壽命最短的亞原子粒子,其衰變時間大約10^18普朗克時間,一年的時間相當於10^51普朗克時間,這一時間標準並沒有什麼“錯”,但它確實不符合直覺。

2、原子鐘

這是一個有趣、但令人不易接受的事實:所有關於時間、質量和距離的定義都是“非常隨意”的,1秒、1克、1公斤或者1米,都沒有實質意義,我們只是選擇這些價值標準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規範常數。然而,我們確實有一些方法可以將這些選擇的量聯繫起來——通過三個基本常數萬有引力常數G,光速c,以及量子常數h,我們用它來定義普朗克時間,如果你對時間或者距離進行定義,例如:光速可以作為另一種衡量單位。

那麼,為什麼不選擇一個特定的原子躍遷來定義時間和距離呢?在原子躍遷過程中,電子從一個能級降至另一個能級,並釋放特定頻率和波長的光線,以此來確定時間和距離範圍。頻率僅是一個反比延時概念,所以人們能通過測量一個波長光線經過的時間來獲得一個“時間”單位,同時,可以通過波長定義“距離”,這就是原子鐘的工作原理,它也可以用於定義秒和米。

但這是一個任意定義,許多時間變轉太快,其時間間隔太小,不適用於日常的計時標準。例如:現代科學界對秒的定義是:一個銫-133原子超精細結構釋放的光子在真空中9192631770個波長週期。

3、哈勃時間

如果我們從另一個角度出發,而不是使用基於量子特性的更小常數,上升至宇宙尺度等級,將會怎樣呢?宇宙以特定的速率膨脹——宇宙膨脹率,該指數經常被稱為哈勃參數或者哈勃常數。雖然我們通常將它描述為一種速度-距離單位,例如:哈勃常數描述為“71 km/s/Mpc”,它也可以簡單地描述為一種逆比時間:2.3 × 10^-18逆秒,如果我們將其轉換為時間,就會得到一個計時單位——“哈勃時間”,相當於4.3 × 10^17秒,大約是宇宙自大爆炸以來的年齡。

如果我們使用光速來計算哈勃時間,就會得出“哈勃距離”為1.3 × 10^26米,或者說是137億光年。這是一種宇宙宏觀參數,我們可以使用距離單位和時間單位來研究真正意義上的宇宙尺度。

不幸的是,這樣存在一個大問題:哈勃常數並不是一個隨時間變化的常數,而是隨著宇宙年齡的增長,以一種複雜的方式不斷下降,具體取決於宇宙中所有不同成分的相對能量密度。

4、氫原子自旋翻轉躍遷

長期以來,我們試圖尋找一個更好的宇宙時間定義,有一種方法值得考慮:整個宇宙中最常見的量子躍遷。無論任何時候形成的中性氫,它的形成都是一個電子結合在原子核上,而原子核幾乎總是一個單獨、裸露的質子,當電子到達基態時,相對於質子的構型將出現兩種可能性。

電子或者質子要麼反方向量子自旋,即其中一個自旋+ 1 / 2,另一個就是自旋-1 / 2;要麼就是同方向量子自旋,即電子和質子都是自旋+ 1 / 2或者自旋-1 / 2。如果自旋是反向排列,那麼就處於最低能態;如果自旋是正向排列,那麼電子旋轉就有一定概率是自發翻轉,釋放一個特定頻率的獨特光子,該頻率為1420405751.77赫茲。

有趣的是,氫原子自旋躍遷速率較慢,相當於2.9× 10^-15逆秒,如果我們將它轉換成宇宙時間和宇宙長度標準,就相當於1090萬年和1090萬光年,相當於大約330萬秒差距。 #媒体手记#

【如何“脫離地球”更精確地測量宇宙時間?】據國外媒體報導,出於某些原因,當我們談及恒星、星系和宇宙的年齡時,通常使用“年”進行測量和描述,我們是否有更好的方法來測量宇宙時間?

現今,我們可以追溯138億年前發生的大爆炸事件,觀測到宇宙體積延伸至461光年,但是像“年”和“光年”這樣的時間計算單位不僅是完全隨意、以地球為中心,並且從地球歷史上講,這些時間計算單位甚至沒有一致的定義。也許有更好的方法來測量時間,尤其是對宇宙而言,但每種方法都存在著缺點。

關於宇宙,我們可以提出許多宏觀的問題,但這是人類歷史上最令人費解的謎團之一,例如:“宇宙是什麼?宇宙有多大?它是永恒不變的,還是突然形成的,如果是的話,是什麼時候誕生的?”這些問題曾是哲學謎團之一,但過去100年提供了堅定的科學答案。現今基於先進的天文勘測設備,我們知道宇宙是什麼,但迄今我們所觀測的僅是直徑922億光年宇宙的一小部分;我們知道大爆炸事件,這是宇宙開始的標誌性事件,大約發生在138億年前,但準確的發生時間仍有1%的不確定性。

然而,為什麼我們測量宇宙時間和距離的所有方法都使用以地球為中心的單位呢?例如:“年”和“光年”,難道沒有一種更好、更客觀、更普遍的方法來實現嗎?答案是肯定有的,至少科學家傑瑞·貝爾(Jerry Bear)是這樣認為的。

貝爾指出,為什麼宇宙學計算,例如:宇宙年齡和大小,要廣泛地使用狹隘的、與 “年”相關的參數呢?客觀地講,將地球一年的時間概唸作為一種宇宙衡量標準是較狹隘的,光年這個概念僅與宇宙區域測量有關。

以上測量標準都是很好的觀點,但我們需要進一步擴展和思考,尋找一些替代性標準,讓我們來看一下測量宇宙時間背後的科學吧!

在地球上,只有兩種方法來理解時間流逝的概念,這兩種方法都是利用定期重現的現象,這些現象不僅對人類活動至關重要,而且對所有生物活動都至關重要,在較短的時間尺度上,我們有“天”的概念,這是很重要的,原因如下:

一天標誌著日出和日落,大致與地球繞地軸一個完整自轉週期相對應,同時,一天的時間與大多數植物和動物經曆晝夜活動和休眠的時間相對應,所有這些現象都在接下來的一天時間內重復出現,在接下來的幾天里,或許會出現實質性差異,如果我們等待的時間足夠長,這些差異就會重復出現,在一年時間里,日子會以各種方式發生變化,其中包括:日出和日落的時間提前和延遲,白天時間的增加和減少,太陽在地平線之上的最大高度和最小高度,以及季節變化週期、植物和動物生活週期等。但從一年的時間角度來講,幾乎沒有變化,幾年內重複循環出現。

基於以上分析,我們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人們會提出一些基於“日”和“年”等概念的計時系統,因為我們在這顆星球上的活動與這些週期性循環密切相關。但通過仔細觀察,出於各種原因,我們在地球上所經曆的日和年的概念並不能很好地轉化為一組標記時間流逝的通用公式。

首先,在地球歷史上,一天的持續時間已經生了巨大變化,當月球、地球和太陽相互作用時,潮汐摩擦現象會導致一天的時間變長,月球會以螺旋方式逐漸遠離地球,大約40億年前,地球的“一天”時間僅持續6-8個小時,一年有1000多天。

然而,一年的變化,或者說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所需的時間,縱觀太陽系歷史僅存在少許變化。變化的最大因素是太陽質量改變,迄今為止,太陽已損失了相當於土星的質量,該變化將促使地球被推向距離太陽更遠的區域,並導致它的軌道運行速度隨著時間推移略慢一些,這將導致一年的時間變長,但僅是略微延長——大約延長萬分之二,這相當於從太陽系誕生至今,一年的時間延長了大約2個小時。

但是為什麼我們要將地球的計時概念延伸應用於整個宇宙,以及將其他星系中行星環繞主恒星的任意運動聯繫起來呢?這是不客觀的,也不是絕對的,而且除了以地球為中心的計時標準之外,再也沒什麼用。天和年都不是普遍適用宇宙的時間度量單位,光年和秒差距(或者相關單位,例如:千秒差距、百萬秒差距或者兆秒差距)都不是普遍適用的距離度量單位。

有趣的是,有一些方法可以更客觀、理物理地定義時間,而且它們不會像以地球為中心的定義那樣存在缺陷,但是我們也有一些很好的理由不使用這些時間度量,因為每一個度量都有其優點和缺點,如果你要對某種方法使用進行論證的話,以下有一些可以考慮的選擇,人們可以從太陽系歷史角度進行分析,判斷這些方法是否比現在以年為基礎(實際上是以地球為中心的計時標準)的計時系統更好或者更差。

即使太陽系發生了複雜的天體物理變化,地球一年的持續時間仍可能是一種有效且穩定的衡量標準,我們可以使用該計時標準確定與地球相關的時間計數。由於光速是一個已知且可測量的常數,因此“光年”就作為一個推導出來的距離單位出現了,而且隨時間變化光年的計時標準僅發生很小變化,在過去數十億年的時間里,準確率一直保持在99.98%左右。

有時,我們會使用另一個重要計時定義,雖然它是間接的,但也是基於地球環繞太陽運行一年的定義——秒差距,它不是僅基於時間,而是基於天文角度和三角學原理。當地球環繞太陽運行,相對一顆“未移動恒星”的視位置,就出現了位置變化,人們可以做一個簡單的測試——只睜開左眼,然後交替睜開右眼,就會發現較近的物體相對於較遠的背景物體會出現“位移”。

在天文學領域,我們稱該現象為“視差”,我們使用地球相對於太陽位置的最大距離來代替人類左右眼之間的距離,地日軌道直徑大約3億公里,一個天體相對於遙遠背景移動1弧秒(1/3600度),將被定義為一個秒差距:大約3.26光年。以下是“脫離地球”的幾種宇宙計時系統:

1、普朗克時間

你是在尋找一個除宇宙基本常數之外不依賴任何規律的時間定義嗎?如果取三個最基本、可測量的自然常數,你可能會考慮到普朗克時間。

萬有引力常數G,光速c,以及量子常數(即簡化的普朗克常數)h,將它們結合起來,就可能得出一個基本的時間單位。雖然這對應於一個有趣的宇宙範圍,因為該等級的量子起伏不會形成粒子/反粒子成對化,但對於黑洞則不同,目前沒有相關的物理過程對應於黑洞的時間變化。普朗克時間非常小,這意味著我們甚至需要天文數字等級的普朗克時間來描述亞原子過程,例如:頂夸克,這是目前已知壽命最短的亞原子粒子,其衰變時間大約10^18普朗克時間,一年的時間相當於10^51普朗克時間,這一時間標準並沒有什麼“錯”,但它確實不符合直覺。

2、原子鐘

這是一個有趣、但令人不易接受的事實:所有關於時間、質量和距離的定義都是“非常隨意”的,1秒、1克、1公斤或者1米,都沒有實質意義,我們只是選擇這些價值標準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規範常數。然而,我們確實有一些方法可以將這些選擇的量聯繫起來——通過三個基本常數萬有引力常數G,光速c,以及量子常數h,我們用它來定義普朗克時間,如果你對時間或者距離進行定義,例如:光速可以作為另一種衡量單位。

那麼,為什麼不選擇一個特定的原子躍遷來定義時間和距離呢?在原子躍遷過程中,電子從一個能級降至另一個能級,並釋放特定頻率和波長的光線,以此來確定時間和距離範圍。頻率僅是一個反比延時概念,所以人們能通過測量一個波長光線經過的時間來獲得一個“時間”單位,同時,可以通過波長定義“距離”,這就是原子鐘的工作原理,它也可以用於定義秒和米。

但這是一個任意定義,許多時間變轉太快,其時間間隔太小,不適用於日常的計時標準。例如:現代科學界對秒的定義是:一個銫-133原子超精細結構釋放的光子在真空中9192631770個波長週期。

3、哈勃時間

如果我們從另一個角度出發,而不是使用基於量子特性的更小常數,上升至宇宙尺度等級,將會怎樣呢?宇宙以特定的速率膨脹——宇宙膨脹率,該指數經常被稱為哈勃參數或者哈勃常數。雖然我們通常將它描述為一種速度-距離單位,例如:哈勃常數描述為“71 km/s/Mpc”,它也可以簡單地描述為一種逆比時間:2.3 × 10^-18逆秒,如果我們將其轉換為時間,就會得到一個計時單位——“哈勃時間”,相當於4.3 × 10^17秒,大約是宇宙自大爆炸以來的年齡。

如果我們使用光速來計算哈勃時間,就會得出“哈勃距離”為1.3 × 10^26米,或者說是137億光年。這是一種宇宙宏觀參數,我們可以使用距離單位和時間單位來研究真正意義上的宇宙尺度。

不幸的是,這樣存在一個大問題:哈勃常數並不是一個隨時間變化的常數,而是隨著宇宙年齡的增長,以一種複雜的方式不斷下降,具體取決於宇宙中所有不同成分的相對能量密度。

4、氫原子自旋翻轉躍遷

長期以來,我們試圖尋找一個更好的宇宙時間定義,有一種方法值得考慮:整個宇宙中最常見的量子躍遷。無論任何時候形成的中性氫,它的形成都是一個電子結合在原子核上,而原子核幾乎總是一個單獨、裸露的質子,當電子到達基態時,相對於質子的構型將出現兩種可能性。

電子或者質子要麼反方向量子自旋,即其中一個自旋+ 1 / 2,另一個就是自旋-1 / 2;要麼就是同方向量子自旋,即電子和質子都是自旋+ 1 / 2或者自旋-1 / 2。如果自旋是反向排列,那麼就處於最低能態;如果自旋是正向排列,那麼電子旋轉就有一定概率是自發翻轉,釋放一個特定頻率的獨特光子,該頻率為1420405751.77赫茲。

有趣的是,氫原子自旋躍遷速率較慢,相當於2.9× 10^-15逆秒,如果我們將它轉換成宇宙時間和宇宙長度標準,就相當於1090萬年和1090萬光年,相當於大約330萬秒差距。 #媒体手记#

【多卖产品,多挣钱:86条(生意、经营、品牌、策划)】
大部分生意还是货+渠道(流量)的生意
谈品牌更多的是再谈理想。

以品牌为经验的逻辑,是长期主义的逻辑
品牌的自信来自于有充足的现金流、耐心

事实上,10个人有9个人想做品牌
但只是想想,仅此而已

产品是基础
产品力=卖点+卖价+卖相(三卖原则)

包装是视觉锤的一部分,甚至是全部
如果三顿半是条状的,也打不出一片天

品牌的机会在于发现、开创
一个新品类或者占据一个新特性

07
发现价格空位,尤其是高价空位
所有的生意值得从新定价再卖一次
比如:钟薛高

08
信息差、认知差
生意永远在差隔里收割

09
把产品消尖
你才有机会站在消费者面前

10
认知影响事实
同时认知促进事实的产生
第一永远是值得宣传的

11
小公司赢的核心2点
根据地、差异化

12
日进斗金,不如细水长流
红利吃多了
人容易想当然的偷懒

13
一句话的价值,在于重复
重复创造价值,越重复越增值

14
定价是个技术活
不懂战略不碰价格

15
品类分化的机会在于
价格、场景、渠道、特性、心智

16
新媒介产生新品牌
从淘品牌到抖品牌
这个逻辑没变过

17
少而正确的决定带来收益
剩下的靠时间消化错误

18
原点市场、原点渠道、原点人群
三原点就是三板斧

19
购买理由=需求+痛点+场景+戏剧化表达

20
只有领导者有机会抄袭2遍
抄袭是领导者的特权

21
兵贵胜,不贵巧
要简单、要直接
最好是简单、直接且粗暴

22
从不打公平的战争
要以多欺少

23
聚焦
一是内部资源
二是外部认知

24
组织无非2个效率(交易、交换)
一是提高组织内部的交易效率
二是提高外部市场的交换效率。

25
要么占据一个有利的词
要么创造一个有利的词。

26
需求的5个纬度
想、贪、怕、爱、要

27
安全是好词
把安全做成生意是个好生意
360安全浏览器

28
新消费品的新不在产品
而在于新消费者

29
0到1是颗粒度的体感思维
1到10是指数的体量思维

30
护城河,不只是品牌
在规模、体量上也可以

31
少谈品牌误国
多卖产品挣钱

32
精彩的故事,讲给外行人听
赚钱的生意,不说话

33
要一杆子看到底
然后一杆子捅到底

34
第一性永远是思考的原点与目标

35
说说怎么都可以
做才知道话哪里多了,哪里少了。

35
区域市场、样板市场
要有根据地才可攻可守

36
样板市场快不得
全国市场慢不得

37
多用小词、少说大词
多用数据、少用臆断

38
市场调研:
在观察中判断
而非在判断中观察

39
主动分化是
企业经营的关键决策

40
大众品牌要满满的欢笑
高级品牌要适当的留白

41
亲密关系的本质是
麻烦与冒犯

42
好的问题才有好的答案
问出好问题得到好答案

43
经营过程中的三种思维
颗粒度思维、体感思维、量级思维

44
心力、心量、心念
关键时刻心念决胜

45
一个企业关门的时刻
只在经营者放弃的那一瞬间

46
生产产品、创造顾客
是企业永远的主题

47
商业的目标是
用来宣传的而不是用来隐藏的

48
策划核心就一句话
发掘、放大,产品与生俱来的戏剧性

49
洋河蓝色经典
就经典在蓝色,用色如用兵

50
更好,不行
要不同

51
营销要润物细无声
大家都觉得你营销好
那你的产品就危险了

52
模仿发生在阶层之间
从众是底层的基因

53
在聚焦下出单点
在单点下才有集中兵力的基础,才能在局部
形成以量致胜的前提

54
消费升级:
一是把便宜的卖贵(钟薛高)
一是把贵的卖便宜(大牌平替)

55
小、细、精:
赛道要小
人群要细
产品要精

56
一二线线下的生意
可以放在三四线重做一遍
一样赚钱

57
大公司要模仿,要后发制人
伟大的生意要无耻的抄袭

58
阳在阴之内、不在阴之对
大吸力能做多大,静音就能做多大

59
要像新闻一样做广告
广告要有新闻性

60
拿了第一,要使劲喊
我是第一,我是第一

61
把产品满足消费者的利益点削得尖尖的
利出一孔,在于产品对需求的满足

62
一旦定义好目标市场后
剩下的工作就是集中兵力
攻占这个市场空白——all in产品

63
创始人讲故事,要先讲产品主义的故事
你在什么位置决定你说什么话

64
战场(创造认知优势)
战区(聚焦优势资源)
战局(品牌差异化占位)
战势(把握品类分化趋势)

65
抓住情绪关键词
羡慕,嫉妒,恨,爱国,仇富,逆袭

66
在业务流程的关键节点
投入比竞争对手更多的资源

67
内卷核心是同质化,也不是产品的同质化
是消费者对于产品认知的同质化

68
口碑这个东西
你不引导,就要坏事

69
少表演
不要假设自己的人设是个什么
那样只能更偏离本质

70
越是贵的越要符号化
越是便宜就越要娱乐化

71
什么是不变的代表着未来
相反,变化的往往反应了经营者的焦虑

72
自信这个东西从来不需要理由
自信是无条件的

73
大与小是相对的
时空观是视野

74
小账容易算,大账不容易算
坏事就坏在不会算账

75
长期主义不是一句话
要靠真金白银的投入

76
所谓专业,谈不上高深
唯手熟尔

77
聚焦品类,打造超级品相
进而在潜在顾客心智中形成强认知
否则,产品越多
知越无法聚焦,就越不赚钱
内容寄生在文化母体上
既内容场景化

79
情绪价值,也是价值
人头马一开,好运自然来

80
没有动词是要命的,抽象是要命的
要具体的动词。喝、用、选、买

81
口口相传还是信息传播的主流方式
即使互联网如此发达。

82
要么第一、要么唯一
因为,老大的日子永远是最好过的

83
为购买提供理由:理由是否具有差异化
差异化是否具有可感知度
感知度大小影响了购买的效率

84
市场上有什么不重要、认知中有什么才重要
货架的竞争啥时候你去看都是红海
如果以消费者认知的角度来看你就会发现蓝海

85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不知道自己知道什么更重要
后者决定了生死
最怕万事通,行行通

86
一个词就是一个市场、一个行业
使用,词语既是技术
又是价值观更是,方法论https://t.cn/A66oFF6G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盒妈聊八卦[超话]##怪你过分美丽[音乐]#其实我特别想写些什么东西给这部作品的,作为原著的资深书粉,以及半资深荣迷。看了一点点,秦岚姐姐和高飞是我自见过定妆
  • 了‬这款‮全安‬裤集裸感​丝滑 防走光 提臀收腰 透‮抑气‬菌于一体 ​最喜‮的欢‬还是‮内它‬裤/安全裤2合‮的一‬设​计 平时只要‮一穿‬条就够了 而且还超
  • #汕尾爆料##城市生活家# 【重磅!陆丰“违标两轮车”临时牌证,核发工作开始!】根据陆丰市委市政府关于组织开展“违标两轮车”临时牌证核发工作的部署要求,我市将于
  • 我的大西北环线已经第五天了,今天看手机的时候,看到有朋友艾特我说,我这几天好像断网了。初中的阅读理解告诉我,有一种写作手法叫“借物抒情”怕是这样的吧,看见大海总
  • 聊斋故事《武孝廉》 石某是个武孝廉,他带着钱去京城,准备到朝中谋求个官做。 到了德州,忽然得了重病,咳血不止,病倒在船上。他的仆人偷了他的钱跑了,石某
  • 尽量运用合理化描述,淡化这种情感诉求与浓度,让对方感觉你和他分手这件事,不管在于他还是你,都是一件互相伤害以及影响都有限的事情 。尽量运用合理化描述,淡化这种情
  • 【武当山旅行线路】从深圳、广州出发,坐高铁当晚到达武汉,第二天8:35乘坐武昌始发的T6772火车,到达武当山站(六里坪镇)大约是13:41左右,车站大厅门口有
  • A Tree in Bloom《一棵开花的树》席慕容How do I let you meet me,At my most beautiful moment.F
  • 不过可可这种基础饮品,哪家都不会差。!
  • 地摊经济,是给穷人一条生路;那些富足的人,就不要在这个时候,为了诸如培养孩子商业本领之类的理由,去跟穷人争抢资源;地摊经济,富不了人的,那种摆摊暴富的种种恶炒,
  • 据档案记载,此碗制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此年恰逢乾隆皇帝七十寿辰,是古稀之寿,为庄重其事,还特谕令由状元郎大学士梁国治书写“万寿长春”四字篆字样,故应为此特
  • “质优、味香、韵浓”是这个镇茶叶独有的特点,因为出产好茶,一直以来,感德茶叶市场交易活跃,商家云集,孕育了“九洲韵”等在内的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茶叶品牌,素有
  • 今晚直播感动的点真的蛮多的,几度哽咽希望大家可以好好去理解一下的想法,更加了解他,而不是把他当成磕糖工具人[兔子]还有说最迷茫的时候感谢那些相信他的人,也不止妹
  • 而且不​仅​会​大大‎提​升​自‎身‎魅​力​,让你越来​越​迷‎人​,还可‎以让见​过你​的​人‎都不‎由​自​主的​狠‎喜‎欢​你,被‎你​所迷​,让你‎有
  • 快乐,不是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乐观,不是没烦恼,而是懂得知足。快乐,不是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乐观,不是没烦恼,而是懂得知足。
  • #道教修行的终极追求是什么?# 著名道教学者潘雨廷在《道教史发微—论仙与道》中指出:要而言之,道教本《老子》之言,得道成仙,斯为修道的成果。 作为一名有着修炼体
  • 花了一天时间整理了近期入手的好物以及wishlist给大家参考: 1. 大王: 2. Manu: 3. Free People(穿S): 4. AGOLDE(
  • #杨丽萍 评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想法想学某个特长想看某个节目想结婚了想生孩子又或者只爱独自旅行强硬的给一个人安上一个标签你又不是他 他也不是你你做了这个事
  • MT干细胞金萃系列面霜含三种植物干细胞成分,让肌肤形成自我修复屏障,抵御外界给肌肤的伤害,保湿力持久。取珍珠粒大小,早晚各一次面部涂抹至颈部,激活肌肤弹性。
  • 而西方之所以会给予印度支持,更重要的原因也是想要借印度之手牵制中国的发展,毕竟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到现今这种程度,已经让某些大国产生地位受到了威胁的感觉,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