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不知画中意
——拜访东庄草堂有感

有人咫尺天涯,有人天涯咫尺。

世上最近的距离,不是空间上的无间,而是站在遥远处,也能感受其心灵的呼吸。

我与我感知的崔兄,也许就是这样的“天涯咫尺”吧。

庚子年小寒刚过,盘锦小城旋即沦陷于最冷的寒潮。与任兄相约前往崔兄的东庄草堂,心心念念久矣的拜访,在最凛冽的冬中终于成行。

裹着冷风,我下车、快步奔进屋内,像一片匆匆的落叶,飘进了两位仁兄面带笑容的春风里。

没有客套,更无不咸不淡的市井寒暄。崔兄煮茶,一遍遍为我们斟满。相逢的兴奋与喜悦,与谈笑风生的情谊一起,都被我兑在香茶里,一饮而尽。

杯中香茗,从茶树上的一片片嫩芽开始,采摘、发酵、沉淀、荡去了青涩,留下古朴之色、醇厚之香。这多像我们的友谊。

抱着厚厚的崔兄两本画展作品集离开的时候,暮色已合。在家中,我特意选在一个静谧的午后,煮茶、燃香,让心涤去喧嚣的浊气,然后轻轻剪开一层覆膜,小心地翻开、静静地品读。

书画,不仅是视觉,更是读、品、赏,聆听、思索、寻味。

我和崔兄是多年前的老同事。那时我还年轻,崔兄也刚不惑有余,正值蓬勃韶华。若再溯前缘,更有一只猫咪不可缺席。

那是从地质学院刚毕业到辽河油田工作不久。一次回老家,用一个父亲编制的柳条篮,带回母亲特意从一窝猫仔中挑选并为我留的一只长相俊美的小黑猫。单身宿舍空间小,一段时间后,无奈只好找同事安菊花姐姐把猫送人。望着她提着篮中小猫远去的背影,我流下惜别的眼泪。

几年后我调进报社,与崔兄结识,一次不经意间的畅聊,才知当年猫被送到了他家。那次我相信了冥冥之中,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刚翻开作品集,脑海中忽然间蹦出了“猫”故事。掀开精美的纸笺,一股亲切之气扑面而来,眼享视觉盛宴,心寻那只依然鲜活在我记忆里的猫咪,是否藏在哪幅画中的绿叶下或花丛里。

这个想法看上去很可笑,但似乎又很合我的逻辑情理。因为在我心中,猫已非猫,它早已幻化成我与崔兄最初的相识和纽带。

90年代中后期的7年间,那时我经常去崔兄办公室,很多情景至今历历在目。被同事们称为“老崔”的他,现在想来,这种称谓一定源于对他沉稳、敦厚、正直、热诚的一种敬重。

走路稳、举止稳、目光稳、言语稳,一头浓密的黑色长发也稳,似乎从没有纷乱的飘飞……

崔兄十分敬业,我做副刊编辑时,我们合作是最多的。经常是我根据版面需要,让他题写标题、画插图等等,每次他都让我心悦诚服。有时他来到我办公桌前,轻轻地把画好的插图放在我面前,或者我去他办公室,趁他不忙时,坐下来聊聊天。

除了工作外,崔兄对少不更事的我经常指点迷津,感受兄长关心的同时,令我倍感亲近和温暖。

我自然会带着曾经的交集去翻阅画册的每一页,仿佛轻轻拂去岁月的浮尘,感受着他作品的温度与重量;仿佛看到一只画笔,正蘸着时光的浓墨,绘就着一幅幅积淀的人生。

崔兄的翰墨丹青,或深邃致远,或淡泊宁静,一枝一叶,一花一禽,都成为他感悟生命的载体。

内敛中有浓烈,富丽中有淡雅,古典与现代之意竟完美汇聚笔端。有铺陈满纸的恣意,也有留白空余的沉静……他在自己的绘画世界里纵横捭阖、收放自如、挥洒才智。

如果说葵是乡愁,荷则是人生。如果说葵荷乃中华国风,而滴水观音、龟背竹、马蹄莲、火鸡等元素符号则欧范儿十足。现代感与古风古韵相结合,崔兄做到了让古老的国画艺术焕发了青春。

在我的认知里,传统国画是中规中矩的淡墨轻彩。而崔兄的国画,平静中暗含的审美,力透纸背。华丽却不失古朴,浓彩却不失清雅,飘逸却不张扬……远近浅深四时朝暮、风雨明晦各不相同。

看其葵,盈盈乡情终有安放之处。观其荷,遐想“佛祖拈花、迦叶一笑”,禅中会意,况味悠长。

花非花,物非物,细腻中有气势,厚重中有空灵,无不与他的文化底蕴密切相关。

湿地系列更令人拍案惊奇,独特的视角里,鹤乡风景如此美好而多娇……

李清照的“绿肥红瘦”,到了他的笔下,被颠覆成“红肥绿瘦”,摄影胶卷底色般的呈现,是另一种生命本质,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多年的勤耕不辍,不走寻常路的创新,他在中国画界刮起一股旋风,创造了一种高度、纬度和辨识度。而他,似乎并未改变曾经的自己,依然静静的、稳稳的,不疾不徐,心怀大爱,宛若清风。

庄子曾云: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而崔兄的作品之所以动人,源于他的业精、品诚。

用什么技法表达似乎并不重要,要表达的境界才最重要。在崔兄画中,能遇到我们内心之向往,就像他的热诚、豁达、温厚的慈悲,传递的天人、物我境界,皆为妙造自然。

庄周梦蝶吾梦猫。蝶人合一,物我两忘,也许,我就是那只猫咪,在崔兄的笔下,悠然自醉。

正所谓初识不知画中意,再见已是画中人。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白玲玉
——于2021年1月10日,凌晨3点26分

—————————————————

非常感谢两位老同事任波、白玲玉,在16月前一个最严寒的冬季光临东庄草堂![作揖][作揖][鲜花][鲜花][鲜花][鲜花][鲜花]

#摩登兄弟[超话]# 本来是为了听刘哥的片头片尾曲去看《特战荣耀》的,结果被剧情吸引了,大半夜的看着中国武警和毒贩第一次交火,吓得自己都咬指头,紧张的不敢呼吸,这还是在电视上,但实际咱们国家的战士 情景会比电视机播出的更危险。

真的致敬中国军人
很久没这么想追一部电视剧了(刘哥演的除外[doge]),很期待,会继续追下去[加油][加油][加油] 最后说一句,每次反派一出来都好害怕,长的太狰狞了@摩登兄弟刘宇宁 #刘宇宁特战荣耀片尾曲仰望晴空# [心]#刘宇宁特战荣耀生命之书好燃#

“ 伪 ”
就是虚伪的发心。

一个真正发心修道的大乘行人,
要忏悔多生多劫以及今生的罪过。

罪是什么?

有心去造作的叫罪,
无心而造作的叫过,
过失。

罪就来得重,
过就来得轻。

我们每个人都有罪过,
所以每个修行人都要忏悔罪过,
发露罪过。

就好像我们的衣服已经有污点,
要把它洗干净。
  
所以佛法有种种的忏悔法,
就使我们的修行能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有一类虚伪发心的人,

他对自己的罪过不忏悔、
不除灭,

自己的功德恨不得让全世界人都知道,
自己的罪过严严密密地保密,
不让别人知道。

这就形成内浊外清,
内浊就是内心充满着贪瞋痴的浊染,

而外表又显出他很有修行,
持戒很清净的样子,
这就是内浊外清。

由于他内心的罪过没有忏掉,
又以虚假的心来修行,

他开始修行可能还非常猛厉,
但是过不久他就会懈怠放逸,
不能持久。
  
我们确实看到很多修行人开始学佛的时候,
他每天都非常地用功。

再过几个月过几年去看他,
整个地就回到了没有学佛前的样子。

“ 始勤终怠 ”,
退转到了没有边际的程度。

上次听一个大和尚说 :

有一个比丘,
他开始修行非常精进勇猛,
一定要开悟,

结果修了两三年没有开悟,
他就整个地对佛法丧失了信心,
最后还俗了。

始勤终怠。
  
那么,
他虽然也有些好的发心,
但是夹杂着名利在里面。

一个人能够把名利的心除掉是很不容易的。

开始他也发心想修清净的佛法,
但在这个过程当中,

他因夹杂着名利的念头、
毒素在里面,

虽然他也修种种的善法,

比如持戒、
禅定,

以及修桥补路,
慈善事业等等,
他都在做。

但是这些善法被他的罪业烦恼所污染,
是有漏的东西,
不能成为清净无漏的功德。

这也是我们这个世间众生修行的一个普遍的现象,
不真诚,
虚伪。

虚伪是凡夫众生都具有的。

所以修行一定要有真实心。
  
《 观经 》
讲发三种心,
就能往生,
首先就讲至诚心的问题。

善导大师对至诚心有一个很详细的诠释 :

就是一切众生修行,

一定要身、口、意三业所修的,

无论是读诵经典的知见,
还是一门深入的行持,
都要从真实心里面去做。

厌离娑婆,
一定要身也表示厌离,
口也表示厌离,
意也表示厌离,
真实地去厌离。

不得外显贤善精进之相,
外面表现他很善,
很有德能,
很精进修行的样子。

但里面是怀着虚假、
欺骗的心理,

充满着贪欲,
充满着瞋恨,
充满着邪伪,
奸诈百端,
充满着奸诈。
  
修行人直心是道场,
而他整个的就是用机心,
用机心还不以为耻,
反以为荣,

觉得他多么厉害,
多么会玩手段,
奸诈百端啊!

这种贪瞋邪伪的恶心,
你还很难去化解他。

刚愎自用。

所表现的就是虽能修点善法,
但里面却夹杂着贪瞋邪伪的毒,
这就叫
“ 杂毒之善 ”。

杂毒之善是不能有效果的,
甚至会产生很负面的作用。

就好像这一杯饮料,
本来是很好,
但掺杂着一些敌敌畏在里面,

你还敢喝吗?

所以这杂毒之善又叫虚假之心,
跟真实之心就离得很远了,
不真实。
  
如果他不真实,
他用这杂毒之善的心去修行,

纵然他修行非常精进,
日夜十二个时辰都如救头燃的修行,

他能不能生到净土呢?

“ 此必不可也 ”。

善导大师给他一个绝对不可能。

为什么?

因为我们念的这个名号,
以及要求生的西方极乐世界,

全体是阿弥陀佛在因地当中行菩萨行的时候,
从他真实心里面所流现出来的。

法藏菩萨在他无量劫的修行当中,

他身、口、意三业所修的行持,

乃至一念一刹那之间,
都是从真实心里面出来的。

所以他所施设的净土、
建立的名号、
给予的功德利益都是真实的。
  
我们讲感应,
你真实才能感应真实,
虚假不能跟真实感通啊!

所以为什么我们这个愿往生的心一定要真实,
因为阿弥陀佛接引众生往生净土的大愿是真实的,

我们也一定要用真实愿往生的心跟阿弥陀佛真实摄受的愿来呼应。

你不能用求人天福报的心去感通的。

所以一定要真实。

这一点确实也是我们的病根,
我们修行佛法得不到利益,

就是因为我们内心充满了机心、
奸诈。

这也是娑婆世界众生的常态。
  
《 法华经 》里面
剖析娑婆世界众生,

有几句话 :
“ 人多弊恶 ”,

这个世界众生大部分都很弊恶,
心性陋劣,
不持戒,

具有恶的倾向,
怀增上慢,
贡高我慢,
功德浅薄,

自己的福德智慧都很浅薄,
但是还认为自己了不起。

“ 瞋浊谄曲 ”,
充满着瞋恨的心,
对一些事情非常谄媚,
内心非常弯曲,

见到自己的上司什么的就像巴儿狗一样的,
见到下属就非常盛气凌人,
怀着谄曲的心。
  
再就是
“ 心不实故 ”,
内心不真实。

所以为什么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处得那么辛苦,
那么矛盾无常。

你看一个个都戴着虚假的人格面具,

有几个能够真心交流的呢?

十句话都很难相信他其中的一两句话,
你看人就活在这种自欺欺人的颠倒里面。

所以我们中国文化现在才体会到孔子为什么特别强调
“ 诚 ”,

就是对我们的虚假而施设的一个药方啊。

一定要真诚,
你有真诚才有智慧。

诚则明矣,
明则诚矣。
  
遥想当年菩萨戒在开始的时候,
昙无谶尊者过来,
他是一位戒律非常通达的大德。

当时有一位道进比丘想向昙无谶尊者求菩萨戒,

昙无谶尊者就说了句话 :

你们这个地方的人,
心多谄曲,
又无刚节,

难道还有求菩萨戒的人吗?

就这样说。

道进比丘听到这话当下生起大惭愧心,
他自己就忏悔,

向弥勒菩萨求忏悔,
最后他真的感得了菩萨戒戒体。

一感得之后他就去找昙无谶尊者,
昙无谶尊者一看到他,
马上起身去迎候他了,

说 :
你不简单啊,
你已经得菩萨戒戒体了。

由此可以看到,
这样的毛病是很深重的,

以至于真谛三藏想把菩萨戒的律藏传到中国都传不过来,

律藏一上船,
船就往下沉。

所以如果我们修行人不能扭转这种虚伪的心,
修行就永远得不到利益。
  
好,请看下面 :

[ 众生界尽,
我愿方尽。

菩提道成,
我愿方成。

如是发心,
名之为大。

观三界如牢狱,
视生死如怨家,
但期自度,
不欲度人。

如是发心,
名之为小。]
  
好,请看第三对范畴,
辨别大小的相状。

“ 众生界尽,
我愿方尽。

菩提道成,
我愿方成。

如是发心,
名之为大。”

这是第五,
大心的相状。

一个大乘行者,
发的心一定要广大。

这个众生界就是指十方无量微尘数佛刹有情众生之界。

为什么会有众生界?

是由于众生有业才依这个业受报,
所以说众生业不尽,
那么所受报的众生界也不尽。

“ 众生界尽,
我愿方尽 ”,

这就是说我的大愿要度尽一切众生,
一切众生都得度了,

无众生可度了,
我这个大愿才终结。
  
这就相当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 :

众生界尽,
众生业尽,
众生烦恼尽,
我愿方尽。

这是对众生而言。

要度尽一切众生,
如果有一个众生还没有得度,
我这个菩提大愿就没有终结。

众生度尽,
方证菩提。

从上求佛道来说,
一定对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要圆满,

福德智慧具足,
无上正等正觉成就,
我这个菩提愿才能够成就。

所谓三大阿僧祇劫,

由十住、
十行、
十回向、
十地、
等觉、
妙觉,

成佛之后还要经过一百小劫,
最快是九十一劫,
用百福庄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这些福德智慧圆满具足之后,
我的愿才算成就。

那么这样的发心,
就不是得少为足了,
已度一部分众生了,
而是要度尽一切众生。

不是得到有余的涅槃,
不是得到藏通别的佛果,
而是要得到大乘圆教的佛果。

这样的愿才叫
“ 大 ”。
  
“ 观三界如牢狱,
视生死如怨家,
但期自度,
不欲度人。

如是发心,
名之为小。”

这是小乘的发心。

小乘的行人也有甚深的智慧,
他能观察三界,

这三界就是欲界、
色界、
无色界。

欲界六重天,
色界十八重天,
无色界四重天。

这三界是六道众生所依止的地方。

从天文学的概念来看,
这三界也是非常大的一个区域,
三千大千世界。

这样大的区域在声闻行者的眼睛来看就像
“ 牢狱 ”。
  
怎么理解这个
“ 牢狱 ”,

我们大家也许没有坐牢的体验,
但是你看囚犯,
他如果坐牢了就没有自由了。

我们在这三界里轮转的众生,
他的烦恼业力还在,
他非常被动地轮回不息,

生生死死,
死死生生,

受业力的驱使逼迫,
所以他的本质上是没有自由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它是牢狱。

我们的身心 :

色、受、想、行、识五蕴,

这色身是小牢狱,
三界是大牢狱。

无论是小牢狱,
还是大牢狱,
他的逼迫性,
他的苦难性是相同的。

所以有牢狱的感觉。

这是智慧啊!

想一想,
我们有没有这种观念。
  
他能观三界是牢狱,
有牢狱的感觉,

他出离三界的心就会非常的猛厉,
就好像囚犯关在牢房里面,
每天都渴望着什么时候能出来。

但我们现在迷惑颠倒了,
可能刚进牢狱的时候还想着怎么出来,
然而呆久了,

觉得牢狱里面还不错,
还不想出来,
把牢狱看作自己快乐的家。

我们三界里的这些凡夫众生没有一念的想出离,
就好像关在牢房里面的犯人,
他不愿出来一样。

所以能够把三界观照到是牢狱,
这是声闻的智慧,
比凡夫众生高出太多了。

他观察生死轮转的逼迫性、
苦难性,

就像冤家对头。
  
我们对冤家都有切身的体会,
大家都喜欢看亲家,

跟自己有善缘的人,
见到相互欢喜,
笑眯眯的。

如果碰到冤家,
冤家路窄,

见面分外眼红,
所以都想避免跟冤家对面。

但往往就会跟冤家对头碰面,
冤家对头一定要碰面的。

跟冤家碰面就有一种很苦的感觉,
很煎熬的感觉,
他内心就想离开这个冤家。

那对于声闻行者来说,
生死轮转就像这个冤家,

它的逼迫性,
它的苦难性,
使他一定要离开这生死苦难。

他就修四圣谛,
七觉分,
八圣道分,
三十七道品,
来断三界内的见惑思惑。
  
只有断了见思惑,
他才能够出离三界的轮转。

所以声闻行者
“ 观三界如牢狱,
视生死如怨家 ”,

他这种出离的心是非常非常迫切的。

所以声闻行者他要发厌离心,
很强的厌离心。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16.当你看过世界,见过众生,你才发现,你要见的世面,其实是内心的勇敢和自信;当你渡过了四季,见过了风云,你才明白,你要的人间美景;其实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16
  • 那么,我的命运光锥腰线与这个事件的接触点,这个点也是代表着过去。 这个说法就是,你在光锥外,那么不管坐标原点发生何种事件,你都不受影响,你也察觉不到。
  • 加油一点都不震耳发聩一点都不诗意盎然一点都不举重若轻一点都不如沐春风一点都不鬼斧神工一点都不大开眼界一点都不……成语储备见底了……good就是说啊有时候对一个人
  • 2023年3月20日️晚上背完书 收拾东西准备回去我:又活一天 一拳打爆一个地球烦死了玫玫:一拳打死一个人 烦死了我:烙铁你现在怎么比我还疯玫玫:crazy 太
  • 我在洛杉矶见到一个小孩大约六、七岁,这个小孩子不能讲话,也不能做什么事情,父亲要常常抱着他,这是因为他前生打猎打得太多了,把一只白老鼠精打死了,所以今生他托生做
  • 一旦与人接触,心就会乱掉,找不到自己的定位,想时刻标榜自己。 如果不带着思维接触他人,那我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想法,生活缓慢无声的过着。
  • 我遇见谁会有怎样的未来……#拼图[超话]##遇见美好# 可以是在深夜食堂的厨房❤️也可以是樱花树下咖啡厅的转角还可以是三餐四季都有你的参与的未来 如此美好的拼图
  • 我爱每一场「戀人」的live“你的伤痛和漫长的孤独 全都有你的理由 你的理由 是即将改变世界的那道光芒”反复被队长的声音和歌词打动到;最近看的综艺里,车仁
  • 这种庄严场面,就像无数亿的庄严宝林海一样辉煌,每一个宝幢都是八方楞形的,每一个面都是百宝合成的。极乐世界里的宝幢,发出来的光也是没有边际的。
  • 在自尊感跌入谷底的日子里,拼凑着这首歌的画面,让我也获得了很多治愈。但因为海浪太大,没有拍出我想要的画面,也不能再多拍一条了…*拍摄现场承载了工作中的idol基
  • 见到了许多年没有见过的老同学,还能看见1.45的利威尔在跳舞,这么说起来,我也是很久没有记录我的生活了,或许是最近邓西铭打语音,还有阿静聊起了我们曾经的高中生活
  • 喜欢的一些人都差不多(发型和给人的很憨的感觉)开始看隳三都了 感觉很精彩的样子难得占领了一次封面 这封面有一点吵哈哈哈 私密马赛[二哈]周末载爹妈去了永旺 永旺
  • ❷❻我宁愿游荡在你的身边,做七天的野鬼,跟随你,就算落进最黑暗的地方,我的爱,也不会让我成为永远的孤魂。”❷❷我想对着你碎碎念,分享我的各种无关紧要的小事,分享
  • #任嘉伦[超话]# “我从来没拍过任何一部轻松的戏,我每部戏都是在进组前我不卯足了劲或者是做好一个开仗的准备,我都很难进入到那种状态里,因为自从你进组开始,定妆
  • 如果你相信一切的解答都在你裏面,就在此刻,用雙手環抱自己,給自己一個最深的擁抱,說:『 我永遠愛你!比如,那個讓你曾放下所有驕傲,去遷就的人離開了,沒關係,自有
  • #二十周年继续宠爱张国荣#人的一生至少应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人间天神快去给你的脸上保险!
  • 我真的好想加入其中,算一下,什么时候可以鸿运当头,财运亨通之类∎今日份进步:主动跟老板聊天很久果然主动一些 有惊喜收获 其实这家艺术空间我是第一次参加这个活动
  • 这个时候是湛然凝住,就是止住不动了,没有任何的尘垢,犹如明镜一样,内外明照,心非常的清净,这个时期已经深入禅定里去了。因为身体是由四大组成的了,就这样地、水、火
  • 相比于大部分其他的业财数据分析产品,慧经营表现出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慧经营的业务数据与专业数字化电商管理软件旺店通ERP实现无缝对接,依托于旺店通ERP严格标
  • #每日一善[超话]##阳光信用# ☀️#每日一善# 当想做一件事而未做时,阻碍我们行动的常常不是这件事本身,而是我们内心深处的心理障碍。而那些漫长的等待,则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