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转载——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肖”,相似之意,如惟妙惟肖。“不肖”,是指后代不像前辈那样贤能忠孝。“似不肖”之义,泛指不懂大道之理,不贤无德。

“天下皆谓我道大”,太上说:天下人都说我的道行极大,而我却佯愚“似不肖”,若遗若鄙,若屈若拙,若愚若痴。在世人的眼目中,有道之人乍看起来,好象都是一些不精不明的人,好象都是痴愚之人,一副不引人注目的平常模样。这是世人以常人之心看待非常态之道,所以总用人心的后天意识,去观察有道之人,同样是一张嘴巴两只眼,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似乎不像道那么大。这就是“似不肖”。

道大无边际,大无不包,细无不入。若以大名之,则“浩然气,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若以小言之,则“无名之璞,至隐至微”,藏于万物的内核中。其在于人,得之则生,失之则死。其要在于自无而有,由微而著。微者是其原,大者是其委。与其言大以明道,不如言小以显道。所以太上言“天下皆谓我大”。

“天下皆谓我大”之“我”,即道也。道本无方无体,今以大相称,是说道有方体可以比拟,但又似又不肖,说像又不像。大道无法用形名色象来比喻,不像世间某个具体物象。正因为它广大无边,所以无法用语言形容。若用形象比拟,就成为某个具体事物,那就不是道了。故曰“似不肖”。

道本是无极而太极。无大无小,非大非小,即大即小。所以用言语能描述的,都不是大道的本体。天下人妄自形容大道,强为猜度大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皆自以为自己最知“道”,故而夸夸其谈,强辞夺理,唇枪舌战,争个你是我非,无非是要表现出“我有道”、“我道大”。其实这才是真正的伪道、嘴皮子道。

太上在此告诉世人,“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意思是说:道之大,是不能用有形有象去言说的。任你百般聪明,任你巧舌如簧,即使千比万喻,也只能喻其理,很难把大道说准确。大道无名无象,无声无色,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天地万物,无不是道。故大道在不言中,只能意会,不能言说。

【夫唯大,故似不肖】

“夫唯大”,道若不大,若有边际可求,有方所可指,那样虽然可以形容比拟,但已不是大道的本质。正因为道大无边,所以难以用天下任何物象、任何语言去形容,故“肖”之非易事。

大道上极于天,下极于地,天下莫能载,无有形象可比拟,所以无法用天下的文字语言去形容,也无法用图解去描绘。即使再先进的科学手段,也难以破解大道的真谛,而只能认识大道所生物性的某些外相,及其所表现出的物理、事理或象数。而难知大道本源核心的真相,及其由无极而太极,再由太极返无极的玄妙变化过程。故用任何比拟大道,都是“似不肖”,皆不能概全其貌。因为道太大太大了,毫无边际,无穷无尽,正因其大无外,包容天地万物,人怎么能准确比喻呢?

太上在此反复申明大道“似不肖”,其意在于担心世人对大道的误拟误喻,反而使大道难以明晓于天下。若指某个具体事物就是大道,必然会误导人们曲解大道,甚至步入偏邪,那便是对道的最大不敬!大道在人心,唯心是道,故太上有“观心得道”之训。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此二句是再三申明“不肖”之义。“肖”者,像也。如果发一言,便以所言像乎道,那样无疑是以言语误人见道。喻一物,便以某物像乎道,那无疑是执象而为道。立一行,便以其行以为道,则是以此行误人行正道。此言、此物、此行,虽见其“肖”,但实际上却都是是似而非,并非真道。以为大道耳可以听,目可以视,口可以言,比拟可得似,此皆是道之皮毛而已。
“若久肖者”,是说如果长期执于有言、有象、有音、有形,必然将无边无际的大道,视为有边有际。将无色、无象、无声的大道,视为有形、有色、有声的后天之物。将大道之无方无所,视为有方有所。如此,大道岂能充塞于六虚?焉能遍满于法界?如此理解,则大道只能成于一物,而不能成于万物;只能成于一事,而不能全万事。

若将大道局限于某事某物,局限于某个细小范畴,必然会误导世人曲解大道。天下人总是以细小之物而“肖”大道。这样只在万物的表象上言道、寻道,则离道的本体则失之远矣!大道就在宇宙核心中,就在天地万物的内核中,就在人的本性自心中。大道只能在心中去体悟,在德中去求证,在性命双修中去实践,这才是修道的真谛。文中所谓“若肖久矣,其细也夫”,盖即此义。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此四句,是言“不肖”之妙用,是对上句“其细也夫”的深入发挥。大道无形无象,无音无色,无论以任何言语去形容比喻,都无法准确地描述大道的本质。所以道不能测其肖,只能在心中悟,靠心领神会,方可知其奥妙。大道生育天地万物,而又蕴含在天地万物之中,天下万物须臾不可离,故大道为天下之至尊至贵。

道有“常道”与“非常道”。从人到宇宙,从物质到精神,在无数个层次范围内的物质,不论其看得见或看不见,它都一概包容其中。道高于天地人,统摄天地人,贯穿于天地人。道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包容一切自然有无与无形的精华物质。

古人将宇宙分为“三界”,道是这三个巨系统、层次的主宰。在中、下界,任何事物均存在着阴阳变化,任何物质皆以两种方式存在于下三界。这就是有形状态和无形(质)态两大类,互相依存,互为因果,贯穿于物质变化的始终。

万物有三元(源),人体有三宝。隐态物质存在形式,由三元构成,即物元、质元、体元。显态物质存在形式,由“三源”构成,即物源、质源、体源。“精、气、神”是人体的“三宝”,这三大基本物质的内核,皆出于玄源隐态的先天精华:元精、元炁、元神。这“三元一炁”,都是道性物质,是构成天地人万物的三宝。

人的精神思想领域也有“三宝”,即“一慈、二俭、三不敢为天下先”。“慈”即仁善之德,无慈善之心,不能度己;无上善之德,不能度世。故“慈”为“三宝”之首。

“俭”者,即俭朴、勤奋、节俭,亦即收敛节制之意。大道朴实无华,至简至易。人能以俭立身,不图虚华,敦厚笃实,勤以持身,俭以养心,精神内守,不被外物所扰。久而行之,则俭德可备。故“俭”德为第二宝。

“不敢为天下”,是说不自以为是,不自以为高贵,凡事谦让处下,不与人争是非,不争名夺利。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舍己为人,一心为公,无有私利,只知奉献,不知索取。“以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之忧为忧”。赤诚为众生,此即“不敢为天下先”之义。

太上慈悲,视天下为一家,视万民如一身。若天下还有人未立道心,必以其德心推其立之,以助其立。若天下还有人未达德,必以广大的愿力,助其立德。如此,天下人共入于大道之内,万物皆受惠于德育之泽,此乃“慈悲”心之无量。

太上所说之“俭”,意在使天下之有为,节而为无为,以无欲之德,而化有欲之心。对于天下有欲之事,作于细而不求其大,故能成其大;本于贱而不本于贵,故能保其贵。天下若能人人持俭,则奢侈之风不行;性情常归于俭,则六贼不生其乱。人若能常常止欲生悔,节俭心身,则大道可成。
“不敢为天下先”者,就是先人后己的谦让之德。天下之事,有先必有后,有后必有先,先后皆有其自然之序,不能用人心去追求。倘若见名利便以私心去争抢其先;或视己为高贵,视人为卑下。故而事事要争先,处处要强胜,则争先必妄进,争强必有损。不仅丧失其德,且必至于颠踬而不可救。故太上以此“三宝”告诫世人,应“持而保之”,不可不慎!

【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慈故能勇”之“勇”,并非世俗轻生丧命,狂暴粗莽之勇,也不是死而不顾的亡命徒。大道之“勇”,是从慈悯仁善中生发出来的慈悯之勇,勇于无为,而不勇于鲁莽;勇于无形,而不勇于有形。有形武力只能破有形之勇,而不能破无形之勇;有为的后天智谋,只能敌有为之勇,而不能敌无为之勇。只有无为之勇,才能无所不救,无所不度。所救所度,皆非肉身躯体之能,而是无形法身之力。“法大无边”,此等法力之勇,无力可挡,故称之为“大勇”。所谓“慈故能勇”即此义。

“俭故能广”,俭为求仁之方,乃修道之要。学道者既想修仁慈之德,应当反求于己,笃守于心,尤当先养俭德,守俭施博,赤子舍己,得一而万事毕,才可以与道同归。“广”者,并不是务外求多,亦非过为虚声。大道之广,是从俭朴中行将出去的。俭为道之本,本立而道自生;道生自能广大无边,故以“广”言之。俭中之广,譬如人心中无私无欲,无物无贪,以俭致广,心中俭朴之德,自能与天地相合相应。以天下之目为己之目,故能未视而无所不视。以天下之耳为己之耳,故能未听而无所不听。以天下之口为己之口,故能不言而无所不言。以天下之心为己心,故能无所不正。心地无私天地宽。“俭故能广”,盖是此义。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器”,就是大道生成的天下万物万象,乃至世间人们的日用器物器具,皆为之“器”。“长”,是说万物造化于无形,成长于天地之间。天地万物皆是在无为俭约中,根据自身所禀气质之不同,在自然中各随其性而成长,各随自身所具之器能,而为道所用。

大道广大悉备,无所不有,无所不能,“无名之朴”虽不能当器用,但天下万器莫不由“朴”而出。故大道之“俭”,在于藏我之智,而用天下之智;以天下之智,为我之智。敛己之能,而法人之能,则天下之能,皆是己之能。不敢先于人,要将自己融于天下众生之中,才能造就成为天下大器,才能为天下所用。以不敢先为长,故才能成就天下之长。

【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死矣】

此四句是言今昔世道之不同。
“今舍其慈且勇”,是说今之世人,舍其仁慈之心,只讲勇武,不讲仁善,所为者必然是不慈之勇,是鲁莽之勇,武夫之勇,也就是“强梁”之勇。此等勇虽有舍身之力,虽也为国为民,但因以后天识心用事,有建功之心念。其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有得有失,不能收无为之果。这就是“舍慈且勇”之义。

“舍其俭且广”,是说丢掉了俭仆,讲求奢华,铺张浪费,贪图享受,那就是失去俭德,所想所见所得,只能是眼前的物利,看不见宇宙大真理,也不知人生命运的真谛。此种世人称为“鼠目寸光”,也就是太上所说的“不俭之广”。不俭之广,谓之虚假之广,舍其俭朴,失去俭德,追求享受,乃至贪污盗窃,腐败堕(duò)落,此皆是失去俭德的恶果。

“舍其后且先,死矣”,即舍其后己,必为人先;争于人先,必失其先。人都喜欢追逐名利,在物质利益面前,往往争先恐后,不肯处于人后。其结果往往是得点眼前蝇头小利,丢失了谦虚美德。而且所得是暂时的,所失却是长远的。争名夺利之人,多是以自高自大为先,凡事要强于人,恃才傲人,逞能显露。此种人不肯处下,总想先于人,其结果必遭人厌恶,终不能成其先。

所谓“死矣”,是失去的意思。争名争利、争前争胜,都不符合道德,愈争愈失,多争多失,久之则损德害性,其性命能长久乎?故曰“舍其后且先,死矣。”

“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此三者与“三宝”相反,与大道相背,都是失却先天美德的表现。若以此“三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行皆是后天私欲之为。顺着这条损德之路下滑,必然是轻生取死之道。是故太上特以“死”而戒之。正如前辈所云:“勇、广、先三者,人之所共疾。为众所疾,故常近于死。以慈卫物,则物爱之如父母,虽为之效死而不辞,故可以战,可以守。天之将救斯人也,则开其心志,无所不慈;无所不慈,则物皆为之卫矣。”(《老子本义》引)

#女篮王丽丽[超话]#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小人物哪里明白大英雄的志向?
我平凡且普通,时而烦恼又时而快乐,总想做件不同凡响的事又不得不回归现实,似乎哪里不对又似乎没有什么不对,脚踏实地同时仰望星空。
儿女情短,英雄气长。人人都想做英雄总要有为英雄鼓掌喝彩的人。活在当下,知足常乐,希望我喜欢的人都能快乐,希望丽丽平安喜乐每场比赛都不留遗憾,燕雀之志也有存在的意义。[心]

浅说楞严法宝之“耳根圆通”

六、“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观世音菩萨站起来,顶礼佛足后说。尊敬的佛陀,过去如恒河沙多无法计算时间的时候,当时有佛出现世间,名叫“观世音”。说到这里,或许有人疑惑,怎么有和观世音菩萨名字一样的佛陀呢?其实,佛菩萨本无名字,所用名字都是为了衬托出法门或者和当地正依报相应,直接说就是表法的。因为这尊古佛就是修的耳根圆通法门,所以权用“观世音”名字来表法。观世音菩萨是在这尊古佛面前发的菩提心,正是基于此,古佛看观世音的根机很好,就开权显实,把这个法门传给了他。
古佛教给我们心中大慈大悲无所不能的观世音菩,用“闻,思,修”入“三摩地”。这里的“闻”是指耳根能闻的本性。本性人人具足,为什么单说闻性,不说见性,触性或别的呢?就因为众生耳根最利。我们从耳根入门,不听外尘,往里听闻,长久以往,就能找到自己的本心,见到自己的本性。‘思’是观察自性的思考,就是时常寻思一个本性在哪里的问题。古人多参谁在念佛,念佛是谁?现在人也可以用最对自己思想的话头,比如天天提持一句佛性在哪儿?所闻是动和静,那么能闻的是什么呢?关键要时常提持观照,如果不时常提持一个念头,人很容易被外界转,更别说能让耳根往里听闻了。“修”就是要有行动跟着,要看着念头,要他往一个点上走,这个点,就是自性的点,反应到闻性上,就是要念念都往里边闻去,反闻闻自性。“三摩地”这里是楞严大定,是从闻思修后来的,是证的阶段,寂灭现前时,即证圆通,见到本有佛性。

七、“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这是具体的部分了,期间的文意音声缭绕不绝,让人沉浸其中叹服其旨。“初”即是开始,开始在闻性中修的时候,“入流”是反闻流动声尘的意思,就是向内听闻。“亡所”,就是消失了所闻,渐渐没有了所闻的声音,此时听如不听,不为外界音声干扰。“所入既寂”,所闻入流的音声已经消失,此除“动”相,还剩声尘的“静”相,两者都是所入的,继而都归寂静(静相亦除),如此即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继续加功尽力,“闻所闻尽”,能闻的耳根和所闻的声音都渐渐消亡,这个时候不仅仅消亡了所闻的动静相,即便对声尘的耳根也已消亡,到根尘双脱之境。

此时因为解去根结,所以已然忘我,是人空阶段,但虽然所觉的根和境都已消亡,却还有个能觉到根境双亡的觉智,这个觉来自我们的识别心,一样是我们的妄觉,有能觉就会有所觉,因成对立,依旧要破去,所以“尽闻不住”,到尽闻处不能停止,“觉所觉空”,所觉的根尘空,能觉根尘空的也空去,此处因为空去知见,所以为破妄想相续阶段。“空觉极圆”因为是空去知见,所以还有个“空”在作怪,在这个“空觉”里继续反观闻性(相对耳根叫闻性,其实就是我们本有的佛性),追其极致,达其圆满,尽其有余,“空所空灭”一直到能空所空这一对能所,无性幻灭,成不可得。
“生灭既灭”,空结灭了,又有了个“灭”存在,这是最初无明的灭(和无明的生是一对),依然有为,还是妄结,所以依旧要破去,继续闻性。此处生灭既灭的灭处,就是无始无明的深渊,就是我们最初妄想的发源地,许多人到此都有住的信息,住在黑漆桶底,黑湛深渊,以为“无心”“无念”,应该是得道了(宗门所论无心是指的心中无物,非无心体),其实,此处入无想定,没达本心的“圆”,更别说妙用无穷的“通”了,是以桶底一定要脱落,实可怖畏的深渊也一定要打破见光。古人说“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百尺竿头重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就是说的这最终境界。“寂灭现前”,此寂灭是寂静究极之圆通境界,是我们不生不灭的佛性,非生灭的无明幻象。生灭的灭一去,无明便也不生,此时解到最初的发源地,已经无结可解,如此动、静、根、觉、空、灭六个结全开,还复本来,顿证一心。

八写了这么多,无非是要说,这个世界的初发心修行者,要会用自己的根识入道,因为我们的耳根最利,此是观世音菩萨亲所说,经文殊菩萨肯定,佛陀印证。无论修行什么法门,都离不开“止”“观”这两个字,而止观的过程就是观照自性的运用,可以是眼不看外界往脑筋里看(此处是见性功用),可以是耳不听外音往脑筋里听(此处成闻性功用),要常常观照自己的念头,否则是做不到见同不见听如不听的。念佛的都摄六根,就是要我们最终达到生灭既灭后的实相境界。我们给自己定下每天的闻思修课程,就是为了时刻不忘观照自己的内心,就是为了早一日见到本有的佛性。最后引一则公案如下,祝福看到小文的各位2012壬辰龙年,壬骑龙背,潜龙在渊后飞龙在天。
唐代高丽国普照禅师《修心诀》中人问:何者是空寂虚知之心?(我们的寂灭本心在哪里呢?)禅师:“汝今问我者,是汝空寂虚知之心。何不返照,犹为外觅?”(你问我处就是,为什么不往里找,而从外寻呢?)“且入理多端,指汝一门,令汝还源。汝还闻鸦鸣鹊噪之声么?”(且理论许多,让人难以下手,我现在只给你一个方法,即可令你彻见本心。你现在能听到鸦鸣鹊叫吗?)曰:“闻。”(能听到)曰:“汝返闻汝闻性,还有许多声么?”(你现在往里听闻,还能听到鸦鸣鹊叫吗?)曰:“到这里,一切声,一切分别,俱不可得。”(祥按:这个回答太快,明显省略了过程。……我反闻的时候突然到了一个地方,这里一切的声音,一切的分别识心都不存在)曰:“奇哉!奇哉!此是观音入理之门。我更问你,你道到这里一切声,一切分别,总不可得。既不可得,当伊么时,莫是虚空么?”(奇怪奇怪。这就是观音菩萨所说的耳根圆通法门,反闻闻自性的修持方法。我再问你,你说的一切声一切分别都不存在的那个境界的瞬间,是什么都没有的虚空吗?)曰:“原来不空,明明不昧。”(不是,这个空是朗照十方什么都知道),曰:“作么生是不空之体?”(这是通的用,此处的圆体是怎么样的?)曰:“亦无相貌,言之不可及。”(没有相貌,不可名状,非言语思维能及)曰:“此是诸佛诸祖寿命,更莫疑也。”(不要疑惑,你说的那个没有相貌,不可名状,非言语思维能及的,就是诸佛的本心,众生的本来啊。)(完)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一般情况下,我们都知道新生儿害怕大的响声,这是由于宝宝对于陌生的声音感到恐惧造成的,而不是真的害怕响声而哭闹,这就是最典型的一种恐惧症,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恐惧
  •   “唔~”  程紫本还睡得深,被人忽地一抱、一亲...  唇瓣传来火热的触感,吓得她一个机灵,睡意全无!  “唔~”  程紫本还睡得深,被人忽地一抱、一亲..
  • 心中的你,是我永远的牵挂,永远的惦记,可否当你了无牵绊之时,许我一场人间相依,从此,让我们放下所有恩恩怨怨,共同续写——身边有你,眼中全是路人的痴恋情深。爱过的
  • #花花老文回顾# 《春天见》一零九六职业文 日久生情 晋江不v挺好看的,两个普通人日久生情走到一起,作者笔下的人物都特别鲜活,他们都情绪稳定,平凡又生动,温柔
  • [打call]我们有超多的内部福利等着你哦~[冲刺]请达到要求且能接受为爱发电的小伙伴,以“DRAMA+姓名+应聘职位”为邮件名将个人履历发送至邮箱dramam
  • 我把手机放在他面前、起身走了,他站起来抓住我的手低声啜泣着说:“对不起,对不起……你给我一次机会好不好……”我实在想不到连一块五一个的肉馅包子都舍不得买给我吃的
  • 翻到那天我俩出去逛街 我去上厕所 出来找不见cly 结果发现他在拐弯处的台阶边上乖乖坐着 真像个小孩等妈妈 太乖太可爱了 我就是没拍下我出来了没忍住笑然后喊cl
  • 【实用中英对照词汇:中式食物篇】如何用英文介绍我们的食物呢,马住这些单词学起!【中式早点】烧饼     Clay oven rolls油条     Fried
  • 迷你小篆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作者曹雪芹 第四十三回  闲取乐偶攒金庆寿 不了情暂撮土为香 你们嘴里当正经的说。还不快接了进来好生待茶,再打发他们去。”丫
  • 拥有厦门岛内酒店里唯一的私人海滩,椰子树,草棚屋,度假氛围拉满⛱️️酒店房间:我们这次入住的是爆笑虫子主题亲子房。大堂外的水云天是酒店的必打卡点之一,每天傍晚日
  • 这什么塬因?佛说的意思我们没搞清楚,天天在学经教还没懂;真正懂了、明白了,不必劝你,你早就真干了。南无阿弥陀佛  我们相不相信?实在说,不能说不信,也不能说全信
  • 这张壮观的航拍图像是2012 年 12 月,由非营利组织ORA Wings for Science 项目的两名工作人员 Clémentine Bacri 和 A
  • 院士团队的研究报告指出;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不是人体本身引起的过敏性反应,而是鼻腔黏膜呼和吸道粘膜受损后,不能抵御外来的污染物质,污染物质和引起身体过敏的物
  • ⑦再说YSL LOVESHINE FACTORY,这个心形拱门特别可爱只是想到紫耀くん也进来过都觉得可爱然后目标是这种粉色信封想找紫耀くん的,结果昨天的已经被取
  • 肝血不足会怎样中医认为春季要“省酸增甘”意思是说:春天要少吃酸味食物,多吃甘味食物,以免肝气太旺,伤害脾胃。经常饮用这样的茶,不仅补益养血,而且还能保护肝脏,只
  • 不管你说他太霸道也好,还是说他们不尊重爱人也好,天蝎座人在感情上就是有着一定的威严,让你就算被他管着,时间久了也会萌生出心甘情愿去服从的想法。射手座给我们最大的
  • 书籍的包装运用了以“A Better Tomor-row Guide”为字样的横条纸带。他用storytelling的方式,以图解(diagrams)的形式探索
  • 在我这个有点清高的人面对长时间的工作挤压到没有多少空闲时间的问题时,我是沮丧的 ,而许许多多的普通人以及我的爸爸妈妈, 在工作之外的其他时间一样做了很多事情,一
  • -2⃣️我和秋是高中同学,秋和我有多像呢:是我们在高中的时候不认识彼此,却总在路上被陌生的同学猛拍肩膀后对方发现认错人连连道歉,留下我们对彼此的初印象之「学校里
  • 8、终有一天你会静下心来,像个局外人一样回顾自己的故事,然后笑着摇摇头,浮生不过梦一场,一切皆过眼云烟,努力了,尽心了,珍惜了,得失看淡,就问心无愧,坦然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