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勤路上,一个面无表情的脑内“戏精”》 文|读者:马臭臭

我在北京工作,就职于互联网公司,用行业术语来做自我介绍的话,我的用户画像包含如下几个关键词:女生,90后,软件园,回龙观。我的白天与青春全都奉献给了软件园,夜晚则属于回龙观。不过我相信,命中以上条件的人群,肯定在不少数。

本来,我打算找个步行即可上班的房源,奈何公司附近人多房少,十平米的单间,房租大概要三千块,因此我只能退而求其次,将租房范围扩大,于是就搬到了“码农”密集的回龙观一带。

从我住的地方到公司,直线距离将近六公里,实际路程大概九公里。北京的交通四通八达,但这一段却没有一班可以直达的公共交通。

所以我的通勤方式有以下几种:我可以选择步行二十分钟或者坐两三站公交到达地铁站,坐一站四分钟的地铁在西二旗站下车,出地铁后步行几百米,到公司的摆渡车站点,再乘坐摆渡车行驶两公里到达公司;我也可以选择打车或者骑共享单车出行。这几种方式所耗费的时间差不多,均在一小时左右。

其实相比距离公司几十公里的同事来说,我的通勤算是便捷并且可选择的,而如何通勤,取决于多个因素:当天星期几,是否雨雪天,是否生理期,是否想“摸鱼”。

通勤,是每个身在北京的职场打工人不得不说的故事。

除了雨雪大风天气和身体不适外,我基本不会选择地铁出行,太拥挤。只有一个进站口,外面一侧墙见方的区域,被钢铁护栏隔成十几列,早高峰时段,还需要蛇形排队。

虽然地铁两三分钟一趟,但趟趟人满为患,车门一开,下车的人寥寥,看似只能容纳一两个人的空地,每次也都会有十个八个人硬着头皮挤进去,排在中间的,基本上脚不沾地就能被拥架上去,摔了都顾不上尴尬。人一多,就难免有人插队,插队的人本来排在队尾,未等前面的人行动,便瞬间窜过来,上不去就顺势站在第一位,很多时候,没有人指责,大概在互联网工作的人都有点“社恐”,也有可能是不想因此引发争吵,从而影响了一整天的心情。

胸闷、焦虑、怕跟别人踩着撞着,每当此时,我都后悔为什么不早些出门,但是被窝里真舒服,尤其是冬天,多躺一分钟就好像能多获取一小时的能量。早晚高峰的地铁里没有舒适的社交距离,总让我想代入《甄嬛传》里华妃娘娘的那句:可是去上班的人真多啊,多得让我生气,你试过从八点排队到八点半也上不去车的滋味吗?

我死命又漠然地盯着某个点,醉心于自己的胡乱琢磨——怎么会有这么多人!大家都打算留在北京吗?当初我为什么来?想起来了,为了我的梦想与热爱。我喜欢这里浓浓的文化和历史底蕴,儿时课文书里提到的地方,可以抬脚就去;各种各样的话剧展览,第一时间就能感受欣赏;那些知名的公司企业,也会有去工作的机会。现在想想这些,我依然觉得无比欣慰。

作为地铁十三号线与昌平线的重要换乘枢纽,西二旗站的吞吐量,在整个北京都榜上有名,它就像互联网从业者的耶路撒冷,站内的广告位永远被各种招聘和职场类的APP占满,它就这样从早到晚,见证着无数人的加班升职,来往匆忙。

软件园里大厂云集,百度、新浪、网易、联想、滴滴,都只相隔一条马路,后来腾讯也搬到了这里,拥堵程度可想而知,两公里的路程,有时摆渡车要行驶半个小时,甚至不如步行来得快。

尤其在周五晚上。周末的序曲从周五下午拉开,辛苦工作了一周,彼时,同事们的表情和语调不自觉变得轻松欢快,互侃的频率较前四天直线上升,下班时间一到,大家从公司大楼鱼贯而出,地图上的路况显示瞬间变为深红色,但即使堵车,人们也不急不躁,刷着手机聊着天,仿佛周五晚上的时间无限长,可以随意挥霍。

雨雪天比周五晚上更可怕,在雨雪天能顺利打上车,是需要很大运气的。有一次下班正逢下雨,我本计划打车回家,订单发出,显示前面还有一百多人在排队,预计等待一个小时,我便先去食堂吃饭,饭毕,终于轮到我,但页面提示附近司机较少,正在扩大派单范围,不过最后仍是无人接单,订单被系统自动取消。我欲哭无泪。

等我赚了大钱的,就在离公司最近的地方买个房子,什么堵车、打车都与我无关!这种时候我经常这么想。不过转念一想,赚了大钱之后我还会在这里工作吗?在这里工作会赚到大钱吗?好像都不会。我跟老家的朋友抱怨,朋友说要不要考虑回来,没有户籍限制,没有租房和通勤压力,朝九晚五,也挺舒服安逸。

但回到老家,我能干什么呢?如果不回去,我要一直这样工作吗?工作的意义仅仅是为了赚大钱吗?我想起《老友记》里的钱德勒,作为一名数据分析师,他有着令人艳羡的独立办公室和极高的薪水,但这不是他喜欢的工作,尤其是在发现罗斯爱恐龙、瑞秋爱时尚、莫妮卡爱烹饪,而他们都在做着自己热爱的工作时,后来他终于鼓起勇气,选择从事自己一直向往的广告行业。

扪心自问,我的工作是我热爱的吗?我现在的生活是我想要的吗?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通勤途中,真让人迷茫。

因此多数情况下,如果天晴能扫码,我都会选择骑共享单车上班。一站直达,就不会思考太多无解的问题。九公里,正好与我们老家到县城最繁华地段的距离一样,所以骑车时,我经常能想起小时候去城里,我坐在自行车前梁上,那时我觉得路程好长好长,长到我昏昏欲睡,屁股硌得生疼。

如今,可能是随着年纪的增长,对时间和距离的感受有了变化,也可能是参照物更多,数不尽的高楼商厦,路旁总有花,三月有桃花,五月有月季,七月有牵牛。四十分钟,我听音乐或听书,看经过的车牌,数红灯的秒数,想想三餐吃什么,总觉得路程没那么远了。

骑车通勤的人很多,回龙观有一条自行车专用路,这条路平坦开阔,抬头远眺,青山清晰可见,它有一段与地铁轨道平行,每隔几分钟,就有地铁隆隆而过,下班的时候,高楼里万家灯火,马路上霓虹闪烁。我不再想这个月的KPI有没有完成,也不会想买房买车,更不会想生活中的纷繁琐事,那一刻,我还是那个骑着单车的无忧少年。

五六年来,在软件园和回龙观这两点之间,地铁、打车、单车,各种通勤方式,我交替尝试。这条通勤路上,这段二三十岁的人生路上,每天都有无数的同行者,却又好像只有我一个。在路上,我从未停止思考,尽管我思考的事情,有的没有答案,有的毫无用处,但我同样享受其中。

只有一招,才能真正的消除“学区房”#买房者说#

马上,北京教育界即将迎来历史性的一刻。

2000多位校长教师,带好行李,驱车前往不同的学校参与工作,有的去不远处的学校,还有的则要去乡下支教。其中不乏有名校正校级干部,骨干教师等。

时隔二十五年,“教师轮岗”终于被正式放到了台面上,进行集中大规模试验。

一旦成功,这场潮水,势必蔓延至全国各地。

这段时间,打心底里高兴的是普通家庭的学生家长,毕竟没有能力让娃进名校读书,除了抱怨,别无他法。

但教师轮岗,综合了教育资源,学校之间的教学水平拉平了。

孩子可能遇到好老师,而且,再也不用听亲戚老王天天吹牛,说自己给娃买了学区房,上了什么可以保送清华的名校。

好心愉悦。

再加上市面上的媒体,清一色地传播“学区房崩塌论”,彻底点燃了“平均主义”热情,毕竟,上下五千年历史告诉我们,任何时期都离不开:

“不患寡而患不均”。

很多读者留言问我,怎么看待教师轮岗,学区房走势。

首先,子木举双手双脚支持,“教育均衡”,但真相远没有那么简单,接下来帮大家梳理一下这场大变局,相信对你一定有帮助。

1

教育相对性

首先我们要知道,教育非一日之事,而是日积月累,甚至几十年投入的结果。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深圳。

深圳自从被定义为经济特区开始,就在全国各地撒网挖人,“重金求师”,力度全国一绝。

深圳教师待遇非常高,一个业内朋友说,普通中学老师的工资都在2-3万/月以上,再加上多项福利和寒暑假期,整体要比互联网大厂的码农们,滋润得多。

通过几十年的努力,现在的深圳,可以跟广州平分秋色,但对于北京西城区,依旧难以企及。

因为即使师资水平尚可,但北京西城区中小学的孩子,都是公务员干部子弟,书香门第,非富即贵,从小对教育极其重视。

这时候,决定一个学校的教育水平,通常是生源质量和圈层文化。

给孩子选过学校的家长应该都有这个经历,大家看中老师,更看中跟啥样的孩子一起读书。

每天带你孩子读书踢球看天文的,肯定比天天带你家娃打游戏的好,这跟“孟母三迁”一个道理。

不过现在,别说迁徙一个圈层,换个好一些的小区,都要比孟母时期,难很多。

所以,某种意义上,教育均衡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2

轮动周期

教师轮岗,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轮,怎么轮,频率和范围是如何的?这里面需要考虑的细节非常多。

比如把一个老师,从二环东城区调到6环外的密云区,可能吗?不可能。

老师也是普通人,上有父母下有儿女,去远郊生活,按照北京这路程,生活幸福指数会大幅度降低,迫不得已只能选择离职,去私立学校。

所以这次北京市教委的规划,也强调了:

“同学区”轮岗。

但问题来了。

比如甲学区有ABC三个学校。A很强,B一般,C很弱。通过轮动,ABC都变成了名校。同样,乙学区有XYZ三个学校,经过轮动,也达到一致水平。

但甲跟乙,就像北京西城区跟密云区,教学水平本身存在天地差距。这样轮动后,反而进一步拉大了学区之间的教育水平。

顶部学区房倒是没了,但是成堆的片区房出现了,因为大家都明白,只要在这个学区,犄角旮旯的房子,教育都会不错。

那么,教育均衡又如何实现呢?

其次的问题,是轮动的周期。

业内朋友说,一个再牛的校长,都不可能通过一年时间把一个学校整明白,同样一个特级教师,带孩子2年以上,才能产生“感情”。

师生感情这个很重要。

公司小汪就跟我抱怨过,初中的时候,班主任初二被调走了,从此她产生了抱怨心理,不爱读书。

环境的稳定性,其实是孩子读书很重要的一环。

轮动的时间长了,教师不愿意,轮动的短了,对新学校和学生没啥好处,甚至是有害的。何解?

3

内卷赛道

接下来是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教育动力。

要知道,任何人都不是圣贤,老师们在高尚追求之前,也得先满足最基础的“劳动所得”。

教师升职加薪相对传统,需要评职称,但评职称又跟学生的成绩紧密挂钩,学生想出成绩,又非一日之事,这回到了教师轮动周期的问题上。

而且8月30日,教育部下发政策:

要求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置重点班,不得按考试结果给学生排座位,不得设置名师排行榜……

意味着一切有关成绩的都要模糊化处理。

这个制度说实话,挺好的,不断趋近“有教无类”,但也出现了很重要的问题,不排名不评比了,老师们教书的动力是什么?

这跟吃“大锅饭”一个道理。

总有人会“躺平”,用自己的下限拉低组织的水平,谁都不会对结果负责,尽最大程度的“甩锅”。

前几天,中央还特地批了大锅饭问题,现在国企效率低下,到头来依旧被这种毛病,掣肘。

如此一来,公立学校的教育水平会逐渐下降,成为只满足国民基础教育普及的工具,而那些特级教师跟收入殷实的家庭,会转而投向私立学校。

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此消彼长,从而催生出新的赛道,继续向上内卷。

因为优质的大学毕竟是稀缺资源,而抢资源的唯一方法,还是通过“分数”筛选。

只要大学筛选机制不破,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房产头条#

2018年已过去快两周, 我也玩一波另类的18梗:
18年前,我拒绝了去ZF办事员工作,然后当初要推荐我的那个人现在是副书记了。
8年前,放弃了fsk课长职位,然后当初提拔我为课长的那个人现在是上市公司的CTO。
4年前,拒绝了主管职位,然后当初要提拔我的那个人现在是副总裁了。
然后现在的我依然每天很苦逼地解bug,码代码,坚守着老码农的称号。

人生没有如果,只有埋头奋力前行。。。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为抢女儿,广西一男子竟连捅老婆数刀后挥刀自残
  • 学霸疑遭欺凌自杀
  • 港媒曝熊黛林人工受孕怀了两个女儿,女星对双胞胎还真是执着~
  • 闫云达退出德云社
  • 张俪撞脸张翰,满屏的“神弹幕”,网友们的评论比剧情好看!
  • 少女洗澡煤气爆炸!全身90%烧伤 仍未脱离危险期
  • 金正恩罕见就施政进行自我批评 咋了?
  • 王宝强刘若英牵手,时隔多年再次相聚,王宝强表示要包场支持刘若英!
  • 因退还玩具男顾客情绪激动死亡 家属将商场告上法庭索赔.....
  • 宜昌有个老板疯了,这个景区向所有人免费开放!
  • 山东济南可能永远追不上中国青岛了
  • 19up左娇娇 5.31上新# 夏日搭配,承包你一整夏的美!
  • 影讯 | 2016春节长假观影刷剧最完全指南
  • 张嘉倪承认二胎
  • 《毒液》官方"预热"预告
  • 河南拟出台规定:每月给女职工发卫生费,痛经可带薪休假1至2天!
  • 乐基儿祝福黎明当爸:不打扰是我最后的温柔
  • 蔡徐坤染黑发当粉丝福利被夸太可爱,范丞丞的粉丝福利也不远了!
  • 您有一份来自渣渣辉的“超级月亮”,请注意查收
  • 坑爹!女子带空姐给的飞机餐入美国 被海关重罚!入境美帝禁忌 你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