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云老和尚【一日禅】

教你初发心用功方法

打七这一法是克期取证最好的一法,古来的人根器敏利,对这一法不常表现。到宋朝时始渐开闻,至清朝雍正年间,这一法更大兴,雍正帝在皇宫里也时常打七。

他对禅宗是最尊重的,同时他的禅定也是非常地好。在他手里悟道的有十余人,扬州高旻寺的天慧彻祖,也是在他会下悟道的。

禅门下的一切规矩法则,皆由他大整一番,由是宗风大振,故人才也出了很多。所以规矩是非常要紧的。

这种克期取证的法则,犹如儒家入考试场,依题目作文,依文取考,有一定的时间的。我们打七的题目是名参禅,所以这个堂叫做禅堂。

禅者梵语禅那,此名静虑,而禅有大乘禅、小乘禅,有色禅、无色禅,声闻禅、外道禅等。宗门下这一禅,谓之无上禅。

如果有人在这堂中把疑情参透,把命根坐断,那就是即同如来,故这禅堂又名选佛场,亦名般若堂。

这堂里所学的法,俱是无为法。无者,无有作为。即是说无一法可得,无一法可为。若是有为,皆有生灭;若有可得,便有可失。

故经云:“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如诵经礼忏等,尽是有为,都属言教中的方便权巧。宗门下就是教你直下承当,用不着许多言说。

引述公案:

昔者有一学人参南泉老人问:

“如何是道?”

曰:“平常心是道。”

我们日常穿衣吃饭,出作入息,无不在道中行。只因我们随处缚著,不识自心是佛。

昔日大梅法常禅师初参马祖问:

“如何是佛?”

祖曰:“即心是佛。”

师即大悟。遂礼辞马祖,至四明梅子真旧隐处,缚茅而居。

唐贞元中,盐官会下有僧,因采拄枝迷路至庵所,问:“和尚在此多少时?”

师曰:“只见四山青又黄。”

又问:“出山路向什么处去?”

师日:“随流去。”

僧归举似盐官。官曰:“我在江西曾见一僧,自后不知消息,莫是此僧否?”

遂令僧去招之,大梅以偈答曰:“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遇之犹不顾,郢人那得苦追寻。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

马祖闻师住山,乃令僧问:“和尚见马大师得个什么,便住此山?”

师曰:“大师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这里住。”

僧曰:“大师今日佛法又别。”

师曰:“作么生?”

僧曰:“又道非心非佛。”

师曰:“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是佛。”

其僧回,举似马祖,祖曰:“梅子熟也。”

可见古来的人是如何了当和简切!

只因你我根机陋劣,妄想太多,诸大祖师乃教参一话头,这是不得已也。

永嘉祖师曰:
证实相,无人法,
刹那灭却阿鼻业,
若将妄语诳众生,
自招拔舌尘沙劫。

高峰妙祖曰:
学人用功,
好比将一瓦片,
抛于深潭,
直沉到底为止。

我们看话头,也要将一句话头看到底,直至看破这句话头为止。

妙祖又发愿云:
若有人举一话头,
不起二念,
七天之中,若不悟道,
我永堕拔舌地狱。

沩山祖师云:
生生若能不退,
佛阶决定可期。

只因我们信不实,行不坚,妄想放不下,假如生死心切,一句话头決不会随便走失的。

初发心的人总是妄想多,腿子痛,不知功夫如何用法。其实只要生死心切,咬定一句话头,不分行住坐卧,一天到晚把“谁”字照顾得如澄潭秋月一样的,明明谛谛的,不落昏沉,不落掉举,则何愁佛阶无期呢?

假如昏沉来了,你可睁开眼晴,把腰稍提一提,则精神自会振作起来。

这时候把话头不要太松和太细,太细则易落空和昏沉。一落空只知一片清净,觉得爽快。可是在这时候,这句话头不能忘失,才能在竿头进步,否则落空亡,不得究竟。

如果太松,则妄想容易袭进,妄想一起则掉举难伏。所以在此时光,要粗中有细,细中有粗,方能使功夫得力才能使动静一如。

昔日我在金山等处跑香,维那催起香来,两脚如飞,师父们真是跑得,一句站板敲下,如死人一样,还有什么妄想昏沉呢?像我们现在跑香相差太远了。

诸位在坐时,切不要把这句话头向上提,上提则头便会昏;又不要横在胸里,如横在胸里,则胸里会痛;也不要向下贯,向下贯则肚胀便会落于阴境,发出种种毛病。

只要平心静气,单单的的把“谁”字如鸡抱卵,如猫捕鼠一样地照顺好,照顺到得力时,则命根自会顿断!这一法初用功的同参道友当然是不易的,但是你要时刻在用心。

我再说一比喻,修行如石中取火,要有方法,倘无方法,纵然任你把石头打碎,火是取不出来的。

这方法是要有一个纸媒和一把火刀。纸媒按下在火石下面,再用火刀向火石上一击,则石上的火就会落在纸媒上,纸媒马上就能取出火来,这是一定的方法。

我们现在明知自心是佛,但是不能承认,故要借这一句话头,作为敲火刀。昔日世尊夜睹明星,豁然悟道也是如此。

我们现在对这个取火法则不知道,所以不明白自性,你我自性本是与佛无二,只因妄想执著不得解脱,所以佛还是佛,我还是我。

你我今天知道这个法子,能够自己参究,这是何等的殊胜因缘!希望大家努力,在百尺竿头再进一步,都在这选佛场中中选,可以上报佛恩,下利有情。

佛法中不出人才,只因大家不肯努力,言之伤心。假如深信永嘉和高峰妙祖对我们所发誓愿的话,我们决定都能悟道。大家努力参吧!

《禅修入门》随喜转发 https://t.cn/Ryh9pgF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佛说:富楼那,如汝所说,在如来藏中,本是清净本然,如何忽然而会知出山河大地呢?

这段是经中最重要处。佛为显藏性随缘,从真起妄,故先说藏性随染缘而生起山河大地,六凡诸相。令众等能知妄回真,闻迷成悟。

【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你不是时常听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的道理吗?性觉真觉,原是一真觉。

性觉,即本具佛性亦即自性真觉,是一真理体。

本觉即天然原具,每个人本来就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本觉,亦即始觉。

妙明是寂然常照,明妙是照而常寂。妙之体是不变,故叫做寂。明之用是随缘,故叫做照。

佛举这二语是具历很深的意思。

(一)显示无明万法,离此就无所依。因无明是依真起妄,依本觉的觉,而起随缘之用。

(二)显示寂然本具,不假妄明。即不必假借妄明而能遍照大千世界。

富楼那即说:“是的世尊,我常听佛宣说这个义理,但只是闻说,尚未能了解。”

【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

佛说:“你称觉明时,究竟如何解说?汝以为性本自明称名为觉,即本具灵明,不必加明,还是以为觉本不明,必须加明于觉上,才能叫做有明之觉。”

本具灵明为真明真觉,若必须加明,就变成妄明妄觉。如问阿难:心在何处?以何为心,皆欲逼出阿难生平所误认的,然后才破之。

【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

富楼那像阿难一样迷惑,即答道:“若这觉体,不必加明而名为觉,则无所明。”意即必要在觉体加明,才是有明之觉。

这答语如阿难一样。上文阿难答:“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草木”。阿难所执是六识妄心,富楼那所执是根本无明。

【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

佛言:“汝说不加明于觉,只可叫觉,要加明于觉,才叫明觉,这是错的。因真觉本具妙明,故不必加明于觉。加明于觉,就如体外加明,而非本具的真明。则时有时无,不能常住。

“有所非觉,无所非明”:这二句是说,一有加,则觉明二义都失。若起心有所加明时,则非本明的真觉。若失忆无所加明时,则此觉又不是明觉了。

真觉本具妙用,就好像摩尼宝珠一样,亦即夜光珠,本具光明,不必加明而自明。有所加明,则非真觉,如电灯泡,必加开关掣,一开即明。但这明实非真明,而是电气令它明。有开有明,无开就无明,不是常住真明。

“无所加明,则非有明”:如电灯泡,开关掣不开时,就没有明。

“无明又非觉湛明性”者,因加明于觉,则失觉明之义而堕无明。既无真明,就不是真觉之湛然妙明了。因妙明是常寂常照,而不是时有时无之妄明也。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自性本来就具明觉,不必假明以明之。但汝必定要加明于觉,才称明觉,这必定加明之一念,即是妄念妄为,不当为而为,遂将妙明转为无明,真觉变成妄觉了。

【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真觉不必加明,才叫明觉,因本具妙明,是不落所明的。现在要加明,而立出所觉,则转妙明而成为能明之无明,将真觉而立所明之妄觉了。因加明之妄念,便生出妄相。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既然建立所明,就将妙明转为无明。无明是业相,由业相就生出妄能,由无明力,转本有智光,而生能见之妄见。业相为相分即所见,妄能为见分即能见。

这段文的大意是说:众生本来是佛,为何成为众生?众生为何不成佛?毛病在何处?本来众生与佛是无二无别,由佛性里面化出众生。佛有千百亿万化身,化身是从佛性化出,佛性是光明亦即性觉妙明。

本觉是众生天然本具之觉性,亦即佛光。由佛光化出众生,可略喻照像一样,照像亦能拍出种种相貌。本觉亦如镜,从镜里现出之像,即一念无明,而生众生。觉的本性原是明,现要加明始名觉,则这一念无明便生出种种妄能妄相,起惑造业而不能成佛。

【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此即一念无明生三细,三种最微细惑,不容易觉察。

“无同异中”:上文说“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这个所字就是无明亦即业相。第一种微细惑,以最初一念无明妄动,将整个如来藏真空,变成晦昧空境。空是同相,界是异相。即是说,在还没有空之同相和界之异相的时候。

“炽然成异”:因妄能是转相见分(即第二细惑),既有见分而诸法未成,无有所见,就以业相为所见。但业相只是一晦昧之空,无一物可见。而见分定欲见之,见之既久就出现境界相第三细惑,即空晦暗中,结暗为四大之色。这和瞪久发劳而见空华一样。炽:即火光炽盛貌,如在黑暗中,火光炽盛显现,境界相即异相。

“异彼所异”:第一异字是虚字,就是不同,第二异字是实字,即异相之境。即是说对和它不同的炽然所成的境界相。

“因异立同”:因对异相之境界,又立同相之虚空,即依能见故,而妄生虚空和世界。

“同异发明”:虚空是同相,世界是异相。一同一异,互相发明,就成众生界。

“因此复立,无同无异”:众生之境不同,众生形貌各异故说无同,但众生知觉本同,故说无异。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前面已明一念不觉生三细,即业相、转相、现相。以下解释境界为缘长六粗。什么叫六粗相?

(一)智相:属俱生法执,即与生俱来有分别能力,这不是究竟智,只是智之形相。

(二)相续相:属分别法执,时时思量,相续不断。

(三)执取相:属俱生我执,周遍计度,计我我所。

(四)计名字相:属分别我执,要立假名妄相,循著假名而执妄相。

(五)起业相:由计名字相而生起业相,造种种业。

(六)业系苦相:由造业受报,而为业缠缚受苦。

【如是扰乱】:如是是指境界相,从无而有,从真空而生晦空,而成世界,而有众生。于是在识藏海中,便成境风扰乱。

【相待生劳】:相待即互相对待,由妄境而引起妄心、妄缘。因境界之相而生劳相,即劳虑分别心,成为第一粗,智相。分别是好是不好,是爱和不爱,将妄境执为心外实有,而不知是自心妄现,还以为有智慧,能分别是好是坏。

【劳久发尘】:因不停思虑,劳虑过久,就生出第二粗,相续相。更加不停地相续计度、考虑,就发生贪取尘念。总想执取为己有,就成第三粗,执取相。

【自相浑浊】:因种种颠倒妄执相,以致心水浑浊不清,而生第四粗,计名字相。

【由是引起尘劳烦恼】:由无明、三细、四粗,从迷入迷,妄上加妄,而引起诸业相,即第五粗,起业相。尘是染污不净,劳是扰动,尘劳即烦恼。八万四千尘劳,亦即八万四千烦恼。

【法师开示】

1、閱藏分享:還以為修佈施得福德,原來——所有一切諸凡夫福,若學人福、無學人福、若菩薩福、若如來福,一切皆攝在於菩薩初發心中。

引用經文:《集一切福德三昧經卷上》

爾時,世尊告千世界主那羅延菩薩:「那羅延!無有菩薩發於無上正真道心而不隨是集一切福德三昧者。何以故?一切福德無有不入初發心中。那羅延!猶如江河一切諸流無有不入大海中者。如是,那羅延!所有福德若施戒修,有漏、無漏、世間、出世間、若天、若人,所有福德,皆悉攝在發菩提心中。是故,那羅延!若善男子、善女人欲集一切諸福德者,當發無上正真道心。……。所有一切諸凡夫福,若學人福、無學人福、若菩薩福、若如來福,一切皆攝在於菩薩初發心中。是故,那羅延!若欲攝取一切福德,當發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2、閱藏分享:福德和聞法原來也緊密關聯——復成就二法攝此集一切福德三昧;謂聞法無厭、聞已修行。

引用經文:《集一切福德三昧經卷上》

爾時,淨威力士白言:「世尊!以何等法能得成就攝此集一切福德三昧?」

佛言:「善男子!成就一法攝此集一切福德三昧。何等一法?謂不捨於一切智心。善男子!是名成就一法攝此集一切福德三昧。

「復次,善男子!復成就二法攝此集一切福德三昧;謂聞法無厭、聞已修行。善男子!是名成就二法攝此集一切福德三昧。

3、閱藏分享:修集是多聞原來還能除魔,其原理是——修多聞者遠離邪見,得住正見,已能正住魔不得便。

引用經文:《集一切福德三昧經卷中》

何以故?善男子!由是菩薩集多聞慧能寂結使,以無結使魔不得便;已有多聞則能分別,既能分別則能修行,已能修行魔不得便;修多聞者遠離邪見,得住正見,已能正住魔不得便,則能正修;已能正修,能分別義,離諸非義,便能正度義及非義。善男子!以是緣故,應如是知。善男子!菩薩修集是多聞時,除四種魔。所謂陰魔、煩惱魔、死魔、天魔。

4、閱藏分享:若有菩薩恭敬求法,則於其人,佛不涅槃、法亦不滅。何以故?淨威!若有菩薩專志成就求正法者,雖在異土,常面覩佛得聞正法。

引用經文:《集一切福德三昧經卷中》

「善男子!於意雲何?爾時,最勝仙者豈異人乎?汝勿有疑,即我身是。我本如是欲法、敬法,說誠實言,便能敬感彼淨名王佛來至我所。是以當知,若有菩薩恭敬求法,則於其人,佛不涅槃、法亦不滅。何以故?淨威!若有菩薩專志成就求正法者,雖在異土,常面覩佛得聞正法。淨威!若菩薩摩訶薩欲法、敬法,令諸山巖yán、樹木、林藪sǒu出諸法藏陀羅尼門,及諸經卷自來在手。淨威!諸有菩薩敬法、欲法,若有諸天曾見佛者來至其所,從於佛所得聞諸法具為演說。

引用經文:《集一切福德三昧經卷下》

佛告阿難:「汝勿悲泣,汝若受持是經、讀誦、令廣流布,使不漏失,隨爾所時,常為見佛。何以故?佛如來者,都不可以色身所見、不可以三十二相所見、不可以諸好而見。阿難!若有得見如是等經,則為見佛。」

5、閱藏分享:佈施莊嚴、淨戒莊嚴、多聞莊嚴三莊嚴中,多聞莊嚴最可稱歎、最勝尊上、無上、無上上。

引用經文:《集一切福德三昧經卷中》

爾時,淨威力士白佛言:「世尊!佈施莊嚴、淨戒莊嚴、多聞莊嚴,是三莊嚴,何者為最?何者為勝?」

佛言:「淨威!三莊嚴中,多聞莊嚴最可稱歎、最勝尊上、無上、無上上。

「善男子!如須彌邊著一芥子,而是施福及淨戒聚亦復如是,猶如芥子;多聞莊嚴如須彌山。善男子!如一小鳥所住虛空,施戒莊嚴亦復如是;多聞莊嚴如餘虛空。……。

善男子!佈施莊嚴是有漏報、淨戒莊嚴亦有漏報;善男子!多聞莊嚴無漏無報。是故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應勤精進修多聞慧。

6、閱藏分享:行一切法行是菩薩行、行一切魔行是菩薩行、行一切眾生行是菩薩行。

引用經文:《集一切福德三昧經卷下》

爾時,離魔菩薩語文殊師利:「我亦欲說菩薩所行。」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今正是時,汝可演說。」

離魔菩薩言:「文殊師利!行一切法行是菩薩行、行一切魔行是菩薩行、行一切眾生行是菩薩行;若行學、行無學行是菩薩行,行緣覺行是菩薩行。何以故?菩薩摩訶薩應遍學故。」……

那羅延言:「天子!雲何一切魔行是菩薩行?」

天子言:「一切魔行入菩薩心,菩薩應覺隨所起魔業而不隨之,不為魔行之所繫縛,入一切行而修行之,應示魔天令不得便,當教化魔離於魔業。」

7、閱藏分享:菩薩摩訶薩為緣何法得無生忍?

引用經文:《集一切福德三昧經卷下》

爾時,文殊師利白言:「世尊!菩薩摩訶薩為緣何法得無生忍?」

佛言:「文殊師利!緣陰界入得無生忍,彼得一切諸法之忍,亦復緣於常樂我淨,彼得法忍。文殊師利!所言忍者,名緣一切諸法無盡;所言忍者,名之為正。文殊師利!忍之所緣,非與世法而共俱行;非凡夫法、非學法、非無學法、非緣覺法、非菩薩法、非佛法,而共俱行。不與一切諸法俱行,名為得忍。捨於一切諸法想著,名之為忍。是忍亦不在於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數中,無盡、不盡,名之為忍。是忍亦復不離是界,是名為忍。」

居士分享

8、以何等法能得成就攝集一切福德三昧?

不捨於一切智心。

聞法無厭、聞已修行。

離諸惡、修行善法、善巧迴向。

戒淨、見淨、心淨、慧淨。

專意發菩提心、常真實語、無有諂偽、無有嫉妬、於一切眾生心常平等。

親近於善知識、離惡知識、遠離眾閙、閑居寂靜、不捨大慈、於諸眾生起大悲心。

修定、善於智慧、善知於因、善知於緣、正直而住、修集於道、修行道時無有懈怠。

調柔身、調柔心、觀受、觀法、未生惡法令其不生、已生惡法斷之令滅、未生善法方便令生、已生善法護令增長。

觀過法無盡、現法無盡、來法無盡、觀法如幻、等覺三世、如一切法知而忍之、不謗於空、不分別無相、不願諸有。

解無我、忍於無命、不疑無人、緣法無常、於諸生處如地獄想、觀四大如毒蛇、觀入如空聚、觀陰如魁kuíkuài、流出諸有想、樂修解脫。

9、破身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不生內外想,若內地大、若外地大,等無異想。何以故?身猶如牆壁、草木,如影、如炎,無知、無思、無作、無堅,四大所攝。若有斫截刀杖、瓦石撾zhuā打之者,終不生報。不觀計身、不愛壽命,於諸眾生不起瞋恚,彼眾生所修慈悲心。善男子!猶如藥樹,若有取根、莖節、枝葉、花鬚及果,終不作念:『取根莫取莖、取莖莫取根。』如是乃至枝葉果實亦爾。而是藥樹都無想念,然能寂滅一切眾生若上、中、下所有病患。如是,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於四大身生藥樹想,隨諸眾生,須手與手、須脚與脚、須眼與眼、須肉與肉、須血與血、須骨與骨、須髓與髓、須頭與頭、須支節者施與支節。善男子!若是菩薩以如是心行施莊嚴,趣向無盡。

10、云何名戒?戒者,名為寂調結使。

「善男子!菩薩持戒則能發起一切佛法,乃至起於無上菩提。何以故?若有持戒便有三昧、若有持戒便有智慧、若有持戒便有解脫、若有持戒便有解脫知見。「善男子!云何名戒?戒者,名為寂調結使。以何緣故名為結使?以染污三有諸眾生故名為結使。云何名寂?無妄想、無分別、無起著,永不思念一切諸法,是名寂調一切結使。

11、八金剛句。

「彼佛如來復為演說八金剛句。何等八?一切諸法性本淨句,一切諸法離結使故;一切法無漏句,盡諸漏故;一切法離巢窟句,過巢窟故;一切法無門句,無有二故;一切法普遍句,示解脫門故;一切法無去句,無去處故;一切法無來句,斷諸來故;一切法三世等句,去來現在無二相故。

12、生如不生,如是生。

爾時,那羅延菩薩語淨威力士:「汝住何法得無生忍而受記別?」59淨威答言:「我以生起諸凡夫法得受記別。」那羅延言:「云何而生?」淨威答言:「生如不生,如是生;滅如不滅,如是滅;如是而生,亦復不住。」那羅延言:「善男子!若其爾者,佛法、凡夫法,有何差別?」淨威答言:「以文字故有差別耳,若以其義則無差那羅延言:「是凡夫法有何義也?」淨威答言:「無妄想、無分別,是凡夫法義。」那羅延言:「是義何趣?」淨威答言:「而是義者,離凡夫法趣於佛法。」那羅延言:「佛法有何義?」淨威答言:「不作二是佛法義。」那羅延言:「善男子!如佛所說,依法不依人。又復說言,有二因緣起於正見。何等為二?因外言聲、內善思惟,如是之義即是文字。」淨威答言:「那羅延!依法菩薩不取文字、不取非文字。若得文字是即為義,而是義者是不得義。是故,不依於義,一切諸法都無有義。何以故?一切諸法不可得故,非方不離方,隨所住處即處自滅。如佛所說,畢竟滅想是名為義。是故,那羅延!依義者,無法可依、無不可依,若依非依是名為義。」那羅延言:「善男子!頗有依義即是依於一切法也。」淨威言:「有。那羅延!一切法空、一切法寂。一切法空,依亦如是;一切法寂,依亦如是。如是,那羅延!若依是義即依諸法。」那羅延言:「淨威!若如是者,一切諸法常自是依。」淨威答言:「如是如是!那羅延!一切諸法皆第一義。依第一義者彼得安樂,彼應當求於第一義。若能不起法及非法,不求二、不求不二,是名為聖分別選擇,而是選擇無作、無不作。若無作、無不作,是名為作,所求、求者義不相違。

13、当魔行入菩薩心,菩薩應覺隨所起魔業而不隨之。

那羅延言:「天子!云何一切魔行是菩薩行?」天子言:「一切魔行入菩薩心,菩薩應覺隨所起魔業而不隨之,不為魔行之所繫縛,入一切行而修行之,應示魔天令不得便,當教化魔離於魔業。」

14、不與一切諸法俱行,名為得忍。

文殊師利!所言忍者,名緣一切諸法無盡;所言忍者,名之為正。文殊師利!忍之所緣,非與世法而共俱行;非凡夫法、非學法、非無學法、非緣覺法、非菩薩法、非佛法,而共俱行。不與一切諸法俱行,名為得忍。捨於一切諸法想著,名之為忍。是忍亦不在於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數中,無盡、不盡,名之為忍。是忍亦復不離是界,是名為忍。https://t.cn/AiEp8bO3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化妆师罗涛[超话]# [心]先狠狠的祝福WEISS品牌发布会-CHIC 90s圆满落幕,妆发不受限制玩滴很开心,12款造型接下来一一呈现,感谢罗老师及小星星们
  • 【关注疫情期间未成年人心理健康 成都市未成年人心理成长中心构建“心灵”防护网】#心理健康# 开设心理热线和邮箱、组织区市县工作联动、制作抗疫视频与推文……为打赢
  • 2.如果真的如期加息,毕竟简单的数据层面来看还是要利好美元,利空黄金,至少炒预期的时候应该是这样的。在前半周,我们发现不管欧盘是强是弱,美盘都不能够延续欧盘的走
  • 生活中的蝎子,懂得金钱的重要,明白赚钱的不易,因此,他们会勤俭持家,理智消费,从不会大手大脚地花钱。但是,能赚钱的瓶子们,在生活中,却是很低调节俭的,他们深知赚
  • A.《乌戈利诺与儿子》(Ugolino and His Sons)B.《奥菲欧与尤丽狄茜》(Orpheus and Eurydice)C.《被谋杀的妻子阿岩的鬼
  • 吵架的可能性更大一些,生活中俩人吵架任性说离婚很常见的事儿,一般过不了多久就被哄好了。这次看到原本和现任老公泽西好好的,冷不丁出来一个离婚的事儿,就被称为是“离
  • 5、留学生分布情况(见图5)留学生主要集中在关东地区,占比51.7%,关东地区东京的外国留学生最多,为100799人,约占总人数的36%。其次留学生人数较多的是
  • 感谢江老板和制作团队们的诚意和努力,这电影是一代香港人的集体回忆,也是集体伤痛。倒也不是看不上这个节目,就是觉得老王这种没啥综艺感的实诚人,又不会跳舞,适合去更
  • 所以,陈遵妫犯的错误是清楚的:先既设了中华王朝5千年,而“右枢”星的名字中含有的“枢”被他认定为“中枢”、“枢纽”(相当于青铜镜背后中央的“镜钮”)”右“字被他
  •   有的人,一旦与对方关系亲近了以后,就会不拿自己当外人。  有的人,一旦与对方关系亲近了以后,就会不拿自己当外人。
  • 同时也是她的未婚夫——战九枭。同时也是她的未婚夫——战九枭。
  • 这辨析推论所得的能造的四大,是为一般物质——色所不可缺的,只要有物质的现象成立,它就有四大的特性在,所以说「四大不离」。地即物质的坚性,说它地大,就是因为它有物
  • 最后一对就是更是令很多人羡慕的夏雨和袁泉,两个人在演技这一块是没话可说的,都是很棒的实力演员,因为二人性子都比较的低调,很多人也不知道他们就是夫妻关系。一直都是
  • 加入erp俱乐部这个大家庭,我很开心,希望和大家一起度过更多美好的时光。自认为有腹肌不止一块,没谈过恋爱,有点直男属性(身边朋友们的评价是有点沙雕和有趣的灵魂)
  • 一大早打电话市福院证实了昨晚上老爹发的信息整个大院又封闭了取消每周可预约半小时隔窗探望再次恢复视频探望如果家属确有需要面见老人必须提供四十八小时内核酸检测报告电
  • 高层分裂、美国控制、扯皮的人权问题……其实哪个国的系统都别羡慕哪个系统,皆五十步笑百步,这就是人类 人性使然。对一部分人而言,生活中有太多渺小琐碎却令人难过的事
  • 娟皇这个排名是不是CJ的导演又想进局子了啊!?
  • 颠狂柳絮随风去(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 1、以恰当的激励手段激发出业务骨干的工作能力2、给下属的优异表现以诚心诚意的赞美3、重奖有功者拉动人心的好方法4、要掌握好奖与罚的时机和方法5、建立一个高效的激
  • !这地球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