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了400年的“官仓”究竟啥模样 大运河十四仓遗址考古勘查启动】https://t.cn/A66IVUcl

勘探队员展示古代瓷片

  全国重点文物大运河十四仓遗址考古勘查正式启动,这是该遗址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勘探调查,也是首次全面勘查。记者于3月10日来到武清区河西务镇东西仓村,走近“繁荣了400年”的十四仓遗址。

  考古行动

  惊醒沉睡数百年的“天下粮仓”

  大运河十四仓遗址位于武清区河西务镇东西仓村一带,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元朝初年设立的大运河漕运官办物流仓储管理机构,最初主要承载南粮北运的仓储集散功能,后发展成中国南北方重要物流集散地。在元初至清初的几百年间,这个占据泉州县(武清旧称)一隅的“天下粮仓”,在政治、经济、军事、民间商业往来等方面的作用举足轻重;该机构50多个七品官司掌的“公务员”班底设置,彰显了中央政权对它的重视;散见于各种文献的记载,则再现了这里曾因官办仓储而衍生的经济繁荣。

  长期以来,十四仓的往日繁荣经由东西仓村及周边百姓口口相传,一直留存在当地人的记忆中,不时出土的各种文物也印证着这个传说的存在。

  2021年春季,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申报的十四仓遗址前期调查与综合研究项目,获得了国家文物局批准;经过严格的招投标程序,及一系列紧锣密鼓的准备,2022年春天,该项目的田野作业正式实施,十四仓遗址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考古勘查作业拉开帷幕。

  实地探访

  60万平方米勘探 400万平方米调查

  京津公路6号,记者与市文保中心工作人员文璋如约见面。导航终点是东西仓村西口,村口南侧是大运河十四仓遗址纪念碑。站在碑前,文璋介绍,十四仓遗址大体位于东西仓村及周边,第三次文物普查确定的范围是50万平方米,根据调查,实际遗址面积应该大得多。十四仓始建于元朝,在数百年繁华岁月里,南方的粮食、茶叶、丝绸、瓷器、兵器、铸币等经由大运河漕运至此,分门别类上岸储存,再分别运往北京或北方其他地方流通。

  文璋介绍,十四仓遗址最近一次试掘是1982年,当时只是小规模零星发掘,在之后40年里,只进行过一次小规模调查,目前正在进行的是首次大规模考古勘探。

  本次前期调查与综合研究项目,勘探是其中一部分。文璋介绍,勘探圈定了60万平方米的面积,项目部把调查范围扩大至400万平方米,技术人员分头作战,步行前进,对沿途的土壤、土质、文物线索进行调查收集,以期准确获取更多的考古信息。调查和勘探同时进行,全部工作已于3月5日开始,预计6个月完成。之后再根据勘查结果决定是否发掘及如何发掘。

  针对网传发掘之说,文璋介绍,文物考古工作有严格的流程,每个流程都要审批。根据规定,调查勘探和发掘是不同的考古工作流程,所以目前说发掘为时过早。

  考古现场

  洛阳铲挖出古海子遗迹

  随后,文璋带领记者穿过东西仓村,来到村南的一片庄稼地。地上留有部分干了的玉米秸。在1000多年前,这里是一片湖泊,被当地人称作“海子”,是开过来的运河船停靠的地方。东西仓村南是“前海子”,现在村北的位置还有个“后海子”。

  玉米地上,探工黄双虎双手握住洛阳铲朝着与地面垂直的方向铲下去,带上来一段段巴掌长圆柱形的泥土。随着洛阳铲进入的土层越来越深,探查就没那么容易了,不仅需要力道,更要求技术。黄师傅差不多每隔五分钟才能挖上来一铲。

  放眼望去,几百平方米的空地里,密密麻麻分布着上百个洛阳铲挖出的圆孔。孔与孔间相隔约一米,排列有序。每个孔边上,整齐地码放着圆柱形土样。文璋指着其中一组土样解释说:“先挖出来的土是黄色的,土质发黏呈瓣状,是经过人类踩踏或车轮碾轧形成的状态,说明这里当年有人类活动,很可能是曾经的运河河堤;再往下的土呈红色,是烧过的痕迹,可能有人在这里长期埋锅造饭或烧制砖瓦;再下面是黑青色的泥土,应该是河底或河床自然淤积的土层。”通过观察泥土可以肯定,这下面就是曾经的十四仓遗址。

  小小的泥土竟然藏着这么多秘密。“这个红色的应该是古时候的陶片留下的,这个青色的是那时候的青瓦……”文璋指着地上“彩色”的土样介绍说,而一旁的技术员巴维道不时进行考古记录,每个孔洞都有自己的编号,以及对不同土质、土色和包含物的分析和记录。

  勘探队长马燕奔捡来几片瓷片给记者看,阳光下,被他托在手心里的瓷片发出彩色的光,其中一片天青色带碎纹的,马燕奔说是钧瓷,“这些全是古代的瓷片。”

  当地人说

  小时候就挖出过不少好东西

  采访中,代表东西仓村协助调查勘探的东西仓村村民李国朝不时指点迷津。“我们村地下有好多砖,我十一二岁的时候常和同伴们一块挖砖。这一挖,出来不少好东西。瓷壶、大秤砣、排列整齐的老钱……老人们说过,我们村曾是官家的仓库,这些秤砣当时叫权,个头很大……”李国朝一边说一边用双手比划着。

  目前,部分十四仓出土文物在武清区博物馆和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妥善保存。

  武清区河西务镇党委书记曹式泉是地方史通,他说:“河西务为津门首驿,十四仓往南到天津东北角,往北到北京东直门,都是60公里。这里距北京通州惠通河码头30公里,当年货物装上小船,沿河而上,到惠通河码头,再由陆路运到北京。”

  武清古称泉州,河西务是其中一镇,因为十四仓的存在,河西务镇名头不小。史料记载,当时的十四仓,是十四组仓库,大小2600多间库房,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在距此不远运河边上的土城村,当年设有十三个收税的衙门,针对往来十四仓的大小船只收税。河西务的“务”,就是“收税的衙门”的意思。

  历史上繁荣的十四仓是怎么消失的呢?曹式泉介绍,清康熙八年闹水患,北运河决堤,大水令十四仓毁于一旦。至此,从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到清康熙八年(1670年),十四仓繁荣了将近400年。(记者 高立红 文/摄)

宁夏号称“塞上江南”,自古富庶,且南有六盘之险峻,北有贺兰之巍峨。春秋时期,狄戎部落就成为草原丝绸之路的开拓者;秦汉时期,大力发展农业,实行屯田,经济得到发展;张骞“凿空西域”,宁夏又在丝绸之路中占有了举足轻重的位置;北宋初年,党项人建立西夏,定都兴庆(今银川);元代一统,设立“宁夏府路”,是为宁夏地名之始。
宁夏博物馆最引人瞩目的藏品是岩画和西夏文物。
岩画以贺兰山发现的最多也最精彩,几乎涵盖了世界岩画的所有内容,包括人面像、动物、符号、狩猎、放牧、争战、舞蹈等。
而西夏这个神秘的王朝,政权的核心就在宁夏,所以博物馆最重量级的文物都与西夏文明有关。虽然出于仇恨,元朝攻灭西夏后,对这个国家实施了毁灭性的报复。西夏王陵的地面建筑付之一炬,地下遗存破坏殆尽,连“西夏史”也没有修(所以如今《二十四史》独不见西夏),以至于六百年后的清代,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这个被遗忘的王朝才进入人们的视线。即使今天,有关西夏的历史,还有许多谜团等待更多的发现。因此,博物馆中的西夏文物更显弥足珍贵,让今天的我们有幸一窥这个享国190年王朝之一斑。
图一: 狼和羊岩画
从画面上我们清晰地看到,狼锋利的前爪以及它向前扑食的凶猛形象。画面上的三只小羊,是贺兰山地区特有的岩羊,狼身上有许多小点,是为了体现毛的质感,看上去也颇具立体感。同时,我们发现,这些小点儿是用尖锐的铁质工具敲凿而成的,换句话说,这幅岩画大概是在铁器时代产生的。
图二: 原始牛头化石,距今四万年前,旧石器时代。
这个化石长129厘米,宽55厘米,专家依据牛头化石还原它的体重在2—3吨,相当于现在一头小象的重量。推测上万年前的宁夏,湖泊众多、草木茂盛,非常适合大型野生动物的生存。
图三: 彩慧泥塑罗汉身像,西夏
罗汉盘腿而坐,面部饱满,形象自然、神态生动、双眼半睁半闭,结跏趺坐,衣服纹路自然下垂,将修行人所修炼的“心静则灵,佛祖在我心”的境界表现得淋漓尽致,刻画得入木三分。
图四: 狩猎纹金方奇,隋代
该牌饰以失蜡法浇铸而成,牌面饰有狩猎纹图案,饰牌背面左、下、右三边铸有铭文,为魏碑体隶书。正文56个字,每四字为一句。铭文中有“良工刻构,造兹方奇”,故依据铭文,该器物暂定名“方奇”。“方奇”在《词源》中的解释为:“地方所产珍奇之物”。饰牌上的狩猎纹构图与常见的波斯银盘和西安发现的北周安伽墓内石榻上的雕画相类似。关于这件文物的命名或用途,目前尚无定论。
图五: 鎏金铜牛,西夏
青铜铸造、空心、外表鎏金,重达188公斤。整座铜牛取跪卧姿,双角弯曲,双耳椭圆直立,牛的眼睛圆睁而且外突,注视着远方。这样大的一件青铜铸造物品需要集塑型、铸造、鎏金、抛光等许多工艺于一身,西夏能铸造出如此炉火纯青的艺术品,足见在其金属加工工艺技术上都已相当成熟,这件鎏金铜牛也是西夏时期冶炼铸造技术的经典代表作品,是宁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图六: 石刻胡旋舞墓门,唐
“胡旋舞”是唐代社会上非常流行的舞蹈。我国对胡旋舞长期只有文献记载,没有形象的实物,而我们眼前的这件实物,就是标准的、典型的胡旋舞形象。门扇正面凿磨光滑,在左右两扇石门上各清晰地刻画有一位男性胡旋舞者的图案。它的出土为我们研究唐代音乐、舞蹈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史料。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胡旋舞》一诗中写道:“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摇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是一件当之无愧的国宝级文物。
图七: 琉璃鸱吻,西夏
这件“琉璃鸱吻”通体施琉璃,是西夏现存最大、最完整、最具西夏风格和特点的一件建筑构件。琉璃鸱吻是用于大型建筑正脊两端的装饰构件,据说可以灭火、镇灾,还可以逢凶化吉。另外,在西夏法典中明文规定了琉璃制品仅许皇族使用,以体现森严的等级制。(此件为复制品,原件在国家博物馆。)
图八: 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
是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的西夏文佛经。这说明元代王祯《活字印书法》中“排字作行,削成竹片夹之”的技术,早在西夏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这件《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的发现以有力的实物资料,捍卫了木活字印刷起源于中国的事实,同时也将以往元代王祯发明木活字的说法提前了130年。对研究中国印刷史和古代活字印刷技术有着积极的作用,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
(这件国宝发现后,棒子才没再说印刷术是他们发明的。[允悲])
图九: 石雕力士志文支座,西夏
这件国宝级文物“人像碑座”,它是用来承驮石碑的,碑上刻着帝王的丰功伟绩。这样的“人像碑座”在西夏王陵共出土了14件,仅这一件被定为国宝级文物,原因就在于它碑面左上角上,阴刻有三行西夏文字,共15个字,从左到右翻译成汉字依次为:“小虫旷负、志文之座、瞻行通雕写流行”,目前专家们仅知中间的这行“志文之座”,就是这件人像碑座的名称。碑的后面还有一行汉字,题刻“砌垒匠高世昌”六个大字,是众多修建陵墓者留下的唯一一个人名。

非遗文创:当曾侯乙编钟遇上植物染丝巾,有声有色!
曾侯乙编钟是有千年历史的国家宝藏,植物染技艺也是有千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两者本来没有太多的交集,但在传承上是一脉相承的。一个是金火属性,一个是木水属性,但同时属于土,可谓是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全。编钟有宫商角徵羽五音,植物染有赤青黄白黑五色,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丝绸也是中国优秀技艺的代表作,同样有着千年的历史和传承。一个好的文创作品有何标准?笔者愚见,至少要有优秀的文化内涵,有历史积淀,有分量,有技艺,还得与时尚同频。《考工记》早在千年以前就对“良品”的标准作了定义: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方可为良!为《国家宝藏》“宝证”作的展品之一,天青色编钟丝巾:
丝巾材质:桑蚕丝100%
染料:蓝靛(花青粉)
原图提供:湖北省博物馆
设计制图:黄荣华(非遗传承人)
印染协作:中纺院江南分院2021年11月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大逆转!贾跃亭胜诉,顾颖琼被禁声!
  • 国家德比 | 苏亚雷斯戴帽,巴萨5-1皇马!
  • 最新:重庆万州坠江公交车确认15人失联 车辆位置已确定!
  • 中国第一个南极永久机场即将开始建设
  • 最新消息!印尼狮航坠机事件无人生还!13年6起事故,曾被欧盟禁飞!
  • 滴滴估值 500亿:美媒:华平退出链家融资 滴滴估值降至最低500亿美元
  • 重庆公交坠江瞬间画面曝光!行车记录仪拍下悲剧一幕
  • 央视发文悼念李咏:愿你一路走好
  • 李咏葬礼已举行,世事无常,一路走好
  • 【关注】李咏最后一条微博曝光 内容令人感动
  • 网贷外逃嫌犯落网 连续3月奋战缉捕逃犯40余名
  • 14万孕妇基因外流,消息不实,请勿谣传
  • 乾隆皇帝龙袍拍卖
  • 微软宣布完成收购GitHub,周一上任的新CEO有三个目标
  • 王思聪督战S8四强赛 IG横扫G2晋级LPL决赛
  • 朱雀一号未能入轨,民营航天企业靠不靠谱?
  • 救助警犬被取保候审 官方回应来了
  • 火箭隔19年再遭开赛三连败,西部垫底的他们还能做什么?
  • A股女董事长的是与非
  • 国企工资增幅将严控!北京发布2018年企业工资指导线,应符合这些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