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楞严法宝之“耳根圆通”

六、“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观世音菩萨站起来,顶礼佛足后说。尊敬的佛陀,过去如恒河沙多无法计算时间的时候,当时有佛出现世间,名叫“观世音”。说到这里,或许有人疑惑,怎么有和观世音菩萨名字一样的佛陀呢?其实,佛菩萨本无名字,所用名字都是为了衬托出法门或者和当地正依报相应,直接说就是表法的。因为这尊古佛就是修的耳根圆通法门,所以权用“观世音”名字来表法。观世音菩萨是在这尊古佛面前发的菩提心,正是基于此,古佛看观世音的根机很好,就开权显实,把这个法门传给了他。
古佛教给我们心中大慈大悲无所不能的观世音菩,用“闻,思,修”入“三摩地”。这里的“闻”是指耳根能闻的本性。本性人人具足,为什么单说闻性,不说见性,触性或别的呢?就因为众生耳根最利。我们从耳根入门,不听外尘,往里听闻,长久以往,就能找到自己的本心,见到自己的本性。‘思’是观察自性的思考,就是时常寻思一个本性在哪里的问题。古人多参谁在念佛,念佛是谁?现在人也可以用最对自己思想的话头,比如天天提持一句佛性在哪儿?所闻是动和静,那么能闻的是什么呢?关键要时常提持观照,如果不时常提持一个念头,人很容易被外界转,更别说能让耳根往里听闻了。“修”就是要有行动跟着,要看着念头,要他往一个点上走,这个点,就是自性的点,反应到闻性上,就是要念念都往里边闻去,反闻闻自性。“三摩地”这里是楞严大定,是从闻思修后来的,是证的阶段,寂灭现前时,即证圆通,见到本有佛性。

七、“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这是具体的部分了,期间的文意音声缭绕不绝,让人沉浸其中叹服其旨。“初”即是开始,开始在闻性中修的时候,“入流”是反闻流动声尘的意思,就是向内听闻。“亡所”,就是消失了所闻,渐渐没有了所闻的声音,此时听如不听,不为外界音声干扰。“所入既寂”,所闻入流的音声已经消失,此除“动”相,还剩声尘的“静”相,两者都是所入的,继而都归寂静(静相亦除),如此即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继续加功尽力,“闻所闻尽”,能闻的耳根和所闻的声音都渐渐消亡,这个时候不仅仅消亡了所闻的动静相,即便对声尘的耳根也已消亡,到根尘双脱之境。

此时因为解去根结,所以已然忘我,是人空阶段,但虽然所觉的根和境都已消亡,却还有个能觉到根境双亡的觉智,这个觉来自我们的识别心,一样是我们的妄觉,有能觉就会有所觉,因成对立,依旧要破去,所以“尽闻不住”,到尽闻处不能停止,“觉所觉空”,所觉的根尘空,能觉根尘空的也空去,此处因为空去知见,所以为破妄想相续阶段。“空觉极圆”因为是空去知见,所以还有个“空”在作怪,在这个“空觉”里继续反观闻性(相对耳根叫闻性,其实就是我们本有的佛性),追其极致,达其圆满,尽其有余,“空所空灭”一直到能空所空这一对能所,无性幻灭,成不可得。
“生灭既灭”,空结灭了,又有了个“灭”存在,这是最初无明的灭(和无明的生是一对),依然有为,还是妄结,所以依旧要破去,继续闻性。此处生灭既灭的灭处,就是无始无明的深渊,就是我们最初妄想的发源地,许多人到此都有住的信息,住在黑漆桶底,黑湛深渊,以为“无心”“无念”,应该是得道了(宗门所论无心是指的心中无物,非无心体),其实,此处入无想定,没达本心的“圆”,更别说妙用无穷的“通”了,是以桶底一定要脱落,实可怖畏的深渊也一定要打破见光。古人说“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百尺竿头重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就是说的这最终境界。“寂灭现前”,此寂灭是寂静究极之圆通境界,是我们不生不灭的佛性,非生灭的无明幻象。生灭的灭一去,无明便也不生,此时解到最初的发源地,已经无结可解,如此动、静、根、觉、空、灭六个结全开,还复本来,顿证一心。

八写了这么多,无非是要说,这个世界的初发心修行者,要会用自己的根识入道,因为我们的耳根最利,此是观世音菩萨亲所说,经文殊菩萨肯定,佛陀印证。无论修行什么法门,都离不开“止”“观”这两个字,而止观的过程就是观照自性的运用,可以是眼不看外界往脑筋里看(此处是见性功用),可以是耳不听外音往脑筋里听(此处成闻性功用),要常常观照自己的念头,否则是做不到见同不见听如不听的。念佛的都摄六根,就是要我们最终达到生灭既灭后的实相境界。我们给自己定下每天的闻思修课程,就是为了时刻不忘观照自己的内心,就是为了早一日见到本有的佛性。最后引一则公案如下,祝福看到小文的各位2012壬辰龙年,壬骑龙背,潜龙在渊后飞龙在天。
唐代高丽国普照禅师《修心诀》中人问:何者是空寂虚知之心?(我们的寂灭本心在哪里呢?)禅师:“汝今问我者,是汝空寂虚知之心。何不返照,犹为外觅?”(你问我处就是,为什么不往里找,而从外寻呢?)“且入理多端,指汝一门,令汝还源。汝还闻鸦鸣鹊噪之声么?”(且理论许多,让人难以下手,我现在只给你一个方法,即可令你彻见本心。你现在能听到鸦鸣鹊叫吗?)曰:“闻。”(能听到)曰:“汝返闻汝闻性,还有许多声么?”(你现在往里听闻,还能听到鸦鸣鹊叫吗?)曰:“到这里,一切声,一切分别,俱不可得。”(祥按:这个回答太快,明显省略了过程。……我反闻的时候突然到了一个地方,这里一切的声音,一切的分别识心都不存在)曰:“奇哉!奇哉!此是观音入理之门。我更问你,你道到这里一切声,一切分别,总不可得。既不可得,当伊么时,莫是虚空么?”(奇怪奇怪。这就是观音菩萨所说的耳根圆通法门,反闻闻自性的修持方法。我再问你,你说的一切声一切分别都不存在的那个境界的瞬间,是什么都没有的虚空吗?)曰:“原来不空,明明不昧。”(不是,这个空是朗照十方什么都知道),曰:“作么生是不空之体?”(这是通的用,此处的圆体是怎么样的?)曰:“亦无相貌,言之不可及。”(没有相貌,不可名状,非言语思维能及)曰:“此是诸佛诸祖寿命,更莫疑也。”(不要疑惑,你说的那个没有相貌,不可名状,非言语思维能及的,就是诸佛的本心,众生的本来啊。)(完)

印光大师:念佛的七大误区!

“信愿若真切,虽未得一心,亦可往生。”

一、坚决不许打饿七

民国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有一位慧空法师给印光大师写信,说他准备打饿七(即断食),印光大师回信严厉告知:“灵严山坚决不允许开此一法”。我们来看看这封短信,言简意赅,《复慧空大师书》(摘自《文钞·续编上》):

“观汝来书,系犹以宗门之知见为主,于净土法门尚未全信,故只求相应,致起魔境。念佛法门,以信、愿为先锋,若无真信、切愿,勿道不相应不能往生,即相应亦不能决定往生。一心不乱,念佛三昧,亦不易得。若有真信、切愿,未得相应,亦可往生,况已相应乎。汝只知求相应,稍有相应气分,便生欢喜赞叹之心,此亦是不相应之现象,由是故有怪相现。修行人所最忌者,得少为足。得少为足,便生退惰,此必定之理也。祈但一心念,勿以不相应不得往生为疑惧。所有境界,皆不理会,也不问他好死坏死。除念佛之外,不使起第二念。如此,方可得决定往生之益。若怕死时种种不相宜之障碍,因打饿七,此事险极。吃饱饭,尚不能相应,到饿的要死的时候,还能相应么。如必要打饿七,请下山到别处去打,灵岩决不许开此一法。汝完全是在妄想窠中求相应。若肯一切妄想通放下,当必病愈身安。即世寿已尽,亦当正念昭彰,随佛往生。念佛的人,不得有来生后世的念头。汝往生的心尚不专一,则决定不能不又在此世界受六道之生矣”

急着往生,于是故意不吃不喝,诚如印祖所说,吃饱饭念佛尚不能相应,等饿到奄奄一息的时候,还能相应吗?还能保持正念吗?佛号还提得起来吗?真信切愿是先锋,求往生的愿望要迫切、恳切,但不是急躁!急躁其实是一种贪心、贪快。所以印祖说“急躁心,乃修行人之大障,能放下此心,则当体清凉矣。”(此句摘自文钞·续编上《复念佛居士书》)

二、不得有求死之着心

有人写信给印光大师,自称“随时随地,得死便死”,好像很潇洒。是的,如果已经取得往生的把握,生死自在了,那么可以。否则,还是不要妄说大话,不可以有求死的执着心。听听大师怎么回答他:

“汝言‘随时随地,得死便死’之话,亦是求生之本,亦是招魔之根。死固人所皆有,但不得有求死之着心,求速往生。唯在一心念佛。若不一心念佛,唯求速死,必定招起无量劫来怨家,令汝横死。不但不得往生,待至将死,魔力已去,则苦不胜言,当生邪见,必致堕落。此执着心不可有,有即是病,不可不知……我等但老实念佛,只求临终往生即已。至于现生之如何若何,一任其水到渠成,春来花放。倘先设一想念,则反成障碍。如断其水源而欲渠成,正在严冬而欲花放。若能得者,便属怪事。(摘自文钞·三编卷三《复唯佛居士书》)

三、不当刻期定欲即生

也有人跟印光大师发誓“决欲年内往生”,他给自己限定了往生的期限。大师回复他:

“所言‘决欲年内往生’,此见不可执着。执则成病,或致魔事。念佛之人,当存即得往生之心。若未到报满,亦只可任缘。倘刻期欲生,若工夫成熟,则固无碍。否则只此求心,便成魔根。倘此妄念结成莫解之团,则险不可言。尽报投诚,乃吾人所应遵之道。灭寿取证,实戒经所深呵之言(《梵纲经》后偈云“计我着相者,不能生是法。灭寿取证者,亦非下种处”)。但当尽敬尽诚求速生。不当刻期定欲即生。学道之人,心不可偏执。偏执或致丧心病狂。则不唯无益,而又害之矣。净业若熟,今日即生更好。若未熟,即欲往生,便成揠苗助长。诚恐魔事一起,不但自己不能往生。且令无知咸退信心。谓念佛有损无益,某人即是殷鉴,则其害实非浅鲜。祈将决定刻期之心,改作唯愿速生之心。即不生亦无所憾。但致诚致敬,以期尽报往生。则可无躁妄团结,致招魔事之祸。
(摘自文钞·三编卷三《复念佛居士书》)

四、不得自杀以求往生
另外,更加不可以自杀以求往生。有人提出这个想法,印光大师呵斥他:

“此种邪见,自误误人,害岂有极。切勿说此话,免得无知受害”。大师说:“凡夫佛性,未曾亲证,所有自性功德,均不得发现而受用,故一切随业耳。现世之色身,名为报身,即前生所作善恶之果报也。念佛之人,不复作生死业,然宿业未尽,何能即得往生?若厌世心切,竭诚尽敬,专志念佛,求佛垂慈,早来接引,则亦有之。若自戕其生,以期往生,则便成枉死鬼矣。以彼工夫未到而自戕,当其正戕时,已经心失正念。况其戕之之苦,若不可喻。心失正念,何能与佛相应,蒙佛接引也”。
(摘自文钞·续编卷上《复吴沧洲居士书三》)

五、般舟三昧非今人所能行

外面有一些宣称专修“般舟三昧”的道场,光着双脚在地板上跺,双手不停的前后摆动,节奏从慢转快,又从快转慢;中途可以休息,可坐可卧,晚上照样睡觉。实际上他只是个般舟的形式,离佛经上讲的真正意义的般舟三昧距离还很遥远,大家不要误会。也许极少数的人真能做到般舟三昧,但般舟三昧的前提仍是真信切愿,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心没有生起来,跟着别人喊几天佛号就坚持不下去。我们看看印祖怎么说:

“般舟三昧,非今人所能行。汝作此说,其好高务胜耶,抑真为生死耶。如真为生死,当依凡夫通行之法。若博地凡夫,妄拟效过量圣人所行之法,则必至着魔退道。且请息此念,庶可行益耳。”
(摘自文钞·三编卷一《复恒惭法师书二》)

“今人体质多单弱,不得妄效古人。人每每以好名而过为苦行,则反为于道于身,皆无所益。佛法真益,要在至诚中得。非做一场面,即能了事也。”
(摘自文钞·三编卷二《复周智茂居士书一》)

“汝是凡夫,不是圣人,睡何能免,食何能止。但不贪睡,不贪食,取其养息充饥即已。若如汝所说,仗神咒止睡,果真持咒有大灵感,或可不睡。汝初持之夜便不睡,乃是心切之极,已稍伤神,故不睡。若伤神久,则睡便不醒矣。初心人,每每以一时精进过度,后便退惰。
(摘自文钞·三编卷四《复卓智立居士书七》)

“根敏道心虽切,恐规矩不洞,不解用功法则。祈教以量力而为,不可强勉硬撑,以致心身受病,遂难亲获法利矣。闻某某不善用心,致吐血不止,因而反成废弛。初学人皆须以此意告之。
(摘自增广文钞卷一·《与四明观宗寺根祺师书》)

六、急欲见佛,多招魔事

急欲见佛见境界,一边念佛一边想着我怎么还没有见到阿弥陀佛、怎么别人看见莲花了我还没看见、怎么念这么久还没有功夫成片……这些着急的念头统统要放下。下面摘录印祖几段相关开示:

“汝欲在灵严闭关,真师已允许之,此再好莫有之机缘也。但当通身放下,并将躁妄之急欲得益之心放下,则自可得益矣。否则或恐着魔。凡着魔者,皆由躁妄之心所致耳。
(摘自文钞·三编卷一《复明道法师书》)

“如子忆母,无时或忘。念时固然是念,歇气不念时,心中仍然是念。只求心佛相应(即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中除六字洪名之外,无有一切杂念,故名相应)。切勿起即欲见佛之心。但求佛号外,无二念而已。若不明理性,急欲见佛,多招魔事,不可不慎。”
(摘自文钞·三编卷一《复朱仲华居士书二》)

“闭关修净业,实为最善。但宜于信愿一心处着力。不宜于见净境见佛处着力。若不善用心,唯欲速见净境。只此妄心固结不解,日深一日,唯此忘念,则必至宿生怨家为现净境。待其见已,生大欢喜,则魔便入窍,不可救药矣。当以此勖而告之。”
(摘自文钞·三编卷一《复传度和尚书》)

“汝妄想纷飞,尚欲急得一心不乱,此心即是着魔之本。故光谓净土法门,重在信愿。信愿若真切,虽未得一心,亦可往生。若无信愿,纵得一心,亦不能仗自力以了生脱死。故不令汝汲汲于求一心也。以汝之妄想纷飞,一求一心,定规着魔。
(摘自文钞·三编卷三《复温光熹居士书八》)

“凡修一切法门,总以至诚恭敬,求心与道合,心与佛合。不以见胜妙境界为事,即可不堕魔事。若以躁妄心,欲见胜妙境界,其心之冀望,如饥如渴,即堕魔之由。纵令不丧心病狂,亦幸耳。非所应也。”
(摘自文钞·三编补《复念佛居士书三》)

“凡念佛人,但宜至诚恳切,一心正念。绝不妄想见佛见境界之事。以心若归一,见佛见境界,皆不至妄生欢喜。遂致得少为足,便成退惰。不见佛不见境界,亦了无所欠。心未归一,急欲见佛见境界。勿道所见是魔境,即真系佛境,以心妄生欢喜,即受损(谓生欢喜退惰)不受益矣。当以至诚念佛为事。勿存见佛见境界之心。倘正念佛时,或有忽见佛像及菩萨诸天等像。但心存正念,勿生取着,知所见之像,乃唯心所现。虽历历明明显现,实非块然一物,以心净故,现此景象。如水清净,月影便现,毫无奇特。了不生夸张欢喜之心,更加专一其心,认真念佛。能如此者,勿道佛境现有利益,即魔现亦有利益。何以故?以不取着,心能归一。佛现则心更清净。魔现则心以清净不取着,魔无所扰,心益清净,道业自进。”
(摘自文钞·三编卷二《复陈士牧居士书六》)

“谭碧云之着急,不独彼一人独犯此病,一切学佛之人,多多皆犯此病,既有此病,不是招感魔境,便是未得谓得。须知心本是佛,由烦恼未除,枉作众生,但能使烦恼消灭,本具佛性自然显现。如魔境然,止期垢净,勿虑无光。如翳目然,但能去翳,自复本明。若于垢未净,翳未去时,即欲大发光明,曷可得乎。若发,便是妖魔所现,决非境目之真正光明也。凡初发心人,俱宜以此意告之。”
(摘自增广文钞·卷一《复袁闻纯居士书》)

七、往生之期,任缘迟早

最后,还是印光大师的话:
“我辈所宜致力者,乃生真信发切愿,以志诚恳切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其往生之期,任缘迟早。不可预作一即得往生之心。恐此心固结,而心实未与佛相应,则必起魔事。”
(摘自文钞·三编卷二《复方圣照居士书七》)

【 团 购 ​

|

台 ‎ 湾 ​ 法 ‎ 萝 ​ 缇 ‎ 洗 ‎ 衣 液 】
【 ¥ 3 5 包 ​ 邮 / 桶 ‎

2 L

只 ​ 团 ​ 三 ‎ 天 ‎ 】
新 疆

西 藏

内 蒙 古 ​

偏 ​ 远 ‎ 地 区 ‎ 不 ​ 接

一 ‎ 桶 ​ 2 升

2 升 等 ‎ 于 4 斤 ‎

4 斤 ​ 发 ​ 快 ​ 递 ‎ 都 ‎ 是 ‎ 超 ‎ 重 ​
一 ​ 般 ‎ 瓶 装 ‎ 都 ​ 是 ​ 1 升 ‎

四 ‎ 舍 ‎ 五 ​ 入 ​ 是 ​ 买 ‎ 了 ​ 两 瓶

发 ​ 过 ‎ 快 递 ​ 的 知 ​ 道

发 ​ 这 ‎ 种 ​ 东 ​ 西 需 ‎ 要 ​ 泡 沫

纸 ‎ 箱 ‎ 成 本 ​


这 ‎ 是 ‎ 厂 家 做 活 动 才 拿 ​ 到 的 ‎ 价 格

所 以 只 团 3 天 ‎

而 ‎ 且 ​ 随 ‎ 时 ​ 可 能 ​ 截 ​ 单 ‎ 删 ​ 圈 ‎

厂 家 ​ 直 ​ 发 ‎ 保 ​ 质 ‎ 期 ‎ 三 ​ 年 ​

正 品 ‎

不 ‎ 用 ‎ 担 ​ 心 ‎

哪 ‎ 怕 ​ 破 ‎ 损 ‎

任 ‎ 何 ‎ 问 ​ 题 包 ‎ 售 后 ​ ! !

洗 ​ 衣 ‎ 液 我 不 ​ 用 多 ​ 说 ‎ 了 ‎

比 洗 衣 ​ 粉 ‎ 好 ‎ 用

留 ​ 香 时 间 ​ 还 ‎ 久

现 ‎ 在 洗 衣 ​ 液 ‎ 基 本 ​ 上 ‎ 是 ​ 普 ‎ 及 ‎ 了

我 ‎ 很 ‎ 多 代 ​ 理 ‎ 直 ​ 接 买 ‎ 2 桶 寄 ‎ 到 ​ 学 ‎ 校 ‎ 用

产 品 ‎ 有 ​ 质 ‎ 检 ‎

符 合 ‎ 国 ‎ 家 ​ 标 ‎ 准 ‎

从 包 装 ​ 到 配 ​ 方 ​ 都 掌 握 ‎ 领 ​ 先 ​ 技 ‎ 术 ‎

对 皮 ‎ 肤 ‎ 没 有 ‎ 刺 ​ 激 性 ​

安 ‎ 全 ‎ 无 ​ 毒 ‎

绿 ​ 色 ​ 环 ‎ 保

在 ​ 清 ​ 洁 ‎ 去 ​ 污 ​ 的 ‎ 基 ​ 础 ‎ 上 ​ 还 能 ​ 起 到 除 ​ 菌

护 ‎ 理 ‎

保 护 ​ 的 作 ‎ 用 ‎

这 一 ​ 款 ‎ " 亮 白 ‎ 增 ​ 艳 " 洗 ‎ 衣 ‎ 液 ​ 有 ​ 高 ​ 效 ‎ 洁 净 因 ​ 子 ​ 和 去 污 增 效 因 子

深 ‎ 层 ‎ 去 ‎ 渍 ​

防 ​ 止 污 ​ 渍 ​ 再 次 ‎ 附 ​ 着 ‎

活 ​ 性 ​ 物 ‎ 含 ‎ 量 ‎ 高 出 ​ 国 ‎ 家 ​ 标 准 ‎ 洗 ​ 衣 ‎ 液 ‎ 的 4 0 %

让 ‎ 白 ​ 衣 ‎ 更 ​ 洁 ​ 白

彩 ‎ 衣 ‎ 更 ​ 鲜 艳

一 组 ‎ 多 ​ 次 ‎ 洗 ​ 涤 ‎ 后 依 ‎ 然 ​ 亮 ‎ 白 ‎ 如 新 ‎ . . . 六 ‎ 效 合 ​ 一 ‎



深 ​ 层 ‎ 洁 净

含 ‎ 新 ‎ 型 ​ 去 ‎ 污 ​ 成 分

可 ​ 有 ‎ 效 ‎ 去 ​ 除 多 种 ​ 污 ‎ 渍
亮 白 增 艳

含 ​ 阳 光 ‎ 动 ‎ 力 ‎ 漂 白 ‎ 超 ​ 洁 活 ‎ 性 组 ​ 成

使 ‎ 其 在 ‎ 衣 物 ​ 晾 晒 ‎ 过 ‎ 程 ‎ 中 ​ 发 ​ 挥 ‎ 漂 白 功 ‎ 效 ​
中 ​ 性 ‎ 温 ‎ 和 ​

无 ​ 磷 ​

P H 值 ‎ 中 性 ​ 温 和
留 香 怡 人

清 新 ​ 香 型

留 ​ 香 怡 ‎ 人 ​

长 久 ‎ 的 ​ 馨 ‎ 香 ‎ 感 受 ​
柔 ‎ 软 ​ 舒 ​ 适 ​

衣 ‎ 物 ‎ 洗 ​ 后 ​ 柔 软 ‎

穿 ‎ 着 舒 ​ 适 ​
泡 沫 ​ 适 宜 ‎

独 ​ 特 泡 ‎ 沫 ​ 控 ​ 制 ‎ 技 术

使 洗 ​ 涤 ​ 时 ‎ 泡 ‎ 沫 ​ 适 宜 ​

e m m m 好 ​ 的 ​ 官 ‎ 话 ​ 不 说 ​ 了 ‎

我 ​ 自 用 ​ 1 个 多 ‎ 星 ‎ 期

去 ‎ 渍 ‎ 性 ‎ 能 ‎ 是 真 的 还 ​ 不 错 ‎

我 是 ​ 不 ‎ 太 喜 ​ 欢 ​ 用 ‎ 小 苏 打 ‎ 和 ​ 盐 ‎ 巴 还 ‎ 有 ‎ 牙 ‎ 膏 来 ​ 洗 ‎ 衣 ‎ 去 ​ 污 ‎ 渍 的

效 果 ​ 实 ‎ 话 ​ 说 不 ‎ 怎 ​ 么 样 ​

还 可 能 ‎ 会 ​ 留 下 味 ​ 道 ‎

况 ​ 且 这 ​ 些 ​ 东 西 真 的 那 么 ​ 有 ‎ 用 还 ​ 要 ​ 洗 衣 ‎ 液 ​ 干 嘛 ‎

而 ‎ 且 ​ 相 ‎ 比 ​ 于 ‎ 其 他 ​ 洗 ​ 衣 ‎ 液 ​ 会 ​ 来 ​ 得 好 闻 ‎ 很 ​ 多 ​

洗 ‎ 完 晒 ‎ 干 ​ 换 上 以 ‎ 后 ​ 走 ​ 路 ‎ 自 ‎ 带 香 ‎ 味 w w w

这 个 ‎ 价 ​ 格 你 们 就 不 用 ​ 多 ​ 想 ​ 了

买 ​ 买 ‎ 买 ​ 吧

整 整 ​ 2 升

一 个 宿 ‎ 舍 ‎ 一 ​ 起 ​ 买

桶 装 ​ 储 ‎ 存 ‎ 还 ‎ 方 ‎ 便

不 ​ 用 了 ‎ 就 放 ‎ 在 ​ 旁 边

比 ‎ 袋 ​ 装 方 ‎ 便 ‎

不 ​ 容 ‎ 易 ​ 打 ​ 倒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刘宇宁开始推理吧##刘宇宁新歌fallinlove##摩登兄弟[超话]#温柔要有,但不是妥协,我们要在安静中,不慌不忙的坚强。@摩登兄弟刘宇宁 ᵕ̈ ᑋᵉᑊᑊ
  • 今天的感动和惊喜是玉姐姐给的 香雪兰的花语是单纯美好,表达对单纯之人的赞美,所爱之人的深情。因为彼此忙碌,就算生活在同一座城见面却少,但一直是姐姐般给我带来温暖
  • 在乙巳运,流年乙巳木火连生己土日主力量,达到身财身官平衡,此运中日主进入60岁以后的老年生活,如果还有精力可以继续做工作赚取钱财,如果没有精力,安享晚年幸福时光
  • 【今日#宝宝#】22年3月21日宝宝三柱命~盘:壬癸癸 寅卯酉 以三柱大致而论,比劫并透而无根,食伤旺泄,坐印而酉卯相冲,说明今天出生的宝宝性格有点外强中干,
  • 会上,红古区提出未来五年将围绕“打造兰西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和甘青区域合作创新发展示范区”的总体目标,深入实施“项目兴区、开放活区、富民安区、依法治区”战略举措,
  • 可见,人生的每个阶段,善良,真诚,坦荡都应该是主旋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仰俯之间,就多了一份坦然,才会在渐行渐远的人生路上,且行且惜。能让我持久喜欢的是让我感
  • 可爱女孩你没有错你很真实且美好不需要说关于别人你只是从心走就已经赢了我很爱你阿媛要有自己的主见哦要有边界感哪有那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界限清晰一切明了就都很棒啊
  • 懵懂初识情,忍断尾之殇,历尘世浮沉,百折千回,俯仰天地间,归来恰似故时人。懵懂初识情,忍断尾之殇,历尘世浮沉,百折千回,俯仰天地间,归来恰似故时人。
  • 在推进中山路步行街建设方面,市南区在去年底已经拆除了中山路72-74号、117号周边的违法建筑,让青岛商会旧址和“消失”30多年的中山支路恢复历史原貌,再之前,
  • 王姐在他那学了一段时间,后面便找到一只符合投资条件的股票在8元附近全仓50万买入,没想到这一买就套了几年。王姐在他那学了一段时间,后面便找到一只符合投资条件的股
  • #不会恋爱的我们# [男孩儿]#王子异[超话]#化身明星天气官[给你小心心]花式夸赞赢亲笔签名照[2022]全体集合!✨青涩可爱✨炫酷张扬✨内敛沉静✨腹黑霸道✨
  • 可以看出,美国是有能力制造全球粮食危机的,在俄乌冲突之前,由于疫情等原因,全球化肥价格已经飙升到历史高位,巴西作为进口大国已深受其害。#美国制裁俄罗斯#【俄媒:
  • 每位同学手中都有一张“游园争章卡”每完成一个项目就会获得1至3个不等的小印章。不过,与传统的纸笔考试不一样,学校设置了不同的游园游戏进行期末考察,孩子们直呼“太
  • #龚俊[超话]# gj #龚俊韩烨# gj#龚俊代言木九十# “我用路上看到的风景展现出这样的自己:没有太浓厚的欲望,也不喜太平淡的生活。一路走来,无论幸福或
  • 点读版 I Can Read系列 Pete the Cat 皮特一套共有19册,现在另外赠送12册手掌书哦‼秒杀抢购️ 68元包邮⚠️皮特是一只特别的猫,拥有
  • 调查发现,在这届年轻人眼里,二三四线城市吸引力提升,近七成受访者向往互联网行业,“向前看”胜过“向钱看”工作中他们最看重成长(66.55%)、价值感(52.61
  • 该剧播出后,浓郁的时代气息和沪漂的奋斗历程引发共鸣,而从2003年抗击非典到2010世博会,再到2020年抗击新冠,从市楼市跌宕到老洋留改拆,《两个人的世界》细
  • 29.如果觉得身边的一切都太不如意,那就去见喜欢的人,做喜欢的事,买喜欢的东西。27.淡蓝色,并不是我的最爱,却是我最难忘的。
  • #板野友美[超话]##河西智美[超话]# 你虎又来给河西推生日蛋糕啦[求饶](河西的30岁生日live因为疫情推迟到今天办)大概挑一些新闻内容翻译妈妈前辈的你虎
  • 清朝末年,洪洞贾村景大启在山东做官,当地人得知他从大槐树下来,亲如兄弟,每到一处,他都会看见蓊郁的大槐树,看到抄在神祗上的那句俗语,意识到迁民遗址的重要意义,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