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海蠡测##禅海蠡测# 这是关于教育问题了,家教问题。大家现在生一个孩子,拼命送到学校受教育,错了!中国文化讲胎教,重点是是父母的教育。……家庭的教育在父母的教育,父母的教育是女性的教育最伟大。——南怀瑾先生

 母教才是大教化事业 

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儒家理想中的“齐家”,只有在过去朴实无华的农村家庭里,每每可以看见那种“满眼儿孙满檐日,饭香时节午鸡啼”的情况。不过,这样的殷实家庭,一定是有一个有德而有持家之道的老祖母或主妇,作为真正幕后的主持者,并不一定是当家的男人或老祖父的成果。所以我经常说,中国文化中,维持传统的家族人伦之道的,都是历代中国妇女牺牲自我的成果,是母德的伟大,不是男士们的功劳。至少由上古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还是如此,中国宗法社会的大家族观念,还未完全转变。也许我的所见不尽然,但须要大家再冷静一点仔细去研究,母教,才是天下文化教育的大教化事业。大至国家、民族,小至一个儿女,没有优良传统贤妻良母的教育基础,那就什么都免淡了!

 

——《原本大学微言》

 

中国历代都有好的主妇,所以讲到中国的教育,齐家之道,母教最重要,有个好的女性很重要。像影响我很大的是我的祖母和我的妈妈,当然父亲影响也大,但是不及我的祖母跟母亲。现代女性教育很普及,可是女性反而很难做好贤妻良母,将来就更难了。所以我在《原本大学微言》中,把历史上这些王朝以及家庭大概拿来批判一番,是为了让大家知道母教的重要,女性的重要。

 

——《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

孟子的母教

大家都知道,孟子的一生,除了他天生本质具有圣人之资以外,还有一个最大的助力,那便是一位贤母的教导。孟子不但在幼年时期、少壮时期,接受了母亲严谨的教育,即如这一次与齐宣王话不投机,决心要去齐的时候,又是接受孟母的鼓励,使他去志更加坚定。如《孟子外书》所载的母教,也正是他们母子俩在这个时期的故事。

 

孟子处齐为客卿,居常有忧色,拥楹而叹。

 

孟母见曰:子拥楹而叹,若有忧色。何也?

 

对曰:轲闻之,君子称身而正位,不为苟得而受赏,不贪荣禄。今道不用于齐,愿行,而母老,是以忧色。孟母曰:妇女之礼,精五饭(稻、黍、稷、麦、菽五种饭类),幂酒浆,缝衣裳而已。故有阃内之修,而无境外之志。《易》曰:“无攸遂,在中馈。”《诗》曰:“无非无仪,惟酒食是议。”以言妇人无擅制之义,而有三从之道也。

 

故幼则从乎父母,嫁则从乎夫,夫死则从乎子,礼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义,吾行乎吾礼。子何忧也。

 

孟子和齐宣王最后几次谈话,齐宣王在礼貌上虽然还相当尊敬孟子,但实际上已大有貌合神离的味道。孟子觉得不须再留下去了,心里很不自在。心有所思,容貌上不免略现愁苦之色。有一天,手搭着前门的柱头发呆,轻轻地叹息。

 

孟母早就看在眼里,心里有数。再次看到这种情形,就不得不问他了。

 

儿啊!你为什么在这儿唉声叹气的,愁眉不展呢?

孟子听到母亲在问话,不免自悔失态,但又不能欺瞒母亲,因此便答道:

 

儿子认为一个君子,应该知道进退之方。一个人的立身出处,必须名正而言顺,有为有守,不可以苟且求取荣誉与俸禄,贪受不义而不应该的赏赐。如今我和齐宣王话不投机,看来他是绝对不会接受王道政治思想,自然就无法在齐国实行仁政了。在这种情形之下,儿子觉得再不能待下去,但是想到您老人家年纪大了,更不宜远游,使您老人家受苦,所以左右为难,决定不下。

 

孟母听了孟子的对话,又是一本正经地说:

 

一个妇道人家,只要安安分分地烧饭、煮菜、酿酒、缝衣裳,那是应守的本分。妇女的德行是专重家务的操持,不应该多管外务才对。《易经》家人卦的六二爻辞说:“无攸遂,在中馈。”家庭主妇没有向外发展的必要,只需管理家务,主持中馈便好了。《诗经·小雅·鸿雁篇·斯干章》上也说:“无非无仪,惟酒食是议。”一个贤良的主妇,平日不说什么东家长、西家短的是是非非,只要把家务和全家饮食起居料理妥当就好。这些上古的名言,都是讲到妇人不该弄权,不要对外务擅作主张的意思。

 

况且自古以来的传统,妇人有三从之德:一、在幼年的时代,要依从父母。二、在婚嫁以后,就要顺从丈夫。三、如果丈夫去世了,儿子已是一家之主了,就要以儿子的前途为中心,加以辅助。

 

这是合情合理的事。而今你已长大成人,我也垂垂老矣,你不但已是一家之主,而且你走的是顶天立地大丈夫应走的仁义之路,我当然跟着你、赞同你。即使在生活上清苦一点,也是我应该分担的分内之事。你不必为了我而迟疑不决,果敢地决定你的方针吧!

 

我们读了这一节书,可以推测,孟子听了他母亲的这番话之后,宽心大放,去志更坚。

 

——《孟子旁通》 https://t.cn/R2WxuZo

从无所得中求证佛法

佛法的体验应该从何处得入呢?这是每个学佛者都关心的问题。世间的人,总是带着有所得的心生活着。他们不停地追求,希望得到地位和财富,得到爱情和家庭,得到学识和荣誉,得到健康和长寿等等。接触佛教之后,也往往带着同样的心态。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信众,他们在佛菩萨面前点一炉香,摆几个水果,就开始向佛菩萨提出无穷无尽的要求,仿佛是在与佛菩萨做交易似的。

我经常在想:世人不停地追求,无止境地占有,可是世间到底有哪些东西能够永远属于我们所有呢?财富会消散,地位会失去,家庭会分离,情感会变化,朋友会反目,知识会落伍,乃至我们朝夕相处的身体,也不会因为我们一生忠实地服务于它,就永远跟随着我们。即使我们百般地爱护调理,几十年之后,它也必然要离我们而去。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所有相是说世间的任何现象,包括庄严的、丑陋的,染污的、清净的,平常的、神圣的,善良的、罪恶的等等。它们虽然呈现出种种差别,但究其实质却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虚妄不实。因而我们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不能以有所得的心去取著任何相。如果我们起心著相,那么心必然是妄心,而相也必然是妄相,似有得,实乃无得。菩提涅槃是从无得中证得的。读过《心经》的人,一定都会熟悉这么一句话:“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智亦无得,是心空境寂,以无所得故,妄心妄境皆不显现,能所双亡,此时般若智始得现前。故《大般若经》曰:“一切法不生则般若生,一切法不现则般若现。”由般若现前通达诸法实相,消除二障,引导万行,自然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在常人的观念里,以为成佛一定也是成就什么,或是得到什么,其实这也是错误的。在经中,佛陀以自己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例,说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成就,并不是得到什么。佛陀告诉我们,如果有某种真实有自性法,为如来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就有我及我所执了,燃灯佛也就不会为我授记,说我在未来世中作佛,号释迦牟尼。因为当时现觉我法性空,离一切相,不见有能得与所得,燃灯佛才为我授记。本经又举声闻四果为例。经曰:“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实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故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从世间常情来看,有果位高低之分,有断惑多少之分,有来去生灭之分。然而在平等的法性上,却没有这诸多差别。须陀洹,汉译入流;斯陀含,汉译一来;阿那含,汉译不还;阿罗汉,汉译无生。但这些入流、一来、不还、无生,都是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说的。在法性中,岂有入与不入、来与不来、还与不还、生与不生的分别呢?诚如经中所言:“我得阿罗汉者,即有我为能证,无生法为所证。”倘若我法、能所的二见不除,就是执著我等四相的生死人,哪里还是真阿罗汉?

曾有学者参访禅者,问:道在何处?师曰:道在目前。问:我为何不见?禅师曰:有我故不见。问:禅师见否?禅师曰:有你有我辗转不见。问:那无我无你呢?禅师曰:无我无你又当谁见?从这段公案中可以得到两条启示:一、我相不除,不能见道。二、道不可以用世间的见与所见而论。 

达摩面见梁武帝之时,帝问:云何是胜义第一义?达摩答曰:廓然无圣。帝问:对朕者谁?达摩曰:不识。禅者总是以本分事相见,在法性上既不存在圣凡的区别,更没有识与所识的区别,这也正体现了般若无所得的境界。
阿弥陀佛 https://t.cn/RRUda5w

学处|七种施因缘

布施
七种施因缘

布施为佛教“六度”之道,是菩萨的正道,是摄尽一切菩萨道的总行,也是福慧双修、三学具足的殊胜法门。《维摩经》云:“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即是说,布施就是以慈悲心给予他人福祉与利益的事。
布施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财施 ”即是以财物施予他人,“法施”即是佛法施予他人;“无畏施”即是将不畏惧、勇敢施予他人。
其实在佛教中,除了这三种布施之外,还有“七种施因缘”,是佛陀因人而异,而设立的方便布施之法。
《杂宝藏经》第六章中,记载了佛陀所说的“七种施因缘”,即:一名眼施、二名和颜悦色施、三名言辞施、四名身施、五名心施、六名床座施、七名房舍施。
经中还总结道:“是名七施。虽不损财物,获大果报。”即是说,这七种布施之法,虽然不用花钱、不用布施他物,但是却一样具有大果报。
一、眼施
何谓“眼施”?《杂宝藏经》云:“常以好眼,视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不以恶眼,名为眼施。舍身受身,得清净眼,未来成佛,得天眼佛眼。”
什么是“好眼”呢?就是我们常说的好眼色,不是黑眼、白眼,是充满温暖、柔和的眼神。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么一句话:“一个好的眼神儿,就能给人以力量”。在这里,“好眼神”其实是一种“眼施”。给人以鼓励的眼神、喜爱的眼神、崇拜的眼神、肯定的眼神、赞赏的眼神、原谅的眼神、宽容的眼神等等,这些都是“好眼神”,都能给人以信心和勇气,都是满满的正能量。
如果我们以“好眼”来布施,就能得到“清净眼”,成佛之后,还能得到“天眼佛眼”。
二、和颜悦色施
何谓“和颜悦色施”?《杂宝藏经》云:“不颦蹙恶色,舍身受身,得端正色。未来成佛,得真金色。”
什么是“和颜悦色”呢?就是和蔼喜悦的神色、和蔼可亲的面色,形容人的态度温和、亲切。人开心的时候、心情愉悦的时候,总能露出和颜悦色的面容。但是,一旦受到刺激、惊吓,或是心情沮丧、暴躁、怒火中烧的时候,面目就显得不友善、不温和了。
因此佛陀提到“和颜悦色”也是一种布施。如果我们能随时随地地以和颜悦色来待人,就能让人心生欢喜。常言道:“出手不打笑脸人。”当我们向别人布施和颜悦色时,别人也会以笑容相待,很容易营造一种良好的对话氛围。
三、言辞施
何谓“言辞施”?《杂宝藏经》云:“出柔软语,非粗恶言,舍身受身,得言语辩了。所可言说,为人信受。未来成佛,得四辩才。”
佛教里提到“十恶业”,其中的“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这四种 “口恶业”,都与言辞相关。
“言辞施”就是用柔软的话语、友善的话语、和顺的评语,来布施他人。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恶语中伤别人,到处搬弄是非,或是花言巧语,不仅伤人,还会害己,最后都会引起一系列的麻烦与烦恼。所以我们应该用柔和、温润的言辞来与别人沟通交流,这样不仅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未来成佛时,还能得到辩才无碍的“四辩才”。
四、身施
何谓“身施”?《杂宝藏经》云:“起迎礼拜,是名身施,舍身受身,得端正身。长大之身,人所敬身。未来成佛,身如尼拘陀树,无见顶者。”
这个“身施”实际上就是指对父母、师长及出家人要恭敬有礼,身体力行,这样才能得到端正高大的身报。印光大师曾说:“佛法从恭敬中求,一分恭敬,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十分利益。”不仅佛法自恭敬中求,很多事情的圆满也离不开一分恭敬心。只有常怀恭敬之心,才能在为人处事中获得无尽的益处。
“身施”就是一种恭敬的布施,一种对任何人、任何事都心怀恭敬的处世之道。而这种布施,往往更易被人接受和认可,这种正能量的布施,也会被广为流转。
五、心施
何谓“心施”?《杂宝藏经》云:“虽以上事供养,心不和善,不名为施。善心和善,深生供养,是名心施。舍身受身,得明了心,不痴狂心。未来成佛,得一切种智心。”
一个没有善心的人,即便是做了很多表面工作,比如搞一些慈善活动、接济一些贫困户,但最后还是会暴露出他的本来面目——借着慈善实现沽名钓誉的目的。
所以,佛陀说:“心不和善,不名为施”,虽然表面上能做到种种供养,内心不能和善,是不能算数的。和善的心、慈悲的心、清净的心、欢喜的心、真诚的心、无染的心,这也是一种布施,即“心施”。这种“心施”会传递给身边的人,让他们滋生慈悲和善的心。经中还谈到,内心和善的修行人,将来可以得到明明了了的真如智慧,不会有愚痴、癫狂的心念。
六、床座施
何谓“床座施”?《杂宝藏经》云:“若见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为敷床座令坐,乃至以己所自坐,请使令坐。舍身受身,常得尊贵七宝床座,未来成佛,得狮子法座。”
见到出家人师父以及跟父母一样的长辈,或是老弱病残孕等,要起身为其安置座位,或者让出自己的座位,这就是一种布施,谓之“床座施”。这种布施,现在主要在城市或农村的公交车上,亦或是在一些座位紧缺的其他交通工具上,当我们以这种布施来施予他人时,将来可以得到尊贵七宝床座的果报。
“床座施”是一种非常简单易行、实用便捷的布施之法,能让受施者迅速得到欢喜和愉悦。“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种布施也是一种爱心的彰显,能够有效地传递下去,让更多人从中获得禅悦与法喜。
七、房舍施
何谓“房舍施”?《杂宝藏经》云:“前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使屋舍之中得行来坐卧,即名房舍施。舍身受身,得自然宫殿舍宅,未来成佛,得诸禅屋宅。”
古代,有不少大善人为一些流离失所的灾民安置住处,让他们住在自己的空房中,留下了乐善好施的美名。经中,佛陀提出“房舍施”,即是这种。
愿意为无家可归的人,或是行脚化缘的出家人,提供房舍让他们休息、行止、坐卧,这就是一种善良的布施,将来能得到宫殿、宅舍的福报。不管是为别人提供休息、安顿的地方,还是让疲倦、劳累的人到家里坐一会儿,歇息、缓解一下劳顿,这些都是一种“房舍施”,都能让受施者心生欢喜。现在有很多富人,名下有很多房产,却用来囤积、哄抬房价,让不少低收入者难以买到一般的住房。那些“空房子”的主人,如果愿意做“房舍施”的功德,一定能获得殊胜的福报。
这“七种施因缘”,作为修行之人的我们,更加明了布施之法的方便与究竟。可以说,布施是学佛修行中简单、易行、契理的殊胜法门之一。即使是一个身无分文的乞丐,也可以通过一个友善的眼神、一句暖心的话语、一次真诚的交谈等来布施。财布施能得财富,法布施能得智慧,无畏布施能得健康长寿,而“七种施因缘”则能让我们随时与幸福快乐相伴。
布施,让修行变得简单而充实;
布施,让人生变得丰富而多彩。
广行布施之法,我们的人生一定会庄严而圆满、如意而自在!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星星]21下教资考试内容新增变动,建议收藏! 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往年纲通常会考1道题 由于这一规划已完成 时间已过
  • 【研发与产业深度融合!大飞机与航空发动机研制中数学力学问题研讨会暨北京大学南昌创新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在南昌高新区举行!】 9月29日,大飞机与航空发动机研制中数学
  • 中年的邓婕离婚协议是她一辈子的伤痛,离婚协议究竟写了什么? 87版的红楼梦成为了经典电视剧,里面的每一个角色都是无人可替代的,大家还记得话语犀利,为人八面玲珑
  • #打卡博物馆气质不能输# 国庆节第一天,想必各位#国庆欢乐游#的出行清单已经排的满满当当了吧[放假]!如今我们的文化繁荣昌盛,考古新发现令人连连惊叹,博物馆也成
  • #昨天的直播‮我,‬的小姐姐这‮说样‬:​‎ ͏  她‮,说‬她看一个‮牌品‬能不能‮,做‬会看这个品牌‮行的‬业趋势‮会,‬看这个‮牌品‬的研发‮力能‬,也
  • 别人的错误与自己无关,自己造业自己背; 修理别人是大愚痴,修行靠个人。 当别人对自己不好的时候,正是修行的时候, 那是自己的业障在考验自己,与别人无关, 应该感
  • 宋神宗的变法 宋神宗 出生在小满 宋英宗 出生在立春 宋徽宗 出生在立夏 王安石 出生在大雪 司马光 出生在立冬 苏轼 出生在小寒 小满是 一年中 雨水最大
  • 福建历史上只有一个许姓状元 来源:许名灿 2021-09-29 许将,字冲元,1037年生于闽清县坂东镇文定村(旧时也称三都)。1063年赴京会试,以进士第一
  • #鸣月传说系列##带着微博去旅行# 《千佛灵岩的传说》 相传在前秦建元二年(366) 的一个黄昏时候,从大漠深处走来一个游方和尚, 他身披玄色袈装,手持齐
  • 了解的越深越是让人喜欢的三大星座 天蝎座 天蝎座虽然给人一种腹黑记仇的感觉,但是他们对待自己在乎的人温柔真诚,十分讲义气,如果有什么烦心事找他们商量,他们会
  • #浪浪钉[超话]# 我是什么时候喜欢他俩的好像是 他永远记得他膝盖有伤 在他需要弯腰的时候先一步帮他做好 总是会侧耳倾听 他总是能发现他的优点并且广而告之 他会
  • 我的评分:[星星][星星][星星][星星][半星] #大v荐电影# 四位“演而优则导”的导演,四段不同历史时期往事,有万马奔腾的抗日战场,有风沙漫天的火箭基地
  • 今天最大的事看来就是杭州某落马高官5亿入股金融科技公司IPO,刚才看到有网友实锤爆料此事是有人恶意造谣! 并且还曝光了此人,造谣者名叫尹科(网名蔣罔正),原平
  • #道教知识[超话]#印天天清、印地地宁:走进道教中的那些神奇法印 在道教法器之中,法印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地位也特别崇高,《太清金阙玉华仙书八极神
  • [鲜花]若无相欠,怎会遇见。 【今日推荐】:向先生:年龄:92年;未婚;身高:172cm;本科;双子座;老家:重庆;父母职员;本人成都工作(程序员);已购房,婚
  • 国庆假期扫街 国庆假期来了,对于像我这样的潮流青年来说,最不能错过的就是出去刷街了,位于淮海路上的Tx年轻力中心是潮流男女最爱打卡的地方,外墙墙体被时尚的涂鸦元
  • 国庆游园·莲花池公园偶见芦鸭浮游人生读句: 人生要结交两种人:良师,益友。 人生要能吃得下两样东西:吃苦,吃亏。 人生要保持两种状态:谋生,乐生。 人生要有两件
  • 从退耕还林到退林还耕;从少生孩子多种树到多生孩子少种树。 不到20年的时间,政策发生了前后矛盾的转变。 作为没文化的我对其中的道理是很难理解的,也不想去理解,但
  • 埼玉県は、新型コロナウイルスに感染し、自宅で療養していた60代の男性が容体が急変して、8月24日に自宅で死亡したと発表しました。 埼玉県によりますと、県内に住む
  • #广佛脱单#已进群,留评翻牌,进群牵线[求脱单] 昵称:成 年份:1993 户籍:广东 所在地: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龙江镇 身高和体重:173cm。56公斤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