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2022] 保罗·蒂利希的“存在性忧虑”说:理性之根本的有限性。

保罗.蒂利希认为凡人皆有三种忧虑终生无法去之,非属心理学范畴,故称之为“存在性忧虑”。一是对死亡和命运的忧虑,一是对空虚和无意义 的忧虑,一是对内疚和罪责的忧虑。正像生存的两歧一样,这三种存在性忧虑同样也是理性所对付不了的,即使我们的生活信心是由最健全的理性武装起来的,在这三种忧虑的真实性面前,这种信心也立即暴露出其全部充满空隙的不稳定性。我们的内心最深处,时时为这三种忧虑所困扰,不管我们在清醒的理性的支配下如何力图向自己坚定地否认这一点。有人曾用一个虚构的故事来说明蒂利希所说的存在性忧虑。

一对夫妇生了一个孩子,组成了一个通常的核心家庭。这个家庭的中心是这个新生的生命。夫妇俩欢欣鼓舞地迎来他们的儿子,这儿子代表了他们对于未来的大部分憧憬。他们立誓要把这儿子培养成将来能出人头地的人物。他们制定了详细的养育计划并尽可能严格地遵照计划行事。一切都如他们所预料和期待的那样展开,孩子健康成长而且聪明,看上去大有前途。尽管这对年轻的夫妇为此付出了多年辛勤的努力,但计划的一步一步实现是那样地合情合理,使他们极感欣慰。然而,他们做梦也想不到不幸正等在前面。一次偶然的车祸竟夺去了他们的孩子。他们原先为孩子成长所制定的长远计划,由于命运的突然闯入而中止。他们的计划原是严密而周到的,并且始终不渝地尽了努力,所以他们不能明白这灾难是怎么可能发生的。未来的蓝图在一瞬间化为泡影。这对夫妇从其儿子的这场灾难中深刻地感受到命运的不可捉摸,命运是不可知的和不合情理的,是随时可以摧毁一切出自理性的安排的。

再假定这对夫妇不再有生育的可能,那么,原先那种和孩子一起创造理想生活的毕生计划也随之永远消失。我们不能说,理性本来就告诉他们一切计划所追求的目标只有相对的价值,且是变幻不居的东西,我们应返回内心的理性而漠视人间的沧桑之变。这样讲其实毫无意义,因为,假如在现实中只应听任盲目的外部力量的摆布,理性又有什么重要性呢?对于这对夫妇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已经不是什么节哀顺变,而是往后那没有孩子参与的生活已成为空虚和无意义的了。既然希望和计划已经破灭,未来便成了使他们茫无所适的东西。空虚之感时时袭上他们的心头,即使健全的理性也填补不了这一份空虚。

他们还在回忆中继续折磨着自己,他们觉得一定还存在着某种他们如果去做了就会避免那场灾难的事,但他们却“疏忽”了此事,这种想法造成了使他们隐隐作痛的内疚和罪责感,尽管他们永远不会弄明白他们未曾去做的那件事究竟是什么。

上述三种感受——命运、空虚和罪责——是理性不可能将之驱散的意识,理性无法理解突如其来且无缘无故的命运之力量;理性无法填补某种价值和意义对于个人的人生而言的永远空缺;理性也同样不能驱除扎根于心灵深处的隐秘的罪责感。这三项,对于理性而言,确实是不可理喻的,理性的原则是必须否定它们,但它们却极为真实,并不因为它们被理性拒斥而成为病态的和虚假的。相反,在这种真实面前,理性本身倒显得是虚假的。

上述故事集中体现了保罗·蒂利希所说的“存在性忧虑”,当然,这种以一场灾变来体现的情况绝非在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上都会出现。但是问题的实质在于,即使这种灾难并未发生,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天中实际上都始终这样或那样地面对这些忧虑。这些忧虑即使在我们信心百倍地行事时,仍隐藏在内心深处:我们确实觉知到命运的不可思议和死亡的根本可能性,我们确实力图避免空虚和丧失目标,我们也确实一直害怕着由罪责所造成的追悔莫及。所以,所谓“存在性忧虑”,正是意指它们是我们的存在的一个确定的真实部分,这部分捅破了理性的完整性,使之支离破碎,充满空隙。

生存的两歧也好,存在性的忧虑也好,说明的只是一个基本实情,即,理性在虚无面前暴露了自己的根本的有限性。即使一个人还未在实际上面对死亡之威胁,他在其日常生存中也经常遭遇到虚无。

(注:此《保罗·蒂利希的“存在性忧虑”说:理性之根本的有限性》和上一篇《埃里希·弗洛姆的“生存两歧”说:理性之根本的有限性》,都是摘自复旦王德峰教授的《哲学导论》中的章节。之所以要费力巴拉地把这些文字搬运到这里,不是为了凑数目,而是觉得王教授写得太好了,对我而言,真是醍醐灌顶!这个虚构的故事,也让我们能够把形而上的意识与精神领域的理性拉回到客观存在之中,与人的现实生活相结合,并用于指导人的思维、意识与精神活动。)

1972年,湖北襄阳,一农民干活时地面突然坍塌,露出一个洞穴,凑近一看,里面居然盘着一条条“巨蛇”状的东西!农民吓得掉头就跑,回到村里添油加醋讲述了一番,谁知村民们一听,纷纷表示要一探究竟。

农民本来不想去,但拗不过乡亲们,无奈之下,只好带着他们前往干活处。

此地位于襄阳施坡大队北部的蔡坡山岗,砖瓦厂经常在这里取土,时不时挖出一些陶器、铜器、铁器等碎片。当时,也有人怀疑这里有古墓,可由于一直没有挖到墓葬,最后不了了之。

来到地里,农民指着一个洞穴,颤声道:“我就是想挖点土填院子,没想到里面全是大蛇!”

这是一个一尺见方的洞穴,洞口齐整,看起来不像是天然形成的。

一番交头接耳,两个胆大的村民来到洞穴处。他们小心翼翼地用锄头扩大了洞口,定眼一看,不由哑然失笑。原来,洞穴内的不是蛇,而是盘根错节的植物根须。

村民们大失所望,一个个准备打道回府。突然,一位眼尖的村民惊呼道:“不对,这里面好像有建筑!〞

正要散去的村民闻言停下了脚步,凑过去一看,果真如此!众人一阵猛扒,果然发现有建筑。

随着挖掘的深入,地下建筑越来越明显,看起来规模不小。这时,一位年老的村民连忙喊道:“别挖了,这是古墓,再挖下去就破坏文物了!”

很快,当地考古学家们闻风赶来,经过勘探,果然发现地下有古墓。随后,考古队结合取土工程,对这些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两年时间,竟然发现并清理出11座墓葬,根据出土的文物鉴定,这些都是战国时期的墓葬。

1974年,清理工作收尾时,考古专家意外发现此地还有一座大墓!此墓东西长17米,南北宽14.8米,考古队为此墓编号“襄蔡12M”,称之“蔡坡12号墓”。

然而,随着挖掘工程的深入,本来兴致勃勃的考古专家们却越挖越失望。 原来,他们在古墓中发现一个25米深、直达主墓室的盗洞。显然,盗墓贼捷足先登了。

失望归失望,工作还是要继续。 没多久,墓室就被打开了,当考古专家看到里面的情景后,无不精神大振。这座古墓虽然被盗墓贼光顾了,但里面仍有不少好东西。

考古队又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随着墓室的清理,一批彩绘陶器、铜鼎、玉器等不断出现。更令人兴奋的是,在墓室还发现一个完好无损的边箱。

边箱打开的那一瞬间,众人无不眼前一亮,这居然是一个兵器箱!专家依此推测,此墓应该是战国时期一位将军的墓葬。

很快,专家们从中清理出大量兵器,有戈、矛、戟、箭簇和两把青铜剑。

历经千年,两把青铜剑早就锈迹斑斑,但其中的一把青铜剑却像磁铁一般,吸引了在场所有专家的注意力!

此剑横放在箱内中部,剑身上露出的2行10字的铭文清晰可见,上面写着: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

这把铜剑,难道是“吴王夫差剑”?

为了稳妥起见,专家将剑身上的铭文拓印下来,寄给了郭沫若,请他给予鉴定指教。

一个月后,郭沫若回信了,信中写道:“‘攻玉攵王夫差 自乍其几用’。攻玉攵即勾吴,古器铭中或作吴之古称。攻玉攵王夫差,即吴王夫差。其几用一般多作‘其元用’,但此铭确是几字,或系铸损。”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把剑,居然真的是吴王夫差剑!

谈到吴王夫差,人们第一印象就是越王勾践的手下败将。其实,夫差在位初期,励精图治,吴国在他的带领下,有问鼎天下之姿!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夫差还是勾践的老师。

公元前496年,夫差的父亲阖闾被勾践用“敢死队”杀伤,不久后病逝,夫差继位。为了洗雪其父阖闾败给越王勾践的耻辱,夫差励精图治,甚至还安排一人站在内宫庭院,每当夫差出入,此人必耳提面命:“夫差!你忘记越王的杀父之仇了么?

夫差每次都昂首吼道:“誓死不忘!”

两年后,夫差打败了勾践,但他没有听从伍子胥之言,选择赦免了越王勾践,这才有了勾践的“卧薪尝胆”。勾践卧薪尝胆之时,不也叫士兵反复提醒他要报仇吗?所以,不排除勾践在学夫差。最终,勾践赢了,连同越王勾践剑,都压了吴王夫差剑一头!

这把吴王夫差剑残长37厘米,宽3.5厘米,属于宽格有箍剑,其特征是便于握持、利于劈刺。这把剑的棱脊、凹弧截面较为突出,刀刃也由之前的直线变为弧线,还稍向内收,在实战中杀伤力更强。

相比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剑名声不显,可实际上,夫差剑并不比勾践剑差。其实,自阖闾开始,吴国就非常重视铸剑,君主求贤若渴,铸剑师纷纷来投。因而出现了很多铸剑大师,比如干将莫邪,至今被人传颂。

吴王夫差剑,显然也是某位大师的作品,兼具外表和内核,即便以当下的锻造技艺,也无法仿制。

至于这柄剑,为何会出现在襄阳,郭沫若在信中也做出推测:吴王夫差剑出土于襄阳,盖吴灭于越,越又灭于楚故。往年在湖北亦曾出夫差剑一具。

他认为越国灭吴国之后,此剑到了越国,后楚国又灭了越国,此剑又到了楚国,最后,楚国某位国君,将其赏赐给了某位将军,才使这把剑到了襄阳。

现如今,这把稀世之剑珍藏在湖北省博物馆,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资治通鉴:利益变化再多,人性的根子不变!】
《资治通鉴》第40卷,汉纪三十二

汉光武帝建武二年(丙戌,公年26年)

【原文】
鲍永、冯衍审知更始已亡,乃发丧,出储大伯等,封上印绶,悉罢兵,幅巾诣河内。帝见永,问曰:“卿众安在?”永离席叩头曰:“臣事更始,不能令全,诚惭以其众幸富贵,故悉罢之。”帝曰:“卿言大”,而意不悦。既而永以立功见用,衍遂废弃。

永谓衍曰:“昔高祖赏季布之罪。诛丁碧之功;今遭明主,亦何忧哉!”衍曰:“人有挑其邻人之妻者,其长者骂而少者报之。后其夫死,取其长者。或谓之曰:‘夫非骂尔者邪!’曰:‘在人欲其报我,在我欲其骂人也!’夫天命难知,人道易守,守道之臣,何患死亡!”

【译文】
鲍永对冯衍说:“过去汉高祖刘邦奖赏有罪的季布,诛杀有功的丁公。现在我们遇到了圣明的君主,还有什么忧虑呢?”冯衍说:“有一个人挑逗邻居的妻妾,年纪大的唾骂他,年纪轻的答应他。后来她们的丈夫死了,这个人娶年纪大的人为妻。有人对他说:‘她不是那个骂你的人吗?’这个人说:‘她是别人的妻子,我希望她答应我;她是我的妻子,我希望她唾骂别人!’人的命运很难预料,而做人的道理却易于遵守。遵守做人道理的臣子,还怕什么死亡?

【解析】
上面材料是鲍永与冯衍的对话,简单说下两个人的生平。

鲍永,父亲是汉哀帝时期大臣,被王莽杀害,鲍永未被株连,又得贵人庇护,在地方郡县中当小官。

后得更始帝刘玄征召,进入其朝廷担任大将军,镇守河东。

更始帝死后,刘秀招降鲍永,鲍永看不清楚状况,就扣留使者,派人到长安调查,确认消息后,把部队解散后才带着随从及将领投降刘秀。

再说冯衍,王莽时期拒绝出仕,投入到王莽大将廉丹手下,劝说他拥兵自重,后者不允,兵败而死。

就在鲍永为更始帝镇守河东时,冯衍到鲍永处,为其谋士,两个人的关系从此开始。

之后两人都投降了刘秀,上面这段材料就是两人投降之后的对话。

这番对话本身并没有什么东西,比如刘邦对于季布、丁公的处理,之前的材料也聊过。

而有意思的事这番对话背后反应看来三个很关键的思维。

1.时代的任务不同
刘邦诛杀丁公、奖赏季布,是因为天下打完,如果天下还没打完,前者是绝对不会死的。

与其说是刘邦前后发生变化,倒不如说彼时的天下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

天下大乱的时候,侧重于如何快速结束战乱。

天下安定的时候,侧重于如何稳定局面。

由此造就了不同时代不同任务。

包括现在也是如此。

解放前、解放后,乃至于改开40多年,

就单拿改开40多年来说,一开始最主要的任务是获取资金和技术,再后来是优化自身制造力,到现在推统一大市场。

咱么类比到人,前25年就是长身体,后10年就是增肌,之后就是力量训练。

如果看不到时代变化之下的这种变化,被淘汰也是必然的结果。

君不见,这段时间那些个互联网大佬都退休交权了,这背后未尝不是对时代变化之下选择。

2.人阶段性的利益不同
上面的材料冯衍和鲍永说了个故事,一个男人娶老婆的故事。

这个故事生动展示了,聪明的男人,好色归好色,但关键的东西不含糊。

这就反应了时代之下人的利益也是呈现阶段性的。

就拿材料中的刘邦杀丁公、奖赏季布来说。

天下大乱时,刘邦是为了活,是为了尽可能打击对手,所以无所不用其极。

而天下太平时,刘邦就要稳固权力,吹捧忠诚,那么那些不忠的人就要杀,忠诚的人哪怕是忠诚于自己的对手,只要他投降了没威胁,那就奖励。

人这种阶段性的利益,变化极快,可能几年一变,也有可能职位一变就变,还有可能今天明天就改变。

社会是人的关系总和,而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就是价值交换。

看不到人阶段性利益的不同,那么在搞人际关系的时候就难免热脸贴冷屁股,社会咖位也难上去。

你以为你对对方不错,没想到对方要的是别的玩意。

3.最终选择必然利己
还是来说说冯衍和鲍永说的那个故事。

男人年轻时候看邻居家老婆,明显就是想偷情,自然是喜欢会配合自己的。

可是当男人真要娶这姑娘时他却犹豫了。

其中内核其实有两个。

其一,当时的相好老了,早年的颜色不在。

其二,以前他有老公的时候还偷人,将来我娶了他,那她还不也会偷人绿我?

所以,选了那个早年骂他的女人。

这就是最终选择的必然利己。

之前的利,是为了来一发,之后的利是为了婚姻稳定和血脉纯正。

这其实就是人行为最底层的逻辑,利己。

所有行为必然利己,只不过利己不是你狭隘的认为的就是为了钱,基因传承、心理安全、心理爽感、权力、价值观等等都是利己的体现之一。

看不到人行为利己的必然,人际关系之间的矛盾就难以调和,也没办法将别人的利益为你所用,更难以在利益矛盾中找到均衡共赢。

【闲扯】
这几天在酝酿一个大招。

不知道有没有朋友关注了【卢克文】这个公众号,讲时政的。

年把前,他写了个文章说了一个概念,经济链,说是看透世间万物本质的。

我看了几遍,深表认同,但又觉得不过瘾,里面不少东西太虚,没有落到实处,更有不少东西没有讲细。

于是动了念头,自己把这个”经济链“的概念写完写透。

预备五一之后放出来。

这里做个提前铺垫。

而上面的内容其实某种程度是经济链的一小小部分。

#这就是中国风# #出道吧新星#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超郎平?昨晚这一幕,央视解说赞她为中国女排历史第一人!
  • 两大一线城市,宣布增加汽车摇号指标!车市迎硬核利好,你离喜提新车又近了一步
  • 明天起,这些新规将影响你的生活
  • 震惊国外!联邦快递“劫持华为包裹”,中国学者:应暂停其业务
  • 深圳个税减免15%吸引人才,能否复制到全国|新京报快评
  • 初夏40度!多地“最热天”正常吗?
  • 华为禁令的另一面:特朗普与硅谷的相爱相杀|京酿馆
  • 一球千金!武磊一脚将保级队踢进欧联杯,激动的除了球迷还有这些股东
  • 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实现梦想的步伐
  • 老师怒扔学生论文被约谈,网友却说:不怪他
  • 用手机的人注意了!好消息:每个月你又能省一笔钱!
  • 【关注】速看!你的户口、土地、收入将发生这些变化
  • 最新最全!一图读懂8省市新高考改革方案
  • 哈佛的学生都在看这种视频,每天 15 分钟,英语水平暴增
  • 重磅!中注协公布2018注会考试合格率!审计通过率已超31%!2019注会考试趋势同曝光!
  • 一大波老师被实名举报!
  • 这张请假条居然能让语文老师“集体传阅”,我真是气不打一处来
  • 特别关注!新版《各学科答题规范》官方要求,请转给身边每位考生!
  • 第十六届南方医科大学英语演讲大赛通知
  • 2035年养老金将耗尽?人社部回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