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明清史#清朝道光年间,在山东布政使司济南府平原县,有个姓曹的书生。曹家小有资产,称为曹府。

这一年,有个姓刘的山西人到平原县做县令,他带着老婆孩子远离家乡,开始了任期三年的县太爷生涯。

过去,平原这个地方唱河北梆子的多,不管是春暖花开,还是逢年过节,遇个喜事什么的,都去邀请戏班子唱河北梆子。这河北梆子,是由山陕梆子演变而来,在长期的演出过程中,赢得了北方观众的喜爱。

新来的刘县令有一个闺女,年方十六、七岁,长得非常漂亮。这一天,刘姑娘坐在车棚里看戏。过去的车子是两个把的,车子扎上个棚,前边带把,后面带把。

恰好,曹书生也在这里听戏,歪着个身子在县官姑娘的车棚边。曹府虽然也被当地人称为是府,但比起人家县官来,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此时已经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曹书生让太阳晒得出了汗,他也没带手巾,汗顺着脸往下淌。他就用手往在脸上抹了一把,刘姑娘心善,看他用手一把一把的擦汗,就随手把自己的手巾拿出来,往外探了探身子把手巾搭在曹书生的肩上。

曹书生回头一看,肩膀上搭了一条花手巾,一看那刘姑娘,姑娘羞赧地看了他一眼。曹书生那心里翻腾开了,看了看手巾也没舍得用它擦汗,就揣在了布袋里。

唱了三天戏,曹书生围着姑娘的车棚转悠了三天,也没心思看戏了。散了戏,刘姑娘回了家就不露面了。

曹书生见不着她,就得了相思病。饭不思,茶不想,整天在县衙门外转悠,一门心思想见姑娘。可是一直等了三年,也没有见姑娘的面。

县令任职三年期限已满,他年纪大了,想告老还乡。曹书生得知人家准备走,他决定要饭也要跟着去。

县令一家看了良辰吉日,套上大车,浩浩荡荡地启程回山西老家。

曹书生就不远不近地跟在人家的车后面。人家住店,他也住店,人家出发,他也跟着出发。

一次住店,他碰上了刘姑娘,忙上前拦住人家,拿出那条手巾,说∶"喃,给你手巾。"

刘姑娘一愣,一看脸前这小伙又一寻思,哎哟,坏了,我那是出于好意递了个手巾给他擦汗,这个人想了哪里去了。这可怎么办?看样子我不回话,他定要跟到我山西。

刘姑娘着急的说:"哎呀,你真胡闹!"

曹书生结巴着说∶"我……我是来……来送手巾。"

刘姑娘说∶"哎!你甭寻思别的了,我这里还有五十两银子,你拿着快回去吧,要是叫俺爹知道就要了命啦!"

姑娘给了曹书生五十两银子转身就走了,曹书生也没回去,接着又跟上了。

一转眼就快要到山西了。这一天住了店,两人又碰到一块了。刘姑娘一看他没回去,心想:坏了,这个人非要死在我的手里,我可怜人可怜出乱子来了,急忙说:"这么着吧,我这里还有五十两银子都给你,你快拿着回去,叫你父母给你说上个媳妇好好过日子,我和你是不可能的,叫我父亲知道那还了得!"

刘姑娘拿来银子给他,曹书生却死活不要。刘姑娘着急的说∶"怎么着?你赚少的话,我回去假装生病,你听说后就假装给我去看病,胡弄胡弄我爹,叫他送你百八十两的银子,你拿着回去过个好日子吧。"曹书生这才点头答应了。

刘姑娘回客房后,吃饭的时候她捂着肚子"哎哟,哎哟"说肚子痛。嗷天呼地的叫,刘县令一看吓坏了,叫人快去找大夫。

曹书生心里有数,对店老板说:"这个姑娘病得不轻,但也好治。"

店老板一听,问∶"你能治?"

"我能治。"

店老板忙去报给刘县令,说∶"店里有一小客官,说他能治好姑娘的病。"

刘县令一听忙说∶"快请。"

曹书生来假装诊脉,又磨磨蹭蹭的多摸了一会儿,无非是多捱点儿时间同姑娘在一起。随后,又胡诌八扯地弄了点面粉,给姑娘喝上。不一会,刘姑娘说∶"好了。"

刘县令高兴坏了,对闺女说∶"人家给治好了病,咱怎么谢人家?给他五十两银子吧!"

姑娘说∶"爹爹,我的命就值五十两银子?"

"那给他六十两。"

姑娘说∶"爹爹,我这病要不是人家给治好,还说不上怎么着,破财免灾,就给他一百两吧。"

曹书生得了这一百两银子更来了精神头,一直跟着到了山西。姑娘到了老家就又不出门了。曹书生是怎么着也见不到她。连愁带急,头发老长披在肩上,面瘦肌黄,折腾得不像个人样了。

这一日,曹书生碰上一个老卖婆,就是卖针头线脑、网子、叉子等小零碎东西的。一看曹书生,说∶"我听口音你不是当地人,你是哪儿人?"

曹书生说∶"我是山东的。"

"山东,你到这里干什么来了?"

曹书生就把前后经过对老卖婆实说了。老卖婆一听,说"你这是想屁吃啊,人家是县太爷的姑娘,你净寻思好事,做梦的吧。"

曹书生扑腾一下就跪下了,哀求着说∶"大娘,你想法叫我见她一面,我给你二十两银子。"

老卖婆一听,心想:呵,我挎着个篮子转一天还不知弄几个钱,他给我二十两银子?她半信半疑地问∶"你有吗?"

"我有。"曹书生说着哗啦拿出些银子,又说∶"我是平原县曹府的,我家还有很多银子。"

老卖婆一听他有钱,说∶"那好,我包你能跟她见面。走吧,先到我家去。"

常言道,有钱能使鬼推磨。老卖婆有曹书生出钱,置办了绫罗绸缎、金银首饰,专跑大门户的人家卖。她的东西又全又好,加上她能说会道,大门大户的姑娘都喜欢跟她打交道。

这一天,老卖婆到刘县令家跟姑娘推销东西,她发现刘姑娘身边没有丫环,老卖婆试着问:"姑娘,您家这么富贵,却连丫环也没有,我给你找个怎么样?"

刘姑娘说:"俺不要。"

老卖婆也不灰心,靠着功夫和她磨。后来又去找着刘老太太,老太太说:"只要闺女愿意就行。"

老卖婆又去找着刘姑娘磨牙,说∶"我有个侄女,长得聪明伶俐,拾拾掇掇那是没说的,皆因她娘死的早,守在我脸前,我也没给她缠足,保管听你的吩咐。"

刘姑娘经不住她连缠带磨就答应了。

老卖婆回来以后,对曹书生一说,曹书生顾不得多想,只一门心思想见姑娘,老卖婆给他改了头,换了装,扮了个女人样。

老卖婆在前面走,曹书生跟在后面学女人的走法,在家里操练上了。一起练了好几天,基本上走得和女人差不多了。

这一天,打扮了打扮,老卖婆就领着曹书生去了刘家。到了那儿,刘姑娘搭眼一看,毁了,她看出来了,打扮的再像,也架不住她早认得。

刘姑娘表示很为难,寻思不出好办法来,答应不答应呢?答应了早晚得出事,不答应吧,他又很痛苦。

老卖婆就催着问∶"姑娘,行吧?老太太你看呢?"

刘老太太说∶"只要我姑娘看着行就行。"

刘姑娘拿不定主意,老太太觉着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就答应把曹书生当丫环留下了。

曹书生住下以后,整天白日晚上的和刘姑娘在一起。待了数月,坏了,刘姑娘有了身孕。

这可把两个人愁坏了,这可怎么办?

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事刚好被刘姑娘的嫂子看破了,看着这个丫环不像是个女的,嫂子这个人心眼挺多。过去大户人家要名声,谁家跑了闺女是没有找的,怕丢面子。

一天下午,嫂子来到刘姑娘的房间,说∶"妹妹,你说实话吧。"

刘姑娘说:"嫂子,什么事呀?"

"我看着你身上不利索。"

刘姑娘一听,脸"刷"地红了,说∶"嫂子,你胡说什么呀,我又没出去玩。"

嫂子说∶"你瞒不了我,快说实话吧,要不你们的命也难保。咱爹娘知道了饶不了你,你对我实话实说,我也好帮着你想办法。你听我的保险没错,要是不听……"

刘姑娘听到这,"扑腾"就跪下了∶"哎呀,全凭嫂子做主。"就把前后经过竹筒倒豆子似的,全倒给了嫂子。

过了几天,就是这年的八月十五。嫂子提前去了趟娘家,拉来套车在庄外准备着,她又买了一篮子猪骨头回来。

八月十五这天晚上,全家团圆,一块赏完月都各自回屋睡觉去了。嫂子把她小姑子和曹书生领到庄外,上了套车,对小姑子说∶"妹妹走吧,回平原县去吧,家里有我安排。"

把小姑子和曹书生打发走后,嫂子回来已半夜多了。把小姑子住的那绣楼点上了一把火,把那一篮子猪骨头扔进去了。

大火烧起,都赶来救火,等救完火绣楼也烧得差不多了,只打扫出些骨头,都认为是姑娘和丫环被烧死了,就挖了个坑埋了。

到了后来,嫂子假装有病,对公婆说∶"我这病吃了那么多药,请了好几个大夫都治不好。我找人许了个愿,得到山东平原关爷庙降香。"

公婆一听,哪能说不,就答应了。

嫂子两口子来到平原县,说是降香,其实是来看小姑子。直到后来二老不在了,两家才开始走动起来。

【#广东3小孩20年前同天被拐2人已找回#:1人被找回时在偷窃,1人选择留在养父母身边......】#被拐孩子找回来之后很少和家里联络# 事实上,和找回“人”相比,更漫长的是,如何把孩子的“心”找回。广东三个家庭的三个孩子曾在20年前同一天被拐,如今两个家庭已找到孩子,还有一个家庭仍在艰难寻找中。红星新闻记者实地探访、深入还原和记录三个家庭的梦与痛,希望借此引发社会思考:找回孩子后,亲生父母如何再度与丢失十多年的孩子好好相处?他们的痛是否随着孩子回归而消失?社会该如何在杜绝买卖孩子,减少对彼此的伤害?

三家人彼此是亲戚
三个孩子同天消失

12月10日,李少方夫妇一早就出现在金洋市场卖猪肉:54岁的李少方娴熟地分切猪肉,妻子李兰花则忙着招呼客人。彼时,聚集全国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东莞,猪肉档生意很好,李少方的猪肉档一天能卖掉两头肉猪,生活也过得有滋有味。

这时,他想到了妹妹李云秀。李云秀嫁给了五华县的徐玉常。1996年,徐玉常夫妇也到金洋市场卖猪肉。三年后的1999年,徐玉常又招呼哥哥徐玉堂来这里卖猪肉。

都是亲戚,相互照应。三个家庭的孩子也陆续到来,彼此往来密切,其乐融融。

变化始于2002年6月28日,他们忘不了那一天。

彼时,他们三家都在市场忙着卖猪肉,三家的孩子则在市场周边一起玩。到猪肉卖得差不多时,他们猛然发现孩子不见了。三家人的幸福由此被打破,噩梦也由此开始。

李少方的儿子叫李嘉华,其妹夫徐玉常的儿子叫徐某某。徐玉堂的女儿叫徐文萍。2002年6月,三个孩子的年龄分别是:5岁,5岁,6岁。

三个孩子突然全部不见后,和很多丢失孩子的家庭一样,他们扔下猪肉档,发动老乡到处搜寻、四处派发传单,同时向当地派出所报案。但所有努力都如大海捞针一般,孩子还是杳无音信。

今年10月16日,李少方丢失近20年的儿子李嘉华,终于找回来了!

李少方告诉红星新闻,孩子丢失后,他们夫妇多次到公安部门留下DNA样本。李嘉华在佛山参加献血活动,后被警方“比对”上了。最后于今年10月16日找回,此时距离他2002年6月被拐,已近20年!5年前,红星新闻记者曾采访过李少方。和当时相比,现在,他满面红光,屋内开始充盈欢声笑语。

但岁月雕刻在妻子李兰花身上的印记,依旧很深,里面潜藏着失去孩子近20年时光里的各种愁容,“她很少笑,甚至已经不会笑了。”李少方很心疼妻子。

和李少方一样,妹妹李秀云的孩子徐某某已于2019年9月找回。据他们介绍,徐某某被拐走后,卖到了广东省潮州市。而李嘉华则被卖到广东省揭阳市,买主是2002年7月以2万元买下他的。

遗憾的是,徐玉堂的女儿徐文萍至今没能找到。“她今年25岁了。”徐玉堂说,“希望她看到报道后,来找我们,我们还在金洋市场卖猪肉,就是希望她能找到回家的路。”

“电话不能换,晚上不能关机,担心错过任何一条线索。现在猪肉不好卖,一天只能卖半边猪,但不能不做。”徐文萍的母亲陈万水说:“快20年了,爸爸妈妈也越来越老了,女儿,我们希望你早点出现。”说着说着,两口子的泪水,又一次,不争气地涌出来。

第一个孩子因偷单车被抓而找回
认亲后外出打工很少和家里联络

徐玉常儿子徐某某尽管找到了,但他的表现有些让父母失望,这和他过去的不幸成长经历有关。徐某某被拐到潮州后,卖给一户有钱人家,“据说养父母当时是开工厂的,没有子女。”徐玉堂说,但后来,这对夫妇有了自己的孩子,养母就开始冷落徐某某,徐某某为此离家出走。再后来,他回家的时候,养父对他也不好。

徐某某读完小学6年级就不再读书,他彻底离开养父母家。15岁,他到上海打工3-5年后,去了河南打工。因为没有身份证,徐某某都是打点小零工。2019年,生活难以为续时,22岁的徐某某在河南偷了辆单车去卖,结果被警方抓获。警方发现他没有身份证,就拉他去验血,结果他的DNA和徐玉常夫妇比对成功。随后,东莞市樟木头镇石新派出所到河南将其“抓”回来,父子才终于相认。

这样看来,倒是这小偷的行为,最终“救”了徐玉常夫妇,让他们找到了亲生儿子。

徐玉堂夫妇羡慕并祝福弟弟一家团圆。但由于徐某某少年时就被养父母抛弃,又没有身份证,在全国各地打工游走,饱尝人间冷暖,同时因缺乏父母关爱,在社会上侵染了一些不良习气。“他回来的时候,我弟把猪肉档给关了,到附近的塘厦镇开了个生活超市,也给他买了辆小车。”徐玉堂说,但侄子还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来融入社会,融入家庭。

如今,徐某某没待在父母身边,自由惯了的他,还是选择继续外出打工。“目前说在青岛搞室内装修,也不知道真假。”徐玉堂说,“平时电话、微信也很少接或不回,有时一年都不和家里联系,我弟弟也感到有些失望。”

徐玉堂夫妇安慰弟弟徐玉常说:“他很小就出去了,且养父母对他不好,缺乏父爱母爱和家庭教育,你还能指望他怎么样?慢慢来,要有信心,再长大些就懂事了。”

有时,徐玉常夫妇也想不通,他们想把过去20多年卖猪肉所得和失去近20年的爱,都一次性倾注给孩子,但孩子还是不接受,还是不愿意接受亲生父母为他“铺路”和所做的一切,还是选择“流浪式”的打工生活。

第二个孩子选择留在养父母身边
“他们年纪大了,也需要照顾”

李少方孩子的遭遇相对徐某某好一些,但回家之路,依旧充满艰辛。

买下李嘉华前,其养父母已生下3个女儿,如今都已出嫁,养父母也有70多岁了。不过,和徐某某相比,养父母一家对李嘉华很好,视如己出。尽管李嘉华文化不高,只读到初中,但很懂礼貌,目前在揭阳的工厂里打工。

找回李嘉华当晚。在只有亲生父母和他三人的场合,李少方试探地问他:“我们希望你回到我们身边。”李嘉华说:“暂时没有这个想法,毕竟养父母年纪那么大了,也需要照顾。所以,目前可能还是要留在那边。”亲生母亲顿时感到有些失望,但李少方安慰孩子说:“你有这个孝心,我也照顾你的感受。”“又开心,又心痛!”李少方告诉记者说:“开心是,终于找回他了。心痛是,19年了,没有机会在身边照顾他。”

丢失李嘉华两年后的2004年,李少方就在金洋市场附近买下当地农户一栋3层小楼,“我要打持久战,希望扎根孩子被弄丢的地方,帮助他找回来。”李少方说。但从现实看,和当初的想法似乎并不完全一样。欣慰的是,李嘉华答应养父养母和亲生父母两边都走动。李少方买了一辆车给他,方便走动。“开车的话,从揭阳到老家五华县,也就一个多小时。”李嘉华的姐姐说。

“从今年10月16日相认到现在,他已来看望我们3次。”李少方的妻子李兰花对此感到欣慰,“他还是很懂事。”遗憾也是有的,比如,当时在老家摆酒庆祝他回来的当晚。饭后,孩子还是坚持回揭阳的养父母家过夜。“他母亲有些难过,我们就安慰说,毕竟快20年没在一起了。”陈万水说,“要让孩子有一个接受的过程。”

“快20年了,人终于找回来了,但要把他们的心找回来,还需要有一段很长时间去磨合,去温暖。”徐玉堂说,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先把女儿徐文萍找回来,希望好心人提供线索,我的电话是13649899308”。

“不管她是好是坏,毕竟都是我们生的。”陈万水说,她对此有了心理准备。https://t.cn/A6xT222t

人大教授发声:农村没有李子柒,却是无数孤单老人的家园。
注:以下皆来自教授刘守英文章。

我已经有好几年没回(湖北洪湖市的老家)去了。一般家里有事我肯定回去,没事很少回。因为,回去会有很多问题解决不了。老家的很多事,包括市里的一些难处、镇上的难处、村里的难处、周边老乡的难处,他们自己找不到解法,指望我去解决,实际上很多我也解决不了。

我这次回去,一个很直观的感觉是,农民的整个状态,主要是物质状况,比想象的好。

我八十年代初离开我们村的时候,挺悲观的,农民的辛劳程度太高,面朝黄土背朝天。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就是这个状况。那个时候,农民的问题,一是辛苦,二是收入来源少,穷。

现在,第一,老百姓平均寿命变长了。我这次回去看到,老人活到七八十岁很正常。八九十年代,一个村,人能够活到70岁以上,都很稀罕了。老年人的面容也比原来要好,脸上有光,不像原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那种劳累对生命的打击、受压。能看出来,劳累程度降低了。

第二,农民的收入跟原来有很大变化。原来没有现金收入来源、没有活钱,极端的贫困;现在收入还是过得去、不是太大的问题。只要家里有人在外面做工,稍微勤快一点,怎么都能挣到一些收入。

养老是很大的一件事,但对老人,现在也不是钱的事——他的儿子、儿媳妇或者姑娘出去打工,一年怎么都得给他留一点钱;他自己的养老金(一个月几百块)基本不会给子女,都在自己的账户上,一年去取几次(我问过他们)。老人手上有自己可以拽着的钱,他在家就不会那么受歧视。

第三,农民的住房改善明显。这些年,农民出去打工(包括有一些在乡村干活的),他整个资本积累、经济改善的状况基本都体现在他的房子上。八十年代,农村住房很差,你进到一个村,是破败的;现在,一个村一整条路两边都是农民盖的房子。

第四,农村的公共设施比原来明显进步。从县城到我们村,路挺畅通的,而且两边的景观也挺漂亮,显示出乡村摆脱贫困以后的景象。我离开村里的时候,都是土路;现在,大的路都畅通了。村内的路,取决于这个地方的慈善状况——有出去做公务员的,找一些钱,有一些小老板挣钱后捐一些。

第五,乡村的分化很严重。村里大部分农户的状况,无非是好一点差一点——有的可能出去干的不错、已经能做企业;出去打工中比较勤快的,尽管比第一类差一点,也还不错。但确实有极少部分农户,状况很不好,有的是因为生病、家庭遇到不测,还有一些是家庭能力问题。

这是我从外表上看到的乡村变化的状况。

所有这些变化,实际上都是农民出村带来的。他的收入来源是出村带来的,住房是出村挣的收入带来的。收入改善导致的农民精神状态变化,也是因为出村带来的。

 

当然,农民的这些变化,也配合有一定的公共服务——路、用水、养老。

 

总之,农民出村带来的变化是本质性的,而政府公共政策、公共品的提供,总体来讲是到位的,对于改变过去乡村没着没落的状况,还是有贡献。

 
农民出村是一件大事。如果没有农民的出村,乡村的状况跟我八十年代走的时候,应该是差不多的。

我们看到了乡村的进步——最大的进步就是收入增加了、钱的来路增加了。那么,问题在哪儿?令人担忧的地方在哪儿?

对现在的乡村来讲,令人担忧的是下面几个问题。

01

第一个问题:“人”

乡村的老人是“人”的最大的问题。最代表中国农业和农民的是40、50和60后,这拨人是真正搞农业的,爱土地,乡土情结很重,而且也不会离开村庄——他们也有出去的,但回来了,有在外面干的,也会回来。他们是以乡村为归依的,以土地作为主要生活来源,以农业作为主要职业。这批人现在的问题是绝望。这种绝望,不是因为他没钱,而是整个社会大变革带来的。传统的中国乡村,是一家一户、一代一代在一起;现在,老人身边常年没人。

以前,家里年轻一辈出去打工,孩子还留在农村,最起码老人还给孙子、孙女做饭,他还有存在感;现在这拨出去打工的年轻父母,小孩小的时候就带在身边,到小孩上初中时,有一个人回来陪读,初中在镇上、高中在县城。这样基本把老人跟传统的血缘关系、情感联系切断了。这些切断以后,老人不是穷,而是极其孤单。

我问过我们村的老人,他们到这个年纪,也没有什么农活。这些人一辈子干农活,当农活停掉以后,依托就没了。他的存在感、价值就没了,他就非常绝望。比如我们村,老人要么是打麻将,要么就是聚在一起,到村部听碟子。

中国几千年来追求的是一家人其乐融融,现在一下子没人了,传统的代际情感纽带断了。所以,他们主要是精神的、心灵的孤单。

我们村十几个老人,我问他们,平常讨论最多的问题是什么。他们说,讨论最多的是怎么死。生病的,一是没人管、没人照顾,二是大笔开销,他怕给后人留麻烦,也没有那么大开销的能力。他们觉得自己没用了,对儿女也没什么用了。一些老人,当他身体状况不好的时候,还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至于心理的疾病,就更没人知道了。

40、50、60后这些人,基本以乡村为归依。未来,他们的养老会成为非常大的问题。传统的养儿防老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年轻人一年就回来几天,怎么可能养儿防老?

接着是70、80后。假设他们也跟之前的人一样,归宿也还是回到乡村,但他们没怎么从事过农业,至少参与不多,这些人未来回到村里,他不从事农业,他做什么?

很有可能,这些人回来以后,就在镇上或县城买个房子,买个门面,开个小卖店——回乡,但不落村,也不落业。为什么这几年县城的房地产那么活跃,是跟这个相关。这样的话,70、80后,会跟乡村、乡土更加疏离或断根,甚至处于一种阻断的状态——阻断的状态就麻烦了。

还有一类人:小孩。上一代人出去打工,孩子丢在家里,老人看着。但这一代人出去打工,是把孩子带在身边,但他不可能有精力管孩子。所以,农二代的孩子,在城市事故率极高。

再就是孩子的心灵。原来是留守的孤独,但现在他从小在城市看到、接触的是城市对他们的不平等,从而带来心理问题——越是农村的孩子,越在意穿着、收入、是否被人家欺负。

所以,看上去是把孩子带在身边,实际上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小孩上初中,家长最起码得有一个人回来陪读。现在很多农二代,实际是被孩子的教育拖回来的。这实际上阻断了这个家庭进入城市的进程,教育本身阻断了他们城市化的进程。

02

第二个问题:“业”、产业

整个乡村,年轻人只会出,不会进。大量的人走了以后,整个乡村就没有什么人了,“业”就起不来。人都走空了,谁来做“业”?乡村振兴,怎么振兴?

现在整个农村,你看到的是产业的凋敝。原来农民都在农村,当他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在农村,他会在乡村找很多办法:怎么样把农业搞得更精细一些、产量更高一点、卖的钱更多一点;多养几头猪、多养几头牛,增加一点副业收入;再不行,去做点买卖,把这个地方的东西倒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卖,我帮你做点事,你帮我做点事……农村是靠这些。但这些东西的寄托,是人在乡村。现在,大家的收入主要是在城市挣来的,已经不指望在农村搞收入。

在农村,找不到“业”的发展出路,这是非常要命的一件事。“业”就变的越来越单一。家里年轻人出去了,土地就交给年老的人——农民还是不轻易把地荒废掉;隔壁的几家人再走,走到家里老人都没了,这些地就交给邻居、亲戚来种……基本整个农村的“业”,就只是一个以土地为生的农业了。

这是当前农业的第一个问题:乡村的经济活动更加单一化。

这个“业”的问题在哪儿?当少数人从事的农业扩大规模以后,尽管有机械辅助,但这些人的劳累程度非常之高——这是我原来没有想到的。规模扩大以后,规模效益没有出来。比如,规模可能扩大到50亩,但这个农民为了使他经营的土地一年能够多留一些收入,他尽量少雇工、少用机械。这个“业”实际上成了留在农村的这些农民的内卷。他更密集地使用自己的劳动,更辛勤地去从事耕作、从事农业经营活动,以使一年下来留在自己口袋里的现金收入多一点。

最后就变成,土地是规模了,农业是机械化了,但留下来的这些农村人因为农业收入低,他付出的辛劳程度更多。二三十亩地,一年收入也就几万块钱,如果全部雇工、机械化,就剩不下来什么钱,所以他就把很多环节自己去辛苦。

现在有些人说,扩大规模,一家经营扩大到200亩,就可以增加多少收入。但是扩到200亩,农业要素组合的匹配度要求更高,产前、产中、产后,机械化的耕种,各个环节成本的节约,需要更好的要素匹配来实现,一般农民做不到。做不到的话,规模越大,成本越高,农民为了节约成本,就更辛劳,也不可能做更大的经营规模。

所以,农业的第二个问题是:这个产业本身在不断内卷,变成少部分人靠更辛劳的经济活动留下更多现金收入,而不是想象的更加现代化、机械化、规模化。很多时候,不到农村,就容易想当然。

农业的第三个问题是:期望乡村的产业更加多样化——比如三产融合、乡村旅游等,来支撑乡村更活、更复杂的业态,但问题是,需求在哪儿?

不是所有的村庄都能通过城乡互动来实现产业多样化。我们不能把极少数村庄由城乡互动带来的变化,想当然地拓展为大多数农区都能实现这样的。

大多数传统农区乡村产业的多样化,是农工互补、农副互补,是农民靠着农业做点生计,靠一些副业、手工活动,来增加收入,跟现在很多人讲的城乡互动带来的乡村产业的多样化、产业融合,完全是两个概念。大多数村庄是实现不了城乡互动的产业多样化的。

03

第三个问题:住

住房基本反映了农民经济状况的变化,我们确实看到了农民住房状况的改善——进到乡村以后,农民相互之间比来比去,张家盖了两层楼,李家一定要想办法盖得比他高一点。

住房条件的改善,是改革以来乡村面貌最大的改变。包产到户的时候,农民有钱就盖房子,后来农民出去打工,有钱了,回来还是盖房子。这是农民基本的行为模式。它的好处是,带来整个乡村面貌的改变。问题是,乡村盖的这些房子,利用率极低。

我这次回去,是晚上十点多进的村,整个100多户的村,差不多就只有五六户亮着灯。老人不在的,年轻人出去了,这家就锁着门,常年是黑的。

这意味着,整个城市化以来,农民积累的大量资本,不是用于进一步扩大城市的资本形成,而是积累在他未来落叶归根的这些村落——回到乡村盖房、装修,不断添加房子里的东西,目的是备着他以后回来。但这些资本的利用率非常之低,几近闲置。

04

第四个问题:占地

现在农民盖房子,已经不在原来村落里盖,都盖在公路边。农民的住房从传统村落到路边,实际上是一场重大的村落改变。传统村落,是依水、依地而形成的,是为了农业经济活动的方便。现在农民为什么整体往公路边盖?这是一个人口迁移社会的表现:交通出行方便。从原来农耕社会村落的布局、空间形态,转变为迁移社会的形态。

现在,我们把去农村看到的景象整个构图起来,你看到的乡村是:第一,人——老人的绝望,农二代的归属不定,留守儿童心灵创伤;第二,农村经济活动越来越单一、农业越来越内卷;第三,农民的住房明显改善,但占了大量农民在城市积累的资本,没有进一步在城市形成更大的资本积累,而变成在乡村闲置的要素;第四,大量耕地的占用——住房的占用。

这样看来,乡村振兴,任重道远!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新的境界在我心中冉冉升起,森然,神圣,我曾无数次有模糊的预感,甚至还曾将其以语言道出,但直到此刻,我才真正体会了它的意思。我是自然的尝试,是自然向未知世界迈进的
  • 拜仁官博祝贺穆勒32岁生日:二十余载仁来仁往,你还是当年模样今天是拜仁球星穆勒32岁生日,拜仁慕尼黑官博也为这位当家球星送上了生日祝福。场上场下,穆勒之于俱乐部
  • 虽 然 如我 所 料是B E,但是希望独 孤 月和马 蓝 星在平 行 时空 里幸 福 快 乐,“世 界 那 么 大,我 们还 会 遇 见”最 后的 话 只 有:
  •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 【活动预告】Open MUJI 「周末干嘛好呢?超实用的6个论文下载网站分享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汉斯国际中文开源期刊网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Open Acce
  • 此前,当韩国中场在类似的阵型结构中为喀山红宝石 ❤️ 出战时,一直都能踢出自己最好的比赛表现,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当时老将沙托夫还在队中。在转会到喀山红宝石 ❤️
  • 但是一天一个漂酿姐姐一起玩也很快乐,她们都好善良好美好哇,有的请我喝咖啡有的给我买奶茶,还有结尾款的时候多加大红包让我自己买奶茶的,接触了陌生人生活狠狠忙碌起来
  • #100位摄影爱好者的自白[超话]#Edward_Liu小时候拿着父亲的“华山牌”胶片相机成为小摄影师,跟着父亲学拍照、学暗房胶卷冲洗。上大学以后自己攒钱买了属
  • #Jing Take#|复朗集团计划纽约上市,距离成为“中国 LVMH” 更近一步从集团丰富的国际品牌矩阵到企业名称变更,复朗集团一直致力于强调其全球视野,此次
  • 【柳州这辆“僵尸车”被投诉后,竟换个地方占免费车位】6月1日开始,柳州交警开展“僵尸车”集中清查工作。该委员会7月22日对征集到的1200多份意见进行讨论,认为
  • 没有流量,没有汰渍的年纪和势力,五年后和鹿晗一起去参加《快乐再出发》吧她是草原上最美丽公主,他是爱新觉罗最年轻的勇士。#玉骨遥过审#冷知识:流量一去不复返,江河
  • 俄罗斯海军节到来之际,俄黑海舰队司令奥西波夫告诉士兵们,亚速海的主导地位现在已经属于俄罗斯,而在黑海西部地区,俄罗斯也占有影响力优势。自特别军事行动以来,俄军进
  • 收拾心情去唱歌 初中的时候年少无知,跟朋友上山偷红薯,被菜农发现,他拿着把柴刀追了过来……我们逃到山顶无路可退,决定破财消灾,拿出仅有的3块钱递给菜农,他的怒
  • 因为时差,和国外客户沟通到凌晨12点半明天干需求[跪了]我真的太菜了,准备了半天英语词汇,信心十足,结果和客户说的时候,啊呀,左滑这么说,tool bar的se
  • 可是碗盆啊,我们是如此情谊深厚的一家人,我怎么会不知道呢。我也发自内心地祝愿他们的唯粉,从此以后,和我的人生一样,开始发烂,发臭!
  • #小耿同学的独家话题# 微博现在俨然成为了一个小天地朋友圈发个东西每次都要手动屏蔽一大波人休班了点开从前人的朋友圈空间都被限制了[微笑]没联系没交集也就那样了
  • 大巴晚点了一个钟头,顺路认识了两个超级好的男生couple一直在帮我翻译西班牙语,Tossa de mar是他们的家乡诶,跟他们聊天好开心。西班牙的拖延症和人情
  • 学术研究、政策制定、金融支持、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运营管理、教育培训、宣传推广、国际交流等等,不管是哪行哪业,只要对民宿发展做出来特别贡献,就有可能获得中国旅游
  • 对政府来说也是一箭三雕:第1个是能够活跃新房的销售,民间的利润又可以进入社会大循环了,GDP更有保障了。大家也不要小看公租房,像长沙前期有很多早年建成的房子,成
  • 但还是那句话:补剂不能代替“训练”即使补剂吃出“花”训练是渣,也是没有任何意义~ #健身##健美##运动##运动教室##健身补剂评测中心STC##运动补剂# 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