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创原建设高新在行动”(三)

编者按:“原”上风起,科创正劲,西安高新区秦创原建设如火如荼。一年来,高新区坚持以促进“双链”融合为主线,以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高新技术企业为目标,加力加速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争当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即日起,平台策划推出“秦创原建设高新在行动”专题报道,以秦创原建设中的高新力量,献礼陕西省第十四次党代会。

西安高新区:布局重大科创项目 加速秦创原“三区”建设

秦创原是当前陕西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最大的风口,在全省势如破竹推进秦创原建设的大背景下,作为全省科技创新的主战场、主力军,西安高新区也以“四个高新”建设为抓手,立足“打造秦创原平台使命践行区、核心引擎区、示范样板区”目标定位,开启了轰轰烈烈推进全域建设秦创原的新局面。

加快平台类项目建设激发强劲创新活力

初夏时节,万物峥嵘。驱车沿西太路南下,在西安高新区的丝路科学城片区,林立高耸的塔吊、轰鸣作响的工程机械、往来穿梭的运输车辆,正共同奏响着高新区全域建设秦创原的最强音。

首先映入眼帘的秦创原西安科创基金园,是“前海模式”在内地复制的首个样本和发挥前海“服务内地”作用的重要空间载体。目前,该园已建成投用,部分金融机构先期入驻的同时,园区也正在加快引入总部金融机构、股权投资机构、金融科技企业、专业化金融中介机构等。2022年,预计将引进私募股权投资机构30家以上,签约入驻企业达50家,提供10亿元投融资支持,助力更多企业实现科技金融互乘放大效应。

不远处的秦创原集成电路产业加速器(西安电子谷核心区)项目如今也已初具规模,这个由40余栋建筑组成的“西安最大产业加速器”沿着翠微路延绵数百米,气势颇为雄伟壮观。未来,这里将聚集600家企业,带动3万人就业,成为秦创原电子信息产业转化的重要承载地。

今年4月8日开工建设的秦创原·上市企业园也是西安高新区加快秦创原建设的一大举措。该园将以“总部+研发”为主,建成后聚集35家上市企业,打造秦创原上市企业集聚高地,通过发挥上市及拟上市重点企业辐射带动的龙头效应,逐步形成“基础研究—科研转化—集群培育—服务输出—智能制造”的融合体系。

除了秦创原西安科创基金园、秦创原集成电路产业加速器等平台类项目。在丝路科学城规划的“十个特色产业组团”中,西安高新区还瞄准前沿领域和前瞻技术,借助科研院所、重点高校的力量,分别布局有以秦创原·先进阿秒激光大科学装置、秦创原·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为代表的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以西电宽禁带半导体国家工程中心、国家先进稀有金属材料技术创新中心、陕西空天动力创新中心等为代表的高能级科技转化平台,并全力以赴推动项目于2022年全部建成投用。

上述平台项目全部建成投用后,西安高新区的科技创新实力将得到进一步增强,拥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个、国家级创新平台14个、省级创新平台122个、新型研发机构186个,并形成以中科院系、高等院校系、重点企业系为代表的秦创原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从而激发出更为强劲的创新活力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推进产业类项目壮大“55611”现代产业体系

秦创原建设说到底就是要推进更多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实际上,在丝路科学城、丝路软件城两大高能级片区规划之初,西安高新区便按照全域建设秦创原目标任务,引培落地了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并积极借助这些企业的科技创新实力,加快推进“55611”产业中电子信息产业、智能制造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汽车产业等产业孵化转化类平台建设,努力推动科技创新向产业转化发展。

时光回溯到2021年,在丝路科学城启动建设当月,西安高新区就启动了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涉及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和基础设施等领域的27个重点项目。而2022年,迈入“四个高新”建设提速年的西安高新区又围绕建设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两链融合“促进器”,以科创项目和科创企业为主要抓手,全面推进182个秦创原重点项目建设,力争早日实现秦创原使命践行区、核心引擎区、示范样板区的目标。

日前,记者走访了解到,在西安高新区丝路科学城中央创新区,陕建集团总部大楼、中铁三局科创中心、中铁二局盈创中心、丝路创智谷等一批重磅项目加速推进建设;长安园通讯产业园里,随着中兴通讯二期、奕斯伟集成电路产业基地、高研电器设备生产基地、莱特 OLED 材料研发生产基地等一批建重点项目的建设,园区产业链条进一步明晰,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在草堂科技产业园,西电集团智慧产业园、埃顿高端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比亚迪12gwh动力电池扩能项目、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等项目如火如荼建设,也将进一步推动高新区“55611”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成势。

再将目光转向丝路软件城。海康威视西安科技园、大华西安研发中心、和利时西北总部基地、诺万光电显示控制系统产业化研发基地等项目也在提速建设,支撑起该区域“2+5+N”的产业发展格局。其中,海康威视西安科技园主要用于物联网传感技术等领域的技术研究以及产业化,不仅可以带动近15000人的就业,同时将助力高新区做大做强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相关产业;和利时西北总部基地项目是和利时集团除北京、杭州之外的第三个基地,建成后将成为和利时在国内最大的研发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

提速公建配套类项目建设营造宜居宜业环境

平台类、产业类项目如火如荼推进的同时,西安高新区也高度重视高品质城市建设,通过加快推进丝路科学城、丝路软件城区域内各类配套类项目建设,不断均衡完善区域基础配套体系,为秦创原建设夯实基础、筑牢根基。

当前,在丝路科学城、丝路软件城两大片区,一所所学校、医院等民生项目已经相继落地,一个个公园、绿地、公交、地铁、云巴等各类配套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一大批住宅、商业街项目正在全力建设……今年五一前夕,相继建成开园的永安渠海绵城市生态公园和仪祉湖公园再提升区域城市品质的同时,也成为市民群众新的打卡地,永安渠商业街、西安大剧院等也将在不久建成亮相。

而今年4月26日,西安高新区丝路软件城和丝路科学城两大重点区域33条市政道路正式通车,进一步推动了西安高新区产城一体融合发展,也为上述区域项目加快建设、企业创新发展、群众工作生活创造更加便捷的通行环境。

秦创原建设东风正劲。西安高新区将抢抓机遇,充分释放国家自创区、硬科技创新示范区优势,狠抓秦创原平台建设和创新能力提升,持续引育一批含金量足、含绿量高、含新量多的好项目、大项目,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区建成面积将达到200平方公里,聚集百万科创人才,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价值高地和西部产城融合的新典范。
(高新融媒记者 杨皓)

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 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

2017年以来,甘肃省深入贯彻“三新一高”导向,紧扣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负重自强、顽强拼搏,推动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顺利开局,在甘肃发展史上书写了崭新篇章、留下了厚重印迹。
  新时代,在社会各界倾力支持和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下,甘肃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西北老工业基地重新焕发生机,陇原振兴迈出坚实步伐,作为国家生态屏障、能源基地、战略通道、开放枢纽的功能定位愈加凸显,一幅壮美画卷正在陇原大地徐徐展开。
  新时代,甘肃初步构建起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发展动能加速转化,营商环境逐步优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生态保护大见成效,发展条件得到改善,发展后劲正在不断积蓄迸发,展现出广阔的发展空间、美好的发展前景。
  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实现量质双升
  2017年,甘肃省提出,要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提升综合实力。
  五年来,甘肃坚持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助推高质量发展,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传统产业“三化”改造深入实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建成全国首个百万吨级页岩油开发示范区和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兰州新区经济增速连年位居国家级新区前列。科技创新取得重要成效,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5.12个百分点、达到56.42%。
  2021年12月,甘肃省提出,要紧扣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认真贯彻落实“三新一高”导向,大力实施强科技、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行动,统筹经济和生态,统筹城镇和乡村,统筹发展和安全,努力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赢得先机主动、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争先进位。
  今年,甘肃有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聚焦各项既定目标任务,抓机遇、强作为、求实效,经济运行实现起步稳、开门红。一季度,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479.1亿元、同比增长5.3%。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市场主体活力迸发
  营商环境是重要的发展基础,是企业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的关键。近年来,甘肃持续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积极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千方百计为市场主体纾难解困,不断强化营商环境“软实力”,构筑高质量发展“硬支撑”。
  办事更便捷。全省税务行政审批事项减至1项,取消1107项涉税资料报送,新办企业半天内可领发票;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办证慢、多头跑等难题得到有效破解。兰州新区推行“独任审核”,将审批权限充分授予窗口,实现“审核合一、一人通办”。
  服务更到位。在各市州和县区设立101个招商引资项目代办服务机构,初步形成省市县三级代办服务网络。积极化解涉企历史遗留问题,不断提振企业投资甘肃的信心。
  支持更实在。“不来即享”举措不断升级,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一键即享、直达快享。落地实施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等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今年一季度,全省新增小微企业贷款274亿元,同比增加86亿元。
  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激发了实体经济活力,企业来甘肃投资兴业的信心倍增。截至2021年底,全省市场主体累计达203.27万户、同比增长8.87%。
  基础建设扎实推进,发展支撑不断强化
  近年来,甘肃深入实施交通提升行动,努力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通道和区域综合交通枢纽。五年来,建成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2443公里,新建铁路1408公里,累计通航城市111座,执行客运航线239条,逐步形成了以铁路、高速公路为主体,民航、普通国省干线为补充的立体综合交通网络。
  水利、新基建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引洮供水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全线建成投运。当下的甘肃,基础设施“先行官”的作用愈发突出,发展空间持续拓展。一个个重大基础设施工程,为全省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重要保障。2021年,包括基础设施在内的208个省列重大项目共完成投资2059亿元,较2020年增长306亿元,增幅17.43%。
  深化改革亮点纷呈,对外开放形成新格局
  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上下功夫,注重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
  数字政府建设步伐加快。全省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初步实现“一号响应”,投资建设项目审批平台初步实现“一网通办”“掌上办”,疫情防控管理平台全面上线运行,公共资源交易实现全流程电子化,中小微企业在线融资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甘肃省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亮点纷呈、成效显现,政务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发展动力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甘肃省积极参与、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出台新时代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五个制高点”规划,深度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着力打造向西开放大枢纽、大通道,“三大空港”“三大陆港”建设扎实推进,成功举办兰洽会、文博会、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等节会,加快形成内外兼顾、陆海联动、向西为主、多向并进的开放新格局。
  目前,甘肃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设立13个境外商务代表处,41家企业累计在境外设立121个国际营销网点。2021年,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总额达224.4亿元、同比增长30.5%,占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的45.7%。
  生态环境有效保护,绿色发展成效显现
  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是甘肃肩负的重大使命。甘肃省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精准治污,守护绿水青山最美底色。近年来,甘肃省把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基础性、底线性任务,“十三五”时期各项约束性指标和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如今的陇原大地,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
  多措并举,筑牢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甘肃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近年来,甘肃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主动担负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排查4个水系36条重要干支流的入河排污口,持续改善河湖面貌,“母亲河”清水长流,黄河流域甘肃段呈现勃勃生机。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效显现。初步构建全省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体系;严格落实能耗“双控”制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建立相关工作机制,组织对7大行业重点控排单位开展碳排放核查,全省“十三五”时期碳强度累计下降率达35.44%,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踏上新的赶考之路,甘肃正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国家所需、甘肃所能、群众所盼、未来所向统一起来,持之以恒推动创新型、绿色型、效益型增长,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努力谱写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新篇章。

  数据来源: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

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 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

2017年以来,甘肃省深入贯彻“三新一高”导向,紧扣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负重自强、顽强拼搏,推动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顺利开局,在甘肃发展史上书写了崭新篇章、留下了厚重印迹。

新时代,在社会各界倾力支持和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下,甘肃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西北老工业基地重新焕发生机,陇原振兴迈出坚实步伐,作为国家生态屏障、能源基地、战略通道、开放枢纽的功能定位愈加凸显,一幅壮美画卷正在陇原大地徐徐展开。

新时代,甘肃初步构建起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发展动能加速转化,营商环境逐步优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生态保护大见成效,发展条件得到改善,发展后劲正在不断积蓄迸发,展现出广阔的发展空间、美好的发展前景。

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实现量质双升

2017年,甘肃省提出,要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提升综合实力。

五年来,甘肃坚持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助推高质量发展,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传统产业“三化”改造深入实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建成全国首个百万吨级页岩油开发示范区和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兰州新区经济增速连年位居国家级新区前列。科技创新取得重要成效,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5.12个百分点、达到56.42%。

2021年12月,甘肃省提出,要紧扣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认真贯彻落实“三新一高”导向,大力实施强科技、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行动,统筹经济和生态,统筹城镇和乡村,统筹发展和安全,努力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赢得先机主动、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争先进位。

今年,甘肃有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聚焦各项既定目标任务,抓机遇、强作为、求实效,经济运行实现起步稳、开门红。一季度,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479.1亿元、同比增长5.3%。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市场主体活力迸发

营商环境是重要的发展基础,是企业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的关键。近年来,甘肃持续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积极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千方百计为市场主体纾难解困,不断强化营商环境“软实力”,构筑高质量发展“硬支撑”。

办事更便捷。全省税务行政审批事项减至1项,取消1107项涉税资料报送,新办企业半天内可领发票;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办证慢、多头跑等难题得到有效破解。兰州新区推行“独任审核”,将审批权限充分授予窗口,实现“审核合一、一人通办”。

服务更到位。在各市州和县区设立101个招商引资项目代办服务机构,初步形成省市县三级代办服务网络。积极化解涉企历史遗留问题,不断提振企业投资甘肃的信心。

支持更实在。“不来即享”举措不断升级,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一键即享、直达快享。落地实施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等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今年一季度,全省新增小微企业贷款274亿元,同比增加86亿元。

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激发了实体经济活力,企业来甘肃投资兴业的信心倍增。截至2021年底,全省市场主体累计达203.27万户、同比增长8.87%。

基础建设扎实推进,发展支撑不断强化

近年来,甘肃深入实施交通提升行动,努力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通道和区域综合交通枢纽。五年来,建成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2443公里,新建铁路1408公里,累计通航城市111座,执行客运航线239条,逐步形成了以铁路、高速公路为主体,民航、普通国省干线为补充的立体综合交通网络。

水利、新基建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引洮供水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全线建成投运。当下的甘肃,基础设施“先行官”的作用愈发突出,发展空间持续拓展。一个个重大基础设施工程,为全省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重要保障。2021年,包括基础设施在内的208个省列重大项目共完成投资2059亿元,较2020年增长306亿元,增幅17.43%。

深化改革亮点纷呈,对外开放形成新格局

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上下功夫,注重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

数字政府建设步伐加快。全省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初步实现“一号响应”,投资建设项目审批平台初步实现“一网通办”“掌上办”,疫情防控管理平台全面上线运行,公共资源交易实现全流程电子化,中小微企业在线融资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甘肃省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亮点纷呈、成效显现,政务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发展动力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甘肃省积极参与、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出台新时代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五个制高点”规划,深度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着力打造向西开放大枢纽、大通道,“三大空港”“三大陆港”建设扎实推进,成功举办兰洽会、文博会、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等节会,加快形成内外兼顾、陆海联动、向西为主、多向并进的开放新格局。

目前,甘肃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设立13个境外商务代表处,41家企业累计在境外设立121个国际营销网点。2021年,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总额达224.4亿元、同比增长30.5%,占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的45.7%。

生态环境有效保护,绿色发展成效显现

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是甘肃肩负的重大使命。甘肃省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精准治污,守护绿水青山最美底色。近年来,甘肃省把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基础性、底线性任务,“十三五”时期各项约束性指标和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如今的陇原大地,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

多措并举,筑牢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甘肃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近年来,甘肃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主动担负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排查4个水系36条重要干支流的入河排污口,持续改善河湖面貌,“母亲河”清水长流,黄河流域甘肃段呈现勃勃生机。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效显现。初步构建全省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体系;严格落实能耗“双控”制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建立相关工作机制,组织对7大行业重点控排单位开展碳排放核查,全省“十三五”时期碳强度累计下降率达35.44%,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踏上新的赶考之路,甘肃正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国家所需、甘肃所能、群众所盼、未来所向统一起来,持之以恒推动创新型、绿色型、效益型增长,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努力谱写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新篇章。

数据来源: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人力自然是不比如今的机械作业来的高效快捷,又因为资金原因请不上专业团队,村里所有的青壮几乎都来参与了这次作业。在这种时刻总是能看出中国人的团结,大家为了自己生活
  • 他得的奖太多了,家里可能都摆不下了。其他面议。
  • 宜家宜商能越野 满足用户全场景驾控需求 作为一汽-大众成立30周年之际重磅推出的旗舰产品,揽境不仅是大众全球目前最大的一款SUV,超越大众、比肩豪华的内外
  • 由于国外的牌子对中国文化缺少深入了解,他们在设计上缺乏想象力,每年春节时设计出的中国限定版大多惨不忍睹,最爱使用中国红,看到他们的产品真的让我感觉他们太不了解中
  • 累计为湘子爷诵念经文《高上玉皇本行集经》237部经文,《玉皇宥罪锡福宝忏》786部经文 王常月祖师在《初真戒律》中,规定道门弟子,无论出家在家,“每日早晨焚香诵
  • #比特币[超话]# #数字币每日行情# 以太坊短线的行情也是反弹了上来,到了4268一线的位置,短线下方4188的多单,目前也是走出了80个点的利润空间,跟上行
  • 各国认证标准地区 标准代号标准名称 适用产品 国际IEC 62133 便携式密封蓄电池和蓄电池组的安全性要求便携式二次锂电芯便携式二次锂电池移动电源北美UL 1
  • 少なくとも私は待つ価値のあるものがあります。私は敗北するかもしれないし、自分を見失ってしまったり、どこにも到着できないかもしれないし、すべてを失ったかもしれない
  • 。馬は長い道のりを走るだけで、本当の実力が見えてきます。
  • 书中讨论的“宪法”不是一个简单的文本或某种西方的普世理论,而是站在中国宪法(尤其是“八二宪法”)的自身实践基础上,展现中国宪法和制度的自身逻辑与发展道路。“八二
  • 处女座你认为你有共识,直到最近的排名打破,但快速重新评估一下,因为你可能已经有足够的支持。这样你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自己的时间,或者把你的时间预留给更好的事情。
  • 5、 不管私交多好,去对方家里拜访的时候一定要带礼物,既代表了自己的心意,还能让对方家里人感觉到你很重视他,也给他脸上贴金,这样你们的关系才会越来越好。因为这个
  • 行善者,日久必随其愿;行恶者,日久必毁其成。观善者,可知己不足;观不善者,可警己过。
  • #滨州身边事##泉州微爆料# 【全国疫情风险地区高8中92,泉州市疾控中心发布健康提醒】#31省区市新增本土确诊降至个位#、#北京昌平天通北苑第二社区降为低风险
  • 杭州婚礼|浪漫主义白紫色户外婚礼木守西溪-婚礼配色:白色➕紫色婚礼主题:浪漫小众紫色系列-紫色代表着浪漫整场婚礼采用了淡紫色与深紫色的搭配,整体色调统一且不单调
  • 第一次通电话11.27二十四分钟 第一次换情头也是11.27 古风哦 第一次送礼是个小恐龙 生日礼物 后来给她买了巧克力呀因为她说喜欢 我的小孩无需羡慕别人哈哈
  • 调查发现,我国年轻人普遍对互联网行业更加热衷,如果有选择,都尽可能选择互联网行业和企业的工作,哪怕去送外卖也不进工厂。采访团在首钢园内尝鲜体验冬奥场景下的5G创
  • #ninepercent毕业二周年快乐##NINEPERCENT[超话]#@NINEPERCENT官博#Regardez# Kaia Gerber at Met
  • 说实话比赛打完几个小时,大家嘴上都说着没事已经很好了,其实心里难过得一比虽然第一轮3/0大家看我们直播都是轻轻松松的还一直开玩笑说反内卷,但其实我们队的每个人真
  • 喜欢的人满口称赞,一般般喜欢的人就还好,你猜我是喜欢还是一般般喜欢[哈哈][哈哈]具有特色建筑和保持原有风格的房屋,一下车就让人身临其境,感受不一样的烟火气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