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八苦

佛家对人生看的透彻,把人生之苦分了类,谓之“七苦”或者“八苦”。七苦是什么呢?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八苦呢?就是在七苦后再加一个五阴炽盛苦。
下面,就我俗人的浅见,对人生八苦,仔细述说一番。
生苦。
又可分为受胎之苦,种子之苦,增长之苦,出胎之苦。
如果把人生划分成成孕、出产、成长、衰老、死亡等阶段,那么,生苦是在成孕到呱呱坠地这一段。
首先须知,佛家的“生”苦,并非“漫漫人生”之“生”,而是“出生”之“生”、或“生产”之“生”。
其次,在我看来,此处所谓之“苦”,只是佛家一厢情愿的苦。实际上,此苦算不上是苦。为什么这么说呢?古人谓人之成人,乃“父精母血”所成。母体受孕,所苦者,在母,而不在婴。
母体受胎之后,母亲须受妊娠反应之苦,受行动不便之苦,受临产腹痛之苦,受出胎之苦……“生”之种种苦楚,皆在母身。佛家之谓生苦,言婴不言母,愚以为,有本末倒置之嫌。
第三,佛家对于生苦的理解,似乎全是按成人的臆猜得出的。佛家所谓的出产之前在母腹中的煎熬,均难成理。
另出胎之苦,或许会有。但是,婴孩落草,尚属懵懂,即便有苦,亦难深解,难形之于体,亦不铭之于心。用这种没有记忆、感知模糊不清的“生苦”,来说明人生即苦海,其力度稍嫌薄弱。
故曰生苦,似可略而不计。
老苦。
佛家谓此苦有二:一者增长;二者灭坏。
生苦之中,也有“增长”一说,是说受胎之后在母体内的成长过程。老苦之中,所云增长,其实是衰老的过程。此所谓增长之苦,是指精力渐衰、容华不再、行动不便的苦楚,此苦是与青壮时的对比而产生的。其实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故而,若只是对比而觉此苦,亦自寻烦恼。
所谓“灭坏”,和增长相去不远,即“盛去衰来,精神耗减,其命日促,渐至朽坏”,可不论。
病苦。
此苦佛家分之甚当。谓之身病、谓之心病。
佛家对病苦分之虽当,然论之不确。佛家之论身病、心病,将二者生生割离,似乎看不出二者的联系。病有从身而起,行之于心者;亦有自心而发,祸及于身者。凡俗之躯,身心相关,故而未有身心两不相干之理。
病苦为人生一大苦。小病小痛,人且不能受,况不治之恶疾乎?生不能,死不得,日日煎熬,身心俱痛,是苦实实难耐!
所谓心病,佛家谓之苦恼、悲哀,乃事情不顺所由。此或可谓之小苦。
死苦。
所谓死苦,佛家别之为病死和横死。
病死之苦,在于死前的身体疼痛,在于死前的精神恐惧。此自然死亡。
横死指水火、刀兵、马踏、车伤、悬梁、服毒等,所谓“热血煎心”之苦。此非正常死亡。
死之可谓苦,一则在面对死亡的态度,二则在死亡的过程。
如若把生死看的透彻,视死亡为归于本宅,则心不为死所怖,死苦可减。
死亡的过程,无论病死、横死,只要短暂,苦则减少,如若漫长,则确为苦。
爱别离苦。
中国有句常说的话叫“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可是,从古到今,棒打鸳鸯、劳燕分飞的悲剧从未停止上演过。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情感上的痛苦是最能让人让人肝肠寸断的。
爱别离,从字面上说,就是深深相爱却生生别离。也就是有缘分产生情感,却无缘分两厢厮守。你要这样的理解也对,只是你把佛家的爱别离缩小了。
佛家之谓“爱别离”,乃是“平常最所亲爱之人,最所好乐之物,倏然乖违离散,不得共处,心神念念恋慕忧戚”,故而云苦。
爱别离,这爱,是大爱,包括亲情之爱,爱情之爱,友情之爱;这爱,可以是人对人的,也可以是人对物的。
爱别离苦中,让人一见而联想到的,自然是相爱又相离的情人之苦。
爱而别离,可以谓之凄美。因为没有完结,没有下文而让人有想象的巨大空间,可以把现实中没有上演的情节用空想、幻想、梦想的形式演绎出来,而且大多数情况下,会朝着圆满的方向去构思。
其实,就爱情而言,爱而别离,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当你在柴米油盐的搅扰中面对人生的时候,许多东西就退居次要位置了。现实,有时候会把美好的物什撕得破烂不堪,现实,也会让人看见那一袭华美的袍上蠕蠕爬行的成堆成行的虱子。你愿意你曾经为之神魂颠倒,你曾经为之茶不思、饭不想,你曾经为之众叛亲离,你曾经为之陪上全部青春的情感在岁月的冲刷、在现实的琐碎中褪色、消失么?
受过爱别离苦的,就把相爱——别离珍藏着,随时翻出,细细品位,慢慢欣赏,莫为之悲,勿因之泣,要知道,没有得到的,永远是最美的。
经得此苦,方可悟得人生。佛家云苦,使众生惧。众生不经此苦,如何参的透人生,如何出离红尘?
怨憎会苦。
常言说得好:“不是冤家不聚首”,可见,冥冥之中,上天已经把一切都安排好了。或许,你觉得这是宿命,但许多时候,现实何尝不是宿命的真实演绎。千百年来,人们一直都在对自己的生命、生活进行着总结。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叫做“夫妻是前世的冤家,父子是上辈子的仇雠”。这就是对人生的总结,你觉得对么?在我看来,自是有些道理的。
人生之中,许多事就是这样,你不愿意眼见的,他偏偏在你眼前晃荡;你朝思暮想的,他常常与你天各一方。思念、怀恋或许有些忧伤,有时默默品味,倒不失为人生一道美丽的风景。憎恶就不同了,伤身、伤心。佛家之谓“怨憎会”为凡俗之苦,是有些见地,有些眼光的。
你平常最厌恶、憎恨、怨仇的人,你当然希望永远不要见到才好。可是,人生偏偏不顺你的意,那人不但你能见到,而且常在左右,你能忍得几时?
怨憎之会,首恶者为夫妻怨憎会。鸳鸯之侣,人皆慕之,然人世间更有一种夫妻,二人如前世有宿孽:和,和不了,离,离不得。人生之苦,莫大于此。世俗之中,有种种牵绊,便是如今日之婚嫁自由,也不见得怨憎会的夫妻就能走出牢笼。所以,我以为此乃首恶。
父子、母女亦有怨憎会者。然因亲情,亦可化解。人世之中,什么样的都有,那些泯灭了天良的不在论列。
同事之中,怨憎会者,多因功利所起。此之化解,在两个字——“豁达”。若能做到,不为此苦所恼;做不到的,亦自寻烦恼,可不管他。
其它如有深仇大恨者,怨憎相会,亦人生一恶。
怨憎会苦,说到底,也就是情苦。欲离此苦,先去情欲。哈哈,常人能出情欲者有几?此苦可惧凡俗人之恋世心。
求不得苦。
前面说到怨憎会之苦,说到爱别离之苦。就字面而言,爱别离之对怨憎会,正可谓辩证。这世间的事,大抵如此,深爱而天各一方,怨憎而如影随形。其实,在我看来,爱别离从狭义而言,亦可归入求不得,爱着的,总想得到,而现实中,往往得不到,此亦求不得也。
佛家所谓求不得,指“世间一切事、一切物、一切学问、一切智识,本所好乐希求,而不能得”,由此导致“爱涎绕心,如痴如醉,心中焦灼”,故而谓之苦。
说到这里,可做一总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此四大苦,皆起于自然,人生而不罹此四种苦楚者,无人矣。便是栖身佛门,也躲不过,只能生生忍受。所望者,今生持斋念佛,潜心修为,以待成仙成佛,脱却肉身,方能解脱。然人生苦短,享乐亦恐为时太晚,谁能受得清苦。再说了,便是受得清苦,今生也难逃此四苦,寄望来世,或者更遥远的未知,凡俗如我者,哪里能等得?
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此三苦,皆由情生,救之之法,在“寡欲”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呐。快意恩仇,是多少人所艳羡者。在我看来,“寡欲”大可不必,有恩的报恩,有怨的抱怨,人生谁不想适意呀?便是要成佛成仙,不经此三苦,如何参得世情透?
五阴炽盛苦。
此苦实是对七苦的总结。五阴者,色、受、想、行、识是也。色者,目之所见也;受者,心之感知也;想,脑之所虑也,行,身之所动也,识,心之见解也。见色而惑,此色非惟女色,所谓“使人目盲者也”;心受苦乐,而起顺逆之叹;遇事缓急,反覆推思;身之所动,心之所牵;是迷是醒,谁具慧眼?人生之苦,尽在是中。五阴炽盛,苦之所由也。

[奥特曼]【洞玄灵宝飞仙上品妙经】经名:洞玄灵宝飞仙上品妙经。撰人不详。四经同卷。
道言:《飞仙经》者,出於太原之山玄妙宫中。真人空虚法师,与十方太上五岳仙人,九天玉女七十万人之众来,在玄都玉京紫玉台之上,说《三昧无量神阮大经》,化於天下。当尔之时,诸天仙众三十二万人来,稽首请问天尊曰:我等弟子,愚心六极,不解开闭。昔蒙先师垂眷,赐授黄赤紫符、三洞真秘,行道救人,不自中替。今世浅薄浮逸,人多不信道法、三洞之化。其愚人皆信邪倒见,当入九幽长夜之府,无有出期。愚人不信,无复奈何?大劫运至,天地将坏。不久水来,荡除九亿万众。人民崩散,与泥同流。如水归海,何可以为化?天尊大慈之心,不审如此薄顽之人,何以救之?当有异法,可得闻不?

天尊曰:汝所问甚是善哉,无量之道。今有仙人之术,子但谛听,当次受汝。

道言:閰浮之国,化而不信。欲求升仙,先求受箓。黄赤紫符,开导之源。后得三师,过度分了。得真人无量三十六部经契,三天大明。以受神咒,杀鬼生人。道士治病,救济百姓,当受此经。大无之众盘驮,九天兵符,召箓百鬼。云雷大符,天捍厄。太一真契,得仙之本也。道士以受此内外法箓,便成仙人。得道之次,当如法行道。功满三千,白日升天。庚申甲子本命日,六斋十直。亦当烧香行道,消灾散祸,安宅求福。一二行之,不得自隐而行之。考及子孙,七祖父母,当受长夜九幽。不但自身,即令下贱贫穷。口舌官事,日日虚使,吏兵从其身。子欲求道,在子心也。

一心奉道,亦得飞仙。助人作斋,亦得飞仙。当路作井,亦得飞仙。教人作善,亦得飞仙。供养道士,亦得飞仙。救拔法门,亦得飞仙。敬重老少,亦得飞仙。月月建斋,亦得飞仙。斋满三七,亦得飞仙。不食供师,亦得飞仙。口不说恶,亦得飞仙。一心敬法,亦得飞仙。不贪世业,亦得飞仙。不炔粖仯亦得飞仙。不坏人心,亦得飞仙。不求好胜,亦得飞仙。无有偏心,亦得飞仙。平等一心,亦得飞仙。口常好语,亦得飞仙。布施道士,亦得飞仙。看侍疾病,亦得飞仙。借贷贫穷,亦得飞仙。立治斋堂,亦得飞仙。桥梁度人,亦得飞仙。施人经书,亦得飞仙。火起助灭,亦得飞仙。救人悬乏,亦得飞仙。水中接人,亦得飞仙。念师忆道,亦得飞仙。昼夜烧香,亦得飞仙。助人斋厨,亦得飞仙。为人立行,亦得飞仙。供养给师,亦得飞仙。不使师怒,亦得飞仙。念道修行,亦得飞仙。与师屋舍,亦得飞仙。奉师勤苦,亦得飞仙。心常向道,亦得飞仙。日日长斋,亦得飞仙。不偷人物,亦得飞仙。行道不厌,亦得飞仙。好善礼拜,亦得飞仙。施人巾帽,亦得飞仙。爱念孤贫,亦得飞仙。教化弟子,亦得飞仙。天祖年输,亦得飞仙。岁食不缺,亦得飞仙。不有违道,亦得飞仙。投命为师,亦得飞仙。种树千根,亦得飞仙。渡头渡人,亦得飞仙。

道言:道士求仙学道,第一建斋,便有万神在空玄之中,吏兵万兆悉在斋堂之中。子等一心,得讲论法事。达此无量飞仙,天人万兆,玉女一十万人,太上无数之人,来下看人作斋。斋法在勤,子等不可不慎之。

道言:尔时,飞天仙王,天帝仙王,三十六天仙王,复有仙乡童子,仙威童子,仙郡童子,仙度童子,仙鸦童子,仙真童子等,三万六千人,俱到大罗宫中,巡谒天尊。头面着地,稽首作礼。欢喜踊跃,依位而坐。围绕天尊,三匝毕竟。侍座良久,虔恭作礼。仰承威光,得见诸天大圣。今同会听,受《飞仙经》弥日继夜。是时,众中有一仙人,姓昊名刚文,与太上真人论议,於义不得解释。仙王时即上白天尊:未审二人孰是孰非,於众座思胜。伏愿天尊,赐垂判释。

天尊即语:刚文无理,退仙之位,令在月中,伐於桂树。不得同侣于今尔。是时,仙王重白天尊:今日侍座,实为倾喜。如此大圣等众,有三万六千人,同在道前。圣人真人仙人,如斯等众,并是往时贤哲法师。於虚空纵,有修功立德。成道因缘,今由忘矣,不识仙圣阶品。及将来世,学仙道士,诸善男子善女人等,悉皆不晓。及诸布施,入於道场功德,学於长生,度脱泥丸因缘。伏愿天尊,次为解说。使来世人,知善桥梁,知善因缘,知善福田。尔时,天尊在玄都玉京七宝台中,举身弹指,叹言:善哉,善哉。天堂悉皆振动,即告仙王卿等,须能作此问,开悟一切。将来后世,甚为要乎。今当以次,为汝开示昔日因缘。作大舟檝,作大桥梁。作善因缘,作善福田、盛听在心。汝昔从无量劫来,从生至死,今日得登天王之位。功德如此,不可思议,皆从修来。汝等功德成就,渐登无上道果。六通智慧,往诸下座。圣有九品,真有九品,仙有九品。卿解乎?如此等众,并是往昔开光元年,龙汉赤明,皆逐劫而来。修功立德,输转生死,入诸地狱。擭汤炉炭,刀山剑树,铜柱铁床,吞火食炭。或作畜生身,种种讫竟。今得成就,至长寿处,不生不死,湛然当住。仙王汝等须皆知,凡圣不相去离。凡人学道至仙,从仙至真,从真至圣,从圣如许积功,皆从凡人间来。譬如造台,先从下起。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故谓功满三千,白日升天矣。


修行凭的就是一颗心,只有这颗心有清有浊,有愚有智,外形上难以区
老子在《道德经》开篇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指出,人们刻意言说和追求的一切事物,都不是真正的大道,真道是一种无法描述的状态,谓之杳杳冥冥、玄之又玄,只在于用功行去体悟,而不是去追求得到。
老子是历史上第一位提出“道论”的人,他为“道”字赋予了哲学化的思考和形象化的代称。

春秋战国之际的百家虽有不同言论流派,但皆认为自我的意识主张是合道的。

在这其中,尤以孔子及其推崇的为人处事之道最为后人津津称颂。

读《论语》时,孔夫子一句“朝闻道,夕死可矣”让很多人不解。

夫子舍生而追求大道的精神虽然可嘉,却为什么在得悟大道之后而心甘情愿地牺牲生命呢?

其追求的这份“道”,又代指的是什么?

此处之道,和老子口中的“道”是一样的概念吗?

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句话出自于《论语·里仁篇》,字面意思是说:“早晨闻知了‘道’,即便是在傍晚的时候死去也不会遗憾的。”
在当今的语言环境中,通常把此处之“道”解读为真理。追根溯源,此解本出自朱熹对《论语》所作的注释。
朱子曾说:“道者,事物当然之理。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

这一解释后来被明清两代定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时至今日影响依然巨大。

其实,仔细推敲朱子对“道”的解释,从中不难看出一些道家思想。

朱子原话意思是说,道是万事万物本来的自然模样。如果能够明白万物之道是什么,则不论生死都是可以淡然相待的,所以朝闻道而夕死也是没有什么遗憾的。

在朱子的解释中,暗含着庄子生死齐一的人生价值观。不论是生还是死,也不论是人还是物,天地万物都应该按照他们本有的自然之理去运行,如阴晴雨缺、生老病死,这些都是人的意志不可违抗的真理。

真正的闻道,在于明白了人们的些微主观欲求在这些真理面前是微乎渺小的,以有涯的认知去试图掌控无涯的大道,必定会终无所得。

以此看来,朱熹的观点与庄子在《养生主》中提出的“安时处顺”的道理有着莫大的相似性。

然而,儒家讲治身,道家讲修真,二者何以来的思想传承呢?
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主张人们应该把求识和内省结合起来,由此才能对所学之道产生独特的感悟。

但庄子却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他并不提倡人们把一生都致力于穷学究理。

儒道两家之主张明显相悖,并且庄子在文章中数次以孔子为嬉笑的对象,二者又怎么能够同源呢?

其实,这只是知其一的表现。在孔子问礼老子的故事中,老子虽然没有给出对方明确的问题答案,但孔子从其身上理应是学到了某种精神特质的。

儒家所求之道与道家所言之道,二者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在本质上仍然有一定的相通性。这一相通性,便体现在对“道”的含义理解上。

曹魏时期的著名学者何宴作《论语集注》,对“里仁篇”中的这句话注解说:“(孔子)言将死不闻世之有道。”这里暗示出一点,论语中的这句话不仅仅只是孔子的一种人生理想,更是他对现实世界的感慨。

比朱熹尚早近两百年的邢昺则解读说:“设若早朝闻世有道,暮夕而死可无恨矣。”孔子一生倡导恢复礼制,他希望人人都能成为一个内省己心、外束己身的明道之人。如果世人都能做到尊礼而不越矩,那么也就不必要再有言说和教化了,自己也就可以隐身而退、死而无憾。

如果说朱熹的解读带有道家自然天道思想的韵味,那么何宴、邢昺的解读更多地立足于孔子对人间社会的期待与理想。这一理解看似很儒家,其实骨子里仍与道家脱不开关系。

是儒是道,则要与老子出关的故事互相参照。读史可以知兴衰、得失,更可以知人心。身为柱下史的老子,已然看到了太多人心与真道相违背的事例,另一方面他又深明物极必反的阴阳妙理,所以才会做出“见周之衰,乃遂去”的决定。

老子的出世,并非是不作为,而是知道天下兴亡交替本就是道。人在道中,只能顺道而为。

对比老子与孔子的做法,虽然有明显区别,但是希求百姓苍生安居乐业、天下万物全都安然有序的初心是一样的。

孔夫子周游六国,是希望人们能够遵从大道之礼仪教化,做出人之为人的榜样。老子出世归隐,则是把一切命运走向都交给了自然演变。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如果站在天道的视角去看,人心中的这些是是非非都是不足道的琐事,又何来道与不道?

晚年的孔子似乎已经明白这一道理,因此只安心著书立说,任天下万物自然泯灭、轮回,然后静待新的萌芽重生。

孔子口中的一朝一夕,在历史长河中看来,正如人生百年的一少一老,哪怕至人生终老时才明白当年询问老子而得到的玄机,此亦未晚。所以,即便是朝闻道而夕死,也当无憾了。
#道教知识#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17. 佛说: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我與師尊有宿因,般若光中無去來。
  • 父母对孩子的爱,体现在每时每刻关系质量的表达和体验程度。爱体现在一言一行中,体现在每天理解孩子和表达善意中,无论面对的是好时光还是糟糕的时刻,我们对孩子关注的质
  • #WiT灵光寻色#喜欢的WiT台灯出新皮肤了!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 本来准备留着冬天烫的长发因为运动洗头的原因剪掉了小区门口的理发店深得我心剪完后发现还是短点适合我因为这个发型我心情都好了并且好心情已经持续三天了来健身房也坚持一
  • 本文以新浪微博为例,新浪微博作为网络时代的社交媒体,带有一定的娱乐性质,是本身属性就可被定义为娱乐的媒体。也就是说,泛娱乐化就是以一些通过粗俗、恶搞等方式,帮助
  • ‪︅每6￳‎︇片巧克力​饼干就有300大卡的热量,︀︈￱︅︋︆每᠋￰天6片持续半‭឴年就能让你发‭￱￶胖14斤,即‬឵︄͏ 便是全麦‍的苏打 ​饼︃︄干,10
  • 我家里没什么国内的白酒,基本都是洋酒,于是我就选了度数比较高的伏特加。虾我喜欢去头去虾线,因为虾头占地方;蛤蜊沙多,都需要洗干净。
  • 一名女性前来传达目击信息,被抓猴子的政府官员用麻醉枪射中了左臂,导致她昏迷了一个小时,之后她被送往医院,现已康复。一名女性前来传达目击信息,被抓猴子的政府官员用
  • #金钟云0824生日快乐# 台下灯光闪耀那是宝蓝海看着下面你可能想起了从前偶尔翻开相册感受时光倒流耳机里的歌声是与世隔绝的温柔希望有一天金鱼不再被困在鱼缸里放生
  • 不予认定   下列纳税人不办理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   1.个体工商户以外的其他个人;   2.选择按照小规模纳税人纳税的非企业性单位;   3.选择按照小规
  • 文沥DMS助推Zespri®佳沛新西兰奇异果提升全渠道数据整合管理Zespri®佳沛新西兰奇异果是全球知名的水果品牌,每年向全球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约1亿箱的
  • !!
  • 这个用量可以做3-4件衬衫❗️❗️❗️裙摆的摆围达1.5米左右❗️看得见的用料成本~6.0微Z0AtcBb8yEJ微 今天和szw和yej吃饭了(探监了出不来学
  • 但当你把自己放入那个时代,真心去感知先辈们内心的信仰时,内心会不禁澎湃热血,会发现用鲜血换来的今天是如此难得!哪怕结局不完美,哪怕生命突然画上了句点,但人类不会
  • #王盐问答#维持任何一段情感关系分享欲很重要,婚后有娃和异地恋对我们来说好像并没有什么区别,反而增添了生活乐趣, 每天都有新鲜的事发生,我们喜欢听彼此碎碎念,有
  • 观《隐入尘烟》#隐入尘烟# 哀吾生之须臾…终会归入尘烟,善意,纯粹,浪漫,信义,四季,变与常,这些都会永存,遗憾,黑暗,愤怒都有,观其一生,让我记住的却是他们成
  • 静寂了两秒,效果来了,妞果然回过头:“爸爸,你是普信男吧,哪有人特别想你?你太自恋了……唉……我觉得除了妈妈,按你的生活能力,谁还能跟你过超过一年啊……”呃,居
  • …………我相信,曾经被我逼定买房的你,一定心里默默感谢当时刷卡的自己!…………我相信,曾经被我逼定买房的你,一定心里默默感谢当时刷卡的自己!
  • #初言[超话]#借用一段话送给我们自己也送给言宝:电子竞技没人能永远停在顶端,更迭或早或晚是必然的过程,接受且与自己和解更重要,花无百日红,在你们各自的年龄状态
  • 同时,随着影酷启示未来的科技造型、媲美电车的智驾科技、领先一代的钜浪混动的逐步释放,直接将消费者盲订的热情燃至制高点,人气十分火爆!广汽传祺目前正在全力推进“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