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念佛的七大误区!

“信愿若真切,虽未得一心,亦可往生。”

一、坚决不许打饿七

民国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有一位慧空法师给印光大师写信,说他准备打饿七(即断食),印光大师回信严厉告知:“灵严山坚决不允许开此一法”。我们来看看这封短信,言简意赅,《复慧空大师书》(摘自《文钞·续编上》):

“观汝来书,系犹以宗门之知见为主,于净土法门尚未全信,故只求相应,致起魔境。念佛法门,以信、愿为先锋,若无真信、切愿,勿道不相应不能往生,即相应亦不能决定往生。一心不乱,念佛三昧,亦不易得。若有真信、切愿,未得相应,亦可往生,况已相应乎。汝只知求相应,稍有相应气分,便生欢喜赞叹之心,此亦是不相应之现象,由是故有怪相现。修行人所最忌者,得少为足。得少为足,便生退惰,此必定之理也。祈但一心念,勿以不相应不得往生为疑惧。所有境界,皆不理会,也不问他好死坏死。除念佛之外,不使起第二念。如此,方可得决定往生之益。若怕死时种种不相宜之障碍,因打饿七,此事险极。吃饱饭,尚不能相应,到饿的要死的时候,还能相应么。如必要打饿七,请下山到别处去打,灵岩决不许开此一法。汝完全是在妄想窠中求相应。若肯一切妄想通放下,当必病愈身安。即世寿已尽,亦当正念昭彰,随佛往生。念佛的人,不得有来生后世的念头。汝往生的心尚不专一,则决定不能不又在此世界受六道之生矣”

急着往生,于是故意不吃不喝,诚如印祖所说,吃饱饭念佛尚不能相应,等饿到奄奄一息的时候,还能相应吗?还能保持正念吗?佛号还提得起来吗?真信切愿是先锋,求往生的愿望要迫切、恳切,但不是急躁!急躁其实是一种贪心、贪快。所以印祖说“急躁心,乃修行人之大障,能放下此心,则当体清凉矣。”(此句摘自文钞·续编上《复念佛居士书》)

二、不得有求死之着心

有人写信给印光大师,自称“随时随地,得死便死”,好像很潇洒。是的,如果已经取得往生的把握,生死自在了,那么可以。否则,还是不要妄说大话,不可以有求死的执着心。听听大师怎么回答他:

“汝言‘随时随地,得死便死’之话,亦是求生之本,亦是招魔之根。死固人所皆有,但不得有求死之着心,求速往生。唯在一心念佛。若不一心念佛,唯求速死,必定招起无量劫来怨家,令汝横死。不但不得往生,待至将死,魔力已去,则苦不胜言,当生邪见,必致堕落。此执着心不可有,有即是病,不可不知……我等但老实念佛,只求临终往生即已。至于现生之如何若何,一任其水到渠成,春来花放。倘先设一想念,则反成障碍。如断其水源而欲渠成,正在严冬而欲花放。若能得者,便属怪事。(摘自文钞·三编卷三《复唯佛居士书》)

三、不当刻期定欲即生

也有人跟印光大师发誓“决欲年内往生”,他给自己限定了往生的期限。大师回复他:

“所言‘决欲年内往生’,此见不可执着。执则成病,或致魔事。念佛之人,当存即得往生之心。若未到报满,亦只可任缘。倘刻期欲生,若工夫成熟,则固无碍。否则只此求心,便成魔根。倘此妄念结成莫解之团,则险不可言。尽报投诚,乃吾人所应遵之道。灭寿取证,实戒经所深呵之言(《梵纲经》后偈云“计我着相者,不能生是法。灭寿取证者,亦非下种处”)。但当尽敬尽诚求速生。不当刻期定欲即生。学道之人,心不可偏执。偏执或致丧心病狂。则不唯无益,而又害之矣。净业若熟,今日即生更好。若未熟,即欲往生,便成揠苗助长。诚恐魔事一起,不但自己不能往生。且令无知咸退信心。谓念佛有损无益,某人即是殷鉴,则其害实非浅鲜。祈将决定刻期之心,改作唯愿速生之心。即不生亦无所憾。但致诚致敬,以期尽报往生。则可无躁妄团结,致招魔事之祸。
(摘自文钞·三编卷三《复念佛居士书》)

四、不得自杀以求往生
另外,更加不可以自杀以求往生。有人提出这个想法,印光大师呵斥他:

“此种邪见,自误误人,害岂有极。切勿说此话,免得无知受害”。大师说:“凡夫佛性,未曾亲证,所有自性功德,均不得发现而受用,故一切随业耳。现世之色身,名为报身,即前生所作善恶之果报也。念佛之人,不复作生死业,然宿业未尽,何能即得往生?若厌世心切,竭诚尽敬,专志念佛,求佛垂慈,早来接引,则亦有之。若自戕其生,以期往生,则便成枉死鬼矣。以彼工夫未到而自戕,当其正戕时,已经心失正念。况其戕之之苦,若不可喻。心失正念,何能与佛相应,蒙佛接引也”。
(摘自文钞·续编卷上《复吴沧洲居士书三》)

五、般舟三昧非今人所能行

外面有一些宣称专修“般舟三昧”的道场,光着双脚在地板上跺,双手不停的前后摆动,节奏从慢转快,又从快转慢;中途可以休息,可坐可卧,晚上照样睡觉。实际上他只是个般舟的形式,离佛经上讲的真正意义的般舟三昧距离还很遥远,大家不要误会。也许极少数的人真能做到般舟三昧,但般舟三昧的前提仍是真信切愿,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心没有生起来,跟着别人喊几天佛号就坚持不下去。我们看看印祖怎么说:

“般舟三昧,非今人所能行。汝作此说,其好高务胜耶,抑真为生死耶。如真为生死,当依凡夫通行之法。若博地凡夫,妄拟效过量圣人所行之法,则必至着魔退道。且请息此念,庶可行益耳。”
(摘自文钞·三编卷一《复恒惭法师书二》)

“今人体质多单弱,不得妄效古人。人每每以好名而过为苦行,则反为于道于身,皆无所益。佛法真益,要在至诚中得。非做一场面,即能了事也。”
(摘自文钞·三编卷二《复周智茂居士书一》)

“汝是凡夫,不是圣人,睡何能免,食何能止。但不贪睡,不贪食,取其养息充饥即已。若如汝所说,仗神咒止睡,果真持咒有大灵感,或可不睡。汝初持之夜便不睡,乃是心切之极,已稍伤神,故不睡。若伤神久,则睡便不醒矣。初心人,每每以一时精进过度,后便退惰。
(摘自文钞·三编卷四《复卓智立居士书七》)

“根敏道心虽切,恐规矩不洞,不解用功法则。祈教以量力而为,不可强勉硬撑,以致心身受病,遂难亲获法利矣。闻某某不善用心,致吐血不止,因而反成废弛。初学人皆须以此意告之。
(摘自增广文钞卷一·《与四明观宗寺根祺师书》)

六、急欲见佛,多招魔事

急欲见佛见境界,一边念佛一边想着我怎么还没有见到阿弥陀佛、怎么别人看见莲花了我还没看见、怎么念这么久还没有功夫成片……这些着急的念头统统要放下。下面摘录印祖几段相关开示:

“汝欲在灵严闭关,真师已允许之,此再好莫有之机缘也。但当通身放下,并将躁妄之急欲得益之心放下,则自可得益矣。否则或恐着魔。凡着魔者,皆由躁妄之心所致耳。
(摘自文钞·三编卷一《复明道法师书》)

“如子忆母,无时或忘。念时固然是念,歇气不念时,心中仍然是念。只求心佛相应(即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中除六字洪名之外,无有一切杂念,故名相应)。切勿起即欲见佛之心。但求佛号外,无二念而已。若不明理性,急欲见佛,多招魔事,不可不慎。”
(摘自文钞·三编卷一《复朱仲华居士书二》)

“闭关修净业,实为最善。但宜于信愿一心处着力。不宜于见净境见佛处着力。若不善用心,唯欲速见净境。只此妄心固结不解,日深一日,唯此忘念,则必至宿生怨家为现净境。待其见已,生大欢喜,则魔便入窍,不可救药矣。当以此勖而告之。”
(摘自文钞·三编卷一《复传度和尚书》)

“汝妄想纷飞,尚欲急得一心不乱,此心即是着魔之本。故光谓净土法门,重在信愿。信愿若真切,虽未得一心,亦可往生。若无信愿,纵得一心,亦不能仗自力以了生脱死。故不令汝汲汲于求一心也。以汝之妄想纷飞,一求一心,定规着魔。
(摘自文钞·三编卷三《复温光熹居士书八》)

“凡修一切法门,总以至诚恭敬,求心与道合,心与佛合。不以见胜妙境界为事,即可不堕魔事。若以躁妄心,欲见胜妙境界,其心之冀望,如饥如渴,即堕魔之由。纵令不丧心病狂,亦幸耳。非所应也。”
(摘自文钞·三编补《复念佛居士书三》)

“凡念佛人,但宜至诚恳切,一心正念。绝不妄想见佛见境界之事。以心若归一,见佛见境界,皆不至妄生欢喜。遂致得少为足,便成退惰。不见佛不见境界,亦了无所欠。心未归一,急欲见佛见境界。勿道所见是魔境,即真系佛境,以心妄生欢喜,即受损(谓生欢喜退惰)不受益矣。当以至诚念佛为事。勿存见佛见境界之心。倘正念佛时,或有忽见佛像及菩萨诸天等像。但心存正念,勿生取着,知所见之像,乃唯心所现。虽历历明明显现,实非块然一物,以心净故,现此景象。如水清净,月影便现,毫无奇特。了不生夸张欢喜之心,更加专一其心,认真念佛。能如此者,勿道佛境现有利益,即魔现亦有利益。何以故?以不取着,心能归一。佛现则心更清净。魔现则心以清净不取着,魔无所扰,心益清净,道业自进。”
(摘自文钞·三编卷二《复陈士牧居士书六》)

“谭碧云之着急,不独彼一人独犯此病,一切学佛之人,多多皆犯此病,既有此病,不是招感魔境,便是未得谓得。须知心本是佛,由烦恼未除,枉作众生,但能使烦恼消灭,本具佛性自然显现。如魔境然,止期垢净,勿虑无光。如翳目然,但能去翳,自复本明。若于垢未净,翳未去时,即欲大发光明,曷可得乎。若发,便是妖魔所现,决非境目之真正光明也。凡初发心人,俱宜以此意告之。”
(摘自增广文钞·卷一《复袁闻纯居士书》)

七、往生之期,任缘迟早

最后,还是印光大师的话:
“我辈所宜致力者,乃生真信发切愿,以志诚恳切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其往生之期,任缘迟早。不可预作一即得往生之心。恐此心固结,而心实未与佛相应,则必起魔事。”
(摘自文钞·三编卷二《复方圣照居士书七》)

印祖开示念佛的七大误区!

  一、坚决不许打饿七

  民国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有一位慧空法师给印光大师写信,说他准备打饿七(即断食),印光大师回信严厉告知:“灵严山坚决不允许开此一法”。我们来看看这封短信,言简意赅,《复慧空大师书》(摘自《文钞·续编上》)

  “观汝来书,系犹以宗门之知见为主,于净土法门尚未全信,故只求相应,致起魔境。念佛法门,以信、愿为先锋,若无真信、切愿,勿道不相应不能往生,即相应亦不能决定往生。一心不乱,念佛三昧,亦不易得。若有真信、切愿,未得相应,亦可往生,况已相应乎。汝只知求相应,稍有相应气分,便生欢喜赞叹之心,此亦是不相应之现象,由是故有怪相现。修行人所最忌者,得少为足。得少为足,便生退惰,此必定之理也。祈但一心念,勿以不相应不得往生为疑惧。所有境界,皆不理会,也不问他好死坏死。除念佛之外,不使起第二念。如此,方可得决定往生之益。若怕死时种种不相宜之障碍,因打饿七,此事险极。吃饱饭,尚不能相应,到饿的要死的时候,还能相应么。如必要打饿七,请下山到别处去打,灵岩决不许开此一法。汝完全是在妄想窠中求相应。若肯一切妄想通放下,当必病愈身安。即世寿已尽,亦当正念昭彰,随佛往生。念佛的人,不得有来生后世的念头。汝往生的心尚不专一,则决定不能不又在此世界受六道之生矣”。

  急着往生,于是故意不吃不喝,诚如印祖所说,吃饱饭念佛尚不能相应,等饿到奄奄一息的时候,还能相应吗?还能保持正念吗?佛号还提得起来吗?真信切愿是先锋,求往生的愿望要迫切、恳切,但不是急躁!急躁其实是一种贪心、贪快。所以印祖说“急躁心,乃修行人之大障,能放下此心,则当体清凉矣。”(此句摘自文钞·续编上《复念佛居士书》)

  二、不得有求死之着心

  有人写信给印光大师,自称“随时随地,得死便死”,好像很潇洒。是的,如果已经取得往生的把握,生死自在了,那么可以。否则,还是不要妄说大话,不可以有求死的执着心。听听大师怎么回答他:“汝言‘随时随地,得死便死’之话,亦是求生之本,亦是招魔之根。死固人所皆有,但不得有求死之着心,求速往生。唯在一心念佛。若不一心念佛,唯求速死,必定招起无量劫来怨家,令汝横死。不但不得往生,待至将死,魔力已去,则苦不胜言,当生邪见,必致堕落。此执着心不可有,有即是病,不可不知……我等但老实念佛,只求临终往生即已。至于现生之如何若何,一任其水到渠成,春来花放。倘先设一想念,则反成障碍。如断其水源而欲渠成,正在严冬而欲花放。若能得者,便属怪事。”(摘自文钞·三编卷三《复唯佛居士书》)

  三、不当刻期定欲即生

  也有人跟印光大师发誓“决欲年内往生”,他给自己限定了往生的期限。大师回复他:“所言‘决欲年内往生’,此见不可执着。执则成病,或致魔事。念佛之人,当存即得往生之心。若未到报满,亦只可任缘。倘刻期欲生,若工夫成熟,则固无碍。否则只此求心,便成魔根。倘此妄念结成莫解之团,则险不可言。尽报投诚,乃吾人所应遵之道。灭寿取证,实戒经所深呵之言(《梵纲经》后偈云“计我着相者,不能生是法。灭寿取证者,亦非下种处”)。但当尽敬尽诚求速生。不当刻期定欲即生。学道之人,心不可偏执。偏执或致丧心病狂。则不唯无益,而又害之矣。净业若熟,今日即生更好。若未熟,即欲往生,便成揠苗助长。诚恐魔事一起,不但自己不能往生。且令无知咸退信心。谓念佛有损无益,某人即是殷鉴,则其害实非浅鲜。祈将决定刻期之心,改作唯愿速生之心。即不生亦无所憾。但致诚致敬,以期尽报往生。则可无躁妄团结,致招魔事之祸。”(摘自文钞·三编卷三《复念佛居士书》)

  四、不得自杀以求往生

  另外,更加不可以自杀以求往生。有人提出这个想法,印光大师呵斥他“此种邪见,自误误人,害岂有极。切勿说此话,免得无知受害”。大师说:“凡夫佛性,未曾亲证,所有自性功德,均不得发现而受用,故一切随业耳。现世之色身,名为报身,即前生所作善恶之果报也。念佛之人,不复作生死业,然宿业未尽,何能即得往生?若厌世心切,竭诚尽敬,专志念佛,求佛垂慈,早来接引,则亦有之。若自戕其生,以期往生,则便成枉死鬼矣。以彼工夫未到而自戕,当其正戕时,已经心失正念。况其戕之之苦,若不可喻。心失正念,何能与佛相应,蒙佛接引也”。(摘自文钞·续编卷上《复吴沧洲居士书三》)

  五、般舟三昧非今人所能行

  外面有一些宣称专修“般舟三昧”的道场,光着双脚在地板上跺,双手不停的前后摆动,节奏从慢转快,又从快转慢;中途可以休息,可坐可卧,晚上照样睡觉。实际上他只是个般舟的形式,离佛经上讲的真正意义的般舟三昧距离还很遥远,大家不要误会。也许极少数的人真能做到般舟三昧,但般舟三昧的前提仍是真信切愿,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心没有生起来,跟着别人喊几天佛号就坚持不下去。我们看看印祖怎么说:“般舟三昧,非今人所能行。汝作此说,其好高务胜耶,抑真为生死耶。如真为生死,当依凡夫通行之法。若博地凡夫,妄拟效过量圣人所行之法,则必至着魔退道。且请息此念,庶可行益耳。”(摘自文钞·三编卷一《复恒惭法师书二》)

  “今人体质多单弱,不得妄效古人。人每每以好名而过为苦行,则反为于道于身,皆无所益。佛法真益,要在至诚中得。非做一场面,即能了事也。”(摘自文钞·三编卷二《复周智茂居士书一》)

  “汝是凡夫,不是圣人,睡何能免,食何能止。但不贪睡,不贪食,取其养息充饥即已。若如汝所说,仗神咒止睡,果真持咒有大灵感,或可不睡。汝初持之夜便不睡,乃是心切之极,已稍伤神,故不睡。若伤神久,则睡便不醒矣。初心人,每每以一时精进过度,后便退惰。”(摘自文钞·三编卷四《复卓智立居士书七》)

  “根敏道心虽切,恐规矩不洞,不解用功法则。祈教以量力而为,不可强勉硬撑,以致心身受病,遂难亲获法利矣。闻某某不善用心,致吐血不止,因而反成废弛。初学人皆须以此意告之。”(摘自增广文钞卷一·《与四明观宗寺根祺师书》)

  六、急欲见佛,多招魔事

  急欲见佛见境界,一边念佛一边想着我怎么还没有见到阿弥陀佛、怎么别人看见莲花了我还没看见、怎么念这么久还没有功夫成片……这些着急的念头统统要放下。下面摘录印祖几段相关开示:

  “汝欲在灵严闭关,真师已允许之,此再好莫有之机缘也。但当通身放下,并将躁妄之急欲得益之心放下,则自可得益矣。否则或恐着魔。凡着魔者,皆由躁妄之心所致耳。”(摘自文钞·三编卷一《复明道法师书》)

  “如子忆母,无时或忘。念时固然是念,歇气不念时,心中仍然是念。只求心佛相应(即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中除六字洪名之外,无有一切杂念,故名相应)。切勿起即欲见佛之心。但求佛号外,无二念而已。若不明理性,急欲见佛,多招魔事,不可不慎。”(摘自文钞·三编卷一《复朱仲华居士书二》)

  “闭关修净业,实为最善。但宜于信愿一心处着力。不宜于见净境见佛处着力。若不善用心,唯欲速见净境。只此妄心固结不解,日深一日,唯此忘念,则必至宿生怨家为现净境。待其见已,生大欢喜,则魔便入窍,不可救药矣。当以此勖而告之。”(摘自文钞·三编卷一《复传度和尚书》)

  “汝妄想纷飞,尚欲急得一心不乱,此心即是着魔之本。故光谓净土法门,重在信愿。信愿若真切,虽未得一心,亦可往生。若无信愿,纵得一心,亦不能仗自力以了生脱死。故不令汝汲汲于求一心也。以汝之妄想纷飞,一求一心,定规着魔。”(摘自文钞·三编卷三《复温光熹居士书八》)

  “凡修一切法门,总以至诚恭敬,求心与道合,心与佛合。不以见胜妙境界为事,即可不堕魔事。若以躁妄心,欲见胜妙境界,其心之冀望,如饥如渴,即堕魔之由。纵令不丧心病狂,亦幸耳。非所应也。”(摘自文钞·三编补《复念佛居士书三》)

  “凡念佛人,但宜至诚恳切,一心正念。绝不妄想见佛见境界之事。以心若归一,见佛见境界,皆不至妄生欢喜。遂致得少为足,便成退惰。不见佛不见境界,亦了无所欠。心未归一,急欲见佛见境界。勿道所见是魔境,即真系佛境,以心妄生欢喜,即受损(谓生欢喜退惰)不受益矣。当以至诚念佛为事。勿存见佛见境界之心。倘正念佛时,或有忽见佛像及菩萨诸天等像。但心存正念,勿生取着,知所见之像,乃唯心所现。虽历历明明显现,实非块然一物,以心净故,现此景象。如水清净,月影便现,毫无奇特。了不生夸张欢喜之心,更加专一其心,认真念佛。能如此者,勿道佛境现有利益,即魔现亦有利益。何以故?以不取着,心能归一。佛现则心更清净。魔现则心以清净不取着,魔无所扰,心益清净,道业自进。”(摘自文钞·三编卷二《复陈士牧居士书六》)

  “谭碧云之着急,不独彼一人独犯此病,一切学佛之人,多多皆犯此病,既有此病,不是招感魔境,便是未得谓得。须知心本是佛,由烦恼未除,枉作众生,但能使烦恼消灭,本具佛性自然显现。如魔境然,止期垢净,勿虑无光。如翳目然,但能去翳,自复本明。若于垢未净,翳未去时,即欲大发光明,曷可得乎。若发,便是妖魔所现,决非境目之真正光明也。凡初发心人,俱宜以此意告之。”(摘自增广文钞·卷一《复袁闻纯居士书》)

  七、往生之期,任缘迟早

  最后,还是印光大师的话:“我辈所宜致力者,乃生真信发切愿,以志诚恳切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其往生之期,任缘迟早。不可预作一即得往生之心。恐此心固结,而心实未与佛相应,则必起魔事。”(摘自文钞·三编卷二《复方圣照居士书七》)

马祖道一:想尽办法令弟子开悟
“发现自我”是马祖教人的目标,也是整个禅的主旨。这点我们可以从马祖和他的另一位高足大珠慧海的故事中看出。
当大珠第一次见马祖时,马祖问他:“你从哪里来?”
大珠回答:“从越州大云寺来。”
马祖又问:“来这里做什么?”
大珠回答:“来求佛法。”
马祖便说:“我这里一点东西都没有,还有什么佛法可求,你自己有宝藏不顾,离家乱走做什么?”
大珠便问:“什么是我的宝藏呢?”
马祖又说:“现在问我的,就是你自己的宝藏,这个宝藏一切具足,没有欠缺,运用起来非常自在,何必要向外追求。”
听了这话后,大珠不用思考和推理,便立刻洞见自性。
另外,汾州无业也是以同样的方法悟道的。无业本来专研律宗,深通经藏。在他第一次见马祖时,马祖看到他那伟岸的身材,响亮的音调,便说:“外形巍巍堂堂,里面却没有佛。”
无业很恭敬地跪下来说:“我粗研三乘之学,稍有心得,可是对于禅宗的即心是佛之说却始终不能了解。”
马祖说:“这个不能了解的心就是佛,并没有其他的了。”
无业仍然未悟而问:“这样说来,那什么是祖师西来所传的秘密法印呢?”
马祖又说:“你这位大德现在正糊涂得很,且先回去,等下再来。”
无业正要离开时,马祖便在他背后喊着:“大德。”
无业转过头来,马祖便问:“是什么?”
听了这问话,无业便立刻大悟。

脚踢令开悟
有时马祖也用粗暴的方法来加速学生发现自我,有一次,水潦和尚问他说:“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在禅宗的问答里,问祖师西来意,就等于问佛法大要。)
马祖并没有回答这问题,而要水潦恭敬地礼拜,等水潦弯下身子时,马祖却把他踢倒,奇怪的是,水潦却因此而大悟,站起来后,反而拍手呵呵大笑地唱着说:
“也大奇,也大奇,百千三昧,无量妙义,只向一毛头上,一时识得根源去。”
唱完向马祖行礼而退,后来他作了方丈,常对学生说:“自从一吃马祖蹋,直至如今笑不休。”

棒喝令开悟
从书中记载,我们可以想见马祖一定是身体伟岸,精力充沛,据说他是牛步虎视,舌头长得可以舐到鼻尖。虽然书中没有说他叫起来像狮吼,但他的声音一定很大,这可以从百丈最后开悟的故事中看出。当百丈随侍马祖的时候,马祖正看着床角所挂的一个拂尘,百丈便说:“正在用时,要离开用。”
于是便拿开拂尘,把它竖起来。马祖便说:“正在用时,要离开用。”
于是百丈又把拂尘挂回原处。马祖便振威大喝一声,震得百丈的耳朵聋了三日,也就由这一喝,百丈完全开悟了。
我们可别误会马祖是常用嘴“喝”和脚“蹋”的。虽然禅师的教法都不能缺少那种使人震惊的元素,但他的教法多半表现得很温文,很巧妙。例如有位大官问他是否可以饮酒吃肉,他便幽默地说:
“饮酒吃肉是你的禄分,不饮酒吃肉是你的福气。”
马祖运用这种方便法门的巧妙之处,可以从他和石巩慧藏的谈话中看出。石巩本以打猎为生,最讨厌见到和尚。有一次当他赶鹿经过马祖的庵前时,马祖迎面和他相碰,石巩问马祖是否看到有鹿跑过,马祖反问:“你是什么人?”
石巩回答:“打猎的人。”
马祖又问:“你知道如何射吧?”
“当然知道。”
“你一箭能射几个?”
“我一箭能射一个。”
马祖便说:
“照这样看来,你实在不懂得射术。”
“那么你懂得射术吗?”
“我懂得。”
“你一箭能射几个?”
“我一箭能射一群。”
石巩便说:“彼此都是生命,你又何忍射杀一群?”
马祖乃说:“你既然知道这点,为什么不射自己呢?”
石巩回答:“你要我自射,但总是没有下手处。”
马祖便说:“你这人有无数劫的无明烦恼,到今天都完全断绝了。”
于是石巩便抛掉弓箭,出家拜马祖为师。
有一次,石巩在厨房里工作,马祖问他作什么,他说:“正在牧牛。”
马祖问:“怎样牧牛?”
石巩回答:“当它走到草地,我立刻便把它拉了回来。”
这话赢得了马祖的赞叹说:“你是真懂牧牛之道了。”
由他们这种愉快和谐的谈话,很难想象到他们对个性的控制和训练是如何的无情和猛烈。

车轧度学人
马祖随时都在鼓舞学生要有大无畏的精神。有一次五台隐峰推着车子,马祖正好伸着脚坐在路中,隐峰请求马祖把脚缩回去,马祖却说:“我只伸不缩。”
隐峰也说:“我只进不退。”
两人相持不下,于是隐峰不顾一切,仍然推车向前,结果碾伤了马祖的脚。马祖回到法堂后,便拿着一把斧头说:“刚才是谁碾伤了我的脚,快站出来。”
隐峰便走到马祖前面,伸出了脖子。马祖只好放下了斧头。
赶鸭子式令接引
有时马祖喜欢故意引学生像赶野鸭子似的到处去追逐探索。某次,有一个和尚问:
“离四句,绝百非,请你直指祖师西来意。”
马祖回答:
“我今天疲倦,不能为你解说,你去问智藏吧!”
这个和尚便去问西堂智藏,西堂反问:
“你为什么不问老师呢?”
这个和尚回答:
“老师叫我来问你的。”
西堂便说:
“我今天头痛,不能为你解说。你去问怀海吧!”
这个和尚又去问百丈怀海,百丈回答:
“我到这里,也不会。”
于是这个和尚便回去向马祖报告经过,马祖便说:
“藏头白,海头黑。”
这里所谓白和黑,是指的白帽和黑帽,这本是一个典故,据说有两个强盗,一个戴白帽,一个戴黑帽,戴黑帽的强盗最后用诡计又抢走了戴白帽强盗所抢来的东西。这是说戴黑帽的比戴白帽的更为无情,更为彻底。同样,百丈比西堂也更为无情,更为彻底。因为西堂只是推说头痛,好像是假如他不生病的话,可能会有确切的答案。但百丈的拒绝却是非常干脆和坦率的。依百丈的看法,这个问题是超乎肯定和否定,不是言语所能表达的,正如老子所谓的“道可道,非常道”。
我们在前面曾提到庞蕴和他的偈子,至于他悟道的故事也是非常有趣的。在他第一次去见石头希迁时,他问:
“不与万法作伴的人是谁?”
石头便用手掩住了他的口,这时他略有省悟。后来又去见马祖,提出同样的问题,马祖便说:
“等你一口吸尽了西江之水,我才告诉你。”
听了这话,他便立刻大悟。
马祖和石头,这两位大禅师都是对付同一个问题,石头用手掩住了庞蕴的口,是表示这个问题不能言谈。至于马祖也认为要说出这个超然物外的人是谁,像一口吸尽西江水一样不可能。显然他们两人都深通老庄思想,庞蕴也是如此。他虽然是属于马祖的法统,但也做过石头的学生。
虽然马祖和石头平分了禅家的天下,但他们之间并没有任何敌对的态度。而且最有趣的是他们常共同接引学生,药山惟俨便是最好的例子。药山最初学律宗,曾博通经论,持戒甚严。后来感觉这不是最后目的,大丈夫应该离法自净。于是便到石头那儿要求接引。他对石头说:
“我对三乘十二分教,已略知皮毛。但对于南方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说,却始终不了解,恳请师父大发慈悲,为我指点。”
石头回答说:
“肯定不对,否定也不对,肯定和否定两者兼有都不对,这时,你怎么办?”
药山惘然不知所措。过了一会,石头便说:
“你的因缘不在此,还是去马大师那边吧!”
听了石头的话,他便去参拜马祖,提出同样的问题,马祖回答说:
“我有时教伊扬眉瞬目,有时不教伊扬眉瞬目,有时扬眉瞬目者是伊,有时扬眉瞬目者不是伊,你究竟要怎样了解伊。”
于是药山言下契悟,便向马祖礼拜。马祖又问:
“你见到了什么而向我礼拜?”
药山回答:
“我在石头处,正像蚊子叮铁牛。”
这也就是说不得其门而入。马祖知道他已经开悟,便叫他好好地保持住这种悟力。
药山在马祖处随侍了三年,有一天马祖问他:
“近日你有什么心得?”
他回答:
“皮肤脱落尽,惟有一真实。”
马祖说:
“你的见解完全深契于心,布于四肢。因此,你可以到任何山上去住了。”
药山说:
“我是何人,岂敢住山作方丈。”
马祖便说:
“没有永远的行而不住,也没有永远的住而不行。如果要求益于无所益,为于无所为,你便应该像慈航一样,到处渡人,不要永远住在此地。”
于是药山又回到石头那里。虽然后人把药山归入石头的法统,但实际上他是马祖和石头两人之间的桥梁。
当药山成为方丈后,他有两个学生,一个是道吾,一个是云岩。有一天,当这两位学生侍立在旁边时,他指着山上的枯荣两树,问道吾说:
“这两棵树,是枯的对,还是荣的对呢?”
道吾回答:
“荣的对。”
药山便说:
“灼然一切处,光明灿烂去。”
接着他以同样问题问云岩,云岩回答:
“枯的对。”
他便说:
“灼然一切处,放教枯澹去。”
这时正好高沙弥到来,他又以同样问题问高沙弥,高沙弥回答说:
“枯者从他枯,荣者从他荣。”
听了这话,药山便对道吾和云岩说:
“不是,不是。”
这不正是马祖教药山所谓的,没有永远的行而不住,也没有永远的住而不行吗?事实上,马祖、石头和药山都深契于老子所谓的:
“故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

临终留禅机
马祖正像六祖一样,善用相对法使学生能摆脱现象而进入形上,挣脱相对而进入绝对,超脱有形而进入真空。不论他用肯定法或否定法,都是依据特殊的需要而定。他的说法并不那么明显,可是他无论采取什么说法,他从来不曾说破,总是带有几分暧昧,好像有点作弄人似的,即使在他临终时,也是如此。当时有人问到他的病情,他便说:
“日面佛,月面佛。”
在佛家的术语中,“日面佛”是指活得很长,“月面佛”是指只能活一天一夜。马祖的意思是说无论活得长和短,都没有关系,只要他能发现真我。庄子曾说:
“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殇子”正像“月面佛”,“彭祖”正像“日面佛”。庄子有知,看到马祖的话,势必要会心地微笑了。
最后我们还必须提到马祖的一段故事,才能结束本章。这段故事是说尽管他出家学佛,但他的心中仍含有浓厚的人性。据说当他回乡小住时,受到乡人的招待,可是隔壁的一位老太婆却说:
“我以为有什么奇特,原来就是马家的那个小子。”
这话使马祖颇为感慨,写下了一首解嘲的诗:
“劝君莫还乡,还乡道不成。
溪边老婆子,唤我旧时名。”
于是他仍然回到江西,在那里他前后一共住了五十年,直到八十岁那年才离开了人间。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肖战滴露品牌代言人#xz#滴露 保护我们所爱# 为啥说他是小太阳呢?昨天真人真事,本来打算先去吃蛋糕然后回来再打卡,结果突发奇想感觉先来打卡比较好比较顺路[开
  • 这段话像一束光救了我 ‘’你想要做成什么事 或者想要得到什么东西 就按部就班做自己该做的 安静点也用心点渴求别那么强烈 慢慢地一段时间后水到渠成是一件非常自然
  • #肖战滴露品牌代言人#xz#滴露 保护我们所爱# 为啥说他是小太阳呢?昨天真人真事,本来打算先去吃蛋糕然后回来再打卡,结果突发奇想感觉先来打卡比较好比较顺路[开
  • #南昌城事##投诉#【南昌莲西路康城小区过半住户违章搭建?2年前向城管举报无果】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城市环境和生活品质的需求,南昌市各县区和市相关部门于9月
  • ​远死近生 远死而近生 有名而无形 上句见《移精变气论》: 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 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 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 不
  • #北极#问:在芬兰担任主席期间,北极理事会开始关注野火。现在野火燃烧的时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长、更早、更远。由于在北极苔原中发现了哪些富含碳的物质,从而表明北极
  • 如何高效又有人情味的进行一对一谈话?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进行准备以及谈话时切入。#职场英语交流# 1. 可以分享工作中开心的事情:比如有成就感的事情,客户对自己
  • 隊伍一直在收、連紅中[赞啊]禁言群让大家更好发挥[赞啊] [给力]週末路子非常正、百分百營利⚽️全體整合勝率在80%[给力]微博公推较少,不过大多数都収了,胜率
  • 「湖南•#长沙# •岳麓区•吹香亭」 何处消残暑,池荷入夜风;风荷晚香 吹香亭位于岳麓书院左侧黉门池中。宋端平(1234—1236)间尚书钟仙巢始建于岳麓山答篦
  • 我很想念以前和小歪一样活泼开朗的妞妞,每晚扔糖果是我和他唯一的亲子活动,现在连这点都没有了。妞妞小的时候就很傲娇,可以我理你但是你不能理我,别人在上厕所也要扒开
  • 又是这个点… 最近的时间真的叫人恼火最近渣男说“ 你三十六岁了 还这样” [汗]“以前我真的不替你着急 现在真的着急了 你说你再不结婚 只能找二婚 丧偶 五
  • 今天被动回忆了,读书时期喝多了各种打电话,最惊人的记录是三个人四瓶汾酒,其中一人还喝的很少,完全断片儿,那次爸爸给我写了很长的一封信,大致是女生要自尊自爱,其实
  • 唯有在你遇到了真正对的人那一刻,相遇才有了不一样的颜色。命运就是这般神奇,它让最终会相守的人从一开始就与别人的不同,从相遇就释放了结局的信号。
  • 始于1959年,传承62年的德国有机护肤品牌,德系APG洁面,明星洁面“大白瓶”*,控油清爽,比氨基酸更温和。他们深知振兴黔中酒业的担子有多重,传承“贵州老字号
  • 阅读指路➡️纵横小说。[doge]#网文作者的日常# @无罪的文学江湖 Hi,这是一条关于我的小介绍。
  • 因为大家都这么说,所以我想‘那不是累了’。  那么有名的人做的东西,我当然收了起来。
  • #黄子韬[超话]#[给你小心心]#黄子韬才不要和老板谈恋爱# [给你小心心]#黄子韬陆询# 时间就像一张网,你撒在哪里,你的收获就在那里[抱一抱][抱一抱]
  • (步骤三)第二种模式:分析意境型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1)描绘诗
  • #历史[超话]#最近,冰雕连的事情上了热搜,博主首先表明冰雕连的故事是个悲剧,是指挥官的失误作战指挥造成的,骂战士是沙雕是不负责的,因为他们只是奉命行事 ,就算
  • 明天就要离开家了 难过难过难过×100不能拥有开心的心情追小黄了[单身狗]只能等到寒假啦 数着日子过吧又要过吃不好睡不好的日子了好讨厌冬天希望接下来的日子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