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阳播报# 【解读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新闻发布会举行 | 深入推进创新驱动 引领高质量发展】近日,解读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新闻发布会举行。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以下称“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

全会提出,一头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一头抓产业技术创新和全社会创新创造,并就“如何把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提出一系列重大思路、重点任务和重要举措。

以创新驱动支撑引领,锚定“四个提升”目标任务

省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改革办常务副主任唐文金介绍,全会提出,经过“十四五”时期努力,我省要进一步提升在全国创新版图中的战略地位、提升区域综合创新能力、提升创新体系运行质量和整体效能、提升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围绕这些目标任务,还对创新发展的核心指标提出了可量化、可考核的具体要求,实现“两个高于”和“一个倍增”的具体目标,即: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的增幅、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十三五”末实现倍增。

“这些指标的提出基于以下三个考虑。”省科技厅厅长刘东表示,既是服务国家战略,又是促进四川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四川省自身需要创新。近年来,四川省进行了科研人才机制三个改革,提升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三个能力,打通军民融合、科技与经济结合、科技与金融结合。接下来,四川有能力也有条件,将创新发展这项工作持续深入下去。

刘东表示,“两个高于全国”指标,是世界发达国家和未来高质量发展所追求的重要指标之一。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是获得原创成果的重要标志。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区域的重要特点,就是研发投入强度指标。他说,四川的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为2%,应该追赶并且高于全国2.5%的平均增幅。

“高新技术企业的三个重要指标,正好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吻合。”刘东分析,比如,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占比必须高于3%-5%,甚至更高。他表示,四川将在现有8100多家高新企业的基础上,通过五年实现倍增,也就是1.6万家。

以科学城、科技城引领辐射,带动优化五大区域创新布局

“全会坚持以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引领创新布局,立足各地比较优势,逐一明确了全省五大区域推进创新发展的功能定位和主攻方向。”唐文金介绍道,成都平原经济区重点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和高端现代产业创新,打造成德绵眉乐高新技术产业带,推动产业链价值链迈上中高端。

刘东介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赋予了四川“一城多园”建设西部科学城的重大任务,未来将以成都科学城、绵阳科技城“两城”为主引擎,带动区域创新发展。成都科学城发挥好“一核四区”功能,绵阳科技城抓好科技立市、创新强市。

通过双城引领辐射带动省内各区域以产业创新为重点,突出优势,找准定位,探索特色化创新发展路径。

接下来,四川将以天府实验室建设为龙头,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增强战略科技力量,在未来创新版图中四川占有一席之地。

目前,天府实验室,第一个兴隆湖实验室已经挂牌运行,接下来成熟一个启动一个,不断推进战略科技力量的建设。同时,还将加快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的建设,把战略科技力量做强做实。

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强化核心技术攻关

创新平台是集聚创新要素,实现科技有效供给的重要载体。省发改委副主任杨昕介绍,四川将打造分工明确、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战略科技创新平台、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和功能服务平台三大平台。

除了创建国家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创新平台,国家布局在我省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极深地下极低辐射本底前沿物理实验设施、转化医学研究设施、大型低速风洞等7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部分已经建成,部分正在加快建设。

按照全会部署,四川将推动这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尽快投产运行并开放共享,加快建设若干领域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同时,全力争取更多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四川,谋划建设电磁驱动聚变原型装置、红外太赫兹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等一批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立省市县三级共同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聚焦优势产业重点领域,将统筹建设一批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中试平台等,打通“研发—工程化—产业化”创新链条,补齐从实验室样品到生产线产品中间涉及到的专用设备、专用材料、工艺、标准和检测等短板弱项,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和产业化。

同时,四川还将搭建一个成果熟化的培育平台,促进产业化应用。“一般来讲,院所大学的科研成果成熟度大概是3%-5%,真正要产业化应用需要到7%以上,从3%-5%跨越到7%,就需要这么一个平台。”刘东表示,通过这个平台,把不太成熟的成果推向更加成熟的阶段,使更多的科技成果能够源源不断走向经济主战场,成为成熟的产品和商品。

他还介绍,四川将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准备围绕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启动10个重大科技专项,围绕产业的瓶颈技术推进攻关,获得更多原创性成果,打破瓶颈制约。目前,四川已经启动了航空与燃机和川猪种业的培育两个重大专项,还将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

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打造创新人才聚集高地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

按照全会部署,四川将健全重大人才计划实施机制,深化人才先行区建设,提升人才服务保障水平,打造创新人才聚集高地。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才办主任陈冠松表示,在聚集高端人才方面,四川将开展省级人才计划前置改革,对重大创新平台和重点用人单位给予人才计划配额,还将加强青年人才培养储备,设立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项目。

另外,针对高水平创新团队的培养和引进,全会提出“天府峨眉计划”创新创业团队项目申报范围拓展至高校、科研院所,“天府青城计划”增设创新团队项目。

同时,还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解决创新团队的科研立项、经费支持和团队核心成员的职务职称、薪酬待遇、服务保障等事项。

高校、院所和企业作为用人主体,要发挥引才用才主体作用。陈冠松介绍,为激励用人单位,全会提出,在川用人单位每培养或新增全职引进一名“两院”院士、国家级科技领军人才,分别给予500万元、200万元奖励。同时,深化拓展省校(院、企)战略合作,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引才用才、培养研究生,在机构编制、人才项目、招生指标等方面予以倾斜。

据他介绍,为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将在岗位编制、评价激励、服务保障方面推行一系列创新举措,比如推动科研事业单位高级岗位向重点发展学科、优势学科倾斜;强化用人单位评价主体地位,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允许科研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科研人员以“技术股+现金股”形式持有股权等。

聚焦体制机制障碍,谋划三大改革任务

当前,四川正处于培育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的关键时期,这几年创新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同时,唐文金也坦言,尚存在创新主体动力活力不足、创新成果市场化转化能力不强、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程度不深、创新发展体制机制不活等问题。

如何解决?全会聚焦体制机制障碍,谋划了全面创新改革、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三大改革任务。全面创新改革,要巩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成果,围绕完善科研体系、改革技术攻关体制、建设技术要素市场体系等重点领域,谋划实施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改革任务,推动纳入国家改革举措清单。“新一轮改革重点将在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基础提升、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环境优化等方面先行先试,促进科技、金融、产业、人才有机结合,对创新领域改革具有抓纲带目的牵引性作用。”唐文金说。

四川在科技成果权属改革上有一个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探索,就是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

刘东介绍,在前期探索基础上,四川将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前非资产化管理改革试点,完善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自主决策和市场化定价机制,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制度。“这将不断释放科技人员的潜能,让他们的创新潜能充分释放,让这个社会充满创新的活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此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要实施“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坚持“破四唯”与“立新标”并举,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真正让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从繁琐、低效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成都日报)

#2021全国两会奋斗新征程# 【正观两会快评:从政府工作报告的郑州机遇中坚定发展信心#10个年轻人关心的热点有答案了# 】为“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创造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
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经过无数次修改、征求意见,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每一个字都意义非凡。有媒体梳理发现,不少与河南、郑州有关的重点内容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里。

比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四五”时期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扎实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建设数字中国。”

在部署今年的工作时,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增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带动作用。”“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外贸外资稳中提质。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更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

通读下来,“满满干货”的政府工作报告,让人感到温暖又振奋。诸多与河南、郑州有关的重点工作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更坚定了我们高质量建设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的必胜信心。

以都市圈的建设为例。“十三五”期间,郑州经济总量达到1.2万亿左右、人口破千万,市域城镇面积突破1000平方公里,成为名副其实的特大城市。根据《中共郑州市委关于制定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十四五”时期,郑州将“发挥好国家中心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深度推进郑开同城化,高标准规划建设郑开同城化先行示范区,加快推进郑许、郑新、郑焦协同发展,引领中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以国家黄河战略的实施为例。2020年,郑州市启动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规划建设,谋划世界级沿黄文化遗产带和郑汴洛文化旅游带,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95个项目完成投资640亿元……黄河流域核心示范区涉黄河1800多个问题整治到位。根据《纲要草案》,“十四五”时期郑州市的发展目标,就是加快建设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开放门户、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

以“数字郑州”的建设为例。2020年,郑州数字经济发展迅猛。仅以城市大脑为例,一、二期建成投用,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医疗等14个领域118个应用场景上线运行,使郑州成为全国场景应用最多的数字化运营城市。“十四五”时期,郑州将继续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国家大数据综试区核心区、中国智能传感谷、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5G及北斗产业发展示范区建设,争取创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打造中部最强数据中心;深化“数字郑州”城市大脑项目建设,构建以“一件‘事’”为牵引的智能政务服务和以“一‘事件’”为牵引的智能城市治理体系……

以中原科技城建设为例。2020年,中原科技城挂牌启动。从《2021年郑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可知,今年,郑州市将“着力把中原科技城打造成为全市新旧动能转换发动机、中原地区科技创新策源地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十四五”时期,郑州将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来打造,坚持“四个面向”,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科技兴市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中原科技城为引领,推动以人才为核心的创新要素集聚,围绕产业链完善创新链,布局创新链培育产业链,打造国家极具活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再以持续扩大对外开放为例。2020年,郑州机场货邮吞吐量全国排名提升至第6位,旅客吞吐量全国排名提升至第11位,客货运全国排名均晋升1位,运输规模连续4年保持中部“双第一”。同样是在2020年,中欧班列(郑州)全年开行1126班,超额完成年度任务目标,持续跑出“加速度”。“十四五”时期,郑州将充分发挥“枢纽+物流+开放”比较优势,持续完善“一门户、两高地”开放体系,持续推动扩大内需、完善消费流通体系,着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枢纽、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支点,推动形成全方位全要素、高能级高效率的双循环,在新发展格局中扩大郑州新优势……

机遇抓住了才是良机。

一个城市、一个地区要想在激烈的发展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除了要敏锐地发现机遇,更要紧紧抓住和用好机遇。而要想抓住和用好机遇,就必须迎接挑战、战胜挑战。从都市圈的建设到国家黄河战略实施,从“数字郑州”建设、中原科技城建设再到持续扩大对外开放——我们要从政府工作报告的郑州机遇中坚定发展信心、坚定必胜信念,更要增强忧患意识,牢牢把握战略主动。

大道如砥,行者无疆。面对机遇与挑战,我们备感责任重大。

紧紧抓住和用好机遇,面对发展中的各类新矛盾、新问题、新挑战,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在都市圈的建设上协同发展,在国家黄河战略实施上全面提升,在“数字郑州”建设上先行先试,在科技创新上集中发力,在改革开放上积极突破,在城市发展方式转变上打好硬仗,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上做实工作,在优化公共服务上强力推进,在风险防范上着力消除隐患……做敢想敢干的行动者、坚韧不拔的奋斗者、求真务实的实干家,努力提高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如此,我们必能为“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创造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正观特约评论员 李唐)

【“医圣故里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系列报道⑤医圣故里百草香——南阳市中医药产业发展综述】#高质量发展•南阳更出彩#
一棵小草改变世界,一枚银针联通中西,一缕药香跨越古今。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
南阳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医圣张仲景的故里、中医祖庭医圣祠所在地、中医药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全力弘扬仲景文化,实施中医药强市战略,建设张仲景健康城,统筹推进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全国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重点区域城市,被评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市。

坚持顶层设计
实施中医药强市战略

一代良医千秋月,照彻华夏万户春。作为医圣张仲景故里,南阳中医药文化积淀厚重,优势十分明显。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发扬光大仲景文化品牌,为中医药产业注入灵魂,一直是南阳人孜孜以求的目标。
创新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南阳高度重视支持中医药工作,把中医药作为品牌特色,举全市之力进行培育、发展。2017年,我市启动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成立组织机构,制定试验区实施方案,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试验区建设。2019年1月,南阳成立中医药发展局,并在全国第一个将中医药管理机构列为市政府工作部门,在管理体制上真正实现了“中西医并重”。
高位谋划中医药工作。先后制定出台《张仲景医药发展创新工程纲要》《南阳艾产业发展规划》等,对南阳中医药工作中长期发展路径进行系统规划部署。市委、市政府将中医药列为绩效考评事项,市人大、市政协定期视察调研,协同推进。
出台扶持发展政策。先后制定了《南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的意见》《南阳市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若干扶持措施》。市财政局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南阳市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扶持措施》,在财政投入、医保政策等7个方面出台了22条扶持措施,全力支持实验区建设。印发《南阳市现代中药产业发展暂行奖励办法》,力争跑出中药产业创新发展“加速度”。
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各级财政将中医药投入列入年度预算,逐年增加。设立南阳张仲景基金会,累计募集基金近2亿元,并运用市投资集团等平台支持中医药发展,南阳市现代中药发展基金即将成立。

传播医圣文化
打造全球中医圣地

博大精深的张仲景医药文化,以“万世医宗”张仲景为核心,以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勇于创新的崇高思想、救死扶伤的优良医德为内核,千百年来,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作出了不朽贡献,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我市通过办好“一节一坛”,打造仲景文化交流平台。去年10月中旬,第八届“仲景论坛”在南阳隆重举行,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4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线下会议,有3万余人次通过网络平台收看了会议直播,“人民英雄”张伯礼发来贺信。
“一节一坛”已成为全国中医药会展品牌和全国中医药经方人才、产业合作、学术交流的服务平台,在海内外中医药界产生较大影响力。目前,南阳已成功举办了14届张仲景医药文化节和8届仲景论坛,参会人员涉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有张伯礼、俞梦孙、石学敏、张大宁、唐祖宣等40多名院士专家、国医大师在南阳讲学研讨。
我市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南阳中医药走向世界。南阳中医吴汉卿发明的中医筋骨针法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纳入“一带一路中医药国际合作项目”推广到50余个国家和地区,招收国际学员、学徒100余名。国医大师唐祖宣享誉海内外,来自美国、瑞典、泰国、马里等国家的中医药人员慕名拜师。

整合优势资源
抢占全国中医医疗高地

在去年的疫情防控工作中,南阳发挥中医药资源优势,不断完善中西医协同机制,及早介入,凝聚起了中医药硬核力量;国医大师唐祖宣受邀加入国际战“疫”,为50个国家和地区开出抗疫处方,仲景经方在全国乃至全球抗疫中大放异彩。
中医药在战“疫”中大显身手得益于我市强力推进“医、保、教、产、研、文、贸”七位一体协调创新发展,不断加速南阳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进程。
中医医疗服务快速发展。全市有国医大师1名,全国名老中医和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6名。全市100%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5%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十三五”以来,全市实施9个县级中医院建设项目,总投资5.39亿元,其中中央投资3.92亿元。淅川、南召建设项目已按计划竣工;镇平、卧龙区、方城、桐柏建设项目计划2021年完工。市中医院新院建设项目选址已经完成,规划占地面积196亩,总投资约10亿元,设置床位1500张。
良禽择木而栖,贤才观风听潮。我市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多渠道培养“仲景学子”,奏响人才之歌。
2019年,市委、市政府启动张仲景国医大学复建工作,复建工作得到省政府大力支持,已上报教育部待批。新校区占地3000亩,拟以省市共建形式,建设一所起点高、有特色、理念新,在中医药界有影响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2016年,京豫宛联合设立仲景书院,每批招收学员100名,培养周期两年,由国医大师、院士和国内知名中医专家授课,采取定期集中培训、跟师培养、临床实践和业余自学相结合的模式,开辟经方人才书院培养新模式。目前已举办两期,共培训学员200名。
连续三年举办西学中培训班,期期爆满,已累计举办3期,培训640人;实施基层中医药人才培训计划,培训基层实用人才2000余人。成立石学敏、张大宁、唐祖宣等国医大工作室6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3个,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3个。

推进产城融合
建设全国健康养生之都

从拔火罐到针灸,从汤药到膏方,从望闻问切的理论到相生相克的规律……中医药“治未病”的独特优势逐渐受到市民青睐,中医药养生与保健的理念、经验备受民众欢迎。
南阳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健康产业的历史机遇,启动建设张仲景健康城重大专项,列为全市九大专项,核心布局为“一核三园多支点”,以中医药项目为支撑,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努力打造“中医圣地、养生之都”。
以医圣祠为核心,建设医圣祠文化园,目前已完成医圣祠周边239亩区域拆迁任务,将打造为世界中医药文化地标,建设中医朝圣拜祖地、中医药文化旅游地、中医高端人才孵化地;张仲景健康产业园占地21平方公里,已确定1.38平方公里的核心起步区,启动了核心起步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工作;张仲景健康养生园位于卧龙区紫山、麒麟湖区域,利用该区域的自然风光,建设养生养老、旅游休闲、中药材种植和中医药体验基地等,园区基础设施投资已完成约14亿元。
南阳市多样化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特别是丰富的药材资源,民间的药方、祖传中药等,为打造“养生之都”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全市中药材种植品种79个,种植面积185万亩,“八大宛药”全部规模化种植。培育壮大百亿级艾草产业,打造“世界艾乡”,全市艾草种植面积24万亩,注册企业1529家,市场份额保持全国第一。扶持培育宛西制药、福森药业等规模以上中药企业39家,通过国家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认证的有12家,其中福森药业2018年成功在香港上市,新三板挂牌企业3家,重点上市挂牌后备企业7家。
“中医药+”健康产业新业态释放大健康产业消费升级新动能。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建成6个河南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3个“河南省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各县区结合本地中医药资源建设中医药特色小镇,已规划7个,建成投入运营1个。发展中医养生保健,全市中医养生馆遍地开花。目前,全市中医药健康产业年产值达200多亿元,正成为南阳新的支柱产业。
传承、创新、发展。如今,南阳中医药发展正走在“春天里”,发展之路越走越实、越走越宽广,南阳中医药正阔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津云热点】“河南眼癌死亡女童”家属起诉作家陈岚索赔13万元 陈岚回应:希望借庭审厘清事实
  • 教育部回应分流,化解大班额是首要任务
  • 井柏然回怼粉丝!这届网友都这么皮吗???
  • 陈学冬私下穿深V晒自拍,网友称gay气十足!
  • 三星半导体 | CO2泄露,供应商职员1死2伤
  • 台湾一男子持镰刀强闯蔡英文办公室,袭击女警卫
  • 男孩深夜“吃鸡”后坠亡 再度引发网游致瘾争议
  • 张国荣62岁生忌,日迷献912只千羽鹤悼偶像!
  • 蔡依林16歲舊照曝光 驚呼:女神怎麽都不會老?
  • 日工人核辐射致死,造成1.8万人死亡和16万人撤离!
  • 武汉大学小白狐火了!它是什么狐?
  • 匿名官员痛骂特朗普,美国内乱开始
  • 姆巴佩禁赛!因被放倒后推搡对手!
  • 乌兰察布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向红被查
  • 李明博判刑20年,工薪族的神话破灭
  • 蒋聘婷刘强东素不相识 蒋聘婷发声:生活带来很大压力
  • 富士康宿舍凶杀案,以前跳楼自杀频发,为了厂妹的血案
  • 一号工位丨薛之谦复婚、陈冠希晒娃,你心里住着的那个Idol是不是该搬家了?
  • 滴滴半年巨亏40亿?真相来了!
  • 井柏然回怼粉丝:并不觉得 网友一片嘲讽,你有什么要说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