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善住寺(龍王廟)文殊讲堂:一起学《坛经》:般若品(六)​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般若品·第二卷(第六段)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自己是一本无字天书  修多罗是印度音,就是“经”的意思。六祖这里说一切的佛经,不论大乘小乘,不论在十二种体裁的经中怎样说,都是因为有了众生,才可能建立起来的;如果没有了众生,那么一切万法都失去了作用,何况佛法。因为有了不同根器的众生,佛才分别说了十二门的法。为什么“智慧性方能建立呢”?一是佛能说,二是众生能听懂——因为众生本具佛性智慧嘛,不然,佛说这些法有什么意义呢?古今一切万法,都是来自人的认识,都是人与环境的矛盾的产物。如果没有人的认识,哪里去找这些法呢?三是因为人世间的众生有那么多的烦恼,陷在生老病死之中不得解脱,佛才相应地说了那么多的法。有一个烦恼,就有一个相应的法,两者是相依互存的,关系是可以转变的。烦恼可以转为菩提,愚人可以转为智者,凡夫可以转为佛。六祖巴不得所有的人都能认识到自己本来就是佛,所以一再把话挑明:“不悟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以自心顿见真如本性。”
  老修行中常有这么一句话:自己就是一本无字的天书,里面什么法都有。但一般人不知道翻自己这本书,老是在外面求秘方、求口诀、求密传。六祖在这里处处强调这点。“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自心内有知识自悟”,所以,一定要认识自己就是一本天书,要在自己身上用功夫。有的人读经读迂了。看到六祖说:“不悟佛是众生”就火冒三丈,佛还会迷吗?还会不悟吗?当然佛是不可能迷的,六祖这里用的是反语,让众生增强信心,从而强调了“自性”、“自悟”这一关键问题,把话也说得再明白不过了。但真正要众生悟入也不是容易的,你说祖师们急不急呢?唐代道吾禅师看见老师药山禅师接引两个师弟,其中一个师弟老是上不了手,回答不出,道吾在一旁急得把自己的手指都咬烂了,他在想,这么简单明白的事,你为什么还不能懂呢?你为什么不能在心中顿见真如本性呢?你就是真如,为什么不能直下便是呢?
  这里要谈一谈善知识的作用。六祖说:“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这里五祖是善知识,对六祖的大悟起到了重要的帮助。六祖悟后又干什么呢?是不是到山里去了,到净土里去享福呢?不,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还没有得度,怎么能不管呢?悟后的六祖又成了众生的善知识。要知道,大道无私,佛法无私,里面是没有什么秘密而言的。佛法是众生的法。没有众生,哪来的佛法?不度众生,就不是佛法。所以对世间的事,要积极去做,要多为众生着想。有的人关在家中修“报化”,不知为众生做事才是你修报身,化身的根本道场,自私自利的那个心,怎么修得来报化呢?六祖确实是明眼人,他处处为众生着想。对上根的人,六祖希望他们“各自观心,自见本性”,对下根的人,不能自悟的人,六祖希望他们“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所以,一般人能找得到“解最上乘法”的善知识依止,是有大福份的。佛教中常说:“人生难得,中土难生,正法难遇”嘛,那解最上乘法者就更难遇到了。“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只有善知识才能帮助你把自己本来具有的菩提心发动出来。
  这里再强调一下自己的这本无字天书。六祖说:“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六祖这里说得再明白不过了,佛都可以从自己这部天书中产生出来啊!可惜一般人不能明白这个道理。但如果遇到了大善知识的开示,便能自见。大家可以反省一下,自己求道的心,求解脱的心,是否迫切而坚决呢?道不远人,而人自远之。我想,如果求道的心迫切,并持之以恒,那么,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必定会有花开见佛的日子,乃至“一悟即至佛地”。
  有人说只有上根利器的人、大知识分子才能学禅宗,下根的人就不能学。其实这是外行话,禅宗是三根普摄,对文化低的人更为适宜。你想,佛教中的其它宗派,如中观、唯识不知要读多少年的书才入得进去。玄奘大师在印度十六年,一部《瑜咖师地论》就学了整整三年。后来回到长安,介绍“一本十一论”,一本就是《瑜伽师地论》,因为其中的内容太多了,到了后来就有十一种“论”来帮助理解《瑜伽师地论》。要把这十一部论看完,就是大学者们,没有几年的时间,通看一遍都困难。再说《般若经》就有六百多卷,玄奘大师翻译完毕后累得要命,说:“唉!我终于把这部经译完了;这部经大概与东方人有缘,总算没有业障,还一口气把文翻译完了。”六百卷,通看一遍要多少年啊!所以中观、唯识才是上根利器之人搞的,他们聪明,记忆力又好,没有文化的人对这些哪里谈得上学呢?禅宗内没有别的,只有一部经,就是你自己,你认得你自己就了事了。这么直截了当,这么简便易行,与有无文化毫无关系。
  再说一下“无念”。一些修行的人不懂六祖这个“无念”的真意,很久以来,都以为般若三昧就是无念——就是没有任何念头。这种说法误人不浅,禅宗后来的衰微,也与这个错误的理解有关,所以有必要再次申说一下。其实六祖在《坛经》中涉及到“无念”的几个地方都是解释明白的。不知那些人为什么产生那样的误解。我认为,这是因为后人把“无念”两字执着了,不结合佛法作彻底的研究,认为只这两个字就够了,佛法也可以不讲了,祖师们的开示也不必听了;一说用功,就是什么都不要想,因为一想就“有念”嘛。于是经也不看,论也不看,戒律也不管,参话头也只参一个,等等等等。总之无事可作,无事可言,好事、坏事做不做都一样。这就把一个好端端学佛的人,变成了一个对社会毫无用处的废物,头脑也越来越简单。他们认为,因为“无念”嘛,就是要扫除一切思想内容。须知这种“无念”决不是六祖大师强调的那个“无念”。当然,在特定的条件下,不思不想对身心的调节也还是有益处的,如一些工作劳累下来,练练气功,扫除杂念,使自己的精神和身体放松,得到较好的休息和恢复是可以的。如果认为这就是道,就什么都可以不干了,什么都不想了,成年累月在那儿空坐,那就大错了。
  “念”在佛法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记忆,即以不忘失为性;二是指系念,即把某件事情放在心上。两者相近而不同,都是精神和思想的重要功能,没有这个功能,思想就没有积累和创造。修行的人,非但要用这个功能,还应把它锻炼得更加有用才行。所以,无念若理解为不思、不想、不忆、不系念,那就危险了。
  但六祖大师这里的无念的真解是什么呢?就是六祖紧接着说的“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用即偏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其己灵不昧,神用无滞的感知能动;二是不染不著,不受拘系,超然于相对的自在。也是我们上面谈到的,是清净常流的一念,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一念。若在修行上达到了这种火候,当然就会“万法尽通”,“见诸佛境界”乃“至佛地位”。大家在修行中,一定要注意里面的尺度。阿弥陀佛

《楞严经》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第二十段)
【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于狮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
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有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这时世尊为了让阿难和众生都能进入“无生法忍”而见自“本心”。“无生法忍”指的是不见一法生、不见一法灭,人法俱空,识心自在的一种证境,这种证境称为见性,即见到了自己的“本心”、见到了自己的法身,已是初地菩萨境界,决定能成佛了。
如来在狮子座上摩阿难头顶说:如来常说的一切“诸法”,包括你说的那个能想能推理的“心”,其实都是“唯心所现”,也就是“真心”的显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这里说的“诸法”,是指世出世间一切法。说的是佛灭度后,弥勒菩萨愍念众生邪见增盛,难入正法,于是从兜率天来到人间,现身于中印度阿逾陀国,为当时一位名无著的菩萨说《瑜伽师地论》,统收万法,将万法概括为六百六十法,摄一切名理殆尽。此论文共有五分,即:一、本地分;二、摄抉择分;三、摄释分;四、摄异门分;五、摄事分。此为“唯识学”除《解深密经》外最重要的圣典。后天亲菩萨因为见《瑜伽师地论》文字繁多,即于此论之“本地分”中,略录百法名数写成《百法明门》,使万法宗要归于指掌之中,以方便后学。
百法将一切诸法归纳为五大类、即:一、心法:心法是将八个识心归纳为八种,以心王阿赖耶识统领万法。二、心所有法:心所有法有五十一种,这五十一种都是妄心。三、色法:色法有十一种,统摄整个物质世界和一切生命现象。四、心不相应行法:心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种,这二十四种与心王不相应,虽然可以修到四空天,但不能证菩提。五、无为法:无为法有六种,这六种修的是世间定和出世间定。这五大类合计为百法,概括了一切法,是名“诸法”。
那么,以上说的“因果”又是什么意思呢?“因果”作论,也称因果定律或因果法则,是指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一个原因和结果。一种事物产生的原因,必定是另一种事物发展的结果;一种事物发展的结果,又必定是另一种事物产生的原因。原因和结果是不断循环,互为因果,永无休止的。
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无论哪一方面的成功或失败都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一定因果关系的必然。即每件事情的发生都有某个理由,每个结果都有特定的原因。这个法则非常深奥且具极大影响力,以致世人将其称之为人类命运的“铁律”。
这个铁律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下什么样的因、就得到什么样的果。”佛教认为:因果是由身体行为、语言行为、思想行为,这三大行为所造作的善恶诸业所形成,形成善恶二报;三大行为是“因”、善恶二报是“果”。善恶又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在恶报中修善,坏事就可以变成好事,恶报即可转为善报。这些所谓的因果,看似真实,但在自性中都是虚幻的,都是生灭法。
那么“世界”又是怎么回事呢?“世”指时间的迁流,即: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共三世。“界”指空间的划分,即: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共十方。“世界”是由时间和空间所组成,以须弥山为中心,加上围绕其四方之九山八海、四洲即“四天下”及一个太阳,一个月亮,再加六欲诸天、初禅三天,为一“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再加初禅三天和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再加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再加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诸天、为一“大千世界”。我们居住的地球,是小千世界中的一个小世界。
经文中说的“微尘”又是什么意思呢?据《大毗婆沙论》卷一三六中说:“应知极微是细色,不可断截破坏贯穿、不可取捨乘履摶掣,非长非短、非方非圆、非正不正、非高非下,无有细分,不可分析、不可覩见、不可听闻、不可齅尝、不可摩触。故説极微是最细色,此七极微,成一微尘。是眼识所取色中最微细者,是肉眼难以看见的,常用以指极细小的尘埃;又常比喻卑微,微不足道;佛经中又常比喻数量之多不可计算。
佛对阿难说:以上所说的一切诸法、因果、世界、微尘,都是真心的功能作用所结成的物体和法相,他们的关系是主人和客人的关系,“心”是常住的主人,万事万物为生灭去来的客人。
各方世界的一切所有,如小草细叶、一缕阳光、一个结节,究其根本,都有其体性,就是虚空,也有个外貌名相,更何况清净无染的妙明真心,及自性所含的一切妄心,怎么会没有其体呢?你阿难如认分别觉观,能了知一切的“心”,定为自己的“心”,也没有错,但这个“心”就应离一切“色、声、香、味、触、法”等诸多的尘相和事物,远离一切尘相后的“心”才是你真实的“全心体性”。
如你阿难现在听我说法的声音,心里就起分别,只要有这个分别心,即使你灭了一切“见”(看见)、“闻”(听闻)、“觉”(感觉)、“知”(知觉、知道)、仍然是内守幽闲,仍然是“法尘”分别影事中清净的一面而已,这清净的一面并非真心。
此处说的“法尘”是指“色、声、香、味、触、法”此六尘之一、是六识心的另分。是意根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这五根所缘的境界,分别好丑,而起善恶诸法,善恶诸法成为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这五尘落谢的影子,成为记忆,记忆中的往事称为影事,是法尘的作用。幽闲是记忆中相对的空白处,但并没有离开法尘,如禅修打坐时,觉得很空、很清净,但只要有这个感觉在,就是内守幽闲,这个幽闲也只是妄心的作用而不是真心。
佛对阿难说:我没有责备你执“非心为心”,但你应该用这个“心”仔细揣摩,使这个“心”远离一切尘缘境相,认识能离“分别心”的体性,知道能离这个有“分别心”的“知”,它知道你在起分别,但它却没有在一切分别中,这个“知”的体性才是“真心”。
如果你认为这个能分别尘境的体性,在离开六尘外相后就不存在了,那么你认识的这个“心”,就只是那个法尘分别影事,而不是“真心”了。六尘境相不是常住,在生住异灭中变化无常,若变灭时,没有认识清楚的这个“心”即同“龟毛兔角”一样,就如乌龟本来无毛、兔子本来无角,“心”也就变成本来就没有了,如果就此而认为自己是“无心”了,你的法身也就等同于断灭,那么,谁来修无生法忍呢?这时阿难和大众都“默然自失”。“默然”:是无语可说、“自失”意为失去了对真理的认识。
佛告诉阿难说:世间一切诸多的修行人,虽然能成就“九次第定”。“九次第定”是在修成四禅八定后进入的一种定,排在八定之后,故名九次第定,又名“灭尽定”。此定灭了一切见、闻、觉、知,灭了前六识,故名灭尽定,得此定已出离三界,超越生死,可证阿罗汉果。
佛说:“心”的问题如果没有认识清楚,仍然不能断灭一切烦恼,就不能成就阿罗汉果,这都是将“妄心”执为“真心”的结果,所以你阿难虽然博学多闻,仍然不能证得圣果,就是没有把“真心”认清。佛在这一段里已讲明了什么是“心”和“心”在那里,应认真体悟,当下即可明心。

應成派對有境的主張--比量及其不共主張 {宗義建立摘錄}

☘比量若予區分有四 :
1. 事勢比量 2. 共稱比量 3. 譬喻比量 4. 信許比量
「譬喻比量」也屬於 「事勢比量」,只是應成派把它單獨列出而已。

如果在安立正因時,是由事勢正因所生的比量是事勢比量;若由正確的譬喻而產生的比量,這個就稱為譬喻比量,事實上都屬於事勢比量。

所以僅區分成 「事勢比量」與 「信許比量」這二種即可,因為 「共稱比量」與 「譬喻比量」都是由 「事勢比量」分出來的。

如果從 「事勢比量」與 「信許比量」來談的話,其中 「事勢比量」是不必依賴佛的聖教,只要透過事物的力量、本質就可以推知到對境的認知,便是 「事勢比量」。
「信許比量」必須依賴佛、菩薩的開示而了解,如細微的業因果,如果對於他們所開示的聖教作觀察,這些聖教遠離了三種違害,就可以相信他們所開示的聖教內容,經由其內容而瞭解對境的認知,就是 「信許比量」。

如果是細微無常、空性、無我、解脫、一切相智、前後世等,透過事勢正因就可以瞭解到的,這些是稍隱蔽境,是透過 「事勢比量」就能了解的對境。
但是有一些比較細微的業果,像前世造布施業,來世得受用;前世持清淨戒,來世得人天果位;修安忍來世得美好的身體等,這些細微的業果,必須依賴三察清淨的聖教,作為信許正因才有辦法了解,因為這些境是極隱蔽境,極隱蔽境必須依賴信許正因才能了解,單依賴事勢正因是無法了解的。

☘應成派的不共主張 :
若是 「量」相對於自己的耽著境而言,未必不錯亂,意思是量對於自己的耽著境也可以是錯亂的,這個主張與下部宗義不同。
自續派以下主張,如果一個認知,它的耽著境產生錯亂,那一定是顛倒知,不可能是量。

經部宗、唯識派、自續派主張,現前必然是已離分別的認知;而應成派主張,現前與現行境同義,所以現前未必是已離分別的認知,也可以是瓶柱等這些色法。

自續派以下主張,再決知必然是非量的認知;對應成派而言,若是再決知則必然是量,而且是現量。

自續派以下主張,對於自己的耽著境錯亂的話,必然是顛倒知。顛倒知它不可能瞭解對境。
應成見主張 : 若是 「量」,對於自己的耽著境而言,未必不錯亂,亦即一個認知對自己的耽著境錯亂時,這個認知還可能是量,如果是量就可以了解對境。

️了解 『聲是無常』的比量,相對於 ﹝它的耽著境﹞「聲是無常」,是錯亂,但是它是比量,是了解聲是無常的比量。
為什麼了解 『聲是無常』的比量,相對於 ﹝它的耽著境﹞來講是錯亂呢?
因為,這個比量雖然有了解聲是無常,但是在這個比量中,聲是無常會現為實有,現為實有這個部份是錯亂的,所以比量雖然錯亂,但是還是有瞭解到聲是無常,因此它是量。

應成派認為不錯亂的認知只有一種,就是現觀空性的認知,其它都是錯亂認知,所以,錯亂認知有量與非量這兩種情況。
對凡夫來講,因為沒有現觀空性的認知,所以都是錯亂認知,但是錯亂認知裡面,有量與非量兩種,所以凡夫的認知還是有量。凡夫沒有現觀空性的認知,凡夫的認知都是以世俗法作為對境,以世俗法作為對境的認知,都是錯亂的,因為在這些認知當中,都會把世俗法現為實有。

若是 「認知」,則必然了解自己的 「所量」,這是應成派的不共見。
下部宗義主張,若是顛倒識就無法了解到對境,顛倒識也是認知,但是顛倒識沒有辦法了解到自己的所量 (對境)。
應成派主張只要是認知,不論是量的認知或非量的認知,都能了解到自己的所量,這種說法與下部宗派的說法不同。

️例如雖然兔角不存在,但是兔角的義總是有的,在執取兔角的分別心中,所顯現之兔角的義總,雖然不是兔角,但是卻如同兔角般的顯現,這是兔角的義總,它排除不是兔角的顯現,兔角的義總是有的。這個義總是取兔角分別心的所量,意即兔角的義總可以被取兔角的分別識所了解,因為 「『兔角』的義總」是 「取 『兔角』分別識的所量」。
「兔角本身」不是取兔角分別識的所量,因為兔角不存在;
但是若是 「兔角的義總」,就是取兔角的分別識的所量。

️另外一個例子:「『聲音是常』的義總」是 「取 「『聲音是常』分別識的所量。」但是 「聲音是常本身」並不是取聲音是常的分別識所量,因為聲是常根本不存在,雖然聲音是常不存在,但是在分別心中呈現 「聲音是常的義總」是有的,它可以做為取聲是常分別心的所量,意即取聲是常的分別心,它可以了解到聲是常的義總,但是它不能了解到聲是常,因為聲是常不存在,「聲音是常的義總」和「兔角的義總」是一樣的。雖然聲是常的義總不是聲音是常,但是卻如同聲是常般的顯現,這個是聲是常的義總。

️又如因為光線之故,執藍色雪山的眼識把雪山見為藍色。事實上藍色雪山根本不存在,但是藍色雪山顯現,這種顯現在眼識上會呈現,執藍色雪山的眼識可以瞭解到藍色雪山的顯現。
換言之,見藍色雪山的眼識,應成派也主張是顛倒識,但是它可以瞭解藍色雪山的顯現;而藍色雪山因為不存在,所以無法了解。
只要是認知,即使是顛倒認知,都能了解到自己的所量,但是這裡要加一個限定,就是這個認知未必是了解到所有的所量,但至少瞭解到分別識的所量。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下一步,各督查组将根据考核验收情况,客观公正地评估各地各部门“七五”普法工作成效,以工作提示单的形式反馈考核验收中发现的问题和短板,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市法宣
  • 在家没事干来看看漫画吧夜画集、野画集、皇家执事、裕树先生、监禁仓库、赤色领域、我同学的性取向、爱是幻想、异类、杀戮跟踪、我的下属、臣服关系、1305、屋外的屋、
  • 要知道,平时的吃喝玩乐,那才多少钱,是不可能让人滑落阶级的;而只要一次黑天鹅事件,就可以让你陷入破产的可能,比如这次疫情;所以,保护好自己的财富,就是保护好自己
  • 五祖从这首偈语,知道惠能已明心见性,遂在夜半三更,为其说《金刚经》。”五祖接着启发他:“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
  • #我的第一条微博# 在重阳节即将到来之际,为进一步弘扬敬老爱老理念,促使广大群众认清邪教的危害,尤其是提高老年朋友防范和抵御邪教侵害的意识,芷江县反邪教协会近日
  • Some of us get dipped in flat, some in satin, some in gloss. But every once in a
  • 狮子依稀记得两年前的那一天… 由于第二天要赶回美国的航班,当时正和朋友聊着天,突然得知了Alan离世的消息… 当时真是[伤心][伤心][伤心] Alan曾是英
  • 說文寫字 就漢字造字法而論,大體分為兩種,一曰「象形」,二曰「形聲」。 象形者,即甲骨或金文中,擬自然品物之形,如龍、虎、牛、羊、龜、鳥之屬。 形聲者,即以部
  • 这给即将步入恋爱的少女们也是一个健康的启示……剧中的配角也不像有的剧里为了主角寻死觅活,阴雨过后晴天,一回头就等到自己的爱情。就算遇到渣男被伤害了,拔剑而起,报
  • #南京恋爱[超话]# #南京恋爱# #南京单身交友# #南京单身交友[超话]# 金陵红娘所有工作人员,把最美的女神节玫瑰送给我们最可爱的人——医务工作者,祝他
  • 关于小萌希奥•升级款 六月份小萌希奥和美国惠好纸业合作后纸尿裤品质又将上升一个档次 原材料上涨因此价格会略微上调如果喜欢老版 那就囤点货如果想试试新版 那就期
  • *第14次产检-糖筛(预防妊娠糖尿病)*[带着微博去旅行]早上空腹喝一杯半热“糖水”后,一小时、两小时各抽静脉血一次 十点半去白吉馍腊汁肉吃早饭of白吉馍+不加
  • 祖国是我心中的灯塔,照亮我们前进的步伐道德经第六十八章 不争之德,用人之力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为不争之德,是为用人之力,是
  • 3.Marc Anthony为J.Lo制作专辑时问她有没有想合作的西语歌手,J.Lo第一个想到的是Nicky Jam.4.J.Lo的妈妈对她在性格和音乐上有一定
  • 就是一种我先问你你要是feel like you what yo do it,then you do it. If you don't, that's also
  • 我的感情很奇怪,上帝很爱和我开玩笑,当我爱的随意和不羁时,往往收获到爱情,当我真的在意的时候,又会失去它,最宝贵的东西。这不禁让我想起现在的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住
  • 十个脊兽在中国古代官殿建筑中仅见于太和殿,象征太和殿的至尊地位。 太和殿脊兽脊兽是安放在古建筑屋脊上的神兽,常见的数量有三五个、七个、九个等几种。
  • 雅各书 2:25-26 妓女喇合接待使者,又放他们从别的路上出去,不也是一样因行为称义吗?身体没有灵魂是死的,信心没有行为也是死的。 The same wit
  • 吃货助农买了好多柠檬百香果,蜜渍了放冰箱里泡水喝[喵喵]图8:pat的唇釉套装小小只好可爱图9:老陈不下厨则已,一下厨惊人,做了白切清远走地鸡!#么岸漫美食日常
  • 但我真的只是针对这个不明白的问题想寻求答案,而事实上我也根本不敢问,这就让我生活得很痛苦。正因为如此,假如你已经预料到你问的问题的答案可能和别人都不一样,你还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