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浮根四尘六处流逸

(第九十四段)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黏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葡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黏湛发听,听精映明,卷声成根,根元目的,清净四大,因名耳体,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黏湛发嗅,嗅精映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如双垂爪,浮根四尘,流逸奔香。
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黏湛发尝,尝精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的,清净四大,因名舌体,如初偃月,浮根四尘,流逸奔味。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黏湛发觉,觉精映触,抟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如腰故颡,浮根四尘,流逸奔触。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黏湛发知,知精映法,揽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这里说的浮根四尘之“浮根”: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六根有受用外缘的作用,故又称六受用根;四尘指的是构成六根的“色、香、味、触”这四种元素。这浮根与四尘和合,称名浮根四尘。这一篇讲六受用根的形成而引发六识心造作诸业,从而产生因果。
佛说:由于有光明与黑暗这二种尘相的形成,妙明圆满的如来藏因无明而生妄执,并深深地执着于光明与黑暗这二种尘相。于是现“黏湛发见”:“黏”、沾附,意为使一个物质沾附于另一个物体上;“湛”比喻水之清澈;“发”是生发;“见”是能所二见。此意为如水一般清澈的如来藏被无明沾附后,就生发出了能所二见。
能使能所二见执著于光明与黑暗这二种尘相的名为“见精”:“见精”之“见”、即能所二见;“精”是二见之性,此性为常住真心。有“性”才有能见之功能和所见之作用,此名见精。以下讲的“听精、嗅精、尝精、触精、意精”,皆同此理。
见精映入所见的色尘(物象),即生眼识,眼识与色尘(物象)结合就形成了“细腻根”:“细腻根”又名胜义根。是“眼、耳、鼻、舌、身”五色根之一,五色根都同时具有浮尘根和胜义根的性质。简言之:浮尘根就是眼耳鼻舌身这五种器官、胜义根则是大脑分管以上五种器官的区域。
浮尘根是因构造而具备能“见、闻、觉、知”的物质基础、胜义根才是令浮尘根起作用的部位。也就是说,眼耳鼻舌身这五种浮尘根,是通过大脑这胜义根而起作用的。五色根各具不同功能,不能互通,只有眼见佛性的十住位菩萨,才能五根互通。
这里说的是眼根胜义根,胜义根之源,名为根元目,即大脑,能管制眼根,又名清净四大。胜义根本来清净,四大是“地、水、火、风。意为本来清净的胜义根,含有地水火风四大元素,而四大的性质是空,故名清净四大。清净四大中的六根各具六义,即:
1、眼根:眼根有能见之功能和所见之作用,是清净四大之肉体,同时兼具清净之本性和四大之尘相。眼根即眼体,如葡萄朵,其相状如葡萄,就是说两个眼睛像葡萄一样圆圆的,这肉体葡萄朵为“色尘、香尘、味尘、触尘”这四尘所构成,名“浮根四尘”。名浮根的眼根与五蕴身的见精,即眼根与能所二见,攀缘于色尘(物象),所生之妄念,如流水不息、如巨浪奔腾,即原文所形容的“流逸奔色”。此为眼浮尘根的形成而引发眼识,继而引发意识攀缘于色尘(物象),生妄念而造诸善不善业。
2、耳根:耳根有听闻的功能,能听到天地万物,动为有声、静为无声,有了这有声和无声二种尘相的发生,使清澈的妙圆觉性被无明沾附,即生妄执,深深的执着于动静二尘相,就生发了能听和所听,这能听和所听,执有声和无声二尘相者名听精,即耳识。
耳识与声尘相互映入,并卷入声尘,就形成了耳根,耳根之源,名为根元目,即大脑,能管制耳根,又名清净四大。耳体状如新鲜卷叶,这卷叶状的耳根由“色、香、味、触”四尘所构成,名浮根四尘。耳根与五蕴身的听精,即耳根与能听和所听,攀缘于声尘,所生之妄念,如流水不息、如巨浪奔腾,即“流逸奔声”之义。此即耳浮尘根的形成而引发耳识,继而引发意识,攀缘于声尘,生妄念而造诸善不善业。
3、鼻根:鼻根有嗅闻的作用,在呼吸时对“通”和“塞”非常敏感,进而有了通达和阻塞这二种尘相的发生,这二种尘象使清澈的妙圆觉性被无明沾附,即生妄执,深深的执着于此二尘相,就生发了嗅觉,能嗅闻的称为嗅精,即鼻识。鼻识与香尘相互映入,纳入香尘就形成了鼻根,鼻根之源,名为根元目,即大脑,能管制鼻根,又名清净四大。
鼻体状如双垂爪,由“色、香、味、触”这四尘所构成,名浮根四尘,鼻根与五蕴身之嗅精,即能嗅和所嗅,攀缘于香尘,所生之妄念,如流水不息、如巨浪奔腾,即“流逸奔香”之义。此即鼻浮尘根的形成而引发鼻识,继而引发意识,攀缘于香尘,生妄念而造诸善不善业。
4、舌根:舌根有能尝百味的功能,能尝知“恬”与“变”,恬为无味、无味为淡;淡加入咸甜苦酸等各种味就会起变化。这淡与变二种尘相的参互出现,使清澈的妙圆觉性被无明沾附,即生出妄执,深深的执着于“淡、变”二尘,就生发了能尝性,这能尝味的称为尝精,即舌识。舌识与味尘相互映入,绞入味后就形成了舌根,舌根之源,名为根元目,即大脑,能管制尝根,又名清净四大。
其舌体状如初偃月,即月初之半圆月型,这舌根由“色、香、味、触”四尘所构成,名浮根四尘。舌根与五蕴身之尝精,即能尝和所尝,攀缘于味尘,所生之妄念,如流水不息、如巨浪奔腾。即“流逸奔味”之义。此即舌浮尘根的形成而引发舌识,继而引发意识,攀缘于味尘,生妄念而造诸善不善业。
5、身根:身根产生触觉,能触觉到外缘的“离”与“合”,由于离与合二种尘相的相互触摩,使清澈的妙圆觉性被无明沾附,即生妄执,深深的执着于离、合二尘,就生发了触觉,知离合的称为觉精,即身识。身识与“离、合”二尘相互映入,执着触觉而形成了身根。身根之源,名为根元目,即大脑,能管制身根,又名清净四大。
其身体如“腰鼓颡”,即一种两头大中间细中空的皮制品,这腰鼓颡形象,犹如人的身根,这身根由“色、香、味、触”四尘所构成,名浮根四尘,身根与五蕴身之觉精,即能触和所触,攀缘于触尘,所生之妄念,如流水不息、如巨浪奔腾,即“流逸奔触”之义。此即身浮尘根的形成而引发身识,继而引发意识,攀缘于触尘,生妄念而造诸善不善业。
6、意根:意根产生知觉,知觉能觉知到念头的生灭,即前念灭后念生,生生灭灭,起浮无常。由于有了生与灭这二种尘相的相续不断,使清澈的妙圆觉性被无明沾附,即生妄执,深深的执着于生灭二尘,就生发了知觉,能知生灭的,称为知精,即意识。意识与生灭不息的法尘(记忆)相互映入,并揽入这法尘而形成了意根,意根之源,名为根元目,即大脑,能管制意根,又名清净四大。
其“意识”无形无相,犹如在幽室中看不见任何相貌,但又有知见等诸多作用。这意根由“色、香、味、触”四尘所构成,名浮根四尘,意根与五蕴身之知精,即能知和所知,攀缘于生灭法尘,所生之妄念,如流水不息、如巨浪奔腾,即“流逸奔法”之义。此即浮尘意根的形成而引发意根识,继而引发意识,攀缘于法尘,生妄念而造诸善不善业。
以上说的是六受用根的形成和被六识所用,就会产生妄念、妄念就会产生轮回,如果要想脱离轮回,就应从六根上断,这讲的是正本清源的道理。

#佛弟子卍楞严经[超话]#2.《法华经》第一讲之2(第一讲结束)(音频+文字)
2.《法华经》第一讲之2文字版:

二者被称为佛门内部的外道,仍然是外道。那么进入大乘法呢,分「了义」大乘和「不了义」大乘。「了义」大乘叫「实法」,「不了义」大乘称为「权法」。那权法大乘涉及到「藏、通、别」这三个层次。

那么第五个次第就是「藏教」。它从「有」门而入,相似于修「人道」,执著在事相上来行持。虽不通理,但心量大,发方便菩提心愿意帮助一切众生成佛。由于心量大,也能超越六道轮回,但不能见空性。所以藏教既是小乘法又是大乘法——讲是大乘法因为它心量大,讲是小乘法因为它不能明心见性。代表作有《地藏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等等。

第六个次第是通教,也叫禅宗。它从「空门」而入,代表作有《金刚经》《六祖坛经》《六百部般若》,强调破一切相见空性,连诸佛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统统判为无明。《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那么这种法门修得非常非常认真,非常非常准确,能够破除一分灭相无明证得空性,叫「摩诃萨」。但是,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在《最上乘论》中讲:「恒河沙数的人难有一个人成就」。

第七个次第是别教。从「亦空亦有」两门而入,代表作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它既要见空性,然后从空出有,大作佛事。在某种程度上,它圆融了通教、藏教、小乘、人道、天道。所以《华严经》有无量法门,修得好可以破除十二分无明。而且,这个法门比通教更难成就。往往接触了《华严经》,你心易乱。你要把它读一遍的话,都不知道要读多长时间。

这以上就是对人、天、声、缘、藏、通、别这圆人前七种方便简单概括了一下。也就是佛陀前41年所讲之法,把它说为「戏论法」。

讲完了「结缘法」,就是「成就法」,毫无疑问,是「圆教」。它的代表作有《妙法莲华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心经》等。它是从「非空非有」二门而入,但是这个「非空非有」是「对有说空,对空说有」。它把八大次第圆融为一体,叫「一心三藏」;而别教是讲「次第三藏」。别教还要修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啊!阿僧祇在印度里是一百多位的大数:一劫是百万亿年,你算算看多少。可是到了圆教,不可思议啊!哪是三大阿僧祇劫?三世要不了,三年要不了,三天要不了,三个小时也要不了……你当下一念就能成就!一步登天!佛在《法华经》《楞严经》少说十几处,多说几十处都在提醒我们,当下就成佛!

我再告诉大家一个奥秘:当明白了正法,那前七种方便统统都是正法!妙不妙?乃至歪门邪道统统是正法!乃至刮风下雨、山河大地、风云雨雾、泥巴瓦块、树木花草统统都是正法!没有哪一法不正,没有哪一法不是佛,没有哪一法不是我!耳闻目睹身受……你能感觉到的一切,还有感觉不到的那一切的一切,都是我,都是一个念!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只有一尊佛,只有一个念,而且当下就是这一个念!这个法妙啊!妙极了!当然,我这是讲口头禅。

所以我们在今后对《法华经》的研讨过程中——万变不离其宗,就是讲这个道理。只要当下明白万法都是由我一念所现,刻骨铭心,深信不疑,而且你知道它怎样变出来的,你现在就成佛!不需要等到散会以后。

那么在正式开讲《法华经》之前,还涉及到教学次第的问题。在历代讲经法师创立的不同教法中,比较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一个就是「贤首宗十门开启」,它是从十种角度对整部经典的要义分别论述。再一个就是「天台宗五重玄义、七番共解」,这是智者大师所创立的释经方法,也就是先把一部经的要义分成五个大的方面(一、释经名。二、辨经体。三、明经宗。四、论经用。五、判教相)提纲挈领地申述明白,然后每一个大方面又分成七个小的方面(一、标章。二、引证。三、生起。四、开合。五、料简。六、观心。七、会异),每一个小方面又分为「四意消文、四悉檀义」来作详细解释。
https://t.cn/AiQ60vSV

#每日一道# 【我命在我不在天,道教修行是如何“得道成仙”的!】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以得道成仙为最终旨归,无论外丹术还是内丹术都只为了修道成仙。只有长生久视、成仙成真,才能标志着得道。道教因其追求长生不死的神仙思想而区别于世界上的其他宗教,故又被称为神仙道教。

“仙”在中国古代神话和宗教中认为是靠修炼得道而长生不死的人,或是能达到至高神界的人物。《说文》:“仙,人在山上貌,从人山。”《释名•释长幼》中有:“老而不死曰仙。仙,遷也,遷入山林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说文》解释“僊”时又说:“僊,长生僊去,从人僊。”僊,本意用作动词,表示“轻舞飞升”之意。如《诗经•宾之初道》中有:“屡舞僊僊”。“仙”字,早期都写作“僊”。神仙的概念,最早追溯到《山海经》、《列仙传》等中的神话故事。

道家道教经典中也有对于神仙的描述。例如,《庄子》书中有很多关于神人、至人、真人、圣人的描述。《齐物论》说:“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大宗师》:“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后来道教的有关仙的思想可以说最早是继承于这些观念。例如,葛洪说:“列仙主人,盈乎竹素矣。”(《论仙》),“若谓世无仙人乎,然前哲所记,近将千人,皆有姓字及有施为本末,非虚言也。”(《对俗》)

“成仙”的追求自古有之,只不过道教将神仙之说理论化、宗教化并且实践化了。悬置道教“得道成仙”之现实是否可行不论,事实上道教的神仙观念和“得道成仙”的追求蕴含着丰富的生命美学的意蕴。这种美学意蕴体现在“逍遥”二字之上。体现在道得仙成的精神境界之逍遥、生死观念上的逍遥、追求成仙路径之逍遥。如此“逍遥”的美学意蕴对于现代社会中,异化、物化的个人来说,无疑具有着纯净心灵的作用。

一、 得道:精神之逍遥

中国人的国民性格中,有对自由自在境界追求的“逸”、“游”的性格。在飘逸、游弋、逃逸、出游的同时,也具有着寻找精神家园的“归”、“返”的性格。道家道教所提倡的“道”正满足了人们“出离”与“回归”二争力的融合。

老子所述的“无形大象”之道,“先天地生”而孕育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具有着“弱”、“柔”、“虚”、“静”、“冲”、“朴”等特点。道“惟恍惟惚”,无法用逻辑语言来形容,故在老庄那里“运用了大量的形而上下混然不分的‘大象’来投射出、引发出至道的意境。像‘冲’、‘虚’、‘谷’、‘水’、‘婴孩’、‘风’、‘山木’、‘解牛之刃’等等。”

而一旦把握了道、体道之后,便可以逍遥而无待。“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

而“道”不是一个高高悬起的神秘之物,道可以体现在任何人、事、物之中。“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庄子•知北游》)

正因为“道”是周遍咸的,所以体道的“逍遥”不是厌世的或者是形而上的。也没有人能够在实在的意义上离世独立。如此体道的精神样态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睨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天下》人生的境域,无论悲苦喜乐,就是道的境域。没有什么形而上的终极,世间就是终极。如此之体道是真正意义上的逍遥。

这种周遍咸的道的观念进一步发展,成为了道教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观念。例如,葛洪说:“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腹之位,犹宫室也。四肢之列,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故知治身,则能治国。”(《抱朴子内篇•对俗》再如,杜光庭曾说:“老君垂教,以清静为用,无为为宗,清静则国泰身安,无为则道成人化。”

二、 成仙:生死观念之逍遥

道教重视“生”,重“人”,重“肉体”。如:《太平经》说:“天地之性,万二千物,人命最重。”《无上秘要》卷五说:“天地万物,人为最贵也”、“夫人是有生最灵者也。”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说:“夫禀气含灵,唯人为贵。”葛洪的《抱朴子内篇》说:“有生最灵,莫过乎人。” 道教注重对人体生命的保养、“保精爱气啬神”。

《太平经》说:“人有一身,与精神常合并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即吉,去则凶。无精神则死,有精神则生。常合即为一,可以长存也。常患精神离散,不聚于身中,反令使随人念而游行也。故圣人教其守一,言当守一身也。念而不休,精神自来,莫不相应,百病自除,此即长生久视之符也。”(《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一九上) 追求肉体不死、羽化升仙,表现出道教企图达到对于生命的自主自控,即身成仙的逍遥自在。

一方面,道教非常重视肉体;另一方面,道教亦表现出在境界上对生死问题超越的“逍遥”。一般观点认为道教和道家的生死观是矛盾的。例如认为葛洪重肉体长生,而庄子就是对死置之度外。其实,葛洪是从修仙的迫切实践角度来谈生死、成仙。他怕人们不重视“生”,错过了即身成仙的机会,人唯一能够把握的就是生命。葛洪说:“天之大德曰生。生者,好物也。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抱朴子•勤求》)而庄子讲的是一种“亦可……亦可……”的境界。拥有一种“无待”、“无累”的境界,便亦可接受生,亦可接受死。“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庄子•大宗师》)“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

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庄子•齐物论》)在对待形神问题上,陶弘景也有“亦离亦合”的观点。陶弘景说:“凡质象所结,不过形神。形神合时,则是人是物;形神若离,则是灵是鬼。其非离非合,佛法所摄;亦离亦合,仙道所依。” 简单地说,佛教生死观的思维方式是“非……非……”的双遣方式,从缘起入手,让人体悟“空”,从而破我执、法执。道教的生死观讲究形神亦离亦合,亦可离亦可合。思维方式是“亦可……亦可……”、“方……方……”。讲究一种对肉体生命的自控自主,讲究修炼之方法,同时又对肉体生命并不执着,对得道成仙、长生不死的目标不存在“机心”,天然自然,随遇而安,逍遥自在。

其实,在道教修炼成仙的过程中,如果存在着对“生”执着的“机心”,就会存在着羁绊和束缚。“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庄子•天地》)当“生”成为一种束缚心灵的追求目标,人就“有累”、“有待”,心灵的世界就会背遮蔽。“富贵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庚桑楚》)这样就达不到体道的逍遥自在,就一定不会“得道成仙”。只有超越时空、超越生死、物我两忘的“撄宁”之逍遥境界,才能成就最终的“得道成仙”。

三、 以何得道成仙:方法之逍遥

道教是一个非常重实践的宗教。要达到“得道成仙”,有许多的方法,如符箓、咒语、服食、房中、存神等等。然而只有到达方法上的超越与逍遥,从依技成仙转化为依艺成仙,才能真正得道成仙。

实践证明,存有机心的外丹服食等技术方法,不能解决得道成仙的问题。故道教非常重视内丹术,强调性命双修,重视内在精神涵养与外在炼形体和服食的结合。

在精神内养的方法上,《庄子》重视心斋、坐忘。“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人间世》)“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大宗师》)。

道教修炼中也重视这种“忘”、“斋”、“化”的内在精神涵养方式,如谭峭说:“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是以古圣人穷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虚实相通,是谓大同。”(《化书》)

“技”,只是纯粹的方法;忘掉“技”之后的“艺”,是融合了“道”的出神入化的“逍遥”。在《庄子•达生》中讲的“削木为鐻”的巧匠梓庆的故事,《庄子•田子方》中宋元君将画图的故事,以及《庄子•养神主》中著名的庖丁解牛的故事,讲的都是在如此心斋、坐忘、体道工夫之下,使得无论是雕刻、绘画甚或是解牛,都成为鬼斧神工的“艺”而非仅仅是“技”。“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庄子•大宗师》)

道教“得道成仙”正是在此多重“逍遥”的美学意蕴下,才真正具有了“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气魄。

文章来源:网络资料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张连文因病去世 曾主演《艳阳天》《敌营十八年》
  • 海沧半程马拉松赛25日开跑,厦门公交开通临时专线,还有多条公交线路调整→
  • 心疼吴昕!潘玮柏要结婚了,新娘不是她!
  • 广西柳州女孩扶老人被撞成重伤:得到众多热心人帮助
  • 教育部公布2019高校自主招生新政!
  • 杭州神秘“黄金大盗”落网!竟是知名酒店老板……
  • 郑秀晶回眸 网友:我心都酥了!
  • 亚洲杯闹出大乌龙!
  • 黄牛公开贩卖EXO情报,边伯贤怒怼:这样贩卖别人的情报可以吗
  • 正面硬刚!伊朗要派军舰到美国后院
  • 傅园慧爸爸已上线,发微博的配图竟然是天台的TA!
  • 励志!临考前出车祸 西安女孩不想错失机会躺担架入考场
  • 高峰再次吸毒被拘留 毒瘾难戒究竟是何原因?
  • 黄子韬喂爱犬零食被咬伤 排队打狂犬疫苗直喊累
  • 大张伟承认结婚了
  • 首个5G地铁站开通,董明珠财产遭法院保全
  • 拿破仑的难言之隐 让他输掉了滑铁卢.......这些事情你也要注意
  • 高桥一生分手相差15岁聚少离多 大张伟承认结婚吴昕回忆节目被砍
  • 海底捞播不雅画面怎么回事?海底捞播不雅画面内容不堪入目
  • 卡卡求婚成功!前任与现任哪个更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