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云心语】

 理极必反

   真理是普遍的,所以真理也必定是简单的。倘使它只是局部的,而不具备普遍性,它便绝非真理。牛顿的万有引力说和运动定律,应该是非常简单明了的了,也正因为它简单,才具备普遍的当然性和必然性,也才能解释宇宙一切力的现象而有余。此外,所有密度的、张力的、磨擦系数的,乃至结构力学、太空力学,都只是它的延伸。反之,倘使牛顿定律不是这样简单,而深奥复杂到只有他自己才懂,那它的用处便小到等于零了。所以一切的道理必须是简单才高明、才精粹,也才有用;任何复杂、晦涩的道理,只会显得粗糙,只能予人困扰。因为任何道理,一旦超越了现实的生活,一旦脱离了匹夫匹妇的日用,便不具备普遍性,便因其不能“道中庸”,而可以肯定它绝非“极高明”的真理。“世谛”如此,“佛法”亦然。明明“尽大地是个解脱门”,为什么“把手拽伊不肯入”?只因“无处不解脱”;分明“神通并妙用,运水与搬柴”,为什么到此不肯歇心?只因为“理极必反”。道理太近、太简单,人们反而看不到。这“一切现成,古今、三界、万法不能超越”的眼前真理,简单到无须思虑,不假外求,拈来即是,只可惜“至道”不难,人偏不会;若会得时,便知“一切现成,一切具足”,非常简单。若说更有余事,更有剩义,试举看!

——因篇幅有限,不尽其意,欲知完整内容,请阅耕云导师原文《观潮随笔》#修行##禅语悟道#

《解经修行》——余秋雨

三,那些否定

空,是一个坐标。由它一比,世间很多重大的物态、心态、生态,都由重变轻,由大变小,甚至变得没有意义了。

因此,要阐释空,仰望空,逼近空,触及空,必须运用一系列减除之法,断灭之法,否定之法。

《心经》虽然短简短,却用了大量的否定词,例如“不”和“无”的整齐排列。确实,只有经过“不”和“无”的大扫除,才能真正开拓出的“空”空间,

先说“不”。

《心经》说,在空相中,“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我把这几个“不”都翻译成了“无所谓”,即“无所谓诞生和灭亡,无所谓污垢和洁净,无所谓增加和减少”。这里的“无所谓”不是没有,事实上,生活灭,垢和零,增和减还是存在的,但是没有绝对意义,也没有固定差异。

生是灭的开始,因此生中隐藏着灭。反之,灭中有包含着生,或启动着另一番生。因此,没有纯粹的生,也没有纯粹的灭。它们之间,并不是彻底对立。

垢和净也是一样。“水至清则无鱼”,净和垢历来并存,只是比例变动而已,而且,大净中很可能潜伏着大垢,“含剧毒而无迹”;大垢中也可能隐藏着大净,“出淤泥而不染”。

增和减更难判定。似增实减,似减实增的情形,比比皆是。结果,增也无所谓增,减也无所谓减,非增非减,不增不减,归之于空。

总之,空门,就是打通之门。把生和灭之间的门打通,把垢和净之间的门打通,把增和减之间的门打通,打通了,也就进入“空门”。空的最大、最常见障碍,是一座座关着的门,关着的门,就是强行切割之门,互相觊觎之门,自寻烦恼之门。因此,《心经》对这些关着的门,说了那么多“不”,要它们全部打通。

《心经》用的最多的否定字,是“无”。

在空的世界,各种障碍都要接受“无”的荡涤。大致以下几种——

第一种,荡涤感觉障碍。人们常常会相信“眼见为实”,“亲耳听到”,“亲口尝过”,而佛教则对人的感觉保持怀疑。直接感觉到的一切,极有可能是表象、暂相、假象。因此《心静》指出,从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等等感觉系统所带来的不同心理感受,都不可完全信赖,都不要过于在乎,甚至都可以视之为无,这也说明。“看破”之“看”,与一般的视觉,并不相同。

第二种,荡涤界限障碍。人们走上感觉误区之后,又会设置很多界限,作为认识世界的栏杆和台阶。其实这些界限都是心造的,实际并不存在。《心经》里所说的“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也就是指从最初的视觉到最后的意识,人们划出很多界线,都应该撤除。世上很多学者和行政官员一直以“划界”作为自己的行为主轴,其实都是在做分化世界的事情。在佛教看来,所有的划界有时是需要的,但说到底还是在设置障碍。因此,也要视界为无。

第三种,荡涤生存障碍。很多智者和哲人,老是在研究人类生存的很多麻烦课题。例如,明白和愚黯、衰老和死亡、痛苦和灭亡、机智和收获等等。佛教认为,这些问题没有归向,无从解决,因此也就无法成立。《心经》所说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那么重要的一系列难题,答案都是“无”。历来都是人类生存的大课题。明黯老死,似乎更是有更事关及生存等级。《心经》认为没有这种等级,也不应期待这些问题的解决。自认的机智和收获,更没有着眼的必要。但这些人人都看重的思维山峦都归之于无,空的境界才能真正出现。

那么多“无”,概括起来也就是“无常”。“无常”二字,对世界种种固定性、规律性、必然性、周期性、逻辑性提出了根本的怀疑。因此,正是“无常”,可以排除一系列障碍。无常,初一听让人心神不定。但是,当它宣布,原来让人心神安定的那些“规律”和,“必然”都不可靠。人们的心神也就会搁置在“小安定”后获得的“大安定”。

既然整体是无常,那就不要那么多预测、判断、分析了。来什么就是什么,当下面对,即时处理。也就是说,从“失去依靠”走向了“不必依靠”。

因无常而不必依靠,那就叫“自在”。

如果这一系列障碍都得以排除,那么,由这些障碍带来的精神恶果也可以避免了。也就是《心经》所说的“心无挂碍”,“无有恐怖”。正是这两个“无”,可以使人“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只可惜,以上一系列被“无”所否定的东西,世人常常不舍得丢弃,那么,随之也就无法丢弃那些挂碍、恐怖、颠倒梦想了。

一连串的否定,组成了一场“空们大扫除”。为的是挣脱种种现状,达到没有障碍的“如来”境界。

四,度化众生

《心经》认为,以“无”入“空”,排除障碍是人生真正的大智慧。同是一个“智”,小机智徒增障碍,被佛经称为“漏智”,属于排除之列。排除了小机智,就能开启大智慧,那就是“般若”。般若智慧的核心是度化,因此又称“般若波罗蜜多”,即“大智慧度化”,简称“智度”。佛典中,有《大智度论》。

度,是脱离苦海到彼岸。小乘佛教,重在个人解脱,大乘佛教,重在众生度化。个人解脱的理由和程序都已经说得很清楚。那么,从逻辑上,为什么还要拓展成众生度化呢?

有人说,这是佛教随从了普世道德,不在乎自身逻辑。对此,我不能同意,我认为佛教由“度己”而导致“度人”的逻辑,很清晰,下面,且让我略加梳理。

如前所述,佛教在阐明“空”的学说时,着力排除种种界定,拆卸道道门槛。很快就碰到了最重要的一个界定,那就是“他我”之间的界定。遇到了最后一道门槛,那就是“人己”之间的门槛。

“我”是什么?显然,不管在生理意义、伦理意义还是社会意义上,都是“性空”。生理意义上的“我”,是速朽的皮囊,伦理意义上的“我”,是随着亲情关系必然陨灭而不知自己是谁的孤鸟,社会意义上的“我”,是被一堆人造身份所堆垒而成的空洞名号。正如前面已经说到,一切“拥有”,都是“假有”,那么,接下来,一切“拥有者”本人,也是空相,富人的钱财是空,高官的权位是空,而重要的是富人和高官本身,也是空。那么,不是高官和富人的普通人呢?也一样,都是空相。

现代西方思维中,“我”是一切的出发点。我的存在,我的权利,我的成败,我的性格……这便是欲望的渊藪,冲突的本体,烦恼的根源。

佛教以很大的力度,对“我”提出了质疑。不是质疑我个人的优缺点,而是质疑“我”这个概念本身的存在基点。质疑的结果,是主张放弃对“我”的执着,即破除“我执”。

我前面说到,《心经》里包涵了那么多“无”,都可以概括为“无常”,其实,在“无常”后面还隐藏着一个最根本的“无”,那就是“无我”。

历代不少佛教学者把“缘起性空,无常无我”八个字当作佛教的精髓,我很赞成。

在世界各大宗教派别和哲学派别中,佛教明确地提出了对自我个体放弃、消融和超越,显示出非同一般的成熟等级。

佛教当然可以与那些主张个体圆满、个体成功的学说共存于世,但它又不能不指出,一切“完满”和“成功”都不可能真实。因此所谓“完满的个体”、“成功的个体”必然承载着多重虚假。扩而大之,一个世界如果真的存在很多“完满的个体”和“成功的个体”,或者企图“完满”或“成功”的个体,那他们一定会与周边的世界天天产生区隔和争斗,因此这个世界必定是一个喧闹和恐怖的天地。而这些以“完满”,“成功”自许者的下场也一定是苦,而且是难言之苦。

佛教正是因为破除“我执”,主张“无我”,才让那些自许“完满”,自许“成功”的欲望和追求真正断灭。简言之,因“无我”,才“灭苦”。

需要说明的是,后来禅宗中有“我即是佛”的说法,此“我”与“无我”并不矛盾。此“我”无欲,此“我”无名,只是作为一个精神宅体的例证,说明“人人皆有佛性”,可由可由切身做起。恰恰是佛性,能够有力抵挡“我”的“自性”。

正因为“人人皆有佛性”,度化众人也就有了可能。如果人人都以“佛”自认,那就不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我”,这恰恰是到达了更高意义上的“与我”境界。

“人人皆有佛性”,但人人又不能单独完满,因此任何一个人都不应该企求单独解脱。如果单独解脱了,而周围的众人还困于重重障碍之中,那么,这个自以为的“解脱”了个人还会寸步难行。如果别人没有解脱,那么,为了防护自己解脱必须划出人我之界。这么一划界,空境便顿时消失,解脱也无从说起。

诚如谚语所说,一滴清水无救于一缸污水,而一滴污水却能把一缸清水毁坏。一个修行者即使把自己修炼成的一滴最纯净的清水,却没有与周边污水分割的“薄膜”,那么,这滴清水怎么存在?同样,如果大家都成了纯净的清水,却还有一滴仍然污浊,那么,大家的纯净还能保持吗?因此,佛教必然指向整体关怀,普世行善,无界救助。要解脱,也要大家一起解脱。

更重要的是,佛教既然“无我”,也就无所谓“度己”。“度己”之说,不符合“无我”的宏旨。“无我”的空境,必把大千世界作为唯一主体,达到前面所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境界,发誓引渡每一个“兄弟”。

由此可知,佛教从“度己”跃升为“度人”思维十分清晰,并不是随意地从众悦众。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心经》最后那个咒语,呼唤得那么恳切:“接谛,接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珂。”我的翻译是:“去吧,去,到彼岸去,赶快觉悟!”对于这几句咒语,《心经》自己还反复推崇“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而且“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可见,在佛教看来,头等重要的大事是“度人”。

于是,作为佛教修行最高、最后目标的“涅槃”,也与“到彼岸去”连在一起了。《大智度论》在阐释“波罗蜜”时说:“涅槃为彼岸”。度人到彼岸的修行者称为“菩萨”,他们的“大誓愿”就是“度一切众生”。

在中国民间,菩萨常常被当作偶像,其实,他们只是修行者,因觉悟而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反对伤害。菩萨把佛教本义和民间企盼融成一体,组成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高尚信仰。

念念不忘 必有回响。

“我们应该有道德、为他人着想;在公共场合应该遵守秩序、尽量不给别人造成困扰”。这些价值判断上的合理应当,即使本身是对的,但现实生活中就是有人会违背道德、就是会以自我为中心而伤害他人,就是会不遵守公共秩序造成混乱,就是会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在公共场合制造噪音、拥堵等困扰。事实上,价值判断的合理应当,我们可以用来要求自己、作为自己言行举止的标准约束,但不是所有人都会这么认为、这么要求自己,而我们也没有权力要求别人怎么做。

偷盗是不对的,这是价值判断,但就是有人会做这样的事情;欺诈是不对的,这是价值判断,但现实中就是有人会铤而走险。那么对我们自己来说,如果偷盗者伤害了我们的利益、欺诈者破坏了社会秩序,我们也能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们么?因为对方偷盗了你的东西,所以你也要去偷盗他的;或是因为被欺骗者损伤了利益,所以自己也要以欺骗诡诈进行报复么?

如果,你原本认为偷窃、欺骗是不对的,可是当自己的利益因有人做这样的事情而受到损失,随后以同样的行为进行反击、做自己原则上认为不对的事情时,这是不是等于反而是被你深恶痛绝的那些人、那些行为,影响改变了自己的原则呢?那么再放大一点,一个人偷盗、欺诈,这是他的行为选择,他的行为选择在天道的评判之下就会有属于他的因果;而作为被偷盗的人来说,如果也以同样的方式进行反击、也做了偷盗的事,偷窃的行为是由谁发出的、结果不是也要有谁自己承担么?这种所谓的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不是等于给自己造了更糟糕的恶果么?的确,社会好像是一个繁杂细密纠缠的巨大网络,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不断,看上去彼此影响,但在这表象之下有一点根本是不会改变的:无论如何,一个人的动机、行为都是自己的选择决定,人始终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承受结果。当然,承受的结果,有善果也有恶果。

的确,当面对自己最关切的利益、眼前的事,被人破坏、遭受损失的时候,人的心一定是非常愤怒难过的,或者看到极为不公平的事情在眼前发生、发生在自己身上,人的情感一定会感到忿忿不平,心生怨恨:凭什么那些不讲道德、不遵守规则、心怀叵测、手段卑鄙的人就能得到荣誉、财富、优越的地位?凭什么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兢兢业业的做人,就要受欺负、受委屈、被盗取利益成果?

想说的是,如果真正相信天道永恒,那么就能知道,无论眼前表面的状况是怎样,违背天道、破坏规则的就是行恶,而敬畏顺应天道、遵循秩序的就是行善;也就是透过表面看到了事实的真相。如果真正相信天道是唯一的衡量标准、评判主宰着世间的万事万物,那么就能知道,眼前所有的一切同样受到因果法则的约束:行恶之人即使得到了当下的所谓好处,可是在破坏天道、伤害他人的过程中所造的恶果,也是由他自己承担的;踏踏实实、心怀坦荡、笃行正道的人即使当下遭遇利益受损、没有那些财富地位的光环,可是他的坚守正道会让他得到最宝贵的福报、他的生命根本会得到天道的认可与护佑。正处其中的那种利益受损、遭受不公对待的情感难免令人感到难以忍受、感到心堵想不通,但此时此刻,是不是也正是对人是否坚定天道正信的考验呢?是不是也正是对他是否具有透过表象看本质的眼界、是否能够以长远的时间、更高的维度看问题的验证呢?透过表象、超越时空、更高维度,是不是也正是人的格局、智慧展现呢?

话是这么说,但这仍然只属于价值判断的范畴;道理再明确,至于如何理解评价、如果行动,一旦落入现实,就会因人心变化的不同而有因人而异的情况了。

人心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这就会造成即使再好的方法,也会随着人心的变化而被怀疑、被忽视、被放弃。状态好的时候深受感触的道理,下定决心去做的信念、以为自己找到人生新方向的道理,也仍会受到随后的心态情感变化而摇摆不定,感到索然无味或是心生失望,这大概正是世间的无常,是人性的常态。这是人感到无奈的地方,但也是生命的转机所在。在《尚书》里有一句话说,“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这句话也被清圣祖康熙皇帝写在给儿孙的《庭训》里作为警示与鼓励:即使是圣人,违背抛弃正道的信念,也就成了狂人;即使是狂人,当他开始敬畏、顺应天道时,他就走上了成圣之路。虽说世事无常、人心生变,但这也恰恰给了人随时随地能够改变的机会,当下这一念正了、当下这一念做好了,就是正的就是好的;而念念不忘 念念不断,必有回响,看的正是这一念。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伊朗禁止女性入场观看本国联赛已超过40年,2019年禁令结束前,一名女球迷尝试进入球场并因此被捕的事情在国际上引发舆情。而至今,伊朗女性仍然被禁止到现场观看联赛
  • 因为我和你不一样是大人哦,桃李君......♪)——出自朱樱司「友達、寄り道、帰り道」投稿人留言:总之就是被可爱到了w5.6◽️英语课绝对是次于财政的最无聊的课
  • 那些纯粹快乐的人,才是天选之子。[圣诞帽][太开心][haha]人的矛盾和迷思如此之多,以至于只要仔细思考,整个人都会变得不好。
  • #赵露思星汉灿烂##赵露思程少商# 我漂亮可爱的宝贝呀 像初晨的露水 干净又清澈 水光潋滟 像茫茫雪地里初生的小狐狸呀 从雪地里好奇地探出自己的圆圆的小脑袋
  • 】6月1日上线,还有HOTTA工作室支线任务【再来做个游戏吧】的剧情呈现,带你了解不破咲以及维拉时空的更多故事!武侠肯定不会消失,而是会以新的面貌出现,这不,最
  • 六、这次世冠GOGO暂时离场,下次世冠,他们还要拼一次!#KRKPL[超话]#【GOG去年净利润不到一万美元】波兰游戏公司 CD Projekt 今天发布了公司
  • 据说还有德语版,不是很敢尝试,毕竟法语真的美哈哈哈 : ' 为你一个人特制的巧克力。看了一些豆瓣的解析,感觉演员还都挺有爱的哈哈哈。
  • 因同单位有确诊病例,作为风险管控人员进行核酸检测,1月24日报告结果为阳性,已转至定点医院,综合流行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等结果,1月25日诊断
  • #瑞文[超话]#[母亲节]#瑞文的晚安故事# 아무리 높고 멀어도 너에게만은 갈수있어... 걱정마... ​등 뒤의 그림자처럼 누구나 외로운 사람이다
  • #事业单位# #江苏事业单位# [太阳]同学们,早上好--------------------2022江苏南京市鼓楼区幕府山街道停车收费人员招聘2人公告2022
  • ​​​#情感# 人生是一场灵魂的修行,让我们灵魂赋予的个体优秀、独立,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不虚此生的基础标准,能遇到对的人是锦上添花,没有那个人亦无遗憾,美好
  • 记得旧时好,跟随爹爹去吃茶,门前磨螺壳,巷口弄泥沙,而今人长大,心事乱如麻;记得旧时遥,喜看阿婆纺线纱,瓦凹泡新茧,院内惹雏鸭,而今人长大,心绪淡若茶;记得旧时
  • 指‮是的‬有‮类一‬人,在‮历经‬了人‮的生‬起起落落后,觉得万事皆空,‮去失‬了‮着活‬的意义,‮没心‬了方向,‮也人‬如‮灰死‬一般,痛苦难耐。@任嘉伦Al
  • #情感语录#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 愿我无精神的痛苦。愿我无精神的痛苦。
  • 【171008 台北演唱会D-2彩排预览】也许因为是最后的彩排 哥哥今天穿得帅气又时尚 再次被哥哥的美颜迷惑龙:我希望你们直到最后都能享受这场表演 我会一如既往
  • ”在倪光南的心中,有一个科技产业的兴国梦。倪光南和柳传志关于发展方向的争论,被当时的媒体称为“技术派”与“市场派”的一次决斗。
  • 他认为,需要在大幅度转移农业人口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户均耕地规模,才能最终改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还要探索开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边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蔡继
  • 今时今日,面临疫情我想唯一需要坚持的就是抛开怨天尤人的心态,好好过好自己的生活,照顾好自己爱自己,坚持自律,不断复盘,千万不能让我们的青春,生活,爱好和快乐再
  • 在《称扬诸佛功德经》里记载了一个佛号,经上说受持称念这个佛号可以获得极大的功德利益,经上讲称念这个佛号能够不退转于无上菩提,迅速成佛!消灭一亿劫的生死重罪,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