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妙明元心云何无还
(第二十九段)
【阿难承佛悲救深诲,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虽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愿佛哀愍,宣示圆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为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已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汝亦如是。
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则无所去,云何离色,无分别性?斯则岂唯声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惟垂哀愍,为我宣说。】
阿难承蒙佛的悲心救护和深切教诲,感动得哭了,合掌恭敬而对佛说:我虽承蒙佛的妙音讲解,悟到了自己妙明,本来圆满的常住心地。但是我所悟到佛所说的法音,还是用我的攀缘心来悟,来瞻仰如来的,此心徒获无益,实际上我也不敢认这个心就是本来原有的心地,唯愿世尊慈悲哀悯,再以圆满法音宣示,拔出我这无明疑根,归于“无上道”。
“无上道”专指如来所得之道,一切二乘人和菩萨都不能超过,故名无上道。《法华经》<方便品>说:“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这说的是用正直心,舍去三乘方便法,最后剩下一个舍不去的法,就是要说的无上道。
佛告诉阿难说:你们以攀缘心听法,其实我所说的法也是缘物而说,不是真实法性。如人以手指月,指示给人看,看的人就应该顺着手指的方向,去看月亮,如将手指认为是月亮的本体,此人不仅亡失了月轮,看不到月轮,连指头也亡失了,指头的作用也失去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人以指示的手为明月,这岂止是亡失了指的作用,连有月亮产生的光明和没月亮产生的黑暗也不认识了。为什么这样说呢?此人既然以手指为月亮的本体,而月亮是有明暗二性的,手指却是没有明暗性的,在手指上去找光明和黑暗,找得着吗?阿难现在的认识,就是这样的,认指为月,将能思考问题的妄想心认为是本心。
佛对阿难说:如果你以听我说法的分别心为自己的心,这个“心”就应离开对声音的分别,去找能离分别声音的“心性”。比如有客人寄宿住店,是暂时的,很快就会离去,终归是不会常住的,而执掌这个店的主人,却不会离去,也没有去的地方,因为他就是这个店的店主。这个道理说明你的“心”是主人,没地方去,是常住。
怎么能说离开听说的声音,就没有分别性了呢?因“真心”是始终存在的,它能产生分别性,也不会因为声音的有无而有无。其实这心岂止是对声音的分别,它还能对我的容貌和一切事物产生分别。要想找到这个真心,只需将能见之心离开所见的一切色相,也就没有分别性了,直到所有的分别都没有了,就回到那个能生分别的“常住心”去了。
但如果说什么分别都没有,也是不对的,所谓的非色非空,连知道非色非空的心也纳入非色非空中,这种论调就像“拘舍离”这些以八万劫以前为不可知而立《冥谛论》的外道,认为离开法尘因缘,就没有能产生分别心的存在,称此无分别性为“冥谛”。
“冥谛”为古代印度六派哲学中《数论》哲学派所立二十五谛之第一谛。《数论》学派将宇宙万有区别为二十五种谛理,而以冥谛为第一谛,为万物之本源、诸法之始,故也称冥初,又称为诸法生灭变异之根本原因,即为诸法之实性,故又称冥性、自性。《华严经随疏演义钞》说:“二十五种冥谛,是迦毗罗外道所计算的,这些外道,也修禅定,有神通力,能知八万劫中的事。但对八万劫前,却冥然不知,所以称之为冥谛。从“冥初自性,生智大,乃至神我”,开成二十五谛。”即:
一、“冥初自性”:指这种外道,以八万劫前之事,冥然不知之处,昧为自性,故称冥初自性。二、“智大”:智大又名觉大、即增长之义。指这种外道,于冥初之际,觉知增长,故说从冥初生智大。三、“我心”:认我心即神我之心。实则为我慢、生我执。这种外道,由觉知生我慢心。
迦毗罗以冥初自性、智大、神我演化成二十五种冥谛,成了外道认知的二十五个真理,仅限于对八万大劫以内之事物和生命现象的认知,最高级的冥谛论外道,可将生命的极限修至八万大劫,境界是非想非非想处天,在三界内,被禅宗比喻作黑漆桶,破了黑漆桶才能出三界,了生死,但外道由于迷执冥谛之理,是破不了黑漆桶的,故对八万大劫以前的事物和生命现象,是一无所知的。
佛说:冥谛立八万劫前不可知为诸法初始阶段,处于无始无明中,这种境界为即不是色也不是空,是没有任何意念的空无恍惚状态,一切都不可知,以这不可知的无分别性立冥谛论,由此生诸法,从而迷失“真常自性”。这都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能产生分别性的“妙明真心”,是在一切尘缘中离与不离,或劫前劫后都是“了了常知”的,这个“了了常知”不仅知道八万大劫以内、更知道八万大劫以前,乃至无量劫前、无量劫后的一切事物和生命现象,诸法不是“缘起冥性”,而是“缘起性空”,这些真理,外道是不会知道的。
而阿难这心性产生的分别,都是攀缘的结果,是虚妄的,这些虚妄的东西,就像客人一样,各自都有自己的家乡,都有还乡之处,到底哪一个才是本乡、才是不可还的主人呢?
阿难对佛说:如果我的心性所产生的攀缘,各有所还之处,那么如来为什么说,“妙明元心”,没有还处呢?唯愿世尊再垂悲心,哀悯众生,为我们宣讲这些道理。

《楞严经》虚空大地真心中物
(第二十八段)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见此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云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是正是倒?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棉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佛即竖臂,告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
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颠倒何在。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这时阿难,从自己的座位上起立,“礼佛合掌”,“长跪”而对佛说:世尊!如你以上所说的见闻之性“心”,必定没有生灭,为什么世尊说我们遗失了“真性”(“真性”即真如实性的缩称),“颠倒”行事呢?
“礼佛合掌”之“礼佛”:就是向佛礼拜,低头鞠躬,跪拜等,忏悔所造之业,可灭障消灾增加福慧。“合掌”就是肃立、两脚呈外八字平立合掌。合掌的式样有很多种,一般都是以两手的掌指伸直,掌背微躬、掌心略弯,举至心口处轻合,不可过紧,宜如塔形。
依《兜率天赞叹经三修道根本常演中道修法妙语明灯经注》中说:“外道合掌,紧闭掌心,将来必堕生於无佛之地,以如是合掌,不得真空之理,执着成性故也”。“长跪”是诸多礼仪之一,此礼首先是合掌,然后右膝为先,双膝下跪,臀部不可置于脚跟,伸直身体。以示恭敬。
“颠倒”指凡夫、二乘所迷执之八种颠倒,略称八倒。即凡夫执有为生灭之法为常、乐、我、净;二乘行者执无为涅槃之法为非常、非乐、非我、非净,故又称为凡小八倒。凡夫的颠倒不能脱离六道轮回、二乘人的颠倒不能证大涅槃。
阿难对佛说:请世尊再慈悲开示,洗去我们认识误区中的“尘垢”。“尘垢”指“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对心灵造成的污染,使人迷失自性,名“尘垢”。这时如来将金色手臂下垂,五轮手下指,示现给阿难说:你见我“母陀罗手”是倒还是正?“母陀罗手”意为“印契”:指以手结成的各种印形、是佛的三十二大人相之一。阿难说:依世间人的看法是倒,而我不知道,这是正还是倒?开了悟的阿难回答问题是不一样了,为避免答错而闪烁其词。
佛告诉阿难说:如世间人以此为倒,又以何为正呢?阿难说:如来将手臂竖起,将洁白细软好似云状般的“兜罗棉手”上指虚空,就是正。佛立即将手臂竖起,告诉阿难说:如以此颠倒,上下首尾一换,世间人就认为这是颠倒,其实这都是妄心分别的作用,“一倍瞻视”。
“一倍”即加倍、“瞻视”是观看。意为众生观看如来将手上下首尾一换,就产生了分别心,以分别心认手的上下颠倒就成为世间人对问题认识的加倍颠倒。为什么是加倍的颠倒呢?因为分别心是假、手的上下颠倒是幻象,也是假,用假的“心”去认知“假”的事物,自然就成了加倍的颠倒。
佛说:你阿难知道你的身体如果与众多如来的清净“法身”相比,就会发现如来之身名“正遍知”。这里说的“法身”是佛的三身之一,三身分别是:法身、梵语“毗卢遮那佛”;报身、梵语“卢舍那佛”;化身、梵语“释迦牟尼佛”。法身佛就是中道理体,因为佛以法为身,故称法身。法身居于常寂光净土,其实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共同一法身,法身表示世间宇宙的一切法皆由此出。
而“正遍知”是佛陀十号之一:梵语音译作三藐三佛陀,又称三耶三佛檀、正遍智等。指佛陀所证得的智慧正真而圆满,周遍含容,无所不包。知晓十法界,能正遍了知一切法,具一切智,于一切法无不了知,故号“正遍知”。
佛对阿难说:你们的肉身由于不知法性“真谛”(真理),以无常为常故名自性颠倒。你们再认真观想,你们本来和如来有一样的清净法身被称为颠倒,这颠倒之处在哪里?为什么会被称为颠倒?
这时阿难与诸多法会大众“瞪瞢瞻佛”。“瞪瞢”意为目瞪口呆、“瞻佛”是傻傻地目不转睛地看着佛。“目睛不瞬”:“目睛”即眼睛、“不瞬”即不眨眼。意为呆呆地盯着佛,眼睛都不眨一下,还真不知道自己身心颠倒之处。佛看着大家一片迷茫,于是又大发慈悲,哀愍阿难和诸大众,发出响亮的“海潮音”。“海潮音”是以海潮譬喻声音宏大:如海潮满时,所发出的音响,是极雄壮而澎湃的。此比喻佛说法的音声宏大而遍满一切处,令人振聋发聩。
佛以海潮音普遍告诉阿难和法会大众说:各位“善男子”(善男子指持戒修善的人),我常常说,身心所攀诸缘,都是妄心指使,这妄心攀缘的一切法,都是真心所显现。你这身、你这心,都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显现出来的物象。为什么你们失去了本属于自己的圆妙明心,宝明妙性,去认同本悟真心所生的迷妄现象,从真空因无明晦暗所生的虚空中,结无明晦暗为色蕴,色蕴物象又夹杂妄想,妄想与色质相合就形成了五蕴身,五蕴身被六识聚缘,在内心动摇不停。
前五识攀缘于五尘色相又令妄心在外境中奔流不息,将这些杂乱的昏扰扰相,认为是心性,其实这个心性就是妄想,一旦将此妄想认为是自己的“心”,就决定会产生迷惑,认为自己的“心”在色身之内。这种迷惑都是由于(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洎”ji:到、及之意。如成语:自古洎今、洎乎近世。这里的“洎”作“及”解。可读作:不知色身,外洎“及”山河。
世人所生之迷惑,正如以上所说,都是由于不知道自己的身体,以及山河大地、虚空宇宙,都是自己的心中之物。譬如澄清的百千个大海,弃而不认,唯认这百千个大海中的“一浮沤体”。“一浮沤体”指海水中起的一个水泡、意为只认这大海中起伏的一个水泡。“目为全潮”:“目”即“眼”、意为以“眼”见到的这个水泡,就认作是百千个大海所起的全部海潮。
“穷尽瀛渤(yíngbó”):“穷尽”意为“所有”,“瀛”译为“大海”、“渤“译为支海。“穷尽瀛渤”是指所有的大海和支海,意为迷者糊涂地认这个水泡就是所有的大海和支海。
佛说:你们的这些认识,不只是单一的迷惑,而是加倍的迷惑。就如我把手一垂,上下颠倒一下,这在自性中本无差别的现象在你们的妄心里就产生了分别相,就不知如来真实意了,如来说你们真是可怜悯者!

《楞严经》如来六次以心论心
(第十六段)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如我思维,内无所见、外不相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表者无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
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相?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阿难对佛说:世尊!我听佛与文殊菩萨和其他“法王子”谈“实相”时,说心不在内、也不在外。这里说的法王子”,是十地以上大菩萨的尊称。因大菩萨是出生于法王之家,能够传承佛法,故称法王子。经中多称文殊、普贤、观音、势至,这些等觉菩萨为法王子。文殊菩萨为释尊二胁士之上座,是助佛教化的第一法子。《佛地论》说:“从世尊口正法所生,绍继佛身不断绝,故名法王子。”其特征为《佛说宝云经》中论述法王子有十德,即:
1、以相具严身:《大乘百福庄严经》中说:“每修一百福,庄严一相,菩萨修行要经过一百大劫,才能成就相好,即“百福庄严”相。”法王子已具足了这百福庄严相。
2、众好如妙华:指佛、菩萨之身所具足之殊胜容貌形相中,最特别的有三十二种,称为三十二相;微细隐秘难见者有八十种,称为八十种好。两者合称相好。转轮圣王也具足三十二相,而八十种好则唯佛、菩萨才能具足。法王子已具足了这八十种众好,尊贵之相如妙色莲华。
3、诸根满足无有缺减:诸根指身体六根和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这五大善根,均已具足,无一缺损。
4、如来所亲近法亦能亲近:指法王子对佛所亲近的五乘佛法、三乘菩提及一乘了义都心生欢喜,乐于宣说。
5、如来所行道亦能顺行:法王子对如来所修无上大法,都能顺从并依教奉行。
6、如来所解法亦能顺解:法王子对如来解释的方便法和究竟法都能随顺理解,并能随缘讲解,对一切法均已通达无碍。
7、成熟苦恼众生:法王子能救拔因缘成熟中的苦恼众生出离生死轮回。
8、善修学戒:法王子善于修三学六度并严持一切戒律。
9、长夜勤行四无量心:法王子长期无间断地勤于修行“大慈、大悲;大喜、大舍”这四无量心。
10、于如来所止之城亦能住中:如来所居止的大涅盘城,法王子也能居住。具此十事,是名菩萨法王之子。
又以上所说“实相”全称“诸法实相”:指各种物质现象和一切生命现象的真实面目。“诸法实相”这四个字是所有大乘经典的要义,“诸法”指的是世出世间一切法,这一切法包括虚空宇宙,十方世界,秽净二土,有相无相、有形无形等等差别之现象及生住异灭、成住坏空等动静二态。
“实相”就是能生这一切法的真实体相,具平等不二,随缘不变之理。小乘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三法印为实相;大乘则以“缘起性空”之一法印为实相。根据《大品般若经》卷十七<深奥品>与《法华经》卷一<方便品>所说:诸法实相唯佛所自证究竟,非名字、语言所能显示。是外道、声闻等也尽皆期望,而未能得之的真实相。
实相有很多种解说,但所有解说都大同小异,总以不可得之“空”为第一义真实谛。以远离“不生、不灭、不断、不常”等一切戏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离言绝相,了了常知处为诸法实相。简而言之:实相就是“常住真心”、无上菩提、如来、佛等名相和称号。
阿难说:佛与文殊等法王子谈诸法实相时,说心不在内、也不在外,于是我就想,心在内又不能见内、心在外又与我身体不相干。不能见内,心在内的说法就不能成立;而心和身是互相感知的,说心在外也是不合义理的。所以这个心在内在外都是不对的,我而今知道这个道理了,内外都不是,那就应当是在内外的中间了吧?
佛说:你说“心”在内外的中间,就必然不会迷惑了,中间就是心之所在。但心是遍一切处而无所不在的,你将心局限于中间,就不是无所不在了。再说你推测的这个“中”,它应该有个位置吧!在那个位置呢?是在身体上吗?如在身体上,那么在身体上的那一边呢?是左边还是右边?但不论在那一边,都成了不是左、就是右,而不是中了。
如果是在身体的中间,那就等同于心在身内的说法了。如果在一处,那是在身体的表面呢?还是不在表面?如不是在表面就等同于没有,如是表面也不能确定那里是中呀!为什么这样说呢?如以人的整体表面为中,那么从东面看过来,这体表即是西;从南面看过来,这体表即是北。如此则体表就成了或西或北,混乱模糊,就没有一个定处了,这心不也就杂乱无章了吗?哪里还有一个“中”呢?
阿难对佛说:我说的中,不是这两种情况,如世尊所说,眼以外物色尘为缘而有眼识,眼识有分别色尘的作用,而外缘色尘是没有知觉的,我说的“心”就在眼根和外物的中间,这个中间才是心之所在。
佛说:你“心”如果在眼根和色尘的中间,那么这“心体”(心体即有觉知的佛性)是兼连眼根和色尘二端呢?还是不兼连?如果兼连眼根和色尘二端(色尘指一切物质现象和一切生命现象),那么色尘如花草树木等类是纷扰杂乱而无知觉的,如“心”与其相连,又与眼根相连,这眼根和色尘都有了心,就有两个心了,那么谁是真心?谁是假心?
如果要分出真假,誓必就会相互排斥,岂不成了势不两立的敌人了。如果眼根、色尘,与“心”又连在一起,由此就会变成眼根和色尘这两边都有知觉,心也住在两边去了,那么什么是中间呢?如果不兼连两边,心既不在眼根、也不在色尘,那么有认知作用的眼根就失去了体性,失去体性的眼根就等同于无知觉的色尘,就不能再识别色尘了,那么眼根和色尘都同时失去了能鉴别和定位的作用,这样的话,哪里还有一个中间相呢?所以,你应该知道,说心在眼根和物象的中间是不对的。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对啦,还有排第三个的那位男同志,你也赶紧回你们单元等着,你都不是这栋楼的,赶紧的配合吧!突然听到扫码的网格员问扫完码的女孩:等一下美女别走呢,你是几楼几零几?
  • ”我难掩喜悦说“谢谢~”谢谢你可爱的陌生人谢谢你让我在黑暗里走的更加坚定#考研##上岸##疫情防控#【@ 来(返)长人员,这些变化请注意】当前,疫情形势严峻复杂
  • 传统相机店通常被设计为画廊或实验室,容易让顾客望而却步。传统相机店通常被设计为画廊或实验室,容易让顾客望而却步。
  • 不是我喜欢忘却,是你的心不够厚重,经不起时间的沉淀。生活不是只有温暖,人生的路不会永远平坦,但只要你对自己有信心,知道自己的价值,懂得珍惜自己,世界的一切不完美
  • 宝洁公司拒绝的理由很简单,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头,既没有工作经营,又不是科班毕业(凯斯学的专业是政治)能做好营销这一块吗?当凯斯将一大叠钱放在父母的面前时,他们全都
  • )佛家合掌的16个含义,你都知道吗?佛法 | 因果 | 人生智慧 | 命运 | 功德一、合者,和也,代表和平、友好、团结合作。恰彻却瑜伽师对即将示现圆寂的阿底峡
  • 如来以舍识用根,为修楞严要旨,所以三番破识,没有过去现在未来,既心离心,既相离相,离一切相的心,无意识,识心死法身活,空性,离凡所有相的梦幻泡影,既灭,既佛无意
  • 毕竟只有茶叶蛋我能忍受吃掉蛋黄其他哒咩6⃣️济南的天气让我无法上下午同一套装扮 至少还能挡挡太阳7⃣️很喜欢口罩子this 我已经两天没化过妆了…邋遢到底吧就是
  • 刘强东做的事简单直接,一口浓厚方言,所表现出来真实率真,不是装出来的,是他发自内心肺腑的,从网民收入结构图也能看出来,绝大多数的网友,和刘强东刚上大学时,所处的
  • 虽然我确实还喜欢御井烹香写的一些角色,但她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作者。有种爱叫做忘记|||一本书想要博人眼球,让人去注意它、购买它,取一个好名字是必不可少的,“即使,
  • 如果不公开,我们又怎么才能知道我们的处境,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如果不公开,我们又怎么才能知道我们的处境,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齐治平传递的是中华优秀文化,吾思故吾在是世界级哲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笛卡尔的名言,也是其哲学思想中国元素
  • !!
  • 刚开始的时候,丽丽这名女子是对于事主转过来的钱财先是给予退回的 ,但后期取得事主的信任之后,才收取他的钱财。起码这些站在卡口处的保安素质就需要提升,行商的人哪个
  •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
  • 本人男,也刚入住不久,屋子整体还没好好规整,谈不上美观,至少整洁,有兴趣看房的可以加VX:vakin_470818335另外家里有只小猫咪,如果对猫咪抵触的朋
  • 大年初八,我家的小仓鼠加多宝走了。它安静地躺在它的小窝里,一动不动。从来不会想到,将近不惑的我会因为一只仓鼠的离去如此伤心。或许是因为年龄大了,对于生命的消逝更
  • 生活不易人,只有一生,不要追逐的太累,心,只有一颗,不要装得太多,心灵的愉悦,来自精神的富有,简单的快乐,来自心态的知足,人生,一边是拿起,一边是放下,生活,一
  • 期待【85后一番票房第一】【二选奥斯卡】【提名金鸡 金像 百花影帝】【提名金鹰视帝】【唯一13刊主流杂志满贯】的00后小年轻,即使十一月过完生日也才22岁的易烊
  • 2022.11.25今天周五距离康养旅游大赛已经过去快一个星期了,在答辩时,出现了电源断掉的情况,一共俩个答辩问题,第一个我答的语言很繁琐,字词堆积严重,第二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