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禅与般舟三昧
徐孙铭

一 、达摩禅之贡献

达摩禅对于早期中国禅宗建立的贡献,大体有三:

第一 ,以《楞伽经》和
“ 二人四行 ” 论为立宗之旨。 

《楞伽经》
以 “ 佛语心晶 ” 为篇名,
即以直指如来心地为宗旨。

苏轼《楞伽经后记》说: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先佛所说微妙第一真实了义,
故谓之佛语心晶。”

蒋之奇为苏拭书
《楞伽经》作序说: 
“ 昔达摩西来,
既已传心印于二祖,
且云吾有《楞伽经》四卷,

亦用付汝,
即是如来心地要门,
令诸众生开示悟人。

此亦佛与禅并传,
而玄与义俱付也。”

“ 佛与禅并传,
玄与义俱付 ”,

正是以
《楞伽》传宗的达摩禅之宗旨。

第二 ,以 “ 壁观 ” 为独特的修持法门。 

《景德传灯录》说:
达摩 “ 初居少林寺九年,为二祖说法,

只教曰:
外息诸缘,
内心无喘,
心如墙壁,
可以人道。”

这种
“ 面壁而坐,
终日默然,
人莫之测,
谓之壁观 ”,

即是达摩禅法之一大特色。

第三 ,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师徒口耳相传为传授方祛。 

“ 慧可种种说心性理道未契,
师只遮其非,
不为说无念心体。

慧可曰: 
‘ 我已息诸缘。’

师曰: 
‘ 莫不成断灭去否 ?’

曰: 
‘ 不成断灭。’

师曰: 
‘ 何以验之,
云不断灭 ?’

可曰: 
‘ 了了常知,
故言之不可及。’

师曰: 
‘ 此是诸佛所传心印,
更无疑也。’”
( 同上 )

这种师徒授受,
不依靠文字语言,
只凭自心 “ 了了常知 ” 的证悟,

就是达摩传宗的主要方法。

嵩山少林寺正以达摩祖师禅的诞生地为主要特色,

在中国禅宗史上写下最早、
且又最富于传奇色彩的光辉一页。

二 、达摩禅与般舟三昧之异

达摩禅究竟

《般舟三昧经》的禅法有无联系?

笔者认为,
二者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且多相近、
相通之处。

《般舟三昧经》
又称
《十方现在佛悉在前立定经》,

异译为
《跋陂菩萨经》。

是阿弥陀经典中的最早文献, 
“ 净土三经 ” 的最早先驱。 

“ 般舟三昧 ”
作为禅定的一个法门,
主要讲在特定的时间内
( 七天七夜

九十天 )

经行不息,
除用食外,

步步声声念念唯在阿弥陀佛,
念佛而见十方现在佛站立面前。

这种以
《般舟三昧经》
为主要经典,

以口念阿弥陀佛而修禅定的法门,
即叫般舟三昧,
也可以叫念佛禅。

此经大约在公元1世纪前后左右编纂,
流行中土者,

前后有七个译本,
以支娄迦谶于后汉灵帝光和二年
( 179 )
10月8日于洛阳译出的
《般舟三昧经》
最有价值。

般舟三昧法门

达摩禅主要区别有三点:

第一 ,般舟三昧强调念佛而修禅定,

达摩禅则主张 “ 壁观 ” 而修定 

《般舟三昧经》说:
“ 是菩萨用是念佛故,
当得生阿弥陀佛国

…… 用念佛故得空三昧,
如是为念佛。”

以念佛作为
“ 得空三昧 ” 的助缘,
达到 “ 生阿弥陀佛国 ” 之目的。

而达摩禅则以 “ 壁观 ” 而修定,

即《景德传灯录》所载
“ 心如墙壁,
可以人道 ”。

达摩人嵩山少林寺,
终日面壁。

时人不解其意,
称其禅法为面壁婆罗门。

他通过 “ 凝住壁观 ”,
而悟凡圣等一、

与理冥符、
寂然无为,
证悟此心即佛。

虽然念佛三昧以念佛人定而见佛,

达摩禅以
‘‘ 壁观 ”
而悟自心是佛,

在根本目的上是一致的,

而悟人之途径则有区别。

第二 ,般舟三昧主张有相观想,

达摩禅主张 “ 四念处 ” 的无相观想   

《般舟三昧经》说:
“ 菩萨当作是念:
诸佛悉在前立,
当具足念诸佛端正,
悉欲逮见一一想

…… 复更作念:
佛亦不用心得,
亦不用身得,
亦不用心得佛,
亦不用色得佛。

何以故?

心者佛无心,
色者佛无色,
不用是心色,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念佛三昧必须从有相观想人手,
通过念佛观想诸佛立在面前,

见到诸佛妙相庄严,
同时又不执着于有相;

还说:
“ 一者自观身、
观他人身。

自观身、
观他人身者,
本无身;

二者自观痛痒,
观他人痛痒。

自观痛痒、
观他人痛痒者,
本无痛痒;

三者自观意、
观他人意。

自观意、
观他人意者,
本无意;

四者自观法、
观他人法。

自观法、
观他人法者,
本无法。”

这四种观法
( 观自身他人身、
自他痛痒、
自意他人意、
自法他人法 ),

即 “ 四念处 ”;

观身不净,
观受是苦,
观心无常,
观法无我,

是以慧观的力量,
使心安住于道法上,
使正而不邪。

而达摩禅则注重
“ 四念处 ” 的无相观想,

尤其是通过会心、
悟心而求安心,

也就是 “ 觅心不可得 ”,

而悟无常、苦、无我、不净,
从而得到解脱。

第三 ,般舟三昧以见佛为最高境界,

达摩禅则以 “ 无所见 ” 为其精髓 

《般舟三昧经》说:

“ 菩萨如是持佛威神力,于三昧中立,

在所欲见何方佛,欲见即见。”

修此定而见佛是最高境界。

当然, 
《经》中也反复叮咛,
见佛也不应执着, 

“ 菩萨见佛不当着 ”。

而达摩禅更以
“ 无所见 ”
为见作为最高境界。 

《景德传灯录》载:
达摩 “ 欲西返天竺,

乃命门人曰: 
‘ 时将至矣,
汝等盍各言所得乎 ?’

时门人道副对曰: 
‘ 如我所见,
不执文字,
不离文字,
而为道用。’

师曰:
‘ 汝得吾皮。’

尼总持曰: 
‘ 我今所解,
如庆喜见阿佛国,
一见更不再见。’

师曰: 
‘ 汝得吾肉。’

道育曰: 
‘ 四大本空,
五阴非有,
而我见处,
无一法可得。’

师曰: 
‘ 汝得吾骨。’

最后慧可礼拜后依位而立。

师曰: 
‘ 汝得吾髓。’

乃顾慧可而告之曰: 
‘ 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
展转嘱累而至于我,

我今付汝,
汝当护持。’”

这个关于修禅境界对话的传说,

实际上把修祖师禅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对于文字不离不执;

第二层次,突破禅关而顿悟;

第三层次,无一法可得;

第四层次,会心微笑。

这显然是以
无所见、
无所得、
无所悟为顿悟的最高境界。

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看出:
在修禅定的途径和方法、

观想是否有相、

修定以什么境界为高这三个方面,

般舟三昧与达摩禅是有一定区别的。

正因为如此,

传为达摩所作的
《少室六门集》

第二《破相论》

即排斥称名念佛说: 
“ 诵之与念,
义理悬殊,
在口曰诵,
在心曰念。

…… 诵在口中,
即是音声之相,
执相求理,
终无是处。”

达摩之时念佛禅尚处于胚胎之中,

这不可能是达摩的思想,

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达摩禅与般舟三昧的差异,

它还是有参考价值的。

三 、达摩禅与般舟三昧之同

然而,
从根本上讲达摩禅与般舟三昧
( 念佛禅 )
是一致的。

二者有不少相同、相通之处。

第一 ,达摩禅的 “ 理人 ”

念佛三昧的 “ 无所着 ” 之一致  “ 二人四行 ”,

被教内外公认为是达摩的正统思想。

其中二人的 “ 理人 ” 说:
“ 藉教悟宗,
深信众生同一真性,
客尘障故。

令舍伪归真,
凝住壁观,
无自无他,
凡圣等一,
坚住不移,
不随他教,
与道冥符,
寂然无为,
名理人也。”

达摩禅虽然不主张有相观想,
但也不排斥经教。

它借助经教,
通过一心专注地观想的
“ 凝住壁观 ”,

达到
“ 与道冥符,
寂然无为 ” 的境界,

这与般舟三昧
( 念佛禅 )
是殊途同归的。

般舟三昧虽然作 “ 有相观想 ”,
但经中反复强调不着于相: 

“ 菩萨见佛、
不当着,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不当着。

何以故?

着者为烧身。

见佛但当念其功德,
当索摩诃衍。” 

“ 菩萨于三昧中不当有所着,
不着者疾得是三昧。”

之所以不应当执着于相,
是因为 “ 缘起性空 ” 之故:

“ 一切法本无所有,念有,因着;

无有,反言有,亦着。”

《佛印品》
第十六还连续以19个 “ 无 ” 的 “ 佛印 ” 来否定对于有相、有求的执着。 

“ 何等为佛印?

所识不当行,
无所念、
无所求、
无所想、
无所着、
无所愿、
无所向生、
无所适、
无所生、
无所有、
无所取、
无所顾、
无所往、
无所得、
无所有、
无所结、

所有尽、
所欲尽、

无所从生、
无所灭、
无所坏、
无所败,
道要道本是印中。”

可见,
达摩禅之
“ 寂然无为 ”

“ 理人 ”

与般舟三昧的
“ 无所着 ”
精神完全一致,

都是对观想的主体以及作为观想对象的客体之否定。

第二 ,达摩禅的“ 行人 ” 与般舟三昧 “ 修四事 ” 的一致性 

达摩 “ 二人四行 ” 论,
其中 “ 行人 ” 即 “ 四行 ”:

报冤行、
随缘行、
无所求行、
称法行。

报冤行,
又作报怨行,

即对于苦、穷、冤、害都能甘心忍受,无怨无悔。

随缘行,对于顺境、逆境、喜乐、得失,不喜不忧,随缘而行。

无所求行,
即舍弃一切,
无所执着,
包括舍弃自身,安心无为。

称法行,
即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自利利他。

这都是针对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苦等八苦而提出的修定解脱法门。

般舟三昧主张: 
“ 用念佛故得空三昧 ”, 

“ 持是行法故,
致三昧便得三昧,
现在诸佛悉在前立。”

又主张持 “ 四事 ” 疾得三昧: 
“ 菩萨有四事疾得是三昧。

何等为四?

一者不信余道;
二者断爱欲;
三者如法行;
四者无所贪生,
是为四。

菩萨疾得是三昧。”

这 “ 四事 ” 中, 
“ 如法行 ”
相当于达摩禅的 “ 称法行 ”;

“ 无所贪生 ”,
相当于
“ 无所求行 ”; 

“ 断爱欲 ”
相当于
“ 随缘行 ”; 

“ 不信余道 ” 以及 “
不自说身善,
亦不说他人恶,

若有骂者,
若有刑者,

亦不得恚,
亦不得恨,
亦不得懈 ”,

则与 “ 报怨行 ” 相近。

可见,
达摩
“ 四行 ”
与般舟三昧
“ 四事 ”
是大体一致,
非常相近的。

第三 ,达摩 “ 觅心了不可得 ”

般舟三昧
“ 是法无所有,本无 ” 相通 

观自在。知己在哪?您做自己了吗?颠三倒四?

2021.6.19中华文化群分享

(图)
检:“我还是坚持那句老话:世事无绝对,心正一切正,……”

对。心正一切正!
我们所遭遇的一切都是自己感召来的。
邪召邪者交
善召善者往
无邪无善者
所现皆自己。

自己三二分
时空阴阳行
无三二一心
插柳柳成荫。

三分过去未
二分正与邪
一心念中有
无心谓至人。

无念无有事
念念事无断
人间皆事者
于人念而成。

8:18
(引图)
蓝:“放空有三个步骤,拿起,放下,松开。要从身位开始,身心性法,层层松开。
我们先要做到一心一意。才能做到后面的。
我们的心空不了就做梦。梦境是内心之气幻化。鬼在气中。所以一定要定位清晰。你对梦境任何幻化的东西都不执着了,鬼神就跑了。前提是白天要训练一心一意。
一定要定位清楚,身心性法,观自在。……
人得做到明理,明理就能生信 。次第清晰,有条不紊。
别人发的文字你要看透它,看到它背后的心(想法)、性(感觉,情绪)、法(认知,观念)。”

 [可爱]我会心一笑。[鲜花]师兄说得好。

蓝:“是的,身心性法是四个点,要进入化境。点而不化,学了白学。
……我在看文章或视频的时候,正在观察我的什么在动。身心性法都会动,比如你身不动,感受不动,你就睡着了,进入色界。
我在给大家分享,是我作意,故意要分享,我的意识心已经动了。我的手动了才能打字,眼睛看着手机,眼也动了。这六根都在动。”

好,能常把心观,是谓知己圣。
师兄进入到知自己,观自在之境了,随喜赞叹!

检:“观到,看破,自然放下。好一个观自在。”

10:01
观自在
身见
心闻
性觉
法知
中观
自应。

见自是
闻自我
觉自然
知自已
观自在
应自由。

知自己
简称:知已。
知已不在他人。更重要的在自己。

我们要知道自己。
进入自己有几个过程:
认己
识己
觉己
知己
观己
自己。

您在哪?
做自己了吗?
现代教学中缺失了这一课。
我们读书读那么多,若连自己都不知,白做一回人。

认已
宇宙人体生命有身.心.性.法.中道.自性。
身包含了眼.耳.鼻.舌.身.意。

识己
宇宙人体生命之
身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心有心识
性有性识
法有法识
中道空识
自性真识。

觉己
宇宙人体生命之
身有色觉.声觉.香觉..味觉.触觉.法觉
心有闻觉
性有感觉
法有知觉
中道空觉
自性真觉。

知已
宇宙人体生命之
身有见知.听知.闻知.尝知.觉知.知知
心有相知
性有有知
法有无知
中道空知
自性真知。

观已
宇宙人体生命的状态有
见己
闻己
觉己
知己
观己
真已。

应己
宇宙人体生命的状态有:
应物
应气
应光
应虚
应空
应真。

见已是自是的状态
闻已是自我的状态
觉已是自然的状态
知已是自已的状态
观已是自在的状态
应已是自由的状态。

观自在
一礼观已,观已入空,自在菩萨。
应如来
一真应已,应已入真,自由如来。

从见已进入到观已.应已,是谓如来。
从应已.观已外出到见已,是谓如去。
如来如去当下中,
一礼观已至佛道。

身位:根尘识十八界
心位:根尘识三界
性位:根尘识三界
法位:根尘识三界
中道:根尘识三界
自性:根尘识三界
宇宙人体生命共三十三界,三十三天。

认已十二界
识已十一界。
地月人体生命有识已十一界.十一土,有认己十二界.十二地支。

11:09
检:“法有无知,是指知而不知吗?”

无知是不知
无执是无我。
知而不执,出法入空。

检:“如何看无财不养道?
如何看明师,名师,邪师,魔师?”

财者生存具
道者生存必
真道无关财
求财非真道。

明师持圣则
名师持实则
邪师持原则
魔师持否则。

日月:“你怎么判断圣则与法则了?”

圣则崇礼卑。崇效天,礼让人,卑法地。
圣则中正已,以身作则,谓法则。
真圣则无浅
真法则无权。

日月:“您说的不是很明白,辩别圣则还要法天尊地,……”

天之道,利而不害;
地之道,成而不居;
人之道,为而弗争。
圣则效天,礼人,卑地。
中正自已,言行合一。

真者真知
至者空知
良者良知。

日月:“正字,一个下字与一个上字,一竖连接”

是。不上不下即正。

日月:“不上不下那不卡在半空了吗?”

上下天枰端
两端摇无定
中空平衡正
正者中空也。

王:“可以请教一下这四个字吗“颠三倒四”?

三者过去.现在.未来,
四者身.心.性.法。
心在三中颠
心在四中倒,
是谓颠三倒四。

三者过去.现在.未来
四者物质.时空.空间.能量
心在三中颠
心在四中倒,
是谓颠三倒四。

这个四者可以延伸
见闻觉知
形相有无
……。

王:“好,有种说法是这种解释把原本简单的东西复杂化了,您怎么看?[作揖]”

是原本简单。因为现代人不明白三四在人体生命中的含义了,所以需要这样解。

王:““颠”和“倒”……”

蓝:“用训诂文字解 颠[作揖]”


由十具页组成
十:阴阳。
具中的三横:三心。包围三的几笔:色界.时空。三心被关在时空里,于此。
具下的八:/撤\捺相背,别也。
頁:一横指一灵.灵,自指己,/撤\捺相背,别已。


十:别身(十:阴阳,眼耳鼻舌身意。)
具:别心
页:别已。


由人至刂组成。
人:指人体。
至:一横表示无极。厶表示黑洞系.一灵两仪。底下的土表示地月系十一土。
刂:降落、下之意。
人是由无极两仪(黑洞)这个地方,降落于地球。

(图)刂甲骨文:由上往下降。

别身别心别已,为颠。
人从无极降于地,为倒。

谢谢大家收看!感恩群里的师兄们!

悟道法师的智慧语录—有缘遇到佛法,我们要珍惜这一生,求超越。
但是修一般的法门,我们这一生不太可能能够超越的,因为你要超越六道,要断见思惑,要断得干干净净才能超越六道;要出离十法界,不但见思惑断尽,尘沙惑也要断尽,至少要破一品无明,你才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后面还有四十一品无明,还要不断的让它消除到究竟才能证常寂光,回归到常寂光,回归到本性。这个很难,断惑不容易,我们现在能做到的只有伏惑。断烦恼有灭断跟伏断,一般法门,大乘小乘、显宗密教,修行都要断见思惑出离六道,破尘沙、无明出十法界,这个没有例外的,条件就是这样,那这个难度高。我们修西方净土,伏惑就可以了,不用断,一品惑都没断,但是我们只要能够暂时把它控制得住,我们就可以超越。信愿念佛就可以带业往生,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再去灭断。净土它是分两个阶段。到极乐世界那肯定断,第一个他无量寿,他没有命浊,他也没有众生浊,世界环境好,没有污染,也没有烦恼,你在那边要生气都气不起来;有这个烦恼种子,但是那个环境没有让你生气、生贪瞋痴慢这种因缘,都是跟诸上善人在一起,一天到晚听阿弥陀佛讲经;没有听佛讲经,那个风吹过来也在说法,那个树也在说法,那个鸟也在说法,那个流水也在说法,你不开悟都不行,一定会开悟的,所以你那边烦恼生不起来。
  寿命无量,有进无退,这个身体是莲花化生,没有生老病死,一往生就是身相跟佛一样,紫磨真金色身,他不是胎生的。在我们这个六道里面,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化生是最舒服的。天人也化生,但是地狱也是化生的,地狱化生就苦了。鬼道也有胎生的,畜生道有卵生的,也有胎生的。我们人道是胎生,天人是化生,化生就比较舒服。四生当中胎生最苦,湿生是蚊虫、蚂蚁那些。所以在我们六道里面这四种生命,有情众生四种生命,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极乐世界只有化生,没有胎生、卵生、湿生,没有,没有三恶道,只有人天两道。所以到那边去无量寿,天天听佛说法,六尘都在说法,很快一生就成佛。所以西方净土是我们特别在末法时期,解决六道生死轮回唯一的一个出路,舍弃这个路子,我们这一生靠自己修行,修任何法门,我们没能力断见思惑;不要说见思惑,断一个见惑都做不到。蕅益祖师在《弥陀要解》讲,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的瀑布,这样冲下来,你要把它一下截断,你说谈何容易?不容易,那个很强很强的。
  见惑这一关最难突破,所以蕅益祖师在《弥陀要解》讲,同居土这关最难突破。每一尊佛都有四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你要突破凡圣同居土,提升到阿罗汉方便有余土,这一关最难突破。就是如果你有能力断见惑,虽然还没有出六道,但是你在人天两道,不会堕三恶道。而且出离六道就有时间表了,他就可以预期了,最长,天上人间七次往返就思惑断掉,根性比较利的可能不用那么长,有人可能一生或者二、三生就断了。但是要断见惑,这个第一关,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这五种见惑,八十八品,你要断,这一关最难突破;这一关突破,超越六道就有时间表了。这一关我们生生世世修行突破不了,一品都断不掉。第一个身见,执着这个身体是我,放不下。现在很多同修在网络上讲怎么吃、怎么洗肠子、怎么保养,这个身放不下。讲是很简单,你做不到。所以我们没有靠信愿念佛、带业往生,我们这一生要超越六道,那是不太可能;当然不是说绝无可能,但是不太可能,难度太高。
  净土就是方便,可以超越。我们现在修净土要有把握,虽然不用断惑,还是要伏惑。所以我们说「烦恼无尽誓愿断」,一个是灭断,一个是伏断,伏断就是有定功,你把它伏住、控制住它的种子,它的根没断。伏断比灭断当然容易多了,但是它还是要有一点功夫。但是我们现在念佛功夫也很难得力,因为念佛要具足信愿行,能不能往生在信愿之有无,行是念佛,也不能缺少。行就是《弥陀经》讲的执持名号,若一日到若七日一心不乱,这叫行。行当中还是有它一定的功夫在,就是让你心不乱,然后得佛加持,临终就见佛、就往生了。所以我们这个行,最起码要伏惑,我们老和尚讲经常讲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我们临终就可以带业往生,就有把握了;如果没有念到功夫成片就没把握,惑伏不住,临终颠倒。
  我们读《太上感应篇》,李炳南老居士他有写了几个字,就是如果不是很通这种教理的人来修净土,他不通教理,但是他能够读诵《感应篇》,依照《感应篇》来修,就可以帮助他念佛伏惑,伏烦恼。伏惑,我们跟佛就有感通了,感通我们就感受到阿弥陀佛的信息,佛光我们接上了。我们跟佛感通了,我们信心就坚定了。在还没有跟佛取得感通之前,我们信心还是摇摇晃晃的,还是常常会有很多疑惑,这是我们同修大家必定要认识清楚。我们没有真信发愿要去西方,就是因为有怀疑,疑就是不信,半信半疑。为什么半信半疑?因为你没有跟佛取得感通。像现在老和尚常常赞叹刘素云居士,她感通了,所以她在家里修,她自己信心十足。《安士全书》周安士居士也是讲,以前很多这种参禅的人到处去参访善知识,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为什么不去参访阿弥陀佛?在我们人间要参访一个善知识,那也不容易,以前都要走路走很远,为的就是参访善知识。这个是提醒我们修净宗的同修,我们一定要去参访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这位大善知识,提醒我们信愿念佛,求生净土。《感应篇》帮助我们得功夫成片,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们不止说修个人天福报,在我们修净土来讲,帮助我们念佛功夫成片,信愿带业往生。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唯一说得过去的解释,大概是,老许他真的是个狼人……但是这是合适的吗……虽然确实能解决问题本章最爱居然是 p1强推:甜宠《俞先生的心头宝》高冷矜贵总裁VS平平无奇
  • ​​ 如果还有问题,需要做双方血型检查,抗体测试,最好是备孕前三个月。然而,当诊断延迟时,通常会通过摘除和全身化疗来治疗这种情况,以防止危及生命的转移。
  • 何国桓以身同感受的经歴,为营友平伏心情,不少营友都感村长的工作。果不其然,小黄并没有响应村委关于“光盘行动”的号召,把盘子里的食物清空。
  • 看了视频,网友们都说,看看人家这素质。看了视频,网友们都说,看看人家这素质。
  • 如果确是工作临时需要,加班也是一种奋斗和奉献。记者多次拨打其提供的电话,一直无人接听。
  • 至于我们中国就更不用说,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几乎全部控制在国企的手中。比如,在其它资本主义国家,军队可以参与国内平叛、救援等众多任务,但是美
  • 运输时间比较长,我的盒可能没有所谓的“八角方方”不过粉来说,预定骂咧咧,实物到手永远都是真香的,魔伊这部剧场版的内容和整个BD,我都超满意,非常开心。以此为前提
  • 只因鬼怪是有知觉的,被风铃弄伤后,风铃主人自然成为复仇的第一目标,当你挂上新风铃时,阳气还未够,鬼怪便会躲在里头,吸取屋主的气,然后作出复仇大行动。当有鬼怪入侵
  • #麻辣烫烫烫烫[超话]##麻辣烫画大饼第一人# [挤眼]#麻辣烫书局女兵# 既然人生的幕布已经拉开,就一定要积极的演出;既然脚步已经跨出,风雨坎坷也不能退步;既
  • #西藏旅行[超话]##西藏旅行##普莫雍错# 眼睛在天堂 身体在地狱 普莫雍错真是让人又爱又恨 她被称为少女的眼泪 比泸沽湖更灵秀 比羊卓雍措更娇美 更有德蒙
  • 然而许多人对其出土的文物非常好奇,甚至一度怀疑三星堆是来自外星文明,其实不然,该遗址位于广汉市,距离省会成都约60公里,占地12平方公里,是约4500至3000
  • 因为“暴雨”在气象学里是一个专有名词,用来描述雨量,而不是用来描述降雨的视觉效果,24小时降水量在50到99.9毫米,就叫做暴雨,所以,尽管我们也觉得“暴雨”这
  • 于是,众捕快就带上了礼品,苦苦哀求名捕出山,张捕头本来不想去,不知道谁说了一句:“算了,这个盗贼太厉害了,抓不到的话,张捕头晚节不保,那我们的罪过就大了。李金本
  • 对此,李莹指出,沈阳将借鉴北京、广州、成都、长沙等城市经验,结合近年来沈阳城市更新实践典型案例,建立从前期策划到项目落地的全周期链条,推进片区更新实施工作六步走
  • #吴磊[超话]#♚#吴磊##三石百态# 日常表白帅裂苍穹的磊磊,新的一天又要结束啦 PS:今天是奥利奥的磊磊~黑色西装磊 (如需回评请标注[羞嗒嗒]) 吴动奇
  • 整个布面柔软性髙~透气性好~吸湿排汗~亲肤舒适~什么不买你也得买这条裤子!!!!给孩子的我一直信封必须是蕞好的~这条就是如此!这是我前天去工厂的内部实拍~这些全
  • 但在看长剧的时候我哭了,因为长剧里的情节实在是太令人心痛了,mark那一句一吻带给我的情感不一样了,他们俩的伤心难过传达给了我(mark在告诉vee你有我)(演
  • ns最近还在坚持的只有动森和喷射战士2(如果你有其他爱玩的游戏也可以教我一起玩~就是我很菜,可能需要很多耐心......电影大概比较偏爱冒险动作类,下饭也会看剧
  • 你不是为了找个备胎而是知道爱情这种东西无需炫耀毕竟你也不知道,两个人什么时候说分就分我很后悔六年前没和你填一样的志愿,后悔在大学与你错过,没能参与你的四年,现在
  • 心创造宇宙,混沌和秩序合二为一(如神通即具有混沌还存在秩序)。故,道生一,混沌生万法;一生二,秩序成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