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第三十六段)
【佛言:汝言因缘,吾复问汝,汝今因见,见性现前,此见为复因明有见?因暗有见?因空有见?因塞有见?阿难!若因明有、应不见暗;如因暗有、应不见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于明暗。复次,阿难!此见有复,缘明有见?缘暗有见?缘空有见?缘塞有见?阿难!若缘空有、应不见塞;若缘塞有、应不见空;如是乃至缘明、缘暗,同于空塞。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汝今云何,于中措心,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如以手掌,撮摩虚空,祇益自劳,虚空云何,随汝执捉?】
佛对阿难说:你明白了心非自然的道理,却又惑于“因缘”,对“心”是不是因缘所生的道理还没搞清楚。“因缘”之“因”指引生结果的直接原因;“缘”指由外来相助的间接原因。有人解释说:如一朵盛开的花,其种子就是“因”;使种子发芽、成长到开花结果所不可或缺的土壤、水分、阳光等,就是“缘”。这种解释简明扼要,说明了一切事物的出现,发展或存在,都必须具备两大要素,这两大要素就是“因”和“缘”。
如构成人身之“因”为阿赖耶识;“缘”为父精母血,地、水、火、风。此因缘和合,就有了人身,此为“生”的因缘;如地水火风各归其位,精血散亡,阿赖耶识无处依附,因缘离散,就失去了人身,此为“灭”的因缘。世间万物万象与人身的生灭是一个道理,不离因缘,因缘合则生、因缘离则灭。此理证实了一切因缘都是生灭法。
而觉明自性之“心”,却是超越了因缘、超越了生灭,是无生灭性的。阿难已明白了觉明自性之“心”,不是自然所生的道理,但却认为是因缘所生,理由是“因缘”能生万法,自然也能生“心”,这是还没有明白觉明自性之“心”超因缘的道理,所以佛只好进一步开示。
佛说:阿难!我再问你,你而今因为有一个能见,才有能见之本性,“心”的现前,你是缘于光明而有这个“见”呢?还是缘于黑暗而有这个“见”?是缘于虚空而有这个“见”呢?还是缘于阻塞而有这个“见”?
阿难!如果是缘于光明而有、就不应看见黑暗;如果是缘于黑暗而有、就不应看见光明;如果是缘于虚空而有、就不应看见阻塞;如果是缘于阻塞而有、就不应看见虚空
。再次给你说吧,阿难!此“见”是攀缘光明而有“见”呢?还是攀缘于黑暗而有“见”?是攀缘于虚空而有“见”呢?还是攀缘于阻塞而有“见”?阿难!如果是攀缘于虚空而有、就不应看见阻塞,如果是攀缘于阻塞而有、就不应看见虚空,如果是攀缘于光明而有、就不应看见黑暗,如果是攀缘于黑暗而有、就不应看见光明。要想搞清楚这些问题,“当知”如是“精觉妙明”与因缘的关系。
上面说的“当知”,其义很深,“当知”的本意为应当起般若智观察,了知见性,离四句、绝百非,是直接契入诸法实相的妙明之境。四句是:“无有、无无、无亦有亦无、无非有非无”这四句,而每一句里头又含此四句,得四四十六句,十六句有过去十六句、现在十六句、未来十六句就变成了四十八句。
这四十八句,已经起用的有四十八句,还没有起用的有四十八句,如此已起、未起各四十八句,就变成了九十六句。九十六句加上根本的“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这四句,共为一百句,这个叫四句百非,百非指四句演化出来的这一百句话,均非真理,故名百非。
真正的佛教真理,不是“四句”可以解释、也不是“百非”所能阐明的,故说“四句百非”。“四句”原本是指两个关系项作逻辑组合时所得的四个句子,如“有、无、亦有亦无、非有亦非无”及“常、无常、常亦无常、非常亦非无常”等皆称为四句。
如《杂阿含经》卷三十四说:外道中有言世间是常、或言世间无常,或言世间常无常、或言世间非常非无常。新译《华严经》卷二十一说:“世间有边、世间无边,世间亦有边亦无边、世间非有边非无边。”“如来灭后有、如来灭后无,如来灭后亦有亦无、如来灭后非有非无。”“我及众生有、我及众生无,我及众生亦有亦无、我及众生非有非无”等,皆是四句之例。
佛法之理,绝非这四句百非可以解释,如果妄计四法,是名四执。故《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四说:“四句者,是世间言说,若出四句者,则不堕四句。”所谓“百非”,即百种否定之意,也就是否定所有的执着。在智观察中,以四句百非明法觉义,悟入后即当远离四句、杜绝百非,才能契入一真“精觉妙明”。
“精觉妙明”即是“见性”,见性就是自己不生不灭的本性,禅宗称为本来面目。此本来面目以不变之觉体、纯一无杂者,名“精觉”;以随缘之妙用、灵明不昧者,名“妙明”。“精觉妙明”就是诸佛之“心”、就是众生与佛无二无别的如来藏。
此“精觉妙明”之“心”,即不是因、也不是缘,因缘是世间法,为凡夫所执;“精觉妙明”之“心”,即不是自然、也不是非自然,自然是外道法,为外道所执;“精觉妙明”之“心”,没有非或不非、非与不非,是小乘知见,为声闻所执;“精觉妙明”之“心”,没有是或不是、是与非是,为二乘知见,为缘觉所执。
除去这一切知见,“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一切法之义,即“精觉妙明”之“心”。此”心“能生一切法、能离一切相;生亦不生、离亦不离;妙圆净智,体自空寂;精神自觉,妙法自明,故名“精觉妙明”。此“精觉妙明”不仅不是因缘所生,更不是用因缘之理所能阐释得清楚的,因为“精觉妙明”是离言绝相的。
佛对阿难说:你为什么还在这因缘里面用心,将世间的戏论和虚幻不实的名相,妄加分别,就像用自己的手掌去“撮摩虚空”。“撮摩”:即捉拿攀摩之意。意思是你能用手捉住虚空吗?能攀登虚空吗?能用手去触摩虚空吗?如真这样作,只能是徒劳无益。虚空怎么会让你捉住或攀摩呢?
这些论辩是本经中很重要的地方,说明了“精觉妙明”之体就是“心”,“心”就是真实的自我。“心”不是“因缘”所生、也不属于“自然”;不是非、也不是不非;不是是、也不是不是;“心”超越了因缘、也超越了自然;超越了非与不非、也超越了是与不是;“心”包含了因缘所生的一切法、也包含了自然界的一切物象;“心”自成一体,卓然独立,对一切法,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无所不能。“心”就是人人皆有,不假外求的真如自性、就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的无上菩提果。

南無阿彌陀佛 阿彌佛陀‬‎ 彌阿‬陀佛

淨法師:人到念很難-第661集~第670集|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淨法師:人到念很難-第661集
淨法師:不念佛念其他的都是過-第662集
淨法師:自性清淨心裡頭本來無一物-第663集
淨法師:到最後連阿彌陀佛都要放下-第664集
淨法師:論哪一法門都必須要一門深入-第665集
淨法師:學佛修的是什麼-第666集
淨法師:廣學是為度眾生,一門是為了度自己-第667集
淨法師:初果都沒有證得,你怎麼敢學地藏菩薩-第668集
淨法師:論在什麼時候一句佛號不要間斷-第669集
淨法師:想不想一生成就,想不想往生淨土-第670集

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淨法師:人到念很難-第661集

人到念很難,做不到。八萬四千法門都要走無念的法門。 大乘經上講得清楚,而且非常簡單,你對於一切法,就是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不執著, 內不執著於六根,外不執著六塵,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執著了,證果了。 不執著就證果,證阿羅漢果,清淨心現前。再深一層,不但不執著,分別都沒有,不分別了,你又升一級,你從阿羅漢升到菩薩了。 菩薩不分別,阿羅漢不執著。再向上提升一層,你是法身菩薩,成佛了,就是大徹大悟,這什麼? 不但沒有分別執著,起心動念放下了,不起心、不動念,這就成佛了,你看多簡單。 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最後的目標都是一樣的,就是教你放下執著,執著是見思煩惱;放下分別,分別是塵沙煩惱; 最後放下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無明煩惱,這三種煩惱都放下了,成佛了。 所以成佛不是說念很多書,不是說知道多少,你所知道的、所讀的書都有限。佛是教你回歸自性,回歸自性是沒有限制的,過去、未來你沒有一樣不知道。 為什麼?因為整個宇宙是自性變現的,你回歸自性,自性變現的一切你全知道。 你要想學,生生世世無量劫你也學不完;你懂得訣竅,不要學,全知道了。

淨法師:不念佛念其他的都是過-第662集

這個念佛也要練,不能把它丟掉,在日常生活當中,什麼事情都可以幹,心裡就一句佛號。 幹什麼事情都不要放在心上,為什麼?我們的目標是要清淨平等覺,放在心上就是染污,不善的、負面的是染污,善的、正面的還是染污, 正面的果報是三善道,負面的果報是三惡道,三惡道染污,三善道也是染污,要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斷惡修善都不要著相,那就是我們用的是清淨心來修、用平等心來修,不著相。 世間名聞利養、七情五欲統統要放下,這些東西你不放下,障礙你往生,讓你這一生的功夫全功盡棄,那就錯了,不可以放在心上。 心上只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生無量智慧。阿彌陀佛是我們的真心,阿彌陀佛是我們的自性,像賢公老和尚說,「阿彌陀佛是我老和尚的根」。 他的根是阿彌陀佛,我們每個人的根統統是阿彌陀佛,根不能一時一刻離開,把這個根照顧好。 不念佛,那就是念其他的,念其他的都是空過、都是造業,總不外乎善念、惡念、無記念,無記是無所謂善惡。

淨法師:自性清淨心裡頭本來無一物-第663集

智慧德能充滿了內心,從六根門頭放光照物,我們今天講耳目聰明,看得比別人清楚,聽得比別人透徹,這是智慧德光,是自性裡頭本有的,不是外來的。 修什麼?這個要知道,修就是放下。為什麼要放下?因為本來無一物,這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甚至於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是什麼?佛法。到最後一切經教都要捨,為什麼?這是佛的方便法,不是真的,一切經論無非是黃葉止啼而已。 黃葉止啼是什麼?小孩在哭、在鬧,大人在外面拈一片黃葉,樹上落下來的,掉在土地上, 大人拿著個黃葉,不要哭不要哭,來,這是好東西,你拿去換糖吃,小孩他就不哭了,目的就達到了,逗小孩的。 這三藏十二部經教作用在此地,你要認識,逗小孩真管用。你覺悟之後它就沒用處了,覺悟之後再要這個,那就是累贅,被染污了,你就錯了。 所以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非法是一切世間法,法是佛所說的一切法,統統要捨,自性清淨心裡頭本來無一物,你怎麼可以有一物在裡頭?到最後連阿彌陀佛都要放下。

淨法師:到最後連阿彌陀佛都要放下-第664集

到最後連阿彌陀佛都要放下,都要捨掉。可以念,心裡頭痕跡都不著,那叫真念佛。 那念幹什麼?勸人念的,那是大慈大悲,他自己知道本來無一物。 這一句佛號是一切諸佛如來究竟方便,圓滿的方便,方便到極處了,你得到這個方便你就到極樂世界去了。 到極樂世界還念這句佛號,那是什麼?那是完全明白了,一點都不迷惑。 念這句佛號有兩個意思,第一個報佛恩,我這一句佛號,讓我脫離六道輪迴,脫離十法界,生到極樂世界,我念念不忘,表這個意思; 第二個是對眾生的表法,這個法門,一切眾生,男女老少、賢愚不肖,只要你肯學,你這一生就能成就,是教化眾生的。 自行化他,不離這一句,要明白這個意思。佛說八萬四千法門,你要不懂,佛法就害了你,佛不害你,是你自己上當了。 八萬四千法門是斷八萬四千不同的煩惱,對症下藥,藥到病除,是這麼個意思,一定要懂。 佛法,早年頭章嘉大師教我,就是看破、放下,這就是真正佛法。看破什麼?明瞭真相,叫看破。 放下,絲毫不沾染,決定不要把它放在心上。放在心上錯了,放在心上,你沒有放下。 沒有放下,不是屬於我執,就是屬於法執,執著佛法不放下叫法執,執著世間法不放下叫我執,這兩種執著是最大的障礙。

淨法師:論哪一法門都必須要一門深入-第665集

佛在大乘經裡面告訴我們的「一佛出世,千佛擁護」。釋迦牟尼佛的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就是阿難等,這些人都是古佛再來,位置最低的也是法身菩薩。 法身菩薩像文殊、普賢、彌勒這樣的地位,來協助世尊普度眾生。 佛法很深,凡夫不能理解,聽了之後也問不出問題來,這些人在旁邊代表,代表聽佛說經有許多的疑惑,提出來向佛請教,讓佛一樁一樁詳細說明。 實際他們一問一答都是幫助六道凡夫,這是諸佛教化,代表我們問難。 佛說了,說我與阿難等,這個等字,就是與會一千二百五十五人。 「於空王佛所,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過去釋迦牟尼佛跟阿難地位相同的,可是「阿難常樂多聞」,這樂是愛好,喜歡多聞,廣學多聞,「我常勤精進」, 世尊他就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阿難是廣學多聞,表這個意思。這個廣學多聞的人一直到現在還沒放下,所以他的進步很緩慢,而常精進的人已經證得無上菩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國意思,無上正等正覺,這成佛了。我們現在有不少人有這個現象,在這個地方看到的時候要覺悟。 喜歡多聞的人,真正持戒念佛,喜歡多聞他不能往生,來生還得人身,遇到佛法繼續再修學,那得靠緣分。 如果沒有緣分可能耽好幾世,乃至十幾世、百世千世不一定,因為不知道你到哪裡去投胎去了,投胎在那個星球上沒有佛法,你就得空過,享一些痴福。 這個精進的人念佛往生了,生到極樂世界就是阿惟越致菩薩,不一樣!差別太大了。 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是從理上講的,理上是一點都沒錯。法門必須要一門深入,無論哪一門,一門深入就對了,廣學多聞那你就錯了。 四弘誓願裡頭明明說的,「法門無量誓願學」,那我怎麼學錯了?你有沒有看到前面兩句? 法門無量誓願學,不是擺在第一句,第一句是叫你發心,第二句是叫你一門深入,一門深入你能證果,能證無上菩提。 證得無上菩提,再廣學多聞,那就沒錯了。不是教你起步就廣學多聞,沒這個說法的。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從今日起,我們要作佛!不幹別的,就是要成佛。不是有那麼一句話嗎?「心想事成」,我們心想成佛,當然就會成佛,想成菩薩就成菩薩。這就是佛法所說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宇宙萬法是從哪裡來的?就是我們想像而現的。心裡想什麼,就現什麼,所以想佛就現佛,想三惡道就現三惡道。

《無量壽經》是釋迦牟尼佛為眾生成佛機熟人而說的。你是成佛機熟的人嗎?

(三)『大乘』

「大乘」:喻也。乘以運載為義。此經所示,能念之心,本來是佛,是能乘大。起心念佛,念念作佛,故所乘者大,強名大乘。

乘,是運載的交通工具。經中的大乘是比喻。「大乘」這個名詞,是不得已勉強建立的,故說「強名」。佛法是平等法,沒有大小。大小乘是從眾生種種分別、執著上假設建立的名稱,使初學的人容易理解。

大乘法是菩薩所修的道法。以救世利他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

大乘是對小乘說的,小乘人只求自利,而對他人無慈悲心。大慈大悲是由平等心生,佛心是平等的,佛對眾生應機說教,佛在世時,任何人遇到佛沒有得不到利益的。

我們「能念的心,本來是佛」。佛就是心,心就是佛。佛的意思是覺,覺悟的心就是佛,佛是覺悟的意思。誰覺悟?心覺悟!心迷了就是眾生,覺悟了就是佛,所以生佛平等,都是一個心。心有沒有覺迷?心沒有覺迷,是人有覺迷。覺悟了,我們的心就叫作佛;迷惑了,我們的心就叫作眾生。其實真心之中,也沒有佛,也沒有眾生,也沒有覺,也沒有迷。常寂光裡無一物嘛。我們細心去體會,「能念的心,本來是佛」這一句意思很深。能念阿彌陀佛,此心即是覺心。不念阿彌陀佛,此心即是迷心。你要問,我的心什麼時候才能覺悟?念阿彌陀佛就覺悟。什麼時候迷?不念阿彌陀佛時就迷了。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古德講,「起心念佛」是始覺,開始覺悟;「所念之佛」(就是所念的阿彌陀佛)是我們的本覺。起心念佛就是始覺和本覺(合拍了)。始覺跟本覺不二,是一個覺,所以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念佛就成佛!你要把佛忘了,就是迷惑,就是顛倒。所以,這一句佛號,二六時中決定不可以暫忘。大師以這個意思解釋「大乘」,圓滿到了極處。能念的心,是「能乘大」。所念的佛——阿彌陀佛是究竟覺,這是「所乘大」。所以古德說,念佛法門是大乘中的大乘,圓中之圓,專中之專。真是不可思議!

(四)『無量壽』

「無量壽」含義無量。梵文「阿」譯作「無」,「彌陀」譯為「量」。這個「無量」指一切無量,智慧、德能、才藝、壽命均無量,都是本來具足的。六祖在五祖會下開悟的時候說道:「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我們所求的無量以壽命為第一,如壽命短,什麼都幹不成,所以,無量壽的「壽」字有代表性。

梵語阿彌陀。阿彌陀三字密語,含無量義。今翻無量壽,是取其中主要一義,是此德號,明法藏因地願行,與果地佛德,極樂之依正主伴。一部所說,攝無不盡也,全都包括在內了。

在經題中,「無量壽」三個字是主,最重要的就是這三個字。

梵語「阿彌陀」,譯為「無量壽」。阿彌陀三個字是密語,就是密咒,是咒中之咒。有人問道,念佛人還要不要念楞嚴咒、大悲咒、往生咒等等?當知「阿彌陀佛」是咒中之王,念阿彌陀佛,那些咒就不要念了,都包括在咒王之中。你念那些咒,不能包括阿彌陀佛;你念阿彌陀佛,把那些神咒都包括在內了,無上的神咒,無上啊!《心經》最後的「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說的就是阿彌陀佛,不要去找別的,彌陀名號即是無上神咒。名號含無量義。

「今翻無量壽,是取其中主要一義。」實際上,阿彌陀佛這個名號裡,無量的壽命,無量的光明,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才藝,無量的一切都包括在裡面。一一皆是無量無邊。在無量無邊裡,哪一個無量最重要?當然壽命最重要。如果沒有壽命,縱然有無量的財富,誰去享?所以一切無量裡,以壽命為第一。

取這第一義,最重要的是真正的無量壽,道道地地的無量壽。也有同修看到經上說,將來阿彌陀佛佛法緣盡了的時候,也入涅槃,觀世音菩薩接著就成佛。這樣說起來,阿彌陀佛的壽命還是有量的。怎麼可以稱無量壽呢?是的,佛在經上確實有這麼一說,觀世音菩薩滅度之後,大勢至菩薩接著成佛。

可是,阿彌陀佛的壽命,你去算算看,能算得出嗎?佛在經中說,假設十方眾生都證得辟支佛果,神通皆如目犍連,共同計算,盡他們的壽命都算不出來。那只好說「無量」,真的是無量壽。

阿彌陀佛是不是真的入滅?本經上說「於此中下而現滅度」。在上根心目中,佛沒有滅度;示現滅度是給中下根人看的。可見滅度是示現的,不是真的,真的是無量壽。所以我們不要懷疑,不要打妄想。

「是此德號,明法藏因地願行,與果地佛德,極樂之依正主伴。一部所說,攝無不盡也。」整個西方極樂世界,一句「阿彌陀佛」都包括盡了,沒有一法能超出其外。這一部經,字字句句也在一句「阿彌陀佛」含攝之中,也出不了阿彌陀佛範圍之外。

不僅是本經,西方,乃至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依正莊嚴,種種萬法都不出這一句「阿彌陀佛」範圍之外。這才知道,這句名號功德利益不可思議。

念佛法門,雖然看起來很方便,很簡單,只念一句阿彌陀佛佛號,一教就會,常念常熟。可是要把它念好,念得一心不亂,念得三昧成功,就很不容易,這要有一個過程。比如我們要拿一根線,把一百零八粒佛珠串在一起,連接起來,不要使它斷線。念佛也要這樣,念念相續,無有間斷。

唐朝有個大詩人白居易,大家都非常熟悉。他對修的念佛法門非常誠懇,他這樣說,我把他說的話原文給大家讀一下:

「余年七十二,不復事吟哦。

看經費眼力,作事畏奔波。

何以度心眼?一聲阿彌陀。

行也阿彌陀,住也阿彌陀,

坐也阿彌陀,臥也阿彌陀。

縱饒忙似箭,不廢阿彌陀。

日暮而途遠,吾生已蹉跎。

旦夕清淨心,但念阿彌陀。」

這就是白居易大詩人的一段話,他念佛就是這麼念的。

如果我們念佛人能夠像白居易這樣,誠心誠意放下一切,持名念佛,沒有不成就的,這叫做念茲在茲,一心念佛。

我曾經讀過一首詩,叫作行住坐臥四時念佛詩。

現抄錄如下,與同修們共同分享。行住坐臥分四段。

(一)

行時正好念彌陀, 一步還隨一佛過,

足下時時遊淨土, 心頭念念離娑婆。

傍華隨柳須回顧, 臨山登水莫放他,

等得阿儂生極樂, 十方去來任如何。

這是行念佛。

下面看住:

(二)

住時念佛好觀身, 四大之中那一真,

我與彌陀非兩個, 影兼明月恰三人。

空房漸朽應難往, 淨土雖遙尚易生,

何日如蟬新脫殼, 蓮花胎裡產金身。

這是住時念佛。

坐:

(三)

坐時念佛足跏趺, 身在蓮台華正敷,

毫相分明隨念見, 金容映現與心符。

事如夢幻元空寂, 理到圓融非有無,

何日池頭捧雙足, 親蒙頂上灌醍醐。

最後臥念佛:

(四)

臥時念佛莫開聲, 鼻息之中好繫名,

一枕清風秋萬里, 半床明月夜三更。

無如塵累心難斷, 惟有蓮華夢易成,

睡眼朦朧諸佛現, 覺來追記尚分明。

我讀這首詩的時候,我覺得說得太全面了,我們每個人可能都能從中受益吧。

​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郭麒麟是郭德纲的儿子,自小他身上就有主角的流量和热度,就算是随随便便往那里一站,外界就有目光向他而来,郭德纲对于孩子的教导非常的严厉,郭麒麟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一
  • 这一幕不禁让人感叹,北京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双奥之城”的使命和担当远不止于此,“双奥之城”的微微星火将永不熄灭,永远留在奥林匹克精神里。无论他们来自何处,又将去往
  • 然后是咱家的雪,可厚可厚了。想想小时候,你和奶奶一起用大po le摇元宵,我在旁边看着[爱你]前几天下了好大好大的雪,这几天变得很冷很冷,你要穿厚点,照顾好自己
  • 主人只识风光好,不与儿孙有剩田。前段时间,大叔病危,儿女赶回来,服侍一个多月,现今大叔稍有好转,但仍然在半年范围之内。
  • #棉花美娃娃[超话]#【出囤稿】稿子囤着太多啦想出掉一些专注做几款,也让在蹲着的姐妹早日抱上新娃衣[求饶]每款都已经与画手买断,出货后需要给画手一套,没有别的要
  •   奋力攻坚克难,坚定必胜信心  无与伦比的北京冬奥会圆满落幕,北京冬残奥会大幕将启;“东数西算”工程全面实施,一批重大工程项目接连开工;从数字经济到现代综合交
  • [3]又如《国语·鲁语上》展禽云:幕,能率颛顼者也,有虞氏报焉。[6]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左传》、《孟子》、《礼记》等文献里大多都只提“三代”极少见提“四代”
  • 女真人认识到了中原人的厉害,试图摧毁中原人的根基,那就是我们的信仰和文化,来彻底征服我们。可惜,柔然没等来鲜卑灭亡的那一天,自己倒被新的奴隶 突厥 取代了,真是
  • 【#昆明男子卖47只鹦鹉判刑12年二审改缓刑#:交易人工繁育保护动物正低调轻罪化】因为非法出售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太平洋鹦鹉11只,并被查获拥有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
  • 软件+硬件双重结合,“提效”的必由之路时代巨变,厂商和经销商大多也已经意识到数字化手段对提升用户体验与满意度的重要性,也纷纷加强数字化服务工具的部署,而汽后市场
  • 以下是整理的相关产业链分支以及核心标的,供大家参考觉得不错,欢迎点赞支持欢迎陈先生80万资金缴费加入马哥实盘大家庭,感谢陈先生对马哥的信任,接下来马哥会根据你的
  • 时隔三个多月,记者最近意外在杭州第十一中学微信公众号上,找到了高翔院士高中时期的足迹:他不仅是杭十一中1986届校友,而且是该校近6年来第三位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通过解析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热点难题问题、发放各种宣传品和图文并茂的科普电子展示屏滚动播放等,宣传文明城市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东河水污染治理、高黎贡山生物多样
  • (还是要坚持偶尔发发微博记录生活才是,以后没事还能回忆一番当时的状态和心境,不然感觉都在白活。#plog[超话]#走马灯一样地见朋友总是忘记拍照 相册很空 图很
  • 苏州上野公司张涛批发销售日本NISSIE 株式会社日精减速机型号:F3S45N30-MC22TWJTB4X AA。主要经营日本NISSIE 株式会社日精减速机等
  • 因为咱好多宇的「点睛」舞台我太喜欢了,一高兴就来给大家送新年礼物手机气囊支架×5(图案)条件:好多宇超话9级以上+评论这条开奖时间:平安夜或者在此之前六鱼老师发
  • 彩虹其实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是半圆形的,而是一个完整的圆。其实,最好的境界就是花未开全,月未圆。
  • 在你们还没分手的时候,由于你的固守己见,所以当有一个真正愿意满足她的情感需求的男人出现的时候,她自然就会因为强烈的对比,而得出这个男人比你更好的结论。不过,对于
  • 这是元旦那天我在班里安排布置他来给我们班搞电视[心]突然借到的音响搞不定了我手忙脚乱起来[心]他跟我说不着急他在想办法让我放平心态[心]可是当时的我已经乱了手脚
  • #北京领养日[超话]##北京领养日[超话]##线上领养日##给Ta一个家# [心][心]北京领养猫咪名字:二点性别:母年龄:1岁左右驱虫情况:已体内外驱虫免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