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是什么

前言

修学佛法最后的归趣在求证涅槃,
那么学佛修行的人,

当要彻底明白它,
不可轻易忽略它。

然而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让我来略说一下 :

一 、涅槃的意义

涅槃是梵语,
正音为波利匿缚男,
旧云涅槃,
今顺古亦云涅槃。

又名泥洹,
或云涅槃那,
皆音之讹略,
或楚夏不同。

旧译为灭度,

或云寂灭、
无为、
解脱、
安乐、
不生不灭等,

名虽异其义则同。

今单举灭度和寂灭二义释之 :

灭度,
即“ 灭 ”除烦恼,

“ 度 ”脱生死的意思。

寂灭,
寂谓理性“ 寂 ”静,
灭谓烦恼“ 灭 ”除。

亦可说,
证得“ 寂 ”静之体性,
自然烦恼“ 灭 ”除;

烦恼灭除,
自然证得寂静体性。

“ 智论 ”云 :

涅名为出,
槃名为趣,

谓永出诸趣生死,
则亦可译为出趣也。

若据新译 ——

玄奘法师则译为
“ 圆寂 ”,
此义比较来得完善,

因为寂灭、
灭度、
解脱等译,

不过仅约断德方面,
言断灭生死烦恼。

圆寂则统明智断二德。

今略释之 :

具足一切福德智慧叫做
“ 圆 ”;

永离一切烦恼生死叫做
“ 寂 ”。

简单的说 :

即德无不“ 圆 ”,
患无不“ 寂 ”。

详细的说 :

即福慧二严做到圆满无缺( 圆 ),
三惑烦恼彻底清除,
二种生死完全度脱( 寂 ),
永远不再被烦恼生死所困扰,

回复
“ 圆 ”明“ 寂 ”照的本有心体,

而获到一种纯善纯美的庄严解脱。

这就是涅槃的境界 ——
圆寂。

圆约进善方面言
( 成就一切福德 );

寂约灭恶方面言
( 断惑灭苦 )。

据此研究起来,
圆寂似乎大乘无为的涅槃,

寂静、
灭度等为小乘涅槃。

要之,
圆寂也就是指得
“ 圆明寂照之真心 ”。

因为它 ——
真心 ——

本具一切功德( 圆 ),
永离一切烦恼( 寂 )故。

成佛即证此真心,
故涅槃并非诸佛的专有品,
不过凡夫一向为梦想所蒙昧,
因此不能证得。

所谓迷则颠倒梦想,
悟则究竟涅槃。

当知梦想,
根本是由本觉真心而起的,
我人如能灭一分梦想,

即证一分真觉
( 如镜子去一分尘埃,
即现一分光明 ),

乃至全灭全证。

至此则一切功德无不复归
“ 圆 ”满,

一切烦恼生死无不毕竟空
“ 寂 ”,

是证到大乘究竟涅槃的境界。

二 、涅槃的种类

现在再来把它的种类介绍一下 :

涅槃有二种,

一 、有余,
二 、无余,

要详细明白它当分三段来讲 :

( 一 )就小乘方面 :

证得阿罗汉果,
对于招感生死业因的见思惑,
虽已断尽而更不生起,

但尚有前业所招的生死果报身未灭
( 生命体犹存 ),

叫做有余涅槃
( 尚有余此有漏依身的生死苦果可灭故 )。

若连以前烦恼业所受之身亦灭,
更不随业受生死,

叫做无余涅槃
( 无余外生死苦果可灭故 )。

换言之 :
不但招感生死之本的心理上之烦恼业惑已经解脱,

即众苦所聚的生理上之现实生命体亦同称解脱,

此为无余涅槃。

以上为小乘的有余、
无余涅槃
( 此有余、
无余同为一体,

因同断见思,
同证真理。

其不同处,
唯在有漏依身上灭,
未灭上分 )。

( 二 )就大乘方面 :

若变易生死因尽为有余涅槃,
变易的果尽为无余涅槃。

此为大乘的有余、
无余涅槃。

( 三 )就大小相对言 ;

小乘所证涅槃为
“ 有余 ”,

因为它仅断见思烦恼,
灭分段生死而已,

尚“ 有 ”其“ 余 ”的尘沙、
无明烦恼未断,

变易生死未了,
故曰有余。

至于大乘所证的涅槃,
则为
“ 无余 ”,

因为它是三惑全断,
二种生死永灭,

再“ 无 ”其“ 余 ”的烦恼可断,

生死可了,
故曰无余。

此为大小相对的有余、
无余涅槃。

又近代的学者说 :

果报身未灭为有余
( 虽惑断而身尚在 )
待果报身灭时,
始称为无余的涅槃。

更对于小乘和大乘涅槃的分解,

详细可再分为三点说明 :

1 、小乘灭生死而涅槃,
大乘达生死即涅槃,

这叫做本性寂灭非寂灭异,
此其一也。

2 、小乘唯断界内见思,

大乘并断界外
( 三界外 )
尘沙、
无明,

这叫做界内界外断惑异,
此其二也。

3 、小乘无身无智,
未彻证法身般若之德;

大乘则身知具足,
众德圆备,

这叫做众德具不具异,
此其三也。

我来引一段经文补释这众德具不具的道理,
使读者易懂。

“ 法华玄赞 ”二云 :

“ 一 、真如之体灵明妙觉,
名为般若 ”;

彼为觉性故也。

小乘之涅槃体非觉性,
故不名般若。

二 、真如之体出所知障,
名为
“ 法身 ”;

彼为一切功德法所依故。

小乘之涅槃非为功德法所依,
故不名法身。

三 、真如之体众苦都尽,
名为
“ 解脱 ”;

彼离分段变易故。

小乘之涅槃唯离分段,
未脱变易,
故非圆满解脱。

据上所说,
小乘涅槃所断的是见思烦恼,

所灭的是分段生死,
所证的是偏空真理,
所以它的生死因便是见思烦恼,

它的生死果即指有漏依身
( 为有漏烦恼感受生死所依之身 )。

大乘涅槃,

所断的是尘沙、
无明烦恼,

所灭的是变易生死,
所证的是中道实相理。

此则以尘沙、
无明为变易生死因,

空及二边之法相为变易生死果。

二乘人灭分段生死,
不受后有而入涅槃。

大乘菩萨及佛虽变易生死,
息妄归真,
而证无余涅槃。

或云 :
“ 佛息应身之化,
归于真身之本 ”

谓之无余涅槃。

总之,
二乘所证涅槃,
它的本体是见思烦恼永寂,
偏空真谛理显现。

菩萨所证涅槃,
它的本体是尘沙烦恼永寂,
但中俗谛理显现。

佛所证的涅槃,
它的本体是无明烦恼永寂,
实相中谛理显现。

小乘虽然不算圆满解脱,
可是它已能了脱分段生死,

因此,
亦得称为涅槃 ——
小涅槃;

三德中仅具解脱一分。

至于大乘所证的涅槃,
可就不同了,

它是圆断烦恼、
圆满解脱、
圆证三身、
圆获三智;

那法身、
般若、
解脱三德具备,

常乐我净的四德不缺。

此外还有性净涅槃、
无住涅槃,

合前有余、
无余为四种涅槃。

有余、
无余是三乘共证,

凡夫无分;

性净涅槃是凡圣同具;

无住涅槃是佛果独证。

今略说明之 :
“ 性净涅槃 ”

谓诸法自体,
性本空寂,
不假他修,
法法平等,
圣凡不二的理性。

“ 无住涅槃 ”
是说不住生死,
不住涅槃,

因为它是福慧圆满,
更无所求。

体虽如如而能不变随缘;

用虽生灭而能随缘不变。

又以大悲故不住涅槃
( 不忍坐视沉溺生死的众生而不救 );

以大智故不住生死
( 不被无明所迷,
业力所转 ),

故云无住。

结语

如上所明,
涅槃是学佛修行最后的归趣,
不消说它当然是个无法估价的圣果。

嗟嗟!世有一班不懂教义的人,
竟以涅槃认为是死的别名,
这是根本错误的!

要知道,
它 —— 涅槃,
乃诸佛圣者所同证的圣果,

是由历劫辛苦,
积行一切功德所换来的代价。

就以小乘涅槃来说 :

并不是个个死了就能即证涅槃。

请大家认识清楚为幸!

夫至理无言,要假言而显理。大道无相,为接而见形。今且假立二人,共谈无心之论矣。

 

弟子问师:“有心无心?”

 

答:“无心。”

 

问:“既云无心,谁能见闻觉知,谁知无心?”

 

答:“还是无心既见闻觉知,还是无心能知无心。”

 

问:“既若无心,即合无有见闻觉知,云何得有见闻觉知?”

 

答:“我虽无心,能见能闻能觉能知。”

 

问:“既能见闻觉知,即是有心,那得称无?”

 

答:“只是见闻觉知,即是无心。何处更离见闻觉知别有无心。我今恐汝不解,一一为汝解说。令汝得悟真理,假如见终日见由为无见,见亦无心;闻终日闻由为无闻,闻亦无心;觉终日觉由为无觉,觉亦无心;知终日知由为无知,知亦无心;终日造作,作亦无作,作亦无心。故云见闻觉知总是无心。”

 

问:“若为能得知是无心?”

 

答:“汝但仔细推求看,心作何相貌?其心复可得,是心不是心。为复在内、为复在外、为复在中间?如是三处推求,觅心了不可得,乃至于一切处求觅亦不可得。当知即是无心。”

 

问:“师既云,一切处总是无心,即合无有罪福,何故众生轮回六聚生死不断?”

 

答:“众生迷妄,于无心中而妄生心,造种种业,妄执为有,足可致使轮回六趣,生死不断。譬有人,于暗中见杌为鬼,见绳为蛇,便生恐怖。众生妄执,亦复如是。于无心中,妄执有心,造种种业,而实无不轮回六趣。如是众生,若遇大善知识,教令坐禅,觉悟无心,一切业障,尽皆销灭,生死即断。譬如暗中,日光一照,而暗皆尽。若悟无心,一切罪灭亦复如是。”

 

问:“弟子愚昧,心犹未了,审一切处,六根所用者应?”

 

答:“语种种施为烦恼菩提,生死涅槃,定无心否?”;“定是无心,只为众生妄执有心,即有一切烦恼生死、菩提涅槃。若觉无心,即无一切烦恼生死涅槃。是故,如来为有心者,说有生死,菩提对烦恼得名,涅槃者对生死得名,此皆对治之法。若无心可得,即烦恼菩提亦不可得,乃至生死涅槃亦不可得。”

 

问:“菩提涅槃既不可得,过去诸佛皆得菩提,此谓可乎?”

 

答:“但以世谛文字之言得,于真谛实无可得。故《维摩经》云:‘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又《金刚经》云:‘无有少法可得’。诸佛如来,但以不可得而得。当知有心,即一切有,无心,一切无。”

 

问:“师既云,于一切处,尽皆无心。木石亦无心,岂不同于木石乎?”

 

答:“而我无心,心不同木石。何以故?譬如天鼓,虽复无心,自然出种种妙法,教化众生。又如如意珠,虽复无心,自然能作种种变现。而我无心,亦复如是。虽复无心,善能觉了诸法实相,具真般若,三身自在,应用无妨。故《宝积经》云:‘以无心意而现行’,岂同木石乎?夫无心者,即真心也,真心者,即无心也。”

 

问:“今于心中,作若为修行?”

 

答:“但于一切事上觉了,无心即是修行,更不别有修行。故知无心,即一切。寂灭即无心也。”

 

弟子于是忽然大悟,始知心外无物,物外无心,举止动用,皆得自在,断诸疑网,更无挂碍。即起作礼,而铭无心。乃为颂曰:

 

心神向寂,无色无形。

 

睹之不见,听之无声。

 

似暗非暗,如明不明。

 

舍之不灭,取之无生。

 

大即廓周法界,小即毛竭不停。

 

烦恼混之不浊,涅槃澄之不清。

 

真如本无分别,能辩有情无情。

 

收之一切不立,散之普遍含灵。

 

妙神非知所测,正觅绝于修行。

 

灭则不见其怀,生则不见其成。

 

大道寂号无相,万像窈号无名。

 

如斯运用自在,总是无心之精。

 

师又告曰:“诸般若中,以无心般若,而为最上。故《维摩经》云:‘以无心意无受行,而悉拙伏外道。’又《法鼓经》:‘若知无心可得,法即不可得,罪福亦不可得,生死涅槃,亦不可得,乃至一切尽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

 

乃为颂曰:“昔日迷时为有心,尔时悟罢了无心。虽复无心能照用,照用常寂即如如。”

 

又曰:“无心无照亦无用,无照无用即无为。此是如来真法界,不同菩萨为辟支。言无心者,即无妄相心也。”



夫至理无言,要假言而显理。大道无相,为接而见形。今且假立二人,共谈无心之论矣。

 

弟子问师:“有心无心?”

 

答:“无心。”

 

问:“既云无心,谁能见闻觉知,谁知无心?”

 

答:“还是无心既见闻觉知,还是无心能知无心。”

 

问:“既若无心,即合无有见闻觉知,云何得有见闻觉知?”

 

答:“我虽无心,能见能闻能觉能知。”

 

问:“既能见闻觉知,即是有心,那得称无?”

 

答:“只是见闻觉知,即是无心。何处更离见闻觉知别有无心。我今恐汝不解,一一为汝解说。令汝得悟真理,假如见终日见由为无见,见亦无心;闻终日闻由为无闻,闻亦无心;觉终日觉由为无觉,觉亦无心;知终日知由为无知,知亦无心;终日造作,作亦无作,作亦无心。故云见闻觉知总是无心。”

 

问:“若为能得知是无心?”

 

答:“汝但仔细推求看,心作何相貌?其心复可得,是心不是心。为复在内、为复在外、为复在中间?如是三处推求,觅心了不可得,乃至于一切处求觅亦不可得。当知即是无心。”

 

问:“师既云,一切处总是无心,即合无有罪福,何故众生轮回六聚生死不断?”

 

答:“众生迷妄,于无心中而妄生心,造种种业,妄执为有,足可致使轮回六趣,生死不断。譬有人,于暗中见杌为鬼,见绳为蛇,便生恐怖。众生妄执,亦复如是。于无心中,妄执有心,造种种业,而实无不轮回六趣。如是众生,若遇大善知识,教令坐禅,觉悟无心,一切业障,尽皆销灭,生死即断。譬如暗中,日光一照,而暗皆尽。若悟无心,一切罪灭亦复如是。”

 

问:“弟子愚昧,心犹未了,审一切处,六根所用者应?”

 

答:“语种种施为烦恼菩提,生死涅槃,定无心否?”;“定是无心,只为众生妄执有心,即有一切烦恼生死、菩提涅槃。若觉无心,即无一切烦恼生死涅槃。是故,如来为有心者,说有生死,菩提对烦恼得名,涅槃者对生死得名,此皆对治之法。若无心可得,即烦恼菩提亦不可得,乃至生死涅槃亦不可得。”

 

问:“菩提涅槃既不可得,过去诸佛皆得菩提,此谓可乎?”

 

答:“但以世谛文字之言得,于真谛实无可得。故《维摩经》云:‘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又《金刚经》云:‘无有少法可得’。诸佛如来,但以不可得而得。当知有心,即一切有,无心,一切无。”

 

问:“师既云,于一切处,尽皆无心。木石亦无心,岂不同于木石乎?”

 

答:“而我无心,心不同木石。何以故?譬如天鼓,虽复无心,自然出种种妙法,教化众生。又如如意珠,虽复无心,自然能作种种变现。而我无心,亦复如是。虽复无心,善能觉了诸法实相,具真般若,三身自在,应用无妨。故《宝积经》云:‘以无心意而现行’,岂同木石乎?夫无心者,即真心也,真心者,即无心也。”

 

问:“今于心中,作若为修行?”

 

答:“但于一切事上觉了,无心即是修行,更不别有修行。故知无心,即一切。寂灭即无心也。”

 

弟子于是忽然大悟,始知心外无物,物外无心,举止动用,皆得自在,断诸疑网,更无挂碍。即起作礼,而铭无心。乃为颂曰:

 

心神向寂,无色无形。

 

睹之不见,听之无声。

 

似暗非暗,如明不明。

 

舍之不灭,取之无生。

 

大即廓周法界,小即毛竭不停。

 

烦恼混之不浊,涅槃澄之不清。

 

真如本无分别,能辩有情无情。

 

收之一切不立,散之普遍含灵。

 

妙神非知所测,正觅绝于修行。

 

灭则不见其怀,生则不见其成。

 

大道寂号无相,万像窈号无名。

 

如斯运用自在,总是无心之精。

 

师又告曰:“诸般若中,以无心般若,而为最上。故《维摩经》云:‘以无心意无受行,而悉拙伏外道。’又《法鼓经》:‘若知无心可得,法即不可得,罪福亦不可得,生死涅槃,亦不可得,乃至一切尽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

 

乃为颂曰:“昔日迷时为有心,尔时悟罢了无心。虽复无心能照用,照用常寂即如如。”

 

又曰:“无心无照亦无用,无照无用即无为。此是如来真法界,不同菩萨为辟支。言无心者,即无妄相心也。”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枣庄市# 台儿庄法院召开提升诉讼服务质量工作调度会】2月18日,枣庄台儿庄区法院召开提升诉讼服务质量工作调度会,针对当前诉讼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判
  • XXX是隐藏反派,内心早已被黑魔法侵蚀在《洛基》和《无限可能:假如》引出多元宇宙之后,MCU用《蜘蛛侠3:英雄无归》将这个充满可能的元素带上银幕,而这也仅仅是漫
  • 为此,在此次助航灯光校验飞行之前,机组首先完成了湾流450机型的RNP AR实地验证,以获取在林芝机场的运行资质。通俗地说,校验飞行就是要在飞行的过程中对机场相
  • 你的嗓音开口便能直击人心灵深处,现场更是百听不厌,场场精品诚邀各位都来品品这神仙质感的声音低沉的歌声唱出了春秋的美妙,夏冬的难忘。你的嗓音开口便能直击人心灵深处
  • ”当然活在一个快餐的时代,也许一切都不会太晚,只会叫人提前赶上。[doge] 最近比较忙,打游戏的时间不是很多(忙过了就有时间嗨皮了),一般晚上打打,周末也有
  • 当前正值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每个人都应该认真做好自身及家人健康监测,尤其是曾经与有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的人员有过接触的人员,健康监测期间,务必坚持佩戴口罩、减少
  • 比赛中,选手们途经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古河道、罗布淖尔国家湿地公园,在胡杨最美的季节享受奔跑的乐趣[赞啊]据介绍,赛事名称中“双塔”一词是中国最大沙漠——塔
  • 期待肖战时影 肖战玉骨遥肖战顾魏 肖战余生请多指教肖战斗罗大陆 肖战唐三 肖战粉丝小飞侠理智支持肖战代言 支持肖战影视综艺 我喜欢肖战 我喜欢肖战
  • 而且还要设置拦截的虚拟墙,真的是很SB的,但是质量还是可以的,上次回去还能用,不过,我估计我下次回去就要抛弃它了,因为有了S9。 吸尘的效果我很满意,主要是它
  • 试香和正装在链接里 可根据个人喜欢加购[拳头]#香氛##生活好物##黄明昊[超话]#丨#justin黄明昊0219生日快乐# [心]#黄明昊双十成长手册# 感觉
  • 虽然不守妇道和贾乃亮分开了,但是对女儿的陪伴和爱却很到位。 案子是判了,但是他们的矛盾还在吗?
  • 能考什么学校要做到心中有数在4%的清北复交率的学校意味着你想进这4所高校,你的排名要相当靠前,在40%的4校率的某高中,你大概中等生就差不多了。女儿成绩原来一直
  • #半熟恋人##巴啦啦能量cp[超话]# 我的男朋友是金牛座之《关于我看了一个恋综开头推给我男朋友告诉他适合他这种老年人,然后我自己没再看了,他认真看完以后又回头
  • —— from-佳.#丁程鑫 二十成金筑梦鑫世界##丁程鑫 我们是彼此的星星和月亮##半熟恋人[超话]#真的让人很感动,我看到你#巴啦啦能量# 在一起超级激动。
  • #阅在重图#【#重图讲座#丨第1394期 艺术鉴赏】讲座主题:《中国民族歌剧咏叹调赏析》中国民族歌剧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民族化、戏曲化的歌剧艺术形式,20世纪20年
  • 其实她也蛮听劝的,之前那个剧的时候都说她淡妆好看,然后现在真的就化了淡妆!她这样走了,伤口没什么问题的吧?
  • 和孩子们一起过完春节啦~偶尔会想念哥哥姐姐还没生娃的安静时光但童真带来的快乐还是其乐无穷的我姐说即使我打算不生小孩老了也会让两个照看着感动之余还是希望不要给到她
  • 【电话购物方式】我们为您提供私人导购,热情服务接单、让您轻松自由选购…期待您的来电 电话:063 205 7989 和 063 205 7974 Line I
  • 算是一个比较佛的人吧,我也会在他明显不开心的时候难过,然后努力去抢一个问题逗他乐,抢不到就看着别的姐妹整活,抢到就期待他能因为自己的话而高兴。但众所周知他不会处
  • 因为在这里有我们实力派明星黄渤的激情助阵,他以亲民的形象、精湛的演技和高情商的互动,诠释着与他携手合作的捷达SUV的超凡实力和德系品质的真正魅力。一个城市的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