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是注定的,运是可以改变的,多行善,多积阴德。有缘人看见希望改变命运这里开始一、立命之学
第一篇立命之学主要讲述作者自己的故事。袁了凡自幼丧父,母亲命他学医。后来,他在慈云寺遇到一老者,自称孔先生(根据云南县志,此人是著名易学家杨向春,化名孔先生,曾著《皇极经世心易发微》一书),精通皇极数预测未来,说他有当官的命,孔先生告诉袁了凡他某年应当考第几名,某年当廪生,某年当贡生,贡后某年当选为县长,在任三年半就应该告退回乡,在五十三岁八月十四巳丑时,寿终在家里。把他什么时候考取功名,能考第几名,什么时候当官,什么时候寿尽,有没有孩子等都作了预测。一开始袁了凡不太相信,巧合的是,此后的二十年,袁了凡的人生真的按照这位老者所算定的模式进行着,连考第几名等每一次都十分精确地应验了,这让他笃信了宿命论,认为“荣辱生死,皆有定数”,从此没有了上进之心。直到他遇到云谷禅师,二人“对坐一室”,彻夜而谈,终使了凡醒悟,懂得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道理,知道了如何可以改变命运,他说:“吾于是而知,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也就是说,道德仁义自己可以力求,功名富贵也可以自己求得,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信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不是听命于天,听命于他人。从此,袁了凡的人生信念发生了根本改变,从笃信宿命论转到信仰命由我造、福善祸淫的人生观。他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诫我们,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其关键在于多做善事积累福报,在于自身的修为,要多做善事,消除恶念。这就是《立命篇》的主要内容。于是袁了凡开始积极改过向善,积累善业,许愿做三千件善事改命,次年礼部考科举,孔先生预算的应该得第三,忽然考中第一,预测开始不应验。但袁了凡仍觉自己有很多做得不足的地方,经过十余年,这三千善行才算完成。袁了凡一直没有子女,就继续发起求子的愿,也许愿行三千善事,辛巳年就生下了儿子天启。再发求中进士的愿,许行善事一万条。于丙戌年再次遂愿,中了进士,授宝砥县长。原本孔先生所算定的一生,在努力行善改命后,完全改变了,连寿命也延长至七十四岁而终。
许下做一万件善事的时候,袁了凡的妻子见到袁了凡所做的善事不多,就皱着眉头说:“以前我在家里帮助做善事,所以三千之数得以完成。现在许下了一万善,可是衙门里无事可做,到什么时候才能完成呢?”夜间就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神人。袁了凡告诉他善事难以完成的缘故。神人说:“只减粮一节,一万善事都已经圆满了。”事情是这样的:原来宝砥的田,每亩应纳粮二分三厘七毫,袁了凡把它减至一分四厘七毫,使上万的人民减轻了负担。虽然神人这样告诉我,但我自己的心里还有此疑惑。恰遇幻余弹师从五台山来,我便把这梦告诉他,并问这个梦可以相信吗? 禅师说:“只要发心真切,那么,一件事就可以抵得上一万件的善事,何况全县减粮,万民受惠呢?”二、改过之法
第二篇讲改过自己的办法,袁了凡认为改过自己要发三心:即惭愧心、畏惧心、勇猛心。惭愧心、畏惧心可以使自己认识到错误,有充足的动力进行改正。勇猛心是指虽然很多人知道道理,但是得过且过,或严重拖延,没有真正实行,而勇猛心正是改过、改命的关键,只有知道道理后勇猛实干才能真正获得益处。并且讲了改过的道理,有从事上改的,有从理上改的,更有从起心动念处除净的。如果没有从理、从心,只是从事的表面强戒不好的事情,但病根还在,东灭西生。故袁了凡认为改过更应该从理、从心。从事改过只是治标不治本,但是急需治标的时候仍可使用。
三、积善之方
第三篇讲积善的办法,讲述了十余个因为积善而获得好报的故事,有讲述其实善恶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善事要分为“端曲、阴阳、是非、偏正、半满、大小、难易”这七个方面,里面有引用几个经典故事。如引用了孔子的故事,子路救人拿了赏赐,孔子说子路做得对;而子贡赎人,没有要赏赐,孔子说做得不对,因为现行虽善,而其流风足以害入,那是似善而实非善。现在所做的虽似不善,而其流风足以济人,则其实却是善的。里面亦列举了十条可以行善的门类并作了相应解释: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佛法。第九、敬重师长。第十、爱惜物命。
四、谦德之效
第四篇谦德之效主要讲谦虚这项美德的效用,正所谓“满招损,谦受益”,讲述了“天道亏盈而益谦”的道理。并解释道如果一个人有福气,将要成功,就会自然而然有一股谦和吉祥之气外露,里面讲述了数个故事来证明。最后总结了整本书的内容,说明了改命要立志而行,命自我立,有了志向而努力,自然可以改变命运。书中名句:“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至道无难(三重公案,满口含霜。道什么),
言端语端(鱼行水浊,七花八裂,搽胡也)。
一有多种(分开好,只一般,有什么了期),
二无两般(何堪,四五六七,打葛藤作什么)。
天际日上月下(觌面相呈,头上漫漫,脚下漫漫,切忌昂头低头),
槛前山深水寒(一死更不再活,还觉寒毛卓竖么)。
髑髅识尽喜何立(棺木里瞠眼,卢行者是它同参),
枯木龙吟销未干(咄,枯木再生花,达磨游东土)。
难、难(邪法难扶,倒一说,这里是什么所在?说难说易),
拣择明白君自看(瞎,将谓由别人,赖值自看,不干山僧事)。
雪窦知他落处,所以如此颂“至道无难”,便随后道“言端语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雪窦道:“一有多种,二无两般。”似三隅反一。尔且道,什么处是“言端语端”处?为什么“一”却有多种,“二”却无两般?若不具眼,向什么处摸索?若透得这两句。所以古人道:“打成一片,依旧见,山是山,水是水。长是长,短是短。天是天,地是地。”有时唤天作地,有时唤地作天。有时唤山不是山,唤水不是水。毕竟怎生得平稳去?风来树动,浪起船高,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种平怀,混然自尽,则此四句颂顿绝了也。
雪窦有余才,所以分开结裹算来也。只是头上安头道:“至道无难,言端语端,一有多种,二无两般。”虽无许多事,天际日上时月便下,槛前山深时水便寒。到这里,言也端,语也端,头头是道,物物全真,岂不是心境俱忘,打成一片处。
雪窦头上太孤峻生,末后也漏逗不少,若参得透见得彻,自然如醍醐上味相似。若是情解未忘,便见七花八裂,决定不能会如此说话。“髑髅识尽喜何立,枯木龙吟销未乾。”只这便是交加处。这僧恁么问,赵州恁么答。
州云:“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才有语言,是拣择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里,是汝还护惜也无?”
时有僧便问:“既不在明白里,又护惜个什么?”
州云:“我亦不知。”
僧云:“和尚既不知,为什么却道不在明白里?”
州云:“问事即得,礼拜了退。”
此是古人问道底公案,雪窦拽来一串穿却,用颂“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如今人不会古人意,只管咬言嚼句,有甚了期?若是通方作者,始能辨得这般说话。
不见僧问香严禅师:“如何是道?”
严云:“枯木里龙吟。”
僧进问云:“如何是道中人?”
严云:“髑髅里眼睛。”
僧不悟,举问石霜:“如何是枯木里龙吟?”
霜云:“犹带喜在。”
僧云:“如何是髑髅里眼睛?”
霜云:“犹带识在。”
僧仍不悟,又举问曹山:“如何是枯木里龙吟?”
山云:“血脉不断。”
僧云:“如何是髑髅里眼睛?”
山云:“干不尽。”
僧云:“什么人得闻?”
山云:“尽大地未有一人不闻。”
僧云:“未审龙吟是何章句?”
山云:“不知是何章句,闻者皆丧。”
圜悟在评唱里说,雪窦了解这个公案的内涵,所以作了这个颂词来做总结,先说“至道无难”,随后说“言端语端”,这是在举一反三。再说:“一有多种,二无两般”,这是举三而反一。圜悟说雪窦这个开示是“三重公案”,意思三次被人“拶住”,差点无法脱身。祖师虽然是慈悲为人,但是说的越多反而让人妄生歧义,好比满口含霜吐不出水,说不清道不明。“言端语端”是说大道并不遥远,就在在言语中显现。为什么说“一”却有多种,而“二”无两般呢?因为“一”指的就是众生本有的平等的真如自性,而自性能生万法,所以说“一”有多种。 佛经中的:“真如”、“涅盘”、“法身”、“如来藏”、“本来面目”、“父母未生前”、“拖死尸者”、“阿赖耶识”、“唯我”、“唯心”等等名称皆是同一物。圜悟著语说:“分几种名称挺好,只有一个法门,什么时候能到达尽头?”“二无两般”的“二”指的是“真”“俗”二谛,“真”“俗”二谛是事物所具有的两种真理,学佛就是要从世俗而入胜义。通达二谛的道理才可以通达佛教,唯有从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互成互破,才能扫尽一切执着而显现真如自性。迷悟皆在一念,圣凡同属一体,此乃一切法无二相也。“若不具眼,向什么处摸索?”“不具眼”,就是不具备看透实相的法眼。一个没有开眼的人,应该向什么方向去摸索呢?如果能悟透“一有多种,二无两般。”这两句话,自然就知道方向了。所以古人说:“打成一片,依旧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长是长,见短是短。见天是天,见地是地。”去掉情识计较,将万事万物蕴含的禅理看作浑然一体,这样打成一片之后,对于山水天地的名称名相也不再执著了。苏东坡有诗:“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即便是把“天”叫做“地”,把“地”叫做“天”,也很平常。佛经云:“诸法唯假名,但依名字立”。名字怎样称呼并不影响事物的实质。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使自己在心地上平稳?其实很简单,就像“风来树动,浪起船高,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个是很正常的自然景观。面对这一切自然现象,只需用平常心去看待,一切无可计较,没有分别。对表相的执著和烦恼也就消失了,那么这四句颂词所说的涵义就透彻了。

雪窦才华横溢,所以他分开用几种比喻来表述意境,但是这也属于头上安头,多此一举。“至道无难,言端语端,一有多种,二无两般。”其实根本无需多此一举。因为天上太阳升起时,月亮自然就下去了。窗前山色变深沉时,山水自然也变得寒凉。到了这种境地,言也端,语也端,头头是道,物物全真,这不就是心境俱忘,打成一片吗?

雪窦这则颂词一开头就写得很深奥,所谓曲高和寡,所以到后面又透漏一些玄机,松开一些口子。如果学人能参的透彻,就像品尝醍醐美味一样,如果还在用平常情理去计较,那就七零八落,支离破碎了,必然不能领会这些话的奥妙了。“骷髅识尽喜何立,枯木龙吟销未干”,骷髅识尽喜从何来?有喜悦那就是还有意识分别。枯木里有龙吟之声,说明还没有销蚀干净。这两句又是另一件公案了,雪窦把另一件公案和本公案交织起来深入阐释这个“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与石霜、曹山二位禅师的开示交加起来,便禅味十足,风光无尽了。如今的人不懂得古人的意境,只知道咬文嚼字,什么时候才能明心见性呢?如果是一个开悟的大禅师,自然一看就明白这句话的奥妙。

从前有一个参学的僧人去参香严禅师,他问香严禅师:“如何是道?”。这个问题就像梁武帝的“什么是圣谛第一义”一样,这是难以用语言直接来表达的义理。香严回答:“枯木里龙吟”学僧又问:“如何是道中人?怎么样才算是入道了,才算是开悟的人呢?香严回答:“髑髅里眼睛。”“枯木里龙吟”指的是灭绝一切妄想,参禅参到犹如枯木一般死寂时,依然能听见龙吟一般美妙的声音,犹如枯木逢春,真心的妙用显现了。而“髑髅里眼睛”,指的是断除情识分别之人就像一具髑髅一样死寂,但此时眼识依然能起到觉知作用。香严的意思是禅并非一昧死寂,而是通过止息妄念,恢复活泼的自性妙用,“枯木里龙吟”和“髑髅里眼睛”都是象征死中得活。大死之人才能够大活,如果只能死而不能活,那么就是凡夫了。

这两句莫名其妙的回答让这位僧人实在不解,他又去参石霜禅师。还算他有点小聪明,他直接把香严的答案拿来问石霜。他问石霜:“如何是枯木里龙吟?”石霜回答:“犹带喜在。”就是说最初悟入时心中有一种得法的喜悦感。学僧又问:“如何是骷髅里的眼睛?”石霜回答:“犹带识在。”意思是此时情识还可以起妙用。

石霜几乎将香严的答案点透了,但是这个僧人依然没有领会其中的含义。他又去参曹山禅师。他问曹山:“如何是枯木里龙吟?”曹山回答:“血脉不断。”他又问:“如何是骷髅里的眼睛?”曹山回答:“干不尽。”这里“血脉不断”和“干不尽”指的是众生的见闻觉知和本自具有的自性丝丝缕缕生机不断。僧人又继续问:“什么人能够听见枯木里龙吟之声啊?”曹山回答:“尽大地未有一个不闻。”就是说天底下所有人都能听见。这个僧人又继续问:“未审龙吟是何章句?”不知道这个龙吟的声音有什么说法?有什么依据吗?曹山回答:“不知是何章句,闻者皆丧!”意思不知道什么出处,我只知道听见这个声音的人都已经死了!”“闻者皆丧”大禅师的答案往往就是这样不同寻常,振聋发聩。“闻者皆丧”指的是身心脱落,实证“无我”,“我”不存在了,自然也没人能听见龙吟声了。

复又颂云:“枯木龙吟真见道,髑髅识尽眼初明;喜识尽时消息尽,当人哪辨浊中清?”雪窦可谓大有手脚,一时与尔交加颂出。然虽如是,都无两般。雪窦末后有为人处,更道:“难、难。”只这“难”、“难”,也须透过始得。何故?百丈道“一切语言,山河大地,一一转归自己。”雪窦凡是一拈一掇,到末后须归自己。且道,什么处是雪窦为人处?“拣择明白君自看”,既是打葛藤颂了,因何却道?君自看?好彩教尔自看,且道,意落在什么处?莫道诸人理会不得,设使山僧到这里,也只是理会不得。
雪窦又写了四句颂词,将香严的“枯木里龙吟”、“髑髅里眼睛”作了一番阐释和总结。“枯木龙吟真见道,髑髅识尽眼初明”,在枯木里能听见龙吟声那才是真正的见道了。骷髅里面的情识分别都断尽了,真正的法眼才能起到妙用。“喜识尽时消息尽,当人哪辨浊中清?”百丈祖师提倡“从浊辩清”,“浊法”指的是贪嗔爱取等行为方式,“清法”指的是菩提涅槃解脱等行为方式。当“喜识”都断尽了也不存在有一法可得了,身在其中的人还怎么去从“浊法”中辨别“清法”呢?烦恼即菩提,哪有浊清之分呢?

雪窦真是个有好手段的人,一时间把公案的奥妙之处都写在了颂词之中。但是最后提到为人处,雪窦也说“难,难。”“难、难”就是难上加难。“为人处”指的是禅师接引他人入道的手段。前面雪窦说“至道无难”,这里雪窦又把自己前面的话给推翻,“无难”变成“难、难”,但就这“难”字,也需要开悟的人才能领会。为什么?百丈祖师曾说过:“一切语言,山河大地,一一转归自己”。就像雪窦在拈古颂古时,到最后也都要化为己用。你说,雪窦接引徒众的家风是什么?“拣择明白君自看”,是“拣择”是“明白”你自己看。为什么绕来绕去说了那么多,又要你自己看?幸好是叫你自己看,不然又陷入执著。你且说雪窦的用意是什么?“莫道诸人理会不得,设使山僧到这里,也只是理会不得。”“山僧”是圜悟对自己的谦称,别说你们领会不了,就是我圜悟在场,也无法领会。圜悟真的领会不了吗?实际上他和雪窦一样用心良苦。他们都担心后人粘滞在颂词和言语上,形成新的执著。所以雪窦要大家自己看,启发学人自证自悟。就像百丈祖师提倡的“一切语言,山河大地,一一转归自己”。一切的理论,包括山河大地间蕴含的禅意都要归于自性之中,禅者要着重开发自身的直觉智慧,回归自性,而不是迷着公案,拘泥文字。陷于知解和妄念的窟穴中不能自拔,不能独立地彻见本性,体悟真理。这就是雪窦的家风,也是圜悟的心迹。

——选自刘松林居士《碧岩探骊》

读书学典:《论语.颜渊》12.7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子贡:前520年-前456年,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通达事理,有杰出的“言语”才能,善经商,曾任鲁国、卫国的丞相。
▲政:为政之道。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仓廪实、武备修,然后教化行,则民信其上。兵,兵器,引申为士兵、武备。《说文》:“兵,械也,从双手持斤并力之貌。”
▲必不得已而去:假设遇到不得已的时候,兵、食、信三者不能兼顾,必去其一。陆氏:“上节言其常,此不得已,言其变也。”

■现代翻译:子贡问为政之道。孔子说:“先求充足粮食,次乃讲究武备,民间自然信之了。”子贡又问:“倘遇不得已,于此三者间,必去其一,则孰可先去呢?”孔子说:“减去武备吧!”子贡又问:“倘遇不得已,于此二者间,再必去其一,则孰当先去呢?”孔子说:“减去食粮吧!自古以来,人谁不死?若苟无信,则G都不存在了。”

●三国魏何晏等《论语集解》:孔安国曰:死者,古今常道,人皆有之。治邦不可失信。

●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问为政之法也。食为民本,故先须足食也。時浇复须防卫,故次足兵也。虽有食有兵,若君无信,则民众离背,故必使民信之也。兵比二者为劣,若事不获已,则先可去兵也。人若不食,乃必致死。虽然自古迄今,虽复食,亦未有一人不死者。是食与不食,俱是有死也。而自古迄今,未有一国无信而国安立者。今推其二事,有死,自古而有。无信国立,自古而无。今宁从其有者,故云去食也。故李充云:“‘朝闻道夕死’,孔子之所贵;‘舍生取义’,孟轲之所尚。自古有不亡之道,而无有不死之人。故有杀身非丧己,苟存非不亡己也。”

●宋刑昺《论语注疏》:此章贵信也。足食则人知礼节,足兵则不轨畏威,民信之则服命从化。以兵者凶器,民之残也,财用之蠹(dù ,指蛀蚀器物的虫子)也,故先去之。夫食者,人命所须,去之则人死。而去食不去信者,言死者古今常道,人皆有之,治国不可失信,失信则国不立也。

●宋陈祥道《论语全解》:兵之于徳为末,于器为凶。故古者制字之意,戈欲偃、弓欲弛、武欲止。则兵岂先王之所尚哉?此所以宁有信而去兵也。食之所养者小体也,信之所养者大体也。故无信而生,不若有信而死,此其所以宁去食而信断不可少也。然非兵则无以有其食,非食则无以存其信,三者固不可偏废,惟其轻重缓急之不同。

●宋朱熹《论语集注》:言仓廪实而武备修,然后教化行,而民信于我,不离叛也。食足而信孚,则无兵而守固矣。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而不失信于我也。程子曰:“孔门弟子善问,直穷到底,如此章者。非子贡不能问,非圣人不能答也。”愚谓以人情而言,则兵食足而后吾之信可以孚于民。以民德而言,则信本人之所固有,非兵食所得而先也。是以为政者,当身率其民而以死守之,不以危急而可弃也。

●宋张栻《癸巳论语解》:生则有死,人之常理。至于无信,则欺诈倾夺,无复人理,是重于死也。夫食与兵,固为急务,然信为之本。无信,则虽有粟,而谁与食?虽有兵,而谁与用哉?

●清《四书解义》:此一章书见为政者有经有权而总以信为立国之要也。昔子贡问政于孔子。孔子曰:为政者凡以为此民也,民以食为天,必制其田里,薄其税敛,则食足而民生以遂矣。民以兵为卫,必为充其行伍,时其训练则兵足,而民生以安矣。然兵食既足,而民心未孚,则民岂可恃乎?必勤施教化,彰明礼义,使民皆尊君亲上,而无诈无虞,则民信之矣。此乃政之大经,缺一不可也。子贡又问曰:三者兼全诚美矣,倘不得已于三者之中姑去其一,将以何者为先乎?孔子曰:去兵。盖民既足食,而且有信以固结之,则家自为卫,人自为守,虽无兵而国可保也。子贡又问曰:去兵已属权宜,设不得已于二者之中又去其一,将以何者为先乎?孔子曰:去食。夫民无食则死,原不可去,但自古以来人皆有死,必不能免。若信者,乃本心之徳,而人之所以立于天地之间者也。使民而无信,则形虽存而心已死,无以自立。民不立,而国谁与立邪?可见为政者不可徒求之富强,而要必以信为本。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去兵去食,极其祸难,不过人君国灭身死。然自古人皆有死,死而君德无所可讥,民心终未能忘。虽死之日,犹生之年。况民戴其上,如手足之卫身,子弟之卫父兄。虽值危难,其犹可以济。是故,信者,上所以治民之准也。苟无信,虽足兵足食,犹不能守;况更值不得已,而兵食皆将去之乎?兵革不动而威,用利不施而亲,此之谓明王之守也。折冲乎千里之外,此之谓也。又《晋语》箕郑对晋文公曰:“信于君心,信于民,信于令,信于事。信于君心,则美恶不逾;信于民,则上下不干;信于令,则时无废功;信于事,则民从事有业。”咸以信为政要。故夫子言道千乘之国,亦云“敬事而信”也。

●钱穆《论语新解》:本章因子贡善问,推理至极,遂有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之说。然子适卫,告冉有:“既庶矣,当富之。既富矣,当教之。”与本章足食在前,而兵与信次之同意,可见为政者首以使民得食能保其生为先。惟遇不得已,则教民轻食重信,一处常,一临变,读者须于此善体,不可徒认自古皆有死之单辞,遂谓为政者可以不顾民命,而高悬一目标以强民之必从。此亦一义命之辨。为政者首重民食是义,宁去食是命。立身立群同是一理,立身有舍生取义,导群亦有去食存信,此与“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各申一面,不相害。

★此章记善为政者必以信为本。民无信不立,若无民信,则号令日轻,纪纲日弛,赏不足以劝,罚不足以惩,委靡颓堕,每事不立矣,纵无外患,也有内乱,虽足兵足食,则国不能安立。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関東甲信:こちらも日差しが届きますが、沿岸部では午前を中心に所々でにわか雨があるでしょう。北陸や関東から西は広く20℃を超えて、昼間は上着なしでも良さそうです
  • 】我知道现在做生意难,我也知道样品什么的其实应该大方点给人,但是你怎么就知道我需要拿自家的茶样去换你们家的服务? 做营销策划的,不是应该我是甲方吗?说句实话,大
  • Der Weizen ,alc 6%Tilmansbiere 位于慕尼黑的一家啤酒工作室,酒都是从其他酒厂定做的。超级惊艳的Weizen,标准的白啤口感和麦香
  • ”(图三、六、八为艺术馆内景)木雕作为建筑上的装饰古已有之,古老的木雕不仅反映了人们叙述故事的能力也是对自然资源艺术的见证。”另巨幅清代唐卡,(见图七)“犹如一
  • 毕竟咖啡馆的存续还是未确定的状态纺:呵呵,说得没错,企划书也还没写呢纺:为了不留下悲苦的秋之回忆,我会尽全力加油的……♪突然想起玄关那一块地方,一切从简,收纳区
  • 其实很简单,分析一下供大家欣赏庚金日干代表命主自己,生在庚申月建禄格,干透三庚比肩,年又得一戊土偏印,看似身旺然而,日坐下子水伤官,时得一辰土偏印,组成申子辰水
  • 工作日的下午,请假出来,找一家安静的咖啡馆坐下来,点杯咖啡,吃点甜点,听着轻柔的音乐,享受这一点忙里偷闲的时光。文化服务也需要新模样,书店也可以“新新向荣”。
  • 插一句,重庆的大桥非常之多,作为一个三面环水的城市,大桥真的相当重要,重庆如此发达,也和这各色各样的桥有关。”虽说艺术景观东侧一座23米四层高的折纸观赏塔尚在
  • 你不敢与那双带着些许欲火的眼神对视,于是把脑袋埋进他的怀抱“人家就是想去,以前每年都会去的,今年不去就不圆满了,连快乐都少了很多。我回来了开饭了吗真是好心不得好
  • 哪怕是明天战争来临,我只希望与新娘仰文琴结婚,对新郎蔡坤良来讲,这辈子因你而重生,因你而幸福,因你而快乐开心,新郎蔡坤良永远都不会忘记新娘来医院看我的场景2个字
  • #未定事件簿黑市[超话]# 陆景和:2021生日明信片4、斯卡提透卡3、消失的黄金明信片2、午夜华章吧唧1、铭心吧唧1、约定之日拍立得3、偷心明信片2。现在就来
  • 记录的房间:这里展示了小樱系列的历史,被记录的每一个瞬间都具有特别的意义,童年记忆呀~现场还有互动区,打开魔法阵,带你亲身体验小樱~还可留下你的互动卡片哦~超多
  • 就拿当下中国发展迅速的云计算来说,在清华大学与IDC联合发布《全球计算力指数评估报告》中,中国位列全球第2,第1是美国。我国在芯片、服务器、数据中心和云计算等算
  • 来自拐角处的“一口小奶油”~“去见你的路上,阳光温热,云朵可爱,想必晚风吹来,也是甜的。真的是惊到我了呢,这一杯喝完我晚上可精神了哈哈,当然味道也是不错的,与小
  • #每日一善[超话]# #日行一善# 人最大的清醒,就是知道自己的渺小和困境,却又珍重而笑对自己的一生。#夜读[超话]# 【人生如镜:看远、看细、看透】人最大的清
  • 看《锦衣之下》和《周生如故》共鸣之后,自然而然地入戏,而看《请君》如同填鸭一样,陆炎为救云羲封印三千年,应该很爱,但又没有具体的细节让我感受到这种爱,我甚至
  • 早上喝了许久未喝的胡辣汤 开森尽管今天下班晚 心情还是不错滴[挤眼]分享一位幽默可爱的出租车司机师傅说起今天周五还堵车司机师傅:惊讶地说 都周五了 疫情搞得 已
  • #每日一善[超话]##阳光信用# 心的本色该是如斯。成,如朗月照花,深潭微澜,不论顺逆,不论成败的超然,是扬鞭策马,登高临远的驿站;败,仍滴水穿石,汇流入海,有
  • 店铺情况:店铺现主营美容美体行业,新装修,仪器设施皆是进口,全新,有些使用过一次,店铺试营业,因为老板去了外地,这边投资落下,设施设备齐全,接手即可经营转让原因
  • 剩下我喜欢的就全都是什么印度餐厅啊,池袋街角的兰州拉面啊这种了[允悲]日系拉面类因为我吃不了太浓厚的汤头经常踩雷(ry然后其他的日式餐厅,其实随便找一家也不太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