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第二十段)
【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于狮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
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有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这时世尊为了让阿难和众生都能进入“无生法忍”而见自“本心”。“无生法忍”指的是不见一法生、不见一法灭,人法俱空,识心自在的一种证境,这种证境称为见性,即见到了自己的“本心”、见到了自己的法身,已是初地菩萨境界,决定能成佛了。
如来在狮子座上摩阿难头顶说:如来常说的一切“诸法”,包括你说的那个能想能推理的“心”,其实都是“唯心所现”,也就是“真心”的显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这里说的“诸法”,是指世出世间一切法。说的是佛灭度后,弥勒菩萨愍念众生邪见增盛,难入正法,于是从兜率天来到人间,现身于中印度阿逾陀国,为当时一位名无著的菩萨说《瑜伽师地论》,统收万法,将万法概括为六百六十法,摄一切名理殆尽。此论文共有五分,即:一、本地分;二、摄抉择分;三、摄释分;四、摄异门分;五、摄事分。此为“唯识学”除《解深密经》外最重要的圣典。后天亲菩萨因为见《瑜伽师地论》文字繁多,即于此论之“本地分”中,略录百法名数写成《百法明门》,使万法宗要归于指掌之中,以方便后学。
百法将一切诸法归纳为五大类、即:一、心法:心法是将八个识心归纳为八种,以心王阿赖耶识统领万法。二、心所有法:心所有法有五十一种,这五十一种都是妄心。三、色法:色法有十一种,统摄整个物质世界和一切生命现象。四、心不相应行法:心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种,这二十四种与心王不相应,虽然可以修到四空天,但不能证菩提。五、无为法:无为法有六种,这六种修的是世间定和出世间定。这五大类合计为百法,概括了一切法,是名“诸法”。
那么,以上说的“因果”又是什么意思呢?“因果”作论,也称因果定律或因果法则,是指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一个原因和结果。一种事物产生的原因,必定是另一种事物发展的结果;一种事物发展的结果,又必定是另一种事物产生的原因。原因和结果是不断循环,互为因果,永无休止的。
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无论哪一方面的成功或失败都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一定因果关系的必然。即每件事情的发生都有某个理由,每个结果都有特定的原因。这个法则非常深奥且具极大影响力,以致世人将其称之为人类命运的“铁律”。
这个铁律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下什么样的因、就得到什么样的果。”佛教认为:因果是由身体行为、语言行为、思想行为,这三大行为所造作的善恶诸业所形成,形成善恶二报;三大行为是“因”、善恶二报是“果”。善恶又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在恶报中修善,坏事就可以变成好事,恶报即可转为善报。这些所谓的因果,看似真实,但在自性中都是虚幻的,都是生灭法。
那么“世界”又是怎么回事呢?“世”指时间的迁流,即: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共三世。“界”指空间的划分,即: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共十方。“世界”是由时间和空间所组成,以须弥山为中心,加上围绕其四方之九山八海、四洲即“四天下”及一个太阳,一个月亮,再加六欲诸天、初禅三天,为一“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再加初禅三天和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再加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再加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诸天、为一“大千世界”。我们居住的地球,是小千世界中的一个小世界。
经文中说的“微尘”又是什么意思呢?据《大毗婆沙论》卷一三六中说:“应知极微是细色,不可断截破坏贯穿、不可取捨乘履摶掣,非长非短、非方非圆、非正不正、非高非下,无有细分,不可分析、不可覩见、不可听闻、不可齅尝、不可摩触。故説极微是最细色,此七极微,成一微尘。是眼识所取色中最微细者,是肉眼难以看见的,常用以指极细小的尘埃;又常比喻卑微,微不足道;佛经中又常比喻数量之多不可计算。
佛对阿难说:以上所说的一切诸法、因果、世界、微尘,都是真心的功能作用所结成的物体和法相,他们的关系是主人和客人的关系,“心”是常住的主人,万事万物为生灭去来的客人。
各方世界的一切所有,如小草细叶、一缕阳光、一个结节,究其根本,都有其体性,就是虚空,也有个外貌名相,更何况清净无染的妙明真心,及自性所含的一切妄心,怎么会没有其体呢?你阿难如认分别觉观,能了知一切的“心”,定为自己的“心”,也没有错,但这个“心”就应离一切“色、声、香、味、触、法”等诸多的尘相和事物,远离一切尘相后的“心”才是你真实的“全心体性”。
如你阿难现在听我说法的声音,心里就起分别,只要有这个分别心,即使你灭了一切“见”(看见)、“闻”(听闻)、“觉”(感觉)、“知”(知觉、知道)、仍然是内守幽闲,仍然是“法尘”分别影事中清净的一面而已,这清净的一面并非真心。
此处说的“法尘”是指“色、声、香、味、触、法”此六尘之一、是六识心的另分。是意根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这五根所缘的境界,分别好丑,而起善恶诸法,善恶诸法成为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这五尘落谢的影子,成为记忆,记忆中的往事称为影事,是法尘的作用。幽闲是记忆中相对的空白处,但并没有离开法尘,如禅修打坐时,觉得很空、很清净,但只要有这个感觉在,就是内守幽闲,这个幽闲也只是妄心的作用而不是真心。
佛对阿难说:我没有责备你执“非心为心”,但你应该用这个“心”仔细揣摩,使这个“心”远离一切尘缘境相,认识能离“分别心”的体性,知道能离这个有“分别心”的“知”,它知道你在起分别,但它却没有在一切分别中,这个“知”的体性才是“真心”。
如果你认为这个能分别尘境的体性,在离开六尘外相后就不存在了,那么你认识的这个“心”,就只是那个法尘分别影事,而不是“真心”了。六尘境相不是常住,在生住异灭中变化无常,若变灭时,没有认识清楚的这个“心”即同“龟毛兔角”一样,就如乌龟本来无毛、兔子本来无角,“心”也就变成本来就没有了,如果就此而认为自己是“无心”了,你的法身也就等同于断灭,那么,谁来修无生法忍呢?这时阿难和大众都“默然自失”。“默然”:是无语可说、“自失”意为失去了对真理的认识。
佛告诉阿难说:世间一切诸多的修行人,虽然能成就“九次第定”。“九次第定”是在修成四禅八定后进入的一种定,排在八定之后,故名九次第定,又名“灭尽定”。此定灭了一切见、闻、觉、知,灭了前六识,故名灭尽定,得此定已出离三界,超越生死,可证阿罗汉果。
佛说:“心”的问题如果没有认识清楚,仍然不能断灭一切烦恼,就不能成就阿罗汉果,这都是将“妄心”执为“真心”的结果,所以你阿难虽然博学多闻,仍然不能证得圣果,就是没有把“真心”认清。佛在这一段里已讲明了什么是“心”和“心”在那里,应认真体悟,当下即可明心。

印度文化中的真我:阿特曼
什么样的知识对人来说最重要,这就是“认识你自己”,这是一个人们既熟悉又难解决的课题。认识自己,目的在于找到真我,认识最高真理,达到灵魂上的至善。在人类历史上,对于真我的探索认识与求证,印度文化比现代西方心理学有更悠久得多的历史。
在印度,“阿特曼”(Atman)有着非常特殊而又无与比拟的哲学地位和宗教内涵, "阿特曼"作为印度文化思想的一种,是确立印度人具有不同于其他东方民族的特殊思维方式的重大思想来源。几乎所有的印度宗教哲学都直接或间接地承认世界上存在着一个潜存不灭、绝对永恒的精神实体--"阿特曼"。"阿特曼"既是一种纯然的极乐状态(Ananda),又是一种纯意识(cit)的纯有(sat)状态。"阿特曼"在本质上是纯净无暇、常存不灭的,一切恶意的或不净的行为都不是"阿特曼"的本性。熄灭烦恼,祛除不净,真显"阿特曼"的纯然本性,是追求生命尽善尽美、获得无上安乐的前提。
在印度文化中,"阿特曼"(Atman)一般具有"真我"、"自我"、"纯我"、"神我"、"灵魂",以及"意识"等意义。"阿特曼"一词早见于《梨俱吠陀》,最初它被用来指人的"皮、血、骨、肉、心",以及"呼吸"等,后被引申为个体灵魂("小我"),与世界灵魂("大我")或宇宙统一的原理——"梵"相提并论。奥义书把"阿特曼"与"梵"(Brahma)相提并论。整个奥义书说的是"梵我同一"的思想, "梵我"关系可以说是奥义书的核心。根据奥义书,"阿特曼"与"梵"是不即不离的,即作为外在的、宇宙终极原因的"梵"与作为内在的、人的本质的"阿特曼"是统一的。“梵”在本体上不具有任何属性和表现形式,它超越于人的感觉经验,不可以用世间的名言概念来表述。若要问"梵"是什么,只能说"Neti, neti(不是,不是)",并通过这种不断否定的方法来认识和体悟其本性。"太初之际,此界唯梵,彼知自身:我就是梵;……"强调"梵我同一"的原理,所以"阿特曼"与"梵"是同一不二的。人之所以产生认识上的错觉,主要是因为"幻"--摩耶(Maya),即梵的一种特殊魔力作用的缘故。在奥义书里,"梵"是宏观意义上的"大我",统摄宇宙万象;"阿特曼"是微观意义上的"小我",是常存于肉体生命中的灵魂。"小我"是多,是形式;"大我"是一,是本质。"大我"统摄于"小我",而"小我"来源于"大我"。二我在性质上是同具永恒不灭的本体。所以,奥义书常说:"我即梵","梵即是我"。
《歌者奥义》说:"包容一切业,一切欲望,一切气味,一切味道,环绕整个世界,它是我心中的阿特曼,它就是梵。"奥义书还认为,"梵"是宇宙的本原,万物的始基。世界上的一切存在,不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都无不是从"梵" 那里派生出来的。奥义书还十分明确地讲"梵"是不可见、不可闻、不可说、不可思议的一种绝对实在。它的本性是有意识的,是极乐的。《歌者奥义》说阿特曼"不受任何因素的支配,也不受任何罪业、苦痛、饥渴、老死等现象的影响。它是支配人或事物内部的主宰者,是命运的操纵者。人只要一心向上,就能摆脱业力的束缚,使自我从肉体中分离,亲证生命的本原,进入与梵同为一体的最高境界,并体认到"宇宙的一切皆梵变现"的道理。《广森林奥义》说:"它位于一切存在中,居于一切存在内,没有什么能认识它,它的身体就是一切存在,它从内部控制一切存在,它是你的自我,是内部的控制者,不朽者。"商羯罗在《迦塔奥义疏》中也说:"'阿特曼'恒常不变、无时不在、无所不住。《迦塔奥义》说:"'阿特曼'是宇宙的最高原理。'阿特曼'非常微细,细得甚至比世界上最细的物体还要微细,但同时又十分之大,大得比宇宙还要庞大;《迦塔奥义》又说:"'阿特曼'恒常不灭。死亡只是肉体上的死亡,但灵魂永恒常住。"阿特曼"创造了整个宇宙和人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皆出自并存在于"阿特曼"。在古代印度, "阿特曼"有着非常特殊而又无与比拟的哲学地位和宗教内涵。"阿特曼"不仅指人的个体灵魂,而且还是统一宇宙万有的最高实在,它是宗教的立宗之本。阿特曼"常存于生命之中,常住不灭,是生命的本原,万物的始基。小我"寄生于人体,永恒不死;"大我"是自在之体,包摄宇宙万有。
真我是一种绝对的、超验的精神实在,深邃难言,常存不灭。世间的一切名词概念都不足以概括和阐述它的真实本性。“阿特曼”的纯然体性,是根本不可能用任何语言来加以解释和说明的。《由谁奥义》说:"阿特曼"是思维、知觉、语言以及行为的造作者。从"阿特曼"来讲,它深知这一切,而思维、知觉、语言以及行为本身却不知道自己身后有一作用者或主宰者。寻求"真我"(阿特曼)是奥义书的重心。奥义书还认为,"阿特曼"如同闪耀的太阳,具有照见和引导人或事物的作用与功能。然而,"阿特曼"之光是隐形的,不能被常人的视觉所发见,有“阿特曼”之光之说。在纯然"阿特曼"状态下,"我"彻底摆脱了外界事物的束缚,成为纯然绝对的意识状态,与梵合一,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安乐。然而,"阿特曼"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阿特曼"的真实境界只能靠一个人的直觉去体悟或亲证。

无忧《修行篇》:

在善恶关头,你怎么“善用其心”?

依着事、依着境,境就是外面的境界相。事,每一件事情,你怎么发愿?
“善用其心”,听起来好懂,做起来非常难!我们所谓的厉害关头,生死休咎,在利害得失之间,这就看你的道业,看你的善根力。这当然有过去的,但主要是现在,你能“善用其心”吗?
善用其心,能够使誓愿坚固不动摇
《净行品》的每一个偈颂都加上“愿”字,愿是什么?誓愿,坚固你的心,把你“善用其心”这个善,坚固不动摇。
烦恼业,一个烦恼一个业,一个现行的,一个过去的。那时候心里就不直了,弯弯曲曲的,这就是曲业。面对身口意三业的过,现在“善用其心”,把它翻过来。
翻过去怎么翻?业变成德,把三业的业变成德。愿什么呢?愿一切都成善法,成就善业,所以叫“善用其心”。念念使你的心成就善业,成就佛果。这样才是佛门的法器,也就是盛法的器皿。
所谓的“大是大非,不拘小节”,不是我今天这个戒犯了、那个戒犯了,这是小事。一个成佛,一个堕三涂,在我们,谁都选择要成佛,但是做起来可就是堕三涂了。这得有智慧,要“善用其心”。
“善用其心”这四个字,看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可不是那么容易。
另一种善用其心——不昧因果
另一种,你怎么“善用其心”?对未来的因果,在因果律当中,无穷无尽的因果当中,不昧宿因。自己过去的善因一定要保持,恶因一定要消失。
在身口意三业之间,能够“善用其心”,这不是语言,也不是文字。用你的思维,用你的智慧观察。不要为现世身心一时的幸福,这会给你带来无量劫的、千百万亿年的灾害。要分别清楚,这样才能“善用其心”。又能够觉察宁舍现世的一段的生命,得到无量劫的法乐、法喜。“善用其心”,莫忘三宝。你的心,这是常的,你这个身是分段的,很快就消失了。
我们要做的都是三宝的事,成就道业,了脱生死,解脱自在,向这个目标精进,这是我们的愿。发这个愿,愿它成就“善用其心”,成就我们的道业。

善用其心的好处——障碍消除

“善用其心”,第一个好处是什么呢?障碍消除。要得到胜妙的功德,障碍消除才能得到。这个时候使你缘念,念佛、念法、念僧,念佛法僧三宝,那时候你的心就无挂碍了。
学不通,学不懂,学不懂进入不了。修行呢?又修行不起来,障碍很多。一种是外界的,一种是心里的,不过主要是心里的。三世诸佛所有走的道路,过去、现在、未来就是诸佛之道,你不能进入。过去没有进入,没能成道,现在你又赶上末法,佛不住世。未来的诸佛成道你能遇到、遇不到?有没有这个因缘?
一切诸佛行菩萨道成佛的时候,就是为了利益众生,是以众生为根本。那你怎么“善用其心”呢?随众生住,随众生行、随众生的种种类类。众生的种种类类,你变蚂蚁也是一类。有没有菩萨在蚂蚁道里行菩萨道的?一定是有的,使蚂蚁能变成人。
所以“善用其心”就是要随众生住,住在众生当中,恒不舍离众生。不舍离的意思就是不离开众生,一天跟众生在一起。在这个时候,想让众生得到好处。这个好处是指出世间的,不是指世间的升官发财,让生活好一点,并不是这个意思。
得到的利益都是出世的利益。你怎么让他得到出世的利益?这不是简单的,这要“善用其心”。在佛的教法当中,有的是表理的,有的是表事的。表事的叫你在做事的当中,你怎么样观想,把理贯穿到事当中去。

心,是一切的根源!

佛陀说人生十二大妄想:言说妄想、所说事妄想、相妄想、利妄想、自性妄想、因妄想、见妄想、成妄想、生妄想、不生妄想、相续妄想、缚不缚妄想。

烦恼不自在是因为妄想无处不在,当一个念头下去另一个念头就升起来,相继不断的产生人就快乐不了,一切妄想皆是虚妄,过去的就安心让他过去,没到来的就静下心来等待它的到来,不多想、不幻想一切就会自在解脱。
荷泽神会问六祖惠能:“佛法根源从何而起?”六祖答:“一切众生心里出。”
荷泽神会是禅宗六祖晚年的一位少年弟子,当时是个沙弥,年纪很小,但颇受六祖器重。
神会问六祖:“佛法的根源从何处来?”佛法的根源即指禅法的根源,也就是智慧的根源。智慧的根源是解脱、涅盘和般若,亦即离苦得乐的结果及方法。

通过佛法看到的是众生的烦恼,运用佛法达到的是解脱自在。一般人以为,佛法出于佛说,六祖却说,佛法的根源是出于一切众生的自心。它们是一体的两面,只要烦恼的心不动,那就是智慧的心;只要烦恼的心尚在波动,智能的心就显现不出其功能。

佛的心和众生的心是属于同一个源头,虽然佛的心是智慧,众生的心是烦恼,可是它们的本质完全一样,一个是稳定而不动,所以是智慧,一个是起伏而不定,所以是烦恼。
稳定不动的智慧有照明的功能,起伏不定的烦恼在于产生种种人我、是非、得失、利害等等的心理现象。它们是一体的两面,只要烦恼的心不动,那就是智慧的心;只要烦恼的心尚在波动,智慧的心就显现不出其功能。以海水为例,波平如镜时,可以反映种种影像,风吹浪涌时,便无法反映任何景物了。
而只要众生能够修行而使自己的心平静安定,不再受大小环境的影响和困扰,那就是与诸佛完全相同的智慧心现前。因此,佛法的根源并非外来,每一位众生心中,都有现成的佛法。所以可说:“众生是诸佛心中的众生,诸佛是众生心中的诸佛”,佛心和众生心,是心心相通的。所不同的是,诸佛已经开悟,所以心能安定而不被境风动摇;众生还在执迷不悟,所以经常随着各种情况起落,而被困扰,也困扰他人。[合十][合十][合十]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当他把所有的时间和心思都投入到音乐中去的时候,他突然聋了,完全聋了,这对一个需要用耳朵的音乐家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啊!但是,他没有向命运屈服,竟然用牙齿咬着钢琴的琴
  • 他和肖瑶更像是客气的朋友,没有爱情的火花,就算没有肖瑶脚踏两条船的真相被拆穿,他们最终也不可能走在一起。我深刻的感受到了科技和金钱的魅力比之前用的吹风机确实
  • 君君眼里的光,是越剧的传承,是不曾忘记的仗剑天涯的初心;云霄眼里的星辰,是越剧的忠贞,是历尽千帆仍坚定朝前的勇气;这一路上也许有荆棘,有黑暗,有痛苦,我想要告诉
  • 顺便给大家挑出一套我从刚学化妆一直用到现在的一些平价化妆品~嘉利玛粉底液:丝滑好推开,上脸持久不暗沉芮本诗睫毛膏:自然卷翘,根根分明,持久不会脱妆Kato散粉:
  • 本来应该认真看文献,写师姐布置给我的任务结果总是看一会就开始玩手机我突然思考去年,哦不,前年我在准备考研的时候,在教室图书馆里从早坐到晚的日子到底是怎么过来的,
  • 15、假如你不够快乐,也不要把眉头深锁,人生本来短暂,为什么还要栽培苦涩。19、努力的话什么好运都会奔向你的20、永远不要因为你花三分钟看过的文章,去否定一个别
  • 陈浅絮陆钰之陈浅絮陆钰之(小说全文阅读主角陈浅絮无弹窗)关注即可阅读[拳头][怒]/hOA:.R' ‼小说全文阅读主角陈浅絮到公#众#号【岁月书摘】回复(陈浅絮
  • 大家好,我是中医曲家珍教授,近几年因为各种各样原因,突发心梗的患者越来越多,但是很多人对于心梗发作时候,并没有一个很敏锐的察觉,从而耽误了宝贵的救援时间,今天我
  • #强韧始于内芯# 因为成毅代言选择欧拉裴,整个洗护流程完之后头发非常顺滑,味道也很好闻,使用感非常棒,家里人用了也很满意!@成毅 @OLAPLEX欧拉裴#强韧始
  • ”“Only when the tide goes out do you discover who’s been swimming naked.”第十一周日子一
  • 很多家属得知自己的家人被刑事拘留之后,急急忙忙的就找了一个律师,交了一大笔钱,甚至连律师的个人信息都不是很了解,这个律师是做什么类型的案子都不了解。家人被刑事拘
  • #摩登兄弟[超话]##刘宇宁演唱大理寺少卿游主题曲# | #刘宇宁一念关山# | #摩登兄弟[超话]#刘宇宁宁远舟[给力]刘宇宁燕子京你在舞台,我在人海你站在
  • #刘宇宁演唱大理寺少卿游主题曲# | #刘宇宁一念关山# | #摩登兄弟[超话]# 刘宇宁宁远舟[给力]刘宇宁燕子京刘宇宁,不因盛名而来,不因诋毁离开;始于颜
  • “愿你斩束缚,寻曙光” "        .好美"时光匆匆忙忙,代替不了梦想,你还是你,永远是我的太阳."没有心宽似海,哪有风平浪静,做人,尽本分,做
  •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 ”7.林亦扬回复她的话每次都很快,但要么是一个表情要么是一句“好说”这个笨拙又殷切的男人啊!2.啊啊啊啊明明是正常的对话怎么吴磊演出来感觉林亦扬这么撩!
  • 总之,诗凯博以其独特的理念、卓越的品质和不断创新的精神,在抗衰老领域取得了遥遥领先的地位。#同级生#诗凯博遥遥领先:抗衰老领域的璀璨明珠在抗衰老领域,众多品牌和
  • 当你发现配偶有很多工作要做,没有时间与你接触,或者不像往日那样“热情”时,要体谅、同情、关怀对方,并注意把握分寸,最好别开玩笑,不要纠缠不休。所以,我们今生的遭
  • 同时,阿维塔12还配备了丰富的娱乐系统,车内KTV可太受小孩子喜欢了,如果没有这些功能,真不知道该怎么打发堵车时的无聊。同一排充电桩,别人的车都是350V,只有
  • 似乎是看出了她的意思,男人又眼皮子一掀,说:“你还担心会报复到你身上? 似乎是看出了她的意思,男人又眼皮子一掀,说:“你还担心会报复到你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