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唐代〕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揽 一作:览;明月 一作: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销愁 一作:消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译文
弃我而去的昨天,早已不可挽留。
乱我心绪的今天,使人无限烦忧。
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
先生的文章颇具建安风骨,又不时流露出小谢诗风的清秀。
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
拔刀断水水却更加汹涌奔流,举杯消愁愁情上却更加浓烈。
人生在世不能称心如意,不如披头散发,登上长江一叶扁舟。

注释
此诗《文苑英华》题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则所别者为李云(官秘书省校书郎),李华(文学家)。李白另有五言诗《饯校书叔云》,作于某春季,且无登楼事,与此诗无涉。
宣州:今安徽宣城一带。
谢朓(tiǎo)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并改名为叠嶂楼。
饯别:以酒食送行。
校(jiào)书:官名,即秘书省校书郎,掌管朝廷的图书整理工作。
叔云:李云,又名李华(此诗《文苑英华》题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是当时著名的古文家,任秘书省校书郎,专门负责校对图书。李白称他为叔,但并非族亲关系。
长风:远风,大风。
此:指上句的长风秋雁的景色。
酣(hān)高楼:畅饮于高楼。
蓬莱:此指东汉时藏书之东观。《后汉书》卷二三《窦融列传》附窦章传:“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李贤注:“言东观经籍多也。蓬莱,海中神山,为仙府,幽经秘籍并皆在也。”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汉末建安(汉献帝年号,196—220)年间,“三曹”和“七子”等作家所作之诗风骨遒上,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小谢:指谢朓,字玄晖,南朝齐诗人。后人将他和谢灵运称为大谢、小谢。这里用以自喻。
清发(fā):指清新秀发的诗风。发:秀发,诗文俊逸。
俱怀:两人都怀有。
逸兴(xìng):飘逸豪放的兴致,多指山水游兴,超远的意兴。王勃《滕王阁序》:“遥襟甫畅,逸兴遄飞”。李白《送贺宾客归越》:“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壮思飞:卢思道《卢记室诔》:“丽词泉涌,壮思云飞。”
壮思:雄心壮志,豪壮的意思。
揽:摘取。
销:另一版本为“消”。。
称(chèn)意:称心如意。
明朝(zhāo):明天。
散发(fà):不束冠,意谓不做官。这里是形容狂放不羁。古人束发戴冠,散发表示闲适自在。
弄扁(piān)舟:乘小舟归隐江湖。扁舟:小舟,小船。春秋末年,范蠡辞别越王勾践,“乘扁舟浮于江湖”(《史记·货殖列传》)。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是作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此年秋天李白来到宣州,客居宣州不久,他的一位故人李云行至此,很快又要离开,李白陪他登谢朓楼,设宴送行。宣州谢朓楼是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李白曾多次登临,并写过一首《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赏析

  本诗是作者在宣州谢朓楼上的饯别之作。诗人感怀万千,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时时掩抑不住郁闷和不平,感情回复跌宕,一波三折。语言明朗,似脱口而出,音调激越高昂。

  此诗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昨日之日”与“今日之日”,是指许许多多个弃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也就是说,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时光难驻,心烦意乱,忧愤郁悒。这里既蕴含了“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的精神苦闷,也融铸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他的“烦忧”既不自“今日”始,他所“烦忧”者也非止一端。不妨说,这是对他长期以来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的一个艺术概括。忧愤之深广、强烈,正反映出天宝以来朝政的愈趋腐败和李白个人遭遇的愈趋困窘。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所引起的强烈精神苦闷,在这里找到了适合的表现形式。破空而来的发端,重叠复沓的语言(既说“弃我去”,又说“不可留”;既言“乱我心”,又称“多烦忧”),以及一气鼓荡、长达十一字的句式,都极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两句突作转折:而对着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这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画图,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从极端苦闷忽然转到朗爽壮阔的境界,仿佛变化无端,不可思议。但这正是李白之所以为李白。正因为他素怀远大的理想抱负,又长期为黑暗污浊的环境所压抑,所以时刻都向往着广大的可以自由驰骋的空间。目接“长风万里送秋雁”之境,不觉精神为之一爽,烦忧为之一扫,感到一种心、境契合的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也就油然而生了。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东汉时学者称东观(政府的藏书机构)为道家蓬莱山,唐人又多以蓬山,蓬阁指秘书省,李云是秘书省校书郎,所以这里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指刚健遒劲的“建安风骨”。上句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下句则以“小谢”(即谢朓)自指,说自己的诗像谢朓那样,具有清新秀发的风格。李白非常推崇谢朓,这里自比小谢,正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这两句自然地关合了题目中的谢朓楼和校书。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两句就“酣高楼”进一步渲染双方的意兴,说彼此都怀有豪情逸兴、雄心壮志,酒酣兴发,更是飘然欲飞,想登上青天揽取明月。前面方写晴昼秋空,这里却说到“明月”,可见后者当非实景。“欲上”云云,也说明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豪放与天真,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统一。这正是李白的性格。上天揽月,固然是一时兴到之语,未必有所寓托,但这飞动健举的形象却让读者分明感觉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这两句笔酣墨饱,淋漓尽致,把面对“长风万里送秋雁”的境界所激起的昂扬情绪推向最高潮,仿佛现实中一切黑暗污浊都已一扫而光,心头的一切烦忧都已丢到了九霄云外。

  “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比喻是奇特而富于独创性的,同时又是自然贴切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谢朓楼前,就是终年长流的宛溪水,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本就极易产生联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由于比喻和眼前景的联系密切,从而使它多少具有“兴”的意味,读来便感到自然天成。尽管内心的苦闷无法排遣,但“抽刀断水”这个细节却生动地显示出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这就和沉溺于苦闷而不能自拔者有明显区别。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这结论当然不免有些消极,甚至包含着逃避现实的成分。但历史与他所代表的社会阶层都规定了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李白的可贵之处在于,尽管他精神上经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并没有因此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诗中仍然贯注豪迈慷慨的情怀。“长风”二句,“俱怀”二句,更象是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高昂乐观的音调,在黑暗的云层中露出灿烂明丽的霞光。“抽刀”二句,也在抒写强烈苦闷的同时表现出倔强的性格。因此,整首诗给人的感觉不是阴郁绝望,而是忧愤苦闷中显现出豪迈雄放的气概。这说明诗人既不屈服于环境的压抑,也不屈服于内心的重压。

  全诗如歌如诉,情感起伏涨落,韵味深长,一波三折,章法腾挪跌宕,起落无端,断续无迹,语言明朗朴素,音调激越高昂,达到了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

禅境 | 儒家雅量,道家气量,佛家心量

中国文化的三大源流,是儒释道。
都说儒释道一家,却很少人知道为什么是一家。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中国文化的精髓,毫无疑问是“道”。

什么是道?张三丰的一句话说到了根本上:“夫道,中而已矣。”
道就是中。儒释道之所以是一家,是因为它们从根本处,说的都是这个“中”字。
儒家的中,叫中庸;道家的中,叫中气;佛家的中,叫中观。它们的不同,是它们有着人生天地的不同面向;
它们的相同,是这些面向无不落到了一个中字上。如果我们能从儒释道的不同面向中领悟好这个中字,便能得到人生最好的三样东西:雅量,气量,和心量。

儒家中庸,得之可成雅量
很多人理解的中庸都是老好人、和稀泥,其实离中庸的本义差了何止十万八千里。
《中庸》中说: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儒家所追求的中庸,本是一个弥纶天地人生、无所不包的最高修养和境界。
所以《论语》中孔子说,中庸之德,便是极致。
何谓中庸?《中庸》自己的解释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这其实就是王阳明“四句教”中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汉代郑玄也说:中就是中和,庸就是用,中庸便是中和之用。无论如何,中庸都关乎天地人的大本大源,并且有着大用。
所以《中庸》中才又说:致中和,天地立焉,万物育焉。
宋代程颐的解说最有意味: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中就是不偏不倚,庸就是永恒不变的理念和原则。

一个人有着足够的智慧和修养,才能坚定不移,因为他立足的已经是道,那么又需要改变什么?又有什么可以撼动得了?
一个人只有看得到全盘、把握得住所有,做人做事才能真正的不偏不倚,因为世事本就复杂多变,能够看得到并照顾得到这种复杂,又怎么可能走极端?
而一个有智慧和修养的人,必然是平和淡定、不为世事纷扰所动的;一个做人做事不偏不倚的人,必然是让人信服、如沐春风和受欢迎的。
而这些,正是雅量。雅量的本义,正是宽宏的气量,举止姿态旷达而潇洒,喜怒不形于色。
只是宽容、平和、若无其事,做得到见喜不喜、临危不惧、处变不惊、遇事不改常态。
达到中庸的修养和境界才能拥有真正的雅量,努力向中庸的标准看齐,则正是通往雅量的路上。
如何做呢?还是那句话:做人做事,尽量不偏不倚;看待事情,尽量整体全面;内心之中,尽量淡定平和。

道家中气,得之可成气量
道家注重气,人有人之气,天地也有天地之气。什么是气?气又有什么用?
《道德经》中的一句话已经把一切都说出来了: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气,就是阴阳,所谓阴阳二气。气的作用,就是和,无论天地人和,终归是一个和字。
如何才能和?就要“冲”。冲就是阴阳二气的对冲,因为对冲而在消长平衡中圆满和谐。
这种圆满和谐的状态,正是“冲”字右边那个“中”字;冲之一字,妙不可言。
冲气是方法,中和是方向,合之就是中气。一个人身康神和,听他说话我们会说“中气十足”,道理就在这里。
这启示我们:对任何事物,整体看待,全盘把握,才合乎阴阳;有开放的态度,沟通的姿态,让阴阳二气流转,才能冲;
阴阳可以对冲,才能和。最后,才能身心皆中气十足。
一个能整体看待全盘把握的人,他的眼界必定是大的,大到极致,便是通达天地宇宙。

一颗能够开放和沟通的心,其境界必定是大的,因为已经能够容纳天地、包藏宇宙。而眼界和境界,就是气量。
参学道家智慧,说到底也不过是为了做一个大气量的人,也就是大气。
如何才能拥有大气量呢?老子说过,庄子也说过。《庄子·人间世》里讲:托不得已以养中。
中,是需要养的,养料则正是人间的那些“不得已”。人间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太多的事情都是不得已。
有人把不得已看作是苦,智慧通达的人则知道,那正是修行的凭借和资粮。
人间是道场,人生是修行,吞得下委屈,才能喂得大格局。格局大了,气量自然大,气度自能非凡。
老子又讲: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中,又是需要守的。守的方式,就是不要多话,也不要多事。
但这只是表面,老子真正要告诉我们的,是要守护内心的虚静。虚就会大,静就会深,由此而成广大深远。
老子告诉我们的,是修心养神;庄子告诉我们的,是处事为人。这一内一外、一养一守,正是在培积中气十足、扩成气量恢弘。

佛家中观,得之可成心量
佛家的主流是大乘,大乘佛教有两个支柱学派,一个是唯识,另一个出现更早并更受推崇,其祖师龙树更是被推为中国佛教的“八宗共祖”。
这个学派的名字,正是“中观”。中观的学说,叫做“中道”。
何为中道?中观第一经典《中论》中说得明白:“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佛陀讲缘起性空,中观说真空妙有,含义其实没什么两样,都是说万事万物皆是因缘和合,无自性所以性空;
但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而是有和没有的一体不分、圆融为一。
中道,就是这有无之间、亦真亦假、妙在其中,天地宇宙、万事万物莫不遵循这一原理。

佛家又是讲心的、求悟的,所以当人抵达了中道境界,那么人心自然就与天地万物连接在了一处、融合为了一体。
这时,人心就是宇宙,宇宙就是人心,还有比这更大的心量吗?
如何抵达中道境界?同样在《中论》的一句话里: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这便是著名的“八不中道”。
其精髓,就在一个“破”字——你说生,破去,是不生;你说灭,破去,是不灭;
你说常,破去,是不常;你说断,破去,是不断……来什么破什么,遇神杀神遇佛杀佛。
就这样万般破去,剩下的自然就是亦空亦有、亦真亦假。
破去之路,就是觉悟之路。我们在生活中,最容易把一些认识绝对化,把一些观念固定化,把生活的轨迹一成不变化;
这样的人是迷,这样的人生是作茧自缚,结局只能是僵死和困死。
中道境界则是开放、通达和变通的。我们总说人的心要通透,心只有通,才能透;
只有透,才能自在;因为人那时顺应的是万物的趋势,借助的是天地的同力,如何能不自在、不游刃有余?
如此,心就活了,格局就大了,心量自然也就打开了。

万法归宗,天人合一
可以看到,儒释道虽然入手处不同,但在“中”这最深的一层上,所言其实大同小异。
落到人生的修行上,一个真正有雅量的人,也必然是有气量和心量的;
一个有气量的人,也必然是有雅量和心量的;一个有心量的人,也必然是有雅量和气量的。这才是真正的儒释道合一,真正的万法归宗。
而一个在雅量、气量和心量上都达到了极致的人,其境界正是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天人合一。

禅境 | 儒家雅量,道家气量,佛家心量

中国文化的三大源流,是儒释道。
都说儒释道一家,却很少人知道为什么是一家。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中国文化的精髓,毫无疑问是“道”。

什么是道?张三丰的一句话说到了根本上:“夫道,中而已矣。”
道就是中。儒释道之所以是一家,是因为它们从根本处,说的都是这个“中”字。
儒家的中,叫中庸;道家的中,叫中气;佛家的中,叫中观。它们的不同,是它们有着人生天地的不同面向;
它们的相同,是这些面向无不落到了一个中字上。如果我们能从儒释道的不同面向中领悟好这个中字,便能得到人生最好的三样东西:雅量,气量,和心量。

儒家中庸,得之可成雅量
很多人理解的中庸都是老好人、和稀泥,其实离中庸的本义差了何止十万八千里。
《中庸》中说: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儒家所追求的中庸,本是一个弥纶天地人生、无所不包的最高修养和境界。
所以《论语》中孔子说,中庸之德,便是极致。
何谓中庸?《中庸》自己的解释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这其实就是王阳明“四句教”中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汉代郑玄也说:中就是中和,庸就是用,中庸便是中和之用。无论如何,中庸都关乎天地人的大本大源,并且有着大用。
所以《中庸》中才又说:致中和,天地立焉,万物育焉。
宋代程颐的解说最有意味: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中就是不偏不倚,庸就是永恒不变的理念和原则。

一个人有着足够的智慧和修养,才能坚定不移,因为他立足的已经是道,那么又需要改变什么?又有什么可以撼动得了?
一个人只有看得到全盘、把握得住所有,做人做事才能真正的不偏不倚,因为世事本就复杂多变,能够看得到并照顾得到这种复杂,又怎么可能走极端?
而一个有智慧和修养的人,必然是平和淡定、不为世事纷扰所动的;一个做人做事不偏不倚的人,必然是让人信服、如沐春风和受欢迎的。
而这些,正是雅量。雅量的本义,正是宽宏的气量,举止姿态旷达而潇洒,喜怒不形于色。
只是宽容、平和、若无其事,做得到见喜不喜、临危不惧、处变不惊、遇事不改常态。
达到中庸的修养和境界才能拥有真正的雅量,努力向中庸的标准看齐,则正是通往雅量的路上。
如何做呢?还是那句话:做人做事,尽量不偏不倚;看待事情,尽量整体全面;内心之中,尽量淡定平和。

道家中气,得之可成气量
道家注重气,人有人之气,天地也有天地之气。什么是气?气又有什么用?
《道德经》中的一句话已经把一切都说出来了: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气,就是阴阳,所谓阴阳二气。气的作用,就是和,无论天地人和,终归是一个和字。
如何才能和?就要“冲”。冲就是阴阳二气的对冲,因为对冲而在消长平衡中圆满和谐。
这种圆满和谐的状态,正是“冲”字右边那个“中”字;冲之一字,妙不可言。
冲气是方法,中和是方向,合之就是中气。一个人身康神和,听他说话我们会说“中气十足”,道理就在这里。
这启示我们:对任何事物,整体看待,全盘把握,才合乎阴阳;有开放的态度,沟通的姿态,让阴阳二气流转,才能冲;
阴阳可以对冲,才能和。最后,才能身心皆中气十足。
一个能整体看待全盘把握的人,他的眼界必定是大的,大到极致,便是通达天地宇宙。

一颗能够开放和沟通的心,其境界必定是大的,因为已经能够容纳天地、包藏宇宙。而眼界和境界,就是气量。
参学道家智慧,说到底也不过是为了做一个大气量的人,也就是大气。
如何才能拥有大气量呢?老子说过,庄子也说过。《庄子·人间世》里讲:托不得已以养中。
中,是需要养的,养料则正是人间的那些“不得已”。人间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太多的事情都是不得已。
有人把不得已看作是苦,智慧通达的人则知道,那正是修行的凭借和资粮。
人间是道场,人生是修行,吞得下委屈,才能喂得大格局。格局大了,气量自然大,气度自能非凡。
老子又讲: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中,又是需要守的。守的方式,就是不要多话,也不要多事。
但这只是表面,老子真正要告诉我们的,是要守护内心的虚静。虚就会大,静就会深,由此而成广大深远。
老子告诉我们的,是修心养神;庄子告诉我们的,是处事为人。这一内一外、一养一守,正是在培积中气十足、扩成气量恢弘。

佛家中观,得之可成心量
佛家的主流是大乘,大乘佛教有两个支柱学派,一个是唯识,另一个出现更早并更受推崇,其祖师龙树更是被推为中国佛教的“八宗共祖”。
这个学派的名字,正是“中观”。中观的学说,叫做“中道”。
何为中道?中观第一经典《中论》中说得明白:“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佛陀讲缘起性空,中观说真空妙有,含义其实没什么两样,都是说万事万物皆是因缘和合,无自性所以性空;
但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而是有和没有的一体不分、圆融为一。
中道,就是这有无之间、亦真亦假、妙在其中,天地宇宙、万事万物莫不遵循这一原理。

佛家又是讲心的、求悟的,所以当人抵达了中道境界,那么人心自然就与天地万物连接在了一处、融合为了一体。
这时,人心就是宇宙,宇宙就是人心,还有比这更大的心量吗?
如何抵达中道境界?同样在《中论》的一句话里: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这便是著名的“八不中道”。
其精髓,就在一个“破”字——你说生,破去,是不生;你说灭,破去,是不灭;
你说常,破去,是不常;你说断,破去,是不断……来什么破什么,遇神杀神遇佛杀佛。
就这样万般破去,剩下的自然就是亦空亦有、亦真亦假。
破去之路,就是觉悟之路。我们在生活中,最容易把一些认识绝对化,把一些观念固定化,把生活的轨迹一成不变化;
这样的人是迷,这样的人生是作茧自缚,结局只能是僵死和困死。
中道境界则是开放、通达和变通的。我们总说人的心要通透,心只有通,才能透;
只有透,才能自在;因为人那时顺应的是万物的趋势,借助的是天地的同力,如何能不自在、不游刃有余?
如此,心就活了,格局就大了,心量自然也就打开了。

万法归宗,天人合一
可以看到,儒释道虽然入手处不同,但在“中”这最深的一层上,所言其实大同小异。
落到人生的修行上,一个真正有雅量的人,也必然是有气量和心量的;
一个有气量的人,也必然是有雅量和心量的;一个有心量的人,也必然是有雅量和气量的。这才是真正的儒释道合一,真正的万法归宗。
而一个在雅量、气量和心量上都达到了极致的人,其境界正是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天人合一。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动作行云流水,瞧瞧在场的每一位都觉得十分正常,反而是许鑫蓁突然从一种心安理得享受感到一丝不对“钎狗,干嘛对我那么好” 周诣涛顿了下“对你好还要什么理由啊,
  • 而你深知,自己此生最幸运的事不过也就遇见了一个叫纪相濡的男人。而你深知,自己此生最幸运的事不过也就遇见了一个叫纪相濡的男人。
  • 生活好像挺苦的,一大堆麻烦的家务要去做,但我媳妇总知道我的笑穴在哪里,就像我知道她的死穴在哪里一样,没有好吃的解决不了她的难过,如果有,只有两种情况,要么不好吃
  • 我说了我脑子里有拼图拼图在好嫁风少女面前展现全貌的时候你们会发现,我不是外界说的那样对抗误解要更具耐心更加的勤勉更加的谦虚更加的安静[心]埋头做事埋头研究也更加
  • [可怜]人在特定的环境下真会变的奇奇怪怪,回头看看自己昨天打的这些沙雕评论,脚趾头也开始动工抠地了,你以为这是在开校运会么?要搁以前,一天得打他二百回,现在想想
  • ……祝我们好在秋天 分享一段最近很治愈我的话:人生是用来体验的 不是用来演绎完美的,与自己和解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能力,学会接纳自己身上的起伏,允许自己出差错,允
  • ”高管继续走流程:“伟霆,你不仅是演员、歌手,也是非常资深的时尚达人,跟潮流引领者……”听着一连串的赞美,他既不局促,也不自傲,只是乖乖地“哎”了一声。对,然后
  • 从区域分布看,华东地区百强城市数量居首,共48个城市上榜。从区域分布看,华东地区百强城市数量居首,共48个城市上榜。
  • 在一天夜晚,珍妮投入了阿甘的怀抱,之后又在黎明悄然离去。在学校里为了躲避别的孩子的欺侮,听从一个朋友珍妮的话而开始“跑”。
  • 丽珠兰 黑单支⑤⑧〇,氐殊 单支④〇〇,赛洛菲 单支②⑨〇。《45句可以收藏的短句》 1.今天的风啊,甚是喧嚣。 2.不烦世事,满心欢喜。 3
  • [加油][月亮][舔屏]最近感觉我什么都不害怕了 因为我知道我想要什么了 生命的引擎是求知欲 如今的我无比认同 于我而言一部分求知欲确实随着年龄增长在减少 但
  • 1、全家出去吃饭偶遇老公的前女友一家人。我忍不住偷偷指着老公前女友问儿子:“你说那个阿姨和你妈我谁比较漂亮?”儿子瞄了她一眼,淡定地说:“你俩谁漂亮我说了不算,
  • 这次出游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竟不想带上朱珠,她对此有什么看法和想法我也难得去预料,反正这已经是我决定了的事,很戏剧性;我向公司请假的过程也如此,原本我极其不安,深
  • ——《少有人走过的路》5.许多人无法成为一名良好的与人交流者,主要是他们只会谈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却令其他人感到无聊透顶。她们让你在日常的冷寂里感觉
  • 本来说回来睡一觉晚上起来吃属于我们两个人的蛋糕[彩虹屁]出去浪了一顿之后回来晚上就发烧了[拜拜]老公直接从梦里跳起来[求饶]给我定药打水[可爱]不得不说我生病真
  • 选择结婚,如果遇上了合适的、值得托付的人,组建了新的家庭,那可能就能过上更为稳定踏实又幸福快乐的生活,组建家庭本身是能优势互补1+1>2而产生更大的物质财
  • 今年拍了喜欢的照片,看见了喜欢的美景,期待未来的自己,做好自己[打call][打call][打call]每次听到这首歌的前奏都有一种悠扬的感觉,让人仿佛又置身于
  • #舞者李响[超话]#今天清理相册的时候,无意中翻到当初《影响》时看到响响激动到手抖,不知道是用什么拍的东西…[允悲][允悲]特地拿出来P了张图,哈哈哈,小风大浪
  • 今天看这行情好像低开高走,觉得大有可为,可能就忘记了缺口未补,市场风格还没有尘埃落定,就急于大肆加仓开仓,一旦回补缺口动作出现,又一次步入亏损不停补,补到动弹不
  • #江铠同 当年我没有这样的勇气#真的 锤那么磁实了就别出来蹦哒了不如安静点默默的圈些不知道当年事情的低龄粉[笑cry]陈翔不是好东西 但你jkt也不是啊[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