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谈|161.6米的黄河长卷如何绘就】黄河自古以来便是文学艺术创作的绝佳对象。以黄河为主题的美术创作,持续诞生了大量经典之作,展示了大河的壮阔、文化的深厚。近年来,这类创作更是掀起了新的高潮。日前,“黄河——王克举”美术展在山东美术馆举办,一幅161.6米恢弘油画长卷,全景式、多角度地展示了黄河或质朴,或厚重,或瑰丽的多个侧面。这幅作品广受关注,得到业内高度评价的同时,还成为了新的网红打卡地。

“一笔笔从黄河的源头画到黄河入海口,我将心中的黄河镌刻在画布上,每一笔都充满憧憬,就像藏民匍匐在长满草丛的路上……那是一种朝圣的感觉。”长卷作者、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王克举说。

“游观”引领“沉浸”

160多米长卷如何绘就?王克举告诉记者,他构思10年,用了4年时间,驾车超过4万公里,跨越沿黄九省(区),36个景别共101单幅画面都是现场完成的即兴创作。年过六旬的他,就这样自黄河发源地一路画到入海口。“黄河流域的地理风貌粗犷、苍茫,特别适合用油画来展现。而在西方油画的基础上,融入中国文化的写意特征,更能展示一条中国人心目中的黄河。”王克举说。

在这幅长卷中,王克举借用了移动视线的方式,将中国绘画的意象性和油画写生的焦点透视进行了有机结合——每个场景的视角都在跟随景别需要而上下左右变换,时而仰视,时而俯视,这种“游观”的空间观念,对于观众而言,会不自觉地产生“沉浸式”的绝妙欣赏体验——由《星宿海》开始,画家用苍莽而舒缓的节奏拉开帷幕,呈现了黄河深沉神秘的源头;紧接着,《扎陵湖》《鄂陵湖》《果洛草原》《阿尼玛卿雪山》徐徐展开,王克举以线条驰骋表现水流的轻重缓急,以色彩明暗冷暖丰富画面节奏,从涓涓细流汇为银海微澜,再到水银泻地般地穿越峡谷,构成飞流夹巘之壮景;从《贵德丹霞》《冰凌丹霞》开始,画面色调逐渐由冷变暖,深沉的蓝黑色与朱红色、深红、赭石,构成了自由而跳跃的节奏,与静静的长河相望;继续向前,《壶口》《三门峡—小浪底》陡然出现,黄河以撞击天地之势发出巨龙般的吼声,恍然间如临“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境界;转而入《豫鲁大地》《泰山·黄河玉带》《鹊华春色》《齐鲁大地》,黄河又尽显母亲般的慈爱祥和,稻谷肥硕、草木幽香、晴空浩然,终而入海;在《黄河》的终章,色彩的运用被发挥到了极致,玫瑰色、橘黄色交织而成的绯红色巨流,缓缓涌入湛蓝澄明的大海,满目光华,预示着母亲河更加美好时代的到来……长卷带来的丰富画面与情绪的跌宕,超出了“图像”营造的艺术范畴,俨然是一部交响诗,以丰富的音色和节奏的起落,糅合景色的绝美与人文的感怀,吟唱出激昂的诗篇。

“我从黄河的源头画到入海口,越发觉得黄河的伟大与不朽。虽然我画的是一条自然的黄河,但在我的内心里,它始终是汹涌澎湃的,所以我要把整条黄河画得波涛汹涌、气势磅礴。不过,画到家乡山东段的时候,广袤的大平原上,黄河已经没有了大江大河的波澜壮阔,我便在画那些庄稼的时候,也让它们像黄河水一样,呈现汹涌澎湃的状态。”谈起创作心得,王克举说,“黄河从上游到下游,河道基本上是被镶嵌在峡谷之间,中上游除壶口外,基本上没有河水奔腾的展现,小浪底是我后期有意增加的一段,放大了翻滚汹涌的河水,用以增加汹涌澎湃的气势。壶口是我画黄河的开端,为的是给整条黄河的创作定下一个气势磅礴、波涛汹涌的基调。小浪底是整幅作品的收笔之作,画到这里的时候,我异常地兴奋,画得特别快,也特别爽。笔法来自于我被小浪底放水冲沙的那种气势震撼后的抒发,当然画的时候也需要同样的激越,这种激烈的感觉非常贴切地表达了当时汹涌澎湃的心情。”

为母亲河做整体性造像

其实,在中国美术史上,虽然有很多画家画过黄河,知名的作品有吴作人的油画《三门峡工地》、李仲耘的中国画《向黄河进军》、傅抱石的中国画《黄河清》、艾中信的油画《夜渡黄河》、尚扬的油画《爷爷的河》、周韶华的中国画《黄河魂》、蒋志鑫的中国画《母亲的咆哮》等等,但此前没有艺术家画出黄河五千公里的路线、尽展黄河全貌。而且,受题材、尺幅的局限,奔腾不息的黄河水,几乎成为黄河在视觉形态上的唯一符号。王克举的创作,无疑是开创性的。

“我觉得只有大尺幅才能表现出黄河的气魄,要连贯成卷,才能完整展现出黄河万古奔流、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意象。”王克举告诉记者,这个想法的萌发已有十年。2009年,他带领学生前往山西碛口写生时,画了《天下黄河》和《溪镇》,再想到张大千画的《长江万里图》、王希孟画的《千里江山图》后,他就决心要为黄河绘就一幅“全身像”。自此,他开始反复写生、锤炼语言,研究前人的长卷巨制经验,制订环环相扣的创作计划和路线。直至2016年,《黄河》长卷创作正式启程,王克举以自驾的形式,身临其境、深度对话,熟悉黄河历史、了解黄河文化,沿河作画,为母亲河做整体性造像。

翻开王克举创作时用的笔记本,有几页写满了黄河沿线的地名。海拔3000米以上的,就有玛多的星宿海、鄂陵湖、扎陵湖、阿尼玛卿雪山、同德县、龙羊峡水电站等等,在乾坤湾、炳灵寺、果洛草原、泰山黄河玉带、泰山等,也都留下了他和团队的足迹。创作条件的艰苦也显而易见:黄河源头位于青藏高原,高原作画,就要克服当地低温、道路不便、饮食不便与高原反应等一系列困难;大河流经山区,路窄难行,各式画具、实木画框画架等装备,货车载不进去,就人背肩扛……

不过,王克举和他的团队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其中,反而甘之如饴。“从一开始的把握不好到后来的驾轻就熟;从开始的被动描写到主动的绘画语言转换;从对画面的理性把握到情绪的注入,由此逐渐到达自己的内心并从中发现一片更为宽阔的天地。这个天地不管怎样,它是自己走过来的,是承载个人理想的天地,是内心世界最真实的表白。”

这表白中,还传递了艺术家独特的艺术思想与审美意志。特别是在绘图的色彩运用上,画家大量运用互补色释放了画作的空间张力,视觉上增强了作品的视觉感受,给予其画作在视觉上强烈的“在场性”。“在场性有着现实的意境和强烈的象征性。比如说有些水的地方画成黄色、橙黄色,这就是作者强烈的人文精神驱动所使,传达了一种个性化的精神诉求,暗含着非常浪漫的想象力。浪漫的情怀有两个,一是构图的浪漫,二是色彩的浪漫。他在色彩方面突破了以往中国人看山水的意境。”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顾黎明评价。

“追寻黄河魂”

“现在回想起来,如何画黄河对我来说难度并不是最大的,因为毕竟对景写生、画大画创作20年了,好像前20年的探索、积累就是为了画黄河,所以在技术上或者是在艺术处理上都不是最大的困难,最大的难度是如何能靠近黄河,黄河在哪里?黄河魂在何处?”王克举坦言。

“追寻黄河魂”,或许也是黄河主题创作中,每一位文艺工作者都在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在当下,如何避免“蹭热点”式的“营销创作”,能将展现母亲河的历史脉络、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展望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未来相结合,这些问题都考验着艺术家们的创作力和创新力。总体来看,这一题材的经典之作还不够多。

王克举的《黄河》为这一题材的创新作了良好的示范。画家努力通过对黄河沿岸自然风貌的描绘和再现,概括几千年来中国人对黄河的认知、记忆和想象,把自然的黄河、人文的黄河和精神的黄河融合起来,凸显黄河不屈不挠、排除千难万险、奋勇向前的顽强精神,表达对黄河母亲及对民族的崇高敬意。“他表现黄河的节奏呼应生命之流从缘起到百转千回汇入大海的自然节奏,而且铺陈刻画着黄河所饱含的历史气息、生活脉络和民族精神,作品细节带有微妙而又充满力度的韧性。油画长卷表现的不仅是黄河的景观、黄河的文化,更是黄河的精神和境界,那是‘忽听浪声浩长空,唯见黄河天上来’人与自然的碰撞,是小我与天地的交融;那是‘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历史沧桑、人生浮沉的雍容豁达和坚韧顽强;那是先民历经自然洗礼、顽强生活、创造辉煌文明的智慧和生命力,是我们透过长卷感受到的震撼和感动。”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高度评价。

而要做出精品,还可以围绕IP进行立体化打造。在山东美术馆的此次展览中,可见这样的探索。一方面,是展览本身的丰富。现场特别陈设了艺术家写生过程中的装备,画材画具、泥沙石块,一辆SUV直接“开”入场地中,支起的帐篷下可以观看《黄河》创作诞生的纪录片,这无疑延展了创作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与展览内容相呼应,山东美术馆在161.6米的《黄河》巨制前,还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与朗诵会,《将进酒》《黄河序曲》《母亲河》,吉他弹唱《龙的传人》《你就是黄河,你就是泰山》……不同的艺术表演形式在同一空间里相见,共同为现场观众奏响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乐章。此外,该馆近日还进一步梳理馆藏精品,挖掘出一批与黄河有关的美术作品,在不同时间节点陆续推出馆藏展,并同步在官网、官微进行推介,其中有毛岱宗的《黄河东去》,有王刚的《黄河三号》《老万》等系列作品,有张永见的雕塑作品《黄河四重奏》等等。山东美术馆特邀艺术家撰写创作思路、分享创作历程,详述作品诞生背后的故事,站在创作者或者评论家的专业视角,对馆藏作品进行解读,看见不同的艺术创作方式之下,隐含着共通的民族血脉和家国情怀。

“黄河主题创作,需要更多这样的整合、策划。”一位业内专家告诉记者,艺术创作伸出多个触角,吸纳融合更多的艺术形式进行联动,引领着观众不仅能“看到”黄河,还能“看懂”黄河,也就是在不断唤醒越来越多人骨子里的‘黄河文化基因’。这最终会带动观众体量的扩大、创作质量的双丰,“那时,艺术歌咏生命之河、人文之河、发展之河的这曲大合唱将愈加雄壮。”

【郧阳“太史公”冷遇春去世 享年104岁曾参与编撰多部地方文史著作】12日20时许,被称为郧阳“太史公”的十堰历史学者冷遇春因病辞世,昨日骨灰安葬于十堰公墓,享年104岁。

冷遇春,1919年1月12日出生于郧县(现郧阳区)一户贫民家庭。聪明好学的他,先后考入湖北省立第八师范学校、国立湖北师范学院。1954年,他在郧阳师范(后更名为郧阳师专,现为汉江师范学院)任教,1982年离休后仍坚持授课,直至1986年才正式离开教学岗位,从此致力于诗、史、文、论写作,特别是郧阳地方历史文化的发掘和研究创作。

从1987年主编《郧县体育志》开始,冷遇春先后参与编撰《郧县志》《郧县文史资料》《郧阳抚治两百年》《郧故串珠》《郧阳历史文化探研》《先秦诗教志》《武当诗联·老骥嘶郧》等地方文史著作。

鉴于其艺术成就,他的生平和成就介绍被分别录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华诗人大词典》《中国文学艺术界名人大典》《中国当代楹联艺术家大辞典》《世界华文诗词艺术家大辞典》等。

“老骥嘶郧不为槽,秦巴春秋唤人晓。日照何虑黄昏近,夕阳景观亦如朝。”这是冷老生前创作的一首诗词,亦是他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老人的儿子冷荣平告诉记者,“父亲去世前,念念不忘的还是自己著作的整理、出版。”

目前,冷遇春撰写的《写作导航》正在印刷。另一本以其个人回忆录的形式描写和反映汉水流域及十堰市(古郧阳)100年来的历史变迁与文化特色的《我的百岁生涯·回忆录》,正在整理中。

<<<相关报道

在郧阳史志界,流传“无冷不成史,无冷不成志”

冷遇春:惜时如金笔耕不辍

生命不息,创作不止。在郧阳史志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无冷不成史,无冷不成志。”冷老生前编纂的《郧阳抚治两百年》《郧故串珠》《老骥嘶郧》等,填补了郧阳地区史志空白,被人们尊称为“郧阳太史公”。

“史立郧阳,文补抚治。高山仰止,长河舒袖。病榻之前不释卷,只争朝夕留史说。手中一支笔,著史明志,鉴往涵今;心中一团火,守望信念,光照未来。”这是郧阳“太史公”冷遇春被评为十堰首届“最美长者”的颁奖词,也是对其一生的最好写照。

惜时如金,晚年仍笔耕不辍

近年来,记者曾多次前往柳林新村一栋家属楼,拜访与儿子冷荣平同住的冷遇春老人。书房里,密密麻麻地摆放着史书,从《二十四史》到各地史志一应俱全,书桌上总是摆放着放大镜。每次进门,都能看到老人正在伏案写作或阅读。

冷荣平说,父亲拒绝一切不必要的活动,经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通宵达旦埋首于古书中。仅考证依据的35种史书资料中的必阅部分就重达几十公斤,就是通读一遍也得一年两载,所摘抄的资料多达百万字。他曾多次建议父亲多休息,可老人总说“表钟犹响针难停,太阳未落霞不收”,自己要分秒必争,多为后人留下一些文化遗产。

几年前的一天,老人又像往常一样早早起床查找史书资料,不料突然心脏疼痛晕倒在地。送到医院后,医生诊断为冠心病,且心脏衰竭,需要马上接受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

冷老得知自己病情危急,但手术风险很大,含泪哀求医生:“有些史实只有我知道,我不想把它们带走,我必须写完,一代代传承下去,求求你多给我一些时间完成史书。”经过会诊,医生冒着极大危险,成功为冷老植入心脏起搏器。

住院期间,他让儿子将史实资料带到医院,只要稍微清醒就捧书而读。出院回到家,他不顾家人劝阻,立即投入创作。

治学严谨,一词一句皆要言之有据

创作中的冷遇春常说:“立史言犹如立己身,诉之他人,关乎四方……故言事务求其实,言人必重其德,言言必合其理。只有精益求精、不断完善,才无愧于历史。”

幼子冷小平回忆,编写《郧县志》时,父亲发现许多史书上对“郧县”名字的由来介绍不正确,民间也有不少误传。为此,他在《郧县报》上发表了题为《郧县何以得名》的文章,旁征博引为“郧县”正名,避免了以讹传讹。

在郧阳地区志办召开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冷遇春在论文《论新方志的整体性》中一针见血地指出部分史实资料偏听偏信、不够严谨,强调编史工作“必须端其观点、正其失误、去其浮泛、补其遗漏、使之趋于完整”。

他这种敢于质疑权威、不留情面的求证态度“得罪”了一些人。有的人曾背地里称他“古板的老头”。不过,认真阅读他著作的人无不被冷老师的严谨治史精神所折服。

在编写《郧阳抚治两百年》期间,已到耄耋之年的冷遇春为了查证史实,几乎翻遍了汉江师范学院图书馆馆藏的几百本《明实录》《清实录》等史书,同时还购回《二十四史》《明史》《清史》等数万元的图书资料在家查阅。为了进一步获得全面、系统、准确的资料,他不顾年迈体弱,多次奔波于武汉、上海等地,进图书馆、档案馆,拜访知情人,有时还写信给有关部门及国内外亲朋好友恳请帮助。

最终,呕心沥血出版的《郧阳抚治两百年》,发掘和再现了明清时期郧阳“地辖楚、豫、陕、川四省边境五十余州县,其史实连绵明、清两朝逾两百年,体现秦、巴、江、汉历经两朝十帝三千里世情风流”的史实,不仅填补了十堰史学著作的空白,也改变了人们对十堰历史面貌的认识。因此,该书被地方史学界奉为“十堰历史文献中的珍品”。

老有所为,为十堰文明城市创建“代言”

“三千里汉江,百万年历史积淀,最璀璨夺目的这一段就在我们十堰境内。作为研究历史的人,去发掘这些弥足珍贵的历史,就是在为创建文明城市作贡献。”这是2017年冷遇春在柳林新村家中对记者说的话,当时的场景仍历历在目。在十堰文明城市创建期间,冷遇春两次通过十堰晚报为文明城市创建“代言”。

“从一个历史研究者的角度来看,十堰肯定是名副其实的全国文明城市。”当时99岁很少出门的冷老说,家人每次出门回来后都会告诉他十堰文明城市创建期间的新变化。“听说现在市容市貌变化很大,说明全市上下都在努力……”

2019年4月3日,在冷老家中,他指着茶几上一摞厚厚的《十堰晚报》说,自己每天必读《十堰晚报》。“除了地理、探源,最喜欢的就是你们开设的‘志愿者风采’‘十堰正能量’‘争当文明使者我为文明代言’创文栏目……通过阅读,我了解到十堰文明城市创建期间的点点滴滴。”

“回首往事,改革开放40年来,十堰这座城市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特别是十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我感觉城市面貌、市民素质都有了很大提升。”说起身边的变化,冷老停不下来,“近年来,我觉得城市街道变得干净了,交通变得有秩序了,人与人之间也变得和善了……”

“全国文明城市是国家给予一个城市最高综合性荣誉称号,它反映了一个城市整体文明水平,是一个城市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和最有影响力的品牌。”冷老说,“我们每个十堰人都应该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当成自己的‘家事’来做,用心浇灌文明之花,以主人翁的姿态共建共享,以主人翁的风范捍卫城市的形象,让十堰的天更蓝、水更清、人更美。”

#历史[超话]#道光八年初夏,道光出京越塞行围打猎。一天夜里,忽然梦见已逝的皇后在海中向他呼救,道光遂被噩梦惊醒。待他静了心神刚刚入睡,忽又被海中皇后的呼喊惊醒,一连三次,道光连惊带吓被折腾得全无睡意。他静下心对这个怪诞的梦反复琢磨了一会儿,终于悟到可能自己已经建好的陵寝中地宫浸水,故此已入葬的皇后有梦托来。第二天一早,道光传旨,派人将自己的陵寝地宫打开,他要御驾亲临验看。
当道光来到陵寝地宫时,发现靴底潮湿,墙角处有水浸出。道光怒火冲天,立即传谕留京王大臣会同刑部堂官,对选陵修陵大臣庄亲王绵课、大学士戴均元等主要人员及地宫浸水原因“切实根究”。谕旨一下,那些在几个月前才得以加官进爵的臣工大员,还没从惊喜的美梦中醒过来,已被全部捕进刑部衙门,兴师问罪了。
在审讯过程中,道光亲自出面追究其中弊端和缘故,并宣布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为配合审讯,道光于同年九月,派敬征、宝兴诸人,再度对地宫内外“逐处履勘”,并发现罩门券、明堂券、穿堂券、三道门洞券、金券及宝床下,均有浸水现象。
道光闻报后,又一次御驾东陵宝华峪地宫阅视。之后,道光命令主审官奕绍等人:“要将已革监督等隔别严讯,务令供出开工时实在情形。”同时又“摘提承办工头匠役等详加开导,隔别讯问,并告此事与伊等无涉,务力据实吐供。”
尽管被捉拿在案的臣僚臣工相互推委,相互指责,无一人敢出面承当责任。但经过长达一年多的严审和追访,终于查出了地宫浸水的三大原因。
一是“北面墙帮间有石母石滴水”,虽已“用工拦挡,令水旁流”,但“仍恐日久墙内蘅湿”。
二是原议两旁安设龙须沟出水,“因英和告以不用安置,是以停止”。同时英和还以“土性甚纯,无泉石”,“龙须工程可以停办”等语上奏过道光,情同欺上。
三是英和在建陵时保奏牛坤督工,言“有伊在彼,英和即不必经常亲自督工”。而牛坤则声称自己“不管工程”,双方互为推卸,致使地宫工程质量受损,造成浸水之憾。
从以上三条原因来看,英和和牛坤当是罪当其冲。道光在览阅奏报之后,大发雷霆,气得咬牙切齿,当即传谕将陵寝工程总监督、内阁侍读学士牛坤及始终承办后段监督的内务府郎中百寿、员外郎延风等六人革职,交留京大臣会同刑部严审;将戴均元降为三品顶戴,其子戴诗亨降为员外郎;英和革去顶戴,拔去花翎。绵课、阿克当阿等因已身故而“免其议处”。被革职官员有的交敬征带赴工地效力,有的发至边远充军,服苦役。
如此处罚,似乎标志着此事已经了结。但当道光再次到东陵宝华峪地宫查看后,睹物思愤,越想越气,肝火再度大动,认为上述处罚尤“不足示众”。盛怒之下,又将戴均元下令革职,英和之子、兵部侍郎奎照与通政使奎耀俱革职。九月十九日,又下令查抄了英和、牛坤、百寿、延风、定善、长淳、玛彦布等七人的家产。九月二十三日再下令,将戴均元“本籍财产严密查抄,勿任稍有寄顿”。九月二十五日,又严令有关人员罚赔白银二十五万六千两,其中最多者阿克当阿被罚四万两,最少者为宝兴,被罚二千两,并令“俱着按限完缴,毋许稍有延宕”。
处罚进展到这里仍然未能了结。接下来的一幕是,绵课及四个儿子的顶戴全部被革掉;英和为祸之魁首,按罪当斩,念其曾任尚书,无赃私,从而加恩发往黑龙江充当苦差,其子奎照、奎耀亦随侍黑龙江,其孙锡祉的候补员外郎亦革职。牛坤发往伊犁效力,百寿、延风发往乌鲁木齐效力,定善、长淳、玛彦布发往军台效力,因戴均元年近八旬,免于发遣,即行逐回原籍,并将其子、孙免职。惩办至此,道光才恨恨地长吁了一口恶气,这起地宫浸水事件才算告一段落。
道光对修建陵寝不力的官员加以惩办,本为消解心头之恨、胸中之愤和借以示众,对事情本身的解决并无裨益,地宫依然浸水不止。这时的道光理应下令对地宫的浸水采取补救措施,但不知出于一种怎样的考虑,他却下令将这座征用了数十万工匠和数百万夫役、历时七载才修成的陵寝,无论地上地下的建筑全部废掉拆除,并不顾乾隆当年规定的“兆葬之制”,又毅然在易县西陵的龙泉峪另选陵址,重新建陵,致使几百万两白银铸成的建筑,全部毁于一旦。 https://t.cn/R2WxRdx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近日,随着漫水桥项目即将完工,梅花村余郢组的群众看到了彻底摆脱雨天出行难的希望,也看到辖区未来的发展。镇领导得知这一消息后,十分重视,亲自来到梅花村实地察看,发
  • #星座特质# 十二星座内心世界的独白,超准哦白羊座:我是小太阳金牛座:不要和我犟双子座:我的心思你别猜,其实我也不明白巨蟹座:我要装得很强大狮子座:我需要更多掌
  • #一条plog告别五月##xjy在干嘛##许金妍[超话]# pp1 视觉导向设计课的调研pp2 如图pp3 喝醉了在细品对面的墙,我朋友说我这会很像我妹pp4
  • 而呵叻府(Nakhon Ratchasima)12月13日举行的Big Mountain音乐节(大山音乐节)因未能遵守社交疏散规则而被勒令提前结束【新年倒计时活
  • 我在国考笔试系统班当中,详细解析了从2017年到2022年的历年申论真题,每一道题目,我都会深度讲解,其中的方法论浓缩了“细致化的解题技巧和高端化的公共素养体系
  • 然后给第三者发了一个信息,让她在一星期内赔我100万,第三者的反应让我始料不及……发现老公不对劲已经有段时间了,不知从何时起,他变得爱早上洗头,每次出门照镜子,
  • 1.我也曾对你动心过 只是赶路要紧 我忘了说 2.至始至终我的手都一直这么伸着太久了 你都没放上来我觉得很累 手好酸所以就缩回来了 3.我从未放弃过你,只是从浓
  • 不管是上世纪对材料、日常功能性的反思,还是近年来从设计角度对社会议题的探索与倡议,在这些跨时75年的作品陈列中,你能轻易感受到人类最纯粹浪漫的创造力和生命力。超
  • 同样生活中,人人向往君子,可现实生活中不一定人人接受君子,如诗中的“清露”君子做什么都清正无污染,又如诗中的“流响”君子的思想和话语都是掷地有声,纯粹无杂的一股
  • [心][心][心]#仰恩大学##仰恩大学经济学院##青春之歌唱响基层##八闽青春献祖国# #我的社会初体验# 【第一个实践项目—了解闽东苏区革命老区】——寻访红
  • 大全景绿意入室 光影老屋裡的时尚生活为了尽可能将山景绿意引入室内,让公领域极大化,设计师拆除了客厅后方原有的佛堂牆面,将窗景完全串联。让你一站式“购”世界~Le
  • 失眠的夜里有什么不安、胃疼、躁动的心和惶恐我不敢睡去我害怕他们想猛兽一样袭击我我又想睡去因为明天的我还要努力的做出改变这样的日子到底何时结束呢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 从指数目前位置来看,还是很稳的(其实能承受的最大跌幅比腰斩还要多,因为到那时候点位低了,每手保证金只要一半的钱,释放的10万块钱又能承担300点的跌幅)。 沪深
  • #静物摄影[超话]##每天一杯清咖# 哥伦比亚 甜橙庄园 瑰夏拼配~ ☕️几乎下了一天的雨,不是,一周,也许一个月,感觉这雨断断续续好像没有停过~ 天气虽然不那
  • 其实那天下午心情不好,有几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但当爬到终点看到脚下风景那一刻,好像想通了很多事情,佛说人有八苦,印象最深的是“生、老、病、死、爱别离和求不得”
  • 韩建设乔装打扮、风餐露宿,经过9个月的秘密侦查,终于不负众望,掌握了该黑恶势力的内部组织结构及其种种罪行的基本材料。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一名被害男孩身上佩戴的
  • 高菡虽然是刚从《一起说奥运》选上来的,但不像张萌萌那么“关系户”占着位置不努力,全红婵给叫成全金婵,好气人。高菡最绝的是,每次颁奖时刻,精心准备了稿子,却念得像
  • 搞婚外情就是不爱惜自己的人身,身体的精华在婚外情等邪淫中一点点漏掉,让人为之叹息。二、婚外情迅速泄漏掉自己的福报,人福尽则死好的生活,好的事业,好的前途,这些来
  • ” “燕捡”我都觉得外又远。 所以,浅两年“也记几万在台过”嗯,他跟不拿浅“丢狗屎去”还真亲养。
  • 臣在时还可以压制本想不出几年就可以慢慢收服为用之可不曾想,哈哈 !不可急功近利坐禅时还要切记不可急功近利,特别是当心中烦躁时,最好就别念经诵佛了,因为念也是白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