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的乐趣》,(德)乌尔夫·D·冯·卢修斯著 陈瑛译
此书也是黄婧送给我者。她在该书的扉页上写了这样一段话:“《藏书的乐趣》是一本对我影响颇大的书。也可以说,说这本书领着我慢慢踏入了做书编书的领域中。它虽然谈欧美西方的书,但把书中的美和乐趣用经验、故事的方式,呈现在了读者面前。受它的启发,我拜访了巴黎上百家书店,由此又开始了一段书店之旅。瞧,最后从法国回到国内时,便遇见了一本更了不起的《古书之美》。因书结缘,因书开启一段不一样的人生之旅,真是一件格外美好的事儿!”
原来,黄婧老师也有着寻访书店的爱好,她在聊天时还告诉我,她很想把西方的有特色的独立书店介绍到中国来,为此她还在网上联络了一位插画师,两人共同在巴黎采访了一些旧书店主,可惜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这部书最终未能完成。然而,她对书店之爱却并未消解,以至于回国后看到了《古书之美》,正因为这部书,才使我们相识,并让我听到了那么多的童话。
但是,她送给我的这部《藏书的乐趣》却不是童话。这部书我前后买过好几本,每次翻阅都会有新的收获,这不止是眼界问题,更多者我觉得是心境的变化。比如该书目录之后,有一幅整页的黑白照片,这张照片是一间西式的宽大书房,书房主人躺在软软的沙发上,手里拿着一份报纸,因为拍摄角度的问题,我看不清他是闭着眼,还是在仰望自己的书架,但无论哪一种,都让人感到无比的惬意与舒适。
然而,卢修斯的这部书,从哪个角度读来,都不能给人以如此之惬意。我觉得这位卢修斯不但懂书,他还是一位理智之人,将这两种性格集于一身,就很容易形成一种冷酷的客观。他能抛开现象直奔主题,有些话让爱书人听来大感受用,还有一些论调,虽然明知他的所言是事实,但却是真实的残酷。
从好的角度来看,卢修斯认为爱书之人就要大胆的去爱,用不着去寻觅别人听得懂的借口。他在序言中说道:“私人藏书家毋须在任何人面前为自己的任何行为辩护,只要他能摆脱流行的藏书样板和模式的束缚,不强迫自己去适应它们,他的活动空间就是完全自由的。藏书家逐步建立了自己轨道之后,就能得到真正的满足,这种轨道也不是一开始就确定下来的,而是在前进中形成的,蓦然回首时,藏书家才会认清他自己的轨道。”
既然藏书如此的令人陶醉其中,那为什么很多人却难以走入这个行列呢?卢修斯认为:“所以,借用一句久经考验普通有效的格言来说,藏书伊始需要的不是大决心,而是小行动。只有在行动中,道路的方向才会渐渐地明朗起来。有些自豪的藏书家在回首往事时,发现所谓始终不渝的志向,其实也就是从微乎其微的知识准备开始,坚持不懈地在迷雾中摸索前进。”
那么藏书的价值应当如何来表述呢?卢修斯在这里引用了著名的画廊主持人阿道夫·里希特瓦尔克说过的两段话:“藏书活动胜过一切教育手段,因为它能增强我们的感觉、智力和心灵的力量,从而使得起初的狭隘的占有快感得到无限的升华。”“经验表明,一个人一旦开始在某个领域里进行收藏,他就会感觉到他的心灵起了变化,他变得更快乐了,内心充满了深切的关怀,并且能以开明的态度理解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人生在世,最大的目的应该就是追求快乐,既然收藏能够给人带来这么大的快乐,为什么还要拒绝追求这样的美好呢?当然,追求美好也需要付出代价,而这个代价的主体,应该就是金钱。但卢修斯不这么认为:
当国王问特利沃尔齐奥元帅发动战争最需要什么时,元帅答道,最需要三件东西,钱、钱、钱。但是收藏不然,首要的并不是钱,我也想并不十分正式地归纳出三样收藏所需的不同的“Ge”来:耐心、记忆力、金钱,其中前两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补足后者的不足。
看来能够将一件事情长期的做下去,乃是收藏的第一要义,然而卢修斯把记忆力列在第二位,这一点我并不能够完全理解。以我的想象,搞收藏当然需要博闻强识,只有如此,才能练出来一幅火眼金睛,以此辨别真伪良窳。而第三点则需要有钱,能够买得起它。
对于这第三点,卢修斯在文中举到一个实例,那就是纽约收藏家冈茨的故事。冈茨夫妇并不是巨富,然而他们的藏品在1998年却拍出了两亿美元的价格。而佳士得拍卖行在拍卖通告中说了很长一段话,其中有几句道出了收藏的真谛:
积累不等于收藏,毫无意义的堆积是没有价值的。大收藏家总是从认知意义的角度安排他的藏品,试图通过出人意外的组合加强整体效果,在看似零散的物品间建立某种关联,往往以标新立异的构成挑战精神的眼睛。
既然如此,那就会产生一个新的问题。比如说,收藏一些普通之物,是否也能够有很高的成就?卢修斯在文中举出了收藏橙子包装纸的人,而我在现实中却知道不少人喜欢收集糖纸、可口可乐易拉罐等,这样的收藏有没有价值呢?卢修斯给出的答案是:
成功的收藏更多地取决于行动的决绝和藏品的丰富精炼,而不是取决于主题和藏品的“重要性”。
藏书者经常会困忧于一句提问:“你买这些书都看过吗?”对于这样的问法,很多爱书人都觉得愤怒,但没有找出最恰当的应对语言,而卢修斯在本书中的一段话,可谓这种问法的理性回答:
物品被人收藏后就脱离了原来的用途,而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书也一样,虽然书的“真正”功能――可读性――始终保持不变,但是它的收藏价值越高,这个功能就越靠后,而跃居首位的是它作为实物、作为历史与美学的见证的功能。
虽然这位卢修斯在本书中讲到了这么多爱书人大感惬意的话,但如前所言,他也会引用一些所谓学者的冷静观点,比如他在书中引用了美国精神病医生沃纳·闵斯特贝格的一种论调,此人称“这种强烈的需求根源在于早期的被遗弃感”,他的这句话我当然会抱以强烈的反对:难道这么多的爱书人都是被遗弃而产生的结果?而接下来,这位精神病医生又说:
藏品其实是一个自恋情绪受到伤害的人用来重建或加强自信的辅助手段,看来这条规律能使许多收藏家潜意识中模模糊糊的情趣盎然的记忆片断重新浮上意识层,许多在局外人看来显得稀奇古怪的行为也变得容易理解了……每个收藏家都有一双饥饿的眼睛。
他的这些说法怎能令爱书人赞同?但是,管他说得对和不对呢,先反对完再说吧。

此书也是黄婧送给我者。她在该书的扉页上写了这样一段话:“《藏书的乐趣》是一本对我影响颇大的书。也可以说,说这本书领着我慢慢踏入了做书编书的领域中。它虽然谈欧美西方的书,但把书中的美和乐趣用经验、故事的方式,呈现在了读者面前。受它的启发,我拜访了巴黎上百家书店,由此又开始了一段书店之旅。瞧,最后从法国回到国内时,便遇见了一本更了不起的《古书之美》。因书结缘,因书开启一段不一样的人生之旅,真是一件格外美好的事儿!”
原来,黄婧老师也有着寻访书店的爱好,她在聊天时还告诉我,她很想把西方的有特色的独立书店介绍到中国来,为此她还在网上联络了一位插画师,两人共同在巴黎采访了一些旧书店主,可惜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这部书最终未能完成。然而,她对书店之爱却并未消解,以至于回国后看到了《古书之美》,正因为这部书,才使我们相识,并让我听到了那么多的童话。
但是,她送给我的这部《藏书的乐趣》却不是童话。这部书我前后买过好几本,每次翻阅都会有新的收获,这不止是眼界问题,更多者我觉得是心境的变化。比如该书目录之后,有一幅整页的黑白照片,这张照片是一间西式的宽大书房,书房主人躺在软软的沙发上,手里拿着一份报纸,因为拍摄角度的问题,我看不清他是闭着眼,还是在仰望自己的书架,但无论哪一种,都让人感到无比的惬意与舒适。
然而,卢修斯的这部书,从哪个角度读来,都不能给人以如此之惬意。我觉得这位卢修斯不但懂书,他还是一位理智之人,将这两种性格集于一身,就很容易形成一种冷酷的客观。他能抛开现象直奔主题,有些话让爱书人听来大感受用,还有一些论调,虽然明知他的所言是事实,但却是真实的残酷。
从好的角度来看,卢修斯认为爱书之人就要大胆的去爱,用不着去寻觅别人听得懂的借口。他在序言中说道:“私人藏书家毋须在任何人面前为自己的任何行为辩护,只要他能摆脱流行的藏书样板和模式的束缚,不强迫自己去适应它们,他的活动空间就是完全自由的。藏书家逐步建立了自己轨道之后,就能得到真正的满足,这种轨道也不是一开始就确定下来的,而是在前进中形成的,蓦然回首时,藏书家才会认清他自己的轨道。”
既然藏书如此的令人陶醉其中,那为什么很多人却难以走入这个行列呢?卢修斯认为:“所以,借用一句久经考验普通有效的格言来说,藏书伊始需要的不是大决心,而是小行动。只有在行动中,道路的方向才会渐渐地明朗起来。有些自豪的藏书家在回首往事时,发现所谓始终不渝的志向,其实也就是从微乎其微的知识准备开始,坚持不懈地在迷雾中摸索前进。”
那么藏书的价值应当如何来表述呢?卢修斯在这里引用了著名的画廊主持人阿道夫·里希特瓦尔克说过的两段话:“藏书活动胜过一切教育手段,因为它能增强我们的感觉、智力和心灵的力量,从而使得起初的狭隘的占有快感得到无限的升华。”“经验表明,一个人一旦开始在某个领域里进行收藏,他就会感觉到他的心灵起了变化,他变得更快乐了,内心充满了深切的关怀,并且能以开明的态度理解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人生在世,最大的目的应该就是追求快乐,既然收藏能够给人带来这么大的快乐,为什么还要拒绝追求这样的美好呢?当然,追求美好也需要付出代价,而这个代价的主体,应该就是金钱。但卢修斯不这么认为:
当国王问特利沃尔齐奥元帅发动战争最需要什么时,元帅答道,最需要三件东西,钱、钱、钱。但是收藏不然,首要的并不是钱,我也想并不十分正式地归纳出三样收藏所需的不同的“Ge”来:耐心、记忆力、金钱,其中前两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补足后者的不足。
看来能够将一件事情长期的做下去,乃是收藏的第一要义,然而卢修斯把记忆力列在第二位,这一点我并不能够完全理解。以我的想象,搞收藏当然需要博闻强识,只有如此,才能练出来一幅火眼金睛,以此辨别真伪良窳。而第三点则需要有钱,能够买得起它。
对于这第三点,卢修斯在文中举到一个实例,那就是纽约收藏家冈茨的故事。冈茨夫妇并不是巨富,然而他们的藏品在1998年却拍出了两亿美元的价格。而佳士得拍卖行在拍卖通告中说了很长一段话,其中有几句道出了收藏的真谛:
积累不等于收藏,毫无意义的堆积是没有价值的。大收藏家总是从认知意义的角度安排他的藏品,试图通过出人意外的组合加强整体效果,在看似零散的物品间建立某种关联,往往以标新立异的构成挑战精神的眼睛。
既然如此,那就会产生一个新的问题。比如说,收藏一些普通之物,是否也能够有很高的成就?卢修斯在文中举出了收藏橙子包装纸的人,而我在现实中却知道不少人喜欢收集糖纸、可口可乐易拉罐等,这样的收藏有没有价值呢?卢修斯给出的答案是:
成功的收藏更多地取决于行动的决绝和藏品的丰富精炼,而不是取决于主题和藏品的“重要性”。
藏书者经常会困忧于一句提问:“你买这些书都看过吗?”对于这样的问法,很多爱书人都觉得愤怒,但没有找出最恰当的应对语言,而卢修斯在本书中的一段话,可谓这种问法的理性回答:
物品被人收藏后就脱离了原来的用途,而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书也一样,虽然书的“真正”功能――可读性――始终保持不变,但是它的收藏价值越高,这个功能就越靠后,而跃居首位的是它作为实物、作为历史与美学的见证的功能。
虽然这位卢修斯在本书中讲到了这么多爱书人大感惬意的话,但如前所言,他也会引用一些所谓学者的冷静观点,比如他在书中引用了美国精神病医生沃纳·闵斯特贝格的一种论调,此人称“这种强烈的需求根源在于早期的被遗弃感”,他的这句话我当然会抱以强烈的反对:难道这么多的爱书人都是被遗弃而产生的结果?而接下来,这位精神病医生又说:
藏品其实是一个自恋情绪受到伤害的人用来重建或加强自信的辅助手段,看来这条规律能使许多收藏家潜意识中模模糊糊的情趣盎然的记忆片断重新浮上意识层,许多在局外人看来显得稀奇古怪的行为也变得容易理解了……每个收藏家都有一双饥饿的眼睛。
他的这些说法怎能令爱书人赞同?但是,管他说得对和不对呢,先反对完再说吧。

#张开宙#呃我的感官还好啊,开头节奏慢可以理解,毕竟要交代背景和人物,这两集看起来零散其实暗含很多伏笔还有引人思考之处,人物情绪也比较收,少有大开大合,很喜欢官家,太后和朝臣的台词,很舒服又不做作场景也很好,宫内精致就不多说,看剧时被梁家的院子吸引,带青苔的松动的瓦砖,还有在石头上铺草席的凳子,包括精细制作的梅子....就当是看活的清明上河图吧
所以,这个导演算是符合我的审美[doge]
啊啊啊啊还有今晚超喜欢的小韩琦

所以,这个导演算是符合我的审美[doge]
啊啊啊啊还有今晚超喜欢的小韩琦

#张开宙#呃我的感官还好啊,开头节奏慢可以理解,毕竟要交代背景和人物,这两集看起来零散其实暗含很多伏笔还有引人思考之处,人物情绪也比较收,少有大开大合,很喜欢官家,太后和朝臣的台词,很舒服又不做作场景也很好,宫内精致就不多说,看剧时被梁家的院子吸引,带青苔的松动的瓦砖,还有在石头上铺草席的凳子,包括精细制作的梅子....就当是看活的清明上河图吧
所以,这个导演算是符合我的审美[doge]
啊啊啊啊还有今晚超喜欢的小韩琦

所以,这个导演算是符合我的审美[doge]
啊啊啊啊还有今晚超喜欢的小韩琦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