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你做什么,让你的心专注在戒律上。
顶果钦哲仁波切
不要忘记上师,时时向他祈求。不要随顺妄念,时时观照自心。不要忘记死亡,时时谨守戒律。不要忘记有情,时时回向功德。
佛陀的教义,目的是要我们主宰个人的心。假如你主宰了心,你也能主宰身与语,你及他人的苦难就能结束。但是,你若让心充满了消极的妄念,那么无论你做了多完美的善行,或者你说了许多良善的话语,你还是远离正途。主宰心是要全然恒久不变的,注意你所有的想法及行为,一次又一次反复检查你的心。一旦消极的妄念升起,就用适当的矫正法来治疗。而当积极的正念升起,就将功德回向给所有有情众生来强化它,并祈愿他们能证悟到最后的觉知(成就佛果)。即使在日常活动中或心神烦乱时,都能从惯常的沉静洞察中保持明净的觉醒,那你终将持有这智慧心的体认。所以,随时警觉是解决轮回之苦最基本的良方。戒律的实践,将引导你到达不论你是否在实践期,都能保持这觉醒的境界,这就是教导的重点。没有持守戒律,无论你记颂多少仪轨或咒语、或做几千次大礼拜、乃至几千次绕塔,只要你的心是散乱的,就不能帮助你去除心中紊乱的思绪,不要忘记这是最具决定性的基础。就像所有的事物,总是残酷地渐渐接近其最终的归宿,你的生命亦是如此,像一只燃烧的油灯,很快就会用完。你若以为你能先把工作完成,等退休以后再来持守戒律,你有这种想法就太不理智了。你认为你能活那么久吗?死亡不也同样降临在年轻人及老年人身上?因此,无论你做什么,都不要忘记死亡,并让你的心专注在戒律上。
嗡嘛呢叭咪吽

顶果钦哲仁波切
不要忘记上师,时时向他祈求。不要随顺妄念,时时观照自心。不要忘记死亡,时时谨守戒律。不要忘记有情,时时回向功德。
佛陀的教义,目的是要我们主宰个人的心。假如你主宰了心,你也能主宰身与语,你及他人的苦难就能结束。但是,你若让心充满了消极的妄念,那么无论你做了多完美的善行,或者你说了许多良善的话语,你还是远离正途。主宰心是要全然恒久不变的,注意你所有的想法及行为,一次又一次反复检查你的心。一旦消极的妄念升起,就用适当的矫正法来治疗。而当积极的正念升起,就将功德回向给所有有情众生来强化它,并祈愿他们能证悟到最后的觉知(成就佛果)。即使在日常活动中或心神烦乱时,都能从惯常的沉静洞察中保持明净的觉醒,那你终将持有这智慧心的体认。所以,随时警觉是解决轮回之苦最基本的良方。戒律的实践,将引导你到达不论你是否在实践期,都能保持这觉醒的境界,这就是教导的重点。没有持守戒律,无论你记颂多少仪轨或咒语、或做几千次大礼拜、乃至几千次绕塔,只要你的心是散乱的,就不能帮助你去除心中紊乱的思绪,不要忘记这是最具决定性的基础。就像所有的事物,总是残酷地渐渐接近其最终的归宿,你的生命亦是如此,像一只燃烧的油灯,很快就会用完。你若以为你能先把工作完成,等退休以后再来持守戒律,你有这种想法就太不理智了。你认为你能活那么久吗?死亡不也同样降临在年轻人及老年人身上?因此,无论你做什么,都不要忘记死亡,并让你的心专注在戒律上。
嗡嘛呢叭咪吽

大乘妙法莲华经讲记
譬喻品第三 101
而诸子等,于火宅内,乐著嬉戏:还没有明心见性的这些修行人,在「火宅内」呀!这个「火宅内」可以理解为我们的烦恼身,乃至于这个娑婆国土是不是我们的烦恼身啊?想一想,我们是不是时时在「火宅内」啊?处处在「火宅内」啊!「乐著嬉戏」,可以观照为「五欲自恣」,在「财色名食睡」里妄想、执著、贪恋。不觉不知,是由上面的「乐著」而有。我们的真心智慧已经被这种名闻利养的执著调虎离山,死到临头都还不知道回头。不惊不怖,是加重语气重复说明,带有感慨之义。凡夫畏果,菩萨畏因。凡夫不到苦报现前不知道害怕,通常说为「不见棺材不落泪」。菩萨有智慧,畏因,果报现前之前他就知道有苦报,所以他在因地上用功。

譬喻品第三 101
而诸子等,于火宅内,乐著嬉戏:还没有明心见性的这些修行人,在「火宅内」呀!这个「火宅内」可以理解为我们的烦恼身,乃至于这个娑婆国土是不是我们的烦恼身啊?想一想,我们是不是时时在「火宅内」啊?处处在「火宅内」啊!「乐著嬉戏」,可以观照为「五欲自恣」,在「财色名食睡」里妄想、执著、贪恋。不觉不知,是由上面的「乐著」而有。我们的真心智慧已经被这种名闻利养的执著调虎离山,死到临头都还不知道回头。不惊不怖,是加重语气重复说明,带有感慨之义。凡夫畏果,菩萨畏因。凡夫不到苦报现前不知道害怕,通常说为「不见棺材不落泪」。菩萨有智慧,畏因,果报现前之前他就知道有苦报,所以他在因地上用功。

《金刚经》断法执有个经典处
原创 法喜禅悦
前面的文章讲到:如果修行人觉得自己证了个什么,那就是还没证...
因为内心还是把自己与众生区别对待的,我高你低、我圣你凡..就是觉得众生都不如自己呗;看我都得了这么高深的禅定了,而那些众生却都还在散乱中,全都不如我,我就是修行高手啊...
要是这样的话,认为自己有证、有得,那就是还没证、也没得..因为毕竟反应出一种对"法相"的执着。
《金刚经》中佛问须菩提说:
“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
真有修行的人,心中有没有我已经证了个啥、得了个啥的念头呢?真正证果的人,是没这个念头的...
“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如果还有个什么念头说,我证了什么、得了个什么..那这就说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还在..
也就是说,要是着相,那连阿罗汉道都成不了,更别说更高的果位了...
须菩提还说:
“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佛夸我,说我得了无诤三昧了,多么多么的牛..可我却相当谦虚,一点都没这种想法,所以才通过考核成为离欲阿罗汉的啊...
无诤三昧,这个前提是明白空性,内心平等没人我、高下、圣凡的分别..就连空也不住,所以不跟人不诤论,所以能入很深的禅定..最后才能证到阿罗汉的果位!
“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
如果要是自己觉得自己证了个啥,还到处给人家宣扬..那这就不是真正清净的行者了!
“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正是因为心里确实没啥有证、有得的想法,也没有觉得有个自己在行道的观念,所以才成为真正够清净的行者!
所以如果觉得说,我得了什么了、证了什么了..别人都还没得、没证..
这个是什么啊?是不就是“法执”呢?
如果是法执的话,那当然就是还有分别心..
正因为其实在细微处还是有点这种法上的分别心..
所以罗汉就只能灭除分段生死,却不能灭除变异生死...
《金刚经》里须菩提还有一问说:
“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菩萨不受福德,这话怎么理解呢?历史背景就是因为须菩提还是有觉得自己修的那是相当的好,都证四果阿罗汉了!理所应当就认为说,自己就是众生们的福田了..谁给它布施一碗饭,谁就能得超大的福报..
所以经常跑去城镇聚落乞食,而且还专门绕过穷人家、专挑富人家..声称要给人家种福田哩...
佛就告诫须菩提了: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
菩萨对于福德,也不应该有贪恋跟执着啊,你发心为众生可以,但是要“不受”福德..发心给众生种福田的这个看上去也没什么错,可是对那个功德相是不是有点执着了呢?这个执着福报跟功德的心,也需要破除一下子啊!
如果对这些福德,还有一丝一毫的贪恋跟执着,那就是还有相在啊...
要是这样的话,所修的福德,也就变成世间一点点有漏福报了..所以佛法常讲,不管修布施还是干啥都要能够“三轮体空”...
而且须菩提乞食还分别贫富,这有什么问题吗?富人就是因为懂得种福田所以才富的嘛;之所以贫穷就是因为不懂得种福田,这还专门绕过去...
也有其他罗汉弟子专门找穷人..这都是心不平等、有分别、有着相的表现...
同样也是这个事,到了《维摩经》里面,被维摩吉大士批的更是不留情面..今天就留点情面,不具体引用那段经文了...
总之,大乘行者修学佛道,就是要特别觉知这细微的法执,应努力灭除这些对法相的分别;
要知道自己与众生其实都是一体法界里缘起出来的万法之一,因而皆具同等法性..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都有佛性啊..诸法平等无有高下..勿生慢心...
要时时观照自心,能够无我、无相、无为、无住、平等、不二、无所得..不被各种类型、各种粗细的相所迷惑......
南无阿弥陀佛

原创 法喜禅悦
前面的文章讲到:如果修行人觉得自己证了个什么,那就是还没证...
因为内心还是把自己与众生区别对待的,我高你低、我圣你凡..就是觉得众生都不如自己呗;看我都得了这么高深的禅定了,而那些众生却都还在散乱中,全都不如我,我就是修行高手啊...
要是这样的话,认为自己有证、有得,那就是还没证、也没得..因为毕竟反应出一种对"法相"的执着。
《金刚经》中佛问须菩提说:
“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
真有修行的人,心中有没有我已经证了个啥、得了个啥的念头呢?真正证果的人,是没这个念头的...
“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如果还有个什么念头说,我证了什么、得了个什么..那这就说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还在..
也就是说,要是着相,那连阿罗汉道都成不了,更别说更高的果位了...
须菩提还说:
“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佛夸我,说我得了无诤三昧了,多么多么的牛..可我却相当谦虚,一点都没这种想法,所以才通过考核成为离欲阿罗汉的啊...
无诤三昧,这个前提是明白空性,内心平等没人我、高下、圣凡的分别..就连空也不住,所以不跟人不诤论,所以能入很深的禅定..最后才能证到阿罗汉的果位!
“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
如果要是自己觉得自己证了个啥,还到处给人家宣扬..那这就不是真正清净的行者了!
“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正是因为心里确实没啥有证、有得的想法,也没有觉得有个自己在行道的观念,所以才成为真正够清净的行者!
所以如果觉得说,我得了什么了、证了什么了..别人都还没得、没证..
这个是什么啊?是不就是“法执”呢?
如果是法执的话,那当然就是还有分别心..
正因为其实在细微处还是有点这种法上的分别心..
所以罗汉就只能灭除分段生死,却不能灭除变异生死...
《金刚经》里须菩提还有一问说:
“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菩萨不受福德,这话怎么理解呢?历史背景就是因为须菩提还是有觉得自己修的那是相当的好,都证四果阿罗汉了!理所应当就认为说,自己就是众生们的福田了..谁给它布施一碗饭,谁就能得超大的福报..
所以经常跑去城镇聚落乞食,而且还专门绕过穷人家、专挑富人家..声称要给人家种福田哩...
佛就告诫须菩提了: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
菩萨对于福德,也不应该有贪恋跟执着啊,你发心为众生可以,但是要“不受”福德..发心给众生种福田的这个看上去也没什么错,可是对那个功德相是不是有点执着了呢?这个执着福报跟功德的心,也需要破除一下子啊!
如果对这些福德,还有一丝一毫的贪恋跟执着,那就是还有相在啊...
要是这样的话,所修的福德,也就变成世间一点点有漏福报了..所以佛法常讲,不管修布施还是干啥都要能够“三轮体空”...
而且须菩提乞食还分别贫富,这有什么问题吗?富人就是因为懂得种福田所以才富的嘛;之所以贫穷就是因为不懂得种福田,这还专门绕过去...
也有其他罗汉弟子专门找穷人..这都是心不平等、有分别、有着相的表现...
同样也是这个事,到了《维摩经》里面,被维摩吉大士批的更是不留情面..今天就留点情面,不具体引用那段经文了...
总之,大乘行者修学佛道,就是要特别觉知这细微的法执,应努力灭除这些对法相的分别;
要知道自己与众生其实都是一体法界里缘起出来的万法之一,因而皆具同等法性..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都有佛性啊..诸法平等无有高下..勿生慢心...
要时时观照自心,能够无我、无相、无为、无住、平等、不二、无所得..不被各种类型、各种粗细的相所迷惑......
南无阿弥陀佛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