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分享
✦ 正念说话,这是一个可能对我们的人际关系产生最大影响的日常活动。
✦ 正念说话是带着善意的临在来开始我们要说的话,然后我们可以说出既真实而有益的话。相反,当我们不在正念的状态时,我们的沟通更容易被我们的欲求和恐惧所左右,这时的谈话是缺少诚意且容易带来伤害的。
✦ 一个临终关怀的护士说,垂死之人最大的后悔是:我希望我能有勇气表达我的感受,说出我的真实想法。换句话说:做真实的自己。正念说话不只是诚实,同时也要心存善念。
✦ 正念说话能让关系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一个更真实的,令人满足的境地。
✦ 在与家人和朋友相处时,正念说话可以滋养一段极具治愈性的亲密关系。当你发自肺腑,而不只是用你的嘴和字來说 “我爱你”“你在……做得真好”的时候,它可以改变世界。 https://t.cn/A6oRS0Va

✦ 正念说话,这是一个可能对我们的人际关系产生最大影响的日常活动。
✦ 正念说话是带着善意的临在来开始我们要说的话,然后我们可以说出既真实而有益的话。相反,当我们不在正念的状态时,我们的沟通更容易被我们的欲求和恐惧所左右,这时的谈话是缺少诚意且容易带来伤害的。
✦ 一个临终关怀的护士说,垂死之人最大的后悔是:我希望我能有勇气表达我的感受,说出我的真实想法。换句话说:做真实的自己。正念说话不只是诚实,同时也要心存善念。
✦ 正念说话能让关系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一个更真实的,令人满足的境地。
✦ 在与家人和朋友相处时,正念说话可以滋养一段极具治愈性的亲密关系。当你发自肺腑,而不只是用你的嘴和字來说 “我爱你”“你在……做得真好”的时候,它可以改变世界。 https://t.cn/A6oRS0Va

【修行即修心!修行防“伪”修】
1、心静勿燥修。
心静之修,谓之静修。静修才是真修。
静能生慧,谓之静慧;
静能生美,谓之静美;
静能生悟。谓之静悟。
一颗心总是浮躁、焦躁,是无法修行的。需要从心理上(譬如:自我控制,自我暗示,以退为进改变心态,登高开阔视野,锻炼改变情绪等等)、思维方式上(譬如: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目标思维、观念思维等)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转变。
2、心闲勿苦修。
修行需要定力,需要持之以恒,需要诚心和悟性。心理放松、心闲神定才能保持最佳状态、恒久状态,才能有朝一日顿悟和彻悟。言多气散,思多气乱;忧虑伤神、劳苦伤身是修不成正果的。
3、心慈勿怨修。
内心轻盈又晶莹,慈悲又善良,才会心空境明。
修行者:内心不能有怨气、怨意和怨恨。
4、心明勿盲修。
修行者不能盲修瞎炼,须养慧根、净慧心、存正念、有正见、走正道……持之以恒,才能明心见性。
5、心净勿浊修。
内心清净,才会静慧合一,进入澄澈的净修境界和静修境界。
6、心专勿贪修。
得一正法,一门深入,是谓专修。以一门为主,触类旁通。一门为主谓之专,广泛研学谓之博。不专者难精进,不博者容易有偏见和走火入魔。专与博:相比较、相参照、相结合。
7、心空勿满修。
修行的心,不能自满、不能太满。自满者,涨;太满者,溢。
8、心慧无执修。
修行者,需要有一颗慧、真、诚、恒的心。心慧者,慧思、慧意、慧气充盈饱满。专注中求灵活,灵活中需专心。心与意合,意与境合,感悟心法的趣理妙意,心生欢喜和愉悦,渐入佳境,通天贯地圆智。不能教条,不能固执于空洞的理论、形式和程式。
「萬法緣生,皆系緣分」
「知曉因果,心方清淨」
心中有蓮,花開見佛
心中有佛,口吐蓮花

1、心静勿燥修。
心静之修,谓之静修。静修才是真修。
静能生慧,谓之静慧;
静能生美,谓之静美;
静能生悟。谓之静悟。
一颗心总是浮躁、焦躁,是无法修行的。需要从心理上(譬如:自我控制,自我暗示,以退为进改变心态,登高开阔视野,锻炼改变情绪等等)、思维方式上(譬如: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目标思维、观念思维等)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转变。
2、心闲勿苦修。
修行需要定力,需要持之以恒,需要诚心和悟性。心理放松、心闲神定才能保持最佳状态、恒久状态,才能有朝一日顿悟和彻悟。言多气散,思多气乱;忧虑伤神、劳苦伤身是修不成正果的。
3、心慈勿怨修。
内心轻盈又晶莹,慈悲又善良,才会心空境明。
修行者:内心不能有怨气、怨意和怨恨。
4、心明勿盲修。
修行者不能盲修瞎炼,须养慧根、净慧心、存正念、有正见、走正道……持之以恒,才能明心见性。
5、心净勿浊修。
内心清净,才会静慧合一,进入澄澈的净修境界和静修境界。
6、心专勿贪修。
得一正法,一门深入,是谓专修。以一门为主,触类旁通。一门为主谓之专,广泛研学谓之博。不专者难精进,不博者容易有偏见和走火入魔。专与博:相比较、相参照、相结合。
7、心空勿满修。
修行的心,不能自满、不能太满。自满者,涨;太满者,溢。
8、心慧无执修。
修行者,需要有一颗慧、真、诚、恒的心。心慧者,慧思、慧意、慧气充盈饱满。专注中求灵活,灵活中需专心。心与意合,意与境合,感悟心法的趣理妙意,心生欢喜和愉悦,渐入佳境,通天贯地圆智。不能教条,不能固执于空洞的理论、形式和程式。
「萬法緣生,皆系緣分」
「知曉因果,心方清淨」
心中有蓮,花開見佛
心中有佛,口吐蓮花

又学道之人,凡遇种种不如意事,只可向道上会。逆来顺受,则纵遇危险等事,当时也不至吓得丧志失措。已过,则事过情迁,便如昨梦,何得常存在心,致成怔忡之病。汝既欲修行,当知一切境缘,悉由宿业所感。又须知至诚念佛,则可转业。
吾人不做伤天损德事,怕什么东西?念佛之人,善神护佑,恶鬼远离,怕什么东西。汝若常怕,则著“怕魔”,便有无量劫来之怨家,乘汝之怕心,来恐吓汝。令汝丧心病狂,用报宿怨。且勿谓我尚念佛,恐彼不至如此。不知汝全体正念,归于怕中。其气分与佛相隔,与魔相通。非佛不灵,由汝已失正念,故致念佛不得全分利益耳。祈见光字,痛洗先心。当思我兄一夫一妻,有何可虑。即使宿业现前,怕之岂能消灭。惟其不怕,故正念存而举措得当,真神定而邪鬼莫侵。否则以邪招邪,宿怨咸至。遇事无主,举措全失。可不哀哉。今为汝计,宜放开怀抱,一切事可以计虑,不可以担忧。只怕躬行有玷,不怕祸患鬼神。
当此危险世道,宜放开心胸眼界,努力修持净业。所有吉凶祸福,悉不计虑,随缘应变。纵大祸临头,亦当想及同罹此祸之人,不知有几千万亿。于无可如何中,尚有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可以恃怙,有何可畏。以念佛念观世音,作为无畏之据,放开心量,勿预恐吓。则病自痊愈,身自安乐矣。若不知此义,则是未遇危境,自己先陷于危中,虽佛菩萨亦莫能救。所以君子素患难行乎患难,故能无入而不自得焉。
摘自《印光法师文钞

吾人不做伤天损德事,怕什么东西?念佛之人,善神护佑,恶鬼远离,怕什么东西。汝若常怕,则著“怕魔”,便有无量劫来之怨家,乘汝之怕心,来恐吓汝。令汝丧心病狂,用报宿怨。且勿谓我尚念佛,恐彼不至如此。不知汝全体正念,归于怕中。其气分与佛相隔,与魔相通。非佛不灵,由汝已失正念,故致念佛不得全分利益耳。祈见光字,痛洗先心。当思我兄一夫一妻,有何可虑。即使宿业现前,怕之岂能消灭。惟其不怕,故正念存而举措得当,真神定而邪鬼莫侵。否则以邪招邪,宿怨咸至。遇事无主,举措全失。可不哀哉。今为汝计,宜放开怀抱,一切事可以计虑,不可以担忧。只怕躬行有玷,不怕祸患鬼神。
当此危险世道,宜放开心胸眼界,努力修持净业。所有吉凶祸福,悉不计虑,随缘应变。纵大祸临头,亦当想及同罹此祸之人,不知有几千万亿。于无可如何中,尚有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可以恃怙,有何可畏。以念佛念观世音,作为无畏之据,放开心量,勿预恐吓。则病自痊愈,身自安乐矣。若不知此义,则是未遇危境,自己先陷于危中,虽佛菩萨亦莫能救。所以君子素患难行乎患难,故能无入而不自得焉。
摘自《印光法师文钞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