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过往这个题目,没有特别的目的,只是想回忆一些事儿,记住一些事儿。记录一些经历过的仍然还在的或者已经不在的场所、场景。
万能青年旅店的新专辑叫做《冀西南林路行》,碰巧我的家乡就在冀西南,太行山前的丘陵地带,这里的好处是既有相对开阔平坦的耕地,又有起伏的田野,站在自家的屋顶上,能看见西边层层叠叠的太行山。
我的家乡是一个小镇,在解放以前是一个大村,因为村子比较大,后来在合作社的时候以村中间的十字路口分成了四个生产大队,根据方位叫四个街,我家在其中的一个街。原来同姓的村民都扎推居住,分大队的时候同姓的一大家子被分到了两个街甚至三个街,其实村民的房子还是连在一起的,说是四个村,从外观上分不出来的。
我从出生到上大学外出,一共住过三处房子。第一处因为当时我太小,记忆不是很清楚,加上现在已经坍塌并且拆除了一部分,也没留下什么照片,更是无从记起,只是有些模糊的画面,是很小的南房,只有一个房间,在北墙上开着不大的窗户,窗户上部带窗棱糊着窗户纸,下边是三块玻璃,正对门摆着一个大方桌,两侧是两把圈椅,双开扇的门关上之后,只有窗户能透一点光,房间里比较暗。屋里有一个大炕,一边顶到南墙,一边顶到窗户,我们就睡在大炕上。炕上还有一个四个腿儿的大柜子放衣服用的,据说我小时候有一次睡觉滚到了柜子下边,爸妈睡醒了看不到我,好一顿找,这事儿我是不知道的,都是爸妈说的,每次说起这件事儿他们感觉就想是昨天一样,我也乐得多听他们说几遍。除了大方桌和大炕之外,留下的不过六七平米的地方,我就在这六七平米的空地上玩耍,一直到5岁。房子是土坯墙,只在离地较近的墙面上、门洞口两侧和墙角处用了蓝砖(灰砖),还是表砌的方式。我记得房顶上因为时间太长,凹下去了一个坑,水排不出去,一下雨就得拿个扫帚把扫水。第一处房子建的比较早,可能建于解放初期或者六十年代(没有详细落实过),我的爷爷奶奶就房子这样的房子里,我5岁以前也住在里边,直到我爸在旁边的宅基地上建了新的房子,大概在80年代后期,然后和第一处房子共用一个扩大了的院子。#建筑设计##室内设计#
其他两处都居住了不短的一段时期,尤其是第二处,印象比较深。第二处房子和第一处是连在一起的,共用一个院子。我记得当时盖房的时候,我还没上学,盖房子的工人们都是一个村的,农闲的时候就组织一个房工班,给人盖房子,也有一些邻居和亲戚来帮忙,不要工钱互助盖房,大多数人家的房子当时都是这样盖的。工地上人们相互之间还算熟悉。我就整天在工地上跟着工人们玩儿,我记得有一个人弹我脑嘣儿,问我疼不疼,我傻乎乎的说不疼,让他再使劲儿点,他每天都逗我一遍,结果房子还没盖完我就落了个钢头的名号。房子的基础是用的石头,附近山上开采的砂岩,白里透黄的颜色和浅红色为主,处理成简单的方块状或长条状,直接砌筑。石基础出地面大概1米高,再往上是红砖。1米的高度,足够防止雨水冲刷了。石头比砖沉重,作为基础给人一种坚固的感觉,还具有天然的防潮效果。另一个深刻的印象是,房子的前廊,用建筑学的语言说就是灰空间,五开间的房子中间的三间进深较小,两侧房间进深大,房间后侧对齐,前面形成一个内凹的空间,盖上顶,加上两个柱子,自然的在房子的前面形成一个廊子。两个柱子是砖砌的,外面做上当时流行的水刷石,浅绿色的,再用红色的水刷石做几个简单的菱形图案,是房子上为数不多的装饰。我有两个场景记忆深刻,一个是屋檐下的电灯泡,灯泡是从墙面上横着固定的,不是头朝下,有一年被一窝燕子给看上了,在灯泡上做了个窝,敞口向上的那种窝,据说是红脖子的燕子才做这样的窝,然后灯泡没法用了,我还拦着家里大人不让把窝捅了,讲道理说燕子吃虫子是好鸟,结果那年的夏天就没怎么开过灯。另一个场景是在屋檐下看下雨,小时候,好像夏天的雨特别大,下雨不能出去玩儿,就在廊子下看下雨,平屋顶的排水也是经过设计的,前后都留了瓦口,雨水都从瓦口流下来,瓦口的水就特别大,能冲出老远,落下来的时候把土地面砸出一个坑,后来就在瓦口下的地面上铺上了石头。我最喜欢眼睛盯着一滴雨水从瓦口冲出来落到地面上,这个过程眼睛是不离开下落的雨水的,从上到下看上几遍就上头了,有眩晕的感觉。后来长大了在火车站等火车的时候,眼睛盯着隔壁车道的火车头,飞快的从左到右,也有相似的体验。我们搬到后来盖的房子后,这一处院子就被我们称为旧家。旧家的房子还在,不过已经十几年没有住过人了。那个时期盖的房子都砖木结构,外墙是清水红砖墙,灰色水泥勾缝,没有更多的装饰,外观看上去很朴素。墙砌到顶之后,在墙上架粗大的红松木梁,梁上再加檩条和椽子,铺上草席,草席上盖上一层土,最上面是矿渣压实。一位同行建筑师刘昆朋回忆他家的老宅,房顶也是这么建的,我俩的家乡可能有七八十公里的距离,很多建筑做法都是一样的。这个房子从结构上看是很不结实的,梁只是简单的架在砖墙上,没有和墙做特别的固定连接,地震稍大一点的话,就很容易倒塌,幸运的是到现在也没遇到过大地震,希望以后也不会遇到吧。
1999年再盖第三处房子的时候,是邻村的施工队给建的,我当时已经在外地上高中,盖的过程只回去过几次,没有机会像前一次盖房子时候天天长在工地上了。砖混结构,屋顶是钢筋混凝土现浇的,房间尺寸大了不少,客厅5米宽,屋内很宽敞。比我家建这个房子更早一些的时候,大概九十年代初期,就开始流行在房子外边贴瓷砖了,一般是墙面白色的瓷砖,在檐口和基础外墙的部分是红色,带有一些花纹图案的瓷砖。这次瓷砖的尺寸都不大,10厘米宽20厘米长,齐缝儿竖着贴。通常只在自家院子里的墙面上贴,房子外墙在街道一侧的部分就不贴了,抹一遍水泥砂浆,再用水泥浆抹成光面的,这样的可以保护红砖墙不受雨水侵蚀,多少也有一些保温的效果。走在街上,能看到街道两侧都是灰色的水泥墙,整个村庄都灰扑扑的。每家的大门除外,大门是重点装饰的地方,一般都贴上大块的瓷砖,看着整齐更气派,大门和门垛的样貌显示着一户人家的审美和经济能力,村民一般都很精心的装饰一番,所谓钱要花在刀刃上。灰色水泥墙配上贴着瓷砖的大门口,透着一种只属于乡村的审美和智慧。我家院子里要进车,所以大门修的很大,只装了两个红色的大铁门,也没有过多的装饰。我爸妈现在还住在第三处房子里边,我们过年过节回去也住在这处房子里,房子质量还很不错,最近改造了一个房间当卫生间,从房间功能上看已经比较齐全了。外墙没有做保温,窗户还是木头的窗框,房屋的保温不是很好,加上3.5米的层高,冬天的时候烧暖气也就十六七度,这个温度听起来很冷,其实在乡村也就还算可以了,因为总是得出入房屋,在院子里活动,屋里气温不能太高了,要不里外温差大,总得穿脱衣服,很麻烦还容易感冒生病。冬天睡觉的时候,盖着厚被子只露出脑袋,全身暖洋洋的,鼻子里呼吸清冷的空气,头脑清爽的很,我现在还很怀念这样的感觉。
村里大多数人家盖房子的周期和我家是一样的,从房子的户型,样式,结构大致可以分成四个时期,八十年代以前,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年,两千年以后。每个时期都有比较典型的房子可以作为当时的代表。
最近回家乡,带着孩子在村里的街道上溜达,村庄变化大,很多小时候的房子都拆除了,再过些年,这些老房子就都翻新了,有些场景就只能留在我们记忆里了。

祸从口出,病从口入 | 道教真正的食养之法
道教的营养观是一种,重外养,更重“内养”:“养德”、“养气”、“养精”和“养神”的整体营养观。《长生诠经》:“去暴怒以养性,少思虑以养神,省言语以养气,絶嗜欲以养精。”去除狂暴愤怒可以修养心性,不过妄的思虑可以修养心神,简练语言可以修养心气,杜绝过度的嗜好和欲望可以修养精神。只有内外养结合,我们才能身心通泰,祛病延年。

饮食的利弊
俗语:“药补不如食补。”饮食营养是身健体康的根本,所以我们道教在养生方面认为人的机体需要得到补益、精气需要获得充实。
蒲虔贯《保生要录》说:“饮食者,所以资养人之血气。血则荣华形体,气则卫护四肢。精华者,为髓、为精;其次者,为肌、为肉。”饮食是人们生活中的营养的来源,可以滋养我们的血气,血可以滋养我们的形体,气可以护卫我们的四肢;髓和精是人体中的精华,其次是人体中的肌肉。孙思邈在《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七十九《食治》篇记载:“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饮食是安顿身体的根本,不知道如何适宜地饮食的人,是不足以合理的养生的。此外,孙思邈还认为食物带来的营养能够排邪、安腑脏、悦性爽志、调理气血,具有不可替代的治病功能。
另一方面,道教对不合理的饮食所带来的损害,也具有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警惕。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痛陈:“百病横夭,多由饮食。饮食之患,过于声色。声色可绝之踰年,饮食不可废之一日,为益亦多,为患亦切。”人们得得各种疾病,大多是由饮食不合理引起的,不合理的饮食所带来的危害,远远超过了纵情声色所带来的危害;人们到了一定的年纪,对声色的欲望会降低,但饮食确实每天都需要的;饮食合理的话,久而久之,会带来很大的好处,不合理的话,日积月累就会带来很大的危害。
具体而言,饮食损害功能的产生有以下几个原因:
1.饮食导致丹田元气的散失。《云笈七签》:“始生之后则饮食。饮食之后即腑脏实。腑脏实即诸脏相隔。诸脏相隔即丹田气亡其本也。”人出生之后需要开始饮食,但饮食也会致使腑脏充塞,丹田之气仅在脏腑和心胸之间短短几寸的狭窄空间往来运行,这样一来,人不可避免地因元气的不足而加速衰老。
2.饮食滋养人的同时也在滋养体内的“三尸九虫”。“三尸九虫”有人认为是指体内的各种寄生虫,也有人认为是指人体内的各种,导致人走向毁灭的负面因素,包括贪欲、邪淫、不良的情绪等等。《云笈七签》称:“贪于饮食,尸(指三尸)乃千变万化,随欲而归,令人世患日深,多愚早亡。”对饮食有过多贪欲的人,身体内的三尸会跟随人们的各种欲望而千变万化,危害人们的健康,让人们的各种祸患日益加深,让人愚钝,甚至过早的死亡。

内养的重要性
龚廷贤在《寿世保元·饮食》里说:“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养内者以恬脏腑,调顺血脉,使一身之流行冲和,百病不作。养外者恣口腹之欲,极滋味之美,穷饮食之乐,虽肌体充腴,容色悦泽,而酷烈之气,内蚀脏腑,精神虚矣。安能保全太和,以臻遐龄。”擅长养生的人以“养内”为主,不擅长养生的人则以滋养形体为主;“养内”的人擅长使各脏腑大道和谐,使血脉顺畅,让一身的卫气营血的流行自然和谐,依此能百病不生。只知道“养外”的人,其实难免只是纵口腹之欲,贪恋各种滋味,追求饮食带来的身体愉悦;这样虽然能使得肌肤、形体丰腴,脸色光润、悦泽,其实在身体里面,酷烈之气灼伤、侵蚀着人的脏腑,使其精神虚弱。这样的情况是不能保全人们本来的和谐状态的,又何谈祛病延年呢。
“外养”和“内养”的最大差别就在于“外养”主要滋养肌和肉,不合理地偏重外形的滋养;“内养”则主要是填精补髓,使五脏盈溢,髓实血满,万神具足。

道教饮食“内养”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养德
首先,道教的饮食不能伤害其他生命,强调“养德”。所以道教的饮食也是遵循着慈心于物、积善立功的教导的。《太极真人说二十四门戒经》说:“第一诫者,不得杀生,割断他命,煎煮美味,以饶一身。”第一条诫命是,不得故意追求美味去杀生,去割断其它动物的生命,用各种方式来烹煮成美味,来满足自己对味道的贪求。《抱朴子·内篇》说:“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追求长生久视的人,必须要有志于积善立功,要能慈心爱物,宽以待人,保护生态和谐。
其次,道教还主张少食为佳,强调“养气”、“养精”和“养神”。司马承祯在《坐忘论》里也说:“蔬食弊衣,足养性命,岂待酒肉罗绮,然后生全哉!是故于生无所要用者,并须去之;于生虽用有余者,亦须舍之。”

《云笈七签》中说:“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矣”,意思是说,人的情性形命出自元气,元气是人生命的源泉和根本。所以,修炼培养元气,就是道教养生的基本理念和实践方法。
道教所说的“气”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它的理论直接源自于博大精深的“精气”学说:首先是指呼吸自然界的空气,这称为“清气”;其次是指先天父母雄精时的元气,这称为“先天之精气”;其三是指通过饮食物质所产生的能够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后天之精气”。在道教看来,人的活力源泉在于体内之气,因此,通过保持和充实体内元气的“养气之道”,就能达到祛病延年、长生久视的目的。

养精
《随机应化录》记载:“养精者,少淫寡听”,保养精气,需要减少不合适的欲望,降低不合适的声音的影响。
《云笈七签》记载:“含气养精,血脉丰盈,骨濡筋强,润滋皮肤”,涵养精气,可以使得血脉丰盈,胫骨强劲,皮肤细腻滋润。

养神
《淮南子》:“心者,神之主也,而神者心之宝也! 形劳而不休则蹶,精用而不已则竭。是故圣人贵而尊之,不敢越也!”心是精神的主宰,精神是心的,形体长时间的劳作而不休息,则会枯竭,精神长久的消耗而不停止则会竭尽,对作为生命之根的精神,不要让其过度劳碌,不过度劳碌的最好方法就是节制嗜欲,清静无过分的作为,克制欲念,只有这种以中致外的内修的养生方法才能真正达到养生的目的。

道教饮食思想的基本理论
饮食自然
道教思想家并不是局限于人类自身的生存活动境域中来谈“饮食”,而是把它归置在一个整体的自然、社会生态系统中来加以审视和认识。

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少胜于多:这是道教对饮食的量的基本规定。所谓“少胜于多”,并非是禁欲式的节制饮食,而是“节量饮食”,要求人们根据自身生命活动的能量需求状况,按一定的量和程序来合理地摄取饮食。
2.熟胜于生: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指出:“凡食皆熟,胜于生”,这里的“熟”,可能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食物本身要烹制成熟;二是指作为食物的动植物资源,应是已经“成熟”的个体。
3、素胜于荤:总体来说,道教提倡以素食为主,慎用荤腥食物。道教对于饮食结构选择的倾向性:一是尽量降低自身的能量需求,从而减低饮食用量;二是在饮食过程中,尽量不伤及其他生命。
根据自然饮食的观念,道教饮食还提倡“三因制宜”,即因事因地因人制宜。

阴阳五行思想
阴阳五行的观念也是我们道教饮食理论的渊源之一。
《保生要录》论述五行、五味、五脏六腑调和论:“天有五行,人有五藏,食有五味。故肝法木,心法火,脾法土,肺法金,肾法水,酸纳肝,苦纳心,甘纳脾,辛纳肺,咸纳肾。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制土,土制水,水制火,火制金,金制木。故四时无多食所王并所制之味,皆能伤所王之藏也。宜食相生之味,助王气也。”在挑选食物的时候应该多挑选与当时的季节的“五行”相生的属性的的食物,这样可以达到按时节养生的效果。为使阴阳平衡,则饮食上就需要“凡所好之物不可偏耽,偏耽则伤而生疾;所恶之味不可全弃,全弃则藏气不均。”自己喜欢的食物不能吃太多,不能太过偏食,否则会产生疾病;所讨厌的食物也不能全然的不吃,否则身体所藏的五行之气会配属不均匀。因此,在挑选食物的时候,除了要按照时节挑选之外,还需要注意营养的均衡搭配。

五脏学说
精气学说、四气五味学说、辨证论治、五脏六腑补养论,皆可从阴阳五行学说追溯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奠定的五脏六腑食疗理论主要包括:饮食偏倚害五脏与五脏所欲五味理论;五味各归所喜理论;生、克、制、化关系与对应的补、泄、散、收、软、缓等食疗法;五脏应四时、五方、五色、五谷、五畜、五果、五菜理论。我们在选择食物的配属的时候可以多参照这样的配属体系。
此外,孙思邀还系统地归纳了“五味动病法”、“五味所配法”等有关饮食法则。各位在日常的食材挑选的过程中,也可以多加参照。
四气、五味与季节摄养论
四气(或四性)是指食物或药物的寒、热、温、凉,五味则是指辛、甘、酸、咸、苦。四气、五味搭配不同的季节,可以形成一个复杂的饮食养生系统,这样的摄养系统可以非常精致地知道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食材的挑选,具体烹饪方法的择取,等等。
#崂山太清宫# #道教知识[超话]# #道教[超话]# #道教# #修行[超话]# #道家养生# #闻道行道# #道家# #崂山#

祸从口出,病从口入 | #道教真正的食养之法#
整体营养观
道教的营养观是一种,重外养,更重“内养”:“养德”、“养气”、“养精”和“养神”的整体营养观。《长生诠经》:“去暴怒以养性,少思虑以养神,省言语以养气,絶嗜欲以养精。”去除狂暴愤怒可以修养心性,不过妄的思虑可以修养心神,简练语言可以修养心气,杜绝过度的嗜好和欲望可以修养精神。只有内外养结合,我们才能身心通泰,祛病延年。

饮食的利弊
俗语:“药补不如食补。”饮食营养是身健体康的根本,所以我们道教在养生方面认为人的机体需要得到补益、精气需要获得充实。
蒲虔贯《保生要录》说:“饮食者,所以资养人之血气。血则荣华形体,气则卫护四肢。精华者,为髓、为精;其次者,为肌、为肉。”

饮食是人们生活中的营养的来源,可以滋养我们的血气,血可以滋养我们的形体,气可以护卫我们的四肢;髓和精是人体中的精华,其次是人体中的肌肉。

孙思邈在《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七十九《食治》篇记载:“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
饮食是安顿身体的根本,不知道如何适宜地饮食的人,是不足以合理的养生的。此外,孙思邈还认为食物带来的营养能够排邪、安腑脏、悦性爽志、调理气血,具有不可替代的治病功能。

另一方面,道教对不合理的饮食所带来的损害,也具有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警惕。

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痛陈:“百病横夭,多由饮食。饮食之患,过于声色。声色可绝之踰年,饮食不可废之一日,为益亦多,为患亦切。”

人们得得各种疾病,大多是由饮食不合理引起的,不合理的饮食所带来的危害,远远超过了纵情声色所带来的危害;人们到了一定的年纪,对声色的欲望会降低,但饮食确实每天都需要的;饮食合理的话,久而久之,会带来很大的好处,不合理的话,日积月累就会带来很大的危害。

具体而言,饮食损害功能的产生有以下几个原因:
1.饮食导致丹田元气的散失。《云笈七签》:“始生之后则饮食。饮食之后即腑脏实。腑脏实即诸脏相隔。诸脏相隔即丹田气亡其本也。”人出生之后需要开始饮食,但饮食也会致使腑脏充塞,丹田之气仅在脏腑和心胸之间短短几寸的狭窄空间往来运行,这样一来,人不可避免地因元气的不足而加速衰老。

2.饮食滋养人的同时也在滋养体内的“三尸九虫”。“三尸九虫”有人认为是指体内的各种寄生虫,也有人认为是指人体内的各种,导致人走向毁灭的负面因素,包括贪欲、邪淫、不良的情绪等等。《云笈七签》称:“贪于饮食,尸(指三尸)乃千变万化,随欲而归,令人世患日深,多愚早亡。”对饮食有过多贪欲的人,身体内的三尸会跟随人们的各种欲望而千变万化,危害人们的健康,让人们的各种祸患日益加深,让人愚钝,甚至过早的死亡。

内养的重要性
龚廷贤在《寿世保元·饮食》里说:“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养内者以恬脏腑,调顺血脉,使一身之流行冲和,百病不作。养外者恣口腹之欲,极滋味之美,穷饮食之乐,虽肌体充腴,容色悦泽,而酷烈之气,内蚀脏腑,精神虚矣。安能保全太和,以臻遐龄。”擅长养生的人以“养内”为主,不擅长养生的人则以滋养形体为主;“养内”的人擅长使各脏腑大道和谐,使血脉顺畅,让一身的卫气营血的流行自然和谐,依此能百病不生。只知道“养外”的人,其实难免只是纵口腹之欲,贪恋各种滋味,追求饮食带来的身体愉悦;这样虽然能使得肌肤、形体丰腴,脸色光润、悦泽,其实在身体里面,酷烈之气灼伤、侵蚀着人的脏腑,使其精神虚弱。这样的情况是不能保全人们本来的和谐状态的,又何谈祛病延年呢。

“外养”和“内养”的最大差别就在于“外养”主要滋养肌和肉,不合理地偏重外形的滋养;“内养”则主要是填精补髓,使五脏盈溢,髓实血满,万神具足。

道教饮食“内养”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养德
首先,道教的饮食不能伤害其他生命,强调“养德”。所以道教的饮食也是遵循着慈心于物、积善立功的教导的。《太极真人说二十四门戒经》说:“第一诫者,不得杀生,割断他命,煎煮美味,以饶一身。”第一条诫命是,不得故意追求美味去杀生,去割断其它动物的生命,用各种方式来烹煮成美味,来满足自己对味道的贪求。《抱朴子·内篇》说:“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追求长生久视的人,必须要有志于积善立功,要能慈心爱物,宽以待人,保护生态和谐。其次,道教还主张少食为佳,强调“养气”、“养精”和“养神”。司马承祯在《坐忘论》里也说:“蔬食弊衣,足养性命,岂待酒肉罗绮,然后生全哉!是故于生无所要用者,并须去之;于生虽用有余者,亦须舍之。”

养气
《云笈七签》中说:“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矣”,意思是说,人的情性形命出自元气,元气是人生命的源泉和根本。所以,修炼培养元气,就是道教养生的基本理念和实践方法。道教所说的“气”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它的理论直接源自于博大精深的“精气”学说:首先是指呼吸自然界的空气,这称为“清气”;其次是指先天父母雄精时的元气,这称为“先天之精气”;其三是指通过饮食物质所产生的能够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后天之精气”。在道教看来,人的活力源泉在于体内之气,因此,通过保持和充实体内元气的“养气之道”,就能达到祛病延年、长生久视的目的。

养精
《随机应化录》记载:“养精者,少淫寡听”,保养精气,需要减少不合适的欲望,降低不合适的声音的影响。《云笈七签》记载:“含气养精,血脉丰盈,骨濡筋强,润滋皮肤”,涵养精气,可以使得血脉丰盈,胫骨强劲,皮肤细腻滋润。

养神
《淮南子》:“心者,神之主也,而神者心之宝也! 形劳而不休则蹶,精用而不已则竭。是故圣人贵而尊之,不敢越也!”心是精神的主宰,精神是心的,形体长时间的劳作而不休息,则会枯竭,精神长久的消耗而不停止则会竭尽,对作为生命之根的精神,不要让其过度劳碌,不过度劳碌的最好方法就是节制嗜欲,清静无过分的作为,克制欲念,只有这种以中致外的内修的养生方法才能真正达到养生的目的。

道教饮食思想的基本理论
饮食自然
道教思想家并不是局限于人类自身的生存活动境域中来谈“饮食”,而是把它归置在一个整体的自然、社会生态系统中来加以审视和认识。

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少胜于多:这是道教对饮食的量的基本规定。所谓“少胜于多”,并非是禁欲式的节制饮食,而是“节量饮食”,要求人们根据自身生命活动的能量需求状况,按一定的量和程序来合理地摄取饮食。

2.熟胜于生: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指出:“凡食皆熟,胜于生”,这里的“熟”,可能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食物本身要烹制成熟;二是指作为食物的动植物资源,应是已经“成熟”的个体。

3、素胜于荤:总体来说,道教提倡以素食为主,慎用荤腥食物。道教对于饮食结构选择的倾向性:一是尽量降低自身的能量需求,从而减低饮食用量;二是在饮食过程中,尽量不伤及其他生命。
根据自然饮食的观念,道教饮食还提倡“三因制宜”,即因事因地因人制宜。

阴阳五行思想
阴阳五行的观念也是我们道教饮食理论的渊源之一。《保生要录》论述五行、五味、五脏六腑调和论:“天有五行,人有五藏,食有五味。故肝法木,心法火,脾法土,肺法金,肾法水,酸纳肝,苦纳心,甘纳脾,辛纳肺,咸纳肾。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制土,土制水,水制火,火制金,金制木。故四时无多食所王并所制之味,皆能伤所王之藏也。宜食相生之味,助王气也。”在挑选食物的时候应该多挑选与当时的季节的“五行”相生的属性的的食物,这样可以达到按时节养生的效果。为使阴阳平衡,则饮食上就需要“凡所好之物不可偏耽,偏耽则伤而生疾;所恶之味不可全弃,全弃则藏气不均。”自己喜欢的食物不能吃太多,不能太过偏食,否则会产生疾病;所讨厌的食物也不能全然的不吃,否则身体所藏的五行之气会配属不均匀。因此,在挑选食物的时候,除了要按照时节挑选之外,还需要注意营养的均衡搭配。

五脏学说
精气学说、四气五味学说、辨证论治、五脏六腑补养论,皆可从阴阳五行学说追溯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奠定的五脏六腑食疗理论主要包括:饮食偏倚害五脏与五脏所欲五味理论;五味各归所喜理论;生、克、制、化关系与对应的补、泄、散、收、软、缓等食疗法;五脏应四时、五方、五色、五谷、五畜、五果、五菜理论。我们在选择食物的配属的时候可以多参照这样的配属体系。
此外,孙思邀还系统地归纳了“五味动病法”、“五味所配法”等有关饮食法则。各位在日常的食材挑选的过程中,也可以多加参照。

四气、五味与季节摄养论
四气(或四性)是指食物或药物的寒、热、温、凉,五味则是指辛、甘、酸、咸、苦。四气、五味搭配不同的季节,可以形成一个复杂的饮食养生系统,这样的摄养系统可以非常精致地知道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食材的挑选,具体烹饪方法的择取,等等。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细细品之,淡而香冽,温而素雅,宁而醇绝……2、生命如书,优雅馨香人生就像一本书,从呱呱坠地到垂垂老矣,这一生的时光,一生的经历,一生的酸甜苦辣,一生的喜怒哀乐,
  • #博君一肖[超话]# 大家中秋节快乐呀 啵啵战战也要吃饱饱开心心哦在这里我想问个话外题哈 就是玐丝你们有好的靠谱的 性价比比较合理的手做娘推荐一下吗 我想给娃注
  • 在《万里归途》里,殷桃饰演的是撤侨同胞白婳,虽然镜头也比较有限,但她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微表情,都充分表达了人物的内心。 张译的表演张弛有度,
  • 当时南京的朱绪没有孝行,母亲患病多年,想吃菰羹,妻子买了菰给母亲做汤喝,朱绪说『她有病怎么能吃这个』就自己吃了,母亲生气地说『天若有知,就让你咽死』王绪听说还有
  • 我们用笑容踌跎了年华,用脚步记录了时光,那年的我们读着韩寒的【三重门】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你喜欢罗天诚说的‘那两个人的心硕大,谈了半天都没有谈完,可见爱情的
  • 人类内在的“真”本是不互通的,只能单纯地给予,唯有“假”的,“外在”的,才能互相交换。内在的东西交换起来就很难了,人们常常所说的“以心换心”换回来的不过只是各种
  • 恭喜肖战连续16天夺冠,《斗罗大陆》大结局,虽然很不舍得,但是这部剧真的特别好看,期待肖战的新剧早日定档!原作者和资深编剧的强强合作,使得剧集在保留原著神秘武魂
  • 在Portobello town都是田园风的小房子,每一间外表看起来都精致漂亮,路过的时候看见一个男主人正在用锯子做自家门前的栅栏,门前种着五颜六色的花。太阳出
  • ’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
  • 老人听后,微笑着说:“这一带方圆几公里没有人家,你来这里,一定走了很多路,马上喝水,对身体有害;让你等一会儿,是为了平息你的气息,稍作修整;冷水更是伤身,因此换
  • 1⃣️海底捞的真香锅每次都能让人回味无穷[苦涩]2⃣️终于在海底捞包饺子啦哈哈哈哈哈哈3⃣️吕胖送的4⃣️孙哥从山西拿回来的醋5⃣️泰餐是好吃的 这家除外6⃣️
  • 火盛之人头小脚长, 上尖下阔,浓眉小耳, 精神闪烁, 为人谦和恭敬, 纯朴急躁。火盛之人头小脚长, 上尖下阔,浓眉小耳, 精神闪烁, 为人谦和恭敬, 纯朴急躁。
  • #我在大清玩暖暖[超话]##我在大清玩暖暖[超话]# 就是说没有这么无语过,上一秒还在谈笑风生,突然就小团体一打人退群退出联盟,改名换姓,没点预兆,三十多岁也不
  • 今天上午9点,萧山机场海关工作人员对航站楼内一家即将营业的餐饮店铺进行现场审查。【#李宁将开设首家香港旗舰店# 】据香港经济日报报道,李宁以每月约200万港元租
  • 美是单纯的,不物质,不奢侈,就像天上的银河和月光,让我们去感受美,就像城市的灯火阑珊,让我们去体验美。当一个人尝尽酸甜苦辣咸之后,给他一颗糖,他就会品尝到人生的
  • #投资##今日看盘##期货#也许这种种都是对我的惩罚,惩罚多年前我的不勇敢,惩罚我的胆怯,惩罚我的种种……这种城市悲伤大于欢乐,让我终日惶恐不安……也许真的要离
  • 我按照她的意思去做拍了很多照片测试手机是否易于使用,是,一切都很好怎么样几天之前,我姐姐给我手机当我哥哥高兴地哭泣时,我觉得我很成功,与此同时,她还问我是否要戴
  • 那就順道去一趟唄[酷]Emirates的✈️內艙和膳食和服務,我一直高度讚揚,而且cp值高。#文迪帶你去旅行# 2017.10 冰島之行近幾年,越來越多人去冰島
  • 他走进了一个误区,他太喜欢展示自己的才华了,而这是无需证明的。本质上,诗人可心并没有从“故人”的阴影中走出来,他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而没有真正去做为女生排忧解
  • 食神制杀八字中七杀(即偏官)具有强烈攻身的性质,一般身弱的人十分惧怕,如果八字里有食神紧挨着它,就可以制住七杀,使之不能伤害自己,所以叫食神制杀。而食神是利益之